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6:55: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
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经济转型来说意义重大,物流管理作为中小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是实现中小企业正常参与市场竞争,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愈加重要,然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这其中尤以物流管理模式方面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管理观念陈旧落后。物流管理观念的陈旧落后是当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的关键性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负责人对物流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缺乏清晰的认识,针对企业的物流管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仓库储存和运输等阶段上,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这种物流管理观念上的陈旧和落后直接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方法、模式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长期滞后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系统化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还未真正建立。
(二)物流管理组织体系不科学。长期以来,由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和组织体系,使得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物资的运输、存储、分配等物流活动基本都是由各个职能部门分步完成,很少有企业真正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企业物流管理科学的组织体系,组织体系的不科学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长期存在着效率低下、成本高的情况,影响和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物流管理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眼光,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调查发展,中小企业大部分受到利润追求的盲目性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普遍缺乏自身企业的物流管理的长期战略规划,企业物流管理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波动性,当市场扩大时,企业也盲从地跟随市场扩大物资需求计划;当其他中小企业存在某种一致性的市场活动时,企业也往往跟随其脚步盲目扩大物资需求,往往使得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潜在风险,易于陷入经营危机中。
(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匮乏。专业人才不足也是制约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往往只关注短期效应,忽视长远利益,从而使得中小企业专业从事物流管理的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缺乏信息化时代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物流人员的培训制度等更是基本处于空白,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效率的提高。
二、中小企业物理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分析
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必须要从当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进中小企业物理管理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在中小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一)更新物理观念,树立以服务企业长远发展和企业用户为核心的物流管理观念。中小企业物理管理模式创新应首先从物理管理的观念入手,着力树立以面向和服务企业长远健康发展以及服务企业用户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理念,真正以企业用户为核心,提高服务质量,强化物流管理在完善和巩固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中的作用;企业领导者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物流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加大对企业物流管理的投入和建设,提高自身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二)完善和健全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体系。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运行成本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当前诸多中小企业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着的组织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企业应尽快建立起统一的物流管理智能一体化体系,将以往分割式的企业物流活动统一起来,形成企业统一的物流管理运营模式和组织体系,建立由企业领导牵头的专门负责企业物流管理活动的领导机构,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运行效率,提高企业物流管理在促进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三)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长远规划,将企业物流管理纳入到企业整体经营活动规划中。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发展应彻底抛弃以往的单项式发展理念,充分意识到加强企业物流管理长远战略规划的重要性,根据企业长期发展以及市场发展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物理发展的战略定位,强化企业物流发展的战略选择的实效性,真正将企业物流管理纳入到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中去,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是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的直接推动者和主要承担者,因而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企业应对现有的物流专业人才进行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加大引进新型的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充实企业物流人才队伍,同时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人员的考核机制和长期跟踪培养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物理管理工作队伍。
三、总结
总之,加强新时期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中小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针对中小企业当前在物理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除了应从以上笔者指出的方面予以改进以外,还应该从优化企业物流管理手段,选择符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硬件投入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进而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丽.李方.秦笑梅.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0.
[2]高伟.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初探[J].现代商业.2006.
商品学作为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都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之所以开设商品学这门课程,是因为商品学中研究的商品与物流管理中的“物”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范围也大致相同,通过商品学中对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从而可以对物流过程中的“物”有更深的了解,在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中,针对具体的货物知识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商品学研究的结果是可以用于服务物流管理的,因此,商品学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开设十分必要。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更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商品学》,即以自然科学为主,将社会科学、经济学融合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研究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商品学的教学目标、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还是与物流管理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力求把这门课程变得更有物流特色,能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管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商品学的硏究对象与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
商品学研究的商品主要是指供他人使用,通过交换得到的劳动产品,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以及与商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而物流管理中的“物”,不但包含了流通领域中的商品,还包括非流通领域的物品,如自有物品等。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货物以及货物在整个物流环节和物流活动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变化规律。
3.2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要求不符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仅仅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商品质量、分类、检验、养护、商标等基本理论知识;常用商品的基本知识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介绍商品、鉴别商品、正确使用商品、保养维护商品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达到上述目标以外,更强调基础知识对后续核心课程(如仓储)的服务性,还需要以具体的职业目标岗位(如仓管员、质检员)要求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
3.3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没有围绕物流管理展幵
目前商品学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很多内容注重营销领域而非物流领域,在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包装等章节中,介绍的多是和营销相关知识而非物流领域的,而物流管理专业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除了需要以“物”为中心,研究物流活动中物品的本身性质以外,还需要重点研究这些物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规律,流通过程中的货物验收、包装要求,分类要求,养护环境标准和要求,货品的各种失效形式以及温湿度控制、防潮、防镑、防霉、防老化等养护技术的掌握,要突出在流通过程中对货物的保护。
3.4教学方法手段单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在商品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对教材依赖性强,课堂知识点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记忆式教学模式下,互动少,实践少,而作为高职院校最为看重的实训环节,商品学的实训内容针对性也与物流领域有一定的差别,如商品检验主要针对的是营销领域、商品包装主要针对的是销售领域,等等。
3.5商品学教材与物流管理要求契合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商品学教材都是传统的商品学教材,而具有物流特色的商品学精品教材目前较少,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在上商品学这门课程的时候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明确,与物流管理契合度较低。
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改革对策
4.1明确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
商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课的时间往往早于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时候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识往往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商品学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加以明确,是为了围绕物流活动中的“物”,而展开的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让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程,除了掌握相关的货物知识与技能,还能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性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从职业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4.2重构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物流管理的商品学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从课程服务于专业体系这个大原则出发,从传统的商品学、货物学、商品养护技术、各类商品的基础知识等知识体系中,各自抽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第二,还可以从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后自己的学生有可能从事的物流专业服务领域,找出更有针对性的商品种类,以之为基础,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具体来说,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物流货物的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包括对物流货物的验收、货物的包装,货物的分类;第二部分,物流过程中货物质量的保持,即养护技术,在这个部分里,把物流领域中最常见的几大类货物与它们的养护知识结合起来,划分为若干个章节,对各种常见货物介绍之后,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养护措施。
4.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训操作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以PPT为主,配合板书、视频、图片、网页等多媒体教学模式。配合学校现有实训设施设备,开展实训课程,以及进行企业现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力求丰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上课内容,辅悉这些典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具体作业。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掌握了一项技能,又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为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职业化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报考物流师职业资格,既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又可从职业化的角度审查自身知识的系统性。
5.结论
在本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职业化教育的路程中,我们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出发,将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突出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中,变以往的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沟通,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如此,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企业实习对其他课程的影响、学生能力提升的评价等。这些将是后续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五阶递进式 实践教学 应用 成效 改进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业务上受中央电大和广东电大指导的终身教育基地,肩负着成人教育的重任,它属于综合类的院校之一。根据广东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广东省各级电大院校(包括阳江电大)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希望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克服目前人才紧缺,素质偏低的状况。然而,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技能偏弱”的教学瓶颈。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摸索和创建出“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希望能克服此教学瓶颈,真正实现职业技能型的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1 “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阳江电大物流管理专业以在职在岗人员为主,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按职业拓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此,我校在充分考察调研和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设置既符合教育部和中央电大相关要求,又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深造需要的教学模式。“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教学形式。它由“基本技能认知―场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学习―管理型思维的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五个阶段构成。
基本技能认知阶段。基本技能认知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理论学习基础上,学生不能在没有理论知识的状态下参与基本技能的认知。因此,结合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英语、物流学概论、电子商务基础、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商务礼仪、经济法概论等课程。此外,设有与企业工作实际相关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物流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通过专业的理论学习,成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工作的岗位、特性、规律等,学习物流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原理,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并能够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所学的专业更感兴趣。
场景模拟阶段,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场景模拟训练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可以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工作的领域,如仓储、运输、配送等,进行一些场景模拟训练。从感官和思维上,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和操作事项。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可以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抽出一个教室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的仿真学习,引入一些物流方面的专业软件,如ERP系统、ARENA系统等,设置一些仿真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联系一个企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操作叉车、条码、托盘、堆垛机、输送机、管理货架和看板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的培养阶段,我校设置一些管理学基础、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这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偏向理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和战略管理的思想。
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阶段,可以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培养。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综合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结合某一公司或某一单位的实际情况,发现其物流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2 “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试点应用
笔者选取阳江市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7届秋季大专班的学生作为试点对象。结合“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五个不同阶段,分别选取物流学概论这门基础课程中的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作为教学试点,跟进和探究“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与局限所在。
第一阶段,笔者选取物流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教学试点课程。首先,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物流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学生进入企业基本技能认知打下基础。然后,组织学生到阳江市Y企业的生管部门参观学习。阳江市Y企业是一个生产制造企业,该企业目前拥有粤西地区最为先进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企业内部具备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生产物流、装卸搬运、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和YERP信息系统。2007届秋季班的A学生是Y企业生管部的主管,可以带领班里的其他同学,参观生产物流的工艺流程、装卸搬运的叉车、货架、堆垛机等设施设置。观看YERP信息系统的应用界面和操作模式等。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迅速提高物流专业技能的认知,了解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物流的基本技能的相关要求,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二阶段,选取“第五章企业物流”中“生产物流”进行场景模拟训练。要求学生结合参观及调研的资料,把Y企业生产物流工艺流程整理出来,模拟该企业生产物流的现状,发现该企业生产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分组的团队合作形式,把具体的解决方案分析出来。各组的解决方案交由Y企业的同学和老师共同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给以不同的成绩。此成绩将纳入平时分考核。
㈠主干理论课
1、电子商务概论
本课程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概念、相关技术、运行环境及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和电子支付系统,基于EDI及Internet的电子商务应用,网络营销的概念和策略,电子商务涉及到的国际环境、法律环境、道德环境和税收环境。
2、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课程讲授计算机网络,数据库通信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NT网络,掌握Intranet及Internet的使用方法。
3、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
本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数据库系统(如ACCESS、FOXPRO、SQLServer等),掌握主要数据库编程语言(如Delphi),并且掌握数据库与程序设计的结合应用。
4、市场营销学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熟悉市场营销系统和营销环境,初步掌握市场营销的各项具体策略及其综合运用的基本方法,树立消费者及其需要是市场研究的中心的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打下思想和理论基础。
5、企业财务会计
本课程主要讲授会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会计的意义和任务,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进一步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6、网络营销管理与策划
从网络营销特征、网络营销环境、顾客网络购买分析、网络调研、网络目标市场选择、网站策略、顾客策略、成本策略、渠道策略、网络沟通等方面学习网络与营销的整合,掌握网络营销体系,掌握传统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及互联网企业如何利用市场营销方法规划并发展自己的业务。
7、现代物流管理
本课程重点讲授现代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含义、产生与电子商务资料库-29%-&0*"678296发展、物流各功能要素(运输、采购与库存控制、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物流信息等)的技术与管理,以及物流服务、国际物流、物流成本管理和物流的发展趋势等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和实训,使学生对现代物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了解现代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初步掌握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的方法,为学生从事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相关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8、电子商务案例
本课程讲授行业电子商务案例,企业电子商务案例和电子政务理论与案例三个部分的内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国际国内相关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对行业内电子商务的典型案例有明确的认识,对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同形式有直观的理解,并对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与案例有系统的把握。
㈡主干实践课
1、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
通过针对性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和操作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计算机程序设计(VB)实训
通过针对性的编程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
通过实际参与微机配置、组装及调试,要求学生熟悉市场上较为流行的微机各组成部件的型号、性能、价格,能够配置各种适合不同需求的、不同档次的微机,了解微机系统开发中的软件、硬件设计和系统程序调试等的全过程,并掌握微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4、计算机网络配置与系统集成
要求学生学习NT局域网的组网技术,掌握NT的基本概念,学习系统集成基本知识,掌握系统集成的基本方法,通过设计熟悉配置一个局域网的步骤,掌握网络规划、设计、施工、集成、管理及应用开发等技术,掌握Internet网站建设、接入服务和WEB建设等技术。最后要求学生写出课程设计论文。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ogra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guidance document which is built on education purpose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but also an overall plan of curriculums. The paper firstly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mphasi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ased on a survey, then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to set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s. Based on the logic between the curriculums, curriculum's semester arrangement is settled.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establishment
0 引 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物流专业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 This paper makes the exploratory study for the cultivation target of the applied college logistics professional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当中发展最快、最具有蓬勃活力的一个朝阳产业,同时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而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系统工程质量要求,除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及结构等模式外,还必须建立实现能力指标任务的功能保障体系,即设置科学、优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映。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人才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而这一组合还必须与社会需求、社会环境、学科属性相符合。
1.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目标
1.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术,具备物流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物流实际工作且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和一定的电子商务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精通各种运输、仓储、配送业务与技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谙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2课程建设目标
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着眼于夯实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的原则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具体规划如下:
1.2.1在现有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主要专业主干课都能使用专业教学软件教学。
1.2.2抓住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情况结合电子商务相关专业,提出了与行业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与就业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1.2.3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动态的调整,注重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灵活性。
1.3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各项目的专业技能训练。
建设集专门化、现代化、多功能,集运作、信息管理、管理决策于一体的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室,加深学生对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熟悉物流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2.1探索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学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下,能适应崭新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电子商务的信息流、商流、金融流、物流操作管理工作。适应到企业、机关、学校、医院、金融、外贸、物流、商场和连锁超市等部门从事电子商务营销操作、管理及技术工作。培养具有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人才。
2.2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地区差异、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
2.3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实训基地
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践性、顶岗实习性、技术服务性。
2.4构建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专业群
电子商务和物流业都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产业,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覆盖物流市场,电子商务物流技术,物流基本功能,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管理,基于互联网的国际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等内容。在物流运作链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贯穿其中。而“物流”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的支持,“商流”需要市场营销专业的支持,“资金流”需要会计专业的支持,“信息流”则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的支持。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流通业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21世纪的今天呈现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发展连锁经营急需大量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有利于资源共享,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训基地建设成本;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整体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有利于满足企业岗位群或产业链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支撑重点专业形成特色和品牌优势;有利于带动专业群其他各专业共同发展。
3.应用型本科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考察国内外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实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采用多种模式:
3.1以信息流管理为主体的特色模式
这一模式以信息流管理为特色,即加强信息搜集、存储、转换与资讯利用方面的知识课程,重在学生的电子商务的信息处理与资讯利用的能力上。
3.2以物流管理为主体的特色模式
这一模式以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为特色,即加强经济学基础知识教育,重在商务活动能力的培养上。
3.3以资金流管理为主体的特色模式
这一模式以资金流管理为特色,即加强金融、货币银行、会计、审计学方面的基础内容教育,重在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能力的培养上。
3.4电子商务技术为主体的特色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研究电子商务活动的技术支撑体系,重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上。
3.5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集成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知识模块,实现宽口径、复合型的课程设置教育目标。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应根据社会多元多层需求及自身实际情况而定。但作为物流专业教育,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工作。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物流专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必须以质量为本,以物流本质内涵为主体,否则,则不能称之为物流教育。
教育部物流指导委员会、中国物流协会2010年物流教研教改课题
民办高校物流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课题编号 JYJ09034
参考文献:
[1]赵永斌;高校物流专业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问题的探讨[J];物流技术;2008(4).
[关键词]岗位职责驱动法;本科培养;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62-04
[摘要]
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的问题,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分析当前热门物流岗位职责的能力需求特点,对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范围进行重新定位,提出培养改进建议。提出从调整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养四个方面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高级物流人才,以适应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岗位职责驱动法;本科培养;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62-04
0引言
随着2014年秋季双选会的落幕,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引起了热议。目前,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1]。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大专学历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已达到30~40万人,尤其缺乏精通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的IT复合型人才[2]。然而,在国家对物流人才需求缺口严重的背景下却凸显了物流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物流人才的需求与供应出现了双重矛盾,一方面是企业“招聘难”,招聘企业认为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而在招聘时往往不限专业,转而看重求职者的各项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难”,对于物流员、单证员等一些劳务密集型的工作,本科毕业生不愿意低就,转而应聘物流开发之类的工作,但又缺少相关实践和能力。根据郎咸平在《产业链阴谋》一书中提出的“6+1”产业链理论,企业在“物流环节”创造的价值远比“生产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要多,因此,拥有高素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优化企业的物流环节,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制胜的法宝[3]。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本科生各项综合素质得不到明显的提高,物流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会愈发激烈。
本文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物流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需求的问题,提出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改进高校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通过对当前热门的企业物流岗位职责进行能力需求分析,采用“岗位职责驱动”调整物流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培养与企业对口的高级物流人才[4]。
1岗位职责驱动法
岗位职责驱动法是一种企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该方法首先分析企业物流岗位职责特点,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进行重新定位,再根据企业对该物流岗位的人才能力需求调整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岗位职责驱动法更加注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学校在充分调查物流企业所需的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岗位职责驱动法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中的应用本章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对目前热门的物流岗位职责进行能力需求调查分析,然后对物流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提出培养改进建议。
2.1企业物流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近几年来,国内物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企业对其人员组成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对低级别岗位的劳动力进行了裁减,另一方面在不断物色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选取了合肥、武汉、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地的近30家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发现,目前物流企业需求较大的岗位包括物流IT开发工程师、物流操作员、业务跟单员、单证员。本小节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对这些热门物流岗位的职责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以指导高校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
1) 物流IT开发工程师。职位能力要求:精通JSP、JAVA等应用类开发技术;精通Struts、Hibernate、Spring等主流开源框架;熟练掌握SQLserver、Oracle、Mysql、DB2等主流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熟练掌握jsp、tml、servlet、XML等相关编程技术;熟悉工作流引擎。
分析:该职位不仅需要精通物流基本知识,熟悉各行业营运体系,还需要较强的IT技能,熟悉编程、系统架构等计算机技术,属于技术类的岗位,对技术水平要求高。
2) 物流操作员。职位能力要求:熟悉物流基本操作流程,如出库、入库、库内管理、车辆调度、各种系统操作等。要求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分析:该职位对专业性知识要求较少,具备物流基本操作能力即可。
3) 业务跟单员。职位能力要求:根据客户订单跟踪产品或服务运作状态的专职人员,是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互联互通的桥梁。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外贸、经济专业,英语四级以上,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跟单、制单流程。
分析:该职位需要一定的物流及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既要熟悉外贸活动流程,又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日常交流、阅读、写作能力,能够在工作中熟练应用。
4) 单证员。职位能力要求:熟悉审证、制单、审单、交单以及归档操作流程。要求全日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业、国际物流本科学历及以上,英语国家六级以上,具有很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各类进出口贸易业务,能独立进行进出口贸易业务费用核算。
分析:该职位需要扎实的国际贸易和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求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熟练掌握进出口货物费用核算,并且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另外,因为其工作需要经常跟外贸打交道,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要求也很高。 对目前热门的物流岗位的职责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可将目前物流行业所需的人才归纳为三类:一类是需要有较强的IT技能,主要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开发以及优化工作,如物流IT开发工程师等;一类对金融和商贸类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主要负责与客户联系以及各类贸易业务往来,如业务跟单员等;一类对专业知识基本 没有要求,主要进行具体的操作性工作,如物流操作员等。通常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差,金融和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比较欠缺,因此大多数本科生就业时无法选择需要复合型知识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工作,而唯一能胜任的是
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第三类工作,但其工作环境与工资都不理想、发展空间小、体力劳动多等劣势使得本科生也不愿意去应聘。因此,出现了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缺口很大,而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本科生又就业难的情况。
2.2岗位职责法驱动物流专业本科培养改进
根据企业物流岗位职责的能力需求分析,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应定位于需要复合型知识的两类工作。为此,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改进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调整教学计划。针对目前物流热门岗位的能力需求特点,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其物流专业教学偏向性的不同,适当的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或者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一定的金融知识以及国际贸易知识。另外,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小学期开展物流系统开发方面的专题学习与培训,学生可以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合型知识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带有专业偏向的学习串联起来,使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在专业环境下得到更好的运用,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也能为企业的人才缺口培养出可以即聘即用的复合型人才[5]。
2) 加强教学实践。岗位职责驱动法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对物流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学实践。首先是物流实训方面,高校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开展实验实训的基础上,通过共享高校间的实验室资源、租用或借用兄弟院校的资源开展实训,既能减少资金投入,又能达到强化教学实践的目的;其次是校企合作方面,根据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思想,建立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互惠共赢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利用假期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学习实践,可以发现企业的实际问题,学生再将企业的问题带回到课堂,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解决方案反馈到企业实践中,进一步指导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提前选拔优秀的物流人才[6]。
3) 改进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差距很大,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手段联合使用。除了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外,还可以选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参与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有趣的物流情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发言,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努力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7];(2)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生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仿真教学法:可以借助Flexsim等物流仿真软件,让学生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4)MOOC教学:充分利用本科生自学能力强的优点,将“MOOC”教学与现行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并将问题带到课堂来,实现线上和线下全面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8]。
4) 加强师资培训。培养高级物流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而目前很多物流专业的教师都来自工商、国贸、经济等专业,物流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相对薄弱。因此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不仅需要强化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团队,还需要引进物流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又具备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或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学习企业运作的新流程、新技术、新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
3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进行物流管理本科教学的注意事项
1) 岗位职责驱动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物流专业方向的整合。在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进行物流管理本科教学时,对于新加入的系统开发、会计学、国际贸易等课程需要进行调整,将物流知识与其融会贯通。例如,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时,在进行系统开发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选取国内外最新的物流信息系统作为教学案例,并根据企业物理系统的实际需求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情景,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物流系统开发的实践工作。
2) 教学团队需要提升自己。岗位职责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对本专业基本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需要掌握行业的最新前沿,了解行业对物流人才的新要求,对所需的复合型技能知识进行追踪和学习。只有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才能让学生在本科教育结束后最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而不是让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结束后才发现所掌握的技术没了用武之地。
3) 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岗位职责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如果仍然单纯的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对所学课程进行考核,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需要重新确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以系统开发课程为例,新的标准不仅需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课下实践操作所提交的成果质量。因此,新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需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
4结束语
将岗位职责驱动法应用于物流管理本科教学中,能够更加有效的让学生获取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技能,通过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增进学生对实际物流企业工作内容的了解。通过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索知识并锻炼技能,为其今后进入物流企业工作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EB/OL].(2002-12-16)[2014-12-11].http://people.corn.cn/GB/shenghuo/78/1933/20021216/888515.html.
[2] 刘斌.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4):43-145.
[3] 郎咸平.产业链阴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 程巧换,付慧坛,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学研究,2014,(1):78-81.
[5] Zhan Yah,Peng Wei,Xiao Fan.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Logistics Teaching Module[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2,(12):2759-2763.
[6] Zhang H J.A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Cost Accounting” Based on Production Logistics[J].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1,(6):547-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