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3 16:26: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篇(1)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才会有可持续和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观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开展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国家电网公司始终将探索、宣贯、检验和完善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作为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首要问题和科学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和保障。

1 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外来词汇,是英文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中文直译,与中文语境下的直观理解有较大的区别。在中文语境下,企业社会责任一般理解为企业的社会责任,重点是强调企业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而在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强调企业行为的性质,即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国际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多达上百种,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在2010年11月1日的全球,国际上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已经渐趋一致。

国家电网公司综合自身的多年研究成果和ISO 26000的社会责任定义,提出了实践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有效管理自身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和绩效。它是企业为其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是企业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的基础上,自愿追求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是企业自愿始终保证自身行为的透明和道德。其中,企业行为的透明是指企业保证其影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决策和活动的公开性以及以清晰、准确、及时、诚实和完整的方式进行沟通的意愿;企业行为的道德是指企业推进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和绩效。

2 国家电网公司对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探索

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无论是目前,还是在未来,这一过程都将持续进行。这里对公司探索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作一介绍,核心内容如下图所示:

(1)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

国家电网公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有效管理自身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和绩效。这一定义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三方面内涵:

第一,以综合价值创造结果和透明度作为判断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简言之,就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按照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的观点,对社会负责任的核心是保证企业行为的透明和道德。因此,判断企业行为是否对社会负责任,除了考虑道德动机和履责意愿,还必须坚持两个基本标准:一是要看绩效结果,即企业行为能否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综合价值;二是要看透明度,即企业行为能否保证必要的透明度。

第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整逻辑,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意愿、行为和缋效的统一。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认为,“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是组织将社会和环境考虑融入其决策并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Ⅱ向承担责任的意愿”。衡量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的唯一标准就是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事关高品质生活、健康、繁荣和社会正义的协调及维护地球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这些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是相互依存和相辅相成的。它从整体上表达了社会的广泛期望。”国家电网公司认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源于使命、成干机制,始于战略、成于管理,本于制度、成于文化,并最终体现为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绩效结果。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必须从管理入手,核心是有效管理好企业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ISO 26000认为,“影响”是指“组织决策和活动所引致的社会,经济或环境的积极或消极变化”,包括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积极影响(引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积极变化)、消极影响(引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消极变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如价值链的影响)等。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管理实践,旨在通过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社会和环境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影响。

(2)国家电网公司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理解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会计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特别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实际就是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目标就是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着重解决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其核算内容包括:企业收益贡献、人力资源贡献、对所在地区贡献、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反映提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为全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提供了信息保证。大力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就必须真正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作用,以法制的力量来推进企业实施。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报表体系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反映不足,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比较全面地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信息。基本确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的企业,从其所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资料看,普遍表现为信息披露的模式单一,披露的内容不够充分。大部分企业都通过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没有通过具体的会计方法披露量化的会计信息。另外,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体系也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目前,企业交纳的排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这些能够具体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项目。直接结果就是相关信息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利于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监督,更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立。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中,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基本没有体现。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及其他效益;而社会成本则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这些内容基本能够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核算指标

(一)企业经济责任

1.企业对投资者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等。

2.企业对债权人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等。

3.企业对政府的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销售利税率、资产纳税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

4.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指标,包括资本增值额、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

(二)企业法律责任

1.小时工资率,反映企业是否执行企业所在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法律规定。公式为:小时工资率=某职工月工资额÷该职工月工作小时数。在实务中,为减少计算的工作量,只需计算企业工资较低的职工小时工资率即可。有些企业实行计件工资,职工月工资额为该职工月内工作时间得到的计件工资总额。

2.工资支付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劳动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工资支付率=已付工资总额÷应付工资总额。

3.法定福利支付率,是指按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职工享有的医疗卫生、困难补助等福利。公式是:法定福利支付率=企业已支付的法定福利÷职工工资总额。

4.社保提取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公式是:社保提取率=企业已提取的社会保障基金÷按相关法律规定应提取的社保基金。

5.社保支付率,反映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社保支付率=已付社保基金÷应付社保基金。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6.资产纳税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资产纳税率=企业纳税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7.税款上缴率,分析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国家税款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缴纳税款。

(三)企业生态责任

1.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材料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主要材料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2.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3.材料用废率,反映企业对资源的珍惜和节约程度。公式为:材料用废率=可循环使用的废旧资源加工的材料÷材料消耗总额×100%。

4.单位收入耗能量,反映企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能量=企业能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5.单位收入耗水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水量=水资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6.单位收入排废量,为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所承担的生态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排废量=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主营业务收入。

7.环保投资率,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公式为:环保投资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

8.单位收入研发费,反映企业对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研发费=年研发费÷营业收入。单位收入研发费越多,企业的开发力度越大,为人类进步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反之,越少。值得注意的是年研发费的确定,包括计入管理费用的研发费和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研发费。

(四)企业伦理责任

1.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公式为: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总额÷职工人数。

2.单位员工利润,反映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利润总额÷职工人数。该指标值在不同的行业差别较大,其评价标准为所在行业的平均单位员工利润。

3.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本年度单位员工利润增长额÷上年度单位员工利润额×100%。

4.员工工资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对企业增长的利润的分享程度。公式为:员工工资增长率=本年度员工工资增长额÷上年度员工工资额×100%。该指标值以高出行业平均水平和物价上涨率为好,同时与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增长幅度是否一致。

5.就业贡献率,衡量企业运用全部净资产为社会公众提供就业的能力。公式为:就业贡献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平均净资产×100%。

6.捐赠收入比率。公式为:捐赠收入比率=慈善与公益捐款÷企业收入总额×100%。指标越大越好。

(五)企业其他社会责任

1.职工劳动生产率,为企业收入总额与职工总人数的比值,间接反映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社会责任。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有效利用了劳动力资源,对劳动者素质进行了合理的提高,反之亦然。

2.社会贡献率,用于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缴纳的税金、净利润和捐赠支出等。

3.社会积累率,用于衡量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多少用于上缴国家财政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从而直接或间接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公式为: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与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和÷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其中上缴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费等。

(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利润

1.经济盈余,是指企业一般意义的经营盈余,企业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和费用之后的剩余。

2.扣除对职工的社会责任后盈余,是在经济盈余基础上扣除支付给公司职工工资、福利和教育、保险等支出后的剩余。

3.扣除对社会成员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对职工社会责任后盈余基础上再扣除企业为社会大众所支付的捐献、赞助等。

4.扣除环保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上述两项对人的责任后,再扣除企业为环保事业所支付的支出以及企业对环保状况破坏产生的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2][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著.黄煜平,朱中彬,徐小娟,何辉,李春玲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喻昊.我国企业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现实意义.当代经济,2006年第2期.

篇(3)

为了直观地反映出1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信息披露水平,课题组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阶段特征,采用专家评价法,将企业分为五类:卓越者、领先者、追赶者、起步者和旁观者(参见表5)。

卓越者与领先者(32家)

中国100强系列企业中,有3家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超过80分,处于卓越者阶段;29家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在60—80分之间,处于领先者水平。卓越者和领先者共32家。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较为全面,积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且大部分企业着手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社会责任工作。

企业性质分析

(一)国有企业数量最多,外资企业仅有3家

在32家卓越者和领先者企业中,国有企业最多,有24家;民营企业次之,有5家;外资企业数量最少,有3家。

(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超过70分,外资企业得分最低

国有企业卓越者和领先者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最高,为71.5分;民营企业卓越者和领先者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居于其次,为68.3分;外资企业卓越者和领先者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最低,为64.3分。

社会责任指数得分相对较高,环境责任得分最低

在卓越者和领先者企业各责任板块得分中,社会责任相对较好,得分为67.5分。其次为责任管理和市场责任,得分依次为65.2分和64.8分。环境责任相对较弱,得分为62.4分,在卓越者和领先者企业各板块中得分最低。

追赶者(42家)

中国100强系列企业中,有42家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在40—60分之间,处于追赶者阶段。这些企业较为积极地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但披露信息的全面性和实质性有所欠缺,在推进社会责任工作、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方面也有待加强。

企业性质分析

(一)超过七成企业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又有3家

在42家追赶者企业中,有30家为国有企业,占追赶者企业总数的71.4%。另外,民营企业有9家处于追赶者阶段,外资企业有3家处于追赶者阶段。

(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最高,外资企业得分最低

42家追赶者企业中,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最高,为50.7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得分相对较低,分别为48.0分和47.3分。

各社会责任板块中,社会责任最好,责任管理相对较弱

追赶者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49.9分。在社会责任各板块中,追赶者社会责任指数最好,得分为52-8分;环境责任和市场责任依次为48.1分和47.8分;责任管理指数相对较弱,在四大板块中得分最低,为43.0分。

起步者(41家)

中国100强系列企业中,有41家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在20—40分之间,处于起步者水平。这些企业开始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信息,但披露信息的完整性不足,在推进社会责任工作、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方面也刚刚起步。

企业性质分析

(一)国有企业最多,民营企业最少

41家起步者企业中,国有企业数量最多,有19家;其次为外资企业,有15家;民营企业数量最少,有7家。

(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得分相差无几,外资企业得分最低

41家起步者企业中,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相对较高,为31.8分;民营企业稍低于国有企业,得分为30.1分;外资企业得分最低,为27.1分。

各责任板块得分较为均衡,环境责任得分最高

追赶者企业各责任板块得分较为均衡,相对较高的环境责任与相对较差的责任管理指数相差3.3分。社会责任和市场责任居中,得分依次为28.2分和27.0分。

旁观者(185家)

在中国100强系列企业中,185家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在20分以下,处于旁观者水平。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十分缺乏,在推进社会责任工作、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方面还未起步。

企业性质分析

(一)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最多,国有企业最少

在185家旁观者企业中,外资和民营企业均有79家,占旁观者总数的比例最大,而国有企业仅有27家。

(二)国有企业得分相对较高,民营企业得分最低

185家旁观者企业中,国有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得分相对较高,平均得分为9.3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依次降低,分别为7.3分和6.8分。

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美铝公司

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同的企业根据其行业特性和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责任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世界银行对企业

社会责任给出了如下定义:“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价值观,遵守法纪以及尊重人、社会和环境的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结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方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国家电网公司的定义是“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简称,只企业为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守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所下的定义,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狭义的社会责任,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专指经济和法律责任以外的道德的社会责任;另一种则是广义的社会责任,即将经济与法律责任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过研究,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起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是企业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起作用;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相互影响,由于他们之间关系密切,很难确定哪一个因素影响大。

我们在这里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作用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观点。

关于企业社会绩效和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有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一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决定企业财务绩效,另一种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反向决定企业财务绩效或者没有影响。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决定企业财务绩效。

在任何时期,都存在相互冲突的两种观点。虽然这些研究使用的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和样本选择都存在差异,但是总的来看,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积极关系的文章还是占多数。如:Frooman(1997)用次级资料结合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27 篇分析股市对企业不负社会责任和非法行为的反应的实证文章,认为股市对那些不负社会责任和违法的企业持否定态度,证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财务绩效有正向关系。他们用财富名誉调查排行作为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评价并依次作为回归方程中的因变量,用企业的销售利润、规模、以有毒废弃物排放报告为基础的环境绩效作为自变量,最后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有着积极的关系。

国内也有相关学者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是正相关的,如大连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张德南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独立的竞争力,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陈立勇、曾德明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得出两者正相关的结果。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反向决定企业财务绩效。

Ingram和Fraiziner(1983)、Freeman和Jaggi(1982)研究发现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他们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社会责任成本使企业在与不承担或者少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财务状况中。

第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无关。

Subroto和Hadi(2003)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印度尼西亚的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没有关系。Mcwilliams和Siegel(2000)用一种回归模型检验了企业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他们用 DSI4000(又称KLD)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用企业的1991年至1996年年度价值的平均值评价财务绩效,以财务绩效为因变量,以企业社会绩效、产业、研发投资作为自变量,发现二者并无联系。

(二)上述观点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实证研究在使用样本、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建立等诸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结果的不一致。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但比较各种研究成果发现,承认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决定企业财务绩效的文章占多数,也就是说承担社会责任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促进企业的财务绩效的增长。

三、以美铝中国公司为例简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

美铝是世界领先的生产氧化铝、电解铝和铝深加工产品的500强跨国企业,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包装、商业运输和消费电子品等领域有很多发明和应用,并且连续八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

(一)美铝中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巨大商业价值。

美铝中国公司在巴西开发亚马逊河流域的投资项目,是企业因履行社会责任而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典范。亚马逊河被称为“世界之肺”,基本上不允许工业领域涉及到这个流域。但是美铝当时在亚马逊的开发不仅以商业利益为目的,而是考虑到整个流域环境保护问题。美铝的做法是,除了项目本身外,还附加了很多投资,采矿以后把植被全部保留下来,对动物种群进行全部采样,植被复垦的结果比原来更好。因此,美铝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开发项目成为当地政府规定的样板工程,当地欢迎美铝这样的企业做项目,这就使得美铝具有无可匹敌的竞争力,得到了社区和政府的认可,也使它得以长期发展下来。美铝不但做成功了这个项目,而且让这个项目成为全球的典范,最终得以实现商业利益。

1.美铝履行社会责任从长远看并未增加其运营成本。

从长远发展来看,投身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增加运营的成本。比如美铝中国在江苏昆山、河北秦皇岛、上海等地的工厂为了减排,投资500万美元,在短期的报表上看,一下子高了几百万美金的支出,企业本身不赚钱。但是从长远来看,天然气比石油便宜,降低了企业的长远运营成本。重要的是,减排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大得多。

2.美铝想尽可能把排放降到最低,这需要有信心和决心,需要领导者坚持信念。

对于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社会给予我们的认可远远比我们想象大得多。很多人认为企业做环保、做节能减排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其实事情远非如此。以美铝为例,我们在澳大利亚减少排放和减少能源使用,就为美铝节省了6000万美元开支。

四、总结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商业利润的获得,企业想获得长效价值需要获得更多的社会肯定。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赢得美誉度的同时获得商业价值。很多企业已经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文化和战略目标,让每一位员工都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并且积极投身到社会责任的履行中,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参考文献:

【1】李正主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报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篇(5)

关键词:社会灾难;企业社会责任;道德判断;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43-02

1 引言

20世纪以来,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诸多学科的热点问题(Bowen H.R,195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以人为本社会价值观念的强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成一种具体行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黎友焕,2007)。

“5.12 汶川地震”之后,地震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考场,衡量企业优劣的标准从盈利能力转变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少。公众认知的这种转变,为企业提供了在新时代创造竞争力的新方向。因此,关注社会福利、关注公益,宣传、推广企业社会责任,能使企业获得更为长远的竞争优势。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及公众表明,仅以地震中体现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并不能作为完全衡量企业优劣的标准,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定义,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权衡,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是由其道德判断决定的(谭英信,2007)。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中,主要表现出两种观点。一种坚持“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Friedman(1970)认为企业不必承担其它的社会责任,只要以“经济人”的观念努力为股东赚取利润就可以,因为利润越大,企业运用社会资源的效率就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另一种观点坚持“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Carroll(2000)认为企业除了要为其股东赚取合理利润外,也应为各有关利益相关者履行其应负的社会责任,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的第二位目标,而不是第一位目标。因此,企业在“汶川地震”这一社会灾难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不同,而社会公众根据其道德判断对企业社会责任期望进行评判,决定其最终对待企业的态度和行为。

所以,在社会灾难的特殊背景下,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道德判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这些变化会对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需要研究者深入了解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和道德研究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果,本文便是通过对以往这两个研究领域文献的梳理,归纳总结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和道德研究的成果,并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灾难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道德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2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

1895年,世界上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AJS)的创刊号上刊登了美国社会学界的著名学者阿尔比恩・斯莫尔(Small Albion W.)关于“不仅仅是公共办事处,私人企业也应该为公众所信任”的呼吁,该文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萌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播。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们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问题纷纷从不同学科领域阐述了各自的理论观点。

Bowen(1953)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家按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相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合理的具体行动的义务。Bauer Raymond(1976)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认真思考公司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1982)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企业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Carroll(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不统一,而且各种定义的差异性很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

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存在两种理论纷争,即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也叫一元论企业社会责任,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米尔顿・弗里德曼(Friedman Milton)。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企业是股东的私有财产,企业管理者最主要的责任就是对股东负责,不必承担其它的社会责任。企业只要以“经济人”的观念努力为股东赚取利润就可以了,因为利润越大,企业运用社会资源的效率就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Friedman,1970)。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也叫多元论企业社会责任,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学者霍瓦德・R・博文(Bowen H.R)。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企业被各种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各级政府、各种商务伙伴和其他利益者所环绕。企业除了要为其股东赚取合理利润外,也应为各有关利益相关者履行其应负的社会责任;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的第二位目标,而不是第一位目标(Carroll,2000)。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在不断变化,同时企业也日益依赖于社会。因此,企业已经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经济实体,而是因该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关于这两种理论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企业追求目标、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黎友焕,2007)。由于社会责任的观念是在与传统经济观念相对抗的过程中缓慢发展起来的,这两种观念之间的紧张状态并没有停止,而且它还会继续下去(Steiner,1997),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框架亟待完善。但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无论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学者如何辩解,在社会各子系统日益联系紧密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李炳毅、李东红,1998);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利润眼界,看到了企业的生存是社会的需要,如果企业的存在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甚至有害于社会,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20世纪90年代末,由美国的民间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AI)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和数百个跨国公司生产守则在我国的认证和审核,给我国对外经贸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和争论,也促使理论界加强了对企业社会责任有关问题的探索。

在国内,学者们在介绍和引入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中,也把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了初步的研究。总体来看,学者们都能把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由于国内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且缺乏系统性、普遍借鉴国外文献观点创新性成果少、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黎友焕,2007),因此现有文献非常有限。

3 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

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50代的西方心理学界首先兴起。对于道德判断的概念,学者们给出的定义很多,学术界将其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认为道德判断是个人道德选择之前的一个心理环节,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Kohlberg L.),主要观点有“道德判断是道德主体实施道德行为前重要的心理过程”、“道德判断是道德决策的前提”、“道德判断是道德选择的逻辑前提”(Kohlberg L.,1964)。第二类观点认为道德判断是对已有道德行为或思想从道德角度进行评价,主要观点有“道德判断是应用道德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动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道德判断是一种认识活动(武棠棣等,2003)”、“道德判断是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吴利国,2005)”。二者在实质上都是对善恶正邪的判断,只是前者更强调个体自我道德选择的思考过程,后者更强调对已有道德行为思想的判断。

对于道德判断的研究,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Piaget J.,1932)首先从认知角度进行了探讨,他把认知因素当作道德判断研究的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Kohlberg L.在Piaget J.关于道德判断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也采用认知发展取向研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后,Kohlberg L.的学生雷士德(Rest,1958)研究发现,儿童在道德认知上能够理解其所处阶段及以下阶段的道德观念,但在道德情感上更喜欢高一阶段的道德观念。艾森伯格(Nancy Eisenberg,1967)在Kohlberg L.的基础上,与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创立了亲社会道德判断理论。20世纪80年代,原西德康斯坦兹大学的林得(Georg Lind)和威根赫特(R. Wakenhut)在Rest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道德判断研究应该测量道德判断的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并把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作为同一行为的不同方面对大学生加以测量。

20世纪后期,克雷布斯(DL Krebs)、沃克(GR Wark)、卡倍戴尔(JIM Carpendale)等人认为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模式是功利性的而并非纯认知的。他们通过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揭示了真实生活情景下道德判断的功能、目的、依据、影响因素及内在过程等,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复杂的道德世界,把握真实的道德判断规律提供了理论和实验的依据。研究揭示出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情景、对象、预期结果和价值取向等而采用不同的道德判断结构或阶段,以及道德判断与道德决策和行为选择的思维顺序和逻辑关系等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吴慧红,2005)。

目前,国内有学者引进了国外对真实生活下的道德判断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将道德判断应用在道德、教育等方面,用于企业应用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相关文献很少,因此需要针对中国特殊文化及背景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4 结论与建议

从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和道德判断的研究综述来看,现阶段国内仍缺乏权威的研究结果。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和道德判断的研究也从早期的难以很好的区分各自的研究领域发展到了现阶段形成各自独立的研究体系,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两个研究仍存在着交集,尽管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逐渐呈现出企业化和战略化的特点,但其本质上来说仍是企业家道德和慈善行为的一种反应,因此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这种关联性是如何体现的将成为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和道德判断研究学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和道德判断研究已经形成系统科学的研究体系,学者们的研究重心逐渐从早期的以不特定企业、大范围样本统计分析的研究范式转向以特定企业、特定情境、小样本案例调研的研究范式,企业的特质性和企业组织环境的特质性成为学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并涌现了如社会灾难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等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Friedman,M.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70,(9):13,32-33,122-126.

篇(6)

Abstract: Since the issu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public and government’s demand for high-quality information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increasing rapidly. 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 Based on such circumstances, the author tried to discuss theevaluation system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 in following five aspects: evaluation objectives, evaluation principles, evaluation methods, evaluation indicators, evaluation criteria.

关键词: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evaluation;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230-03

0引言

国家审计署长李金华在2004年第二届“中国财经法律论坛”的演讲中指出,审计署已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给予更多关注,并强调关注社会责任将是国家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发展相对西方国家还比较滞后,尚未建立系统的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面的实践也仅局限在退休金、养老基金、行业保险基金和环境的某一个方面的审计。为了推动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经验,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围绕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对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1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目标

社会责任审计目标是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指导思想。我国学者陈金池[1]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提出审计报告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他认为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主要是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我国学者阳秋林教授(2005)[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以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是维持可持续发展。刘长翠[3]将社会责任审计具体化为对企业收益、环境保护、职工福利、所在社区义务、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关注,该定义侧重对具体方面的考虑。以上对社会责任审计目标的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根据上述研究,本文就社会责任审计的特点,将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分为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具体目标包括审计主体针对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也即员工权益保护、消费者责任、债权人和投资人责任、供应商责任、社区贡献、政府责任、环境责任、公益事业的八个方面,根据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全面、准确的综合评判。最终目标是通过总体评价和报告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从而监督和规范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与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

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原则是社会责任审计实践中把握重点,进行客观评价的总纲领,因此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与企业道德相关的范畴[4],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评价应着眼于全局,即既要考虑企业内部状态,也要考虑企业外部反映,既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及管理这些未能充分反映到财务结果中的过程管理,也要考虑形成企业财务记录的结果评价。

2.2 重要性原则企业的社会责任事项是十分广泛的,审计主体对纳入审计范围的事项,应在全盘把握的基础上针对重要事项的进行重点核查,如对法律法规规定性事项,对公认的企业社会责任底线事项如员工劳动权益保护、社会诚信、环境保护责任应给予重点详细审计。

2.3 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易懂,便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判断被审计对象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履行情况的优劣,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此外,审计评价标准还应充分考虑客观因素,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被审计单位的可控制因素进行评价。

2.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状况的总体评价。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目标涵盖的范围和内容较为复杂、广泛,简单的标准难以全面评价被审计事项,因此需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审计评价。

3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

同传统审计必须依据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财务资料为基础进行一样,社会责任审计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及相关资料为依据进行,根据以往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计量方法有四种:社会责任会计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指数法。那么结合传统审计的评价方法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法的特点,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传统财务审计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在社会责任审计中也同样有效。它既可以是审计人员将收集到的数据同相关标准相比较 也可以同其他同类行业企业情况相比较,然后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运用对比分析法时,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审计标准,如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国际标准等;二要注意由于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及不完善,有时需要借鉴来自其他方面的标准,此时,审计人员应考虑被审计单位与该标准适用单位之间的差异,以便对审计标准作出适当调整,从而能够客观评价社会责任审计。

3.2 比率分析法它是由审计人员在所收集的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有关比率来剖析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既可在审计期的数据与初始状态数据基础上计算得来,也可以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较得来,还可以是在其他有内在联系的有关数据比较得来。比率分析和对比分析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问题,但由于比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它可以弥补对比法的不足,把一些不可比的数据转化为可比的数据,从而揭示了有关信息的内在联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适用于多准则、多目标的决策分析方法。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必然是多方面的,如果仅仅依据某方面单项的指标是难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客观的、科学的、总体性的评价。该方法则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将复杂的企业社会责任因素以及一些定性的因素模型化、数量化。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为按问题性质和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 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然后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或确定相对的优劣次序,从而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它们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其社会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区域应各有侧重。那么审计主体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特点,针对企业不同方面的社会责任权衡轻重并进行评价。如对于化工型企业来说,审计主体会更加关注企业在环境方面的影响方面和评价,而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说,这个方面就没有那么重要,审计主体可能更重视对消费者责任的审计等。

3.4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从根本上讲属于一种多层次分析方法[5]。它是一种非数学模型法,与纯粹的数学模型相比较,更强调人的思维判断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据以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模糊评价模型,对于定量因素,运用数量化的统计、计量分析,对于定性因素,可采用专家德尔菲法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即对不同的企业在确定社会责任领域各要素对总体评价的影响权重时可采取多位注册会计师进行专业判断,以提高审计评价的质量和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定性指标设定标准值时,应请具备相应方面知识的注册会计师和相关行业专家对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多轮的咨询调查并修正后,采用统计方法综合得出专家群体对评价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的判断赋值结果后,再进行相关分析。

3.5 软件辅助分析法软件辅助审计方法已经成为现代财务审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的优势在于对常用的或复杂的计算和分析方法进行模型化的设计,由系统根据录入的基础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减少审计工作中对数据的大量计算分析,大大的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果。社会责任审计内容广泛和复杂,特别是定量与定性因素的分析,对审计主体的要求比较高,上述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各步工作如果由审计人员手工开展,则需要审计人员掌握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并要求具有较强的数学推演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将该方法固化为一定的审计评价软件,通过软件运行获取注册会计师及专家对每一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所赋予的各项指标影响权重以及指标评分标准,而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只需要审计人员在已经计算好的各类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影响权重的基础上输入指标得分,就能够得到综合业绩评价的得分,操作简单。

这样,借助于计算机软件辅助审计,一方面促进了科学的审计评价方法的运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审计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同时极大提高了社会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质量和效率。

4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是指企业在执行社会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应遵循的标准。

学者李嘉明[6]认为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的社会责任标准;企业自行拟定的内部标准。笔者结合我国国情,认为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制性标准,如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行业等制定的标准。二是非强制性标准,如有关利益相关方的评价标准等。根据其来源并结合社会责任审计评价目标和原则,认为评价标准应当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4.1 真实合规性评价标准真实合规性评价标准是指被审计单位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资料必须真实地反映其社会责任活动,且这些活动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支出是否真实,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其账务处理是不是根据国家有关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而做出等等。

4.2 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及管理系统评价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评价标准,即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导向评价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企业政策层面的评价和企业管理层面的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产生之日起便与道德的范畴相联系,企业的政策是企业经营战略和理念的书面化表达,是重要的价值观传递方式,企业有怎样的政策直接关系着企业在社会责任活动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而管理活动是联结企业价值观,战略政策与企业行为活动的桥梁,其有效性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结果。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和管理活动评价标准是社会责任审计综合评价不可或缺的部分。

4.3 利益相关者期望和反馈评价标准企业利益相关者即社会公众和政府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主体,这决定了在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他们的参与是提高社会责任审计结果有效性,降低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最具影响和得到广泛认可的世界著名的美体公司(The Body Shop)的社会责任审计设计中,将公众期望和评价的获取作为审计程序的重要部分。尽管公众和政府的期望和反馈评价标准难以确定,但是却能对企业社会责任状况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因此在社会责任审计的前期准备阶段或预审阶段,可以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影响主体如政府相关管理结构、内部员工、供应商、债权人、主要消费群体、社区居民等就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访问、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以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和反馈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的一个方面,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综合评价。

5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应当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设置,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对社会责任指标的设置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因此笔者参考G3报告指引、SA8000标准[7]和AA1000标准及我国法律、法规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规定通过以下指标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具体指标见上页表1。

以上仅是对指标和影响因素的大致描述,在审计过程中对这些指标的衡量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指标,另一类是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计算。而对于定性指标则需要通过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8]等进行量化,再据此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选取和量化分析,能够比较科学、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总体情况,较好地解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问题,并可得出较为系统、直观的量化评价结果,减少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社会责任观念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观念不同对审计评价形成影响。往往财务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在某种意义上还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社会责任审计更是如此。不同审计人员工作经验、社会阅历、知识积累以及认知心理均可导致其对被审计事项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对指标的有效选择和量化分析有效避免了这种随意性,使社会责任审计评价工作更为系统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祖民,颜剩勇.论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学科基础[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9):13-15.

[2]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刘长翠.论社会责任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8,(9),20-22.

[4]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9,(3):33.

[5]牛秀敏,郑少智.几种常规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J].知识丛林,2006,(3).

[6]李嘉明,赵志卫.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内部审计的构想[J].中国软科学,2007,(4):123-126.

[7]周兰,彭昕.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现状分析与启示[J].财会月刊,2009,(4).

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 经营绩效 企业文化

问题的提出

我国宏观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亦付出了昂贵的自然生态环境污染和社会制度环境溃败的代价。众多企业在谋求企业合理利润的同时,亦显著增加了各种外部成本,其根源在于企业基于本位主义的企业文化理念而制造的外部不经济。企业须将社会责任履约水平纳入其战略运营目标体系中,实现企业战略运营目标与社会各界对企业提出的社会道义目标相一致,方可有效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与社会地位,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部分企业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将会导致自身经济利益的净流出,这使得管理者产生抵触情绪。实质上,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同时将增进企业的商誉价值,有助于从战略层面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市场竞争能力,进而为社会提供更多增值价值。我国企业应当深入探寻当前因社会责任缺失而导致企业运营绩效下滑的问题及其根源并给出相应对策。在经营实践中,企业应将社会道义责任融入企业核心文化理念中,并在宏观社会与经济发展目标与微观企业价值链优化之间寻求均衡,最终实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优化企业经营绩效的双重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影响经营绩效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缺失影响经营绩效

其一,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根源在于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位。我国主流企业家多为实干型的创业者,依靠其务实作风来度过其坎坷的成长历程,故多数企业家缺乏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务虚型事务的必要关注和重视。再者,我国企业治理结构通常表现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于企业最高决策层,企业家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多采取集权式管理模式。集权式公司治理模式使得部分排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的个人意志较易于上升为企业战略并落实为企业行动指南。究其根源,在于多数企业家的行为特征多受其生活阅历和教育经历的影响,并受特定市场氛围的熏陶,从而形成缺乏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理念。其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本质在于部分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解读与社会主流观点迥异。部分企业家基于经济人假设来给出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解读,他们认为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在于改善经营效率以有效增进企业所有者的所有者权益的保值与增值能力;企业为且仅为企业所有者负责。这种观点生硬的将企业的社会属性剥离掉,将蜷缩的唯经济论抬升为衡量企业成败的唯一标准。经济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论的结果势必导致企业脱离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现实,制约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缺失影响经营绩效

其一,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迫使企业日益重视短期财务绩效,从而削弱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的能力。当前世界宏观经济风云变幻,我国各类企业面临着多重生存与发展压力。当前以节能减排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直接抬升了企业投资建设的环保成本;以宏观货币政策趋紧所导致的信贷市场资金短缺则直接抬升了企业投资建设的融资成本。在各类经营成本攀升的压力下,我国企业为有效克服其财力单薄问题的制约,为确保企业平稳度过经济危机而采取短期性财务战略措施。企业短视型财务绩效主要表现为通过将其经营活动内容定位为增进企业当期财年盈利水平的方式来有效达成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其二,部分企业决策层认为企业的财务目标预期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负相关于企业的经营绩效水平。该论断的支撑依据是企业家认为社会群体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履行水平的认知水平有限,故社会群体采取消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方式来回报企业善举的行为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增量,难以有效弥补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这使得部分基于理性人预期的企业采取放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策略,以降低企业社会形象的方式来增进企业短期盈利水平。再者,鉴于企业在树立社会形象上所需耗费的企业资源较多,耗费时间周期较长,部分职业经理人在股东设定的短期盈利绩效压力下,亦偏向于放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