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际沟通的困扰

人际沟通的困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3 16:26: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际沟通的困扰

篇(1)

要开展和做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先了解当前农村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现状。为了解陕西省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状况,于2011年5月在陕西省泾阳县三所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燕王中学、北赵中学、姚家巷中学三所农村中学,各年级分别随即抽取一个班。

2.调查工具

共发放问卷300份,得到有效问卷281份,其中初一学生108份,初二学生107份,初三学生65份;男生134份,女生147份。

调查问卷包括:(1)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学校、性别、年级、家庭月收入、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等。(2)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1]。该问卷共包含34个条目,每个项目的答案从1“极不需要”到5“非常需要”分为5级。该问卷包括学习发展咨询需求、人际沟通咨询需求、行为困扰咨询需求、价值观咨询需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5个维度。信、效度满足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可以应用于中学生群体。

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 结果与分析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总体状况分析

从整体上看,初中生整体心理咨询需求在中等偏上水平。在各个因子中,对学习发展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的需求,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将各个年级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总体平均值进行比较,从图1的结果来看,初三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一,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低的是初二年级。总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发展变化的趋势是波浪曲线变化,呈现类似于英文字母“V”的图形。

2.农村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1)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及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

对男、女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发现在心理咨询需求的各个维度中,性别差异有不同的影响。在行为困扰、情绪情感咨询需求上男女存在显著差异,男生需求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而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咨询需求上男女生不存在明显差异。

(2)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年级上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年级的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学习发展咨询。从需求各因子水平的高低来看,对人际沟通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对学习发展、行为困扰、价值观和情感情绪咨询需求水平在三个年级中均为最高,且在学习发展和价值观咨询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初二年级。

(3)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家庭收入上的差异

将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视为低收入家庭,而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视为高收入家庭。在281人有效被试中,112人为低收入家庭,35人为高收入家庭,其余134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庭月收入情况,对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初中生进行t检验,发现除价值观咨询需求高收入家庭高于低收入家庭外,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得分均高于来自高收入家庭学生得分,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4)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将受教育程度在中学及其以下视为受教育程度低,而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其以上视为受教育程度高。281名有效被试中,有41名学生不知道父亲的受教育程度,44名学生不知道母亲受教育程度,217名学生父亲为低学历,220名学生母亲为低学历,23名学生父亲为高学历,17名学生母亲为高学历。分别对父母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发现除价值观咨询需求父母低学历高于父母高学历家庭外,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父母低学历的学生得分均高于父母高学历学生得分,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5)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及各因子在父母婚姻状况上的差异

281名有效被试中,有9名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婚姻状况,18名学生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254名学生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对父母离异和父母未离异初中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上均高于离异家庭学生,而离异家庭学生在行为困扰咨询需求方面的得分高于未离异家庭学生。

三、 讨论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整体状况

从整体上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在中等偏上水平。具体而言,初三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一年级,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低的是初二年级。总之,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发展变化呈现出类似于英文字母“V”形图形。

从内容上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最高的是学习发展咨询,这说明学习和发展问题是农村初中学生最关注的,也是农村各个年级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咨询需求内容。学习是初中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是家长和学校最为看重的,也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因此他们对如何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适应学习环境、自我激励、自我潜能开发、改掉粗心、自我管理、人格完善、素质提升、生涯规划等问题非常关心,这方面的咨询需求水平也较高。

从咨询需求水平高低来看,对人际沟通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对学习发展、行为困扰、价值观和情感情绪咨询需求水平在三个年级中均为最高,且在学习发展和价值观咨询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初二年级。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中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和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如何和新同学、新老师和谐相处,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初三学生,年龄大约14、15岁左右,升高中的压力、青春期的萌动、迫切想要脱离成人束缚的渴望,使他们身心经历巨大变化,所以他们对学习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及价值观问题特别关注。

2.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性别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内容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发展咨询,而男生想要咨询的问题除了学习发展外,还有行为困扰和情绪情感。可能是由于在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求学机会来之不易,很多女生把上学看作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因此格外珍惜,在学习方面一般较男生积极主动、刻苦勤奋,因而在学习发展咨询需求上显著高于男生。而此年龄阶段的男生自控能力比女生差,易迷恋网络游戏,情绪、行为易冲动,所以对行为困扰、情感情绪咨询的需求水平高于女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女中学生因人们的偏见而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更加苛刻[2]。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进入初中后女生的学习会不如男生,这种观念导致女生们在潜意识里的自我期望值降低,但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又迫使她们和男生一争高下,所以女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为关注[3]。

3.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家庭背景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低收入家庭学生得分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父母低学历的学生得分高于父母高学历学生得分。价值观方面的咨询需求,高收入家庭学生高于低收入家庭学生,父母高学历学生高于父母低学历学生。可能由于在农村父母高学历家庭学生的父母大部分是学校教师,高收入家庭学生也大多来自于父母为村干部、教师或者有除土地之外其它收入的家庭,相比较于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家庭学生,他们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社会拜金主义风气、社会贪污、腐败问题、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攀比等社会影响及成就感、责任感等价值观问题,对这方面的困惑也较多,因而特别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和高收入家庭和父母高学历学生人数较少有关。

研究结果也表明,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上均高于离异家庭学生,而离异家庭学生在行为困扰咨询需求方面的得分高于未离异家庭学生。这表明,父母离婚会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也更容易产生行为方面的问题:冲动、自杀、迷恋网络游戏等,但差异未见显著,可能与离异家庭学生人数较少有关。

相比较于城市中学来说,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环境设施、师资水平、开展状况等都低于城市中学,但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是存在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大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咨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琴.重庆市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8.

篇(2)

关键词:护生 能力培养 就业竞争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从过去简单的护理工作转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工作,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对护理人才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有极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娴熟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各卫校的护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率。

一、加强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的护理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护理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医疗知识、医学临床知识、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有效地健康服务[1]。护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思路,护理专业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一)结合临床工作整合实训流程

中职医学教育中临床进展与课本内容脱节的情况一直困扰和影响着临床教学,从而导致护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个临床学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去除临床中已淘汰的陈旧内容,补充临床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尽可能做到教学与临床的同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从而制定出能适应临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简易实训流程。

(二)运用简易流程,改变护生学习方式

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场地情景模拟医院,护生运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简易实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从而使护生的学习更简单更实用,改变了卫校护生以往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学习方法,更突出培养护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2]。

二、加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任何场合都少不了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护理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院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沟通不好造成的。护理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各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3]。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在校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实施了校内沟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一)沟通能力的校内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养、锻炼、交流等形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组织演讲等方法,锻炼护理专业学生在多人场合自然发言胆量、得体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新老学生同堂座谈,锻炼与陌生人的接触和沟通能力。

(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大多都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通过在医院实习时加强。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到不同的敬老院义务活动,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与老人进行交流护理。或者组织学生到各社区进行各种医疗护理知识普及等,让学生与陌生人接触并进行沟通。比较有实效性的是学生到医院实习期间,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运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与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在运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找到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在活动过后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心得体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医改的背景形势下,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护生的就业取向,对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指出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护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误区进行阐述和指导,提高护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样会才会使护生以正确就业观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护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护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亚君. 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2009(19)

[2]刘雪萍,蒋翔,蒙小严.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09(01)

[3]吴芳.在校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J].家庭护士, 2008(04)

[4]刘岩.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增强护生就业竞争力[J]. 护理学报,2009(11)

篇(3)

[关键词] 职业倦怠 员工 心理健康 维护

一、前言

职业倦怠是指一种在工作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往往伴随职业者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一般表现为:角色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样做;在职业发展上,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对前途缺乏信心;在人际关系上,常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冷漠孤僻等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将体验到一种持续的身心疲惫不堪、悲观失望、失去生命活力的感觉。

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调查人中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在普通员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高达33.3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有12.6%的普通员工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而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针对这一情况,许多专家、学者积极呼吁要大力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尤其对员工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更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员工出现“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1.职业与工作压力

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任何社会都要大,人们的心理问题也比以往要多得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持续、过重的压力,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忧虑状态,从而造成员工缺勤、离职、事故率较高以及体力衰竭、精神恍惚、焦虑等心理问题,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和个人职业的发展。一般而言,员工的工作压力主要表现在:(1)超负荷、超强度、超时间的工作,造成员工身心疲惫,而产生一些的心理压力;(2)员工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员工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工作环境缺乏安全感、工作时间长、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缺失;(3)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岗位不符合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造成员工对职业的不满足感,所形成的职业压力;(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弹性或情感管理理念,人际沟通不畅所形成的职业压力等。

2.社会地位与社会现实的落差

目前,许多企业的员工普遍存在的待遇相对较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都是造成员工“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与白领、金领阶层相比较,普通员工所从事的事业大部分都是最基础、最底层、低收入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带给员工的是低回报、低待遇、低福利,得不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可,他们往往承受比其他人更大的压力。而且,职业的发展前景与部分员工的职业规划发展现实相矛盾,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出现对工作缺乏热忱、缺少积极性,工作效率较低,最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3.个体压力及自我强度不够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程度与内外压力成反比,与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成正比。造成员工“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外在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员工内在的压力以及员工的自我强度不够。个体的压力主要体现在:(1)家庭压力,比如疾病、离异、失业、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压力;(2)个体的认知偏差,比如对职业的认同感、对金钱的认识、对人生价值的认可等方面的偏差所产生的压力;(3)人际关系不和谐,比如人际沟通不够,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猜疑等;(4)人格缺陷,比如偏执、强迫、抑郁等方面造成的压力。同时,员工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有效维护,也是出现“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维护员工心理健康的对策

加强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避免员工受到“职业倦怠”困扰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而且有益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降低管理成本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构建完整的员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尤为重要。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1.优化工作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减轻或消除员工职业心理压力,提高员工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舒适感。同样,加强以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也有助于企业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助于营造活泼、乐观、积极、拼搏的工作氛围,形成一种企业特有的凝聚力。因此,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阳光心态,从而提高员工的心理品质和工作绩效;企业应从细节入手,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员工,努力打造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员工营造快乐工作的氛围,员工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工作很轻松,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2.强化应激能力培养,提升员工的心理素质

员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员工个体的问题,其产生与企业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在加强员工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抵御能力之时,必须做到三个方面:(1)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少员工出现心理问题,是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特别是长期处于面临超越自己能力范围而不能处理的工作所造成的。提高技能水平不仅能使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也能消除心理问题,提升员工的心理素质,比如举行岗位培训、专题培训、进修计划、案例分析等等;(2)加强实用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企业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作讲座、报告或专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用心理课程方面的培训,树立员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学会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企业与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心理问题,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心理咨询工作者,因此企业可以把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业务范畴,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员工的心理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来减轻或消除它。

3.重视心理辅导,加强人际沟通

要使员工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企业与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和培养企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通过访谈、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员工的心理档案,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以咨询的方式解决个别员工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治员工的心理问题,排除其心理障碍,使员工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态来工作。同时,企业必须重视人际沟通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和管理者要加强对员工日常生活的关心,要尊重、理解、信任员工,培养员工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真正建立起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

4.加强自我维护,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维护是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潜在能力开发、加快人格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和维护员工心理健康的核心环节。因此,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员工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比金钱、势力更为有用的心理条件,是员工职业发展的可靠资本,能够使员工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走向事业的成功。(2)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实践已经证明:人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员工而言,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的作息、平衡膳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3)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员工要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工作环境。(4)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员工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总之,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企业和管理者容易忽视的问题,但又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企业和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有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而且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企业管理者较好地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必将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廷操:浅论员工心理健康保健[J].商场现代化,2006年5月(上旬刊)

篇(4)

        1  原因分析   

        1.1 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 护理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要求高的助人专业,是卫生服务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3]。我国也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易导致部分护士的身心失衡或健康失调[1]。调查表明,认为职业导致的紧张和压力过大或较大的占55.9%[2],护理人员作为高压力的群体[4],每天面临各种职业紧张因素,职业紧张已成为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1.2 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日本学者稻冈氏对护士陷入bs的背景做较深入的分析后认为:造成护士bs的主要因素,是其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1]。

        1.2.1 职业价值观 在医学领域,医生和护士是相互合作关系,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医生和护士持有等级观念,认为护理是从属于医疗专业的,所以客观上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于医生[5]。社会公众认同感及价值取向低,加之医护之间经济上的悬殊都是导致护理人员个人成就感低下的原因[6],调查显示:46.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37.4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相对较低的劳动报酬和传统观念都促使护士形成心理压力[7]。

        1.2.2 人际关系 近年来,护士之间的横向暴力是医疗保健行业的严重问题,这一现象损害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护理质量,制造了消极和紧张的工作环境。[8]频繁的人际冲突使护士陷入了无尽的压力和痛苦中,这种痛苦要大于来自患者和家属或医生的暴力或欺凌。[9]其次,是护士和患者、家属的关系,部分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缺乏尊重和信任,在医治过程中遇到治疗效果不佳、提出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时,往往慑于医生的权力,将矛盾指向护士,对护士肆意谩骂,甚至殴打致伤,护士人身安全缺乏保障,杨多等调查表明: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一年内发生率为70.6%,[10]护患之间的误解或冲突严重的损害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超负荷工作和疲劳 长期以来,由于护士配备不足,许多医院护士配备仍未达到1978年卫生部制定的标准:病床与护士之比1:0.4。但是,随着病人需求增多,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增加,病人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超负荷工作已成为普遍现象,是疲劳的高发群体,97.27的护理人员有被疲劳困扰的经历[11]。

        1.4 自身因素 缺乏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如缺乏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差;身体素质下降等。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当感到紧张和压力时,能主动或较主动寻求心理支持的占37[2]。 

       2  维护策略

        2.1 树立对职业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                           

        做为护士,要正确认识护理事业的平凡与崇高,相信护理事业的前景是美好的,热爱自己的职业。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例如:职业微笑、对病人的真诚关切,甚至为了病人能够忍辱负重等。具备积极的职业心态,才会自觉地要求自身言谈举止有益于病人身心状态,形成良好的人际魅力,赢得病人的尊重和信赖。[1]从而提高个人成就感,更加热爱护理工作。                                         

        2.2 加强人际沟通技能学习,营造良好人际关系                                   

        2.2.1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                                                 

        护士与同事之间相处,首先应加强个人修养,学会尊重、感恩、宽容、赞美、谦虚和相互体谅。善于发现同事的优点并给与积极肯定、经常赞美他人、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都是赢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面对工作场所横向暴力,护士间应相互关心并努力去改善同事间的关系,这是克服工作场所横向暴力的重要一步[2]。其次,学会有效地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自控应对他人的情绪,保持心平气和、宽容是应对他人生气、辱骂的好方法,既可以避免冲突加剧,又可以避免生气对自己的身心伤害。良好的同事关系,可以让护士身心愉悦,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篇(5)

关键词: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困扰;分析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实习期间、就业岗位和社会工作中,建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他们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减少他们在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特别是对个人生活与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然而,纵观中职生的人际交往心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讨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有关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困扰及表现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职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在交往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自卑心理

多数中职学生进校时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很长时间沉浸在挫败与懊恼的负性情绪之中,觉得自己就是“差生”的代名词,似乎“低人一等”、“矮人三分”,总感到自己存在缺点和不足,在家人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愿与人交流。来到新学校后,在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过当的防备心理,对自己正常的人际交往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活中不主动接触他人,极力回避集体生活。

(二)孤独心理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社会里,不少中职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中职生,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在学校,他们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有些老师和同学都不太愿意与他们打交道。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连普高都考不上,使自己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有时对他们冷脸相向。诸此种种,导致学生封闭自我,乐于独处,即使是集体活动,也是形式上的参与,不流露真实想法,不开放自我,不谈个人观点。

(三)逆反心理

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期间就不遵守规则,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不尊重权威,不愿意与他人持共同意见,张扬个性,异常反叛,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而得到心理上的极大满足。正因如此,有的中职学生就形成了固执己见的性格,仅凭自己主观想法看待事物,听不进他人意见缺少客观的态度,从不自我反省,固执,偏狭,常常认为周围没有合得来的同学,对他人行为和观点认为不可思议。

二、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困扰应对措施

鉴于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我们应加大对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视力度,立足现实,集思广益,引导中职生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加强中职生人际交往认知指导

认知人际交往首先意味着职校生对人际交往的目的和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对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感知,能了解彼此的态度、看法,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学校教育应通过正确的指导,让职校生认识到交往在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交往中必须遵循平等、真诚、宽容、信用和互助等基本准则,让他们认识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交往程序,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的过程。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过程的。对职校生进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指导的具体方法可采用讲解介绍、情境讨论等。

(二)加强中职生人际交往情感体验

每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情感体验,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人际交往的方向和程度,是人际交往认知和行为之间的“调控器”。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等现象,会出现偶像崇拜、爱屋及乌等行为。由于情感是以认知为基础,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情感方面的指导训练通常与行为和认知的指导训练结合在一起。人际交往情感体验训练方法主要有:①情境诱导。这种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激动人心的情景,理解他人体验,引发新旧情绪的冲突。适当反复,可以促使某些被体验、被认知的待人态度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状态。②角色扮演。这种体验式方法是让职校生在给予的情境中,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处理问题,了解社会、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学会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懂得遵守规则,懂得如何化解冲突,懂得与人合作,达到改善交往的态度和行为。

(三)加强中职生人际交往行为指导

交往总是要通过见面与分手、招呼与介绍、提问与应答等具体可感的行为表现出来,这些行为有很高的技艺要求。交往行为技能缺乏的职校生很少能顺利地与他人进行交往。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出,许多不良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是模仿而来的,是从不适当的社会强化中发展而来的。因此,交往知道必须重视将知识概念转化为熟练的行为。一方面要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另一方面要消除、纠正异常的交往行为。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人际沟通技巧的课程、专题讲座、课外读物等向学生系统的介绍提高沟通能力的技巧及交往的礼仪规范等。或者可以通过指导教师直接示范,或选择学生中技能熟练者示范,或向学生呈现影视剧(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金正昆教授的“礼仪讲座”)中的理想行为、规范行为,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在交往行为的学习上,职校生很喜欢模仿老师,模仿小说、电影、电视中的艺术形象,模仿他们喜欢的明星或伟人。他们可能模仿正面人物,也可能模仿反面形象,对此,指导教师要注意引导职校生对正面形象、规范行为的学习、模仿上。

参考文献:

[1]李春玉.浅谈中职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2008(2).

[2]朱晋超.对中职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4).

篇(6)

【关键词】信息时代 图书馆 心理素质

一、信息时代的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多是信息被动接受者,所提供的信息是外来的,但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则由于馆藏数字化以及信息数字化,同时扮演起了信息资源创造者及生产者的角色,因此,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无论在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及服务上,均产生极大的改变,逐渐强调综合性图书馆服务,其特点如下:

(一)定制化的个人化服务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长期主动分析使用者信息需求,致力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同时精确地分析出该使用者的信息利用习性,进而提供符合读者个人需求的服务。

(二)信息技术服务重心不断下移

以往技术服务与读者服务两类业务关联度低,但现今技术服务与读者服务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技术服务部门是支持前台读者服务的后台支持部门,读者服务部门则忠实且精确地反应读者需求,将读者需求不断反馈给技术服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以此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同时,服务重心逐渐下移至读者层面。可以说,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是全体馆员共同努力成果的呈现。

(三)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馆员背景多元化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信息载体多元化,读者信息需求个别化、多元化及自主意识高涨等,另外,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亦使信息时代图书馆运营潜藏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有多元学科背景的工作团队才能胜任。多元化学科背景的工作团队才能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更加精准的契合读者的需求。

信息时代的来临,也给图书馆馆员的心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不仅图书馆要不断的更新,图书馆馆员也要不断的自我更新。

二、信息时代图书馆馆员需具备的心理素质

图书馆是一个社会心理系统的有机体,馆员的社会心理因素是图书馆服务品质的关键,而信息时代的馆员则着重扮演引导者及协助者角色,透过引导过程了解读者真正需求,并满足读者参与感。馆员拥有的素质大约可分为三部份: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及心理素质。根据研究显示,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心理素质占了80%。以下将主要分析馆员需具备的4种主要心理素质。

(一)好奇心。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服务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但服务项目需随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而这是需要具有创新人格特质的馆员方可达成的,因此馆员必须具有好奇心,愿意深度思考;

(二)同理心。后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自我中心”,质疑与挑战传统价值观,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在大环境氛围中,充斥着强调自我价值取向、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等个体意识。同时,信息时代读者的要求多元,读者每次提出一个需求即代表着一个需要去面对的新问题,因此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馆员特别需具备“同理心”,一方面能随时从读者的观点与立场设想,协助读者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以同理心面对与化解意见不同异质背景的工作团队成员间的冲突。

(三)坚强的意志力。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面临诸多挑战,馆员需有处世乐观的精神,并需具有充沛的精力以及服务热忱,方能积极地为读者解决问题;同时需对读者问题及专业知识的探索保持高度兴趣,并且弹性的开放心胸,不会受心向作用的影响而固着于单一的答案。而在信息时代馆员意志力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所谓意志力,包括自觉性、自制力、果断力、坚韧性等。其中,个性坚韧者不会摇摆不定,挫折容忍力较高,面对枯燥的日常工作,较不易产生工作倦怠感,而即使被领导或同事责怪、或被读者抱怨,亦较不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具果断力及自制力者,在面对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能静下心分析造成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

(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时代馆员的人际沟通能力也很重要。以往图书馆服务主要依赖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但随着网络发达,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多以线上沟通等方式服务读者,由于并非面对面沟通,因此遣词用句尤需注意,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更显突出。

另外,职业伦理与职业认同感,亦为信息时代馆员所需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馆员若能对图书馆的专业认同,受到挫折时较容易调适自己。

总之,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馆员需具备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方足以提供读者良好的服务,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对图书馆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同的形式去适应的一种状态,情绪稳定、乐于工作、了解自己、悦纳自己的良好自我意识、具有能正向评估与认可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具适应后现代社会环境的行为能力,并能与当前的现实环境维持良好接触等。

三、信息时代图书馆馆员的心理素质管理

图书馆需正视信息时代图书馆馆员的心理素质问题,并加以有效管理,以协助图书馆更加顺畅运作,以下将分别从解决组织文化、人际压力、科技压力及情绪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组织文化方面

由于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馆员背景多元化,加上馆长亦可能由不同学科背景者担任,经常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与考量的层面,此时,畅通的沟通管道更形重要。图书馆实应建立沟通管道顺畅的组织文化,加强馆内纵向与横向间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以形成图书馆开放的气氛,即时反映出馆员在业务上的相关需求;同时让馆员能有纾解与表露负面工作情绪的机会,可降低馆员面对信息时代的不确定感。

同时,图书馆应充分授权,让馆员在遇到某些特殊状况时,能弹性应对读者的各种需求与问题。图书馆也应将馆员视为内部顾客,重视馆员的价值与重要性,推行内部营销策略,评估馆员的专业知识、兴趣能力、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以了解并针对馆员的个别需求,给予适当的激励方式。此外,图书馆在满足馆员个人薪资报酬等外在欲求的同时,亦应重视馆员的自我实现等内在欲求,对自信不足者,给予正面回馈加以激励鼓舞、对专业能力较不足的馆员则给予适当的培训。

(二)人际压力方面

由于馆员的许多工作压力源来自于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而图书馆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常系馆员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图书馆应培养互信与尊重的工作气氛、安抚馆员的情绪并安排情绪管理与人际沟通的课程,尤其对于由沮丧、愤怒而产生人际焦虑的馆员,更可施以自我肯定技巧的训练,以提升馆员管理个人人际压力的能力。

(三)科技压力方面

信息时代新的科技技术日新月异,图书馆应将个人、组织、和图书馆目标,依照重要性的高低以及明确性加以排列。首先需厘清服务对象与服务项目,其次需设定服务项目的优先次序,再分配馆员执行,以免馆员因馆内资源与设备不足,或馆员缺乏相关的训练,而产生无法执行任务与掌控科技的无力感。再者,图书馆应规划并推动馆员生涯发展计划,并开发相关的教育训练课程,协助馆员面对信息时代科技方面的急速变迁,并舒缓馆员因科技压力所带来的焦虑不安与不确定感。

(四)情绪方面

图书馆应将馆员在图书馆中需有的工作态度、行为及面对领导、同事及读者时应表现的情绪规则,作成训练手册,协助馆内工作人员清楚自己在职责范围内所应有的情绪状态,并能提供图书馆规划教育训练时更具体的方向与内容。 其次,图书馆更需评估馆员对组织文化的适应和职位适配的程度,以适当调配人员,并且主动执行预防性情绪管理,遵循事前预防、事后关心的原则,及时觉察与关心馆员情绪变化的细微征兆,例如可参照企业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由馆员自发组成心理辅导团队,以提供馆员遭遇工作压力与负面情绪时,能有另一个纾解的渠道,从而避免馆员因工作量负荷过重,而产生过度的工作压力与负面工作情绪。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若欲永续发展,则需有情绪平稳、能愉悦工作等心理素质健康的馆员,方能够提供读者完善的服务。信息时代图书馆馆员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态度、情绪与压力等馆员内在的心理环境,而这些心理素质与技术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及组织结构环境等皆息息相关,另外,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团队成员异质性愈来愈高,各人所着重的观点不同,图书馆因而更需加强相互倾听与协商沟通渠道,如组织沟通方式是否畅通透明,决策过程有无满足馆员的参与感等,均可能影响信息时代图书馆馆员的心理素质。图书馆应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理论,方能拥有健康心理素质的馆员,进而有助于图书馆读者服务品质的提升及强化图书馆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胡波.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及健康心理培养[J].安康师专学报,2005(05).

[2]张敏.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作用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5(02).

[3]陶文萍.图书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形式[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4]梁萍.图书馆流通馆员心理疲劳的原因及对策[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03).

[5]秦励.高校图书馆流通馆员的心态调整[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篇(7)

关键词:心理委员培训;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建设;考核制度

近年来,中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比例逐步增大,学生自杀、自残事件频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加上网络媒体曝光率的激增,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从1994年至今,我国共了11份国家级文件提到或专门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规定。近期,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心理教师。但目前心理教师师资配备不够。以我校为例,赣州中学属于完全中学,共设110个教学班级,共有6000多名学生,配备了专业心理教师1名,这对于心理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容易顾此失彼。中学心理老师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措施。通过在班级安排“心理小助手”,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将心理委员纳入班级班干部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学规范化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时,建立一支专业、团结、有爱、高效的心理委员队伍将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一、组建队伍:要趁早,建立心理委员信息档案

开学第1周:每个班级选出班级心理委员2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男女关系处理上仍然会害羞,男女各1名,有利于心理困惑的沟通。将心理委员纳入班干部队伍,通过政教处传达至每个班主任,建立心理委员个人信息档案。同时,心理辅导老师通过班主任会议,对班主任做一次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是:乐观热心、观察敏锐、包容性强、助人为乐,即:性格好,助人,少计较,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群众基础。

开学第2周:培训全体心委。通过专题心理讲座形式,让心理委员明白身份(这是一个什么职位?)、明确职责(需要做什么?)、学习基本心理知识(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如何运用简单的心理知识帮助他人?)、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对象(需要特别关注的同学有哪些?如何干预?)等。此次培训重点在于让心理委员明确责任、树立“助人自助”的信心和决心。

二、趁热打铁:开展心理委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理论: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团队形式,为学生提供有关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压力应对、情绪放松、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心理训练的心理辅导形式。心理委员队伍是一个特殊的团队。成员来自各个班级选的、具备心理委员特质或潜质的学生。他们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但仍需要接受更加系统的心理学习,提高他们的倾听素质、合作意识、信任感和人际沟通技巧。

时间:第3周至第8周,每周一次活动,共六次团辅。

方案:

时间主题内容目的

第一次活动

(第3周)破冰之旅

(相识)1.热身活动:坐地起身;2.主题活动:破冰之旅;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A;4.同唱一首歌《改变自己》1.初次见面,相互认识;2.组内合作,建立信任;3.同唱歌曲,培养团队意识。

第二次活动

(第4周)传递信任

(专题1)1.热身活动:蜈蚣翻身;2.主题活动:风中劲草;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B;4.同唱一首歌《天高地厚》1.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2.相信别人,给予别人信任,就是给予自己信心;3.用一颗开放的内心接纳别人,热爱生活,传递正能量。

第三次活动

(第5周)倾听的艺术

(专题2)1.热身活动:心灵体操;2.主题活动:共同进退;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C;4.同唱一首歌《我们都一样》1.团队中人际沟通的重要性;2.学会运用非言语沟通技术;3.学会积极的倾听,做一位合格的倾听者。

第四次活动

(第6周)人际协作

(专题3)1.热身活动:齐跳兔子舞;2.主题活动:珠行万里;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D;4.同唱一首歌《相信自己》1.组内协作,人际沟通;2.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加强组内凝聚力,达成共识。

第五次活动

(第7周)赞美的力量

(专题4)1.热身活动:松鼠搬家;2.主题活动:优点轰炸;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E;4.同唱一首歌《我真的很不错》(手语版)1.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2.组内互相“戴高帽”,多欣赏别人;3.体验自信,相信自己。

第六次活动

(第8周)起航

(收尾)1.热身活动:我们明天更精彩;2.主题活动:信任背摔;3.道别:请在我背上留言;4.同唱一首歌《飞的更高》1.相信我们明天更精彩;2.道别留言,亦是起航;3.自我升华,带着积极乐观,助人自助的心态投身心理委员的工作。

三、锤炼队伍: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开展大型心理教育活动。每个学期,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让心理委员队伍在大型心理活动中得到锻炼和认可。例如,我校在高一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操大赛”,心理委员协助班主任和心理老师,负责本班级心理健康操大赛的具体事宜。比如,参赛人员、服装、心理健康操曲目、配乐、阵型的确定,协助体育老师进行操练,负责班级出场有序等等。心理辅导中心出台心理健康操方案,将活动任务分配至每个班级,具体负责的人就是心理委员。因此,心理委员在心理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活动让心理委员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得到展示,更快的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办好一份心理健康报纸。每个月,心理辅导中心出版一份《聆听心声》心理健康报纸,这份报纸由心理委员队伍倾力完成。小小的一份报纸,每月一次,却凝聚着心理委员们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办好心理报纸的意义在于锻炼队伍,让心理委员主动的查阅资料,学习心理知识,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另外,心理健康报纸是一种精神层面上文字的回忆,心理委员们在完成一份心理报纸的过程中,感受到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的乐趣和一份成就感。

(三)走进社区,面向社会。每个学期,心理辅导中心带领心理委员队伍,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把心理咨询和

心理健康知识带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那一天,心理委员们就是老师们的得力帮手,他们负责活动前期的海报、宣传册的准备工作,活动中的耐心宣传和讲解工作,活动后的清洁工作等。

四、鼓励队伍:建立心理委员考核制度

完善心理委员队伍,需要建立规范的奖励考核制度。“寻求认可和赞许”是人的内在需要,一定的奖励可以让心理委员们干劲更足。期末,按年级评比出“优秀心理委员”若干名(比例占总人数的1/3),由政教处统一颁发“优秀心理委员”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考核项目分值

1.参加心理委员培训10分

2.反馈班级心理情况20分

4.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0分

5.积极主动性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