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6: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篇(1)

关键词:德育评价体系 网络平台 全员参与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27-01

全面推进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品德评价。这是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重要实践。品德评价的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建立多维度、全面客观的品德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学生进行全面、立体的考评。

1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品德行为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人员单一,难成全员育人机制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在院系两级管理的基础上,以系为主进行实施,参与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和班级同学。而指导学生学习和实习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这样造成评价的不够准确全面。因为缺少任课教师的评价,他们也就不会主动承担在其区域内出现问题的责任,那么学生交给辅导员老师又会怎样处理哪?从过去多数经验得出结论是,对出现问题学生的处理能轻则轻,得免则免,原因就是学生做的是不对,但问题发生在别人管辖处,让我处理只好手下留情。这样会形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诸多空白点,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仅仅落在个别部门个别人身上,全员育人的局面就很难形成,因此必须创新现有的评价机制推进全员育人工作。

1.2 注重评价结果,缺少过程性评价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一般采用学年考评的方式,即每学年集中考评。评价的形式主要是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辅导员对每位学生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感性成分过重,容易形成人际关系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也容易忽视学生日常品德行为养成中的表现,缺少日常学生品德行为表现评价的积累,这种重结论的评价过于笼统,内容也过于模板化,很难体现每个学生品德行为的养成过程。因此应加强记实性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给予客观、及时评价,起到及时激励学生正面行为,约束学生反面行为作用。

1.3 评价过程封闭,缺乏科学透明和反馈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考核评价的结果,多数院校采用的量化分值的方法。表面上看起来这具有很好的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但是把每个学生的品德行为用一组数字表示显然是难以做到客观、科学的。我们提出建立一套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过程的全过程的、全员参与的、记实性的学生品德素质养成评价机制,通过网络平台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品德素质养成考核评价数据库,随时添加考核评价信息,公开评价内容,及时反馈考核评价结果,让学生能及时掌握自己的表现情况,以激励和鞭策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

2 构建基于网络的德育评价体系

2.1 基本思想和思路

将对学生品德行为表现总结性鉴定式的评价改为具体过程性评价,强化学校在学生日常品德表现在评价中的主导地位。 基本操作思路是:(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应用网络技术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日常品德行为;(3)根据记录按学期做出鉴定评语。

2.2 基本目标和内容

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日常品德行为表现教育评价的基本目标是:建立面向全体学生、涵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覆盖学生教育培养全过程的品德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基本内容可设为:课堂表现情况评价。包括教师授课、实验课、实训课等;宿舍表现情况评价。包括宿舍就寝情况、宿舍卫生情况等;校园公共场所表现情况评价。包括餐厅、图书馆、各种集会活动等;其它时间及场所表现情况评价。包括自习课、课外活动及其它时间场所等。

2.3 建立评价工具

基于网络进行评价,重在评价软件的编制。本软件通过校园网收集参评人员基本信息并写入数据库。根据条文设置的分值,最终计算出各个学生的量化分数。该系统采用注册制度,不同的用户有着不同的权限,可以提供结果查询以及查看详细评价内容的功能,使教师对今后的行为指导有更大的主动权,能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给学生合理的评价和切实的建议。

2.4 评价内容及标准

该评价方式可以把学生在校的日常品德行为进行分解细化成学习生活的各个细小环节,每个方面设置不同分值,分值的大小根据社会道德标准,由专业的出题委员会设置。该标准的设置同时符合大学生心理评价的要求,根据在校大学的心理变化情况合理出题,科学出题,以保证评价的科学客观,并能指导今后的学生行为。评价的结果应以不打击学生为准,使评价结果达到促进学生品德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效果。

3 结语

构建基于学生培养过程的品德行为评价体系,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品德和心理的全面发展。这种评价体系凸显对学生品德行为表现评价的过程,强调了学生教育评价的全员育人原则,建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机制,使学校全员育人工作落到了实处。基于学生培养过程的日常品德行为评价体系,更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客观地记录和反映每个学生达到既定标准的程度,鼓励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基于学生培养过程的品德行为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让教师清楚、具体、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检查学生各方面的状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看自己的行为记录,随时与既定的标准进行自我对照,随时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实现不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翠玲,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7.

[2] 张德莹.高校素质教育评价方法浅析[J].科技信息,2010,23:196.

[3] 杨云.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及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2:56.

[4] 张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素质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2009,10:144-145.

[5] 李国桢.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6:50-52.

篇(2)

关键词: 中小学 德育评价 时代困境 解决途径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德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品德水平的提高上,因此德育活动的目的性促使人们对德育进行评价,以了解德育活动进行得怎么样,以及德育活动的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时代困境

当今时代是一个政治文化多元化、经济成分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栖化的时代,是一个新旧道德历史变化的时代。许多崭新的社会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开始不断地渗透到学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中来。价值标准的多重性导致道德教育内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

(一)多元化社会给德育评价标准的建立带来困难。

第一,社会对学生道德多元化的要求与德育评价内容的单一性相矛盾。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出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使他们在学习之外,产生了许多与日常伦理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的特征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一系列的新事物对学生的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道德要求多样化的趋势与德育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发生了冲突,这就需要德育评价内容不断地修改、拓宽和完善,德育评价内容面临着社会转型和革新的压力。

第二,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德育评价标准“泛政治化”相矛盾。

多元化社会相对应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青少年学生处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他们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一方面,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命运,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他们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其价值取向的主流仍呈健康向上的态势,学生们用行动证明在重大事件和自然灾害面前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仍然是首选。而当今德育评价标准仍然是未摆脱“泛政治化”的影响,“在德育评价上政治因素所占比重大于道德品质的评价,对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情感训练考虑相对薄弱”。价值多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这对德育评价标准的选择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二)“个性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给德育评价方法带来挑战。

第一,培养学生的个体道德自主性的德育目的和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评价方法相矛盾。人的个性是建立在群体共性的基础上的。发展个性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培养学生的个体道德自主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学生体会到了道德的真实意义,才会养成道德自主性。而目前的德育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凸显评价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今德育评价方法转型的一个难题。

第二,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绝对的德育评价方法相矛盾。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道德自律水平,而且能够自觉采取行动,解决人际冲突和道德矛盾。这需要把道德教育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动态发展的等评价方法去激励学生自身内部生成积极的、持续的发展动力。而目前的德育评价多以德育的绝对标准作参照物对学生进行评价,难以对学生进行更客观和更全面的评价。

二、走出时代困境的德育评价体系重新构建

面对当前德育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一)建立以德育课程评价和德育实践评价并重的双维评价体系。

受长期分科教学的影响,我国是按照学科课程的设置原则开设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思想品德是按抽象出来的道德规范来编排教学内容;社会课则是历史、地理、法律等常识的拼盘,这样的课程体系,割断了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成为抽象概念、原则,或与生活无关的一些事实、现象的传授、灌输、背诵,从而使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在新课改中,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综合性的课程来替代学科性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弥补了学科脱离实际的弊端,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道路,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以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从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和综合,呈现出生活化、综合化、生本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开设更多符合实际的德育课程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发挥德育课程的重要作用。例如,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开展特色德育教育,充分挖掘丰子恺漫画人文精神实践漫画教学德育功能。学校充分挖掘家乡艺术名人——丰子恺先生的人文精神,以丰子恺先生倡导的“童心”为主线,创建了漫画特色教育的校本课程,实践漫画教学德育功能,使学校在特色中涵养,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同时,德育实践评价的重要地位不能忽视,如果一味追求德育课程的成绩指标就容易偏离德育教育的初始目标,所以应更加重视推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德育践行。例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小学德育,以“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指导思想,确立“幸福教育工程”的办学宗旨,以一系列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又如浙江省杭州市长河高中首创全国精神教育先河,开设浙江省首个宏志班,推行宏志精神和精神成长教育,以“三志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为切口,以“走进农村大课堂”、“家史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对德育课程与德育实践活动的共同重视,为德育评价体系的建构做出了有益探索。

(二)德育评价的内容及细则应该多元化。

首先,在制定德育评价的内容时应符合现实需要,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突出学生的个性,也使以后德育工作的展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其次,在遵循德育大纲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德育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内容的制定。例如,农村和城市的学校的差异,沿海学校和西部地区的学校德育评价目标也要存在一定的差异等。最后,德育评价目标制定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如果综合评价的结果与原本制定的德育评价目标不符合或者有相背离之处,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德育评价目标进行修正与调整。这样,不但保证了德育评价目标不偏离高校德育大纲的方向,而且能够使之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各方面的变化做出适时的改变,避免了德育评价目标的僵化。

(三)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网。

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一个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为支点的德育评价体系网,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整合各种教学力量,协调各种教育团体,改革教育管理体制。针对当前德育评价面临的现代困境,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结合”的德育评价网络是必要的。首先要形成“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其次,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力量,整合基层德育工作机构,形成教育合力。最后要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健全相关配套性措施。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和监督,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在实践中,构建“三结合”德育评价体系网。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各种模式要互为补充,同时并用,使得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评价方向达到一致,使德育效果达到统一,最终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德育系统中,德育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德育评价系统是动态发展的,教育者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建立有效的德育评价系统,通过动态的德育评价系统,充分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从而能够针对学生的现状采取措施,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向高素质人才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57.

[2]李振纲.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补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1).

篇(3)

1.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现状

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小学体育教育,不仅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现在小学体育当中增添了一些新项目,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学校进行小学体育教育时重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加强体育锻炼,在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使自身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可以说在小学阶段,教师就是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应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不仅在体育知识教授上以身作则,而且应该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以身作则,为学生做一个品德优良的好榜样,所以教师必须注重自身行为和品德,而在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对德育的渗透还比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自身榜样作用,不能很好地贯彻以身作则的原则,给我国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及德育教育的推行造成很大阻碍。

2.教师缺乏德育教育意识

就目前小学体育教育而言,教师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深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还是没有很清醒的认识,缺乏德育教育意识,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遵循传统小学体育教学观念,采用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方面的培训,教学目的只放在强身健体,掌握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上,完全忽略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即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品格和习惯,使学生通过小学体育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而且可以通过小学体育学习培养良好品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德育教育意识。

3.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效率比较低

就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看,素质教育效率比较低,不仅包含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培养,而且包含相当多的德育培养,而在小学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忽略帮助学生理解体育中德育的理解,教师只是像进行知识和技能传授一样,讲授德育教育知识,并没有真正将体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没有在实际体育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是很难对其中德育知识进行理解的,使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效率比较低。

4.缺乏完整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其实对我国小学体育中德育教育难以渗透的原因进行探析,最重要原因是在小学教育中,没有完整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在小学体育授课过程中,没有完整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教师按照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片面注重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培养,而对缺乏评价体系的德育教育则选择忽略或者放弃,可以说这是造成小学体育中难以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二、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对策

1.教师要积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的特殊性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深远影响,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对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因此教必须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学习榜样,使同学们在小学体育学习过程当中培养自身品格,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培养百折不挠的毅力,培养不畏困难的竞争意识。

2.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教师难以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完整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因此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依据和参考,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培训,提高教师渗透德育工作的意识,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水平,使其在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如学校可以在传统教学评价标准之中将德育教育评价标准加入进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考察,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考核,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将德育教育渗透入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需要利用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对一些教学素材进行挖掘,积极寻找符合教学要求的素材。如教师在篮球技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授篮球技能,依此向学生讲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团结合作精神,而在长跑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向同学们说明信心、毅力及坚持的重要性。

4.将德育教育与游戏相结合

篇(4)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新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新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摘要: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把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摘要: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和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功能,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功能,沟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功能,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调整和充实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我们必须要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具体来讲,就是要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平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突出创新教育。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践教育。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军训活动,通过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熟悉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喜好喜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要非凡重视加强我国历史和文化、文学和艺术以及传统美德教育,以期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尚情操和公正纯洁的灵魂。要通过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和、善于交往、善于应变的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打下基础。要发扬优良校风,加强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得在“教化、养成、示范”诸方面,以强大的人文精神去有力地规范和熏陶学生,使之能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关注环境意识教育。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保扩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刻熟悉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和功能。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美化绿化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保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美化成果。

(5)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要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使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布满信心,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具有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和环境协调一致,关心理解他人,和人相处关系和谐。

四、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评价体系,保证学校德育目标的全面实现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办法。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利于以课程改革促进德育评价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校的德育领域,优化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利于调动教师实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工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扬个性特征,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家庭调动社会参和德育评价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参和德育评价的良好局面。

(1)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就评价的学段而言,要构建小学各年级、初中各年级、高中(中职)各年级的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就评价范围而言,要构建对学校德育评价、班级德育评价、学生品德评价等方面相互联系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就评价内容而言,要构建评价德育条件、评价德育过程、评价德育效果等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就评价主体而言,要构建学生自评、学生群体互评、家长助评、教师导评、学校领导审核考评等评价体系,保证德育评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篇(5)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新的课程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意在培养具有各种素质的人才,这不仅是形势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如何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并确保新课改将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这就需要一套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这套体系不仅要体现个人的成长过程,还应全面考核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能力等多种素质。新的评价体系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再单纯以考试的成绩排名,它所反映的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和考量。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动态的,严密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评价。它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并在各个过程中进行了多渠道教育评价和认证。它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等各种情感和认知层面的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的评价。另外,评价还是全程性的,从目标的确立到运用的方法,以及感受直至最后的评定都在这个评价体系的关注范围内。此外,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还是多渠道、多角度的,评价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还有同学之间的互评,家长的评论以及社会实践的评论。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形式。具体来讲,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校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进行检验和改进。借助评价,学校和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行为情况,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为进一步检验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学生提供科学的依据。那么,如果将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落实到实处呢?

一、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遵循的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新课程教育最本质的理论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有这样几层意思:1.尊重人。对人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礼节上,更重要的则体现在对独立的个人个性发展的鼓励和引导上。2.对人长远的发展负责。这要求我们要放眼未来,既要看到学生眼下的学习,又要考虑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3.实施人性化服务。要处处考虑到受教育者的需求,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

其次,导向性原则。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是反应学生成长的标尺。每一次评价都是下次评价的起点。这种评价是动态的,反映的仅仅是一个相对时段中学生的基本情况,所以,教师切勿在思想上以某一次评价为最终的评价。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利用素质综合评价来引导和纠正学生的成长。

再次,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不是单一的评价模式,我们要反对一语定乾坤的武断做法,所以,这个评价体系必须是多种评价和多层次评价相结合的结果。在具体的评价中,要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到一起,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在一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结合在一起,知识技能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结合在一起。

二、构建可操作性强的素质综合评价体系

任何评价都是在现有的教育条件下相对的评价。评价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具有指导性的真实的评价,如果评价流于形式,搞成挂在墙上的文件,那么这样的评价体系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要把评价体系建立在客观的教育条件之上,合理地设置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努力构建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多层次地进行评价,而不仅仅看学生的结果。课堂上问题的探讨更容易暴露出一个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或思维习惯等更本质的东西。太繁琐的评价体系虽然科学严谨,但是缺乏可操作性,也难以贯彻始终,所以,可操作性强就必须强调更加简洁。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评价应该突出表现学生对于问题的主动性,可以参考攻其一点,以点带面的做法,即用主动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次数来记录并加以评价。这是因为课堂上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和思考,需要他们对问题有热情,用这个简单的评价就可以反映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这是简单而易行的方式。

其次,应该避免ABC这样简单的等级评价方式。尽管等级评价较之分数有形式上的区别,但其本质是一样的,仍然是将学生分了三六九等,只是没有分数那么触目惊心罢了。评价应该更侧重反映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因为这是能力的体现而非等级的评定。比如,有的学生擅长推理,有的学生擅长想象,这两者是没有A等和B等之分的。

三、培植素质综合评价生存的土壤

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能够进行的前提不是评价体系多么完善,也不是制度多么完美,而是首先是要有一支业务精良,有新的教育观念,思想开放,崇尚自由和个性的教师队伍。没有从本质上拥有新教育观念的教师,所有的新课程教材新课程教法则都是空中楼阁。

篇(6)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德育 渗透对策

1.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1.1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

当前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涉及十分广泛,不仅包含学生个人性格的培养,还包含整个班级或者集体的合作精神培育。总的来说,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因此德育教育十分有必要。对于个人来讲,德育教育包括学生的品质、性格和行为举止培养,如老师教导学生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应该迎难而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与他人友好相处;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渡过难关等。对于集体来讲,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具备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好地发挥集体与团队的重要作用。

1.2小学体育学科德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

当前进行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的学校,一般设立专门的体育教研组规划进行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受到学校教导处的领导。这种管理机构设置模式比较普遍,并且组成简单、效率高,但是比较局限,不能与学生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相结合。还有部分学校拥有与校长职级制直接相关联的德育管理系统,这种模式为体育德育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搭建了重要的桥梁,并且从上到下加强了学校对于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的管理工作,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水平、品质思想与道德观念的共同成长。

1.3小学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

学校在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老师的师德培养。只有老师的道德品质提高了,他们才能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从而加大德育教育的渗透力度。当前小学对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不再像以往随便招收,而是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学业与道德水平。对于已经从事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学校也开始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其业务能力与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使德育教学的展开更有效与迅速。

2.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部分体育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还有部分小学体育老师认为小学体育就是学生在学习之余的放松课程,只要能让学生玩好并且不受伤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了,至于德育教育应该是思想品德老师的责任,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因为这部分体育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德育与智育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促进作用。基于这种思想,他们在小学体育课中并没有自觉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即使学校已经制定出相应的德育教育培养方案,也会偷工减料、应付了事,德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完全由着自己的心情而定,完全不考虑教学计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除了思想不重视之外,部分体育老师还在行为上表现出了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他们一方面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不积极进行阅读和学习,因此并没有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当然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德育教育。

2.2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教育效率不高。

在小学体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具备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体育本身就包含着非常多的德育内容,但是一部分体育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保障,他们往往不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只是单纯地进行说教,并没有因人而异地积极探索适当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容易被这种单一的说教弄得心烦意乱,继而从内心排斥德育教育,不仅使德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同样不利于体育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此外,德育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也是影响德育教育的因素之一,比如前些年我国对于青少年关于帮助他人的教育中心是见义勇为,但是这种方式明显会对没有足够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造成伤害,因此现在学校全部进行见义智为的德育教育,如果小学体育教师不了解这一思想的转变,仍旧教育学生见义勇为,势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3小学体育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培养,要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稳定发展,或许当时并不能看出什么,但是从长远眼光来看还是十分有成效的,因为这种积累性和长期性,学生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显得很重要。但是当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仅仅是体育老师单方面进行,学校各级领导并没有对教师德育教育渗透的情况做出评价,也没有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规划。而小学体育教师在没有德育教育体系的监督和管理之下,往往用自己熟悉或者简单方便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这不仅没有科学的说服力,而且会限制小学体育教育德育渗透的有效实施。

3.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研究

3.1提高体育教师渗透德育的能力。

教师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品格和道德的形成,因此学校要积极对体育老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自觉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从德育和智育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聘请行业有经验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问题解答,帮助老师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专业建议;联合其他学校举办经验交流会,交流彼此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从而达到互相帮助、提高的目的;学校内部开展公开课评选活动,通过观看公开课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出评价,同时也使观看公开课的其他老师从中吸取经验,以开展自我反思和自我改正。

3.2健全德育评价体系,把体育教学落到实处。

降权德育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健全体育教师的师德工作评价体系,二是健全学生的品德评价体系。健全教师的使得评价体系有助于老师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给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标准,具体评价可以依靠一些考核办法,比如领导评价,学校领导根据每个老师平时的表现给予评分;再比如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因为彼此之间十分熟悉,因此评价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还有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是被教育者,老师德育教育的成效全部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健全学生的品德评价体系,可以通过老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种途径,老师的评价可以从客观方面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而自我评价是学生对于自身的认知评价,这两种途径的结合,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学生的品德发展。

3.3提高小学体育教师选择渗透德育方法的能力。

每个学校或者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选择不同且适合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且要坚决抵制单一的说教,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游戏比赛法是德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体育游戏不仅使处于高学习压力下的学生有更丰富的课余活动,同时还为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利环境,培养了学生之间互尊互助、互相关爱和当今社会必需的竞争意识。

4.结语

在小学教学中,体育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本文立足实践,着眼未来,希望能对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工作有所启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249-02

前言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当中,感恩教育的开展,需要良好的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做保障。通过对学生教育效果的评价与考核,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验,从而确保感恩教育能够得到切实的开展。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感恩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与人格。因此,应当将感恩教育与有效的效果评价体系相结合,确保感恩教育能够发挥出最为理想的效果。

一、感恩教育的目标模式

在高职院校感恩教育当中,对于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对评价标准加以明确。在设定目标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将思想素质作为核心,将社会性活动、实践性教学、日常性操作等作为内容,从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法纪素质、思想素质等方面综合进行考虑[1]。在设定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目标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重视,对学生多元化的思想特点予以关注。在考核范围中,也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融合,例如无偿献血、敬老爱幼、志愿者服务等。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特点,从而促进个体性和整体性之间的有效融合,对学生积极感恩的主动精神加以培养。

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开展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是基于科学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针的引导之下,根据感恩教育的目标,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技术和评价方法,在感恩教育当中,对教育结果、教育过程等方面的价值进行判断,从而对感恩教育的效果进行提升,推动感恩教育更加有效的开展。理论上来说,在感恩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当中,应当具有教育发展的评价功能、全面综合的评价对象、开放多样的评价模式、广泛参与的评价主体、以及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2]。在实施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在更加真实的情境当中,多元化的评价被评价者,对其个性发展的转变加以重视,对个人素养的提升予以关注。作为参与主体,学生应当积极的进行参与,同时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感恩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不准确

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当中,大多都设定了较为模糊和抽象的教育目标,对于素质、品德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同时德育教育的内容不切实际,与学生实际情况较为不符。而反观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在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开展当中,构建准确的教育目标,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当中,是为了更好的连接学校和社会。因而在感恩教育当中,也应当体现出这一目标。学生不但要掌握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应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3]。因此应当实施多元化的感恩教育评价,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积极的参与,在实际行动中对感恩的信念进行体会。感恩教育目标设定不准确,对于校园文化的良好发展也无法提供良好的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平台也会受到限制。只有实现感恩教育实施的良性循环,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感恩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身心素质、个性发展素质、感恩信念构建、团队协作素质、个人品德素质等方面,这些方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在当前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目标设定中,对于这些方面的内容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自践行这些内容。此外,在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目标当中,也缺乏对就业导向的良好体现,没有注重对学生诚信品德、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发展。

(二)教育评价队伍薄弱

高职院校虽然是我国当前十分重要的教育模式之一,但是相比于大学来说,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人文科学底蕴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在引进和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双师型教师,而对于人文科学教师较为忽视[4]。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教师数量很少,素质能力有限,因而很难承担其在整个学校的感恩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培养,往往只注重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而对于教育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因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有效的结合人文素养和专业发展,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措施与规划。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同时,没能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信念进行提升。

(三)评价操作模式不开放

感恩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不同,因而在评价过程当中,不能采取简单分数评价方式。由于感恩教育是以情感体验为主,采用这样的封闭式评价操作模式,会造成感恩教育形式化和片面化的转变。很多高职院校在感恩教育评价当中,并没有采取开放性、多次性的综合评价,对于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效果,往往是一次性的进行判定,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我修正、反复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5]。在实际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没有针对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在评价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因而造成效果评价的不准确,也难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引导和感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采取多层次评价的方式,结合学生的不同性格,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在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当中,针对不同学生表现出的差异,应当分别进行不同的评价。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而有的学生性格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有的学生缺乏毅力,做事容易半途而废。针对这些不同性格的学生,在进行感恩教育效果评价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结合学生测评、个人成长档案、社会实践记录、以及辅导员和亲友的评价,因而没有将感恩教育评价中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感恩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感恩教育效果评价当中,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当中应当包含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体现出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化的特点。在高职院校感恩教育中,所建立的评价机制,应当满足感恩教育的实际要求。在多元化评价体系当中,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都需要积极参与。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时间来细化评价目标[6]。在学生刚刚入校开始,就要建立感恩实践活动的记录。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收集学生的信息资料,通过交叉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科学有效地评价感恩教育效果。

(二)建立具体的考核体系

在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效果评价中,应当对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制度化、具体化、规范化的强化。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当中,应当加入感恩素养的评价内容,并且量化感恩行为,制定有效的考核指标。在高职院校的相关规范当中,应当制定明确的感恩内容,从而对学生的感恩行为进行良好的引导与鼓励。对于高职学生的个体成长来说,通过实施多元化、具体化的考核体系,能够发挥出更为良好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得到更为健康良好的发展。此外,通过对具体考核体系的建立,能够对学生评价主体的地位进行更好的凸显。另外,在考核体系当中,还要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手段[7]。梳理学生档案、回应个人访谈、反馈社会实践、观察校园生活,从而对学生感恩心态的变化进行把握。在评价内容上,应注重团队合作、家庭关系、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三)自主转化的评价过程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效果评价当中,不能采用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单一模式,而是应当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参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自我转化、自我学习、自我监控进行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反思。通过这种互动性的自主转化评价过程,能够更加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取得更为良好的感恩教育效果。在传统的教育评价当中,绝对的话语权往往在教师手中[8]。而在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效果评价当中,应当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给予学生更加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发展、自我了解、以及自我成长,帮助学生实现更为良好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当中,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当将感恩教育纳入其中,并且在日常的活动中进行真正的落实。在感恩教育的实施当中,应当从生活、企业、社会、课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的考察和培养。在感恩教育效果评价当中,应当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采取辅导员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评价、文化课任课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对象应当包含班级团体、学生个人、辅导员、教师等感恩工作和效果的评价。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感恩教育效果评价的作用,为学生更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作为直接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不但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还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感恩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确保感恩教育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莹婷.浅谈高职院校感恩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117-118.

[2]闫智勇,何履胜.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1,4:45-49.

[3]杭国英,武飞,武少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68-74.

[4]王友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33-36.

[5]贾淑红,刘兵.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职业时空,2013,9:8-9.

[6]任一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5:67-69.

[7]石阶瑶,陈卫忠.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探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