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三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三年级语文教学策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3 16:26: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三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三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启蒙阶段;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小学生作文写作的启蒙阶段处于二、三年级,启蒙阶段的写作教学不仅影响到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而且还关系到是否为学生日后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小学生启蒙阶段的作文教学非常关键,需要语文教师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积累与写作训练,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启蒙阶段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一种需要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活动,对于处于写作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写作无疑是令他们头疼的一项课业,许多小学生甚至惧怕写作。为此,语文教师需要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启蒙阶段小学生的写作兴趣,积极鼓励小学生进行写作,并让小学生乐于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采取榜样激励策略,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存在认知能力的差异化,因而有些小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天赋与能力。同时,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还不高,他们极易受到周围环境与人物的影响,于是乎语文教师可以采取榜样激励策略,通过挑选学生作文当中优秀的部分作为典范,以此来调动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如语文教师可以专门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设置一个优秀作文展览专栏,将学生作文中优美的语句或段落标识出来,从而为学生之间提供相互学习与借鉴的机会,以榜样激励的方式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的写作环境,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采取评语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动机。教师的点评对小学生影响非常大,学生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都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采取评语激烈策略,以鼓励与表扬学生写作为主,对学生的作文予以正面的评价,从而激励小学生对写作的信心。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当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点评,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的进步与长处,积极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努力,使鼓励与表扬评语成为催化剂,以激发作文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对写作的积极动机。

二、运用阅读策略,引导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写作

古语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此足以说明阅读与写作的紧密关联。于是乎,在小学生写作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运用阅读策略来引导小学生进行写作,教育小学生多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或优秀作文,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同时,让小学生尝试着进行仿写训练,以锻炼小学生的文字功底。

(一)重视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的积累实际上也是一种基本功的锻炼,教师在进行启蒙阶段的写作教学时需要引导小学生多阅读文章、诗词等,有必要时还可以摘抄或背诵优美的语句或段落,从而为小学生的后期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感。写作需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表达,因而语言是写作的基础,而语言的积累可以为写作提供资源,如此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不会因词汇量或语言匮乏而困扰,他们能够轻松的表达心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二)实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类与生俱来拥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尤其是对于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记忆力最佳时期,因而这一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也是非常惊人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将这种模仿能力用于写作中,通过仿写训练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活动,作者将其在生活中所发现、体验到的一切美的事物融入到写作里,从而描写出动人的美词佳句。如此,小学生可以在这些美词佳句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根据自己所观察与体会到的美好感受投放到写作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也能写作优美的语句。

三、合理利用课堂时间,训练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写作

现今,随着语文教学对写作教学的越来越重视,在学期的教学大纲中也安排了写作的课堂教学时间,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写作课堂教学可谓教学大纲中的重中之重。为此,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启蒙阶段的有利时机,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

(一)创设自由、开放的写作课堂情境,鼓励学生表达与写作。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开放的写作课堂情境十分有必要,传统的写作课堂教学过于古板、约束,不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而创设自由、开放的写作课堂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氛围,在这里教师鼓励与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与创作,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观察到的一切写下来,或是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的写作。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事实上,写作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再造想象,写作者常常以生活为源泉,通过细心、敏锐的观察来积累写作素材,而后在已有素材基础上进行无限的想象,想象是写作的剂,能够丰富作文的可读性。而学生想象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眼界与拓展能力,这些都会在其写作中体现出来,从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启蒙阶段小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促进其写作水平提高的一大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希胜.小学作文”生活·积累·表达·评价”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9).

篇(2)

一、唤起需求

小学生不仅活泼好动,还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只要在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以符合孩子们认知兴趣的方式展现知识,就能有效唤起他们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际上人教版小学语文就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遴选了许多优秀的趣味故事来牵引孩子们学习。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趣味因子来激活学生兴趣。

如,在教人教版三年级上《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为了吸引孩子们深入学习,我留出几分钟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旅行爬山经历,然后选几位学生分享给大家。然后再问:大家这么喜欢爬山,爬山运动又这么精彩,那么我们想不想学一下如何将自己的爬山经历通过笔触展现给大家的技巧呢?

这样一个结合实际的问题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催生了他们学以致用的主观能动性,为深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互动交流

课堂不应是故步自封的封闭式课堂,而应是互动交流的开放型课堂,因为交流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必由之路。客观来讲,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完成知识探究和信息传递,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体验知识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知识,迁移技能,否则只能是“死读书,读死书”,拾人牙慧罢了。

如,在教人教版三年级上《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就特意提醒学生在初次阅读中挑选出经典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比如,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然后教学过程中让大家比较例句与“几百里连成一片,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的区别。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通过对比、讨论和交流体悟到语句运用了比喻,这样让语句描写形象、生动,如此一来强化了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和认知,让他们掌握了描景状物的技巧,潜移默化生成语言表达能力。可见,这样的交流课堂,不但实现了“文本对话”,还让学生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拓展知识,发散思维,最终在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完成内化迁移,生成能力。

总而言之,知识不是简单的背诵,它有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节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设置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意义 策略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需要记忆与背诵的内容很多。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环境,制定更具创新性、信息化的模式,运用更具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重要优势,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以下就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网络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让小学生死记硬背。小学生整天被各种背诵所包围,并不能真正了解语文学习的实际含义,导致语文教学质量始终不高。这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支持;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大势所趋。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对语文教学素材的及时补充,能将单一的教材内容转变为多元化的数字化教学内容,更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兴趣、性格特点。因此,网络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多多,能够有效增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网络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借助丰富的网络平台,能获取更为具体、生动的小学语文教学素材。课堂教学表现呈现信息化、个性化与创新性的特点,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审美与口味,由此可见,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正确选择。

(一)创设网络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氛围

新时期,网络技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通过网络技术,教师能将更为具体、形象的语文知识传递给小学生,满足小学生的需求。教师创设充满趣味性的网络情境,使小学生在参与玩乐的过程中就可学到知识。并且,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小学生吸收更多的语文知识,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在网络环境中,图片、小说等都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能有效达到吸引小学生注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课程教学。先用“小松鼠,找花生,没找到,格外急……”的儿歌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然后在儿歌的指引下教师利用动画情境的方式对整个课文内容进行展示,如此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利于学生对知识点与生词的把握。

(二)开展角色扮演教学,融入网络元素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可以开展角色扮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参与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吸收知识。这样能够使小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课堂除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注重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了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从网络中选取相应的视频、图片与文字资料等,创设语文故事,让小学生深度感知语文知识的背后意义。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陶罐、铁罐的相关图片,先让小学生了解不同种罐的材质及形状,然后引出课题《陶罐和铁罐》。语文教师也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的视频资源给小学生观看,让小学生分别饰演陶罐和铁罐两个角色并进行对话,从而切身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寓意。

(三)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多媒体是网络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更具有优势,能够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语文教师可以制作PPT,在PPT中呈现知识脉络,化抽象为具体,利于小学生理解。小学生生性活泼,对枯燥的文字不感兴趣,而对新兴的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IPad、电脑等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两小儿辩日》时,语文教师可以提前设计教学方案,利用后羿射日的典故进行导学,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选取相应的网络图片或动画,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可大大降低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全面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人文内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26-02

在现代教育中,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样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材也紧跟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积极进行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加注重教材的人文内涵,在教学的策略上也更加注重根据教材的人文内涵的特点来制定,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就是这样的教材。对人文性以及其教学策略,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时代的一些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采用上更加科学、合理,这样会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才会培养出富有人文内涵的人才,也才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1.对教材中人文内涵及其有关内容的理解

1.1人文内涵的涵义。人文内涵简单地说就是具有人文性,而人文性即人文素养,是指各种优秀的、健康的、科学的、先进的文化、价值观等,具体说来,就是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的维护,对自我关怀的关切与追求等。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再像以前那样作为第一要求,而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上,也务必要求以体现人文性为宗旨。

1.2新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的特点。与其他版本的教材不同,在人文内涵方面,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首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的积累,语文素养属于人文内涵的范畴,因而学习语文或者使用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其本身就要求进行人文内涵内容方面的教学。其次,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正确把握好语文课程的定位,是根据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订的,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审美情趣、理想价值、人文关怀等。第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人文内涵方面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不再像以前大多是课文的教学,现在教材的编订更加的科学、合理,有人文性。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教材由课文、习作、练习、口语交际、主题活动等几方面组成,在内容上,既有文章,也有古诗、故事等。

2.注重培养小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性

2.1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树立从小就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理念,对小学生来说,就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性。只有这样,才会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把握住新时代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文特点,从而成为对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有用的人才。

2.2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诚然,在现在主要考核方式还是笔试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也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因为近年来考试内容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对语文学科来说,更加突出了对学生人文内涵的考核。但是这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其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主要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当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以其教学策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在现阶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人文内涵,一些教育工作者存在误解,认为小学生心理智力发育还不健全,不要过早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或者是人文内涵的教学的内容比较抽象,就算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小学生也可能理解不了,这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影响了其它内容的教学时间。这些都是认识不到人文内涵的重要性、不重视人文内涵教学的体现,同时在教学策略上也没有特别地进行设计。

3.2在培养学生人文性的教学策略上没有积极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人文性的教学策略上没有积极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要说明的是其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教学策略上失误。一些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培养小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很好的教学策略,往往舍近求远,不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4.如何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教学,提高其教学策略的水平

4.1要注重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虽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全面,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人文内涵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可以结合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的内容来教,例如使用动画、插图,学生自己动手作画的形式等。

4.2要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就要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利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每个单元后的主题探究活动、口语交际,以及小学语文特有的语言表达方面的教学等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冯艳.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及其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4(12)

[2]刘春.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主题类型与教学策略研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

篇(5)

一、高中语文泛化类型与成因追溯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外围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_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昵?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拋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外围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三、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实施条件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渗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怡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曰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四、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K。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

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_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小W语文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也很重要的学科,包含拼音、汉字、句子、阅读、写作以及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同时,它还是一门语言交流的工具,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说语文知识涉及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考试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加深,只凭以前的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新课改环境下,在小学阶段,我们怎样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的教学资源,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校间融合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学习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那我们怎么把小学语文课堂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呢?我们共同讨论一下活化小学语文课堂这个话题。

二、活化小学语文课堂

1.什么是活化小学语文课堂

所谓的活化小学语文课堂就是指把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亲身经历密切联系在一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后的一种教学方法。

2.怎样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一个大的教学舞台,现在的语文教材选题也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只有把教材内容与我们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一个鲜活的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开发身边丰富的生活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现在我们就共同讨论一下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课堂生活化。

三、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让教学课堂与生活相结合,让生活成为语文的教学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把教材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感受“生活这个大的教学舞台”,从而活化语文教学。

1.创设生活化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小学生的思维都是比较简单、单纯的,他们的思维一般就是通过形象、声音、色彩等感觉培养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年级课文《饮一杯月光》时,根据这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看图片、动画等特点,教师首先拿出图片教学生认识“饮”,然后通过做“喝水”这个动作,引导学生这个字的含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以提问的形式“你们饮过月光吗?为什么作者要饮月光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夏天的月夜弄明白,开始进入课堂,同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赏月光之夜的景象,这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夏天月夜美丽的景色,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想象夏天虫子、动物等发出的声音。

2.把教材的内容融入真实的生活教堂,从而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小学的教材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单一,由于学生的生活范围小,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性,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达到活化语文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三年级课文《鲁班造伞的传说》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伞都有什么类型的,它有什么用途,然后以问题的形式“你知道这伞是谁发明的吗?请根据自己看过的动画片或故事书说一下自己心目中的鲁班是怎样的一个人。”然后通过学生阅读,看看鲁班是怎样一步步地做成了能遮风挡雨的雨伞的,然后启发学生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等。

3.与生活相结合,让生活成为语文的“活水”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因为语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一旦与生活相联系就会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学习四年级课文《火烧云》一课时,当作者形容那云像一匹马时,教师引导学生“马”有什么特征,它的形状以及声音是怎样的呢?这时有的学生把马形容得特别高大、威武,有的学生还根据动物大世界看到的学着马叫,课堂气氛立即变得活跃起来,可见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着生活,它让语文成了交流思想、表达情意、传播文化等综合性的学科。

总之,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让教材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地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梯度策略;梯度粘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29-03

十几年来,“梯度”一直是经济学界的高频词,但在教学中却难得现身。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2012年12月在全国小语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指出:“一个小学老师从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一路教上来,现在碰到最大的困扰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是怎么解决梯度的问题,怎么由浅入深,最近十年来问题很大,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梯度打乱了……” [1]

教学梯度,是到了必须引起充分重视的时候了。

一、梯度与教学梯度

“梯度”一词,本指事物在一定方向上呈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也就是说,它是描述事物在空间内不均匀分布状况的一个概念。教学梯度,是指小至一堂课,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学难度要逐渐增加;大至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难度也随着递增。难度的级差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教学。

二、教学梯度的本质与特点

(一)教学梯度本质

梯度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教学中必有的现象。有了梯度才有差别,有了差别才有矛盾,而有了矛盾才有运动。从根本上讲,教学梯度的设置是教学得以发生的前提,教学梯度提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语文教学研究要做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对所要传授的知识根据难度不同组成教学序列。

(二)教学梯度的特点

1.阶段性。所谓阶段性,是指教学梯度具有学段性特点。学段目标的实现,必须经历学段内所应有的教学梯度。

2.渐进性。所谓渐进性,就是指教学内容难度的安排以循序渐进的渐变为主要形式,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梯级提升。

3.平稳性。教学梯度提升表现为渐进式的,而不可能是跨越式的,因而具有平稳性特点。

4.协和性。教学梯度提升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顺学而导达到和谐状态。在梯级提升过程中,教与学矛盾双方关系和缓,相处融洽,没有强烈的冲突,这种特性就是教学梯度提升的协和性。

5.上升性。教学梯度的上升性是指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一堂课的深入,或者随着年级递升,教学难度相应提升。

6.条件性。实现教学梯级提升取决于一定的条件,条件具备,教学能够实现梯级提升;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教学梯级提升就不能实现。

7.模糊性。教学梯度的递增,不像生活中用的梯子每个层级距离固定不变,而是没有明显界限,其间存在过渡地带。

8.复杂性。语文教学梯度是一个以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还有综合学习为子系统,内部结构、关系复杂的巨型系统。比如,阅读与作文,就有词句的理解、词句的表达;阅读能抓住主要意思,作文能围绕一个主题表达;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表达真情实感等。口语交际,就包括劝慰、讨论、总结、做主持人、独白等;综合实践活动则有搜集资料、分类整理、查找书目、阅览报刊、怎样读书等知识内容。各子系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是不同的。各子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系统网络关系。

语文教学梯度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梯度系统的比例关系是不同的,而且会随着具体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三、语文教学梯度的策略

(一)提升教学梯度的策略

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原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就是“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地域经济的增长” [2]语文教学梯度中的增长极,是指其所在梯度的高端的核心知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有其核心要求,每个学段也有其核心要求。落实学段目标的教学,必须以学段的核心目标为依据。比如,六年级的语文阅读能力必须达到第三学段的最高要求。包括: “整体感知”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合理使用文本信息作出评价”的能力。

第三学段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是指能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对文本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感受。具体表现为能准确、完整、简洁地概括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或者写作的目的、可能的应用范围等。

第三学段的“提取信息”的能力,是指能够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和细节。具体表现为能够根据要求从文中找出明确陈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并能通过简单的推论,找出文章中隐含的信息等。

第三学段的“形成解释”的能力,是指能够利用从文本中提取的信息进一步阐释有关文本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能联系自身经验,充分地使用文本中的信息,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关键细节、人物行为、事件、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感情和观点等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等。

第三学段的“合理使用文本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作出评价”的能力,关注两个焦点,其一是能够使用文本中的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的问题;其二是能依据共同的价值标准或个人观点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判断,具体表现为能够利用文本中的信息完成实际生活中的任务,能够将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较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相关信息,从多个角度对文本的内容或者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等。

2.“点――轴”扩散理论。“点――轴”扩散理论也来自经济学。经济学中,如果说增长极是一个高梯级的“点”―― 例如一个城市,那么“点――轴”扩散理论中的“轴”就是一个高梯级的线(带)状地区,即由若干个高梯级地区相互联成的一个区域。语文教学梯度中的“点――轴”扩散策略,就是围绕核心知识确定几个知识点,形成梯度系列。比如六年级阅读教学,要围绕上述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确定知识点,然后按照难度形成教学序列。知识点包括:①词义理解;②词义辨析;③词法理解;④句子含义理解;⑤句子结构理解;⑥句子关系理解;⑦错句病句鉴别;⑧课文局部内容保持;⑨课文整体内容保持;⑩文言文词句理解;⑾文章中词义理解;⑿文章中句子理解;⒀文章局部内容字面性理解;⒁文章局部内容推论性理解;⒂文章整体内容理解;⒃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理解;⒄对文章评价;⒅阅读所获得新知识的运用;⒆快速阅读理解;⒇快速阅读保持。要把这些知识点从易到难安排到六年级语文教学中。

3.网络开发理论。经济学意义的网络开发,是以“点――轴”开发为前提,是在“点――轴”开发所形成的经济布局框架基础上进行的。语文教学中的“网络开发”策略,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各子系统的教学内容既按各自教学难度安排教学梯度,也要使之有所交集,形成网络的节点。比如,概括能力是核心能力,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训练篇章概括能力;习作教学,除了详细的描写,也要训练概括化的表达能力,对事物、对场景、对人物能做概括介绍;口语交际,要训练对事物、人物、自己的观点做概括介绍。在“概括”上就形成一个交集点,几个交集点的存在, 就形成教学网络,互相影响,形成迁移的正能量。

(二)克服梯度提升粘性的策略

在教学梯度提升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着诸多延缓其提升的因素,形成梯度提升粘性,也就是说如果教学内容安排不当或者教学方法欠妥,教学就会在同一梯度的层面上徘徊,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必须努力克服。

1.教师的教要着眼于克服粘性。教师的教,要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最佳期,多维度努力避免造成提升的粘性。从教学内容的维度看,教学内容的没有难度或者难度过大,都会造成提升粘性。比如,“读错了要及时纠正”作为阅读中的提醒,在三年级上学期提出,就低于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再比如,“按一定顺序写”可以作为初学作文时的重点练习,而如果放到有一定作文能力的六年级下学期,就落后于学生学写的心理发展需求。相反,在小学四年级习作阶段,过于强调“记叙中的议论与抒情”就高于记叙文初学者的发展水平,而在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年段去强调,则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方法的维度看,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也会造成提升粘性,比如放养式的教学,或者没有采取与梯度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也会阻碍教学梯度的提升,只有与学习内容相符合的学习策略指导,才能助力于教学梯度的提升。比如,同是概括能力的培养,段落内容的概括与篇章内容的概括,说明文与叙事文内容的概括,课文内容的概括与课文主旨的概括,都有较大差异,应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2.学生的学要着眼于克服粘性。学生的学,出现造成提升的黏度,如主动性不够,会影响学习深入;知识准备不够,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使学习停滞不前;学习方法不当,会影响学习效率,多走弯路。学生的学习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顺学而导。比如,学习主动性不够的要激发学习兴趣,知识准备不足的要及时补充相应知识;学习方法不当的要给予方法的指点,需语言品味的要引导推敲语言,须用生活经验帮助理解的要帮助唤醒生活积累,需用想象深入体验的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想象,等等。

在更体现教学梯度的新教材出来之前,需要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梯度上多下功夫,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的:“教材可以用,但老师们心中要有数,要有梯度,想办法弥补,讲课文的时候引导学习可以有语文能力和知识,体现梯度,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分解为若干个因素,散布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里,不断地循环往复做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很难做,但一定要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