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质量农业发展

高质量农业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5: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质量农业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质量农业发展

篇(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大振兴,其中首要着力点就是产业振兴。在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农产品供求失衡,产业竞争力持续偏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等突出矛盾前提下,亟待重新审视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加快转换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发展新路径、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特色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结合培训内容,我将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和几点建议谈谈我的感受:

一、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意义

中国地广物丰、资源禀赋区域差异较大,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是当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大农业相比,特色农业的特点十分鲜明,除具有资源、产品优势特色外,多数还蕴含社会、文化、历史等特色元素,因此特色农业也具有功能多元、价值多重的突出特征。发展特色农业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对加快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依托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科学布局,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推动农民脱贫增收的现实途径。特色农业多集中在偏远和资源贫瘠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多是贫困落后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重要举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有利于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多元化、优质化农产品消费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加速农村人才集聚、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协调推进“五大振兴”,实现全面振兴。

二、我国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目前仍面临较大挑战。从产业内部障碍来看,首先是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有限。受目标市场区域相对集中影响,特色农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多集中在区域内。盲目扩大规模易导致市场饱和、产业 效益受损。 其次是要素配置效率偏低。突出 体现在技术、资金、主体、信息、基础 设施和装备等有效供给不足。特色 农业普遍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机械 化水平偏低的问题。 再次,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精深 加工开发不足。特色产业开发仍以 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和全产品 开发较为欠缺,产业产品价值挖掘 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最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区域 内打响品牌的特色农产品不少,但 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 的特色农产品屈指可数,特色农业 普遍存在资源和产品特、优,但影响 力不够大的问题。 再从产业发展外部制约看。一是 特色农业面临外部竞争。部分特色 农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面临国内 相似产品的竞争;部分外向型程度 高的特色产品面临进口产品的替代 和冲击。 二是特色农业市场风险较大。生 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引发产量波 动和价格波动,“蒜你狠”“豆你玩” “姜你军”等均是特色农产品市场风 险较大的体现。 三是特色农业保障机制缺乏。国 内尚缺乏针对特色农产品实施生产 保险或市场保险支持政策,生产主 体和产业发展保障水平较低。

三、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加强特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认识和挖掘地区优势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和布局优势产业,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例如《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提出 到 2020年,10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 达 8100亿元,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 综合产值 10000亿元以上。全省农业 增加值达 3000亿元。近年来,云南发 展高原特色农业,精心打造粮食、畜牧、烟 草、蔗糖、橡胶等,迪庆、丽江、怒江、大 理等州市凭借三江并流区域和相似 的高原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 势,依托河谷地带大力发展高原渔 牧、高能食品、高原旅游等产业,打 好“三江并流”牌,效果凸显。

二是强化特色农业发展科技和装备支撑。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强化精深加工技术、设备研发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有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产业附加值。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机装备、仓储、加工、物流、冷链等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现代农机工业不断发展 壮大,到 2018年,我国农机装备产业 企业总数超过 8000家,其中规模以 上企业超过 2000家,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 务收入达到 2600亿 元,能够生产 4000多 种农业装备产品,市 场规模占全球的 45% 以上,国际贸易总量 占全球的 20%,成为 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和 使用大国。技术和产 品不断优化升级,攻 克了精细耕作、精量 播种、高效施肥、精准 施药、节水灌溉、低损 收获、增值加工等关 键核心技术,满足 90%的国内农机市场 需求,支撑农作物机 械化水平达到 68%。水稻精量直播 机、60行大型播种施肥机、精量植 保机械、智能采棉机等重大装备与 国际先进水平齐平,基本解决了水 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大 豆、油菜、甘蔗等主要农作物高质高 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瓶颈及装备制约 难题。 湖北随州、钟祥的香菇产业企 业,在新技术、新产品、高品质的引 领下,与全国行业知名院、所、校联 姻,研发食用菌冻干食品工程技术, 并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真空冻 干生产线,生产 7大系列 50余种产 品,在全国香菇行业中,保持龙头地 位。今年一季度,湖北全省农产品出 口逆势增长 6.8%,其中蘑菇罐头出 口同比增长 4267.3%。

三是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解决生产发展规 模有限的同时,通过多功能拓展和 利用,深度挖掘特色农业蕴含的文 旅、历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加速 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显著 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浙江省户均耕 地不到 4亩,低于全国户均 7.5亩的 水平,从 2011年开始,浙江提出进一 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 业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联动发展。目前,全省农村产业融 合已进入产业链不断延伸,在推进 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优势农产品 的基础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 体化发展。如安吉的竹产业,已形成 从竹资源到竹地板、竹家具、竹纤维 纺织品以及竹叶黄酮、竹醋液等系 列产品;桐庐、德清的美丽乡村旅 游,武义、开化的创意农业,义乌、遂 昌的农村电子商务,嵊州的现代农 业综合体等大展宏图。

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

一、农业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它将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

1.农业信息化是克服农业弱质特点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在需求总量的扩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之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人类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较低,大量的农业资本投入到土地上,资本的转移更新能力相对较弱;更由于农产品贮存难、体积大、价值低,经不起收获与销售时间的拖延,市场竞争能力也相对较低。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农业具有比较效益低下和自身发展能力差的特点,并由此形成农业的弱质性。为解决农业的弱质性问题,必须实现农业的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实现农业产品的高附加值。

2.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在多数农村青壮年转向其他产业,务农人员主体由老、弱、病、残及妇女组成),生产技术含量偏低,生产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例下降,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状况,要在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导,在促进未来农业生产和整个农业科技进步中将起到全局推动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得到改造,农业生产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通过信息技术,不仅可将现有单项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实现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而且可方便快捷地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还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进步,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益型的生产结构方式将被新兴的低消耗、高效益的生产结构方式所替代,将会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的总体水平。

3.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实施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模糊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复杂性。所以制定有效的农业决策,需要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判断与推理。作为农业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作物模型系统等的相互结合,目的就是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宏观决策的合理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和生产过程的科学化。实现农业信息化为生产和管理者作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支撑。

二、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开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作物生产模拟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并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也存在着总体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与管理的需要及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国情,对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转贴于

1.增强全民信息意识。国际上信息意识已非常强,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潮已到来。我国也把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中。把信息技术引入农业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宏观调控,制定农业决策,这是国外的成功经验,更是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应尽快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

2.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从综合国力的需要出发,相继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美国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欧盟以及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紧跟其后。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科研合作的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有1000多个地、县入网。中国农科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已初具规模。发展现代化的宽带、高速农业信息网络应是我们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带宽不足、网速缓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将信息智能化并通过农业信息网络进行传播,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篇(3)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这种整合在我国的正处于萌芽状态,而在国外早就实现了规模化和效益化。目前我国和农业发达国家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无论从土地方面的集约还是在农业生产效率方面,相对于农业发达国家,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迈出第一步,就是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我国已经理顺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关系,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土地集约的发展,这就为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做好了准备。

而我国目前主要的整合方式就是合作社经营整合。主要以一个生产队或者是以村为单位,所有的经营户组成农业合作社,土地集中经营管理,只有少数人负责耕种,其他人只负责分红,这就使很多人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劳动力的解放,一方面可以实现土地集约,为现代农业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使很多底层的农民转变身份,转变成为自由职业者。这对于我国建设工业化社会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土地的有偿流转经营和合作社经营相比规模就小多了,不过也是目前农村中主要的流转方式。

相对来讲,盐碱地的改造就是必须以技术的投入为主要基础,而这个技术要求对于很多人来讲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润禾公司目前主要致力于此项集约经营改造。

为了引导规模农业的形成,国家应确立规模农业的相对标准,并对达到标准的给予一定的确认和政策支持,引导社会的资金积极投向规模农业,引导现代农业的快速高质量形成。润禾公司的发展实践中,在形成规模土地资源过程中就有很大的感触。润禾公司主要以自己的专利技术对盐碱地实施改造,在占有几万亩盐碱地资源的条件下,确立并实践着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润禾公司现已改造盐碱地近万亩,这万亩良田被长岭县确定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这个示范园区中有千亩瓜菜种植园区、有6000亩有机富硒水稻种植园区、特色有机养殖园区,还有15000亩有机循环农业园区。这些园区的形成都是在有一定规模土地的基础上开展的,对于产供销整个环节是最经济合理的,尤其在15000亩有机循环农业开发园区中,各环节链上都能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效果。这个15000亩有机循环农业园区是以种植15000亩甜粘玉米为起点,种植过程中全程有机规范控制,施用有机肥料,采取生物防治虫害,让产品达到有机优质,再进入甜粘玉米加工环节,让产出的甜粘玉米零距离进入整理加工,达到速冻甜粘玉米的品质最优。在供应鲜甜粘玉米时,在最短路径相对减少了运输费用每亩约200元,由于整片大规模种植,在采收环节可以采用机械化作业,每亩减少成本支出60元。采收后的玉米青秸秆可以直接转化成养分很高的青饲料,转变成饲料商品(散户农民,一般不能使青秸秆转化成商品),这样每亩可增收600~1000元,这些青秸秆就地就近进入牛羊规模养殖环节,保证低成本饲料供应,牛羊过腹转化产生的大量粪便进入生物无害化处理,沼气供热进入温室种植,节约能源降低种植成本,沼渣沼液还田,进入有机种植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加工企业保证产品质量最优的同时减少运输费用300多万元,农民种植青秸秆增收1000多万元,养殖减少成本300多万元,全产业链高品质产品增值2000多万元。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篇(5)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特色;高效;规模;区域;云南省

随着国家对农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农业进入观念变革、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1]。发展特色农业一直是国家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特色农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的耕地资源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日本精品果蔬种植和荷兰花卉园艺为代表。二是以大范围使用农业机械代替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的劳动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三是以中小农场经营为主,注重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为主要特色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2]。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及人文资源优势,但云南特色农业还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与日本等特色农业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能是因为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农业体系。特色农业的性质及消费定位不同使其在发展中有别于普通农业,它要求有更高程度的区域特色性、更为全面的产业融合性、更迅速的农业信息传输性以及更为精确的市场导向性,从而被人们所接受,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并最终创建一个可持续的高质量农业生态系统。特色农业在现在诸多的学者定义中可概括为:特色、高效、规模、区域[2]。本文从这4个方面进行展开,来分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1特色

特色本质上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中形成差异与特色。当然这种特色的定义不只局限于种植品种及品质的特色,而是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管理、运输、服务等有别于其他农产品的地方。基于科勒的《市场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可以将任何一种产品分为3个层次:核心利益、有型产品、附加产品[3],普通农产品的价值结构是成正三角形分布的,它大多满足的是人们最基础的生理需要,而特色农产品的定位应为更高阶层的产品,所以它不单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还应该潜在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要。因此,特色农业只有抓好以高品质为基础,以特色的区域品牌发展,才能真正做出农产品的特色。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入到特色农业中形成“品牌特色”是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产品的品牌建设必须以产品极高的质量为基础。

1.1品质特色

现在云南许多特色农产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便是生产加工小而散,难以把控在优质农业生产区生产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在云南许多优质农作物产区很多都还是个人或者小作坊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由于没有统一的加工规定、科学的养殖及加工技术,导致一个产区内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域品质标识。因此,只有强化优质农业生产区域内的集体组织管理,以质量控制为核心,才能突显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如统一产品销售渠道、标定产品生产流程及标准、严格监管、构建淘汰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保障优质农业生产区的产品质量,形成一个优质农产品的地域标识,为该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的认证标准主要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我国农产品大多数仍处于无公害食品甚至更低的水平,要想较为全面地提高我国农产品品质,不仅需提高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认定的标准及处罚力度,还要解决我国农民生产力分散及种植水平低等问题。小农种植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组织对于特色农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大力推行农业组织化进程,使用统一的科学种植方法来管理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品质才会提高。

1.2品牌特色

一个特色农业拥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打入市场、吸引消费者、提高效益的关键所在。针对农业品牌的建立,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从农业乡土中来,也应回到农业乡土中去,只有实现这样一个循环才能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法国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及地方资源优势制定了“原产地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即AOC认证标志。它体现了农产品与其产地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着AOC认证标志的农产品在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品质优良可被消费者长期认同。云南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将区域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区域品牌,提高产品的文化底蕴及其附加值。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与特色农产品联系结合起来,汲取当地民族文化内涵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基础,树立自己的农业区域品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文化竞争力,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潜移默化的产品形象,还间接地保护与宣扬了当地民族文化,使文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高效

特色农业必定是一个高效农业。它不仅要求农业投入与回报的高效,还在于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及相关市场需求联系的紧密性,品牌塑造与宣传的有效性等最终形成一整套高效的整合系统。现在大多数的特色农业示范区都呈现过度设施化及分散化的特点[4],这代表的只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种植方法,并不是一种实用高效的种植方法,对于农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对于特色农业“高效”,首先抓住现在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现有的自然资源,适当使用科学农业技术。一方面,“高效”的定义在于农产品与消费需求的紧密契合。由于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饮食消费需求结构有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现在消费者追求有机、绿色的精品农作物,但是许多农产企业所追求的高效,往往是指农作物的高产量,而没有以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高效,高效农业一定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积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保证安全绿色有机的基础上提高产量[5]。另一方面,“高效”的定义还在于一份优质农产品从产出到被消费者积极接受的整个过程的高效利用。以日本农业为例,日本是公认发展精品农业与高效农业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农业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与农产品附加值,属于耕地资源短缺型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它的高效不仅体现于单位耕地的高产量,更体现于质量、管理、物流、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高效利用,日本农业拥有高效严格的农业管理体系、高速发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带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品牌”战略体系等。云南高原特色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特色农业发展经验,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垂直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良,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民族文化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是因为地形复杂、优质的农作物产区面积较小,所以云南在提高土地效率的同时,还应兼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高效利用生态及文化资源,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3规模

特色农业因产品经济价值较高、市场需求较普通农业小、供需弹性较大,所以种植规模更容易受到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特色农业必定是规模化、集约化统一管理的,因而规模较小、管理分散的农业难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但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较高,故会出现盲目扩张规模的现象,需要严格根据市场消费规模动态控制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特色农业有别于普通农业,主要在于一部分对农产品有更高需求的人群,所以特色农产品规模是“宁取仙桃一个不要烂杏一筐”。如果供过于求,再特色优质的产品也成为烂杏一筐。近几年的玛卡跟风种植导致玛卡白菜价等案例表明,许多特色农产业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规模调控机制,造成了农民没有因此致富反而因此“致负”。特色农产品不同于普通农产品拥有广大的消费需求,特色农产品满足的是小众人群特色或高质量的需求,所以特色农产品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调控机制,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及产业的稳定发展。以日本农协为例,日本农协会对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区域发展做出科学合理规划,并且农协长期规划为10年,每3年修改1次,形成中期规划,以指导未来农业发展[6]。在农业规模控制预测方面,虽然有国家宏观调控,但在基层还未建立健全统一专业的农业规模调控机制,普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无此类调控功能。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动态的规模调控机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政府对于市场实际供需情况预测种植规模,在供需不平衡时预警进行适当动态调控。

4区域

云南省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气候,多元的农业区域有利于农业层次化、多元化发展。特色农业区域布局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布局过程。在高原特色农业区域选定上,首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云南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多样发展多样化农业,但不一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因为云南地理气候多样且零碎,甚至有“百步不同天”的说法,其实适宜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区域较少,在区域选择上可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选址及种植的合理性及发展潜力进行专业评估,然后再进行规模开发。其次,特色农业区域选择应考虑到消费市场和产业链集群情况,发展特色生鲜农产品,必须考虑选定区域的物流辐射范围内的市场接受需求情况[7-8]。

5结语

篇(6)

在移民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其经营的格局还较为分散。具有较小的生产规模,连片种植面积小,产量不高,加上移民种植习惯的随意性,对种植蔬菜的品种、数量及质量等方面要求不严,规模种植的格局尚未形成,外销的优势还不具备。由于移民在迁出前掌握的信息比较闭塞,迁出后还存在等、靠、要等思想,因此当前对于移民来说,亟需的是进行市场信息、新品种及新技术的服务。对于运销大户来说,其最需要的是有关市场预测方面的信息。目前,移民区的蔬菜生产信息服务较为落后,供求信息不足,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较为落后。目前原州区尚未建有专门的蔬菜专业技术推广机构,在蔬菜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蔬菜技术推广的任务主要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来承担。这部分推广人员不仅知识老化,而且由于很多是转行承担蔬菜技术推广工作的,蔬菜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推动设施农业的全面发展。

2对策

2.1加大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力度,使其尽快掌握农业技术有组织地进行移民区的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尽量多组织多培训,要在种植技术上不断进行培训;实践操作上不断进行指导,使其尽快掌握基本的设施农业种植操作技术[1-2]。

2.2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调动移民生产积极性在设施农业方面,从政策和资金2个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以农民和企业作为发展的主体,吸收社会各个方面的投资。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和自治区扶贫政策进行充分的利用,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

2.3严把日光温室建造质量关移民区的日光温室多数是招标建造的,一次性成型的日光温室,分配给移民使用,移民从未见过日光温室,更不知道棚体质量。棚体设施不健全不配套,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导致种植操作难度大,甚至效益不高。因此,必须严把日光温室建造质量关,确保移民能够正常使用。

2.4坚持种苗先行的原则,建设种苗繁育基地移民从未种植过日光温室,必须供给高质量的种苗,让他们移栽定植。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育苗基地,着重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参与到工厂化育苗技术建设中。按照设施农业生产的规模、茬口和品种要求,培育出高质量的种苗,保证移民设施农业生产的供应。

2.5合理安排茬口和种植种类,提高生产效益移民区日光温室在茬口安排上应该按照“先易后难,梯次推进”的技术要求,先安排种植技术简单的叶菜类,让他们先适应日光温室最基本的种植操作技术,然后安排其种植技术比较复杂的果菜类,逐步提高移民的日光温室种植操作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益[3]。

2.6加大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科技贡献率移民区要有成熟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集成组装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厂化育苗、膜下技术、测土培方施肥、温度调控、张挂反光幕、二氧化碳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热风炉应用、新型保温材料、机械化半机械化应用等,建立成熟高新技术的示范温室,使移民看得见、跟着学,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生产。

2.7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完善和壮大科技队伍对症下药,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示范与推广,采取现场指导培训,以移民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农民为重点,以移民区为单元,集中地进行设施农业先进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批农民骨干示范户,以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一支与全区设施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县乡村技术推广队伍和高素质的专业农民队伍,以促使移民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4]。

篇(7)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民继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作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社,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供销合作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入点,又为供销合作社自身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福江农业发展公司简介

福泉市供销社福江农业发展公司的前身是福泉市供销社农资服务公司,系福泉市供销社下属集体企业。现有资产近1000万元,在职职工13人,退休职工36人。公司在2008年以前主要经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之后,公司通过改革改制。跳出单一的“供销”业务。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009年以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下发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推动社有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合作社具有联系农民、产业众多、熟悉市场的综合优势,有条件的社有企业都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此,福泉市供销社领导班子积极引导社有企业与农户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关系,为生产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依托社有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规范,加快建立水平较高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成立了福泉市供销社福江农业发展公司。公司流转土地500亩,引进食用菌、猕猴桃、各种反季节蔬菜水果等种植技术。在福泉市黄丝镇江边寨创办了食用菌、水果、蔬菜示范基地,并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已种植草莓50亩;西瓜50亩;食用菌100亩;露天精品猕猴桃300亩。2010年生产销售西瓜、草莓、蔬菜、食用菌达700吨,实现销售收入204.5万元,利润45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20人,把更多的利润返还给农民。为农民增加收入100余万元。

二、福江农业发展公司的成功之道

(一)利用资源优势。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供销社的宗旨是为“三农”服务,作为供销社企业必须有服务的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福泉市供销社结合国发[2009]40号文件和黔府发[2010]9号文件精神,认真学习、深刻体会。企业要全面发展。必须以科技兴农为指引,以产业调整为途径。才能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2010年初,市供销社牵头联合多部门先后到四川什邡、山东、福建、贵阳等省内外实地考察学习。随后公司决定在福泉市黄丝镇江边寨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该寨属布依寨,绿茵环绕,空气新鲜,依山傍水。水土优质,无工厂污染。属天然环保生产基地。公司利用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现已建成高质量标准化大棚300个,建成厂房、加工房、办公房3600平方米,完成沟渠、高压水池、三相电、喷灌滴灌设施建设,共计投资600多万元。基地先期实施各类蔬菜水果种植100亩,规划500亩,工程是边建设,边生产,通过不断投入,精细管理、精心培育,规模由小到大,同时基地采取现代设施农业生产方式,用大棚调节土壤温度,生产“早市”西瓜,反季节草莓及白平、姬茹食用菌,不打催熟剂,科学使用肥料和农药,经监测无化学肥料、农药残留。属环保健康产品。产出的食用菌、西瓜、草莓、蔬菜上市后颇受顾客欢迎。

(二)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

为抓好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公司从浙江省引进蔬菜、水果生产技术人员5名,负责实施全套一系列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从四川省引进具有20多年生产、加工、培训经验的食用菌技术人员2名,负责实施全套一系列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和培训农户;公司为了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积极与贵阳五里冲市场对接工作,借助贵州农经网,构建市场销售网络,为产品的市场销售提供了保障。

(三)创建自主品牌、执行标准化生产,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基地的发展,公司顺应市场,沿着“现代化、高科技、观光、餐饮、文化”五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进行打造。为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从制定和实施农业标准技术操作规程、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人手,按照企业发展理念来发展农业。把基地变为工厂、把田间变为车间,按照分车间生产、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方式加强管理,以“福江牌”商标对福江公司系列农产品进行了注册保护,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2011年夏天大棚西瓜,实现亩产量13000斤。亩产值15000元,亩产利润6000元;大棚疏菜豇豆、丝瓜、黄瓜,实现亩产量8000斤,亩产值7000元,亩产利润3000元:冬季。草莓销售超万斤。基地产出的食用菌白平、姬茹两个品种。产量达300吨,预计销售收入可实现165万元。更为重要的是,基地每天有100余名附近的农民就近打工,每天人均收入在40-100元,公司从2010年4月至12月发放农民工工资86万元,对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结论

(一)存在的问题

福江农业发展公司在上级领导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和开拓创新,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公司生产、发展的经营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公司拥有黔南地区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已逐渐发展成为省级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公司资金匮乏

因基地建设投资大,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资金约三分之二,生产投入约占三分之一,企业自筹资金400多万元也是杯水车薪。资金是制约公司产业化发展的一大瓶颈,资金投入又是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因此,基地要发展,必须解决资金严重匮乏的问题,这样企业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和壮大。

2.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

由于福江公司目前的盈利状况较好,与公司签订合同的农户能保障自己生产出的农产品能够销售出去并获得稳定的收入:同时每天在基地打工的农民工也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但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一旦公司遭遇经营风险,出现亏损甚至破产的话,农民的利益该如何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就会出现危机,这样将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