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26: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模糊数学教学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社会要进步,高校要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且是高校良好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模糊数学是高校必修或选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如何在模糊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必要的设计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模糊数学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增长,对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高。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且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
高等学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围绕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设置的,都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模糊数学作为高校必修或选修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在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模糊数学就是经典数学的推广,很多知识都是已有经典数学知识的推广,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近年来模糊数学理论已得到飞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模糊数学与计算机密切联系,如模糊模式识别,模糊逻辑等都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中。学习模糊数学能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大学生的思维,为写毕业论文提供更多的思路,为今后继续学习深造、将来参加工作、转变思维方式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模糊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大学生继续学习和工作,参加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结合实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模糊数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无处不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结合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大学生了解模糊数学的作用和魅力,激发大学生对模糊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生活中存在着的健康、不健康,好人、坏人,稳定、不稳定,长、中、短,合格品、次品,美、丑等许多模糊现象,直接用以前学过的经典数学很难解释明白,但可以运用模糊数学的知识去解决,使之变得更合理、更精确。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到实际中,尽最大努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模糊数学教学强调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把学到的理论最大限度地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这是以往教学所无法相比的。现在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的若干问题也可以通过模糊数学理论去建立数学模型,更好地去解决数学建模问题。在模糊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真正让大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模糊数学教学改革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改革,在教给大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应用模糊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体会到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让大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模糊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所传授的知识提出问题,让大学生根据所拥有的知识背景结合提出的问题不断地思考,深思熟虑后做出解答。教师必要时可给予一定的启发,最后做出完整的解答。一切都顺理成章。大学生在快乐中收获了知识,把学习看做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而不是任务和负担。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是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模糊数学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大学生发现、探索、创新的过程。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开展课堂讨论,自己去解决问题。大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自觉质疑问题所积淀成的问题意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他们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比如,在经典数学中是学过R为U到V的一个关系指的是R是U×V的一个子集,其隶属函数为R:U×V{0,1},在模糊数学中学习模糊关系的定义时,让大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提示大学生根据前面学的经典集合的隶属函数推广到了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的过程,总结出模糊关系的定义:R为U到V的一个模糊关系指的是R是U×V的一个模糊子集,其隶属函数为R:U×V[0,1]。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理解模糊关系的定义,而且能拓宽大学生的思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正忠,陈怡,朱宝叶.“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J].工科数学,2011,17(6):52-53.
[2]《离散数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30:29.
关键词:学生个体差异 信息技术 策略
由于我校地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大型高教园区,生源来自五湖四海,而高校教师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背景更是极其悬殊。有些家中配备了两台以上电脑,而有些家庭却连一台也没有。因为种种原因引起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极为普遍,从而使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据统计,每年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之中,信息技术属于零起点的大约占30%,基础一般的占40%,而接受过家庭培训、有较高操作能力的也占近30%。虽然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但毋庸置疑,过大差异的存在必将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化解过大差异给教学带来的难题的困难突出表现为:(1)定位教学目标非常困难。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过大,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无法统一标准,采用的教学方法当然也难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课堂领悟上的巨大差距也造成了他们课堂接受的速度与学习效果的差距,因此造成有的学生不够学,而有的学生又学不会的现象。(2)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兼顾程度不同的学生,造成教学目标分散,教学进度受到制约,无法提高总体效率。(3)学生学习兴趣日渐丧失。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但如果长期按照教科书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度好的学生势必觉得学习过于简单,没有挑战,而日常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又会觉得学习有困难,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我校自建校以来就非常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为差异的化解和差异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非常好的课堂研究环境。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我校初步形成了几种较有成效的方法,本文就对这几种方法做一些介绍。
一、按照水平差异,课堂教学分层
分层教学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实施两种分层,一是对学生按信息素养差异分层,将他们划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二是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分层,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个别差异,加强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对A类学生(基础层),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对B类学生(提高层),重在突破重点、掌握技巧;对C类学生(发展层),则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分层施教。针对不同基础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任务也不同:A层学生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重在完成基本任务;B层学生在基本任务基础上还有选做任务;C层学生任务难度相对高些,以课堂知识的实践应用任务为主。通过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发展。
如在教学“漂亮的课程表”时,我就分别给A、B、C三层同学设置了不同的任务。A层的同学因为上堂课的作品完成不是很理想,所以本堂课的任务是完成一张完整的课程表(包括一个7行7列表格的插入,时间、课程内容的输入以及部分单元格的合并);B层的同学则要求在上一堂的基础上完成边框、底纹、斜线表头的设置;而对C层的同学则增加了挑战任务:(1)用艺术字美化表格:添加表名及自己喜欢的一句座右铭;(2)添加漂亮的页面边框。当然了,前两个层次的同学在完成本层次任务以后,都可以向更高层次挑战,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
二、利用水平差异,采用“围坐式”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指导纲要重视对学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主体型”转向“学生主体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无疑为实施合作学习、化解学生差异悬殊所带来的课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策略。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有机组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智力状况、学习速度、性格等,按一定的比例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几个学习小组。另外,教师应注意组员之间要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在课堂实践中,我把学生按六人小组分,采用“围坐式”, 每组由A两人、B两人、C两人组成(如图所示)。每组设一个组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随时调整组长人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分组学习前应指导组长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学习角色,如何解决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概括和汇报小组成员的观点;教会合作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合作时如何倾听和相互交流等。通过精心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从中体会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团体的合作。
如在教授“我的文件夹”一课时,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为此我设计了偏重合作学习的教案,把创建新文件夹和命名新文件夹作为合作学习的基本任务,把A、B、C个三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让他们互相合作,探究各种新建文件夹的方法,并说明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任务后将有一个神秘的挑战任务(整理各种各样的文件)。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小组成员的合作热情。A层学生努力学习,并向C层学生寻求帮助;B层学生积极探索;C层学生则热情辅导,主动合作,为小组的目标而努力。这样,学生全部完成了基本任务,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完成了挑战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与人沟通,培养了责任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并做到及时反馈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到课堂上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实现个别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特点,尤其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应该以启发性教学为主,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一)利用“温馨提示”,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的“温馨提示”是结合教学内容、针对重难点进行的提示,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其突出优点是特别适合于差异悬殊的小班教学,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水平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上课时,教师可把编写好的“温馨提示”当堂分发给学生或者直接在教师机上进行文件共享。学生根据“温馨提示”进行自学,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教师则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需要说明的是,信息技术的“温馨提示”和操作手册不一样,它是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通过换位思考而设计出的重难点攻坚术。“温馨提示”的栏目应条理清晰,内容贴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课堂才能激活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如在教学“我喜爱FLASH作品”时,我设置了如下提示:
1.如何从网上下载FLASH
(1)从IE临时文件中查找。步骤:打开IE――工具――INTERNET选项――INTERNET临时文件――设置――查看文件――搜索* .swf(工具栏中)――复制文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用迅雷软件下载。提示: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当你把鼠标指向FLASH时,就会有一个下载链接出现,点击下载就可以了。
2.在PPT演示文稿中插入FLASH文件
重要提示:(1)请将FLASH文件与PPT演示文稿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以免出现访问路径错误。(2)输入FLASH文件的全名,不要漏掉扩展名swf。
通过这两个提示,本课的重难点得到了化解,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及时反馈自主探究结果,点拨释疑
新课程指导纲要强调“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因此,反馈评价也应强调全员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扩大了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出座位,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幸福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而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启发法而不是直接讲授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和努力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难点分散,各个击破。这样,学生在第一步成功的激励下,就会去主动探索更有难度的第二步、第三步,直至最终完成。教师依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应适时引导并给以示范释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教师对学生的任何一个成功,都应加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下课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课堂得失,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构建知识网络,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总之,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中要多研究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尊重多元智能理论,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在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能,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恰当的条件,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才能化差异为资源,合理运用差异,为具有不同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把他们培养成为各种类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煜.把学生间的差异当作教学的财富.基础教育,2008(11).
[2] 邹硕.谈小班化教学的策略.教学论坛,2009(1).
[3] 王攀峰.尊重差异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江西教育科研,2007(7).
[4] 吴晓雯.创设自主和谐的小班化教学环境.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关键词:高校;足球教学;教学;改革
一、目前高校足球教学的突出问题
(1)教学缺乏目标性。在目前我国高校足球课堂之中呈现出来的最大缺陷,笔者认为是教学缺乏目标性。我国高校足球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以高校足球教育教学课堂为基础,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提升,并在此过程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个性,促成其在学校之中对于足球运动的热爱,同时,使其能够树立体育终身教育理念,为体育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足球课堂教学活动之中,首先,高校体育教师要努力完成学校对体育课堂的基本任务要求;其次,体育课堂自身需要大学生进行一定的体力消耗,许多学生则更期望能够上得轻松一些;最后,部分高校与体育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时,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就课论课”,缺乏全局化思考。种种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学目标的实践性缺失。
(2)教学方法一元性。目前,在我国的高校足球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仍然多采取教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高校足球课堂教学之中,依然是体育教师进行直接的耳提面命的传授,对于足球的历史、足球的基本动作、各种技巧进行直接阐释,而缺乏让学生亲身感受的“试误性”训练。许多高校体育教师虽然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进行了较为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是,常常缺乏必要的硬件等辅助配套设施的支持,这直接导致高校体育教师的改革积极性严重受挫,进而直接影响了高校足球教学法的多元化发展。
(3)评价与考核标准缺乏实践的合理性。我国高校足球教学活评评价与考核标准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往往是结合学生日常体育课出勤情况登记表、学生的课堂表现、印象分再加之通过选择一两项足球技术进行考试。依据学生对于这一两项足球技术的掌握进行综合评分。虽然评价与考核方法相对科学,但是,当笔者看到足球课堂成绩统计表时,则大部分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调查其原因,在于对于评价与考核标准缺乏客观、实事求是的实践。
二、关于高校足球改革的思考
(1)树立正确的足球教学目标,并将其客观地贯彻于具体的足球教学活动之中。作为新时代的高校足球教师,应当加强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应研究成果在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方面的运用。同时,应当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相结合,在高校足球教学活动之中,要有全局理念,要能够系统地传授与个性化培养目标相结合。对于足球教学活动而言,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但是,没有严格目标指导的足球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出真正的足球人才。
(2)对目前足球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传统的、相对单一的足球教学方法转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仅是方法的转变,更是教学理念、教学思维的转变。高校足球教师要能够在加强普遍意义上的足球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充分地重视个体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足球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需要。
(3)促成高校足球教学的评价与考核标准的实践合理性。无论是对于高校足球教师的考核,亦或学生所习得的足球技能的考核,应当实事求是,而不应当片面受到其他过多因素的影响。将相对科学的评价方法运用于具体的高校足球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时,切记实事求是。否则,再科学的评价方法与考核标准均无济于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校的办学功能已由单一的传授专业知识变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从而高校管理工作也日益复杂。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与社会纵、横立体交互联系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唯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不断迎接新的变革与挑战,才能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良性发展。
一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任务和宗旨
当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指导,全面推动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三个文明”建设。具体来讲,其基本任务和宗旨如下:
1.重新定位高校的功能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的重要基地。但是,这种高校功能的重新定位,并不等于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来衡量高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影响社会就业率的根本因素是就业岗位。换言之,社会就业问题既非因高校而起,也不可能因高校而止。
2.重新构建高校内部权力体系
高校科层制的行政管理体系及其权力构架是必要的。但是高校权力的另一个主要的来源则是知识的占有者和科学研究者,知识的权力是这个系统的基本部分。因此,高校必须对学术群体及其权力给予充分的尊重。
3.重新评价高校教育成果
进一步改革高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其中中心任务是要注重评价活动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通过改革,实现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和学术效益的有机结合。
二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和框架
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不仅本身有着复杂的层次和结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且又是在与外界的其他社会体系交流中形成的有序结构系统体,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思路和框架,从而实现优化管理的目标。
1.建立完善的高校现代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的现代管理,就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人力、财力和物力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手段和措施,通过优化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高校既定的办学目标的过程。
就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体制的现状而言,还存在许多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不相符的地方,距离“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最终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从宏观上讲,高校管理体制受政府管理体制影响较大,总体行政化倾向十分明显,内部创新机制和创新动力不足。从微观上看,无论是在人才培养体制、人事管理体制、科研管理体制,还是在后勤管理体制、服务社会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自身发展。因此,只有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功能。
2.确立全新的高校现代教育理念
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一个涉及众多管理领域的创新过程,不同领域的创新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律,但总体上都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将“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学校的每一项制度创新工作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在改革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中逐步突出教师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各种条件。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保障高校管理制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具有基础作用,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思想指南。
3.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高校管理体制创新要坚持“软件”和“硬件”建设的齐头并进,从而带动高校的全面发展;其次,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要以数量、规模、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目标,保持高校协调发展;再次,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要以改革为动力,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
三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举措和出路
高等院校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的实现,办学效益、办学能力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出发,结合各高校在自我发展中总结的经验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当前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创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1.选择规模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谋求高校跨越式发展
解决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这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迫切需要破解的最大困难。一方面,人们对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需求持续增高;另一方面,国民经济还处于不富裕阶段,当大学生人均拥有的教育资源数量和质量增长速度与高校规模扩容速度不相匹配时,教育质量下降似乎也是一条规律。对地方院校来说,面对社会经济与教育环境现状,应当坚定地走规模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即兼顾质量与教育的需求,采取学、产、研协调或“一体化”方式,充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力量,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2.以内部权力结构变革为契机,积极稳妥地构建“三权协调”机制
在权力结构体系构建中,要努力推动三个转变,一是行政管理队伍逐渐实现“聘用化”。二是权力中心适当下移,理清学校与各院(系、部、室)在人、财、物、事方面的权责利界线。三是权力由高度集中向适度分散转变,院(系、部)一级要在试点基础上建立代表校方的产权、代表教师方的学术权和代表教育资产运营方的行政权三者之间的“三权协调”新机制。按照现代高校教育产权管理的理论,实现高校资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合理分离、学术权与行政权适当分离、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的有机结合。
3.改革教育评级体系,推动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高校内部教学管理改革,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忽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陷入教学主体错位、教学监管松弛、教学质量降低的困境之中。因此必须创新教学改革模式、优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纠正教学主体错位,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问题上,要把对教育效果的真正评价落实到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自由的学术思想、开放的教育理念是否给学生深刻的影响。
4.改革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107-05
一、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内涵
(一)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语言界定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所教授的和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第一外国语是英语。因此,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的两种教学语言应当界定为中文和英文。
(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概念
1.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初级定义:在非外语之外教学中提高专业英语能力
高校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下位概念,自然高校双语教学也应达成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因而向大学生传授相应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大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也是高校双语教学的核心基本任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用语言作为载体,因此,我们就以核心基本任务为出发点,从语言载体这一角度来给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下一个初级定义: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指在非外语专业教学中,使用英语原版教材,通过双语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任务是使大学生既能用中文又能用英文掌握和应用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能用中文又能用英文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初级定义告诉我们,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仍属专业教学,英文只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一种教学语言,形成大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2.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中级定义: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其内核
高校是按专业来组织教学的,专业教学又是通过若干门课程的教学来展开的。因此,高校双语教学自然要落实到课程的双语教学上。在我国高校,不同的专业有一些相同的课程(公共课程),相近的专业有少数共同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不同的专业还有若干反映本专业特点和特色的课程(专业课)。我们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统称为专业课程。那么,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双语教学是不是指所有课程(不包括外国语言课程)都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呢?对此问题的回答,形成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中级定义。我国高校的公共课程多为帮助大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使大学生增强体质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且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直接关系,因而,公共课程是否双语教学并不影响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界定。于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中级定义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指在非外语专业教学中,使用英语原版教材,通过双语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中级定义指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内核。
3.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高级定义:重点是能综合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程
由于我们所说的专业既包括自然科学的学科专业又包括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而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往往有一些专业课程涉及我国的乡土风情、民族传统、民间传说甚至宗教文化,对于这样的课程,是不会有英语原版教材的。所以,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并不强制要求对所有专业课程都用双语来进行教学,只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用双语进行教学(称其为专业双语课程)。当然,用双语来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专业课程应能综合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里,专业双语课程到底应该包括多少门专业课程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即自然科学的学科专业的专业双语课程的比例较高,甚至要达到百分之百;而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的专业双语课程的比例较低,甚至一门也没有。至于提出用双语来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专业课程能综合地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的原则要求,是因为双语教学的核心基本任务所致。所以,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高级定义为:指在非外语专业教学中,使用英语原版教材,通过双语对本专业的一部分能综合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程或全部专业课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高级定义认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并不是指对所有专业施行双语教学,施行双语教学的专业双语课程是指一部分能综合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程或全部专业课程。
(三)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内涵
通过上文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逐层深入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关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内涵的有关认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仍属专业教学,英语只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一种教学语言;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并不是指对所有非外语专业施行双语教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内核,施行双语教学的专业双语课程是指一部分能综合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程或全部专业课程;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既能用中文又能用英文掌握和应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既能用中文又能用英文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即形成大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二、旅游管理双语教学现状
笔者曾就双语教学现状对接受过旅游管理双语教学教育的200名(男100名,女100名)大学生进行了校内网上问卷调查,包括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对教学中语言的要求及双语教学对英语水平的提高。统计数据见以下三表: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支持双语教学的学生多于反对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于双语教学持肯定态度,对双语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及外语水平充满希望。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也可从表3得到反映,大多数学生在听、说、读方面进步最为明显。但不满意的学生也占22%,甚至还有十分不满意的学生,有34%的学生持观望态度。这表明现行旅游管理双语教学有很大的可行性。表2反映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双语教学语言的要求也不同。要求以汉语为主的学生占29%,要求全汉语教学的占10%,这说明英语水平不高的大有人在。针对高校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探索适合不同情况、满足不同需求的可行性双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格的双语师资
这是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目前的情况是,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而懂专业知识的教师其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低。目前在高校任教的多数教师基本上都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也能够用英文撰写论文,但听力和口语普遍不太好,教师们对自己讲英文、说英文的能力没有足够的信心,宁愿用中文讲授而不愿意用英文,即使是用英文讲课,课堂上也只念讲稿而不能展开讲授。专业课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是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而建设一支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是双语教学成功进行的基本条件。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是导致双语教学难以推广的关键因素。
(二)学生的外语基础薄弱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除了取决于教师能教之外,学生必须能接受。对于学生来说要顺利地听懂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内容,英文基础要好,听力要强。一方面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对新学的许多专业知识、名词、概念,从认知到理解有一个过程,用英语讲授,会加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国中学阶段学生学的英语普遍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远落后于双语教学的要求。学生普遍反映双语课涉及专业英语词汇太多,课堂上师生交流少,收获不大。实践中也常出现教师完全胜任英语教学,而学生却无法接受而最后被迫改用中文授课的现象。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
(三)英文教材建设滞后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媒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物。不管是全英语还是部分英语的双语教学模式,采用英文教材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对于大学来说,双语教学应使用优秀而先进的外语原版教材,这是教育部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任课教师选择外语原版教材的信息渠道狭窄,即使选定了外语原版优秀教材,因其使用量小、价格昂贵,学生也难以承受。目前全国统编的专业课英文教材寥寥无几,从国外引进外文教材尚存在着教材来源、资金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没有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进行双语教学,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自编、自选教材,这大大增加了进行双语教学的时间投入。因此,外文教材建设滞后是双语教学存在的又一重要问题。
(四)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缺乏一种成功、成熟的双语教学模式。我国发表的绝大多数关于双语教学的文章还停留在介绍国外的双语教学和对非外语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的总结汇报上,双语教学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尽管双语教学实践方面的论文很多,但是这些论文大都缺乏理论和实证。大多数论文只是汇报了该作者的双语课堂模式,而缺少对双语教学各个环节的详细描述和探究。双语教学过程中、英汉语的使用比率等问题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因此,加强对双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也是国内各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国外双语教学基本模式的借鉴
国外双语教学理论的研究较早,与政治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主要形成了五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
(一)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Bilingual Immersion)
有些文献上也称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Segregated Language Redemption)。该模式是把学校中外语较差的学生从常规环境中隔离出来,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以外语作为惟一的教学语言。
(二)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这是指学生进入学校初,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用外语教授各科目,为外语水平不高的学生提供最流行的双语教学。
(三)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Language Development Bilingual Education)
此模式又称保持型双语教学。在学生刚入校时,使用母语教学,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同样重要。
(四)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Integrated-Enrichment Bilingual Education)
该模式由加拿大首先倡导,分外语融合模式。外语融合是通过创造完全的外语环境,用多种方式或渠道对学生开展外语教学,几乎不用学生的母语。而后一种融合则相反。
(五)双向式双语沉浸教学模式(Two-way Bilingual Immersion)
此模式是在同一班级对以英语(或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和以英语(或其他语言)为第二语言的学生中进行双语教学。一种语言的学生能为另一语言的学生起示范作用,角色在一种语言的“能手”和另一种语言的“新手”之间互换。还有一种被称为“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在文献中出现较少,是指在以前欧洲殖民地国家(或地区)由于长期受殖民文化的影响,政治独立后仍保持着原来的母语与外语并存的教学模式。国外的几种教学模式的应用都有其特殊的社会目的和教育目的,不能把任何一种模式照搬到我国高等教育当中,必须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地区、学校的差异,借鉴国外双语教学模式中合理的做法,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双语教学模式。
五、旅游管理双语教学模式探索
(一)双语教学要避免与ESP教学相混淆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指的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这也是我们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模式。即常说的专业英语教学,如管理英语、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ESP教学中语言是其教学内容,是以学习英语语言为目的的语言教学课程;而双语教学突出的是英语的运用,英语是作为课堂工具进行学科知识讲解,专业知识是其教学内容,是以学生能运用英语就学科专业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交流为目的的专业知识课,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双语教学课中学生从纯粹的语言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注意力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英语去了解、认识学科知识,以开阔的视野和不同的思维进行学科专业概念的判断、推理和归纳,从而掌握专业知识。我们不能因为采取双语教学模式而降低学科知识目标的要求。现在有些双语教学就是词汇讲解加翻译,或语言分析加翻译,这必然导致双语教学课成为纯粹的语言教学课,完全背离了双语教学以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初衷。我们可以把ESP教学和双语教学结合起来,在模式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增加ESP教学,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双语教学。
(二)采取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各高校应加大投入,在专业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的进行英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如在青年教师中挑选专业精深、英语底子好的教师到国内著名的大学进修学习,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或者将优秀的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一方面能使教师学到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就,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为回国从事双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实行分层次教学
由于经济条件和地域条件的差异以及接受能力和喜爱程度的不同,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同一进度和同一水平要求同堂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势必给教师教学增加难度,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高校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的办法。一般来说,考虑到国内师资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可以分成如下三个由浅到深的层次:一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二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中文讲授;三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部用英文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和考试。
3.加强英文教材和图书资料的建设
教材是专业知识的载体,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教材建设中,引进原版教材是一个重要途径。但在实践中,使用原版英文教材费用高,学生负担重,由任课教师自编又容易出现随意性和语言偏差。因此,各高校应成立进口教材审查委员会,负责对拟进口的教材、音像、电子教科书和教学辅助材料进行审查和管理。对于有些专业课程,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课程,由于专业设置、培养方向和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没有配套的原版外语教材,因而,要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我国学生特点以及国情的教材。
4.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各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应就如何营造双语环境,怎样使用双语教材,如何培养双语师资,如何检测学生的双语教学效果,如何建立评估体系等系列问题,结合国内外双语教学现状,对双语教学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互动式教学,既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又要强调学生主动地参与,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采用案例教学、任务型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幻灯片、网页)进行演示,开展模仿、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辩论,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改学生处于被动、课堂气氛沉闷的状况。这就要求学生能积极投入和参与,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而且双语教学班级的人数应限制在35人左右。双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能力上、心理上都有一个从易到难、从生疏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因此,不能仅靠某一两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必须依赖一系列学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行,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
虽然对于双语教学总是存在着两种声音,对是否用英语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也存在着争议,但双语教学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据澳大利亚语言学家发现,双语教学不仅是学习外语最好、最快的方式,而且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文化思维的能力。双语教学把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赋予英语教学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使学生学英语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能够真切而具体地感受到英语作为工具的重要性,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把英语学习变成了一个语言自然习得的过程,这是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一场重大变革。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双语教学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更高水平,一定会培养出更多同时具备丰富专业学科知识和扎实外语表达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四)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渐进模式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旅游管理双语教学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步骤分阶段进行。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各阶段模式语言的变化依次如下所示:汉>英、汉≈英、汉
1.初级简单渗透模式
由于目前大多数本科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词汇量小、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差,第一阶段模式中教学语言汉语稍大于英语,将英语逐渐渗透到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以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感受;用英语板书教学内容的标题和专业术语、英文讲解少数专业性不太强的学科知识并组织课堂教学及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或英、汉夹杂的形式回答问题。可使用根据英文原版教材、选取其中合适章节、以较浅显的文字编成的教材,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消除对双语课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上双语课学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是初级教学模式,也是双语教学导入模式,可在低年级中采用这一模式。
2.中级融合过渡模式
教师上课时交替使用汉、英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学科专业知识;更多地用英语讲解学科专业知识和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专业性强的知识用汉语讲解;全部采用英语板书教学内容;组织一些专业问题的英语讨论,鼓励学生用全英语回答问题;布置专业知识英语原文素材总计及部分英语作业。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同时选用配套的国内教材作为参考。
3.高级双语思维模式
这是双语教学的最高阶段。课程采用原版的前沿外文教材;在英语为主体教学语言的专业知识讲授中,使学生学会用英语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自如地运用汉、英两种语言进行思维并解答问题。这一模式在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能完全理解和接受教师讲授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教师可以是本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
作者简介:周世杰,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信息安全和RFID;秦志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邢建川,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集群系统、Petri网建模与分析、工作流管理等。
摘 要:从分析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任务入手,提出示范中心平台应包括计算机实验中心和具有学校特色的工程实践平台两个部分。介绍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建设的实践工作,并对具有显著特色的建设竞赛中心、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和IBM大型主机技术中心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示范中心;实验平台;创新人才培养
1 研究背景
计算机实验中心往往被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完成理论验证的环境或开展验证性实验的平台。因此,它往往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验中心包括若干实验指导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位或多位实验指导教师构成,每位实验指导教师分别负责一门或多门实验课程[1]。在这种扁平化结构之下,实验中心的任务当然主要是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但是,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实验中心在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托教学和科研的人才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环境,使中心成为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管理,满足本科、研究生、专业和非专业不同对象、层次实验需求的大型实践教学基地和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2]。
因此,作为国家级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除了完成基本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和计算机专业实验之外,也承担着培养计算机工程创新人才的任务。探索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新型组织架构,对于发挥示范中心在计算机工程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极为重要[3]。
2 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构成
从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本任务来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计算机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教学任务及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4]。因此,从组织结构来看,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该包括计算机实验中心和具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功能的工程实践平台。图1为示范中心的平台架构。
1) 计算机实验中心。
计算机实验中心除完成基本的实践教学任务之外,也必须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中心不能简单地按照“实验指导教师―实验课程”的模式来建设,而应该以专业实验室的方式来管理。专业实验室可以按照课程或课程群来组建,基本任务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完成多层次实验的教学任务,如基本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的指导。
以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其下设的计算机实验中心主要由下属的13个专业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专业实验室、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专业实验室、数字媒体专业实验室、信息及网络安全专业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及应用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语言与算法设计实验室、数据库及应用实验室、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编译与形式语言实验室、数字逻辑实验室、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室等)组成。专业实验室涉及的实验课程包含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建模实验、数据库、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逻辑、编译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等几十门计算机学科的主要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实验以及相应的综合课程设计(独立设课)。各专业实验室承担基础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的建设、开发和指导工作。
(1) 基础实验。指应知应会等原理性实验,提高学生对原理、算法的理解和设计能力。基础实验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2) 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结合一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甚至综合多门相关课程,完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任务,难度较大。在这种实验中,学生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即巩固前面实验阶段的学习成果,能够融合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归纳与分析,能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创新型实验。完全为开放式教学方式,由学生独立或与指导教师共同拟定设计题目和设计目标,并独立完成,难度大,具有探索性、创新性。该类实验注重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的转化,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享受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成就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
通过专业实验室的方式组织和管理实验教学,有助于拓展实验教学的范围,提高实验质量,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支持。
2) 工程实践平台。
工程实践平台以提高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因此必须建立在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之上,整合科研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形成有利于学生工程能力提高的环境。一般来说,工程实践平台采用工程实践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利用社会资源,将理论、实验、实习、工程、科研、设计、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内容应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项目菜单,供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选择。
以下以我校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工程实践平台为例,讨论建设工程实践平台的重要性。
(1) 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是我校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设立的机构。自成立以来,中心受到学校、学院的一贯支持和关注,奉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与创业并重”的理念,以“加强创新能力实践,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及目标,努力提高每一个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务实开拓精神和创业精神,锻造适应未来各种挑战的应变能力。它的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下属4个企业技术俱乐部(微软技术俱乐部、IBM技术俱乐部、腾讯技术俱乐部、维塔士俱乐部)和12个学生工作室,先后资助学生创新项目数百项,已有梦飞无线工作室、象牙塔工作室等多个学生团队实现创业或入驻成都天府软件园大学生创业园区。
(2) 竞赛中心。
竞赛中心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竞赛培训、竞赛指导、竞赛承办。以我校示范中心为例,其竞赛中心的组织架构包括竞赛中心培训部、竞赛中心指导委员会和竞赛中心学生会。竞赛中心培训部下设ACM、信息安全、机器人、电子设计竞赛等几个分支,每个分支有领头老师带队。培训部有日常开支活动经费,主要作用是着力加强各竞赛方向的重视力度。竞赛中心指导委员会设主席1名,副主席7名,主席由主管副院长兼任,副主席由各系主任兼任。竞赛中心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主要是发动教师参与竞赛指导工作。竞赛中心学生会设主席1名,副主席若干名,主要作用是两个,一方面与竞赛中心指导委员会的老师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在平时组织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对竞赛的兴趣。
竞赛中心的任务包括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嵌入式)竞赛、信息安全竞赛、机器人足球竞赛4个赛事的竞赛组织工作。在学校及学院的支持下,示范中心负责实施了全校性质的竞赛相关素质公选课,将学生竞赛培养纳入到本科培养大纲中。由竞赛团队责任老师担任主讲教师,以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层次设计竞赛培训课程内容,为学生参与各类赛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竞赛中心负责组织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信息安全和嵌入式专题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等各类全国性大赛,并获得佳绩。
(3) IBM中心。
我校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属IBM中心的目标是培养大型机计算机专业人才。IBM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成立于2005年5月,顺利进行了IBM eServer Z900主机系统环境建设和主机系统安装调试,使我校拥有了世界一流的主机系统教学实验平台。该平台可以提供主机系统课程的教学实验环境,并可作为高性能计算、计算智能、系统性能评价、智能存储、并行耦合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实验平台。2006年,中心组队参加了“IBM大型主机技术2006校园应用大赛”, 蓝色之星队一举夺得该次全国大赛唯一的最高奖项――最佳作品奖,蓝色之星Ⅱ队勇夺优胜奖!此外,还获得了最佳指导奖和最佳表现奖,成绩名列全国各参赛高校之首。IBM主机系统教育中心(成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得到了IBM公司的高度赞赏和奖励,先后获得了“IBM主机大学合作项目2006年度教书育人奖”和“IBM大学合作项目2006年度最佳校方支持与合作奖”。
(4) 嵌入式工程中心。
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将所承担的国家863、电子发展基金、发改委、国防预研等多项国家级嵌入式软件项目及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针对嵌入式系统硬件多样性的特点,提供多种不同硬件平台的实验系统版本,让学生能够充分领略不同硬件平台开发的共性和差异性,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重难点知识。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高级实验内容:将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到不同硬件平台上。
另外,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涉及从底层硬件、设备驱动、操作系统、应用组件到最终应用的不同层次内容,这是与传统桌面软件开发的主要差别所在,因此业界对嵌入式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有不同侧重点的。一个优秀的嵌入式软件工程师不仅要掌握编程语言、程序设计思想及方法、开发工具的使用等通用要求,还应比桌面软件开发工程师具有更扎实的硬件基础知识和系统结构知识,也间接提高了嵌入式软件开发的门槛。基于这样的考虑,实验内容涵盖了嵌入式微处理器编程、设备驱动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综合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综合应用开发等不同层次和难度的实验项目,适应不同层次嵌入式知识学习和软件开发能力培养的需要。这些实验不是一次性地要求学生做,而是配合不同课程内容的变化,由简到难、逐步推进,配合本科嵌入式课程、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项目使用。
3 示范中心平台建设的建议
1) 加强示范中心平台的信息化建设。
虽然各个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会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但基本任务都是为全校计算机基础和专业教学服务。与传统的计算机实验中心相比,其规模大、人员多,且可供使用的实验资源丰富。因此,必须加强示范中心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示范中心平台的管理效率,实现示范中心资源贡献,并实现对学生实验教学科学、合理的管理[5]。例如,如果能够开发并应用“实验报告防抄袭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无纸化管理,节约成本,也可以加强实验中心平台的利用和有效管理。而示范中心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可以整合实验中心资源,也可以提高示范中心资源在高校之间的共享效率。
2) 结合计算机学科发展,建设新的工程实践平台。
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会对实验教学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此,示范中心平台建设也必须满足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或建设新的工程实践平台[6]。以我校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考虑到近几年计算机学科中云计算的发展,示范中心投入30余万元,购置了云计算平台,成立了云计算机实验室,培养学生在云计算领域的创新能力,并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云计算竞赛。目前,该实验室已形成了定期学术讲座,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讨论,参与VMware云计算大赛等常规机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考虑到计算机学科中机器人应用的广泛性,示范中心投入20余万元,购置了安保机器人以及各类机器人开发平台,并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培养学生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能力,并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机器人竞赛。
此外,考虑到信息安全、物联网的发展,也可以在示范中心中建设相应的工程实践平台,为学生参与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环境。
3)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校企联合工程实践平台。
计算机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工程应用特色。因此,计算机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满足企业的需要。在搭建工程实践平台时,示范中心如果能够充分结合企业的需要,建设校企联合工程实践平台(如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工程训练中心或实践中心等),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需要。
4 结语
作为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满足基本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必须承担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任务。其中,搭建符合需要的实践平台是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作为示范中心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计算机实验中心在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同样,建设符合高校计算机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工程实践平台,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示范中心建设的投入,建设满足学科需要和发展的高水平示范中心平台,使示范中心在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工程创新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中海,李蕾.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之我见[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3):339-342.
[2] 全成斌,杨士强,赵有健,等. 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110-112.
[3] 刘风泰. 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发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23.
[4] 宋长青,张福岭,薛进. 高等学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86-88.
[5] 伍国明. 实验室体制创新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3):380-382.
[6] 钱丽艳,李文新. 融合多学科课程实验平台,全面提升实验教学软环境[J]. 计算机教育,2008(15):9-13.
Building Platform of National Teaching Lab to Cultivate Creative Computer Engineers
ZHOU Shijie, QIN Zhiguang, XING Jianchuan
(National Teaching Lab for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第一,应反思四种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检视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后发现:科学主义、权威主义、精英主义、功利主义教育理念是值得大多数青年教师反思的。科学主义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工具理性主义,把教育规律视为自然法则,教师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方法教学,便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全然漠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将人“物化”;权威主义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权威主义色彩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学生对教师的教诲只能言听顺从;精英主义教育理念主要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那些“精英”学生,致使大多数学生处于发展的不利地位,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功利主义教育理念表现为教育目的难以真正成为教育评价的标准,导致急功近利的知识观和教学观。
第二,应具备四类基本知识。教师的知识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还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情境知识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知识。前者大多属于教师的显性知识,而后者属于教师的隐性知识。具体说,青年教师应具备四类基本知识:一是学科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如中文教师的中文知识、数学教师的数学知识等。二是职业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知识,它是一个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三是实践知识。即教师在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积累的教育教学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四是综合知识。为了实现教育的多种功能,教师除了要有上述三类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社会、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教师的综合知识。
第三,应具有四个基本观念。一是课程观。什么是课程?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教学内容是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几种形式体现出来的。课程观往往隐含着不同的课程思维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青年教师对那些重要的实质性课程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二是教学观。教学观指教师应明了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三是教师观。教师观指教师应明了教师的任务、地位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一个教师的教师观决定着他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四是教育观。教育观是指教师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他事物关系的看法。教育观决定着教师对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根本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