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交媒体研究

社交媒体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3 16:26: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交媒体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交媒体研究

篇(1)

[关键词]国内移动社交媒体;定位;多维尺度分析方法

[DOI]10.13939/ki.zgsc.2015.01.017

1 前 言

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Web2.0[ZW(]Web2.0指的是一个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ZW)]的到来,社交媒体也随之涌现,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层出不穷。从最早的猫扑,天涯到后来的微博、微信、微视,社交媒体从电脑搬上了手机,而且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据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其中手机网民更是达到了5亿,手机超越电脑成为我国第一上网终端[1]。随着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将社交圈搬上手机,这导致了传统社交媒体的没落。然而现有的移动社交媒体,如QQ,微博,微信等,其功能大都集中于即时通信,内容分享,个人信息展示等,出现了产品雷同化的现象,导致目标人群定位不明,致使大量用户流失。对于移动社交媒体来说,最为迫切的问题是识别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以及与竞争者的区别。然而对于新兴的移动社交媒体,这些在理论上目前都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导致移动社交媒体的定位都是靠直觉,或者将所有能想到的功能都集于一身,使得用户不知所措。

2 文献回顾

“社交媒体”是一种以用户自行生成和共享内容为特点的新媒体,它是建立在Web2.0的基础上。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一个本质问题却遭到忽略,即如何在互联网技术产品不断多样化的背景下定义“社交媒体”并对其进行定位[2]。

欧洲商学院教授卡普兰给社交媒体做出了如下定义:社交媒体是一类允许用户创建和交换生成内容的应用,该应用是建立在 Web2.0 的思想和技术基础上 [3]。基于此,本文将移动社交媒体定义为:移动社交媒体是一类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且允许用户创建和分享内容的应用。

有了如上定义就能对现有的移动社交媒体进行定位分类,欧洲商学院的学者们设定了 “自我表达”和“社会存在” 两个维度,通过测量不同移动社交媒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对其进行定位分类。而加拿大的学者詹・基茨曼(Jan Kietzmann)则更进一步,他提出了蜂窝理论(如图1),将移动社交媒体的属性分成7个模块:揭示身份、对话、共享、揭示个体“存在”信息、建立互动关系、建立名望/可信度和建立社区[4]。本文参考上述文献,确定了移动社交媒体的几个重要属性――交友、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并根据这些属性对其进行定位。

图1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国内现有的移动社交媒体――QQ、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网、猫扑、豆瓣、微视、陌陌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这些移动社交媒体的用户对其在交友、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这8个属性上的评价,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分析用户心目中对这些移动社交媒体的感知偏好,探讨用户感知结构差异,为移动社交媒体的定位策略提供参考。

本研究主要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通过一组直观的空间图来表示研究对象的感知和偏好,即用多维空间中的点表示不同移动社交媒体之间的感知或心理测量关系[5]。空间图的各维度代表一个以上的属性,可以通过观察坐标轴和各个品牌的位置解读空间图,从而可以得知哪个品牌更加注重哪个属性,据此可以对其进行定位。

4 数据收集

根据《中国社交媒体-统计数据和趋势》显示,我国社交媒体的用户年龄段主要分布在21~30,占比49%,因此,主要该人群发放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就问卷中的各个品牌属性进行打分,分值越高,代表该属性越受偏好。林震岩认为,进行MDS分析,只要一份问卷就行,但为了有更高的代表性,所以搜集更多用户的意见再进行分析[6]。因此本文通过网站问卷星(http:///)共发放20份电子问卷,回收20份,其中有效问卷15分,有效回收率为75%。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用8个属性来评价移动社交媒体的表现,这8个属性分别是交友、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

9个品牌的移动社交媒体受访者的样本容量为15.其中女性占40%,男性占60%。93.99%的受访者年龄在21~25岁,6.67%的受访者年龄在26~30岁。其中微信的使用率为100%,新浪微博的使用率为53.33%,腾讯微博的使用率为13.33%,QQ的使用率为80%,人人网的使用率为33.33%,豆瓣的使用率为13.33%。受访者通过移动在线媒体进行写日志的占40%,发照片占53.33%,更新状态占66.67%,分析新鲜事占60%,留言、跟帖占73.33%,玩游戏占6.67%,与好友即时聊天占86.67%。

5 实证分析

5.1 移动社交媒体具体属性表现比较分析

表1分别列出了QQ、微信等9个移动社交媒体在交友、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8个属性上的平均得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这9个移动社交媒体中,表现最好的是微信,在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5个属性上都排名第一,在交友、建立社区、新闻浏览三个属性上排名第二。QQ表现得也比较好,在交友、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三个属性排名第一,在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娱乐/游戏、新闻浏览这几个属性上排名第二。新浪微博有自己的特点,虽然它的属性排名都不是很靠前,但是在新闻浏览这个属性上排名第一。其他几个移动社交媒体品牌在各个属性方面都表现一般,其中腾讯微博排名较靠前的属性是分享内容,排名第五,人人网排名较靠前的属性是交友,排名第三,猫扑排名较靠前的属性也是分享内容,但是只排第六,微视跟豆瓣都是在分享内容这个属性上比较突出,但还是没有竞争力,排名分别为第七跟第八名,陌陌最突出的是其交友属性,排名第四。

5.2 移动社交媒体定位感知图的构建与分析

5.2.1 移动社交媒体的定位感知图

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绘制用户对QQ、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网、猫扑、豆瓣、微视、陌陌这9个国内移动社交媒体的感知图。通过计算Young应力公式1的应力值(Stress)和模型决定系数(RSQ),对移动社交媒体,二维感知图的应力值为0.02565,模型决定系数为0.99698,接近1,根据Kruskal的解释,应力系数0.2以上(不好)、0.1(还好)、0.05(好)、0.025(非常好)、0.000(完美)[6]。因此本文的二维感知图拟合度非常好。

根据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品牌在感知图中所处的位置(如图2所示),它们在各个属性方面的表现以及在用户心目中的定位和竞争关系也可以通过空间感知图表现出来。以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各属性的得分为应变量,以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在各维度的坐标值为自变量(X),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在感知图上得到各个属性向量。回归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

各移动社交媒体在不同属性上的表现可以通过感知图中的属性向量说明,将感知图中代表各个移动社交媒体的点向属性向量上引垂线,该垂线段越短,代表该移动社交媒体在这个属性上的表现越好。

如图1所示,QQ和微信在感知图中的位置比较靠近,说明这两种移动社交媒体在消费者心目中定位比较类似,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竞争关系。腾讯微博和人人网距离原点比较近,说明这两种移动社交媒体在各个属性上表现都比较良好,其都定位在属性齐全,功能强大上。其他几种离原点都比较远而且彼此之间间隔也较远,说明这些移动社交媒体在用户心目中的定位是异质化的。

5.2.2 定位感知图中的维度

感知图中的维度是用户用来感知和评判移动社交媒体的优劣的标准。为了识别维度的含义,分别将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在两个维度上的坐标作为因变量,以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在交友、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这8个属性方面的平均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相对较大的自变量来解释感知图的维度[7]。

对移动社交媒体感知图的第一个维度进行回归时,最后得到的回归模型中保留了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分享内容这三项为自变量,排除了其他5个自变量,回归模型的R2为0.992,调整后R2为0.987.在对第二个维度进行回归时,最后得到的回归模型中保留了新闻浏览和交友这两个自变量,排除了其他6个自变量,回归模型的R2为0.990,调整后R2为0.987。回归方程如下:

X1=-8.329+0.7×建立互动关系+0.435×分享内容+0.203×交友

X2=-0.980+0.402×新闻浏览-0.209×交友

回归模型结果说明用户在感知和评判移动社交媒体时,采用的最重要的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建立互动关系、分析内容和交友,第二个维度是新闻浏览和交友。对于维度一来说,三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说明坐标轴的左边建立互动关系、分析内容和交友这三个属性得分低,而右边得分高。对于维度二来说,新闻浏览的回归系数为正,而交友的回顾系数为负,说明坐标轴的上方,新闻浏览属性得分高,交友属性得分低,而坐标轴的下方,新闻浏览属性得分低,交友属性得分高。

图2 国内移动社交媒体感知图

6 讨 论

就国内移动社交媒体的空间感知图来说,右下方区域代表在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即时通信、娱乐/游戏这几个属性表现非常良好,而且距离属性向量越近,代表该属性越好。从图中可以看出,QQ和微信在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即时通信、娱乐/游戏、个体信息展示、建立社区以及分享内容这几个属性上都表现非常好,属于全面优势定位。因此这两种移动社交媒体今后应该继续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定位。而新浪微博跟腾讯微博在新闻浏览方面表现得比其他社交媒体要好,属于特色定位,而人人网在图中的位置比较靠近原点,而且处于各个属性向量的正向位置,其定位比较中庸。陌陌虽然只有在交友属性上是正向,说明其定位在差异化上,但是其交友属性还是不及QQ和微信,因此陌陌想要保持竞争优势,则必须进一步强化其交友属性,并且还须想法进一步提高其在个体信息展示、建立互动关系、即时通信上的属性水平。猫扑、豆瓣、微视则处于弱势定位区域,比较现实的定位调整是提高在新闻浏览、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分享内容这几个属性的水平。或者只提高其在新闻浏览、分享内容以及建立社区这几个属性水平,达到差异化的目的。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感知图的右上方区域还是比较空的,属于“蓝海”领域,还是有很大的市场机会。

7 结 论

本文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描述了用户对国内9大移动社交媒体的空间感知图,说明了消费者对这些移动社交媒体的感知,以及它们在用户心目中的定位,并根据它们在感知图中的位置做出了分析,且对各种移动社交媒体未来的定位调整方向提供了改进建议。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用户在识别国内移动社交媒体的定位时,主要考虑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分享内容以及新闻浏览这两个维度。因此,移动社交媒体要想改进产品定位也因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4-01-16].http:///link?url=5q5BgCmpR5yAS_vpxMN-Cjk2Plye-kj6ciZ9Mvhix84DiLgn4A5uhq4qfUIKVun-hPZFE6rddIs8tRAUrrcRPG5vGF-L5PtN1mfEHcpP6m.

[2]徐天博,曹雨齐.社交媒体:不同偏好的多样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30(B006版).

[3]Andreas Kaplan,Users of the world,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Horizons,2010,53(1):59-68.

[4]Jan Kietzmann,Social media? Get serious!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 Horizons,2011:241-251.

[5]纳雷希・K.马尔霍特拉.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M].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19-422.

篇(2)

【关键词】社交媒体;服装品牌;品牌传播

既往服装品牌多注重营销策略,而忽略品牌传播。品牌传播的主要作用就是使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区别于其他品牌。本研究对服装品牌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具体操作,分析如下:

一、传播渠道

社交媒体主要是指一切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主要包括:微博(新浪微博)、即时通讯(微信)、消费点评(大众点评)、百科(百度百科)、问答网站(知乎)、音乐图片分享网站(虾米)、博客(搜狐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爱奇艺)、论坛(天涯论坛)、社交网站(人人网)、社会化电子商务(美团)等。以上这些平台,不同的服装品牌根据自身的不同定位和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及社交媒体使用习惯,可以选择不同的渠道去投放传播内容,进行品牌传播。比如:人人网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群体,青年以及青少年服装品牌就可以通过人人网进行品牌传播。

二、传播内容

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的主要是不同的形式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服装品牌而言主要表现为服装品牌的品牌识别。品牌识别是一个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主要因素,在中国服装品牌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给消费者传递一个清晰准确的品牌识别,是品牌在消费者内心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根据戴维.阿克的品牌识别理论,服装品牌识别内容应包括:

首先,服装品牌作为产品的属性。这个识别维度对于服装品牌来说最为重要,主要包括:服装风格、设计特点、面料风格、质量、原产地和目标消费群体特征;

其次,服装品牌作为个人的属性。也就是将服装品牌看做一个人,赋予它一些拟人化的属性,包括:品牌的个性、品牌和客户的关系;

接着,服装品牌作为象征的属性。这个维度的内容是将品牌作为一种符号能让消费者记住的属性,包括:品牌Logo、品牌主要色彩搭配、设计师、品牌创始人、品牌的传承、品牌的历史等;

最后,服装品牌作为组织的属性,即品牌作为一个企业能让消费者感知到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特征,企业规模、企业社会责任感等。

以上这些品牌识别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服装品牌在选择传播内容时可以考虑的维度,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服装品牌要根据自己品牌的特点,去选择最能代表其品牌的维度作为核心识别,再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渠道和方式将这些核心识别传递给消费者。

三、传播方式

社交媒体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网络链接等。而对于服装品牌而言,可以将这些方式转化为不同的表达形式,比如:品牌文字介绍(可以包括品牌历史、设计师简介、设计风格等)、服装平面大片,服装会视频、服装品牌赞助冠名广告、代言人穿着示范或者新闻、服装品牌展览、打折促销活动以及品牌官网链接等。

服装品牌在解决了选择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后,不能各自为政,需要做到融合渠道,内容互补,全方位整合传播。社交媒体的成功性需运用多种平台创造品牌循环力,不同平台带给用户体验也不同,应为消费者提供多个可以与品牌对话渠道,通过多个渠道加入品牌互动,开展与品牌相关交流。品牌渠道传播方式通过“连载式”方式细分内容,将差异、互补内容分流道不同渠道中,为消费者带来360度的品牌信息,保持服装内容传播的新鲜感。因此,服装品牌社交媒体传播需要做到内容、渠道、方式的整合传播。

四、口碑营销

社交媒体另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分享,而且因为其N对N的互动方式,一旦一个信息成为热点,可以迅速爆炸式地传播。这就是“口碑营销”的基础。服装品牌传播要做到引发口碑,应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内容有趣、富有创新性并且娱乐性强。如今的网络时代已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数信息充斥着消费者的生活,想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消费者自愿地去了解并且分享品牌的信息,就一定要抓住消费者的兴趣点,将传播内容以有趣的,新奇的,娱乐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消费者就会像玩游戏或者分享趣闻一样主动地为品牌做到“口碑营销”。

2.能和消费者产生共鸣。共鸣主要指目标消费者内心存在的一些情感,比如说怀念童年、缅怀青春、感恩父母、珍惜友谊等。服装品牌在传递品牌信息时首先需要对目标消费群体做详细的分析,找到他们内心情感的刺激点,然后将这些情感元素运用到传播的内容中,使消费者感同身受的理解品牌所要传播的信息。产生共鸣后,大多数消费者都愿意将品牌所传播的信息分享给他身边的人,这同样也形成了“口碑效应”。

五、总结

服装品牌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时,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品牌做一个精确的品牌识别,找到自己的核心识别及其对应的内容,接下来需要思考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做到全方位多渠道的整合营销。并且要以有趣的创新性的内容,使消费者产生共鸣并主动分享,从而达到口碑效应。

参考文献:

[1]戴维・阿克,埃里克・乔基姆塞勒.品牌领导[C].品牌三部曲,2012.

篇(3)

关键词:国际传播;媒介进化论;图像社交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166-07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国际传播不仅是一个国家对外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和组成部分,也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①相较于中国快速提升的政治经济地位,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实力却一直较为羸弱,其国际传播声音仍相对弱小,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②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传媒实力仍然较为薄弱,“西强中弱”的媒体格局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传播活动自身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主流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因“宣传味过重”“传者本位”“原创力不足”“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而长期广受诟病。用业内人士的话讲,就是中国的国际传播是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说别人不感兴趣的事。③如何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是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利用新媒体进行国际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中,社交媒体的表现尤为显著,已成为国际传播的新兴阵地。皮尤研究中心在2012年的研究报告显示,有三分之一的30岁以下成年人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资讯。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约有25%)开始使用这种方式来接收新闻。④基于庞大的用户数量与受众获取新闻习性的变革,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发送突发新闻信息和及时性事件的有效平台,成为媒体机构内容和吸引受众的不可或缺的工具。⑤鉴于社交媒体在国际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日增,不少国内学者已将其视为提升媒体国际传播力的一项有力武器⑥,认为社交媒体可以激发“草根”阶层的新闻生产活动,也可成为加强中国对外媒体与国外社群和民众之间互动的有效途径⑦,以此提升中国对外媒体的公信力和亲和力⑧,进而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近几年来,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下,视觉化信息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以图像信息为基础传播信息模式的新型社交形式――图像社交媒体应运而生。当前,已经有多款图像社交媒体和app(手机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如Instagram(照片墙)、Tumblr(汤博乐)、Snapchat(色拉布)等。这些社交媒体富含视觉图像元素,如GIF动态图片、人物自拍以及表情符号,反映了在网络传播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内容主题:我们总是在寻找一种方式,能让自己以视觉化形式出现在在线空间当中。⑨但国内目前对图像社交媒体的传播实践和相关学术研究均显不足。现有研究所选择的社交媒体多为知名度较高的Facebook(脸书)和Twitter(推特),对于图像社交媒体这样新兴的媒体形式缺乏足够的关注,就图像社交媒体所开展的研究也没有关注其与国际传播的关系。因此,笔者选择以图像社交媒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寻中国主流媒体在信息时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尝试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二、媒介进化视角下的图像社交媒体

在大多数的图像社交平台中,图像是最为主要的信息,文字则作为图像的一种解释工具出现。这种“以图代文”的视觉化传播导向既是图像社交传播平台的信息传播特点,也是其在进行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时的媒介渠道的先进性所在。而这种先进性在媒介进化论视角下更得以彰显。

由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提出的“媒介进化”这一视角,主要关注整个媒介系统中各种媒介孕育、产生、发展、融合、消亡的动态序列结构历程,以及不同媒介间竞争、互动、共生等关联结构状态。⑩在此框架下,莱文森将媒介技术的演化视为“由人指引的”理性的自然选择下的动态过程。B11在人性自主选择的影响之下,媒介的发展进化逐渐体现出一种人性化的趋势,即代表媒介发展的先进方向的新媒介必然比旧媒介更能够满足和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就图像社交媒体而言,可利用媒介进化论的视角,来分析其在国际传播中所具有的先进性和优势。

1.符合人类图像阅读的本能性倾向

莱文森曾指出:“演化过程中的媒介选择,越来越支持‘前技术’的人类传播模式。”B12所谓前技术时代的人类传播方式,是在不借助任何外在传播媒介的条件下所进行的最为直接的信息接收与传播方式(如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以及对于色彩、声音的自然感知。而语言和文字,则是对前技术所进行的延伸。由于这种前技术时代的传播方式需要以人的生理特性为基础,因此,莱文森认为,媒介的进化方向必须适应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感官功能,否则就会被淘汰。在前技术环境当中,人类需要依靠自身的视觉感官形成对自然界的认知,而图像则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界的模仿和自身的想象所创造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说,人类具有一种阅读图像的本能性偏向。早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制作图像,并将其运用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早期人类留下的壁画和图形这样的视觉符号。而在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摄影、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图像越来越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最常接触的信息形式。有研究显示,当今社会中有85%的信息以视觉方式进行传播,图像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13

传统以文字为驱动的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以及微博,都是以文字构成平台内基本的传播信息。而在图像社交媒体中,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图像的解读,而非对文字的理解,即为“图像第一,文字第二”的信息读取方式,从而创造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导向”文化。因此,很多图像社交媒体在平台基础设置上都强烈地突出了读图视觉化导向。如知名图像社交媒体Instagram和Tumblr,它们在个体的账户界面主页上出现的文字信息很少,且集中于对账户的基本情况介绍。而在信息的呈现上,每个账户所的全部信息在主页中都是以图片(或视频缩略图)的形式出现,不存在任何的文字解释或标题。在展现某一条信息时,Instagram和Tumblr都以突出图片的方式,让其占据设备屏幕中的最主要位置;并将文字放置在图像的下方,用户阅读信息的顺序是先浏览图片后阅读文字,以此凸显图片的视觉主体地位。图像社交平台所突出的这种图像阅读导向顺应了前文所提出的人视觉化阅读本能。以图片作为基本信息来进行传播,更接近人类在前技术环境中的传播行为。

2.高现实复制度与广空间延伸性

在人性化趋势的媒介进化中,媒介所具有的复制与延伸功能,是其符合人性化需求的重要因素。莱文森认为:“人性化趋势媒介的进化趋势是再现真实世界的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这样的再现又试图维持原始媒介在时空方面完成的延伸。”B14这里的复制,指的是媒介信息对于现实世界的还原能力;而延伸,则对应于媒介信息传播的跨时空能力。也就是说,媒介进化以提升信息传播的“保真度”和“自由度”为方向。B15相较于文字,摄影图片对于真实世界的还原度和保真度更高。莱文森就曾经高度评价摄影技术对于现实世界的还原力度,他指出:“用摄影术传达外部世界方方面面的完美观念,很接近外部现实的情况。”B16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对使用图片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合理使用新闻摄影图片,可以让报道对新闻事实的还原程度得到强化,从而增强国际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提升传播的效果。当今新闻受众对新闻的阅读需求,已经和一种“要么有图片,要么什么都没发生”的规范一起,发生了一种“图像化转变”。B17新闻受众开始希望能够从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视角来了解甚至体验新闻。

图像社交媒体所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直接取自真实世界的摄影照片和视频,在复制现实世界的“保真度”上,比文字媒体更加符合人性化发展趋势。在延伸性方面,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技术可以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实现即时性的交流互动,从而极大地扩展信息传播的空间延伸性。总之,与传统媒体相比,图像社交媒体拥有社交媒体所共有的信息传播延伸性优势;与非图像化的社交媒体相比,它还具有较高的现实性还原优势。

3.满足人类交流的便捷性

能够实现使用者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目的,是媒介进化中满足人性化需求的重要发展方向。具体到图像社交媒体,可分别从移动化、交互性和跨语言性三个方面来促成人类的便捷化交流。

(1)移动化。依照莱文森的观点,与他人交流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有了说话的能力,再加上和远方人说话的自然而然的欲望――无论他们和我们在何方都有想说话的欲望――我们就必然走到手机这一步。B18而行走移动又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天性,这就造成了人类必然渴望获得一种能够一边行走一边与人交谈的媒介。沿着走路和说话这对子关系的协调发展是媒介人性化的重要内涵。B19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莱文森将手机视为能够同时满足人类交流与行走需求的理想媒介。他指出,能够让人们与不在身边的人进行交谈,是手机所具有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特征,也是其能够满足人类人性化需求的关键所在。因此,传播媒介的移动化趋势已成为媒介进化满足人性化需求的发展方向。

(2)交互性。与其他媒介相比,图像社交媒体的平台设置更加贴近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习惯与使用心理。用户在通过图像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阅读时,只需通过简单的手指滑动,即可实现对上一条或下一条信息的浏览,无须多余的操作。而在分享时,图像社交媒体也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分享信息所需的操作步骤,全部的分享行为可在手机中通过简单地点击发送而完成。在与他者交流的互动性方面,正如手机让人们可以与远方的他者进行即时通话,通过使用图像社交媒体,大幅压缩了原先存在于图像信息生产与社会互动交往之间的时间差,让人们可以一边进行拍照,一边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就所拍摄的内容进行互动。这种将具体的信息生产行为与社会互动结合的特性,体现出了图像社交媒体立足移动网络所带来的媒介互动性。

(3)跨语言性。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一直是不同语言背景个体之间传播交流的巨大阻碍,也是影响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图像社交媒体中,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误读风险可被较大程度降低。与文字相比,图像本身作为一种信息或对文字信息的诠释,因其直观、鲜明、生动,更能被受众认知与把握。B20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中使用图像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因文化和语言问题出现的误读风险。正所谓“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词语”,图像作用于人的最直接的视觉感官,是一种直观化、浅层化和感性化的阅读方式,因而能够超越文化、跨越国界、排除语言障碍并进入各个领域与人们进行交流与沟通B21,成为“全人类通用的符号”、一种具有优势性的可以促进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信息表达形式。

三、中国媒体在图像社交媒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已有不少中国主流媒体开始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中开设账号,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媒体仍处于整个社交媒体传播网络中的边缘位置,在社会资本的整体拥有量上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B22因此,了解中国媒体在图像社交媒体中的传播现状,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中国媒体在图像社交平台中的国际传播力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采用中美对比的视角,选择以当前在全球范围最为流行的图像社交媒体Instagram为观察平台,并在媒介进化理论框架下,从媒体内容生产的一般要求、社交媒体属性体现、图像社交媒体所特有的视觉表达属性三个层面入手,对比中美媒体账户在信息上存在的差异,以此探究我国在图像社交媒体开展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Instagram中全部中国媒体账户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笔者选择以CCTV-NEWS和People′s Daily这两个表现较为出众、已在平台上吸引了一定规模关注人数的账户作为中国媒体的样本来源B23,并以CNN和NYTIMES作为美国媒体样本来源作为对照。在具体内容的样本选择上,以周为抽样单位,对这4个媒体账户在2016年6月和7月所信息内容进行简单随机抽样,获得2个周的样本,总计样本信息330条。B24经过内容分析后B25,发现中国媒体在图像社交平台中存在如下问题。

1.媒体内容生产的一般要求层面

(1)信息缺乏权威性、时效性。权威信源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是提升媒体社交账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标明信源可以提升账户自身信息的权威性与可信度。但是,这一点却被Instagram中的中国媒体账户所忽视,致使中国媒体账户所信息在权威性上落后于美国媒体。在CCTV-NEWS所的信息中,仅有30%(9条)明确指出了信息来源;而People′s Daily账户仅有7%(12条)的信息标注了信源。反观CNN和NYTIMES,其的大部分信息都有具体的来源出处,占比分别为95%(52条)和100%(79条)。在社交媒体中,账户信息时效性强弱,会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可信程度,进而影响受众对于该媒体账户的权威性感知。独立样本t检验(t=2.71,df=116.847,p

(2)新闻类信息不足。就Instagram中的媒体账户来说,所的信息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事件新闻类信息(内容为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另一类为趣味性信息(反映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动植物影像等不具有新闻性的内容)。对比显示,中美媒体账户在信息的类型分布上存在着显著差异(χ2=36.28,df=3,p

2.社交媒体属性用

(1)媒体账户之间的互联程度较低。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在从属于同一媒体机构的不同账户之间展开信息的联动,可以让单一媒体账户中的部分用户将关注点转向其他账户。这种关注的转移不但可以使用户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也可以同时提升一家媒体机构下属的所有账户的受关注程度。就Instagram平台而言,卡方检验(χ2=58.972,df=3,p

(2)用户反馈程度方面中美差距明显。用户对社交媒体信息的反馈,反映了媒体为用户提供能动性、接近主体性人的潜在可能,是评价媒体传播效果的标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媒体所具有的传媒影响力的重要参考。在Instagram上,这种反馈主要体现于用户的点赞和评论。数据显示,美国媒体账户信息所获得的平均点赞数(12331.91次)和评论数(155.56次),均显著高于中国媒体账户(1781.53次;5.46次),中美之间差距较大。另外,用户对信息的反馈力度与信息形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从信息收获的点赞情况来看,中国媒体所的图片信息获得的平均点赞数(1589.56次),显著低于视频信息所获得的平均点赞数(9114.80次)。这种差异同样存在于美国媒体账户中。也就是说,中美媒体的Instagram账户所的视频信息会比图片信息获得更多的用户反馈。

3.视觉表达层面

(1)人性化视觉主体展示频率较低。在利用图像进行信息传播时,对视觉主体形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这种视觉主体形象关系着传播者想要表达的传播主题,也是信息受众在对图像进行解读和解码时的主要意义来源。在考察中美媒体所的信息中,中国媒体所使用的视觉主体前三位分别是动植物、自然环境和普通民众。美国媒体对视觉主体的选择与此恰恰相反,普通民众、名人与艺术表演者、政治人物成为美国媒体的主要视觉主体内容。不同主体形象的使用,背后所蕴含的具体的内涵和意义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性。中国媒体将Instagram作为一个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选择了中国一些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形象作为典型形象,吸引更多的海外用户关注。在国民形象的选择上,则采用了普通的民众代替政治首脑作为主要的国民形象来源,是出于降低信息中的政治含义的考量,增加展示人物形象的“平民化”特性,以避免原有中国媒体国际传播中出现的“宣传味”过重问题。美国媒体则显示出了其对于政治生活的热切关注以及对本国发达文化体育产业的自信心。在人物形象的选择上,美国媒体使用人性化视角,来突出一些突发事件对于民众生活的影响。

(2)视觉主体的色彩运用忽视跨文化性。在Instagram中,中美媒体在信息的色彩运用上也透显出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意义内涵和审美诉求。这是文化差异性在审美表达中的重要体现B26,而不同色彩的运用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而言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差异。因此,针对异质文化使用具有特定含义的色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文化语境下的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认识,提升跨文化传播的致效性。从具体实践来看,CCTV-NEWS和People′s Daily账户使用频率最高的主体颜色为暖色调的黄色及其近似色。对比之下,CNN和NYTIMES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主体色彩则为冷色调的蓝色及其近似色。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黄色代表着高贵感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欢乐和愉快的意义,是一种具有正面积极倾向的色彩。B27但在一些西方文化中,黄色却带有一定负面意义。如在德国和俄罗斯的文化中,黄色则代表嫉妒。B28再如,蓝色在美国文化中,被认为是代表国家共同体的颜色。但在一些东亚地区,蓝色则会被冠以冷酷和邪恶的内涵。B29中美Instagram账户在颜色使用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色彩蕴含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文化内涵。中国媒体较多使用以黄色或同色系颜色作为信息内容主体色彩,更多的是基于中国文化语境,由黄色所代表的一种权威性意义内涵,也符合其媒体自身的官方色彩。但这种色彩的运用策略,可能会在一些西方国家令用户感到不适,并影响信息传播效果。

四、利用图像社交媒体提升国际传播力的策略

通过前文Instagram平台中美账户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媒体在媒体内容生产一般要求的实现、社交媒体属性体现以及图像社交媒体视觉表达三个层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美国媒体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传播力明显弱于美方。总之,中国媒体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图像社交平台所具有的先进性来进行国际传播活动。原因在于中国对外媒体未能足够重视新兴的图像社交媒体,也没有充分了解图像社交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所具有的媒介先进性。因此,要改变图像社交媒体中“西强我弱”的传播现实,并利用图像社交媒体来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必须提高对以Instagram为代表的图像社交平台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外媒体的入驻力度,增加单一媒体集团开设账户的数量。除此之外,在账户的日常运营上,还应该注意账户信息的频率,将其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线上,避免出现“半途而废”状况,使已经获得的关注人数大量流失。从媒介进化的视角来看,中国媒体在利用图像社交媒体进行国际传播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进一步满足媒体内容生产的专业性一般要求

(1)提升信息的权威性。如前文所述,中国媒体账户所的信息在权威性上存在明显不足,无论是在对权威信源的利用上,还是在信息的时效性上,都落后于美国媒体账户。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媒体需要注意在日常的信息中清楚标注信息来源,在自身采稿基础上,多采纳一些来自国内外较知名媒体所的信息,以使用权威信源的方式提升信息的可信度。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强化信息的时效性,尽量缩小信息内容发生日期与信息日期之间的时间差,增强受众的权威性感知程度。

(2)增加视频信息。Instagram媒体账户所的视频信息比图片信息更容易获得用户的点赞与评论。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在图像社交媒体中,在平台条件许可的前提之下,信息者应注重增加视频类信息的l布力度,以适应用户在信息接收时的阅读习惯。增加视频信息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中国媒体的信息获得更高的用户反馈,从而增加中国媒体的信息对图像社交平台用户的吸引力。

(3)提升新闻类信息频率。作为对外新闻传播在社交媒体中的窗口,新闻类信息仍然是中国媒体所肩负的首要职责。通过对Instagram中的中美媒体账户对比发现,中国媒体在新闻信息的频率上显得有些落后,过于重视趣味性信息。因此,对中国媒体而言,需要在新闻类信息与趣味性信息的频率间重新进行平衡,增加新闻信息的数量。在新闻信息的题材上,可以仿照美国媒体,加大时政类新闻的频率。

2.充分发挥社交媒体优势属性,增强账号与平台间的联动交流

媒体账户之间的互动性缺失,是中美媒体账户在Instagram中存在的明显差异之一。为了改变中国媒体在平台中所呈现出的“单打独斗”格局,需要增加账户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这种联系互动不仅包含同一媒体的不同账户,在不同的中国媒体间也可以进行。通过账户之间的联动交流,将单一媒体账户中的已有受众吸引到另一媒体账户当中,以一种“互帮互助”“以老带新”的方式,提升中国媒体在社交媒体中的整体用户关注人数。

除了强化同一平台内部账号之间的互联互动之外,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之间,也可通过主页设置和账户链接的方式来实现相互间的串联。这种平台间的串联并不局限于不同图像社交媒体内部,在图像社交和传统文字社交平台之间,也可建立一种互联互通的密切联系。这种平台间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他社交平台中的用户快速吸引到某一新兴图像社交媒体当中,从而快速扩大媒体账户受众规模,提升图像社交账户的传播力。

3.善用图像社交媒体的视觉表达性和文化差异性

图像社交媒体的视觉化特性,会放大视觉主体在信息内容中的呈现力度。因此,中国媒体在信息时,要注重对视觉主体的选择以及对不同主体色彩在其他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内涵差别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在视觉主体的选择上,可以参考其他西方媒体的做法,多将镜头对准新闻事件中的普通民众,适当增加普通民众作为视觉主体的信息频率,降低国际受众对于中国媒体“宣传味”过重的负面认知。在对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视觉主体选择上,同样也要参照国际受众的喜好,从受众角度出发,多使用一些广受他国民众欢迎和认可的中国符号作为视觉形象主体。

而在主体颜色的运用上,中国媒体在日常的信息活动当中应该改变固有的色彩认知,适当了解各种颜色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代表含义,并尊重国际受众对于某些色彩的负面认知传统。在信息时,多选择一些在大多数文化语境中都蕴含积极正面含义或不具有特定指向意义的颜色作为视觉主体中最醒目的颜色,降低负面指向性色彩出现频率,适应不同文化语境中用户的色彩认知。

五、总结与讨论

提升国际传播力,从技术操作层面上来讲,需要从充分利用和发挥媒介所具有的先进属性入手。笔者利用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论证了图像社交平台所具有的媒介先进性,证明它是进行国际传播的理想平台之一。与此同时,通过对中美媒体在Instagram中的现状进行内容分析和图像意义解读,得出中国媒体在使用Instagram进行国际传播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图像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媒介先进性的结论。首先,在基本的媒介属性上,中国媒体所的信息权威性和时效性与美国媒体相比差距较为明显,且在信息内容的题材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分布失衡现象。其次,在利用社交媒体属性上,也存在着与其他社交平台和账号之间的交互性不足与用户反馈程度较弱的问题。最后,图像社交的视觉表达中所体现出的中美差异,说明中国媒体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出发,较少注意到异质文化受众的文化习俗与特点,从而会在视觉主体和色彩选择上对跨文化传播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三个层面上的不足,让以Instagram为代表的图像社交媒体具有的媒介进化先进性难以在国际传播中得到充分的利用与施展。

当然,利用图像社交媒体进行国际传播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消极影响。图像所具有的视觉吸引力可能会造成受众在信息接收时产生一种“图像依赖”,忽视文字信息所传达出的内容,造成国际传播中的信息量流失,出现理解偏差的可能。出于对图像画面美感的主观性认知,也容易造成信息者在信息时只是选择那些看上去很“漂亮”的图片,忽视一些虽然视觉美感不足但具有高度信息承载量和新闻重要性的图片信息,导致在国际传播中重现“报喜不报忧”式的传播。

除此之外,仅通过对内容进行分析和图像解读所发现的问题,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媒体在图像社交媒体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原因。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未来的研究应该将立足点放在图像社交媒体的用户上,需要配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来探究用户在面对图像社交媒体中的信息特别是跨文化信息时的信息接收、信息解读、理解记忆等行为上所具有一般性特征。这些研究的开展,将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媒体在图像社交平台中的传播力。

注释

①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②程曼丽:《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0期。

③熊慧:《解析国际传播研究的若干“迷思”――兼议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机制》,《新闻记者》2013年第9期。

④M. P. Clark. In Changing News Landscape, Even Television is Vulnerable. 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and the Press. http:///2012/09/27/in-changing-news-landscape-even-television-is-vulnerable/, 2012-09-27.

⑤D. K. Kilgo. Media landscape on Tumblr. Digital Journalism, 2016, Vol.4, No.6, pp.784-800.

⑥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

⑦史安斌:《探析全球传播变局与我国外宣思路》,《中国国情国力》2014年第11期。

⑧匡文波、张蕊:《“微”时代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4年第6期。

⑨T. Highfielda, T. Leaverb. Instagrammatics and digital methods: Studying visual socialmedia, from selfies and GIFs to memes and emoji.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Patrice, 2016, Vol.2, No.1, pp.47-62.

⑩郑恩、范宇:《媒介进化论质性框架初探》,《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B11B14B16[美]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2、37、84页。

B12[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B13张浩达:《视觉传播:信息认知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页。

B15崔林:《媒介进化:沉默的双螺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

B17S. Allan, C. Peters. Visual truths of citizen reportage: Four research problematic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15, Vol.18, No.11, pp.1348-1361.

B18[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B19陈功:《保罗・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媒介进化理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B20张东:《具象传播在网络跨文化传播中的方法论意义》,《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

B21周勇:《影像背后:网络语境下的视觉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9页。

B22韦路、丁方舟:《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全球传播图景:基于Twitter媒介机构账号的社会网络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B23两个账户不仅在信息总量大大超过其他媒体账户,而且其关注人数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快水平上,分别从观察初期(2015年11月)的约1.7万人和23.9万人,增长至撰文时(2016年10月)的60多万和110余万人。

B24各账户样本数分别为:CCTV-NEWS 30条,People′s Daily 166条,CNN 55条,NYTIMES 79条。

B25内容分析编码由两位双语编码员完成。随机选取33条信息,采用霍尔斯蒂系数法进行编码员间信度检验,各关键变量的信度指数均高于0.7。

B26Mubeen M. Aslam. Are you selling the right colour? A cross-cultural review of colour as a marketing cue. 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2006, Vol.12, No.1, pp.15-30.

篇(4)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种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网站和技术这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沟通、分享、自由讨论和评价等一切社会互动活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社交媒体是人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等。

(二)新型社交媒体的特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工具,对于传统的社交工具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它具有以下几种特征。首先,更注重传受主体的交互性。在新型社交媒体下,任何个人都可以借助移动设备与外界进行交流互动,集信息的接收者和者为一身,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体;其次,使用的实用性和便利性。通过新型社交媒体的APP进行网购、订外卖、订票、实时联系等,这些功能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最后,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广泛性。通过新型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信息,及时更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1.丰富了日常学习生活。新型社交媒体的便捷性使当代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多种类型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得大学生的通讯沟通手段更加多元化。通过对生活学习的记录和对朋友圈内其他人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各类公众账号的关注,可以获取大量的新鲜资讯,也大大满足了大学生对周围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2.拓展社交圈,提高沟通能力。由于网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使得大学生的交友圈不再局限于教室或校园。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便利的接触校外世界,随时随地与人沟通,并从单向的文化接受转向多向交流,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展示自己积极优秀的一面,努力寻找志同道合的人,通过资讯共享不断增长见识,进而满足大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需要、个人和社会整合的需要以及缓解压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较强的归属感。

3.自主学习,获取丰富网络学习资源。TED、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等一批网络资源正是依托社交媒体为全世界爱学习的网友提供的一个网络交流学习平台。这些公开课涵盖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金融等领域的优质课程。通过网上学习的途径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和眼界,也提升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1.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人际关系紧张。当前大学生中多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社交比较匮乏。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在课内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转移到了手机上,使得课堂效率低下,严重损害了大学课堂知识传承的理念,在课外学生之间的交流缺少面对面的形式,学生更愿意宅在宿舍当“宅男”“宅女”,大大减少了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阻碍了大学生们兴趣与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大学生更不愿意走进集体,学生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改变,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对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得冷漠。

2.信息过度暴露,自身安全利益存隐患。伴随着支付宝和各种网络支付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在网上填写真实的的个人信息,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极速发展,个人隐私保护措施却为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通过网络诈骗,虚假信息,对大学生带来人身、财产的安全隐患。

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新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提供的平台具有较低的门槛,且开放程度较高,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息成为现实,但这些信息当中也有许多不良信息掺杂其中。当前大学生心智体尚未完全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薄弱,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也会有失偏颇。针对一些热点事件,面对不良信息时容易受到影响,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

三、科学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策略

(一)完善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条例

在大力完善网络社交秩序、推进网络立法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等群体特点加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社交条例建设,积极推行网络社交工具后台实名制创建。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网络交往的安全性,同时也有效规范网民网络社交行为,避免大学生成为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培养大学生网络社交言论的责任意识。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减少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积极主动地建立良性人际关系朋友圈,在现实中满足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使情感的寄托从手机转移至现实,在现实生活中结交新朋友,分享兴趣爱好,获取支持和帮助。

(三)创新大学生网络社交教育管理模式

新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校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这对学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需集专业技术人员和心理辅导老师为一体并具有专业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的队伍,以便更好地建设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了解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和偏好,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上常见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必要的干预,有效引导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篇(5)

关键词:社交媒体;高校学生管理;沟通模型

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等。在既往的研究中,袁延明认为社交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社交媒体。他指出狭义的社交媒体指的是社交类应用。社交类应用泛指以社交功能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包括狭义的社交网站、微博、即时通信工具、博客等互联网垂直应用。朱剑虹(2016)的研究也证实大学生主要接触的社交媒体有微博、微信和QQ,其余社交媒体不管是使用时间还是使用频率,都完全不能与这三个社交媒体相抗衡。本文中的大学生交流沟通,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在校内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与教师(主要是辅导员、授课教师)的交流沟通。通过建立不同社交媒体的沟通模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质量,促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文研究的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交流沟通的影响,力图在新旧媒体并存的时代,梳理大学师生在社交媒体中的交流模式,为师生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沟通提供帮助。

一、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

随着网络的更新换代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社交媒体。朱剑虹(2016)认为,方便快捷、消息快多新、费用低等原因使得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充满了吸引力。而大学生也以其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和快速习得的能力,在社交媒体中日益举足轻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指出,在网民的职业群体分布中,学生群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占所有职业群体总比例的26.8%。施芸卿(2014)的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6.18亿,即时通信用户达5.32亿,微博用户达2.81亿。相较于普通网民,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大学生,对社交媒体有着天然的亲近性:79.8%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64%使用过社交网络,82.7%使用过微博,而全体网民这三项的比例分别为81%、49%、56%。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2013年曾进行过“中国大学生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5.9%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1498人中每天利用手机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占25.6%,而2011年这一数据仅为5.4%。两年时间内,大学生利用手机上网的时长增速显著。

二、使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由此可见,随着智能手机和APP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社交媒体,大大提高了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如今,手机早已成为大学生人手必备的物品,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综合以往研究,可以总结出:一是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数量很大。这一点从傅春梅(2016)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傅春梅曾研究过南昌市八所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手机社交软件的关系,其结果中就有“大学生经常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都偏长,五分之一的大学生长时间使用社交软件,极少的大学生短时间使用,这说明了社交软件对大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二是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与学习无关的居多。在朱剑虹(2016)的研究中,近62%的样本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为休闲娱乐和与人交往,而为了学习知识、了解信息而使用社交媒体的只有23.6%。傅春梅(2016)的研究也证实,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志趣相同的群体和无聊打发时间,记录心情,联系老朋友或同学,获取信息,交流工作学习心得等。三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社交媒体是大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获得信息、即时交流的平台和渠道。齐浩然(2016)认为,新媒体的使用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虚拟平等性。李园园(2010)也认为,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的使用,能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信息资本、人脉资本等社会资本。此外,社交媒体还能够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慰藉。杨媛媛(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现实中具有较强亲密感的个体,相对来说更少发展在线友谊,而现实中具有较高自卑感水平的个体,更愿意发展在线友谊。四是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其一,社交媒体的使用使得很多学生依赖社交软件和软件的载体。例如,2015年1月27日腾讯企鹅智库的《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告》指出,微信渐渐成为用户生活的一部分,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傅春梅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于离开手机有明显的不适。其二,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对现实交往的需求下降了。祁欢曾指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沉迷于和朋友圈里的‘虚拟的朋友’沟通、交往,却忽略了身边的朋友、家人,现实交往力和行动力下降。有网友说,‘出门都是低头族,没意思,还不如在家玩手机’。”。陈叶(2014)等人认为,过度地使用社交媒体,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之前变得更加具有随意性、功利性、冷漠化、虚拟化和低俗化。其三,社交媒体中的展示与实际自我,并不完全一致。袁立庠指出,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表露不是完全将现实生活复制到个人网络空间的,倾向于向好友展露自己更有吸引力的一面,以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三、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特点

针对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特点,结合信息传播要素及信息传播模式,大学教师在与学生进行社交媒体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媒体来进行。一是学生管理部门的类、告知性信息,主要是通过微博、公众号等信息,其接受对象是学生群体,属于大众传播的方式。二是教师布置的作业、辅导员部署的班级工作,采用QQ、微信、短信等途径,信息接收的对象是班级整体或小群体。三是教师与某学生个体进行交流。四、结论根据不同的沟通需求,采用不同的社交媒体工具,注重不同的沟通要素,能够帮助高校学生管理者更好地完成沟通工作,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本文只涉及社交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并建立应对的沟通模型,但就模型的使用及要素的分解,仍须进一步的探讨,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叶,陈文华.新媒体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44):169-17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4,(7).

篇(6)

根据Altimeter Group and Wetpaint分析师Charlene Li的研究报告,星巴克公司(Starbucks)是全球100大知名品牌中,最积极运用各种社交媒体频道(包括博客、Facebook、Twitter、Wiki和在线论坛)塑造品牌的企业。

这项研究报告公布在Engagementdb网站上,每一品牌都根据是否使用社交媒体频道、和使用程度有多深,分别接受评分。结果,星巴克以总分127高居第一,紧追在后的是123分的戴尔,以及115分的eBay。

Li的报告视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而定,把品牌分成四大类。

运用社交媒体最积极的是“行家型”(mavens),运用七种以上不同的频道,并且把社交媒体当作一种主要的营销与商业策略。

第二类是“蝴蝶型”(butterflies),也使用七种以上的频道,但通常投入程度不深。

“精选型”(Selectives)使用六种以内的社交媒体频道,虽然为数较少,但投入程度很深。

第四类是“壁花型”(Wallflowers),使用六种以下的频道,在社交媒体领域是生手。

金顶电池(Duracell)、宾士汽车(Mercedes-Benz)、家乐氏(Kellogg's)和吉列(Gillette)被归类为“壁花型”,名列榜末。

Li的研究并发现,积极投入社交媒体与公司的营收增长似乎有关联。平均而言,“行家型”企业在过去12个月来享有18%的年营收增长率,而“壁花型”企业的营收则下滑7%。

篇(7)

“用户每天上Twitter时间过长是不健康的表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后就该离开,这才是人们使用社交媒体健康的表现。”3月23日,在盐湖城举办的Adobe数字营销峰会上,Twitter37岁的联合创始人Biz Stone就目前人们停留在社交网络时间过长的情况发表了观点。

而就在前一天Twitter刚刚度过了自己6周岁的生日。6年前,Biz Stone发在Twitter上的第一条消息是“just setting up my Twttr.(Twitter的简写)”,后来人们发现这条缺乏新意的内容同样出现在了Twitter其他创始人和员工的Twitter中,原来它是系统自带发出的。而在6年后的Adobe数字营销峰会上,除了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的鼻祖级网站外,更多的后起之秀在不断的被人提及:Yelp,Linkedln,Instagram,Pinterest……

在一个叫做“one word association”的游戏中,Biz Stone用“Photos.”描述Instagram(一项在OS及安卓平台上的移动应用,随时抓拍图片并分享)在它脑海中联想到的第一个词。

“Web体验、广告、出版,三样东西结合在一起,创建了数字营销。这意味着市场营销将有一场大的变革。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出现赋予了个人数字化的力量。”Adobe数字营销峰会上,这样的观点在不断地被提及。在这场有4000人参加的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商、出版商、媒体、广告主悉数到场,在未来的营销变革中,各个环节和角色将展开更密切的协作。

比如Biz Stone就鼓励一个公司里任何一个相关领域的人都去学习一些关于图形、美术设计的东西。“设计是一种尝试着用没有任何局限的方式去解决障碍的过程,它可以让事情变得性感。”

那么,另一个问题是,品牌商该如何衡量社交媒体在推动网站流量、互动和收入方面的价值呢?目前,这正是一个让企业主、社交网络头痛的话题。数字显示,2012年全球数字营销机构在数字营销和广告上预计将花费近1000亿美元,而如何努力分配数字广告预算、控制不同渠道的广告投入并实现最佳的回报一直是数字营销人员的难题。

据了解,目前有两种平行的方式衡量社交营销效果:一种是每次停留的时间(用户每天花费在上面的时间);一种是每天使用的频率(每次可能停留很短的时间,只是查看一点东西或发一两条Twitter)。Biz Stone的观点认为,第二种方式更健康,也应该是评价社交媒体的重要标准。

在Adobe2012年数字营销峰会上,Adobe Systems了来自“Adobe数字指数报告”的一些研究结果。该报告主要是为营销、电子商务和零售类管理人员就社交媒体价值提供一些关键的营销见解。事实上,该研究表明,基于目前使用的测量模式,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可能近100%被低估了。

该研究评估了营销人员是如何衡量来自主要社交网站的流量影响力。这些网站主要包括Facebook、Twitter、Pinterest、Tumblr、Blogger、YouTube和Yelp。Adobe分析了来自零售、旅游和媒体行业超过225家公司的17亿多访客,最后得出结论:营销人员明显低估了社交流量的影响力。

该报告的重点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营销人员最常使用的模式是“last-click”(最后鼠标点击)归因模式。这种模式令营销人员对社交媒体之于品牌的影响力低估高达94%。

二是“First-click”(最先鼠标点击)归因模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在购买初期,社交媒体与消费者互动所带来的好处。

三是两种归因模式对各种社交网站归因后所得出的具有显著差异的结果,可能令营销人员改变在社交领域和其他数字渠道之间的营销分配预算。

由于社交营销仍属于新品牌营销方式,衡量社交营销有效性的最佳方案也在不断改进。Adobe网络营销业务和产品营销的副总裁Aseem说。更重要的是,许多资深营销人员对社交媒体的具体价值和可衡量性仍持怀疑态度,尽管他们不断加大对社交渠道的投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