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探索的途径

职业探索的途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3 16:26: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职业探索的途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职业探索的途径

篇(1)

关键词: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26-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金融市场繁荣与发展,对会计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挑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必须进行有效的会计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出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为此,本文将从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正确价值观相结合、专业处理判断能力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等四方面对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进行分析与探讨。

1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正确价值观相结合

会计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特性决定会计人员会经常与金钱、财物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容易引起其他岗位同事的猜疑,另一方面自身也会接触到商业秘密或薪酬等敏感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会计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决定了在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课本知识与实务操作严重脱节的问题。虽说在《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在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但对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空洞的职业要求,作为尚未步入社会的专业学生来说,势必会出现抵制或者难以接受的情况。此时,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入手,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作为在校大学生,正值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他们在学习生活各方面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其核心问题也就是如何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其本质就是要求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应适当结合价值观的培养。从学生为人处事的角度出发,结合身边的小事,从客观的视角去正确的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本意和目的。

2 专业处理判断能力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

作为专业性极强的行业,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中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填制会计凭证和登账、对账、结账以及编制财务报告等会计事项,而且还要对相关的审计和审核业务也要熟知。这些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优化教学实训环境来实现。如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基地,作为会计教学的基本硬件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重要的场所,一般包括会计模拟实训、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等,这些实训课程可将书本中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等转变为现实的证、账、表等贴近实际的具体操作。以此同时,对于一些校外资源较好的学校还可以采用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如通过与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做到校内与校外实训的结合;课内与课外实训的结合;分岗与综合实训的结合;仿真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手工操作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的结合,使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职业素质教育进一步的优化。

会计准则属于原则导向的制度,在日常生活中会计职业面对的会计事项,大多都需要职业判断,依据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规定概念框架、质量特征以及具体会计准则等原则来执行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所发生的很多经济业务事项,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要求内灵活性比较强,会计人员可选择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此时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作为专业的判断能力仅仅熟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金融、贸易、管理、市场营销、法律、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专业判断至关重要,换而言之,会计专业判断的准确与否也取决于这些方面知识的全面与否。同时,由于会计是完全服务于其他的行业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会计人员了解相关行业知识,对于行业特征和发展等方面有初步量了解。这也要求在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系统全面的进行知识传授,通过公司实习、案例分析、科技应用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不断的更新教学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和评价理念,适当调整会计专业课与其他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培育出专业功底扎实,知识面较广的通用型和智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3 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

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是企业管理的参与者,对外又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即对内要求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相关部门或个人沟通协调工作,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对外要应对如投资者、债权债务人、财政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以及银行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维护好企业的利益。良好的人际沟通协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社会“关系网”非常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不仅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机会,也能更好的维护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如许多跨国公司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协调沟通的能力,更要求具有谈判技巧、参与决策管理的能力。

与此同时,尽管会计是依托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日常的工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企业面对的经济业务的不断复杂化,企业也越来越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创新意识,不仅要敢于创新还要善于创新,在创新中寻求会计工作的新突破,在创新中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为此,在培养会计专业职业素质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人际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也要适当的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建设高素质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会计行业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每年的会计继续教育中,新准则新制度不断更新,各种制度的出台、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增加了或删减了原来准则中的要求。一方面需要会计专业师资队伍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会计专业教材也应该与日新月异的制度接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作为专业教师不仅应该掌握会计系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要熟悉如经济学、管理学、决策评价分析等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专业教学内容上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经济类、管理类、法律类等相关专业的渗透,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重视公共基础学科的渗透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5 总结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是个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理念,以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正确价值观相结合为原则,以专业处理判断能力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为方式,以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注重提升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进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手段的革新,不断改进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昌锐,冉明东,许家林.会计教育:三十年成就与未来改革[J].财会通讯,2008(11).

篇(2)

一、企业内部审计职业化的规范建设

(一)建立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

古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审计领域中普遍分为三大部分:外部审计、政府审计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作为外部审计的依据,《审计法》作为政府审计的依据,而作为企业内部审计这一部分,只存在作为指导作用的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却没有高级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由于法律束缚的力度不够,再加上企业为了内部管理制定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行政化的色彩较浓,从而阻碍了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建设。因此,从宏观来讲,如果要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打好扎实的基础,建立合理的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然而,建立出一部具有高权威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结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内部审计行业建设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更新,才能逐步建立出一部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二)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制度

由于出台一部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一项长远的目标,因此现阶段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需要企业逐步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因为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随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而健全内部审计控制制度能够将内部审计职能发挥出来,促进了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建设。首先,要寻找出内部审计这一部门合理的隶属结构,保证它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其次,制定出适合企业并且容易被企业接受和执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在工作中,要研究什么样的内控评价标准,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评价标准。然后,根据每个行业对内控的侧重点不同,我们也可以分行业研究出更适合本行业的内控评价标准,最后,就是做好内审人员工作职责的定位,不同审计人员负责不同的工作职责,在满足单位和内部控制的要求下做到工作职责的分离、制约及监督。保证每个审计人员都担有具体的工作职责和权利,并且定期进行审计人员工作的轮换。

二、从营销战略观探索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途径

(一)营销组合的基本理论

营销是以产品为对象,通过适当的价格,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销售给尽可能多的客户。营销组合是一整套能够影响需求的企业可控制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产品、价格、地点(分销或渠道)和促销等,我们将其称为4P。4P是开展营销的工具和手段,通过这些手段获取在目标市场中的特有反应。

(二)营销战略在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应用

我国的内部审计面临的市场机会中通过营销组合来推动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战略。内部审计这一职业就好比是一个公司,而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建设就是内部审计这一职业的目标,拟定营销组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如果将营销战略在内部审计职业化中应用,这必定是一个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良好途径。

三、内部审计职业化队伍的建设

(一)加强内部审计行业协会的建设

我国内部审计行业协会的建设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不仅要真正的贯彻落实“服务立会,服务兴会”的方针,更要做好工作上各个方面的服务工作,全身心的为广大内部审计协会会员们服务。具体说来一方面要将服务的意识和理念深入到协会的每一条血液中,真正的做到将内部审计协会人员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成为传播内部审计知识的源头。另一方面拓展内部审计的新领域,不断扩大内部审计的执业范围,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建设。并且内部审计协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应该将自己的内部审计成果宣传到各个领域,通过网络等媒体平台将旗号打响,吸引各界知名人士的认知,不仅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协会的知名度,更能够帮助内部审计拓展更多领域的工作,增加人们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

(二)提高内部审计职业化队伍的素质

内部审计职业化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有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但是,目前在我国内部审计这支队伍中,大部分的成员是从财务部门或者经营管理部门分离出来的,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内部审计职业培训,并且疏于管理,所以我们应该从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准入资格开始做起,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加以培训,设立内部审计人员层级的考试资格,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在竞争中督促自身学习,逐步完善内部审计职业的后续教育工作。

1、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准入制度

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准入制度,对进入内部审计这一职业的入门就设定相关的国家统一制度考试。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不专业化,优化内部审计职业队伍。在考试内容方面,应该顺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不仅仅需要具备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更要增加对环境、金融、互联网等方面知识的涉猎。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且积极鼓励内部审计人员考取相关会计从业资格等证书。在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准入制度的过程中,还要依据相关的内部审计的准则制度,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编制。同时,实行资格淘汰制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虽然残酷,但保证了内部审计职业的质量,提高了内部审计职业队伍的素质,更能够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建设。

2、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决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进程。就像会计人员需要具备会计从业道德、老师需要熟知教育道德、公司员工需要遵守职员工作道德守则一样,内部审计人员也需要对队伍中职业道德的建设更加重视。只有拥有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够让掌握的职业技能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因此,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将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大力推崇的。在国际上,这种观念,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节,并且存在高级法律的约束。与国际接轨,将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列入未来在我国形成的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中,一定会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

3、设立内部审计人员层级的资格考试

在内部审计职业准入考试的基础上,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所掌握的知识结构、程度以及职业经验的积累,设置不同层级的资格考试。类似于会计层级的资格考试一样,其包括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的不同等级的设置;将内部审计也设置初级内部审计师、中级内部审计师、高级内部审计师等。考试的要求不仅仅对知识上的技能掌握程度进行严格的考试,更要对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年限加以限制,具备什么样的工作年限和经理才有资格参加相关层级资格考试。因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一方面需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拥有工作经验,方能有能力解决书本知识上没有答案的一些问题,是思维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判断能力。在内部审计层级范围划分之后,可以对不同层级的审计人员所担任的职责进行划分,并予以增加合理的回报。不仅使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人员分工明确,更加鼓励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晋升,从而壮大内部审计职业队伍,不断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

四、让“大数据”在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中“发声”

篇(3)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教育政策的放宽,普通高等学校在学生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多。这样,势必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较少,学生的素质普遍较差。再加上学生的年龄段都是属于“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离异家庭,很多学生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样就导致了“问题”学生较多。在中等职业学校方面,虽然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不明确。

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像这种专业性强的职业,要求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素养较高。而通过相关的调查与走访,有相当大数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没有开设有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专业课程。或者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所获得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理解程度或是认识程度较低。长久以往下去,由于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学生的从业水平与质量也随之较差,最终必然影响整个行业的整体发展。

第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性不高,不能很好的运用多媒体设备。

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情况来看,有着专业性不强、数量较少等特点。一些教师在对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中,没有在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上有所突破,没有掌握现今先进的技术。这样,教师只是单纯式的说教,很少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存在着不少问题。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进而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专业技能上操作得也不是很熟练,势必影响今后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中在相关专业的设置上不很合理,造成专业重复。

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性的人才,重点强调对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当前就业市场的具体需要,集中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是,这样的举措并不科学。一方面,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几乎在同一年开设此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把未来就业市场的供求状态改变了,使得供需情况从“需大于供”转向为“供大于需”。另一方面,一般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两年时间,这在人才提供上也存有滞后性,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市场的需要。可以说,中等职业学校只是集中开设某一当前市场所需的专业人才,没有长远规划,造成专业重复资源的浪费。

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路径

1.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其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职业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业者才能更有质量的完成工作。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学校层面,要开设有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在理论上为学生们讲解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和重要性。在教师层面,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为学生们灌输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具体的实习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从业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训练,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带动相关行业的整体发展。

2.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

要想完成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一定要有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具备了优秀的教师,才能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培养专业技能型的从业人才。在学校层面,要引进在相关专业、相关领域优秀的人才,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另外,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定期的为教师们提供进修与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师层面,要多去了解当下用人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案,进而为学生们讲授真正能用到工作中的、与时俱进的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努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最佳效果。

3.中等职业学校要配套相关现代化设备,增强学生的专业化技能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较少,不能满足教师教学的基本需要。在这方面,学校要加大配套设备的投入。学校可以购买一些模拟培训的材料,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仿真操作。通过学校建立的仿真实验室,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学校还可以多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到相关企业去实习。学生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

篇(4)

论文摘要:探讨了职业院校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本校在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尝试,探索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合理课程方案。 

 

我国高职教育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每年的高职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高职生在专业上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但和现在的庞大的就业大军相比,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弱势。除了专业基础不扎实之外,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而承载这些素质的基础就是职业核心能力。 

1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我国人社部界定为: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如何让职业核心能力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支撑劳动者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或才干的关键能力。高职生就业中表现出的弱势正是职业能力中需要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的职业教育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已经非常重视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也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而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培训在我国刚刚起步。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计划、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其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现有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提升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方法,完善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我们以本校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高职教育的领域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培养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不同途径和有效方法。 

2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的梅腾斯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他把职业人需要的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后两者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一项研究课题中首次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2007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又推出了包括8个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但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中,如何培养、提升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各个学校都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势在必行。 

如何把“与人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国内外有多种尝试,也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更多的国内外机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企业可以在生产车间建立“学习岛”,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环境之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生产实际,学会适应真实的职场环境,在向企业师傅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不同的团队合作,达到优势互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节省了学校和企业的开支,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胜任,更强调个体的发展性、弹性、迁移能力,以使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不仅重视职业技能的专业化,同时也强调所有学生应学习一些对未来职业生活有价值的、共同的、基本的内容。 

我们学院的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探寻具有实际成效的方法、途径,对核心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教学改革中广泛收集到的鲜活的案例、模块教学的资料、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并利用集体研讨、公开课等形式进行教师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管理机构。我们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渗透核心能力培养到专业教学中,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等独立模块或者是组合模块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及讲座等活动,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全面普及工作。 

3 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在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等六个模块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了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探索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的课程方案;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我们把核心能力课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相互综合,把核心能力的教学培养融会贯通,提出可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学校中,核心能力的培养将专门设置核心能力课程与在一般技能课程中贯穿核心能力培养理念相结合。 

研究方法是以人社部的能力训练模块中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六个模块内容为主,通过调查研究、教学试验、素质教育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行动研究、专题讲座、融入专业课教学、主题班会等途径开展课程教学,加强核心能力训练,整个过程体现和贯穿职业教育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4 主要试验方法包括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问、网络调研、文献检索等途径手段研究学生、行业、企业及社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需求程度,为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教学后及时进行调查反馈,以改进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效果。 

(2)教学试验法: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公选课的形式选取6大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的某几项在高职在校生中开展教学,并培训认证,重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产生效应等诸方面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得出总结性报告。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落实学习任务、实施多元化评价考核检测教学效果、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法等具体行动,切实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行动中教学,在行动中育人。并通过参与国家课题的研究,研究设计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完整的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活动载体的任务驱动法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和任务,来掌握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学生所承接的项目完全是依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立思考(自我学习能力)、主动获取加工信息(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组成工作小组(与人合作能力)、设计工作步骤和方法,分析并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互帮互学(与人交流能力)来完成项目工作。完成项目期间实践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按照确实的最优解决方案,学员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工作结果要按照预定的目标来进行自我检查和相互检查,并评价达成的效果如何,以锻炼学员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

主要应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化教学等等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能力、专业素材和教育环境来实施灵活多样的不同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经验基础上,还通过对国际级、省级及院级不同课题的研究,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更好地渗透核心能力教学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尝试,进一步把核心能力教育融合到职业教育的理念中,并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我们检测了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借鉴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注重行动导向教学法,尝试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整合到培训包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我们结合学院近四年来推行的课程改革,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以开设公选课和渗透专业教学的形式进行研究,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六个模块,对学生进行了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10多位教师取得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资培训证书,部分骨干取得了测评师资格,200多位学生取得了核心能力认证证书。 5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专项研究,拟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习借鉴职业核心能力开发项目的经验和技术,探索在高职教育领域建立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和测评体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利用人力社会资源部在这个项目上的资源和推广方式,组织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来有效推动各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在有关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或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改革等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通过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推广先进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做什么,重视学生心脑手的全面发展,在重视专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到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深化改革我们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就业导向下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就是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途径;实践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途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一些地区和院校在不同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实践,选择这些试点中的优秀案例,总结提炼经验,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展途径和实践探索

途径一: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是由高职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升格后走的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有高职教育的基础,让其改制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资源,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地属本科院校都是由地方举办或管理,其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有利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系统培养地方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目前,尚无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案例,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地属本科院校逐步转变办学方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为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国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主体,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途径二:由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建设的,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办学经验丰富,升本后能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允许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可使其有上进的动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高职专科院校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其它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时,限制其升格可能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专层次倒挂现象,不利于甚至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方面,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自此,除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外,高职专科院校升格都被禁止。按照我国教育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一旦升格成为本科,即有可能跨入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就摘掉了“职教”的帽子,脱离原来职业教育的道路。为了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的上述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规定也可能使有能力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院校因受限制而不能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打击了这些院校的积极性。为此,可以有条件地允许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升格后去职教化。如:可以规定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之后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明确定位,而不能变成普通本科;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升本数量,不能一哄而上,大量升本;制定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标准,指导院校办学。

途径三: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在这一政策指导下,许多普通本科大学通过成立应用技术学院来举办高职专科或本科教育。这一政策是在当时我国高职教育非常薄弱,仅仅依靠原有的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状况下出台的,鼓励本科院校参与高职教育,对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学科和资源优势,又坚持高职教育定位,部分学院办出了特色,成为成功的案例,如同济大学技术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等。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院因为受学科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被普通高等教育“同化”,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本科教育。普通本科大学通过创办高职技术学院实施高职教育是当时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应该明确高校分类,并有效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找准定位,集中精力办出各自特色,如研究型大学应发展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而不应继续举办高职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可总结和借鉴高职技术学院的经验,重点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途径四:选择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某些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由于当前教育政策禁止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的发展。让高职高专院校个别具备条件的专业培养本科以上学生并不会改变整个学校的办学层次,相反却既能够让院校安心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稳定高职高专学院的发展,又不会限制这些高水平专业的建设发展。

辽宁省率先对这一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2011年8月辽宁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计划在全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遴选7个国家重点专业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试点,为将来推行高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供标准和样例。目前遴选工作已经完成,计划利用1-2年时间,开发出具有辽宁特色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奠定基础。

途径五:通过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受传统“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直接转型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存在很大阻力,短期内难以实现。本途径是在不改变目前既有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高职专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接来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合作,本科院校可以招收到优秀的生源,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其培养的毕业生提供进一步升学渠道,提高学院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江苏省首先对本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联合办学的模式。具体实施上,先由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合作方案,特别是统筹设计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保证两个阶段的教学体系衔接贯通,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招收的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考核的方式由本科院校和对口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并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发展成为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高职本科教育需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应坚持高职本科教育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和阶段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高职本科教育的实施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作中应坚持分类试点,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在确保途径多样性方面,国家需出台专项政策文件,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实践,积极探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有效路径、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撑等,并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政策措施,逐步推广试点成果。在实施的阶段性方面,高职本科教育的举办需分阶段进行,如上述五种发展途径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途径“四”和途径“五”是在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框架下进行的,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的难度较小;途径“三”是在现有高等教育结构基础上,对原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进行的;途径“一”和途径“二”是通过直接建立实施高职本科教育院校的方式进行的,需对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因此,各地区和高校需充分考虑本地区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和方式。

(二)需处理好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关系

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方面,二者都属于高等教育本科层次,都需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差异性方面,二者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前者属于职业教育,后者属于普通教育。考虑到其共性,在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把高职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对立,造成高职本科教育封闭化,限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好普通本科教育的丰富办学经验和资源。考虑到其差异性,我们不能沿袭普通本科教育的经验来办高职本科教育,而要充分研究二者的区别,特别是高职本科教育办学的特点,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深厚基础知识的学术型人才,高职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依据,而高职本科教育主要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上,普通本科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高职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侧重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本科教育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本科教育要求必须具备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在教材等教学资源方面,高职本科教育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开发能力。

(三)需处理好高职专科教育和高职本科教育的关系

高职专科教育与高职本科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定位上都是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教育层次上的差异——专科与本科层次的差异。二者之间存在生源、办学资源和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二者存在的共生促进关系——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为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会增强高职专科教育的吸引力,带动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要处理好二者关系,使其有机衔接,协作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根据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确定二者之间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和衔接,以避免区域间、专本院校间重复建设现象;其次,高职专科院校和高职本科院校要找好自己的定位,错位协调发展;再次,进一步探索本科院校校内专本一体化培养、校际学分互认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进修渠道,增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促进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有效途径;培养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我国需要更多的专业化的优质人才,尤其是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专门性人才和专业性人才的教育场所。因此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向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需要重视并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探寻培育“工匠精神”的实施途径。

一、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从实践上讲,“工匠精神”主要解决的是劳动者专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技能的发展空间,包括技术的推广、改良等,这需要劳动者具有专业的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以及不断探索的意志。我国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但是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的职业教育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探索和发掘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工匠精神”包括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要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从专业技能的提升、职业标准的规范以及职业情怀的培养来实施“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师只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人文素养和个人素质的提升。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培养,“工匠精神”不仅仅要求劳动者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还要求劳动者具有专注、细致、精益求精,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注重实践能力,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提升和构建学生的职业情怀、职业意识和职业思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追求进步的职业精神。

二、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实施途径

由于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培养,不仅要注重实践能力,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等人文素质,将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等“工匠精神”的核心品质融合到职业教育的实践中。

1、职业教育中坚持职业标准,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与能力

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平等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改变职业教育那种只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与“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坚持现代职业教育的标准,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现代企业要求职业工作者具备团队合作、善于创新、勇于竞争、敢于担当的能力品质,同时还要求职业工作者具有精益求精的品质与意识,在职业教育中,应该尊重企业的用人标准,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之一,在实践教学中严格按照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执行,不断提升学生的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实践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循序渐进、精益求精的品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与职业技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突出的特长进行培养,并将大国工匠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与精通一门应用型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学生的职业技能的特征,以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职业评价、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方面渗透“工匠精神”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教学,更要注重思想道德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与学习,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与品质,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态度与思想行为,将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2、职业教育中要坚持规范操作,培育学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

一丝不苟要求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能够做到耐心、细致、专注、持之以恒,能够严格执行企业的操作规范与生产标准。在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行为、环节、细节,处处都能够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规范要求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专注的职业品质,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用心观察,细心操作、耐心学习,对于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按照严格的规范操作,因为每一个细节的耐心操作和学习,在实践操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专注的态度,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的技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体现。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将企业的规范操作引入到课程教学,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学生的耐心、细心、用心的品质,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与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不仅要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有效的对“工匠精神”进行传承与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或者实践创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耐心、信心、爱心、用心等职业精神,只有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通过这种行为习惯的训练,最终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敬畏工作的姿态来认识与对待自己职业,才能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与创造力。

3、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职业精神

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仅仅要求职业工作者具备坚韧不拔、耐心、细致、持之以恒、乐此不疲、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与职业情怀,还需要职业工作者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与一身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能够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只有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才能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能只是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还要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对职业院校的文化课程进行现代化职业的改造,将现代的职业、产业、行业、专业结合在一起,充分的融合到现代职业课程教育体系中,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和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工作的职业情怀。在学生的职业教育与学习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爱岗敬业的精神、感恩之心、团队合作精神、竞争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育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进程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怀,教师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影响,提高学生对岗位职责的认知能力。职业院校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严格的按照企业的生产与实践规范标准来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躬行践履、知行合一,规范自己的实践操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合作、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实现从知识、技能、态度到素养、精神、能力的高度融合,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怀,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在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向社会输出更加有用的人才。文章简要阐述了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实践教育中充分的发挥现代校企合作教育的优势,通过企业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规范与生产标准有机的融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情怀,培育学生的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得学生具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业务意识与工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社会的发展。

作者:纪凡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桉,刘琳.略论红色文化与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教论坛,2015,34:80-85.

[2]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05:85-89.

[3]刘冬玲.熔铸“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责无旁贷[J].职教通讯,2016,14:3.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两化融合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两化融合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国工业由大到强的必然选择。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未能实现教学与信息技术、地方产业、社会生产等高效融合,在深入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个对接”基本要求中,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及对接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崛起及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尤其强烈,而面对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中国特色战略,大量学历较低人员因缺乏职业技能和信息技术能力而被企业拒之门外。

基于上述情况,国内积极探索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基于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要求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现有机制体制下,面向两种生源,实行“一个主抓、两个依托、三项灵活”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学院进,企业出”“企业进,学院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途径,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现代学徒制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需要一批既掌握专业技术又熟悉信息化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根据教职成[2011]12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可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学院应促进校企“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入实现“五个对接”,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如何实现基于两化融合要求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成为亟待探索的问题。

二、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

1.基于“工业化”,试点典型企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三水合成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等多个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

(1)面向高职学生实施培养。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国家级工业园――三水工业园区。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周边企业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汽车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等相关岗位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而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面向高职学生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主要培养途径是“学院进,企业出”,即学院招生后,同时成为企业学徒,校企联合培养,得到企业各项考核认可,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尤其是在企业完成最终的项目综合考核后,方可“出师”,完成培养,并成为企业员工。

三水合成电器有限公司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针对榨汁机、多功能搅拌机、咖啡机等小家电,为学生至少提品设计、检测等4种以上岗位,并配置师傅(工程师)指导,让学生拥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学生将分时段在学校与企业交叉进行理论和技能学习和信息技术能力学习,从原来单纯的理论学习或者技能学习转变为工学交替式学习。完成学院学业,并最终通过企业考核的学生,不仅能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还有机会成为三水合成电器有限公司的正式员工。

(2)面向企业员工实施培养。通过调查同时发现,中大型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提高自身员工的技能水平及理论基础,且有专门的员工培养制度及经费支持。面向企业员工的培养可以以成人教育订单班为主要探索形式,其主要培养途径是“企业进,学院修”,企业学员经统考后,成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同时接受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修完相关课程和学分。订单班注重根据企业工业自动化程度,补充学员即企业的员工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学员的科技创新水平。这类培养,在教学中更加强调以企业项目为引领,在做中学、学中做,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广东澳美铝业有限公司、广东新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招工后,经统考,面向员工分别进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对其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学员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系统完成各科学习,并考核合格后,取得大专学历证书。

2.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1)建设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按照企业岗位用人标准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构建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开发岗位课程,编写配套教材,建设网站。形成教育资源共建、人力资源共享、培训资源共用的特色信息化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