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探究的步骤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5: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探究的步骤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学探究的步骤

篇(1)

新课程实施后,不少初中生物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的生物教师感到对教材编排的诸多探究性实验(或活动)不适应,在实际教学中借口条件不具备、准备量太大等不按要求组织实验或不组织实验,导致课标要求的学生能力培养落不到实处。现就自己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谈谈体会,以供商榷。(所涉及举例为新世纪北师大版《生物学》)

一、动手激趣,重视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教材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是“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变量和初中阶段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个人认为,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是可以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这次活动需要近一个星期的观察时间,教师要有耐心,一定要再安排时间就实验现象和结论让学生交流。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授人以渔,规范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

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教材专门安排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节内容,编排了“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放走的猎物的?”并归纳出实验法研究的七个步骤。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注重了七个步骤的记忆,忽略了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注重了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各步骤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急于求成让学生一下设计出完整的探究性实验,而应该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和教材示例让学生理解各步骤的意义和步骤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设计针对某一步骤的强化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分散教学准点,而且可以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都感觉到实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所以不少教师在本节,乃至紧接其后的探究性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一直将实验设计作为重点,想一举突破难点。但我认为,实验设计与学生拥有的知识背景关系很大,在这里对实验设计的教学重点应该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计原理,即单因子实验。

三、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2)

一、实验目的的确定

探究实验的本质是根据某一合理假设,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对作用主体与作用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因此,生物学探究实验的实验目的一般描述方式为:探究某因素对生物某方面特征(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影响。例如,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探究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插枝生根的影响;探究紫外线对草本植物植株形态和株高的影响等。

从实际应用出发,实验目的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确定。(1)可以从实验课题中分析实验目的。很多探究课题实验目的明确,不需要作进一步分析。但也有部分课题探究目标比较模糊。如,探究小麦生长中心与旗叶光合作用的关系。该课题既有可能是探究生长中心对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也有可能是探究旗叶光合作用对生长中心生长速率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确定探究方向。(2)从实验步骤中归纳实验目的。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在某些情境下可能给定实验步骤,要求归纳实验目的。此种情境下的一般方法是:根据实验步骤找出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将实验目的概括为“探究某因素(自变量)对某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因变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归纳

实验原理是对实验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和目标指向的高度浓缩概括。其内容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实验的科学理论依据;操作过程要点;实验结果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实验的结论目标指向。

在独立设计实验时,确定实验原理的基本途径是:(1)从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影响因素与作用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分析操控影响因素的具体方法,确定自变量。(3)分析实验对象受到影响后可能发生的反应,找出与这些反应相关的外在表现,确定观测指标。(4)概括说明该实验能达成的最终目标。

如果是在已有的实验方案基础上归纳实验原理,基本方法是:找出实验方案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从理论上分析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然后以方案中实验组为依据,描述对自变量的控制和对结果的检测方法,忽略掉对照组设置以及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等细节,从而归纳出实验原理。

一个科学的实验原理可以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观测指标的确定以及实验结果的预测分析都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是整个实验方案的纲领。

三、实验步骤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实验步骤是实验探究方案的主体内容。它直接决定实验过程能否实现以及实验目标能否达成。

实验步骤设计的一般思路是:首先要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结合探究目标确定变量控制方法和对照实验设置方法,最后确定对实验结果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如果是定性探究,则应该以被探究因素的有、无或者强、弱等典型条件设置对照;如果是定量探究,则应该以被探究因素的强弱程度设置一系列梯度实验进行探究。例如,若要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就可作定性探究,此时只需要设置高温、常温、低温三个典型温度条件作对照实验即可。如果要求“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这就是一个定量探究课题。必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由低到高的梯度实验进行对照。检测方法要有可行性,检测指标必须是实验对象受自变量影响后产生的必然预期结果。

实验步骤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

科学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有确实的科学理论依据,逻辑推理严密,操作方法和顺序合理,变量控制可靠有效,观测手段简便易行。

对照原则:探究过程中要通过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来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可根据不同课题要求,在实验中设计空白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和自身对照等不同的对照实验形式。

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与对照组只能有一个变量差异。即除开自变量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他所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平行重复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进行探究实验时对生理状况相同的多个实验对象同时进行相同的实验操作,以减少偶然因素或实验对象个体差异带来的误差;另一层含义是指控制自变量在相同的变化幅度下,以同样的条件进行重复实验,从而体现过程与结果之间联系的必然性。

在上述原则下,实验步骤的设计可以大致上分为三个要点:第一步,准备和分组。对实验材料要进行准备和预处理,使其初始状态相同并达到实验要求。然后,根据实验需要划分为不同组别,为后续的对照实验做好准备。第二步,对照处理和变量控制。将不同组别控制在自变量的不同变化幅度之下形成对照,其余条件控制到相同且适宜的状态,并给予充分的后续反应时间。第三步,实验现象的观测统计。选定适当的观察测量指标对不同组别分别进行观察和统计,以反映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归纳

篇(3)

本课以研究有机物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线,经历了五个环节。而这些环节的推进是按照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即应用定量分析及质谱图确定分子式———应用红外光谱图、核磁共振氢谱确定可能结构———实验探究,确定结构式———利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习有机物。这样以未知物为研究对象的设计,能让学生自然地遵循化学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以科学家的姿态,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的模块学习目标,也为后继学习有机合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了教材编者在选修5开篇《认识有机化合物》阐明的旨意,使科学方法的学习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不空洞说教。

二、自然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理科教学中较难达成的课程目标。本课的第三个亮点正是较好地达成这一目标。这得益于本课伊始的情境创设,即选取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人员穿的T恤可降解的视频资料,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从中提炼了高质量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合成类似这样的环保材料呢?怎么合成?”显然,能有这样强烈的愿望,达成“认识到有机化合物在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一目标,围绕这一情感需求,全课的学习活动逐步展开,直至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借助网络学习聚乳酸的性质用途,结合第二个视频资料“我国聚乳酸材料应用”,学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容地升华为运用所学改善、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三、驱动性的问题设计是推动探究教学的灵魂

本课从实验式、分子式的确定到结构式的确定,从化学性质的验证到用途的网上查询,各环节都是按照探究教学必经的步骤展开的,探究的形式包括了讨论探究和实验探究。课上学生主动参与、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善于质疑、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即使从参与时间、参与人数两个指标来考量,参与度也是很高的。比如课堂伊始,教师结合视频资料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人员的T恤有何神奇之处?它的材料是什么?如何研究未知有机物?一般方法与步骤如何?”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直指未知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应用,为学生的探究定下了方法引领的基调。

篇(4)

一探究性实验的必要性

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中的规律都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最终是利用这些规律更好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因此,物理学习不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从教学角度来讲,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把以往以结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到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结论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中自己得到的,老师要从知识的圣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点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二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也可以是学生根据既有的知识和条件,自己创造性地设计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科学方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自主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探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无疑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究式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质的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式实验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去研究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旧教材对实验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结论都作出了说明,学生只是简单的照抄或模仿。而新教材中没有给具体的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结论,而是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数据分析等环节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探究: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篇(5)

1 等量替代法

等量替代法是在物理研究、学习过程中,当所研究(或解决)的物理问题不能直接用已知的条件去探究(或解决)时,应用物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等量关系间接探究(或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2 等量替代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2.1 应用等量替代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中,大多数情况都能应用刻度尺直接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没有给你刻度尺或给你刻度尺也无法测定要求的物理量,此时,应用等量替代法便可解决相应的问题。

例1 小明从商店里买来两圈规格不同的细铜丝,他想知道两圈细铜丝的型号(细铜丝的直径),他发现只有一圈细铜丝的直径标识清晰(直径为d1),另一圈细铜丝的标识已模糊不清,而他身边又没有刻度尺。请你帮小明设计一个方案测出该细铜丝的直径d2。要求:

(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2)细铜丝直径的表达式。

分析 在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利用一般的测量方法去测量细铜丝的直径,只有利用已知的条件――已知直径的那圈细铜丝,然后采取等量替代的方法间接测出另一圈细铜丝的直径。

解 (1)主要的实验步骤:

①将两圈细铜丝分别紧密绕在两支铅笔上,直至它们在两支铅笔上绕的宽度相等;(如图1所示)

②分别记下它们在两支铅笔上绕的圈数记为n1、n2。

(2)细铜丝直径的表达式为:d2=d1/n2n1。

拓展 给你一把刻度尺、一根细线、水,请你粗略的测出一矿泉水瓶的体积。要求:

(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2)矿泉水瓶体积的表达式。

2.2 等量替代法在探究物质密度中的应用

在测定物质密度的实验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应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V)、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m/V求出物质的密度。如果在缺少量筒或天平的情况下,要测定物质的密度,我们就必须应用等量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2 给你一只量筒、水,如何测定一块橡皮泥的密度。请你写出测量的主要步骤和橡皮泥密度的表达式。

分析 由题意可知,要求只利用量筒来测定橡皮泥的密度,量筒可以直接测出橡皮泥的体积,用一般的方法橡皮泥质量是很难测定的。我们只有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F浮=G物,通过橡皮泥所受的浮力与它的重力相等来间接测出橡皮泥的质量。

解 (1)主要的实验步骤:

①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为

②将橡皮泥制作成船的形状,把它轻轻放入水中使它漂浮在水面上,记下水面处的体积为

③将橡皮泥浸没于水中,记下水面处的体积为。

(2)橡皮泥密度的表达式为

拓展 1、给你一把刻度尺、一杯水、小木块,请你测出小木块的密度。要求:(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2)小木块密度的表达式。

2、给你一架天平、砝码、一只烧杯、水、金属块,请你测定金属块的密度。要求:(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2)矿泉水瓶体积的表达式。

3、给你一只弹簧测力计、水、细线、金属块,请你测出金属块的密度。要求:(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2)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等量替代法是探究和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应用它不仅能解决实验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能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一些较难的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的应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和解决物理的相关问题。

篇(6)

【关键词】探究实验 结果分析 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生物学的探究性学习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多种类型,探究实验是其中之一[2]。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实施探究实验的教学?学生对探究实验的态度如何,能否在实验中真正有所收获?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新课程要求的关键所在。

1.探究实验的教学尝试

《标准》要求高中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1)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2)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3)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4)确认变量;(5)作出假设和预期;(6)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7)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8)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9)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10)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11)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3]笔者以“实验五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为例,说明探究实验教学应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该实验教学共用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在教室进行:酶的发现实验四酶的高效性。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步骤进行实验,目的是学习做有关酶的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第二课时,在教室进行:酶的专一性和需要适宜的条件。学生也是按教材中的方法步骤进行。通过以上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用猪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做实施的原理和方法步骤,为第三课时的探究实验做好了准备。第三课时,在实验室进行,课前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探究酶的特性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上课时,在实验室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2.结果及分析

在以上三个课时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积极学习,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想做实验。总结起来,学生对实施探究实验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不知道如何选题。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这些学生没有认真学;另一方面,发现问题,选择出需要研究的问题的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行。

(2)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缺乏做有关实验的技能,因而不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不知道实验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用哪些仪器用具、设定哪些实验变量、先做哪一步、后做哪一步等等。

(3)由于现在的评价手段主要是考试,为了应付各科的考试,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所以,学生提出的困难之一就是没有时间。

(4)学校的实验室的设备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的需要。

3.实施探究实验的教学方式

根据以上的实践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方式。

(1)用接受学习法,教给学生有关的生物学知识,具备进行探究实验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一定量的生物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2)在做探究实验前,首先组织学生做一些基本的实验,帮助他们掌握常用的实验技能,为探究实验的展开提供技能基础。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含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等物质的方法步骤;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研钵、漏斗等常用仪器用具的使用方法等等。

(3)通过实例介绍选题的方法。

(4)通过实例介绍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说、实验(含变量的确定、单一变量原则、控制与平衡控制、对照等)、结论。帮助学生认识如何进行实验设计,从而才能进行探究实验。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选定课题,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问题要通过观察才能发现。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才能观察和思考并发现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就可选定要研究的问题。这一步是整个探究实验的关键。然后学生就可运用已经掌握的设计实验的方法来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审阅,发现不恰当的地方,就向学生提出,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最后,学生按照所设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6)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恰当的结论,并在班上交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2]赵占良.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建议. 生物学教学,2007(6):24.

篇(7)

关键词:生物学 实验教学 分组实验 指导

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性操作和观察,效果是有限的。要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施导促练、促学,更要促思。

1、操作前疏导与实验有关的知识

学生只有掌握诸如实验原理、设计思路、方法步骤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操作前指导预习实验,对实验的原理、方法与步骤进行疏导。

1.1 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疏导

生物学实验涉及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与方法步骤,才能顺利地完成实验。人教版《生物(选修1)》特别注重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疏导,要求把理论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及环节安排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教授,甚至要求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实验的背景。《选修1》的不少实验,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及体验的层面,而是近似于课题探究并要求获得相应产品。

1.2 实验原理、方法与步骤的疏导

实验课上学生积极好动,为了避免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和课堂的无序性,有必要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放在操作前讲解疏导。指导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就应针对方法与步骤进行疏导,即复习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方法和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显著的形态结构特征;指导进行酵母菌细胞的固定化实验,学生难以记住复杂的操作步骤,教师应将操作步骤简化为流程图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操作时参照。

只有将相关知识在实验操作前疏导好了,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有所了解,对实验结果心中有数,实验时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学生实验时就不知所措。

2、实验操作时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

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是实验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首先对操作难点进行操作示范,然后将时间留给学生演练。在学生操作时,教师现场巡视与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操作,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的疑惑或(指导)解释异常现象。指导学生正确操作,还应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2.1 指导学生规范地操作

对技巧性较强的操作,不仅要示范,还要一边示范一边讲清操作要领,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操作练习并获得体验体会。如显微镜的调焦,在示范这一操作过程时,还要讲清三个要点。即:⑴物镜镜头下调的位置要适当,否则焦距不在镜头回升途径中;⑵左眼注视目镜时,要尽量接近目镜镜头,否则右眼睁开的情况下左眼看不到视野或图像;⑶放下镜筒时,双眼看着物镜镜头,避免镜头压坏玻片标本。

2.2 指导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少探究型实验,实验结果的观察不是简单的事情,往往要对观察方法、观察时机进行科学的设计,甚至在亲自做预备实验后教师才能为学生设计观察方法提供有效指导。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告诉学生,无论是形态结构的观察,还是生理实验,都会因为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可能有结果差异,观察到不同于教材的现象和结果并不奇怪,不必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不要轻易放弃异常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要积极思考并跟同学或教师讨论找出可能的原因。

2.3 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部分学生的实验结果,因为各种原因不明显或异常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甚至指导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探究。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可提示学生从实验材料的选择、提取液的种类与用量和层析的操作等环节寻找原因,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增强实验效果的措施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究实验,如不同的叶片、不同的划线次数与间隔时间、是否添加CaCO3等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操作完成后辅导学生答疑、查漏、巩固、提高。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实验操作完成后的小结辅导与实验作业是实验教学的收获环节,通过小结辅导与实验作业可以查漏补缺,解疑析难,帮助学生巩固提高。小结辅导与实验作业不仅仅是对实验操作课的辅助、补充,而是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实验完成后,布置适量的实验作业如填写《实验报告册》,可以强化学生对实验原理与方法步骤的理解,加深对重要操作规范与技巧的印象并获得更多有益的体验体会。实验作业应针对高考能力要求,强化运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信息的技能训练,强化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及相关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做一些实验分析与设计方面的经典高考题或模拟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高中学生感兴趣的。

4、启导学生探索创新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并于实验中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后,启发学生大胆设想,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启导创新这一环节可在学生实验发现问题时进行,也可在实验后的总结提升阶段进行,通过实验分析启迪思维是关键。

4.1 启导学生拓展实验内容,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逐步引导使学生质疑而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并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实验,在学生按程序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后,教师不妨先提出“增加肝脏研磨液的量结果会怎样?”“为什么一段时间后,加肝脏研磨液的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减慢直至不再产生气泡?怎样验证?”等问题启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质疑、猜想、设计;然后激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从而诱发学生探究酶的浓度、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酵母菌细胞的固定化实验完成时,学生质疑固定后的酵母菌细胞的活性,教师不妨启导学生分析实验操作中是否存在破坏酵母菌活性的因素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4.2 启导学生改进实验、优化实验、设计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生物教材中的不少实验,尤其是《生物(选修1)》中的实验,实验的步骤与操作、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组装,都有改进、优化的余地。如蒸馏时冷凝水的循环利用,不仅仅是一个实验操作问题,更是树立生态观念的问题。

实验操作的改进与优化、实验课题的拓展与替换,为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提供了生动的情景材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分析与设计能力提供了有趣的素材。

操作前的疏导是为更好地完成实验打下基础;操作时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步骤和技巧,顺利完成实验操作;操作完成后的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启导创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引导,使学生真正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每个实验,既提高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又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参考文献:

[1汪忠.中学生物学[M].南京师范大学杂志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