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11:58: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统计交流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抓改革,建网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县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有关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有档案资料的“五有建设”要求,加大了对乡镇规范化建设的力度,率先打造了坑田、鹿冈等乡镇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其中坑田镇获得了“省级规范化建设乡镇”。2020年乡镇机构改革,各乡镇仍然保留统计专岗2人,续聘原来统计人员。目前,全县各乡镇共有专职统计人员28人,兼职8人;县统计局(含普查中心)定编14人,实有14人。全县基层统计系统队伍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
二、抓制度,促规范,着力提高整体水平。
为更好地规范统计工作,县建立了统计工作、统计考核、统计奖励“三项制度”,由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预警监测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四上企业”入规入统工作》等一系列文件,确保了统计计基础工作的落实。县统计局制定了《县乡镇规范化建设考核细则》《乡镇高质量发展考评办法》《县联网直报企业规范化建设考核细则》等文件,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健全了统计法制建设。同时,为全面提高乡镇、企业统计人员的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了统计工作奖励制度,给予乡镇和“四上”联网直报企业统计员给予150元/月的统计补贴,实行按年度考核发放。
三、抓利用,促服务,积极参与政府决策。
县统计局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多层次的调研分析,充分发挥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群众提供更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支撑。每年编印《统计年鉴》,每月及时公布月度统计数据,编印《统计月报》,每周在政务信息公开平台上政务信息,2020年累计各类政务信息100余条。同时,紧跟省市统计工作研究课题,2020年共撰写30余篇统计报告、统计分析,分别在省市统计内外网。县统计局近年来在省市统计部门领导的关心关爱下,多次获得省、市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县直单位综合考评先进单位等荣誉,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县统计局作为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常驻列席单位,参与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
四、抓学习,促管理,打造统计部门新形象。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课堂教学;高效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67-01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学习方法体验,让学生的课堂交流更深入,领悟更深刻,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做好准备。当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先行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不同视角下的思考,会做出不同角度下的尝试,从而拓展学习空间。
一、厚积薄发,为课堂学习积累素材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当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做出尝试时,无论是对是错,都能给他们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都能在不断探究中积累必要的方法经验。因此,在前置性学习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准备的机会,给他们提出要求,促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准备素材,长此以往,厚积薄发会起到授人以渔的功效。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的前置性学习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问题:收集几个折线统计图,想一想,这些统计图为什么要做成折线图,从这些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根据这样的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收集了很多统计图:与天气有关的,与股市有关的,与房价有关的,与旅游人数有关的等。学生带着自己收集的统计图走上讲台,互相交流所思所想,随着学生们的相互补充,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被他们勾画出来:主要反映同一个主题的数据的增减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如何看出数据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快慢,学生很快有所发现。我们一起将这样的统计图与之前学习的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学生立即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认清了两者的适用范围。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材料成为我们课堂学习的突破口,为课堂教学积累了的材料,建立在多样的学习材料上,建立在学生对多个领域的了解和理解上,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理解,同时也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让他们对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各自适用范围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二、有的放矢,为课堂交流做好准备
数学偏重于学生的理解,而高质量的交流是学生理解的基地,为了让学生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有更充分的思考,我们可以在前置性学习中就让他们面对这些问题,做好必要的准备。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课前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怎样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2.想一想:有没有比五分之一大而比五分之二小的分数?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交流中用实际表现给了我满意的答卷。首先在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学生自然地从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出发,找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论基础。随后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成功地发现将五分之一和五分之二这样的分数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扩大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比如变成十分之几、二十分之几……),可以找到很多介于两者之间的分数。当然还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他们将两个分数化成了小数,指出有无数个大于0.2而小于0.4的小数,每个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这样的交流带着大家的思路走向了另一片天地。
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也能运用这样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课堂交流时,因为学生预先有了准备,他们的交流显得有质量、有深度、有层次、有的放矢,这样的学习必定是有效的。
三、重点突出,为课堂攻坚积累材料
学生的认识基础是有差异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对于一些教学难点我们不必强求所有学生能在课前领悟,我们只要让他们在课前有一些初步接触,为课堂上的难点攻坚打好基础,学生在攻坚的时候就不会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而是能从过往的经历中找到一点突破口,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课前我请学生自学了圆的特点,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然后提出一个实践性问题:你能想办法在操场上画一个超大的圆吗?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做了一些思考,有的认为可以制作一个超级大的圆规,有的认为可以利用一根绳子或者木条绕着一个中心旋转,在展示这些想法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了不同方法的共同之处,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画圆的过程体现了圆的特征:一中同长。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将原本看上去是分割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不断实践和思考中浑化对圆的本质的认识。
四、总结
高效的前置性学习必然会推升课堂教学的高度,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这个时机,带着学生去思考、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究,从而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准备好垫脚石。
参考文献:
[1]张婧.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教学案例 《扇形统计图》 反思
《扇形统计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案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1 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而我们的膳食是否平衡有营养呢?老师这里有一副图是“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它是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从这个宝塔中,同学们知道我们需要的食物中哪种最多?其次呢?
(反思:以“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引入,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又渗透了对学生的健康饮食的教育。)
1.2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
1.3 师:老师把这张统计表制成了一张条形统计图,从这副条形统计图中,同学们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计算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2.引入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不能看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不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反思:先要求学生计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摄入总量的百分比,再呈现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主要是让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师: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清楚地看到了什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反思: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点与作用。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体会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巩固练习
(数学书中85页:说一说)
师:观察这些统计图,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再说说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关键词:自主准备;自主探究;自主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改正是要求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从以前的倾听者转变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应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自主准备
自主准备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自主准备分为两个方面:预习和准备材料。
预习是将课本内容进行通读,看看新学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了解一下新知识的学习中我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做到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才能为准备材料和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准备材料,尤其是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学生需要通过亲手实践才能理解。因此学生就要联系生活中的需要准备所需要的材料。尤其是对于刚刚学习数学知识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准备材料是很重要的。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导。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核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就要激发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有激情,才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但是让学生自主研究不是说老师甩手不管,而是要时时引导学生。比如,让学生学会总结特征;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等。以下是教学例题的片段:
1.介绍降水量。
谈话:同学们听说过降水量这个词吗?
2.自学课本,完成例题。
谈话:了解有关降水量的知识后,就让我们来解决一些这方面的问题。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独立完成两张统计图。
3.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评一评画得怎么样,并交流从两张统计图中分别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与思考。
4.在班内展示部分学生的制作,交流反馈。
5.讨论:比较两张统计图,谁来说一说选用不同的统计图的原因。
老师用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学习内容上来。从学生知道的知识入手,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这样的小活动中带出了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探究。
三、自主训练
【摘要】 应用数理统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深感教学内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而又博大精深。因此,正确认识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授课,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应用数理统计;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应用数理统计是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进行演绎和归纳的科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掌握这门课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概念难以理解,思维难以展开,问题难以入手,方法难以掌握,习题难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种方法。
1 引经据典,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应用数理统计作为数学的一门有特色的分支学科,所以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该门课都有畏惧心理,因此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应用数理统计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然后还可以介绍应用数理统计的一些热门运用。
概率论起源于博弈问题。15~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塔塔利亚和卡尔丹的著作中曾讨论过"如果两人赌博提前结束,该如何分配赌金"等概率问题。而数理统计的发展史相对简单一些,在19世纪20、30年代,费希尔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统计方法,开辟了一系列统计学的分支领域,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试验设计、多元正态总体的统计分析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这些知识背景的补充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了角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向他们灌输了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的时候不再孤立地看待这些知识点 。
2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只重视教的过程,忽视了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因此,在应用数理统计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课程内容思想方法和应用背景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布置一些灵活的题目,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小问题。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结合应用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案例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师生间交流,加强启发教学
应用数理统计的传统教学是学生忙于应付大量公式的记忆和复杂的计算,没有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考,同时这种教法也不可能让人有所创新 。要想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师生间的交流是必须的。教学不是你教我学,更不是你讲我听,而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结果,师生双方都给对方提供信息。教师的输出对学生来说是信息的输入,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等活动,接受、处理储存信息;学生的反馈作为信息输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信息输入。教学活动就是为促进这种交流,让这种交流更有意义。
在课堂交流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了解问题的直观和背景,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此外,还有课前交流、课间交流和课后交流。通过交流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密切了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带来积极的教学效果。
4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应用数理统计这门课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仅仅会做几道题,而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是千变万化的,不是用一两个公式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学生的创新。所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实践表明,通过一题多解的锻炼,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多样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讲题时,可以鼓励学生试着用多种思路去分析题,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配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具体的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应用数理统计的学习变得容易起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团队学习 案例式教学 数理统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数理统计是一门以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为基础的课程,其理论和方法在自然以及人文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很多统计理论中的思想和方法都来自于实践,最后又应用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很多信息处理以及实验设计等都要用到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数理统计的这种实践特点,要求我们在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实施以团队为基础、以案例为主线的案例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基于团队的案例式教学
1.1团队学习
1.1.1团队学习的含义
团队学习是指不同的学习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组建一个学习小组。他们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既要积极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又要相互合作的学习模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团队的智慧大于成员智慧之和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团队学习的核心。
1.1.2团队的组成
一般是3-5人组成一个团队,团队成员按照内向型和外向型、思考性和演讲型等组合的形式分配。每个团队要选一名管理以及协作能力较强的核心成员,负责团队的任务协调以及管理工作。
1.2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一般是一个现实问题或者现实问题的简化。在这个案例中,至少包含一个疑难问题,同时也有可能包含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以案例为素材,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最后给出案例中疑难问题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与案例相关的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案例式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它以现实问题中的经典案例为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在分析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最后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教学和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不同,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案例式教学从案例出发,从案例中总结出规律或者理论,然后把这些规律或者理论应用到现实问题中。
1.3基于团队的案例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1.3.1选取案例
案例是数理统计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课堂都是在围绕案例进行。所以案例式教学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案例。教师要根据数理统计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的专业或者生活案例,案例中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案例要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将数理统计理论知识与案例完全融合起来。
1.3.2小组讨论
在实施案例式教学前一周,把案例及相关参考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搜集和查阅与案例有关的材料,并根据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并确定出本组的解决方案。课前的查阅和交流是为了让学生对案例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探索,也可以精简课堂讲授内容。在学生准备的阶段,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
课堂上,每个小组推选一个成员,简单介绍本组解决方案以及分析过程,该成员叙述不完整的地方,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组成员可以对本组方案不解的地方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然后,小组与小组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进行讨论各组方案的优点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
1.3.3总结点评
小组集中讨论完之后,由教师对各组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进行分析和讲解,并将案例的最优方案做成PPT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最后让学生思考案例或者最优方案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布置拓展题目。
2数理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与举例
2.1教学过程
(1)案例:在授课前一周,教师把案例以及案例参考材料发给各组学员,并提供案例分析过程中一些关键性问题供学生参考。
(2)案例准备: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课余时间完成,各组学员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相互交流,确定本组的最佳解决方案以及分析思路。
(3)案例研讨:按照数理统计教学计划,每节知识点一般需要一次课也即是2个学时。案例讨论一般安排在前一学时。各组选派一名学员把本组分析思路以及解决方案以PPT的形式向大家简述。在简述过程中,组内成员、组间成员以及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方案的合理性。
(4)案例总结:案例教学的后一个学时,一般是教师对前一学时研讨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然后教师以PPT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案例的正确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
(5)拓展题目:通过两个学时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探讨案例或者案例解决方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改进之后又如何解决。把这些拓展性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
3基于团队的案例式教学实施意见
3.1避免传统教学影响
传统的数理统计课程都是以讲授式为主,注重理论推导,轻视实践应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都是听众的角色,被动的去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要想采用基于团队的案例式教学,就要克服过去教学的影响,以案例为素材,把理论知识与案例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中心,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2设计好教材与案例的关系
数理统计教材侧重理论的推导和计算,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知识的系统性。案例是来源于生活实践,要进行案例式教学,案例中包含的知识点就不能偏离教材。所以,教师在进行案例式教学中,要按照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围绕教材来编排案例。
3.3转换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数理统计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导致了很多学生上课打瞌睡,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在基于团队的案例式教学中,教师要从主讲者变成引导者,首先是“引”,就是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案例背景,通过案例背景引出案例。其次是“导”,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时指明分析方向,并提出案例中关键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以组为单位进行组间讨论时,教师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组内讨论方案以及组间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点评。
3.4扩充教师知识面
数理统计中的案例也都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不仅有数理统计的还有其他专业的知识。比如我们在讲参数估计中的最大似然估计时,可以把最大似然估计的知识融合在案例“传感器与目标间的信号时延估计”中来讲,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数理统计中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案例中涉及的有关“随机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中的知识。因此在进行案例式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就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4结语
一个好的案例结合师生的交流以及团队的合作,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应用能力。目前大多高校都在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其中案例式教学是各个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案例式教学对教师以及学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不能仅限于本专业,要通过自学了解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学生除了要学好本专业和公共基础课之外,还要通过课外阅读或者查阅资料等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案例式教学首先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和分析案例,在查找和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在有限的时间内,仅靠学生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每个队员分工合作,然后大家再集体讨论,确定本队的解决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因此,基于团队的案例式教学是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参考文献
[1] 李晓康.案例式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9).
[2] 刘鸣,汪富国,王政敏.电工课程案例式教学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1).
[3] 王双燕.案例式教学在独立院校运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6).
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较多,其中采用较多且很成功的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开辟了道路,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置身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景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社会实际活动中去直观感受、观察实践。社会调查却是要通过深入社会搜集直观感性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研究材料,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是知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特征。在实践基础上从搜集直观感性的材料、分析研究材料到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的认识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
在乡村公共管理课程中引入社会调查法来展开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专门搜集和整理课堂学习知识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社会调查法的框架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的程序可以说是社会调查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一种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调查主题。这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基础,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调查主题或观点,尽量具体化和精确化,以便界定调查对象、调查区域范畴和实施调查。
(2)调查准备。在明确调查主题后,需要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调查设计和准备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主要是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以保证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调查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将研究主题放在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明确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资料,紧密围绕研究主题设计问题,采用可观察指标,注意构建可操作的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问卷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质量和后续的研究。此外,简洁和被调查者易于理解的调查问题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数据质量的真实,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时间资源、个体认知能力等情况。
(3)社会实地调查。在这个环节,调查者要深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选择不同的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在具体调查访谈过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或调查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预定的访谈方法或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
(4)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社会实地调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需要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研究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在乡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将社会调查法引入乡村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京郊农民对乡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调研”为例对社会调查方法在乡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确定调查主题
根据乡村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什么内容或问题作为社会调查主题时,主要考虑调查主题的有价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选择“京郊农民对乡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调查主题。这是因为:(1)本课程学习对象为北京农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从实践中认识社会,加强专业和课程认知。(2)课程学习的85%以上的学生来自北京郊区,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以及延庆县、平谷区等九个郊区县的44个乡镇,调研地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取点或选择调研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或滚动取样调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而且调研成本低。
(二)调查准备
调查准备主要包括了调查问卷设计和社会调查的组织安排准备两方面的内容。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一定要紧密围绕调查主题,本着全面、科学、可操作性来设计调查问题和构建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当前北京郊区乡村经济状况、乡村公共管理的现状、乡村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农民对当前乡村公共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影响京郊乡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为主要内容,除被调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的12个问题外,共设计了与调研主题相关的5大类66个问题,其中关于乡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有15个问题,关于乡村基层民主的共计20个问题,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共14个问题,社会保障及参加情况的有11个问题,收入及其他的有6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设计了子问题以便搜集更详细的资料,此外还设计了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考察京郊乡村公共管理的状况、村民对公共管理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能使学生对京郊乡村公共管理状况有一个直观、真实的认识,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来深入而直观地认识乡村公共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从课程学习角度去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基础与意义。
2·前期组织安排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在调查前1个月布置具体的社会调查事宜。主要是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可靠性的把握、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本次社会调查的要求等,督促学生做相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调查问卷要做详细的解释,保证学生理解调查问题及调查目的,减少调查者因对问题的不理解造成的数据错误。因为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区或京外省份,自主联系京郊乡村调研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实际进入京郊乡村调研,于是按宿舍将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并且确保每4-6人的小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区乡村的学生,要求每组来自城区家庭的学生必须跟随来自郊区的学生进行调研。各小组自主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小组调查活动的开展和与教师的联系,调查分工等由组内成员自行协商。
(三)京郊乡村调查与资料收集
在调查准备阶段,各调查小组根据组员情况,确定调查地点,细化到京郊的村庄。各小组优先选择家庭所在地、亲戚所在地、同学朋友所在地为调查村庄,依靠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帮助,在被调查村庄有选择地发放问卷或面对面地调查与访谈,既降低了社会调查的成本而且还能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数据质量。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农民的问题补充说明为研究主题的拓展和深层次分析提供了补充资料。学生在调查总结交流中往往对这个环节的感受最深,从他们的反映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调查访谈技巧的掌握和沟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与报告撰写
将调查得来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是撰写调查报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础。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根据调研主题,分析调查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撰写调研报告。各调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各组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组选择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分析较为简单;有些小组选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现了乡村公共管理课程与统计分析课程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分析结果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加强了课程学习间的联系。
(五)调查的总结、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项社会调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践性教学成效,调查的总结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调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组以PPT形式汇报各组的调查情况、调查结论等,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调查体会与经验,并且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实现知识的启发、碰撞、提升。同时对调查中暴露出问题的总结,比如对于组织安排、问题设计、调查难点等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社会调查中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施和提高调查效果。从学生对调查交流、总结的情况反映来看,有些小组事先组织安排有所欠缺,导致调查时间和次数比预想的多,很多学生在经过社会调查后改变了原先对社会调查的简单认识;更多的学生反映经过社会调查后对乡村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有了直观和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还在调查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比如被调查的村民面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学生们能解决他们说到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反映是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激发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调查对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交流总结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六)社会调查的评价考核
各小组完成社会调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要求上交调查报告、填写后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的分工说明等材料。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由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老师打分和学生评分三部分组成。交流汇报中,参加汇报会的课程组教师和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汇报和回答问题情况打分,分别汇总平均后得到教师评分成绩和学生评分成绩。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成绩分别按照60%、20%和20%的比例加权得出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每个学生的成绩以小组成绩的85%为基数,15%按照每个学生在小组社会调查中的分工和表现等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有助于借助评价考核来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情况,有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