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6: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1)

一、纵向策略――持续关注 跟进指导 纵向深入

教研活动案例:针对新任语文教师的教学培训

真正让教师将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在一定阶段内,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积极性、实践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制定了“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培训策略。

以新教师培训为例: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我们为新入职教师量身打造了六项序列培训,使新教师迅速适应并胜任教学教研工作。

第一项――视导摸底,详细讲解。教研员在开学初逐一听新教师的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根据教研员的修改建议,新教师在另一个教学班再次授课,学校教导主任进行跟进指导。本项活动,重点在于充分了解各位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点,以此为基础我们设计了进一步的培训。

第二项――送课下乡,实例分析。我们安排了两场送课下乡的研讨活动。首先,由送课骨干教师解读主题选择,授课意图,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如何选取课例研究主题,进行课前说课,捕捉观课要点。第二步,骨干教师现场做课,新教师根据确定的观课要点观课思考。第三步,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教学反思要点,并引导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发掘议课时的问题点。第四步,新教师就观课时的关注点和在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点进行议课。教研员对议课的方式,内容进行现场指导。两场送课研讨后,我们发现新教师对如何备课,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在观课、议课中实现专业成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项――集中培训,理论提升。教研员与兼职教研员密切配合,结合大量的案例,为新教师系统讲解了如何上课、说课、观课、议课,这次集中培训,使老师们对教学教研的各项基本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理性的认识。

第四项――课例展示,现场示范。为使理性的认识与真正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于是我们让区内优秀教师呈现教学示范,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解读;课后教研员呈现多元化评课示范,并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第五项――师徒备课,牛刀小试。组织区内骨干教师以自己的优质课为例,手把手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并跟进新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六项――课堂观察,临床指导。新教师根据所学的技巧备课、授课、说课、观课、议课,教研员与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实践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临床式指导。

在培训中,从需求入手,按照教育规律,我们以教学基本技能为重点,循序而进,由学到用,由扶到放,理论结合实践,使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横向策略――横向联合 智慧共享 同研并进

教研案例:针对四年级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为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教学方式,自2012年2月起我们以四年级作为实验基地,运用“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纵向策略开展了系列专题研究。但仍存有诸多困惑,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我们决定借助于联合体教研的活动形式。

我们借助于这种形式针对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三个难点课型“单元整理课”“单元拓展课”“单元作文课”,开展了递进式主题研究。9月份,古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研讨,根据上半年探索中发现的核心问题确定了研讨主题“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凸显语文味”;10月份兴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研讨,我们结合市区教育局倡导的“生本教育”,将研讨主题提升为“生本理念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体现”;11月份,根据市研讨会精神,我们将南园联合体负责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研讨,主题调整为“合理设置单元整体教学前置作业,实现生本课堂”。

在纵向推进中,主题研究逐步深入;横向互助中,充分调动了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减少了教研活动的指令性,使得教育智慧共享,在互相砥砺中实现同研并进。

三、立体策略――聚焦难点 多措并举 立体推进

教研案例:针对中高年级教师的作文教学研讨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区语文教学的最难点,如何运用区域教研突破这一难点?我尝试实行“多措并举”,针对影响作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运用用纵向与横向策略加以引导。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讲的艺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86-01

成功在于改进和创新,作为执教者,应当时刻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素养为目标,并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使其将课堂视为自己的兴趣园地,在此茁壮成长。

一、导课,“讲”出热情

谚语讲“万事开头难”,导课,就是一节课的开端。谚语又讲“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课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上课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奠定学生渴望新课堂体验的一种基调。教师通过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感染学生,用敬业的热情与个人风度吸引学生投入课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的《》时,笔者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的历史背景。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鸦片是一种,它曾经被外国殖民者用来毒害中国人的身心。后来,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制鸦片进入中国,而林则徐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当年的壮举。”生:“老师,我知道这个故事,林则徐。”生:“老师,我也知道,林则徐当年当着外国人的面把鸦片销毁在洋鬼子的面前,真是太威武了。”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大家饶有兴致,眼睛睁得大大的,认真地听着课,生怕错过了什么内容。而笔者在讲出热情的同时,也唤醒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对历史故事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会主动要求给大家讲讲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知识,这种氛围正是笔者所追求的。

二、点拨,“讲”出智慧

课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学堂,当学生殚精竭虑而不得解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指点迷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困惑之处,加以点拨,为其“授业解惑”,彰显智慧之风。教授四年级上册的《》时,笔者在讲课中就课文中一些知识丰富的细节进行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点拨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师:“现场礼台上的一侧是穿着官服的清朝官员,礼台的另一侧是什么人物呢?”生1:“另一侧是官府邀请的外国商人,其实这些人都跟鸦片有关系。”师:“清政府为什么邀请他们来观看销烟呢?”生2:“这样做,一来表明了国家禁止鸦片在中国贩卖的决心,二来是对外国商人的警告。”学生回答的都很有道理,并且显示出他们在认真思考。这样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式的点拨,能够指引学生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养成在发现问题时,不满足于表象,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对于那些未能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笔者会提出其他问题让他们在课下完成,通过对其观点进行点拨,给予学生智慧,提高教学效率。

三、评价,“讲”出激励

课堂如果只有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在努力经营的话,课堂将会变得渐渐失控,或者教师因学生不能给予预期的响应而失去讲课的热情并且轻视学生,或者学生因教师讲述得乏味单调而失去听课的渴望,厌恶课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其做出评价,使评价能起到激励学生热爱学习的作用。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的《》时,笔者对学生的问答环节做出了回应,鼓励他们求真知,追求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对待知识要努力探索,直到获得自己的答案为止。对生1的评价:“看来你认真阅读了课文,找到知识点的所在,还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期待你下次精彩的表现。”对生2的评价:“你概括得很好,你肯定也是认真阅读过课文,知道其中的关键所在,还能恰当地表达,真是很棒!如你所讲,林则徐是为了宣告中国对抗外侮的决心,同时也是为了向中国的百姓证明,清政府对外国列强是不会姑息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表现出教师的关怀和公正,鼓励他们不断学习与思考。

四、延伸,“讲”出广阔

一堂有成效的语文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对课堂做出适当的延伸,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独立思考精神的养成。课堂的延伸,可以是对人文精神的讲解,对文章独特写作风格的讲解,对文章作者个人生平的讲解,对诗词平仄韵律之美的讲解,对某项技能学习技巧的讲解等。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的《》时,笔者就的历史意义作了一番延伸,让同学能够深深认识到不忘国耻,努力学习,报答祖国的必要性。师:“同学们,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着近代中国的爱国志士同帝国主义列强破坏中国的行动坚决抗争到底的决心与毅力,代表着坚决捍卫国家和,将外国侵略者从中国赶出去的不屈斗志。”生1:“是的,老师,落后就要挨打。当时中国科技落后,才会被外国列强一再欺凌。”生2:“不忘国耻,努力学习,做祖国未来的领头兵。一定要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来维护世界和平。”笔者认为,对学生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延伸,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是教师及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修正,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反馈建议进行认真研究。通过导课点燃课堂氛围,唤醒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讲”的艺术,给予学生更大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6(03).

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本原;创新性思维;学生主体

语文教学到底怎么教,已经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很多教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都缺乏清晰的认识,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学,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大难题。语文教师如果像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那样只是依据课本教W,要明显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很困难,于是语文教师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探索语文教改的途径。但是这也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并且又将进一步造成语文教学的不规范。语文教学要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性的专业,就必须形成一套可供普遍遵循的规范。语文教学的困境,本质上来自对语文教学的目的缺乏一致的科学认识。只有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改进和改革语文教学才有明确方向。

一、培养创新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得到了广泛认同,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表现为“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这样庞大、松散和难以驾驭的结构,对于这样一个宽泛而缺乏重点的目标而言,课程内容的庞杂就是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填鸭式教学盛行:教师条分缕析的烦琐讲解,对课文内容和结构进行一再肢解,题海战术和注重枝节的教学与社会生活失去联系,其结果是遏制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要了解语文教学的本原,需要回到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上。人类语言的发明和运用为的是方便传递信息,尤其是传递复杂的信息,因此语言在本质上就是信息的载体。从信息载体的视角可以看出,听、说、读、写,只不过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不同环节和方式,这四个方面是整体的四个部分,它们共同满足了信息交流的需要:听和读是获取信息的环节,说和写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环节,从“听、读”到“说、写”,就形成了信息收取―处理―传递的闭合回路,人类的交流通过听说读写而得以完成。

“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类型的能力,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即听和读的能力;一是加工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听是即时获取信息,读是获取历史信息;说是即时加工、回应信息,写是深度加工和储存信息。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两个类型的能力就获取的难易程度和意义而言都是不同的。在难易程度上,获取信息比加工信息要容易,获取信息(听与读)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学习过程,加工信息(说与写)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创造过程,由此在意义上两者也就有了区别。学习知识是为了创造知识,虽然学习现成知识对每一个人来说是生存的条件,是一种必备的生活技能,但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知识的创造才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知识创造的维度上,“听”与“读”只具有手段和方法价值,“说”与“写”才具有目的价值。如果“说”与“写”只是对原有信息的简单传递,没有创造新的知识,那么人类的认识水平就会停滞不前。

根据上述讨论就得到了语文教学的几个层次:

第一个是基础层次,即听与读的训练。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创造的前提。相对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比较简单,因而这种能力也比较容易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自我养成的能力。多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理解词义当然只是阅读最初、最基本的能力,从材料中抓取重要信息的能力才是阅读能力的体现。个人通过大量阅读以及因此形成的知识积累,是最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

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写的训练,它比基础层次更重要。说与写的能力比听与读的能力更难培养,因为它是思想表达的部分,是运用知识的部分,其中包含了对创造的要求和广泛的个人创造的可能性,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第三个层次是核心层次,即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

现在就能更加清楚地看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在第一个基础的、学习上比较容易的环节,实际教学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师精讲细分,学生陷入题海,事倍功半。在第二个层次上,在说与写的层次,学生却是沉默、安静的,课堂上保持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秩序,而写作教学则进入进退维谷的困境,教师难以对学生写作进行有效指导,学生难以提高写作水平。正如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荣生教授所说:“在语文课程里,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写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文章,因为教学按其本性只能教已有的东西,比如写散文的知识和技巧这些形式方面的东西,教学生如何模仿好的例文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助长了学生作文的形式主义风气。至于在第三个层次上,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不但被现有教学模式所忽视,而且事实上也受到严重压制。

二、训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创新是教不出来的,但可以通过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训练,重点在于思维训练。就像游泳教练训练运动员那样训练学生,教练必须让运动员自己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实战水平,而不是停留在课堂上讲授游泳理论和技巧。

强调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中心位置,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学生主体原则,一是实践原则。学生主体原则要求教师从目前教学的中心位置上退出,让学生站到教学的中心位置,结束被固化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讲―听”关系,代之以新的“教―练”关系。实践原则要求实践主体在做中学,在训练中掌握方法,获得真知,塑造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位英国教育工作者在《金融时报》网站上发表文章,记述他在北京八一中学五个星期的戏剧教学经历,从中对比出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异。这是一次训练和实践教学,他挑选了22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14岁中国小演员,将为1500名观众用英语表演《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他写道:“他们所接受的全部教育都告诉他们,戏剧是个无关紧要的东西。”他有一天听了该校的一堂语文课,学生们先起立背诵他们正在学习的文章片段,然后在接下来的课堂时间里记录教师的上课笔记。在他的戏剧课上,学生们一开始非常害羞,他们只有在被要求发言时才会说话。即使是在戏剧课程里,采用死记硬背办法的本能依然强大。一位班主任对他说,她和她的同事一直在让所有学生排练他们的台词。这位英国教育工作者评价说:“我们的理念与中国的教育原则可谓截然相反,西方戏剧课的基础理念之一就是只要肯尝试,犯错也无所谓。在西方,学习艺术类科目、培养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内在价值被认为是不言而喻的。”这在这些中国孩子身上也得到初步体现,参加一个多月戏剧排练、表演的每一位学生都写了日记来记录这次的经历,“自信”“改变”和“乐趣”几个词反复出现。

训练和实践教学看重的是训练的过程,在训练和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获取某个确定的结论和答案。与之相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看重的却是结论和答案,而轻视训练过程,这不仅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也是长期来教育偏离目标的结果。

语文教学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与整个教育改革相联系,但单一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可以进行,通过改进原有的教学手段可以收到改善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要求改变现有的语文教学方法,使教育方法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作文教W本应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但是当下的写作教学恰好是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一环。虽然看上去作文是学生自己写作,好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并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学生课堂写、教师课堂评的方式,不能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写作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没有进入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仅仅是按照高考作文模式在书本中寻找例子、名句。同样,教师的作文讲评也无法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讨和发现。当教师试图教会学生某种“正确”模式的作文写法时,他事实上就做了不正确的事情。

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原则和实践原则,究其实质,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融入到书本和知识中去。学习更多的是一个自我教育过程,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和训练激发想象力,在学习中不断结合自身经验,增加新经验,由此获得探索能力的提升。

三、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中小学生作文就应理解为组织材料和思想、寻找结论、发现新事实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始至终是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教师只是在方法上做适当指引。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讲述了他读小学的女儿的一段学习经历:

“在我女儿她们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她们就学到,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老师会花一年的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比如,我女儿读四年级时,老师让她们想一想如何应用科学方法,想针对什么来进行检验。她们四五个小孩一起酝酿了一下,或许可以研究学生每天早晨到校的高峰时间是几点钟。她们想,每天学校于八点半开始上课,那么,八点二十左右应该是学生到校的高峰点,这就是她们的假设。把这一想法告诉老师,老师说OK,你们可以去检验一下这个假设。于是,她们下一步是搜集数据。大概有四五个星期,每天清早,这些小孩分头站到各个校门口,去统计各学生到校的时间。通过统计数据,她们发现7:50是学生到校最多的时候。这一结论跟她们原来猜想的很不一样,否定了最初的假设。为什么7:50到校的学生最多,而不是8:20?后来,她们讨论、分析了很久,得出一个解释是因为很多父母送小孩上学后要去上班,而8:00或者8:30是很多公司和机构上班的时间,为了上班不迟到,父母肯定要提前一点把小孩送到学校。这就是她们最后得出的解释。然后,再写出作业报告,向全班同学表述、讲解整个实验。”

在这个事例中,“说”与“写”实现了统一,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书本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通过调查矫正原有的看法,避免武断作出结论,理解到在科学研究中思想适应事实、思想与事实一致性的重要意义,学生由此领会到什么是科学精神。

探索性作文与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我国语文课程里学生学习的“文学性散文”写作是截然不同的。他说,小学是“记叙性的散文”,初中由“记叙性的散文”过渡到“议论性的散文”,高中则主要写“议论性的散文”,或者叫“夹叙夹议”的随笔。而这类好文章的标准,一是结构巧妙,二是语言有文学的意味,即有“好词好句”;两者合二为一,也就是形式的“独创”。

这种文学性或随笔式写作与探索性写作在方法上、在教育效果上的差别表现在许多方面:

1.前者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对具体的实际问题的考察,是纯粹的课堂写作;后者扎根于现实生活,融入学生自身的经验。对现实问题和实际需求的关注,永远是发现和创新之源。

2.前者没有探索和研究,主要是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因而也不需要有科学方法的支持;后者是在科学方法的支持下获得结论。

3.前者,学生没有“思想―事实”的求证,没有科学精神的追求,观点没有从形成到逐步清晰、完善的发展;后者,学生不断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事实,检验自己的观点,调整、发展自己的思想。求证的精神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方面。

4.前者没有思维训练,没有学生的独立自主探索,没有培养受教育者创新和发现的潜力;后者相反,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篇(4)

一、单元整体感知

1.以单元开头的“导语”为切入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初步了解本单元所有的学习内容,感知单元主题的情感意识,增强求知欲。教师趁机指导搜集相关资料并制成资料卡,为单篇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可以是自己旅游或搜集到的名山大川的门票、地图、照片等,唤起回忆并加深景物印象。学生再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兴趣制定单元学习目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介绍给大家,让学生产生读其他课文的欲望,引导学生说出读书的收获。

3.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加强课堂内外的衔接。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主题是“大自然的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发现大自然的美,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打好基础。

二、单元部分感悟

在单元部分感悟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自己感受、领悟事物与文章的个性。让学生在赏析与研读、整合与比较中积累个性语言,领悟表达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1.体悟个性化语言,透视个性化事物。

体悟个性化语言,是让学生在读文中深层地叩击词句,体悟作者心境,鉴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例如:“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草原》一课的点题之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直点主题:“蒙汉情深”的“深”体现在哪里?“天涯碧草话斜阳”又是怎样的景象?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深化文意,体会到作者写作意图所在。

2.“整合—对比”式阅读,感悟表达规律。

单元整组教学是在单元整体的高度上,删繁就简,把一单元读薄,体悟最精妙的语言,体悟最有价值的语言规律,以求达到教学的简单化、艺术化、精良化与高效化。教师要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见微知著。在学生的体验与感知、课内与课外的文章间,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会比较、鉴赏、积累与运用。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就编排了《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在学习课文时,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中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环境的各异,在比较中感悟,在感悟中吟诵,领会到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巧妙处理精、略读课文。

对于精读课文,我们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上。课堂上要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以学生感知时的兴趣点与疑惑点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略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也可以依学生的个性组织交流,让学生就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或是最有困惑的一点进行交流。在相对宽松、自由的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读疑点、再品品趣点等。

三、单元整体回顾

“整体回顾”为学生展示学习整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以语文园地为依托,探求学习规律,提升表达水平,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同时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

1.整体探求学习规律。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是关于阅读、写作方法的对话,教师要充分运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入对话。让学生在主题汇谈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归纳“发现要点”,先个体概括,再小组筛选,最后全班讨论。

2.整体提升表达水平。

单元整组教学旨在打通生活、阅读和习作的通道,“单元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当师生围绕单元主题聊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习作训练也在悄然酝酿了。学生从回忆体验开始,经历吸纳、感悟的过程,又与有意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并用文字记录下美好人生的足迹。学生经历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就等于经历了一段弥足珍贵的生命历程。

3.感悟语言文化。

如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读读背背等栏目中系统地编排了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农谚等内容。可以边学习课文,边引导学生搜集此类资料。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读读背背是描写田园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搜集摘录此类古诗,在学完整单元后,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会,这样既丰厚了学生的积累,又激励了学生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

4.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篇(5)

关键词:积累语言;读中记忆;说中积累;写中运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畏首畏尾;作文语无伦次,辞不达意……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深入的思索方才渐渐明白,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都需要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儿童是学习语言的表达的最佳时期,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一定梯度的语言训练,形成良好的积累语言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养不理想的关键就是缺少语言这“米”。因此,语文教学的基础、首要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即是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读中积累语言

1.在诵读中积累

每日进行晨读,内容包括:古诗、儿歌、歇后语、名人名言、名家名篇等。老师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既有词句积累,也有篇章背诵。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校园内传出朗朗的吟诵声,整齐响亮有韵味。别小看了这两分钟,日积月累,我们的学生在没有任何课余负担的前提下积累了不少。每学期末,各班还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吟诵展示呢!如:一年级识字大王比赛;二年级古诗擂台赛;三年级精彩片段吟诵赛;四年级阅读能力竞赛;五年级摘抄本展览和小报制作评比等等。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们把平时所学所积累的知识都展示出来,这将激励着学生们更主动更用心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2.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确保一定的阅读量,是有效积累的基础。我校效仿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努力营造读书氛围,鼓励学生多看书。为让阅读落到实处,各班均成立了图书角,供学生课前课余阅读。本学期学校新购进了一批适合学生“口味”的好书,如《世界百科知识大全》、《杨红樱著作全集》、《青少年版文学名著》等,并积极开展校园征文、演讲活动,与潜移默化中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为使阅读更加深入,学校利用家长会这一契机倡导家庭定期购书,渗透亲子共同读书的理念,以期学生的积累由课内向课外获得延伸。

二、在说中积累语言

农村学生受环境的影响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为教师要鼓励它们大胆把话讲出来,多鼓励学生,树立其自信心。学生刘澳国做事说话都是慢吞吞的,尤其是上课发言,未张口,脸先红,同学们曾一度哄笑他,使之无地自容。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制止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鼓励刘澳国树立信心,告诉他老师和同学都在认真听他说话,在课堂上我常常把简单的问题抛给他,他轻松对答,信心不断树立起来,胆子也大起来了。在班级举行的一次诗歌朗诵中,他朗诵了一首臧克家的《老马》,虽然不是很好,但由于敢说,还是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让学生多说、勤说、敢说、会说,把自己想说的、有疑问的、有不同看法的,都可以说出来,并有针对性的对那些病句、语法错误、表达不准确等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比如某个学生发生表达错误时,我们可以说:你如果像某某这样表达可能会更好一些等。如现在的某些课堂为追求效率,课堂节奏较快,学生的回答只要求重点,答对即可,忽略了学生话语的完整性,久而久之难免会造成学生语言的错误。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要求学生回答完整,清楚,在表情达意中,强化了语言的训练,进行了语言的有效积累。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它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这是语言表达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讲课伊始,首先播放了一段地震时的视频,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何感受?”学生甲:天塌地陷的那一刻,我的心也震动了!学生已:我为他们感到着急,心里大声喊着,快跑!孩子们的话令我唏嘘不已,它们或许已经在为这对父子担忧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课堂上学生还会无话可说吗?又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渐入尾声时,教师插入了老人的生平介绍,当讲到老人只抽三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省下钱却为海鸥买面包和饼干时,有的同学长大了嘴,有惊讶,有不解,有疑问,有赞叹……此后的说感想,巧练笔环节水到渠成,顺风顺水。由此可见,针对教材实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引起学生语言交际的欲望,激发它们语言交际的热情,创设语言共享的平台,就能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三、在写中积累语言

要提倡学生在练笔中进行语言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练笔指导,把练笔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在平时训练中练笔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观察练笔。让学生着眼于生活细节,如记录下爸爸刮胡子的动作,爷爷下象棋时的神态,妈妈睡觉时的样子等等,字数不限,抓住特点即可。课前进行交流展示,及时给予肯定,养成兴趣,形成习惯。第二,阅读练笔。如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在学生说完后让他们马上把说的话写在旁边,进行交流。学完《古诗三首》后,学生孙亚钊也诗兴大发,做了一首诗:“数学英语作业多,全班上下疲惫了,语文老师体谅人,空出时间来放松,可惜时间如飞箭,到头也没放松成,但老师心意已领,语文老师您真好!”多懂事的孩子啊!虽然诗句不够押韵,不够对仗,但能以“写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积累的妙处。当把他的诗读给大家听后,全班掀起了作诗热潮,看到学生一首首稚嫩的“诗”,教师能够感受到学生积累语言的脚步迈的更远了。第三,利用一些重大的、有教育意义的节假日或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如母亲节、教师节、学习雷锋活动日、快乐的野炊活动等,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中积累素材,积累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积累,落实读中积累,说中积累,写中积累“三部曲”,让他们养成勤积累,乐积累,会积累,变“要我积累”为“我要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6)

“玩转”花样一:课堂游戏当道

孩子不愿意上复习课,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机械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复习课也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兴趣也是复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而学生兴趣的激发在复习课中往往被我们忽视,因此要想强化复习环节,起到最佳复习效果,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为此,我特意为自己的学生设计了几个很有意思的语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复习、巩固和提高。

1.生字词:游戏――字词大通关

我所带的班级是三年级,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他们这个学段要掌握并熟练应用2000个左右的汉字。可以说他们的识字任务一点儿也不比第一学段的学生轻松,而且三、四年级恰好又是错别字的“重灾区”,可见老师和学生在这个方面的负担有多重。在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里,老师通常都会让学生在容易混淆的生字处画上重点号,或者是出一大张的“看拼音写词语”“形近字组词”之类的练习给学生,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在紧张的复习期间,收到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我考虑到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借鉴他们喜欢的儿童节目“智勇大通关”,将生字词的复习融入游戏中,设计了“字词大通关”的教学环节。

2.句式练习:游戏――川剧变脸

第二学段对于学生在句子方面的能力要求提高了,学生要掌握的句式类型多了。我为孩子们设计的“川剧变脸”游戏恰好解决了这一知识重点。在课堂上,老师先利用多媒体给孩子展示“川剧变脸”的绝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孩子们我们也能玩“变脸”游戏,接着在黑板上出示例句“百灵鸟的叫声吸引住了全班的同学。”让学生们尝试给这个句子变换“脸谱”。话音刚落,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分小组热烈地讨论,不到两分钟,几乎所有的小组都能变换出5种以上的句型“脸谱”。我请学生把变换出的句型说给大家听听,听的同学认真辨析,看看变得对还是不对,发现不对的马上分析原因。结果,他们的答案涵盖了比喻句、拟人句、“把、被”句、反问句、扩句、缩句等所有已经学过的句式,效果真是出奇的好。这样的课堂游戏不仅使孩子们系统地复习了已学句型的转换知识,让孩子们对不同句型的改法特点有了细致的辨别和鲜明的比较,更主要的是利用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复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名篇佳句、成语古诗、俗语谚语积累:游戏――无敌好搭档

纵观人教版的教材,老师们不难发现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读读认认”“读读背背”都是比重比较大的一块内容,集体背诵或是单纯默写在较短的复习时间内效果都不太好。根据这些词句具有对偶、照应的特点,我采取让学生两两配对的游戏复习方式来进行,即:学生自由搭档,一个出上句,另一个就对下句;或是双方配合,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合作背诵表演。这样一来,课堂上既让学生有了自主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全班反馈的环节充满了乐趣。

“玩转”花样二:我的练习我做主

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总是老师给孩子们找资料、找练习,有时难免缺乏针对性和多样性,再加上课堂上尽是老师“满堂灌”,难怪学生上复习课时昏昏欲睡。在我看来,复习课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自还给学生。

1.让孩子自由选择练习

不同层次的孩子,先摸清自己的学习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从进修校出的练习卷中选择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加强巩固。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节约了学生复习的时间,还能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学生因为“炒冷饭”而产生厌烦情绪。

2.有效合作,自主命题

这个环节是对之前环节的延伸。我让学生分不同层次进行组合,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互相帮助,人人都要出一份力。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变得高度有效。”当我翻开学生完成的一份份试卷,且不说卷面上五彩斑斓的颜色,单是试卷上丰富的想象与个性的表达就让人赞不绝口。仔细看看试卷的内容,既有优等生独特的见解和还不能解决的困惑,也有适合低差生的基础知识题,虽然他们的思路还略显稚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份份试卷得来的过程正体现了他们认真复习的成果。

“玩转”花样三:独门秘笈人人有

之前我谈到了让学生自己出练习、做练习,可是练习结束后怎样处置其中的错误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孩子们对一些做错的题目往往置之不理,到头来,练归练,考起来照错不误。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应得到改善。

我想到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独门秘笈人人有”。学生听到“独门秘笈”四个字就来了兴趣,这时,我告诉学生所谓的“独门秘笈”就是纠错本。其实纠错记录是很多老师平时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完成的,这个本子到了期末复习可就能派上大用场啦!以我们班上的学生为例,孩子们的练习里出现错误后我要求他们把错的题目用红色笔抄在本子的左边,用蓝色笔把正确答案抄在右边。这样两两相对,一目了然,引起警戒。紧接着我会将他们的练习统统收回,只留下纠错本让他们复习。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允许孩子在复习中通过纠错本弥补知识的缺漏,并获得高分,既加深了印象,也保护了低差生的自信心。其二,回收大量练习以后,量的减少缓解了复习的压力。让学生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和知识遗漏点,复习变得有针对性。其三,学生从多次的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慢慢地学会了抓住重点复习。

“玩转”花样四:巧设“激励箱”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分层阅读;角色朗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更好地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工程。但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总感觉把握不准方法,教学效果低下。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呢?

一、适时范读,示范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接受理解的能力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如学生的年龄层次、个人阅历,以及自身的感悟能力等。为了帮助学生更贴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地给学生进行范读引导。给学生进行范读并不等于把课文读通、读顺,更主要的是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教学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范读的影响力,教师在朗读时还可以动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文时,针对文中关于“雏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的描写就可以采用范读引导,因为学生平时可能很少接触到珍珠鸟,教师在范读时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观看课文中的图画,这样就会加深他们对珍珠鸟的认识。随着条件的改善,教师在范读时还可以配上音乐,或者运用网络直接演读,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分层阅读,指导方法

在教学新课时,教师一般都要分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如一开始教师都会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进行精读感悟,最后再进行作业练习,加以巩固,这也形成了阅读的基本

规律。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然后再自读说说课文主要描写的内容,而后重点理解文中相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所写的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阅读起来一定很感兴趣,也很容易把握,不过要想让学生完整地理解有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还要做好一些难点的引导,让他们能找准切入点去探究阅读。

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分层阅读时,重点应放在“精读”上。精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弄清它们的含义,探索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在“精读”的过程中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找出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一般地说,“精读”可以从有些文章的“题眼”入手,如在教学《学与问》一文时,教师就可以紧扣“怎样学”和“如何问”来设计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理解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此外,有时还可以抓住一些文章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去理解。为了提高“精读”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分析中能认真、细致地圈、点、勾、画,并能善于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感到困惑的地方,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对于一些情境描写较为深刻的文章片段,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会更有利于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同时这也是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演读的方法。因为这篇课文所写的故事重点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上,很适宜采用这种方法。在教学第二到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娜塔莎、萧伯纳,让他们分角色来朗读课文,仔细体会萧伯纳所说的话和小女孩的话。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口吻中体会一下学生是否真正知道萧伯纳其实并不是真正在炫耀自己,他只不过想给小姑娘一个惊喜,而娜塔莎也是在和萧伯纳逗着玩的,因为他们玩了很久,所以娜塔莎才这样说,娜塔莎的话体现了她的天真、纯朴、可爱,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这些没有写出的内容,则证明他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老师也不必多讲了。

四、鼓励学生,读出创意

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章节很多,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背诵的效率,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阅读。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进行演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尽量让他们眼、手、脑并用,以提高记忆的效果。再如,教学古典诗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练习将诗歌译成白话文;教学现代诗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等。总之,只要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数量,进而促进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注重读与写的结合,如,让学生在阅读后写读后感、仿写、扩写或缩写等。

总之,在小学的各个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应明确地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阅读,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为将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永远都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