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5: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篇(1)

一、充足的课前准备

高中政治教学中,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要注意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在课前准备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备课,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学生的学习好坏与否来决定教学设计。

例如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部分内容做课前准备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步骤。

1.统筹教材

教师只有在统筹教材的基础上才可以掌握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个部分包含的知识点,主要有:实践具有客观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是一个反复、无限上升的过程;掌握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了这四个基本知识点是学习的内容后,教师才知道如何入手准备新课。

2.掌握学生情况

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辩证的唯物论》等有关内容。在这个部分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这两大知识点是难点,但是教师只有了解清楚了学生对这两组“辩证关系”是否顺利掌握,才能够确定在传授“实践与认识的辩论关系”时该如何进行教学。

通过这一周详的课前准备,一堂成功的高中政治课程就有了坚实的实施前提了。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构建起良好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呢?

1.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表现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是自己在讲台上进行教学讲述,而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将教师讲授的内容全部记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任何的表现,甚至有不少学生会认为自己和教师之间没有什么联系。这样的做法是无法构建一堂高效的高中政治课的。教师一定要注意多给学生课堂表现的机会,多提问,多和学生互动,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这种做法将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更好地构建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2.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是因为很多学生其实都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得到巨大的鼓舞,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个“不”字而备受挫折。所以教师不仅要多多鼓励学生表现自我,还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性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三、加强交流讨论

一堂成功的高中政治课光靠教师多样化、丰富化的教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生活与哲学这个部分的学习之中,有很多的内容都需要在辩论中、在交流中加深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交流讨论。

例如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个部分的内容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价值就是有意义,是值得的。那么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呢?你们心目中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你们觉得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理想中的价值呢?

学生1:价值其实可以有很多种,这些价值都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

学生2:人生的价值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可以对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有着怎样的贡献。还有就是这种价值的存在也是我们的一种责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价值”“人生的价值”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而课堂气氛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得以热烈,最为重要的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随着讨论的成功而得到实现。

篇(2)

关键词:知识结构导图;逻辑思维;教学效果

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是一种复习性教学,运用知识结构导图教学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高三学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事实上,高三的老师都是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组织教学的。学生在解答主观论述题时,往往是要点不全,思维混乱,而如果运用知识结构导图对学生进行教学,则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一、教师主导性原则

高三老师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导图归纳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知识结构导图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哲学认识论知识点时,老师可以抛出往年的真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找出有关认识论的知识结构导图。

例1:(2011年广东高考37-2)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

例2:(2012年广东高考36-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13分)

例3:(2012年深二模37-2)结合材料二,说明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7分)

知识结构导图:

高三老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大量利用这样的知识结构导图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引导,学生便可以在答题时很顺利地切入主题。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通过对知识结构导图的制作、修改、反思和再设计的反复循环,可以不断反思并完善知识结构导图。例如,在复习经济生活“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列出知识结构导图:

然后导出知识难点和热点:“如何解决收入公平”问题。解决此问题除了要理顺教材知识点外,还要渗透党的十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例如增加:“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等一些热点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互评原则

篇(3)

一、理直气壮地强调记忆和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反复强调背诵记忆环节的重要性,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论,而且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均能历历在目,了如指掌,能够构建“知识树”,把课本学透、学薄,并时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多动脑、动口、动笔,特别强化了学生记忆典型例题的答题方法和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提升效率。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教学中的记忆目标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所以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从前言、标题、摘要到正文认真熟记教材,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多动脑筋,真正弄清每个知识点。重视记忆背诵环节,明确背诵的内容。比如应该记住一些哲学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记忆要准确,有些关键词要与教材完全吻合,不能随意搞错,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就不能说成是“客观存在”。又如规律不能说成规则,意识反作用不能说成反映。这些基础知识就如同我们房子的地基,一定要打牢打稳,只有这样才能无坚不摧。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典型”记忆法

1.比较记忆法

易混比较法,就是把一些看似相似,其实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比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规律与规则、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等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弄清这些概念的真正区别和联系。对照比较法,就是把要比较的几个对象在同一时间出现,使学生直接在感知过程中进行辨别分析,如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等概念,从内涵上进行比较,比较它们所反映的思维过程的不同层次水平,所反映的范围、程度。意识,属于唯物论范畴的概念,而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则属于认识论范畴,它们的个性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水平的反映。

2.关键词法

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比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分别概括为:“调节”、“刺激”、“促进”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筛子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的三点可以概括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大的方面。企业的兼并就是“大鱼吃小鱼”,企业的破产可以理解为企业按法定程序“安乐死”,等等。关键词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上课听老师总结。

3.系统记忆法

化繁就简,使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整个哲学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部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明确知识范围,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如我用六个字概括辩证法的内容,即联系发展和矛盾,要求学生一提到辩证法就想起这六个字来,就从这六个字里面找知识点、找范围。

4.趣味记忆法

哲学的一些原理枯燥、抽象,记起来比较困难,我就把他们编成顺口溜,比如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教学中,我就用了“任何事物分两点,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并非不转变,亦可转为非重点”来概括,这样,学生就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我还采用缩句法等,如:规律就是联系,什么样的联系呢?是本质的必然的固有的联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等。

5.公式记忆法

我们把哲学的主观题归结为体现型,即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运用公式“观点+材料”;说明型即什么样的哲学道理说明材料里的现象;原理+方法论+做法(哲学侧重方法论)做法型,即用有关哲学原理说明应该怎么去做。

6.事例法

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要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做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比如: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就可以对应到课本上的图画“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联系“自己用的书”不是商品,而“书店出售的书”才是商品;“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可以联系“神六的成功发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等等。事例的寻找可上课从老师那里找,也可以自己总结,事例应该是材料、图表、漫画、数字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7.动笔记忆法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遭,不如手过一遭,教师应要求学生动笔整理、积累、作答。

8.反复记忆法

好多学生都会说其实这些题,我们都做过,当时也明白了,就是没记住,考试时就是不会做,所以教师应注意旧题的重复和再现,好题不怕重复,重点不怕重复,重复到学生一看类似的题目,答案就能呼之欲出。

9.对比联系法

对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们放到一起加以对比和联系,这比单纯一个个理解和记忆更容易。比如,学习“价值”,要对比联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对比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学习“企业”,要对比联系“市场主体”、“公司”、“企业法人”等概念。每学完一节尤其是一课的内容后,都要做这一项工作。另外,要注意老师上课在这方面的总结和参考书上面的总结。

四、多种形式检查,加强记忆效果

篇(4)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0-01

如何提高政治复习的有效性对高三而言尤其显得必要和重要,这也是高三政治教师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当前高三政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三各个复习阶段的效果,最终将会影响到学生最后的政治高考成绩。可见,提高政治复习的有效性是搞好政治高考备考工作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三政治教师能否从学校自身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堂教学及管理着手,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提高政治课堂的有效性,最终将决定着政治高考的成败。

一、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的高考题让人无法妄加揣测,惟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的落实。“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说明了对教材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应狠抓落实,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

在复习过程中,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对课本知识分了五个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每个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此我重视了对知识的挖掘,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二、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培养各种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同时,也是我们适应高考试题改革的需要。高考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背景、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而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那是肯定考不好的。

热点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内容,是考试题目设置新情景的原材料。教师要收集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材料,去充实和丰富教材中的事例,开拓加深理解基本理论的新渠道。要善于把热点问题和理论观点变成考试题目的新情景、新材料,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时,把当年的热点问题从该课、节、框题、黑体字标题涵盖的内容中找“题眼”,挖“题穴”。如果近两年没有考过与热点相关的这个知识点,就把综合题布在“题眼”、“题穴”上。如果近期考过该知识点,就适当地进行“知识迁移”,寻求更为合适的知识连接点,或改变形式编制习题,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题多解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三、加强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

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都需要通过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以考代练,优化精选试题,通过检测找出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练、讲、再练、再讲,通过不断的讲练、练讲,教会学生主、客观题目的答题技巧。如客观题目中的排除法、一材多用法、代入法、逆选法、因果联系法等;主观题目中的精读法、材料联系法、标号法等。教会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理论。

篇(5)

关键词:政治试卷;评课;“双主”互动

试卷讲评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尤其在高考备考工作中,试卷讲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老师和学生的备考,甚至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政治试卷讲评课中要注重“双主”互动,“双主”互动教学活动中有三个自变量:学生、教师、试卷。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试卷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载体。试卷讲评课,教师把握好学生讨论的问题,管理好课堂秩序。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提高试卷评讲课的效率和质量。下面,就试卷讲评中如何促进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讲评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讲评前师生共诊断

讲评课前要统计思路,知己知彼。首先教师要分析试卷本身是否符合本班学生实际,是否符合高中政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试题覆盖了哪些知识点,试题考查了哪些政治能力,属于哪个方面的能力,试题中哪些题类似高考题,试卷中各试题的难易程度如何,命题的意图是什么,等等;并对学生答题情况及试卷难易做出量化分析,做好考试质量统计表(如:图一),具体分析哪些错误人数多,得分率低的试题,并要考虑学生是因为知识缺陷还是能力问题导致失分。对于这些题目教师要准备在课堂上精讲细讲,并对题目构思变式展开分析,以达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目的。

其次学生要做好自我诊断表(如:图二)。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诊断,分析导致失分的问题出在哪里,失分的原因又是什么。有些粗心大意失分的题目,解题思路或者方法错误的题目,可以在学生自我诊断的过程中自己或者通过同学的帮助得以解决。仍然有疑问的可以在表格中标注,等待老师的帮助。

二、讲评中师生共投入

加强课堂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提高试卷讲评课效果的关键所在。在试卷讲评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活起来了,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地提高。当然课堂中的互动活动不是作秀,不是追求一种轰动的表象,而是心灵的交融。如果学生在整个讲评中没有投入,没有进行积极的思维,那争论得再激烈、再热闹的课堂,也只能是一种虚假的活跃。所以,试卷讲评课,既需要课前精心准备,更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有效组织、调控教学,从而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小组“互查”,发挥学生相互评价的功能

学生在进行自我诊断之后,主要针对客观题,仍存在一些知识的盲区或者自己的困惑点,于是在课上我大胆地放手,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查、讨论、分析原因,寻求对策。让他们互查错误的根源,讨论彼此的差异,互相帮助解决各自的疑难点。通过互帮互查,学生不仅搞清了答案的错对,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对答题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在交流中得到互补与提高;通过互查,还可防止别人的错误在自己身上发生,起到引以为戒的作用。教师在学生“互查”的过程中,适当走进学生,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了解学习情况,以便讲解更有针对性。

(二)小组交流展示,发挥学生相互合作的功能

一堂成功的试卷讲评课,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间,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既让学生的知识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师生双方又都体验到了教学的生命乐趣。

教师根据统计表,在讲评过程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错误率高的试题,分小组活动,比如分为A组(A1、A2、A3)、B组(B1、B2、B3)、C组(C1、C2、C3)等。同为一组的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当然对于主观题,我还采用展示2至3位学生的典型答案让全班进行讨论,指出其中存在的闪光点和问题所在。讨论结束后,分别请组员来讲解题的思路或者是方法。通过学生相互讲解试题,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在讲解中还会暴露一些错误的想法,教师就能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常说学生:我讲过了多少遍,你怎么还不懂,我们没有理解学生的思维,怎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学生参与答问、质疑、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接受大量的知识及解题信息,而且有助于政治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学生自己讲评试题,会使他们豁然开朗,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实践证明,这种试卷讲评形式在高三备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复习课中值得一试。

(三)精心“师评”,提高试题评价的效果

在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始终做好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当然也不是对课堂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同一问题的不同小组之间如果出现质疑或者不同的观点,就要求教师来评判,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首先,“师评”要有针对性。当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仍无法解决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点拨,进行解题方法上的指导。例如,对于新情境的材料题,学生表现出无从下手,找不准关键字词句,找不到切入点,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进行仔细的解答,先组织学生对材料进行通读,再捕捉关键字词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化难为易;对于政治试卷中的图表题,学生往往表现出不能理解图表的含义,不能挖掘其中蕴涵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应讲清解答此类题的三步曲:“识图(看表头标语、表和注解)——析图比较(横向纵向)——组织答案(现象—本质)”。识图是基础,要仔细看标题,看曲线中的特殊年份等;析图是关键,即分析曲线横向纵向的变化情况,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最后组织答案时将相关的政治知识与图像曲线紧密结合,用所学知识揭示问题的实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师评”要体现发展性。教师在讲评试卷时,不能停留于就题论题、泛泛而谈的层次上,而应该进行深层次的讲评,必须有所发展和创新,特别要对同一知识点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剖析,同时注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尽量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教师通过讲评应使零散知识系统化、思维角度发散化、同类问题规律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升华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到《生活与哲学》中运用唯物论原理分析,人与人之间对幸福感的理解为何不同的原因。教师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分别从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角度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和题目从其他角度自主命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深入挖掘题目的素材,深化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再次,“师评”要发挥示范性。对于政治试卷中的主观题,很多学生答不准或答不全,有的不会用专业术语表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表达不准确、不到位、书写不规范、词不达意等等。因此,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外,还要教学生如何才能把答案表述到位,学会用政治的专业术语来表达,为此我经常采用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点拨自我重新完善修改答案,然后再把完整、简练、规范的答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让他再对照参考答案找出不足。

三、讲评课后师生共反思

评讲试卷时不要回避教师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分析试卷和评讲试卷时,除了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也可以给学生分析试卷中有哪些题目,是因为自己教学方面存在问题而导致学生出错的,老师发现自己在教学上还需要做哪些改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形成老师与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从而真诚地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学生在试卷讲评后要在之前的自我诊断表上写下自己的收获、感悟,并与之进行对比,同时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若仍有未解决的困惑再私下找老师交换意见,进行个别辅导。

试卷讲评是高三政治总复习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讲评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考试的效果甚至总复习的质量。因此,本着自主成功教育,构建和谐课堂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师生互动模式,充分发挥师生、生生的综合互动,提高教学的实际功效,从而演绎出“最美”课堂。

[参 考 文 献]

[1]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篇(6)

一、巧妙运用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语言运用得好,才能让学生有听课的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较为抽象,如果教师一味地去说理、空洞地去讲解,照本宣科地去读,学生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巧妙地运用语言,让学生容易接受,学习感到轻松,才更有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语言要生动形象

枯燥的语言表达如同一杯白开水,味同嚼蜡,不能引起思维的活动。要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感性地表达出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语言节奏要抑扬顿挫

在教学中,教师语言节奏的变化是保证教学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教学语言快慢适中,抑扬顿挫,充满生机和活力,自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教学语言节奏。①语言的节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听课情况随时改变,当在讲述重点、分析难点时,语速可以适当放慢,并且突出重点。当学生的注意力涣散时,教师可以提升语调,及时拉回学生注意。②注意语调的适时变换。一节课就像一部电影一样,有前奏、开始、、结束,教师的语调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当高兴激昂的时候,要自然地露出笑容,语调要高一些;悲伤的时候,语调要低沉一些。③注意语调的停顿。恰到好处的停顿,可以起到叙述清晰、集中注意、引发思考、突出重点的作用。总之,语调起伏的变化伴随着感情的抑扬,成为有力的表达手段,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3.语言要准确、规范

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要求教师讲课时要正确地向学生讲解术语、概念和原理,不能含糊不清;要求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概全。不能牵强附合、说一些大话、空话,啰嗦话。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让学生反感,妨碍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的教育威信

学生对学科是否感兴趣也取决于对教师的认可程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对教师的好感、肯定而对其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反之,对教师有反感,不认可教师本人,自然对学习有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用自身的素质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取得学生的认可、尊重,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自己的教学,对学习感兴趣。一方面,教师要以身立教。教师运用自己的学识、思想、行为和举止,在工作和生活上直接影响劳动对象,塑造个体。教师本人是校园最主要的表率,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也是学生鲜活榜样。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地让学生进行评价。比如,教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走进课堂精神饱满、不迟到早退等,这些积极的心态和行为会无形中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看到的是衣着拖沓、讲台上瞻前顾后、讲解含糊不清的教师,自然听的没有了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善待学生,以情感人。批评、指责、体罚的教育手段已经过时了,这只能让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越来越疏远,学习上更加被动和消极。教师对中学生,要用真诚的情感去打动他们,以最温和的方式教育他们,循循善诱,关爱他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愿意与教师沟通,共同探讨,学习的气氛活跃,兴趣高涨。

三、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找到教学与学生认知的兴趣切入点,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定教,做到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最终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教学中掌握知识。我总结了两点:一是要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政治理论内容是抽象的,要通过感性的媒介帮助学生建立感性思维。如依赖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案例等与政治原理对接,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的套路中。案例的选择一定要与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案例若太难太偏,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案例和寻求答案,那就脱离了向学生展示案例的初衷,反而额外增加了教学难度,无法让学生感兴趣。二是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任何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主张教学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他说:“流水的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的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他以流水比喻,指出流水在行进中必须流满经过的洼地才能继续前进;君子有志于学问道德,没有达到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通达。说明学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打基础,循序渐进,否则“其进锐者,其退速”。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以课、节、框的知识点孤立存在,但形孤神不孤,如哲学生活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经济生活中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等,且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较多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用语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过渡衔接,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融会贯通。这种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一步步的掌握知识,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成功的体验,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重磅”的知识讲给学生听,学生没有“门路”去探究,不知道如何去建构,有了畏惧感,就没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