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时间:2023-08-23 16:26: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天津市西青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石油农业等几个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证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
天津市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在天津市近郊中,仅西青区被列为生态农业试点。1995年至今,天津市环保局与农林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村创建工作,其中有"农业型"、"农林型"、"农渔型",还有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生态村镇,如城郊型生态村--传子营、生态农场--宁河原种猪场、综合型生态村--水高庄等一批具有不同生态模式的村镇。
一、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决定了我国农业决不可重蹈外国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 经济基础的现状决定不能搞"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而是建设具有自己特点、 费省效宏的生态农业[2]。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并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二、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理论落后于实践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农业精华,不同地区都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但目前在理论上还有很多方面尚未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总结,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仍处在经验水平。
2、未能全面推广
中国生态农业基本上走着一条由政府行政命令驱动"自上而下"的路子,这曾对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重生态农业模式示范,重抓典型,轻全面普及和农民自发参与的运作机制[4]。由于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农民主动性不够,使得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相脱节,且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因此,生态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很难真正落到实效。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相对"低潮"状态。目前,西青区生态农业建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与全面普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5]。
3、缺乏市场调节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少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通常过分注重生产过程,强调模式内部结构的组建与优化,而没能充分考虑农业产前与产后市场的需求及其调节作用,脱离市场。因此,通常组建出来的在理论上十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往往不能适销对路,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经济效益低下。显然,这样的模式不会受到欢迎,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最终必然会被淘汰[6]。因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及生态经济效益为驱动,是保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产业部门之间的耦合与产业化不足
由于以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往往盲目追求"小而全",把一个模式结构组建得很复杂,组分很多,似乎很完美[7]。但是,这样的生态模式所需的资金与人工投入较多,要求的配套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高。因此,如果将上述一个复杂系统的不同环节分解到一系列的部门产业(或企业)中去,进而形成产业链,强调部门产业或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以及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单个企业部门的投入,以及分担市场风险。小规模的、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天津市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问题是当今西青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三、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研究
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必须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特别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组合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使它们成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特别要加强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不同技术之间的组装与整合及其创新、不同层次模式之间的尺度转换、生态农业安全及其生态管理技术的研究[8]。
2、推广生态农业建设
当前,天津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农业部已推荐使用十大类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但由于广大农业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对生态模式与技术的需求也必然是多种多样[9]。因此,建议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力量在整个西青区范围内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总体布局、具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综合效益分析、市场前景预测、组织管理形式、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化模式、区域协调以及生态农业制度创新等内容,这是全面推进天津市西青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离开了市场,生态农业就没有生命力,这是我国20多年生态农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科-农-工-贸一体化"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10]。同时,要顺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制定不同类型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技术规程与相关标准,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与产品信息服务网络,这是推动当前天津生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钟晓青.也探生态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
[2]张壬午,计文瑛,张彤.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12).
[3]陶战,郑向群,成卫民.我国"十五"计划期间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3).
[4]解芳.生态农业的三种模式[J].农药市场信息,2001,(2).
[5]穆雷,曲阳.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J].杂粮作物,2000,(20).
[6]刘健.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讨论[J].上海环境科学,1998,(7).
[7]高尚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农业研究,1998,(6).
[8]黄培.绿洲与生态农业及其持续发展[J].新疆环境保护,1994,(3).
[9]赵颍南.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1,(1).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景观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结合的生态旅游[1],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和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销售农业产品为前提,通过规划、设计和修建,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和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农游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2]。本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总占地面积一千多亩,在政府支持下将打造成邯郸最具规模的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园,力为邯郸的农业和旅游业带来飞速发展。
1 现状和前景
1.1现状
邯郸市总面积12062 km2,其中市区面积457 km2,总人口896.4万人,人均耕地仅约为1.03亩。发展集休闲、观光、生态于一身的农业观光园,是一条解决人地矛盾、发展致富的有效途径。
1.2前景
1.2.1地理及交通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部,邻接晋鲁豫三省,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连南接北、承东接西的枢纽。与周围城市互动,形成“半小时”、“一小时”和“两小时”经济圈。丛中村隶属邯郸县黄粱梦镇,距邯郸市仅6公里。因此,在邯郸丛中村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
1.2.2 经济及环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邯郸市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很大提高,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7.4亿元,农村实现增加值349.8亿元,增长5.7%。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我国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景观既不同于城市景观,又有别于纯自然景观,因其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生活气息而倍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1.2.3农产品优势
丰富复杂的地貌特征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农业资源和诱人的地方特产,例如涉县核桃、魏县鸭梨、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郭八火烧、馆陶黑陶、磁州窑、粗布、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金米酒等,这些特产在北方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均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 规划指导思想
结合邯郸地区的资源条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以清洁、无污染的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等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观光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园[3]。
3 项目的规划建设
生态农业观光园有观光和农业双重属性.所以,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将园林、旅游和文化三方面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在游园活动中强调游客主观感受,注重农业文化内涵,以实现观光园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功能分区上,既要注重功能的完整性,又要注重园区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表达,突出特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3.1 园林三要素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园林三要素在园林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观光园中演化为农事小品、农业水体和观赏植物与作物配置,应与园区共融共生,才能既体现出园林艺术美,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又能表现出生态农业景观特色,营造出乡土性、农业性和参与性的氛围,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达到舒缓心情的目的。
3.1.1 农事小品
园林小品可以美化环境,丰富园趣,着重体现景观的艺术性,但农事小品应该着重体现农业化,以展示本土文化和浓厚的乡土特色为主题。如为观光园区提供组景的小品,可以是犁、耧、耙等农具,也可以是水车、古井、陶器等农作所需,经过简单艺术加工,形成集艺术性、乡土特色于一身的农事小品。
3.1.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原则是不妨碍园区农业生产的条件下,以满足生态性为前提,兼顾环境的观赏性,通过乔、灌、草三层立体化的配置,实现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景;在选择树种时,在选择乡土树种的前提下,适当引进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优、奇、特类植物,挂牌重点介绍,突出科技示范和普及功能。
3.1.3 农业水体
水体应具备农事生产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属性。因此,园区水体在担负灌溉、消防和日常用水的前提下,结合农业生产,兼顾有机养殖,如养鱼、种植莲藕等来提高经济、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结合观光园区旅游项目的开发,设置诸如划船、游泳和水上竞技等多式旅游观光活动;另外,还可以开辟适度的湿地区域,以展现园区的生态景观。
3.2 游客主观感受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游客通过游览观光园的田园风光,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分享生态农业成果,在享受原汁原味乡土文化氛围的同时,更深层面的体验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的情趣。另外,结合本地农业产业优势,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凸显本园特色,如品味魏县的大鸭梨、涉县核桃、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驴肉香肠、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等,还可以参与制作馆陶黑陶、纺织粗布等,在亲自体验中进一步获得认同感与价值感。
3.3 文化内涵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本土文化是生态农业观光园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4],观光园应充分反映当地的农业乡土人文资源,凸显观光园的文化内涵,要体现乡土景观的一面,如乡土的“物”、乡土的“事”、乡土的“意”[5],但不可粗放、简陋,应深层次地挖掘乡土特色,走精致化、精品化道路,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形成独特魅力,从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3.4 功能分区的完整与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按照园内自然条件的差异,在服务对象、服务功能、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种类与布局上也有所不同,进一步划分为生态农业种养殖区、农业科普示范区、休闲游憩观光区、农耕文化游览区和配套设施区[6]等五个不同的功能区。规划时,应当考虑彰显邯郸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生态农业种养殖区。该区域主要进行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以及动物养殖等农事生产活动。确保正常的农业生产,建议占地面积大于40%,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要满足游客参与性的要求,并且具有优良的灌溉、排水设施。布局上要远离主要出入口,但应保证能给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及产品运输服务。还应考虑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其景观色素,使其最大限度的保持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
农业科技示范区。该区域以科普示范、农业科学研究、新品种与新技术生产示范为目的,占地面积约在10%左右,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其他各项条件均需优于生态农业生产区,该区域除了提供部分观赏景观外,一些重要设施区域应与游客集中区域相隔离,保持良好的通达性。
休闲游憩观光区。该区域在尊重物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集中表现自然和田园风光,更适合表现观赏花卉植物的片植、农田景观的块植和珍稀动物的圈养等,是游客较为集中的地方。借助蜿蜒起伏地形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在闲散游玩之余,领略大自然的赏赐。此外,合理组织该区域内的道路、广场、构筑物、生活服务及安全设施,占地面积控制在20%左右,交通便捷,徒步即可到达各观赏景点。
农耕文化游览区。占地面积约为15%,该区域规划时通过设置有关的农耕小品,向游客展示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演变、有趣的民间手工工艺等,如:通过展示农作的农具,让游客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让他们为农业科技发展的迅猛而惊叹,更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配套设施区。为满足观光园旅游休闲的功能需要,在靠近出入口处单独设置配套设施区域,如购物集市、手工作坊、农家活动场所、居所等,为游客提供餐饮、居住、垂钓、烧烤和参与农家活动等空间,相对独立,占地面积控制在15%左右,交通便捷。
4 小结
观光园的发展应当立足于邯郸,将现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将自然景观、生态农业景观、乡土人文景观等实行整体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景观规划,使观光园具有休闲游憩、景观欣赏、观光旅游、科普示范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此外,实现产业升级,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观光园进行规划建设,提高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服务水平,最终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都市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设计[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 李文荣.农业观光园发展模式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8):7—10.
[3]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4] 孙艺惠,杨存栋,陈田,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835—839.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43-02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所产生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也日益凸显。因此,深入研究农村环境污染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迫在眉睫。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现代化农业生产不得不通过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地膜等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而造成了各类污染。资料显示[1],化肥在施用过程中浪费严重,有60%左右逸失于环境中,所产生的污染严重。一是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二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三是化肥的不合理应用会造成大气污染。四是化肥含有有害成分,如重金属、无机盐等,长期施用化肥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此外,农作物吸收了化肥中含有的重金属成分后,通过食物链,会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农药虽然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途径,但是大量使用也会致死有益生物,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且农药也会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一到雨天,农田的农药会随着雨水的冲刷作用等移转到周边的池塘、溪流等,污染农村的水源。农膜的使用可以给农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造成农田土壤的污染。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通透性变差,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增长,若不及时回收残膜,其残留量会不断积累,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肥力水平进而降低,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土壤次生盐碱化。
1.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造成的生活污染
1.2.1 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现代人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畜禽业的迅速发展。当前,农村的畜禽养殖大都呈分散状态,数量多、种类杂,畜禽粪便更是直接排放,不但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更会引起地表水的富营养化,甚至导致水污染问题的出现。若不及时治理畜禽环境污染,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将受到巨大威胁[2]。
1.2.2 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随着村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相应提高,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06年环境公报中指出,我国农村每年约产生1.2亿t生活垃圾和超过2 500万t的生活污水。
2 农村环境整治对策
2.1 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1.1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级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展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做好饮用水源保护、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要把相关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并定期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督察。
2.1.2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必须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然而,广大的农村地区还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监管,制订和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法律规定,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各地农村特点和治理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势在必行。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订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3]。
2.1.3 强化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一是充分运用电视、网络、公布栏、报纸等宣传媒体,让村民意识到各类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使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二是从娃娃抓起,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以及幼儿园儿童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通过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来影响带动他们的家人共同保护好自己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村民对自己村庄环境的监督权、环境治理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升村民保护自身周边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2.2 把现代生物技术有效运用到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之中
现代生物技术比如微生物厌氧堆肥技术、微生物好氧堆肥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等,如果能把这些技术有效运用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当中,必然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河南省滑县滑华养猪场采用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通过对该场近千头仔猪和中猪的试验喂养和测试,归纳出运用发酵床养猪新技术与一般传统养猪法相比具有彻底解决养猪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猪舍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猪肉品质、变废为宝、节工省本6个优点[4]。又如,研究表明有些微生物菌剂能加速作物秸秆的腐熟和促进有机废物的发酵、土壤环境的净化和修复作用的农药残留降解菌剂、水体净化菌剂和土壤生物改良剂(生物修复剂)等方面的研制开发已取得良好应用,并具有广阔前景[5-7]。笔者认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是处理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也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3 参考文献
[1] 卢艳丽,闫百瑞,宋志博.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北方环境,2011(21):132-133.
[2] 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3] 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03-11.
[4] 王桂梅.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J].河南农业,2010(10):50.
[5] 朱昌雄.我国生物肥料标准研究进展及建议[J].磷肥与复肥,2005,20(4):5-7.
1.1有机农业概念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5]。1.2有机农产品概念有机农产品是严格按照国际公认的有机农业的原则和法规生产的纯天然、无污染、有益健康的优质安全食品,由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式生产和加工。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物质[6],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等。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有机食品所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1.3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的相关性有机农产品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关心食品安全问题,有机农业不光是在发达国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即使是像中国这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机农业也正在悄然发展。目前正值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有机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已经具备开发有机农业很多有利条件。
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食品安全的需要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目前人类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类癌症的大幅度上升,无不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密切相关。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他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2.2生态保护的需要可以打造环保品牌,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目前国内其他烟叶生产区生产烟叶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农药的持续使用增加了病虫的抗性,破坏了原有生态链条,且农药用量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改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肥料而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极大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2.3“清江源”品牌提升的需要有利提升“清江源”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有机农业产品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园区主打农产品在国内和地方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2.4提高园区当地收入的需要有利于增加园区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种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虫问题难以解决,还需要有全新的观念。有机农业食品在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比普遍产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五倍以上。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园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3“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品种和布局“清江源”有机农业烟叶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示范区海拔900-1300公尺的4000亩烟叶生产基地,主产以烤烟和白肋烟为主,生产基地辐射涵盖全州烟叶生产基地单元,覆盖面积30万亩。有机烟叶生产严格执行州(局)公司烟叶生产标准化方案,主要遵循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土壤改良、秸秆还田、施用生物有机肥并减少无机肥料施用、严控除草剂、杀虫剂等有害环境的农药、采用天敌或物理方法(黄板、黑光灯)防治害虫。“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其他品类如有机食用菌(香菇)、芫荽、白菜、洋芋、玉米、有机豆类等生产已经取得国家认证的有机(转换)ISO22000:2005和Haccp品牌认证,认证面积总计360亩,对各个品类的生产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和规范,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部分贴牌的有机蔬菜已经可以供应周边超市。3.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3.2.1“公司+合作社+农户”是目前园区有机生产主要组织模式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适合在园区发展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但具体的组织管理形式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其他地区相比,园区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决定了其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主要特征,由于认证成本、市场准入以及市场风险等原因,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以公司为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就成为有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因而,由公司进行有机农业方案制定,合作社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与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议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物资,派出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措施,从而确保生产的有机完整性和可靠性。3.2.2“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种具体模式(1)公司和农户直接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生产技术和统一供给主要投入物资,公司以一定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公司化订单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多年生经济作物或本地试种新品种等。(2)公司通过合作社和农户打交道,按照高于市场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合作社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农民熟悉的蔬菜品类的生产。(3)公司把农民的土地租过来,吸收农民成为员工,进行有机农业的生产,简称反租倒包式,该种方式适用于有机烟叶生产。不断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兼顾公司和农民的利益,使有机生产管理规范化,确保有机产品质量,是园区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3.3“清江源”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3.1有机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有机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有机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从直观判断上难以区分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难免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加上实际存在的质量隐患,使有机农业面临公信挑战。3.3.2园区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导致单位生产成本高,加上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销售成本更高,致使周边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影响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大。同样在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同时存在生产不足和产品过剩的问题,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与对策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2011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视提高烟叶安全性水平,调整烟叶生产布局,加强烟叶产地环境研究控制,规范农药使用,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建立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发展烟区生态农业”。从源头上抓好原料生产,为卷烟提供非常可靠的原料保证,已成为领导重点关注的焦点。尤其在“532”、“461”品牌规划落实中,需要可靠的烟叶来做保证,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出安全的产品质量,才能把烟草品牌做大做强。4.1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4.1.1有机烟叶充实“清江源”烟叶品牌内涵国内有机产品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有资料显示,国内知名烟叶品牌如“清江源”、“金神农”、“凉山清甜香烤烟”、“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竞争已初步定型,国内烟叶市场格局已三分天下;同时一部分成熟的烟叶生产基地已在悄然实践“有机烟叶”的新概念,如“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红塔玉溪庄园”、和Sunel公司在土耳其种植有机香料烟。为卷烟工业企业提供环保优先、最贴近自然的由有机农业打造的纯天然烟叶成为“清江源”有机生态烟叶的重要内涵。4.1.2示范园区有机农产品与“清江源”品牌的环保效应相得益彰作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次要农产品出现的有机豆类、蔬菜、食用菌等取得国家食品安全认证或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清江源”园区生产的标注有SO22000:2005或Haccp等农产品市场将受到市场青睐。4.1.3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要求园区发展有机农业人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有机农业日益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消费。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编制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奠定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4.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对策4.2.1以提高公众认知度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工业企业为创建平台,全面推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强力充实“清江源”有机烟叶的内涵,是提升科技园区烟叶乃至大农业生产体系品牌效应的关键措施。4.2.2依靠现代技术进步实施园区有机农业在烟叶生产上必须遵循恩施州公司颁布的强制执行的标准化生产法规,大力实施诸如标准化烟叶育苗技术体系,烟叶大田病虫防治使用生物与物理防治手段如黄板、人工驱虫、黑光灯灭蛾、生物性诱激素、天敌灭蚜等先进技术,使用减少土地危害的化学肥料、使用生物有机肥。强调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秸秆还田、保持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有机农业的精髓,同时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的进行新的运作。4.2.3依托科研部门和工业企业共同开发有机农业生产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有机农业生产面临着病虫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益等诸多难题,因此需要依托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依托科研部门的专门资源,特别是需要与工业企业联手开发,成立相应的有机农业生产创建平台,从生物技术、生产资料研究、开发咨询重点研究,使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持续提高。4.2.4横向开发有机农业品类,拓展示范区品牌效应围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建设的开展,以纯天然无公害的有机蔬菜、豆类、瓜果等生产逐步满足园区及周边市场的需求,夯实“清江源”品牌内涵,拓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品牌效应。要全方位的进行各品类蔬菜、瓜果、食用菌的有机认证,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以科技园区的有机农产品提升园区的环境意识,提升产品的横向品牌效应。
5“清江源”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关键词:有机农业;产业化;对策;宜春市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717-02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1]。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宜春市的宜丰、上高、奉新、靖安、铜鼓等县(市)有机农业已经起步。宜丰绿色大米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靖安绿色椪柑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验收,成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有机稻、木姜、小葱、百合、毛豆、竹笋、蜂蜜、山茶油等30多个品种的有机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5个县(市)都有一定基础。
宜春市有机农业生产起步于20世纪末,近几年发展较快,尤其是万载县的有机农业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2]。1999年,万载县利用自身生态优势,依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照国际生产有机食品标准的要求,开发建设生态有机示范园区。2003年,万载县委、县政府作出了“生态立县、有机富民”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万载县有机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2006年又及时确立了“打造江南有机农业第一县”的奋斗目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县有机农业生产取得明显成效,有机食品正在成为万载县的重要产业。2007年底,万载县实施有机农业项目的乡(镇)已由当初的茭湖乡发展到9个乡(镇),有机认证耕地面积已发展到0.43万hm2,野生采集面积1.14万hm2,有机认证品种已达到29个。万载县已成为江南最大的有机水稻、有机木姜生产基地,有机水稻、木姜、小葱、百合、竹笋、蜂蜜、山茶油等29个品种通过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有机认证;有6家企业取得有机加工资质认证,其中青叶食品有限公司和江西龙牙百合有限公司引进外商投资1.6亿元建成金源农业公司,其年加工有机农产品3万t,是我国现今最大的有机蔬菜加工企业之一。欧洲小葱、藠头食品出口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竹笋、木姜等10多种蔬菜罐头全部销往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反季节香菇销往广东、香港等地区,年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有机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2]。该县有机农业示范园区——茭湖乡被国家环保总局定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万载县有机农业生产为宜春市有机农业生产开了好头,但纵观全市,尽管各个县(市、区)都已开展了此项工作,认证了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品种,但发展很不平衡,既没有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更没有建立真正的有机产品品牌优势。
2 影响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2.1 有机农业在多数地区仅处于起步阶段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有机转换过程,过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有机产品论证,取得有机产品标识,才能大规模地发展。宜春市除万载县外,其他县(市)有机农业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停留在绿色食品的发展过程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2.2 生产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认识不清
一是对有机农业强调建立持续的生产体系不清楚,把有机农业仅看成是不用化学合成物质的传统农业,把发展有机农业简单地当成走回头路。二是把有机农业转换期出现的情况当成整个有机农业,认为有机农业的作物品质低、营养差、产量低。三是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者概念混淆,用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替代有机农产品。
2.3 农民的短视行为影响有机农业的长远发展
农民讲究实惠,而有机农业需要3~5年的有机转换期,有机转换期收入较低使一些农民难以接受。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农民也受短视行为影响,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有机农业产品的品牌发展。如万载县有机农业发展源地茭湖乡尽管有机农业已深入人心,但据调查,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时常有施用农药、化肥以增加产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2.4 政府、社会、农民三方未形成合力
万载县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有机富民”,靖安县提出将该县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有机农业县,其他县(市、区)也有一些提法和思路,但各县之间协作较少。宜春市高度重视有机农业发展,成立了有机农业办公室。虽然办事机构齐备,但上下齐动、各方形成合力不够。
3 宜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
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要齐心参与,必须建立与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的管理体制,对有机农业的管理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认证、稳步发展。如加强有机农业、有机产品生产的组织和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法规标准,严格实施有机质量控制;出台扶持政策,实行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有机生产技术的科研、开发和推广;加强有机生产的配套产业开发,为建设高标准有机基地创造条件;建立宜春市的有机产品认证认可体系等。
3.2 与生态农业相结合走综合开发之路
宜春市有机农业发展有下列有利条件,①生态优势,宜春市自然生态条件好,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②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面积达6 667 hm2,为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政策优势,宜春市政府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的四大重点产业来推进,在人、才、物方面给予了重点倾斜。
利用生态优势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例如该市竹材加工和利用历史悠久,在80、90年代竹产业的加工产品基本是“三板一筷”(竹地板、竹胶板、竹模板、卫生筷),通过对竹产业的技术引进以及科技创新,目前该市的竹产品已经发展到竹键盘、竹鼠标、重竹地板、侧压板、竹纤维以及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等[3-5]。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有机农业。硒元素是人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防衰老、排毒解毒等功能。宜春市的袁州区和丰城是富硒地区,丰城富硒农业产业园中富硒蛋、富硒大米及袁州区的富硒矿泉水已有一定名气。将有机富硒农业策划好、宣传好,提高其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
3.3 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发展宜春市优势产业基地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选择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
3.4 形成各县(市、区)有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产业
规模
结合宜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自然条件、自然作物品种分布,重点发展以下产业:①以袁州区为中心、以青龙高科为龙头的有机油茶产业;②袁州、上高、万载三县(区)低丘岗地有机苎麻产业;③袁州、上高、万载、宜丰、铜鼓、靖安、奉新六县(区)低山丘陵有机茶叶产业;④袁州、万载、宜丰、铜鼓、靖安、奉新五县(区)丘陵有机猕猴桃、板栗、香菇、竹笋、野菜、中草药等产业;⑤平原地区的有机水稻产业。
参考文献:
[1] 周泽江,肖兴基,杨永岗,等.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12):700-704.
[2] 孙国琴, 阳思春.万载有机农业产业化之路[J].国际农产品贸易,2005(4):50-51.
[3] 吴大付,王小龙,刘毓侠,等.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河南农业科学,2002(10):48-50.
关键词:褚橙柳桃;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未来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一、引言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产业,其长期以来一直是资源消耗最多、生产效率最低的产业,导致与之相关的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处境都居于劣势,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些年来,伴随社会水平的发展,农业部门正经历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而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业规模扩大、供应链延长、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增加、分工日趋细致而市场并不完善等原因也引起了很多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食品不安全、市场不稳定、流通环节多和流通成本高、营养和健康等。针对这些问题,新型农业模式应运而生。源于对这种新型农业模式的巨大前景预期,在市场发育不足,因长期为工业化、城市化输血而资源短缺、发展滞后的中国农业,也得到了民间资本的青睐和重视。
褚橙、柳桃、潘苹果――随着一批名人参加和资本的投入,农业一时间仿佛顿成营销推广的秀场和资本运作的戏院。然而,从市场经济的逻辑出发,正视资本逐利的本性及其灵敏的市场嗅觉,就不难明白,这是市场自发促成的结果。一方面,基于食品安全环境的现状,人们对食品健康、安全和品质的需求巨大;再一方面,农业自身的资源及发展潜力,可以为资本投入提供明确的盈利预期和长远、持续而稳定的利润来源。另外,各级政府针对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在竞争激烈、增长乏力的行业市场寻找出路的沉淀资金,无疑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褚橙柳桃”新型农业模式
(一)事件介绍
褚橙、柳桃、潘苹果,这些网络中炙手可热的新词吸引着广大网友的注意力,一是名人效应,二则一种新的模式。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潘石屹利用自己的个人形象资源无偿代言,为家乡推销苹果,为“潘苹果”。褚橙亦为“励志橙”,从褚橙到励志橙,讲了切合时代脉搏的励志故事,一个85岁老人在跌倒之后二次创业的励志故事,这种讲故事的背后,是农产品营销的一种创新。联想控股斥资数十亿元投资农业,并从水果入手,以柳桃打造品牌,由于凝聚着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期许,“金艳果”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良心果”的说法由此而来。在食品质量安全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在现代人对文化及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当下,消费者很看重这种对质量细节、食品安全及励志精神的追求。联想继而推出猕猴桃与昔日“烟草大王”褚时健种植的“励志橙”一起的“褚橙柳桃”组合装,内含2.5公斤顶级“褚橙”和2.5公斤顶级佳沃金艳果,售价在300元左右,售价虽高,市场反应却很好。这是农业作为一个长期存在却一直发展有限的产业的一次华丽亮相,以农业为题材,借助故事或者事件加以炒作,进而达到营销推广的效果,是褚橙、柳桃、潘苹果等热点事例的共同点,也是现代农业新之所在。
(二)“褚橙柳桃”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新思路
同样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必需的农产品,“褚橙柳桃”却可以引人注目,受消费者格外追捧,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利润,探其究竟,源于以下几点。
1.产品品质控制好,值得信任
名人涉农,农产品的产品质量与个人与公司的名誉、信用紧紧捆绑在一起,为此他们格外在意质量细节。“褚橙”是冰糖脐橙的一种,云南特产橙类,以味甜著称。不同于其他冰糖脐橙,“褚橙”每棵果树只留240~260朵花,既控制产量又保证果实能够吸收足够的阳光和养分;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化肥,都是用特制的有机肥。“柳桃”即“金艳果”果长且成圆柱形,美观整齐,肉质细嫩,风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特耐贮藏,远优于国内其它猕猴桃主栽品种,“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是柳传志打造安全放心食品的许诺,以标准化的生产与先进科技的运用,保障了食品安全。
2.会讲故事。以“褚橙柳桃”为例,他们背后都有段受人关注的故事
褚时健和柳传志,一个是宝刀未老的80多岁创业者,一个是中国企业元老级的人物。他们曾经或者依然成功,在人生的谷底或高峰开始“务农”。不论从哪个角度讲,他们的经历本身都是一个好故事。现代消费者需要这样的故事,他们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励志故事的认同。故事主角的个人魅力是其成功传播的核心价值所在。
3.新颖的营销方式
利用了互联网这一当前最热门的推广销售渠道。同时,以名人的个人魅力和励志概念吸引消费者,将褚时健种的橙叫“褚橙”,柳传志种的桃叫“柳桃”,就是创意。去年“褚橙”刚开始销售时,因为王石在微博上对褚时健的评论,一下子让“褚橙”成为“励志”的代名词,很快卖断货;其次,“打包销售”也是一种叫好叫座的方式,实现了名人“1+1>2”的效应。2013年,为了拉近褚橙与年轻人的距离,做了一系列的策划,在微博上征集当下的流行用语,印在褚橙包装盒上;邀请蒋方舟、韩寒等人参与拍摄“中国青年励志榜样”系列视频,同时,向微博达人赠送褚橙做体验式营销等。
4.产品的销售渠道控制
据了解,目前,佳沃(联想控股旗下的农业板块)产品销售的主渠道是通过电商、中高端的商超、水果的连锁专卖店以及团购和大客户四个主流渠道供货,包括麦德龙、沃尔玛、BHG等中高端超市。高品质的产品面向高端客户,从而可以把销售渠道定位于海外和大中型超市,这是准确定位并实施市场控制的关键。
(三)新模式的优势总结
“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是“褚橙柳桃”不愁卖的关键。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时代,市场不缺产品,缺的是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和营销模式。“褚橙柳桃”正是满足了这两点。
1.对于现在的中产阶级来说,价格低廉已经不再是他们购物的主要推动力,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将褚橙打造成励志橙,则是抓住了消费者在购买食物时最高的文化及精神需求,随有网友调侃到“您吃的不是橙子,是励志的人生”。褚橙和柳桃背后都有一个名人,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的同时,其实也在体现着对褚时健和柳传志的人生故事的认同。因此尽管名人农产品的价格普遍偏高,但至少他们给消费者一个“不惜代价,也要做好质量”的印象,因此消费者愿意埋单。
2.2012年褚橙进京的事件营销成功后,今年则是通过“80后致敬80后”以及“褚橙柳桃”两个主题持续的制造媒体的热点,利用网络等营销手段持续的传播和扩大。这样做的实质就是将原有的市场价格曲线往扩大市场的方向位移。如下图所示,实线为理性的市场价格曲线,褚橙的市场定价是10-14元一斤,比普通的橙子贵3-5倍,这种高品质橙子的市场规模自然比普通橙子小,但是通过营销的手段,扩大消费者在购买橙子时的文化需求,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就变成非理性的市场需求曲线(图中虚线),也就扩大了市场需求。
3.不同于传统农业,名人跨界打造的现代农业有浓厚的互联网基因,除了借互联网进行宣传扩大影响,通过电商直接网络销售也是其一大看点。随着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的快速渗透,用户购买习惯在改变,传统农产品纷纷触网是顺应大势。农产品搭上电商顺风车后,一来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需求,二来能砍掉中间无数个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和流通成本。
(四)“褚橙柳桃”对新型农业发展的启示
“褚橙柳桃潘苹果”的事例告诉大家,“农产品现在进入了一个营销的时代。”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产品一直存在,如今要改的是它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思维。这些利用名人的故事营销最大的成功,也可能是对农业最大的助益,是颠覆了传统农业的销售模式,给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价值体现提供了升级换代的支点。但同时,事件营销这种常见的市场推广手段在农业题材上取得轰动效应,也凸显了农业在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状况。而这种落后面貌的改观,仅仅靠名人的背书和资本的介入显然不够,而需要数量庞大的中小农户的成功转型为基础。
“褚橙柳桃”的走红固然堪称亮点,但在考虑到中国农业巨大的体量以及存在的问题时,也不乏启示,细究其竟,必须看到它们中的多数仅仅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单纯的投资层面以及经验观念的引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目前的成就也多集中在营销推广上,往往难以为资源短缺者效仿,未必能够切实普惠广大中小农户,实际意义有限,甚至可能沦为昙花一现的营销炒作。以励志故事获得市场成功的褚橙为例,褚时健高龄创业成功令人赞叹敬佩。但也应该看到,他在创业之前已经是传奇人物,所拥有丰厚人脉和资本资源,非他人可以具备;他将自己多年从事烟草业的经验和模式,克隆到橙子的种植上,这种个人风格鲜明的成功路径,在精神激励上效果强烈,但在现实层面难以复制,也就不可能依葫芦画瓢似地加以推而广之。
三、现代新农业发展趋势
对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未来新农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规范化。总的来说是科学种田,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能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防止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产品差异化,创立独特的品牌。现代农业的产品需要具有较高的市场辨识度。与过去不同,当前农产品消费市场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应该定位清晰,差异化战略在各方面都要能有所体现: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等。
(三)全球化视野、全产业链控制。这是现代农业投资特征之一,综合利用国内外好的农业技术、品种、管理等,实现投资者与当地农场优势互补,龙头企业和农民、农场主相互合作,实现品种、农业技术、产品标准、农资农具、品质监督、销售渠道的统一,做出具有高品质、安全的食品,打造出品牌。如此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项目的风险,并获取各产业链的赢利点,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
(四)商业模式创新。近些年来现代农业不断涌现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农产品示范生产+会员制及配送模式;农产品连锁销售模式;“褚橙柳桃”的品质+故事+渠道+互联网营销模式等新兴商业模式都取得了成功。不难看出,新农业的一大特质是B2C,直接对消费者进行营销,压缩渠道,直达消费者。未来的新农业,其模式玩法也必定是互联网似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即新农业的网络化,物流智能化。
四、中国现代新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面临的问题
基于前述分析,未来新型农业在许多领域存在潜在投资机会,“投资农业就是投资未来”已经成为行业人士的一致看法,现代农业也显现出“前景无限”的魅力。不过,真正的农业投资现状却不容乐观,依然有许多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
1.农业自身基础薄弱,资金匮乏。人均农业资源的匮乏,农业耕作技术的落后,分散而高能耗的小农经济业态,依然是未来农业增长的一大瓶颈;城乡差距的鸿沟、农民收入不足,而且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益,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土地确权不到位,不能使得农民从土地获益。
2.缺乏现代市场化营销理念。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受到自给自足到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固有思维的影响,长期以来市场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销售方式并未带来太大的质的改变,农业模式的发展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滞后。
3.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市场并不缺少农产品,只是让消费者放心的产品越来越少。优质产品的缺乏是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解决办法
1.没有什么行业比农业更需要高科技,从育种、种植、检测、灌溉、除虫一系列都需要运用物联网、信息化等高科技。借鉴“褚橙柳桃”的生产模式以解决农业自身基础薄弱的问题,将高科技有效的运用于农业,则需由传统小农户模式向现代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变成能够科学养殖并且有规模的家庭农场形式。这将会是一个良性循环,让投资者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投入资金,进而借助充裕的资金对生产技术及营销模式等进一步发展创新。
2013年11月召开的“三中全会”对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两个鼓励:一方面,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同时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流转、抵押等权能。这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态度,也给了有意投资于农业的大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
2.为消费者打造独一无二的质量保障和信誉体系,是现代农业很大的盈利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业的确是一件耗时耗力且投资回报慢的行业,保证产品质量、还可有追溯是农业长期获利的保障。联想的“不赚快钱,注重好品质”,褚时健十年磨一剑的“褚橙”都是这一关键的体现。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结合的高效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互补,走出特色,走出创意。同时克服信息基础设施、物流交通、大规模培训以及农产品安全认证等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障碍。
五、结论
总体而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新型现代农业,我国现代农业在面临巨大转型压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潜在投资价值,从市场到政府,新型农业都成为了新时期的热点聚焦,农业发展的大时代已经到来。现代资本应该有效运用高科技,抓住时代机会,投身于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可获得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李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
[2]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论文,2012.
[3]檀学文.新型农业模式如何体现未来方向[J].绿叶,2012.
[4]阮宇娥,余自敢.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资价值及潜在机会分析[J].产业研究,2012.
[5]邱凌云.市场控制能力:现代农业面临的难题与探索―以中新农业猕猴桃项目为例的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2011.
[6]金莲,王永平,刘希磊.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
[7]薛任君,熊楚才,丁新正.新农业经济发展构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作者简介:
关键词:荔城区;蔬菜产业;问题;对策
蔬菜产业的发展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将农民的多种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市场连接起来,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利益分配原则,使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有机的产业系统,相互促进,组织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增强整体竞争力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一、荔城区蔬菜产业的现状及特点
荔城区位于闽东南沿海中部,肥田沃土,种植物每年可三熟,全年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交通便利,其中胜利路、文献路、梅园路、东园路、步行街、迎宾路等主街道业均已形成。人口共计46.38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能够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加工、销售提供充沛的劳动力资源。
荔城区是莆田市的蔬菜主产区,秋冬季是荔城区蔬菜的主要生产季节。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活调优,蔬菜业得到不断发展。辖区内年种植50亩次以上的合作社、专业户有400多个,其中千亩以上有8个、500~1000亩有20多个、300~500亩有100多个、100~300亩的专业户有300多个,蔬菜种植已成为荔城区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亮点之一。2010年秋冬季蔬菜计划种植面积90000亩,其中结球甘蓝28000多亩(出口型达20000多亩)、番茄16000多亩、花椰菜9000多亩、莴笋7000多亩、甜(辣)椒5000多亩、甜(豌)豆5000多亩、大白菜4500多亩、香菰豆2500多亩、胡萝卜2000多亩、白萝卜1500多亩、叶菜类6500多亩(占秋冬种总面积7.2%),其他蔬菜3000多亩。秋冬季蔬菜产值约占全年总产值的7/10。
蔬菜生产有以下特点。一是生产规模向规模化迈进。随着土地流转步伐进程的加快,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规模快速发展。例如,出口结球甘蓝以几个龙头大户栽培为主,集中在北高东乡、黄石镇惠上、惠下村连片千亩以上规模成片发展;番茄以黄石金山、下江头及林墩等村千亩规模集中成片栽培;有番茄栽培专业村2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二是种植品种向市场化转变。例如,结球甘蓝出口型以“超越”、“全球”高产耐储运等品种为主,内销品种主要以优质的“中甘15号”为主栽;番茄以“拉比”、“齐达利”、“大圣800”等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品种为主。三是区域特色明显。例如,北高镇秋季主要以出口型蔬菜品种布局为主;新度镇以莴笋、内销结球甘蓝、香菰豆、茄子、丝瓜、黄瓜、长豇豆等布局为主;黄石镇以番茄、大白菜、花椰菜、甜(豌)豆布局为主;镇海办以胡萝卜、小白菜栽培为主。
二、荔城区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蔬菜产业生态与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
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必然为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契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为了保证蔬菜的产量,重茬、连作等耕作制度成了农民的必然选择,而该运作方式加剧了病虫灾害的发生。病虫害发生以后,农民便自然而然地采用农药、化肥来控制灾情,而不合理的用药习惯和用药方式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改变。其他氮磷污染、重金属沉积污染等影响蔬菜种植并危害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菜农小农意识依然存在
第一是小富即安思想。小规模种植方式管理简单,收益不错就不再扩大生产,满足于现状,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第二是人云亦云思想。今年这种蔬菜品种畅销赢利,明年就会“跟风”导致生产过剩,或者是看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不考虑自身设施条件、管理水平;茬口安排不合理,不考虑市场前景,不能根据市场要求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第三是得过且过思想。在农药使用和产品加工上这种思想尤其突出。
(三)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会越来越重视。而莆田市现行的蔬菜质量追溯制度还未完善,市场监管力度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市场的信息通讯不对称,致使承包商在与农户预订蔬菜时价格不适宜,前期盈利,后期市场突然降价致亏损。同时,农户辛苦种植的蔬菜卖给收购商,再经由市场,最后到消费者手中,价格都是翻倍增加。如果农户自己成立专业合作社,然后直接卖到市场,减少中间环节,可以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
(四)土地流转困难
农民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流转土地存有后顾之忧。一是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年长的农民大半辈子都在与土地打交道,有恋土情节;二是业主的流转金额与农民认为土地能产生的效益不一致;三是出现部分业主不诚信的行为,农民担心如果业主收益不好会有纠纷;四是随着城镇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用土地置换了一定的补偿费,但其失去土地的问题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
(五)种植生产成本增大,基础设施不足
规模化种植蔬菜后,农机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部分劳动力成本,但是选购菜种、肥料、租用土地、运输等成本居高不下依旧是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农户种植蔬菜的收益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随着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提高,用工人员的费用也提高了,一人一天将近200元左右。农产品的保鲜和加工是农业生产的继续,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二产经济”,发达国家把产后贮藏加工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除了保鲜和加工带来的高附加值,仅减少现有果蔬的损失,就可以为社会带来近千亿元的效益。同时,设施栽培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出适宜的气象环境因素,为蔬菜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的有效生产。
三、促进荔城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引进生态技术,实现荔城“美丽”蔬菜产业
为保证县域农产品达到生态健康的标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可依托科研部门,聘用有种植经验的劳动力,引导农户进行绿色、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第二,推广 “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新型施肥技术,以植物疫苗、物理方式替代化肥农药,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变废为宝。第三,建立农用污水处理池和生态制沼池,合理利用农业废弃资源,比起排放到大自然中更为环保,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第四,转变发展理念,坚持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走循环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二)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提升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
蔬菜发展加工产业,不仅是对蔬菜整个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发展空间大。加强蔬菜产品加工的根本任务是培育龙头企业,依托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发挥带头作用实现规模效益。切实提高农民种菜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实行“公司+基地+专业户+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促进蔬菜种植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加强政府功能,实现蔬菜资源的合理配置
蔬菜属于弱势产业,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基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质上也是在减少生产成本,如兴建公路减少运输成本,先进的保鲜设备减少产品的损失率,农机具的投资使用减少劳动力的雇用。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制定更多种植蔬菜的优惠政策,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及推广等方式,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蔬菜品质,扩大种植规模,逐渐做强做大蔬菜种植基地的品牌,为荔城区人民提供更多的放心蔬菜。
(四)合理规划,加快土地流转
加大对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地区的引导,加强土地流转信息的,引导蔬菜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进行土地流转对接,也可以采取“土地入股”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有条件的可依托镇街经管站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减少因农户之间自发无序流转而发生的纠纷。发挥农村老人的作用,由老人作为中介并收取一定中介费,用于丰富农村老人业余文化生活。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为农民广开就业门路,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镇务工经商,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从而推动更多农户的耕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流转。
(五)加大科技推广投入,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
在逐步提高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同时,实现阳光政务,明晰投入的实质用途,包括每笔的消费支出应详实。重视推广的转化率,把科学技术与农业实际生产相结合,促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加强对农技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流,鼓励其开展以技物结合为主要内容的低偿技术服务,或农科贸一体化,或有偿技术承包,或与农业企业、涉农企业结缘,走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
(六)加强培训指导,提高菜农综合素质
蔬菜是个劳动密集型且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特别是受种植户自身技术水平的制约。要强化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开展同省内外科研单位及大中院校合作开展新品种引进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培养一批蔬菜专业技术人才,切实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入户,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与生产技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产能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国政.长沙市蔬菜产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
[2]张德泳.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学,2012(06).
[3]梅秀臣.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2(12).
[4]司立英.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5]张立辉.兰州市生态农业模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
[6]谢秀菊.广州市蔬菜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