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3 16:26: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科学探究步骤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科学探究步骤

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 培养 生物素养

生物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点见解。

一、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生物学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编写的方式、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具有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和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与反思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握教材,关注教学细节,使自已的教学课堂成为向学生成功渗透生物科学素养的高效课堂,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息相关,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和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

1.巧设导入,激发求知欲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的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注意力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走是教师的基本功。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是有效教学的开端,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如在引入《人的生殖》时问:同学们作为人的个体,你知道自己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你的身体是如何形成的你知道吗?从而引起学生的猜想,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情境中进入学习。

2.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追求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认真梳理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大量事例,如通过遗传关系、利用杂交技术获得的杂交水稻,实现粮食增产,解决了人类粮食短缺问题;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在临床上的运用,为人类带来了健康等。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例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学生形成生物科学素养打下心理基础。

三、抓好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初中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很贫乏,由于新鲜感与好奇心的驱使,对生物课特别是生物实验课兴趣较浓。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在对学生进行实验课的重要意义和实验目标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培养,要避免空洞地说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实验课的重点,如果观察不好,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一是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在观察中除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外,要引导学生有新的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严格按顺序观察不仅能提高观察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果操作不得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爱做实验,形成素养。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要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动起手来,对有惧怕心理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帮助,使他们逐步消除惧怕心理,让他们多接触仪器和标本,时间长了,就自然地敢动手操作了,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自然水到渠成。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实验中要重视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前,我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解决那些问题?要注意些什么?然后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和教师的引导,就可让学生的问题能力得到培养。并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白实验步骤设计的意图。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办,要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想出答案,通过不断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篇(2)

对学生来说,科学素养的基本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和个人生

活中。新课标中关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为: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对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科学精神所抱有的好奇心、自信心、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作风以及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等。科学的世界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并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科学作为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多数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还有许多事物不能用科学方法来验证等。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是可以受益终生的,让学生们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并且科学探索是重过程胜于结果的过程,其过程主要的步骤和技能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作出预期、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

3.生命科学知识和技能。高中阶段,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等生物学的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观点,使学生对生物学的核心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并掌握观察、动手、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撰写报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技能。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过程就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一个系统的科学化的整合和具体运用过程,通过这一途径对于有效实现三维目标具有现实的推动作用。生物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当中体验到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行为来对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思维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一切并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目的呢?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

1.借助生物学史和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重要意义。生物课程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课程标准突出了人和生物圈的关系,让学生会健康地生活,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农业、医药、环境等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2.在观察、实验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如果你指望学生们最终能在新的情况下运用所学知识严密审慎地思考问题、分析情况,把某些科学上的想法公诸于人,能进行逻辑论证,能与他人共同工作,他们就必须有机会在多种多样的情况下亲自进行诸如此类的实践。这是美国2016计划中的一个教育原则。

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验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以及学生亲身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科学真理追求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实验教学策略的改进,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讲清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思想和每一步骤的作用和意义,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鼓励他们积极地对其进行假设和猜想,提高他们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至于他们能真正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实验,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科学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增加些探究性实验,减少对学生的限制,激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进行尝试。因此,实验过程中教师既要积极引导,严格要求,又不能对学生限制过重,剥夺他们的发挥和创造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从中学到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可以把现实世界带入教师,融入学生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可以鼓励学生在多个领域里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实践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生物课程的特点;符合学习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3)

1、回放历史,培养探究意识

在生物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说和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活动。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中首先是达尔文注意到人们熟视无睹的植物向光性现象,并设计了简单而以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研究,提出了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弯曲。这使我们领悟到科学史进程都是从未知开始,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是科学家努国探索的过程。一个不断由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易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实事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对植物的向光性现象,人们熟视无睹,但达尔文却能提出问题,由此揭开生长素发现史的序幕。

接着詹森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实验则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进一步证明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通过对历史的回放,我们会对科学家超人的智慧和绝妙的想象力赞叹不已。进一步对实验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巧妙的构思,体会出从事科学研究的乐趣,使学生对科学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在教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处理是:①教师对科学史的材料进行选择和组织,分阶段呈现给学生。②引导学生通过材料主动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进行探究,最终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③展示科学家的实验作为参照,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④引导学生对上述分段实验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对向光性生长较为完整的理解,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历程和方法。这样能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使学生很好地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既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又注重知识生成。同时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清晰,课堂具有较强的可控制性。

2、感悟过程,掌握探究方法

感悟生物科学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是生物科学史教学应达到的更高的一个层次。掌握探究方法,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是探究能力的核心。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实验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选择实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法步骤,独立完成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人的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以及严谨思维逻辑极好素材。在探索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逐步培养探究意识。

教学时,可以结合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人的实验,深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①一系列实验体现出了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②实验中运用了对照思想,增加实验结论的可靠性;③实验中体现了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同时实验设计中也要注意到一些问题,如实验材料的选择;自变量的设置及可操作性;因变量的预期及测量方法;无关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置和原则。

剖析经典实验,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科学家为完成实验目的,是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是如何选材和控制实验条件的,是如何遵循科学实验原则的。利用科学史上的许多经典实验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

3、拓展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长期训练的结果。在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后,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科学探究的各个过程分散到日常教学中去,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进行训练。生物学史中有许多经典实验,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我们应用心挖掘并进行巧妙的安排,以提高探究能力。

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可让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同时迁移、发散由达尔文实验学习中形成的实验设计方法。如①说出詹森实验的巧妙之处,你怎样设计对照试验?②拜尔怎样解释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对比达尔文向光性试验想一想该实验为什么在黑暗条件下进行?③你能否用该实验得到的启示来解释单侧光引起弯曲生长的原因?④温特是怎样找到这种刺激的?他为什么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等等。我们还可以改变实验条件,进行其它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4)

一、探究式教学基本步骤

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包括一系列活动:如需要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假设;需要搜集有关资料,对假设的逻辑含义进行推断;需要调查或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需要收集,分析数据,运用逻辑或证据做出答案或解释;需要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各种科学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等。

1、发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或者是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若干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可以来自于生物科学史中的趣味事例,可以来自于生物学实验,可以来自于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解释不了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生对某一生物问题的不同看法。

2、作出假设

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可以起到贯穿学习的整个中心主题。

3、制定研究方案

可以让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器具、材料、信息资源,设计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方案。

4、检验假设

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包括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收集资料数据、分析结果等。

5、 得出结论

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进行后期处理。

6、表达交流

可以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二、探究式教学的模式

经过近年来探究式教学实践总结出探究式教学有如下几种模式:“问题,阅读,归纳,结论”、“问题,实验,归纳,结论”、“问题,阅读,实验,总结,练习”、“阅读(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等。从上面几种模式看出实质上把探究式教学过程分为两个核心部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认为提出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核心。我们生物组已把这几种模式不断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在全校已达成共识。

三、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内容呈现形式

1、利用实验来探究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生物科学体系就是人们(科学家)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参加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利用资料分析来探究

有时,我们虽不能做科学家们的那些高尖端的实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科学家们研究的历程,利用他们实验中数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科学家探究历程,一样能够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

3、利用调查来探究

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怎样,非常有必要。我在设置学生实践调查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也有一些体会。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①、提出主题:教师指定了两个主题――基因工程的进展、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防治。分组选择主题。②、收集信息:教师首先强调了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便开始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信息的收集。③、写出报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写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出版物的名称、出版时间和页码、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和事实,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或见解等等。④、报告的交流和评价:报告完成后,利用一定的时间让报告人进行陈述,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由报告人进行课堂答辩。。

篇(5)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初中生物教学;运用

一、探究性实验的含义

探究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指的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探究原因。美国教育萨奇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事件会如此这般的发生?然后由学生为解答疑问,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并形成一般的理智策略,找到‘为什么事件就像现在这种样子’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理智素养和能力。”萨奇曼提出的探究是发现知识的一种路线。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提倡和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而生物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初中生物中涉及的实验大多是以探究性实验为主,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探究性实验往往包括这样几个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步骤,学生不仅掌握了所需的生物学知识,创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更重要的是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有利于学生加强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素养以及学生主动去探索、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的运用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生物的

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通过多年在生物教学一线的工作,我充分认识到了探究性实验对于

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三种实验设计方案归纳、总结如下:

第一种:教师提供所需实验材料和主要的实验方法,提出问

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结论。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食品保存》中,探究“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吗?”教师提供了新鲜的肉汤、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大烧杯、保鲜膜等实验材料和实验器具,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设计出实验方案,并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而且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有了新的想法、方案都会及时地和其他小组分享、讨论。最终实验结论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其中,出现了好几个非常有创新的实验设计,让教师感到惊喜不断。例如,有学生提出先将等量的新鲜肉汤分别倒进两个相同的烧杯中,标上甲和乙;第二步是将甲烧杯中的肉汤煮沸之后冷却,乙烧杯不动;第三步是将两个甲乙两个烧杯都用保鲜膜封好后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中;最后,进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甲乙两个烧杯中哪个肉汤腐败得更为严重。实验现象:乙烧杯中的肉汤腐败程度更大。实验结论:甲烧杯中的肉汤经过煮沸后可以杀死绝大多数有害微生物,甲乙两个烧杯都被保鲜膜封好后可以阻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烧杯中,最终乙烧杯中肉汤腐败程度更大说明是乙烧杯中微生物的生长导致了肉汤的腐败。整个实验过程严谨、完整,设计新颖,足以看出是通过积极的思考、充分的讨论得到的,同时体现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一种态度。实验结束后,学生说他们很享受这样的过程,而且收获到了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合作、友情、信心。其实,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验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同时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

第二种:告之原理,提供研究方法和结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做出判断,并运用原理解释。

第三种:学生可以不限于教材或实验手册中的内容,而是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收集证据,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验提出科学的解释。从学习有关知识,到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直到得到实验结论,每一步都包含着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的渴望,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思路,自主寻找方法,自主归纳结论。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现状 策略

当前正值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试点和推行,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已经开始接触新课程的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生物课堂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笔者通过多年对高中生物教学的经验总结,阐述了高中生物课堂中现状,并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应对策略或建议,以飨同行。

一、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一)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

从教学现状看,许多教师主观上希望强调与学生的交流,但由于未能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总是流于形式,在课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在课堂中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肤浅,更谈不上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把教学目标窄化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巩固。

(二)探究教学过于程式化,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教师在组织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误区:(1)探究点偏离;(2)探究程式化;(3)探究泛化;(4)动手实验=探究式学习。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来看,较为突出的是前二个问题,教师常会因抓不准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发生探究点的偏离;而探究教学出现程式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太过于追求一节课中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往往比较匆忙,学生像游客走马观花,未能收到应有的探究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效率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

在许多生物的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中,常能看到教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但从组织成效看,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却很少。反观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观念有误,似乎为了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而特意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把这种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由于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有效训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加上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较难把握等原因导致许多合作学习活动显得比较生硬而肤浅,成为了一种摆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二、应对策略

(一)重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各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强调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其实这也反映出生物教师的“教学境界”。在当前生物课堂里,许多教师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作教学的一切,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思维的,其实若能围绕一些知识点教师常能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科学史实和科技新闻、生物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或者在课堂里围绕某个学生关心的生物学命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辩论(如到底能否支持克隆人类的研究等)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性,又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加强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2)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3)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

(三)致力于提高生物探究教学的成效,避免程式化

探究学习应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中如何才能组织好生物的探究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教师正确认识探究学习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不能仅为追求探究而进行探究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探究学习是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

第二,因地制宜,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尽量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实施的生物实验、调查、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探究活动设计的泛化和探究点的偏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实践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探究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重视二个转变:一是改变课堂教学的目标观,即要把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让学生产生新的疑惑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二是改变问题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即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强调对合作学习组织的训练,重视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和合作交流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通过训练,使学生将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形成一种默契,训练时应坚持“由易而难,由意识到行为,循序渐进”的原则。

其次,要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形式,在人数上一般以4人~6人为宜,在组员的组成基本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础上,既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同时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变换学习小组,使学生学会与不同个性的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

篇(7)

【关键词】课题研究;生物学原理;生物科学素养;能力

笔者参加了我校报批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市级课题研究。“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其研究的项目之一。为了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中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兹将本人负责的项目作如下总结:

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建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平台。生物学原理科学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中心特点是,理解重要的科学观念,懂得科学技术潜含的力量及各自的局限性;具备科学思考的能力;能够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运用于个人决策或参与公共文化事务之中 。生物学原理是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呈现了生物科学的事实观念和特点,而且还呈现了生物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生物学原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而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则构造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

生物学原理的重要特点生物学原理反映了生物界中的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生命活动中的本质关系,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形成机理 。生命性生物学原理重要阐明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而生命活动规律重要表现在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化、进化及系统发生等方面 。生命性是生物学的根本特性,生物学原理是围绕生命活动这个中心展开的。综合性生物界具有少样性,生命系统具有少层次性,而且是高度组织化的,如生命系统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在生物系统不同层次上有着各自的生物学原理,但每一具体的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许少原理不仅超越了生物科学单一学科分支的范畴,涉及到各种生物类群,而且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其它学科,特别是近代生物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更加注重了学科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 。因此,生物学原理的综合性特点为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源和空间 。

加强生物学中心观念的教学生物学原理是建立在生物学观念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生物学知识,它反映了生物学事实或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形成生物学观念和掌握生物学原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形成生物学观念是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基础,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生物学原理;另一方面,掌握生物学原理可以使学生从生命活动变化中去进一步地理解巩固生物学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观念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原理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就无从谈起 。加强观念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教师要创设便于理解观念的良好环境,提供探索生物学观念所必须的感性材料或典型事例 。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提高素质不等于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接合,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现实的教育形式下,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而普遍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及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相背,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实践相互脱节,学生毕业走入社会,技术、技能等能力极其低下,创新意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不足等缺陷。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利用生物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本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生物学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改进评价方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现在每个初中生毕业后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将生物教学与个人和社会相联系,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从生活中走进书本,再从书本回归生活,使生物学与学生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学,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进一步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与作用,领悟科学探究的各种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进而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有效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生物课学习能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

生物学属于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途径和方法,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将有助于生物教学改革和实践,通过生物课培养学生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掌握生物研究的科学方法,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笔者根据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际教学经验,将义务教育阶段有关利用生物学原理能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植物、动物、人体生理、微生物、实验等五个方面。例如实验教学方面,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佳方法之一。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同样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生物学能力的获得和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同样也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既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发展各种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协作精神。生物实验教学为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

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个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有效操作方式。

把实验课和理论课、活动课、课外实习、野外考察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实验课教学开放空间向课外和校外延伸,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学实验中植物各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可以和野外考察结合起来,以野外的植物为材料,观察记录不同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花及果实的类型,植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植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与植物生活环境适应性,使学生以新的目光新的角度,发现一些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问题,开阔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科学和思想情怀。充分发挥学生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注入式”变成“主动吸收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能力、信息收集鉴别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1]。

生物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当中体验到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行为来对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思维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一切并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而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国家建立和谐社会以及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精神文明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物学新课程开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育的新局面,新的课程标准把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作为生物科学素养和重要组成部分。在STS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临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STS教育的效果。课堂上若选择一些学生感谢到亲切、实在、能接触到相关问题或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教学活动,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