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26: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生态需求;北京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76-03
一、北京生态需求分析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是当前北京市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北京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大城市病”。北京面临人口膨胀、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人文资源丰富而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城市二元结构日益突出等问题[1]。随着居民生活质量、品味及生态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市民时刻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洁净的水源和安全的食品等已成为居民的迫切需求。
当前,由政府主导和开展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北京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等都是政府围绕建设美丽北京、绿色北京、满足北京居民的生态需求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国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积累了较多经验,例如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影子规划”、新西兰怀塔克尔的“绿色蓝图”等,大多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空间绿化、交通运输方式、住宅和社区建设、城市自然区域的保护、能流和物流的规划、社会经济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实现[2]。这些生态城市的建设成果离不开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后盾[3],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平衡相协调,实现城市中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生态下系统的和谐。当前农林业生产活动过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资源环境。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关注范围也相应地由原来传统的农林经济问题扩展到农林业生产所涉及的资源环境问题[4]。在当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和农林经济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北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特别注意强化培养学生农林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主动适应北京生态的需求。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设置现状
(一)国内农林院校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设置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农业、林业和农村领域,研究如何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从市场运作的角度,对农业、林业生产以及农村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学科。笔者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农林业知识的要求和课程设置中农林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情况,调查了5所当前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的农林类高校,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调查的5所高校中,除了中国农业大学外,其他4所高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了对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其中浙江农林大学对于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是“掌握”。其他三所是“具有”。在北京林业大学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别提到了“熟悉(农)林生产及经营管理过程”。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农林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提出了对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要求。
分析调查的5所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可知(见表1),农(林)业基础知识类课程主要以概论类课程为主,其中农业类高校侧重于农业概论,林业类高校侧重于林业概论。从开设相关课程数量和设置地位来看,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最多,均为5门,课程地位均是选修课;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均开设2门相关课程,均为必修课;而中国农业大学未开设相关课程。
(二)北京农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农业基础知识类课程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以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使命。该专业目前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善于深入调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在政府部门、各类涉农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农村社区和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企业策划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4]。综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见表2),其中关于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在选修课模块,均为限选课,包括《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论》、《农学概论》和《森林资源管理》三门课程。
(三)改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农林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学和训练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林经济管理是基于农林业领域的管理,学生就业岗位定位在农林业企业、农村社区、林区等相关部门,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农林业知识,该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学科交叉型,因此农林业基础知识类课程是必不可缺的。国内有不少学者已关注此问题,有的提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涉农林知识薄弱,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这个问题“容易导致学生专业以内的不全会,专业以外的全不会”,并且难以吸引学生对农林领域的专业兴趣;针对“涉农知识薄弱、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建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农村、农民和农业基层,为“三农”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管理人才[5]。有的认为,农林业的课程设置少,且没有针对性,应大力加强农业技能知识方面的课程设置[6]。在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中调查“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应加强哪方面课程设置”[7],统计结果发现,实践类课程是最受学生关注的,其次是农林类课程和经济类课程,可见学生对于农林业知识的需求比较强烈。在对浙江农林大学该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70.9%的学生反映需要加强实践类和农林类课程的教学力度。
通过以上观点和调查数据可以反映出,无论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增加农林类基础知识课程都具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三、关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建议
针对首都生态需求和农林经济发展概况,同时突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笔者认为目前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北京生态建设需求和学生对农(林)业技能知识的学习需求,进而无法充分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议:一是尽快修订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北京生态功能定位,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需求,确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适应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步伐,及时推动学校“卓越农林经济师项目”,完善课程体系,在第二平台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中添加《生态学基础》、《作物栽培学》和《动物养殖》三门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农林业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让学生了解农(林)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增强爱农、学农的自信性,激发学生“崇尚自然、热爱农林”的热情,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维护自然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事业的理想情怀。通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既实现“具备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首都生态建设对农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开忠,李国平,等.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鞠美庭,王勇,孟伟庆,何迎,等.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王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环境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4,(10):70-73.
[4]赵连静,李华,何忠伟.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3+1”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5]杨红强,邬松涛,杨加猛,贾卫国,王浩.我国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维比较与改革创新[J].林业经济,2014,(9):123-128.
[6]苏红伟.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1(3):91.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 经济法 课程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学院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出现问题
(一)经济法前置课程问题
首先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最初是安排大二、大三阶段讲授,在此之前并没有开设诸如法理学、民法学等先行性基础课程,而作为通识课的法律基础课程也因高校“两课”课程体系改革,已整合到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中,关于法律内容课时缩减至30%—40%且内容较少。因此在今后开展的经济法课程教学遇到了很多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大约60-10课时介绍法学概念和基本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到非常吃力。
其次法律基础课程中配备的教师往往均为思政专业教师,未接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有时会存在一定缺漏,以及在教学人数上均为200人左右的大课,开展案例讨论和实践教学方式就更加受影响。因而影响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经济法课程学时安排问题
由于认为经济法相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而言,毕竟不是专业课范畴内容;且在大一阶段已开设了教学覆盖面广泛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认为通过该课程教学已经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所以压缩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课时属于合理的培养规划。所以在课时安排上,经济管理专业中经济法课程的学课时基本上在36~54个课时之间,相比较经济学的108学时和管理学的72学时是少之又少。结果是学生法律基础薄弱,而且经济法的内容又比较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达到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三)教材及课程讲授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教学内容而言,由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很多,有市场营销类、国际贸易类、物流管理类、工商管理类、金融类、财务管理类等专业,而不同的专业,其对经济法知识的需要也各不相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专业施教的问题,忽视了因专业不同,学生对经济法知识内容需求的差异和深浅问题,这样有可能会导致该专业最需要的法律知识没有讲授到或讲授得不够深入。
经济法教材,其内容体例架构基本都包含了经济法总论、 经济法主体、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四个部分。因为经济管理类学生一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对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规定,特别是对民事法律的基本概念与规定不了解,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各种具体的、单行的经济法规。而且针对不同专业经济法的教材没有详细的做出针对性,如会计专业更侧重公司法和会计法规一类,营销专业更侧重市场调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则对公司法、合同法更侧重。所以教材的内容比例应针对专业而定。
(四)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法为经济法课程常用教学方法,其注重培养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对与案例教学法的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不强,以及对于案例的解决和处理方法没有法学思考和处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实践教学环节欠缺、以及案例与现实生活差距较远。
二、应用型本科学院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置以及课时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建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可分两个学期上。第一学期的课程名称为“民商法”,每周二学时左右,讲授民商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民法总论、物权法、合同法等。第二个学期开设的法律课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来具体设置,课时分别是三到四课时不等,主要是开设与其专业最密切相关且需要深度掌握的法律知识,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商法,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经济法,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金融专业开设金融法等。
这样将原先的经济法学知识分散,民商法为所有专业都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专业法律则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开设,这样既保持了课程名称与内容的一致性及科学性,又具有针对性。
(二)教材
教材的修改,笔者建议,在原来四大块的基础上添加民商法基础知识板块,其内容从民商事主体到,,诉讼时效,到物权和债权基本原理,侵权知识。之后再由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板块构成。同时在书的编写中着重小案例与综合案例的结合,以及实践操作部分,如公司的申请程序,合同的具体签订,需找市场竞争案例分析等,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能使教师在授课中感到轻松,不用再费时间口舌介绍民法基础知识,亦能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根据教材设置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主要对学生的法律性思维的培养和对法学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授课老师可以首先通过一个针对本次授课主要内容的精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本案的问题点在哪里?该如何解决此项纠纷?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可以逐渐有意识地引导出本次授课的关键词或重要的法律概念,从而展开理论讲解和法条介绍。在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案例和做案例分析,甚至于可以让学生模拟案例,进行当场表演,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对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力都有所锻炼。
参考文献:
[1]李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环节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2009,(6).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环节
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将成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面广,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农业企业或乡镇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业企业、村级、乡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微观经济管理和服务的中、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二、对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
通过近年来我们所作的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敬业精神、诚信、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意识、职业道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身体素质。其中最强调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
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学生要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农企业要求现在的很多岗位都必须是持证上岗,比如:搞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搞营销的要有营销资格证书,搞农村收购的农村经纪人员也要有经纪员资格证,从事企业管理的可考职业经理人资格等等。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了资格证书,为今后从事某专业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三、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需充分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公共任选课三大部分构成(见图示1-1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政课、语数外、计算机、体育、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与健康、安全消防、形势与政策等。公共任选课开设素质类课程,意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部分构成。
四、高职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重视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逐渐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以往偏重于政府需要的经济理论分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符合社会需求。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增加管理类课程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可设置的专业方向有:会计电算化 、农(畜)产品营销。专业核心能力为:农业经济调查分析及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课可开设:农业经济基础、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加工概论、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业经济调查、会计核算模拟训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鼓励教师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五、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不断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合理规划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的课时,宜实验、实训的就安排实验、实训,宜理论教学的就安排以理论为主,兼顾实验、实训。课堂教学推广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农村、农业职能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农村、企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融入畅谈式教学方式,畅谈式教学使学生如鱼得水,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案例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竞赛活动,例如开展演讲比赛,每个学年举行一次,要求以班为参赛单位,先在班内进行选拔组队,再在全系范围内进行淘汰赛,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六、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意义重大,选定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依据,必须在农业和农村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民主建设等方面,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地方,作为选定建设实习基地的重要依据。另外,实习基地共建单位还应广泛包括涉农企业、乡镇政府和事业单位等等。
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利用寒暑假时间,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企业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开展指导与评比工作,将学生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许玉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31-33.
[2]韩玉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4,(11):80-81.
[3]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18-21.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5]李学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9期。
1水利行业基本经济问题
1.1当代经济学的发展状况
当代经济学已形成了庞大的科学群。从总体上观察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理论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科学的原理,从全局上把握经济活动的情况、特征及规律性。包括现代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二是应用经济学,侧重于经济理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讲究应用实效。其中又包括部门经济学,如农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等;专门经济学,如计划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市场学、工程经济学等;综合经济学,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三是技术经济学,侧重于研究技术领域里的经济问题及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如工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建筑技术经济学等。这是一个大致的经济科学领域的框架,表明了经济科学正处在一个兴旺发达的大好时期,经济科学的发展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经济科学各自封闭的状态,出现了许多交叉和边缘科学,内容广泛、生动,揭示并研究了国民经济中众多的经济过程和经济问题。
1.2水利行业经济特征
水利作为一个行业部门,其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直接为国民经济增长服务,以实际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具有下述重要特征。大中型的水利项目或经营管理,以调节地区水情为手段,一般投资大;在目前情况下,主要靠政府进行投资或多渠道集资;建设时间长(三五年或上10年)、占用资金时间长、运行时间长(一般为30年或更长),投资效果是长期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种学科,特别是对地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所以,项目的决策必须合理,一旦失误,会产生严重的浪费与不良影响。水利项目或经营管理一般是多目标的,各目标之间可以是一致的,更多的是相互矛盾和不可公度的,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效益与费用分配,直接影响到社会各部门间的利益分配,因此,水利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必须有全局观。水资源工程及运行管理中都具有风险,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风险还很大,且在实践中,存在风险的多元化。因而涉及到效益的合理分配与风险的合理负担,在风险的承担者与工程的收益者分离的情况下,会导致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以国民经济效益为主;然而,工程的运行维护必须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水利行业所生产的产品一方面具有公益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商品性,其服务或供应价格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
1.3水利行业的经济问题
水利行业的经济问题,除了一般行业性质以外,还与上述水利行业经济特征有关,表现出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1.3.1基本经济观念与理论一
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水利行业应有一系列的基本经济观念与经济理论为其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针对目前水利行业的现状,这些经济观念或经济理论包括市场经济理论、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国民经济效果为主的观念、谁受益谁支付的观念、社会再分配观念、效益费用的边际增长理论、最优生产理论、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理论、多目标决策理论、效益费用分摊理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理论、动态经济评价理论、产品成本价格理论等。在水利行业普遍建立上述经济观念与经济理论思想,有利于克服水利行业长期存在的生产即经济、效益即收入,重技术可行不重经济合理、重建设不重管理、重管理不重服务、重规模不重效益、重效益不重风险等错误的或片面的观点,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正确的经济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水利经济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也有很多基本理论与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水利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防洪、除涝、灌溉、水电、航运、供水等工程的效益和费用的计算理论与方法;水价、电价的计算理论与方法;综合利用水利工程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摊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水利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1.3.2水利技术经济政策
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取决于其经济体制,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水利经济政策与法规的研究和制定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宏观方面:水利是基础产业的理论、政策和经济评价问题;改革和完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问题;实现水利经济良性循环问题;水利投资体制与投资结构问题等。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及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而且要研究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措施并付诸实际。中微观方面:水费制度与政策;水利设施保护的政策与措施;水利第三产业建立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水利项目移民政策与措施;招商引资、鼓励集体或个人投资水利的政策与措施等。
1.3.3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控制人口、珍惜资源、优化环境、保护生态四者的共同进化和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这一崭新文明观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要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因此,一项水利项目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是破坏生态平衡,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还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今后水利建设项目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进行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后评估及社会经济评价等就是这类问题。其他理论在水利经济中的应用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模糊理论、灰色理论、系统工程理论、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的技术经济评价、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正蓬勃发展。
1.3.5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技术经济问题
大型水利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因而有些特殊的技术经济问题。如:滚动开发问题,包括流域规划问题、开发时期与工程规模关系问题等;风险评价与防范问题,包括资金筹措与资金结构、风险计算与评价、投资管理、投资风险防范等问题。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行业一方面具有公益性质,同时又要按市场经济机制实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系列经济问题,需要行业人员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正确的经济学观念,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根据现代水利的要求,不仅在岗的行政干部与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学习新的经济知识、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对于水利专业的教育也应有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要求。
2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
这里所说复合型人才是指知识面较宽、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可以在不同领域架起一座桥梁的人才。根据这个定义,结合水利行业的经济特征与经济问题,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应该是既掌握一定的水利专业基本技术知识、又懂得经济管理、能全面分析水利技术经济问题、正确解决大量出现的水利经济问题的专门人才。但他们要掌握哪些技术与经济知识以及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解决实际提出的水利技术经济问题呢?这里,我们从上述水利行业基本技术经济问题出发来分析该问题。
2.1知识面
根据水利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定义,该类人才首先要掌握较扎实的水利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区域水利规划、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与施工基本技术知识、各种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灌溉等水利工程)兴利计算基本理论方法。其次,该类人才要具备较系统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市场经济、宏微观经济、经济法规、经济统计、财务管理、项目评价与决策、工程项目管理、优化规划与管理、涉外工程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
2.2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一个人才是否能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实际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而没有水利专业必备知识的人员基本上不能胜任水利技术经济工作;同样,只有水利有关专业知识而没有必要的经济管理方面理论的人也不能完成水利技术经济工作。但前者再要掌握水利技术知识极为困难,而后者再来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理论则较容易。在具有两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外语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强、数学基础好的人员,从事水利技术经济工作更是得心应手。因此,水利技术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2.2.1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
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是指数学、外语、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水利类与经济类专业基础理论,而专业知识包括水利类专业知识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应该说二者同等重要,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具有较好基础知识的人更有发展前途。因此,在培养该类人才时,要加大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
2.2.2先水利专业知识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
二者可以比作皮与毛的关系,水利专业知识是皮,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在掌握好扎实的水利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水利技术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3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1人才现状
根据某省水利人才规划与预测成果,该省水利行业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占全省水利行业总人数的10%,而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1%,30岁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近80%,他们中绝大多数是1985年以前毕业的,很少或没有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因而不具备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从水利行业的未来分析,水利行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据预测,到2010年,该省水利行业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将占其整个行业人员的20%。另外,作为水利行业投资与经济管理的决策者——各级领导也应具备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即现有的人才状况离水利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有关教育部门特别是高等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3.2培养方式
目前高校培养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在岗人员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现行的这种方式一般时间短、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知识系统化,因而难以达到目的;二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90年代初期,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些高校在水利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了一些经济学与管理理论等课程,少数学校还申办了以水利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证明,前者培养的学生经济管理知识不系统,后者培养的学生水利相关专业知识不扎实,均难以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三是研究生培养,即水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从事水利技术经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量需求。为适应新的形式,提出以下几种培养方式。
3.2.1设立水利类工程管理专业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要求,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水利工程技术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从事水利工程建设或项目决策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和前面分析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规格是一致的和相近的。为了解决好该专业对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要求均较高、课程多的问题,必须作出较完善的教学计划,最好将学制延长至5年。
3.2.2加强辅修专业建设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非常好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主修专业学到扎实的水利专业技术的基本知识,又可以通过学校的辅修专业学到全面而系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目前,辅修专业的课程主要在双休日进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没有休息的时间,课程比较重,压力比较大,很多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在制定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要从难易程度、相关性、课时长短等方面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主辅修课程。另外,为保证辅修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加强课程建设,并指派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讲,以达到预期目的。
3.2.3加大在岗人员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力度
在岗人员有扎实的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实践证明,在岗人员进行系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后,能很快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因此,这一方式是满足目前水利行业对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为避免以往存在的在岗人员培训时间短、教学浮于表面等问题,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与计划,增加培训时间,选择好培训对象,培训部门要做好市场调查、培训计划和教材建设。
(一)课程的安排
高校法学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当中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设计都是围绕这个培养目标展开的。虽然经济法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但在教学计划中,课程安排出现被忽视的现象。教学计划时数明显减少,并且受总学时的限制,这对经济法教学来说明显不如民法等其它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在如此短的教学时数且面对没有基础知识支撑的学生贯彻教学计划的要求是一个困难的任务。
(二)讲授的内容中存在跨专业现象
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近的经济法学知识尤为重要。比如,笔者所在的梧州学院经济管理系中就有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专业,他们需要学习不少与经济法相关的实务知识,比如:国际商法、WTO法等;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了解合同法;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票据法、会计法;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了解公司法等。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只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能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面面俱到的结果最终严重的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经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然而受教学课时、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经济法学教学一直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即使有实践性教学也仅仅局限于课堂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偏重教师分析为主,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无法参与互动,仅有的实践性教学课堂案例教学也变成老师的一言堂而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因而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没有被广泛采纳和运用是经济管类专业经济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经济法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改革课程安排
经济法学教学和其它法学教学既有共性,又有特点,因而,在教学计划制订既要考虑其共性又要兼顾其个性。采取分段式教学课程安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就是在教学计划中,先安排相应的教学课时用于各专业统一讲授经济法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然后充分利用选修课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安排相应的选修课时,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选修,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来弥补课程安排上的不足。
(二)根据不同专业对内容进行取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选择。教材的内容体系繁多,但是不必都讲,能反映经济法学这门课程的性质特点是主要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学教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经济法学课程的教材内容取舍,能够充分体现专业特色,按专业配置不同的内容。经济法学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内容丰富,在教材中不可能将全部内容纳入其中,应按照专业的着重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经济法律的内容板块,即使选入教材的章节,也有重点和一般的区分,不能按部就班地平均使用力量。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重点介绍公司法等企业法律;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重点介绍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方面法律及WTO等涉外经济法律;对于市场营销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经济法学实践性教学仍应以课堂案例教学为主阵地,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利用相关的经济法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简单案例则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为教学提供服务,比如,在教学中提倡庭审观摩和举办模拟法庭、课堂讨论、撰写法律文书等等,这些实践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仅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视野,还能让学生亲历亲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消化,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支一扶考试内容有《职业能力测试》和《公共基础知识》两科。
《职业能力测试》主要考查考生的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能力,采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方式作答。本科目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常识、党的建设、法律知识、乡镇行政管理、乡镇经济管理、乡镇机关公文写作、省情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经济管理专业 实验教学 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pen Experiment Teaching in Econom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ZHANG Sanxin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develop, China's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s also perfecting the economy increasingly demanding professional talent. Therefore, i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ing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ory, it should also take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s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tarted late, there are a variety of problems i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cess, the next article will experiment teaching problems in economic management to make plain our discussion.
Key words economic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system; application-oriented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实验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实验教学是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近几年,实验教学在经济管理教学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教学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绝大部分经济管理专业都为实验教学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施,硬件平台主要由计算机和网络组成,软件平台主要由相应的专业分析软件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计算机和专业的软件进行虚拟仿真分析,并且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了企业管理、会计、营销、证券模拟等相关知识。然而,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仍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我国的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相应的我国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已经由培养管理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这种培养人才目标的改变也是顺应市场要求的,目前的市场环境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同时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走向的是操作性的岗位,只有少数的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管理型的岗位。这就要求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未能有机结合,实验教学处于辅助地位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都是在理论知识课程讲授完之后进行的,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并不能很好的结合,不仅使实验难以进行内容的创新和拓展,还会导致实验教学仅仅成为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也不会重视实验教学活动。
2.2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各种原因,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基础薄弱,发展比较缓慢。对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与理论课程并没有有效对应起来,实验课程往往与理论课程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只是机械的结合在一起,并没有从理论上结合起来。
2.3 实验室建设上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由于实验室的建设比较复杂,使得实验室的建设都是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的实验室甚至只是因为某一门课程所需要才建立的。正是实验室的这种特点使得有些实验室仅仅依附于某一个学院或某一个教研室。但当其他院系需要用到实验室时,往往会发生矛盾,使得建立的实验室系统比较封闭,各院系的实验室都各自为政。这样不仅会使资源重复配置,浪费资源,还会加剧院系之间的竞争,使实验室的资源共享越来越困难,教学活动受到制约。
2.4 实验师资匮乏,实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相关教学设施和师资人员却并没有配备到位,经济管理专业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这种现象就更明显。由于实验教师的缺乏和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人员往往难以应付,在实验过程中并不能为每一个同学进行指导,往往是一个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一起实验。有的学校在实验老师缺乏的情况下甚至让理论课老师担任,同时由于实验教学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受到重视,使得很多高校的实验老师也不够重视,对于实验老师的选择也很随意,部分实验老师并不能胜任实验室的教学活动,大大降低了实验效果。
3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完善与改革的原则
在针对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革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即以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设置上要与理论基础课合理的衔接,试验次数的设置也要科学合理。同时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师资力量以及硬件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实验课程,不可跟风去照搬其他院校的实验教学活动。同时实验教学活动在改革时还必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这就要求在实验教学活动的各项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和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在实验内容上要不断进行拓展。
4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验室建设模式探讨
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改革中,各高校应该综合分析本校经济管理各专业和所开的课程之间的联系,全面评估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师资人员及硬件配置情况。从而对实验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实验效果最大化。
4.1 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般而言,实验教学活动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即实验内容的讲解和实验过程。同时这两个过程中又包含了与实验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如何讲解实验内容、如何指导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果如何进行考核等其他环节。根据各高校的改革经验来看,经济管理在实验教学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实验类型,即基础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实验、开放实验。上述几种实验类型只是对各高校的实验教学活动起到一个参考作用,并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但是要抓住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即实验设置要具有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的特点。
在经济管理专业基础性实验的时间安排上要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因为基础性实验比较简单,大一和大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也不足,此时开展基础性实验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也易于接受,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性实验的时间安排上应该安排在大三阶段,在大三阶段很多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都开展了相应的专业课。此时应该在学生学完某一门专业课程之后制定相应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熟悉经济管理的基本运作流程和一些基本技能。从而为后期的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模式探讨
实验室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不断改革,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也在随之相应的改革,实验内容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性试验逐步转变为设计性、专业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实验。这就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统一规划,把经济管理专业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同时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打破各专业各自为政的现象,充分结合各院系和各专业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互补。
4.2.1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软硬件建设
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与其他专业相比,硬件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为计算机和一些网络设备。因此在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该统一规划,避免实验室设备重复配置,也利于实验室建设不断规模化,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科学规划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充分重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方面的建设,除了最基本的操作系统,还应该对专业性的软件配置到位,特别是模拟仿真类的软件必须配置到位。
4.2.2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让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仅有软件和硬件配置齐全的实验室还远远不够,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还必须配备一支师资力量强大的实验老师。在建设实验室的师资队伍时,应该充分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实验室老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学历等其他各当面。为了让实验室老师能够不断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应该定期对实验室老师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讲座。对于实验室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的院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适当的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同时也可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采取多形式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如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活动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的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在经济管理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探索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从教学体系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师资力量的配置等方面进行改革,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情况而且针对性强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同时在经济管理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探索过程中,还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具备基础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实验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东远.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J].河南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