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采购管理基础知识

采购管理基础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5: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采购管理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采购管理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采购管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项目化教学

一、引言

采购管理实务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育领域和企业界都将其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面临着难以突破的瓶颈。一方面,课程实践多偏重案例分析,实践环节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大多数院校该课程是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或是通过购买相应的仿真软件,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有的是通过相应模块平台模拟操作。但这些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并不能真正启发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加之故有的实践方法与未来真实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差别,为了实践成绩而实践的意识在学生中越来越普遍,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收获。另一方面,由于牵涉到大量的商业机密,虽然学生有机会到校内外公司实训,但极少有公司愿意安排其参与采购业务中关键环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理论知识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往往被忽略,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倾向十分明显,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偏低,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

二、课程实践环节具体实施方法

本文在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时,注重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目标的要求,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班级采购实验机制,对该门课程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一步增强了创新思维,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组织时,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根据教学项目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评价,所涉及的项目及任务如表1所示.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率先试行实施,以班级为单位建立采购组织机构,并为班级采购组织建章立制,结合采购课程理论教学,动员参与采购实践实训的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由班级的每一名学生提出采购需求,提报采购需求计划,将需求计划汇总到班级的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岗位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进行集中采购。分组建立分权分段实施的采购流程,完成实训报告。一次采购活动完成后,牵头各岗位从业人员进行总结,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并对本次采购活动进行绩效评估,提出采购建议,与物资采购计划、采购发票附明细等一起作为实训报告存档。之后进行轮岗,开始新一轮的采购。这种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生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三、课程实践环节中的问题与效果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实现了全员参与,实践环节面向全体物流专业学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有学生在项目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岗位。但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几个关键性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将采购权集中到班级。由各位学生提出采购需求,汇总筛选之后,对于确定下来列入采购清单的物资,引导学生实施集中采购并对采购过程实行严格的考核。其次,在实施班级集中采购一段时间后,还要组建多个班级、多个专业形成更大规模的集中采购组织,形成多级别的集中采购体制。在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采购方案,优选供应商,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采购价格,最终达成降低采购成本的目标。通过真实的采购业务操作,营造出浓厚的物流专业学习创业氛围,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老师在指导学生实践中锻炼,实现“教学相长”。在实施过程中,从研究“现代物流”的本质出发,实现了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初步改革,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并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因为采购是整个物流活动的起点,只要采购运作成功,此项目运作一段时间后,库存问题、配送问题、运输问题等物流其他环节的实习机会也会相继出现。因此,采购管理的实践教学也为仓储、配送等物流专业的其他课程带来实践的机会。

四、结论

在“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面向岗位功能,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本文提出的采购管理实务实践环节的改革,以实际任务和项目来组织教学,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教学体系的建立,以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托平台,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目标,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目标、内容、教学实施等环节进行重新梳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方法还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对物流专业其它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军.采购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3-5.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12-15.

[3]李智忠.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7):93-94.

[4]宋璐君,彭晓斌.采购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综述[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2):155-156.

[5]赵毅.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学改革若干思考———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5(12):59-61.

[6]齐恒.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模块化教学分析与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8):123-124.

[7]李散绵.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17(3):138-140.

[8]王皓.应用型本科高校《采购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83-184.

篇(2)

现代采购人才是企业参与激烈市场竞争不可或缺的紧俏人才,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作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现代高职教育,基于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应不断加强采购管理课程的建设。《采购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相联,课程的学习也就相应地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一、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课堂讲授形式为主导

采购活动既是一项古老业务,同时也是一门新兴学问。对于这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的搭配,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差距甚远。限于学校的实际条件,相应的专业师资不足,学校配置的实训条件相对滞后,并且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也缺乏系统且成熟的采购案例相以辅佐。因此,课程的分析讨论更多的是围绕教材的内容来展开,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的讲授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教材多以知识体系为主线

《采购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相联,课程的学习也就相应地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作为指标性、方向性的课程教材,应该紧密跟随市场需求。在现有的高职教材市场中,突出实践操作性的这方面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虽然有的也体现出创新,或以模块形式来重新编排知识结构体系,但是其主要内容仍是知识分析的传统模式,学生反馈仍不太满意。

(三)课程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采购工作对于企业来讲,特别是生产企业,涉及最基本的商业机密,是企业管理者非常关心的一项核心经营管理工作。它事关企业的生存发展,出于商业保密的规定或要求,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允许让采购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去进行短期的实习或实训。基于此,《采购管理》的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开展就显得十分困难,采购实践环节多数流于形式,纸上谈兵的情况多、机房模拟操作实训的多,而这些实训活动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讲,很难形成直观感受,收获不大。

二、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课程体系的模块化

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原则,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章、节及前后顺序,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下则根据其自身特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建立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采购管理》学习的课程教学体系。基于上述原则,物流管理专业《采购管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为五个模块:模块1:采购基础知识。重点包括:商品采购的概念、采购原则、采购渠道、采购方式以及采购岗位和采购部门的设置等。模块2:采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熟知一般企业的采购流程和商品采购认证过程,会进行采购需求预测,并进行采购计划和采购预算的编制,熟知选择供应商的程序、流程和方法。模块3:采购的实施。重点包括采购方式的选择(招标采购、电子商务采购、JIT采购、联合采购等等),采购谈判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技巧,以及采购合同的种类、内容条款和争议及解决方法。模块4:采购过程控制。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分析和控制、降低成本的技巧,采购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模块5:采购的事后管理。重点包括供应商管理管理,采购的绩效评估与监督控制。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采购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借鉴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改革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可供学生学习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不断递进的学习任务实践中,完成一项项连贯的、必要的工作活动,强化学生对采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工作任务编入到教学内容中,能有效强化学生对采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不同阶段的工作活动中,不断整合相关的采购操作、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工作实践技能的训练和锻炼。利用模拟的企业任务,将采购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训活动中,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融通”,在不断练习中深入地掌握采购业务管理。通过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进一步地深入推进;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收获相应的学习乐趣。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贯穿教师是导演、组织者,学生是演员、参与者的思想,采用讨论式启发、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模拟谈判、游戏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学生不仅熟练掌握物流采购的课程知识,更培养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还能够举一反三的联系到许多其他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1.讨论式启发。在预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问题,让学生先讨论,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到企业的采购流程时,可先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某超市的采购员,正值端午节来临之际,因市场对粽子的需求增大,现让你去采购一批粽子,你该如何采购?主要的流程有哪些?先由学生讨论、表述观点,教师在讨论基础上点评并总结归纳,在讨论中既加深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案例是对采购理论的一种情景再现,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拓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案例所呈现的问题往往不设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通过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就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采购商品的质量和供应商方面就有很多案例,再结合“三黄鸡”、“毒胶囊”、“烂皮鞋做酸奶”等热点话题分析讨论。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小组合作。设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进行研讨、实地调查等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4.模拟谈判。教师设计好采购谈判的背景资料并提前让学生熟知,然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谈判资料、制定谈判方案和策略。上课时一部分学生模拟采购谈判过程,另一部分学生在观看后总结其采用的各种谈判策略。通过组织模拟谈判,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能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随机应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5.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教学模拟,是在教师设置的管理情景和模拟的管理环境下,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较快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各种管理技能。游戏教学法针对缺乏管理经验的在校学生,可以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库存控制这一部分的讲授时,为提高学生对库存控制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对整个采购活动和供应链的运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针对班级具体情况完成啤酒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游戏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游戏进行总结,强化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的多元化

考核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例如:总成绩的考核可以由平时成绩、书面考核和项目考核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按照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卷面成绩×40%+项目考核成绩×50%。

篇(3)

[关键词]物资;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029-01

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就性质而言,不仅是一项生产前的准备工作,而且是开源节流的重要工作。企业要使生产均衡,需要持续供应各种生产资料。那么,物耗需占企业产品成本的一半以上,因此,控制物资采购成本,对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增加效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采购成本概述

采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成本控制是采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耗用资金最多,最容易出现失控的环节。采购价格、数量、运输方式等的选择,将直接影响采购成本。所以,控制采购成本对企业经营绩效至关重要。据悉1%的采购成本降低可以使企业利润提高5%~10%。尤其在采购资金占平均销售金额比重逐渐增加的趋势下,降低采购成本既是企业“第二利润源泉”,也是实现赢利的基础。如何降低成本是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当今企业采购管理,是直面市场按质、按量、按时、以本企业所需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种物资。

2 影响物资采购成本的因素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从企业持续经营的全过程看,收入减去成本就是利润,成本是决定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采购成本构成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有:第一,采购价格:是企业成本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采购成本高低的决定因素。第二,采购数量:建立在批量生产和科学合理的物品核算定额和储备定额基础之上,经济批量的采购方式和数量等。第三,物流信息: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分析物流信息,如物资性能、质量、价格等。第四,采用运送方式:以最短的里程、最低的费用和最短的时间及时、准确、安全、经济的完成物品在空间的转移。第五,物品储备方式:控制人力和运费以及少占用资金等。第六,采购策略:具有预见性和灵活机动的采购策略。第七,员工的素质:良好的采购工作,是决定企业产品开发,产品质量,采购成本的关键,也是决定流通企业销售状况的关键。

3 如何进行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

(1)制订采购预算与采购计划。制定采购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是计划的一个方面,也是组织政策的延伸,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物资采购行为之前对物资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采购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但对物资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采购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控制采购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物资采购成本的目的。

(2)确定采购价格。采购价格的确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是物资采购控制的重中之重。在确定采购价格时,弱化采购人员与领导的个人行为,注重产品市场价格调查。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对采购物资的价格进行市场信息收集,着重了解和掌握商品的成本价及利润构成。另一方面,采取与各投标单位开展竞争性谈判方式。

(3)利用采购环境。物资市场供求关系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所需物资多方面的市场信息,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要用统一的信息化管理采购工作,即卖家(制造厂)和买家(企业用户)共用一个信息平台,要通过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知识、计算机网络等资源,实现采购信息共享,发挥采购信息的计划、协调、控制的功能,有效地组织和控制采购工作的全过程,使各个采购管理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采购工作效率,减少采购管理和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达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4)择优商管理。供应商是物资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物资供应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物资采购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渠道增加了采购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渠道,寻求多家供应,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地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在物资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物资,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5)管理供应商。强化供应商的管理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在物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到物资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获得可靠的物资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

(6)储备管理。所谓储备,是企业为避免或减少出现停工待料等事故的发生而储存的各种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不同形态。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储备一定的物资是有必要的,但不可因为其必要而无节制地储备。众所周知,如果储备过多,会增加仓储费用、保险费、装卸搬运费及不合理损耗。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储备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库存物资的数量在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最小化,即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要做到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笔者认为现在许多企业推行的零库存管理方法值得借鉴。

(7)强化采购人员素质。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也是控制采购的重要环节。一般的采购人员大多从事管理出身,对技术不是很了解,这样在和供应商的谈判中就会很吃亏,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只有在采购人员了解了采购物品的特性之后,才能在众多的供应商及谈判中做出最优的选择。所以每个公司都应该加强对采购人员的技术知识的培训,如定期对采购员进行相关的技术知识培训,闲时可以让采购人员上生产线上去工作几天,加强采购部门与技术、生产部门的联系。

物资管理工作是一件复杂烦琐的工作,尤其在现在生产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一方面要降低材料成本,另一方面要保证生产物资的正常供应,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只要我们抓住供应工作的重点环节并把握该环节的要点,就能够在保证生产供给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实现企业控制材料成本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特种设备 监管 策略

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不断提高的机械化程度,特种设备也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生产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特种设备的利用越来越多,特种设备的利用过程中,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对特种设备的性能带来很大影响。同时,近年来,由于特种设备管理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对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高效地利用特种设备,对企业的发展以及操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有很大影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特种设备的监管。

一、特种设备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 特种设备的采购把关不够严格

当前特种设备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由于特种设备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生产特种设备的企业变得越来越多,各个厂家的生产实力以及技术实力都不相同,因此产品的质量也不尽相同,特种设备的问题大多出现在出厂之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对特种设备的采购把关不严格,没有完善的采购制度,很容易导致一些性能不稳定、质量不完善的设备流入企业,对企业的经济生产带来很大影响,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出现,影响设备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二) 特种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的现象

由于很多特种设备本身就存在不可预见的危险,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如果在采购的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能有效的监管,会导致一些不规范行为的出现。比如操作者对特种设备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不够了解,加上有的操作者明知规范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不按照具体的规范进行操作,违反操作顺序,导致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特种设备监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

特种设备监管人员是特种设备监管工作的主要力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种设备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特种设备监管过程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特种设备监管人员本身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不高,特种设备监管人员队伍比较薄弱。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特种设备监管部门也在不断改革,基层的特种设备监管人员所承担的任务加重,加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对特种设备监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繁重的任务与当前很多企业的特种设备监管人员配备数量、特种设备监管人员的综合水平不相符,因此给现有的特种设备监管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当前很多特种设备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因此导致特种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工作不力,对各种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最终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出现。

二、 特种设备监管的策略探讨

(一)加强特种设备的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特种设备管理的第一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产活动需要用到特种设备,特种设备的生产厂家也变得越来越多,特种设备的质量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为了加强对特种设备的有效利用,需要加强对特种设备的采购管理,特种设备的采购应该被当做一种集体行为来处理,由企业的相关部门制定采购方案,并且将具体的采购方案印发到其他部门,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直到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技术参数进行确定之后,由相应的采购管理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考察之后,选定合适的厂家进行采购。在采购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准入制度,对供应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供应商进行严格地考核,对特种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控制,比如对设备的价格、质量等多项服务指标都应该要进行详细的考量,最终确定采购目标,完成相应的采购任务。与此同时,可以选择与一些厂家进行长期合作,提高特种设备采购的效率。

(二) 加强对特种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特种设备的质量与操作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很大关系,由于操作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不高,因此很容易导致特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特种设备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操作和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选送更多有潜力的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并且增加他们外出的机会,参加更多学术会议等,尤其是对一些先进的特种设备,应该要加强对特种设备的操作和管理人员对特种设备的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在设备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综合水平的提升,比如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要求操作和管理人员应该要具备计算机技术、专业外语、行业专业知识等,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加强人员的培养,还要从外引进更多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特种设备的利用率。

(三)加强特种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力度

在特种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设备使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比如对于设备的操作,应该要加强操作档案的记录,使得设备在各个使用阶段都有相应的责任人,一旦出现问题和故障,则可以及时找到责任人,对问题进行处理。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防止各种不规范操作行为的出现,加强操作人员对各种操作规范的了解和掌握。在监管过程中,一旦发现任何不正确的操作行为,都要及时进行纠正,确保操作人员可以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设备的操作和使用,防止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加强特种设备操作管理档案的建立

特种设备的操作管理过程中,对设备的各种实际使用情况、维修情况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要建立详细的档案,有助于对设备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要对档案记录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对档案的记录情况进行核实,确保特种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各项操作都能被记录。

结语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加强特种设备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生产水平,在设备的采购以及使用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设备的监管,对于各种操作问题进行纠正,确保特种设备运用过程中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风丽,肖北雁,王文彬.特种设备监管机构服务关系与履行职能探讨[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2(08).

篇(5)

一、煤炭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问题

煤炭物资种类繁多,价格昂贵,供应商数量多,采购及库存管理的控制环节多,所涉及的资金额超过整个企业流动资金的50%,采购、供应商、库存以及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要求快速、准确。在这种形势下,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供应商、库存、采购、用户等信息是企业成功运行的关键。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在物资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储备定额缺乏科学性。当前储备定额的制定只是在计划经济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压缩、降低,而不是根据现有的市场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储备定额,使储备资金的目标管理与考核缺乏激励作用。 物资储备不够合理库存控制是企业物资管理核心之一,目前企业在库存控制方面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企业的库存量过大,有的物资早已淘汰,超储积压,占用大量库存资金,也为盘点、清理、对账等工作带来不便。另一种是库存短缺,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增加急用料,使物流成本上升。

2.储备不实。由于煤炭企业资金严重匮乏,出现以物易物现象,大量物资不能及时验收入库,已经消耗的部分物资尚未按规定估价入账,致使账面出现红字,储备资金虚降,导致储备不实,账、物不符,表面上储备资金平均占用逐年降低,实际超储严重。

3.库存结构不合理。煤炭企业“高消耗、高投入”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现有库存结构调整幅度不大,长线物资仍有较大库存,积压、待报废物资所占比重较高,老的积压未处理,新的积压又出现,使企业大量的资金沉淀,影响了资金周转。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运行状况不佳。由于物资市场由卖方向买方的转变,物资供应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缺乏物资采购环节的价格监督、质量监督等约束机制。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中存在一些失控环节和失控点,无合同采购,越权采购等,造成重复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管理混乱。

5.采购计划不实、不准确,不够严肃,存在盲目采购现象。物资采购计划是实施物资采购活动的主要依据,其影响涉及物资采购全过程,一经确定便不能随意变更,但在实际工作中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还存在随意性,有些物资计划人员,在原计划体制物资短缺条件下,形成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备无患,过分追求储备的品种全、从储量足的保供观念出发,不考虑目前市场经济买方市场、社会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现状,而编制采购计划过大。这样不仅浪费人力、财力,造成储备资金占用大,周转迟缓,甚至有时还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6.采购方式的选择不灵活、不科学。目前企业主要采用招标、比价两种方式进行采购。最初,通过招标和比价采购的确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积累了丰富的供应商资源,但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仅仅依靠招标和比价两种方式搞采购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提升采购效率和效益的需要。招标和比价这两种采购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过多的关注短期收益,过多的关注单笔采购的价格,对采购的综合成本考虑不够。其结果是虽然单笔采购价格看似较低,但采购物资后期的使用成本比较高,致使采购总成本提高。这个矛盾在设备的招标采购中尤为突出。

二、提高物资供应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降低采购成本,采购是企业用资金向市场购买物资以满足生产需要的一种手段,它涉及物资买价、采购费用等材料成本的构成要素。尤其是买价,占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大,能导致采购成本的升降。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大前提下,降低买价是采购管理环节的重点。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市场竞争意识。要转变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物资管理部门要摆脱依赖指令性计划的思想,学会在买方市场下搞好煤矿物资供应工作的本领,摆脱等、靠、要思想,要依靠自己、顽强拼搏、自我生存,要摆脱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要开拓进取、敢于竞争和到市场上去争高低。另外,管理决策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既要搞好供应,又要搞好技术的革新改造,同时不断改革物资供应工作的组织、制度,提高物流过程的经济效益。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打造专业化管理队伍。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物资供应管理中所包括的物资采购、装卸搬运、保管保养及质量管理、经济核算等都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创造出许多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和方法。要在管理中采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就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为此,企业应加强和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和业务培训,以提高管理岗位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素质,提高一线员工技能素质为工作重点,通过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培训、交流活动,使每一位员工自身的业务知识不断的提高和更新,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化科学知识和管理技术的队伍。

3.明确业务职责,完善规章制度。对物资计划、采购、供应方式及货款的结算等,制定具体合理的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推行阳光采购工程,实行招标采购和比质比价会审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与兄弟单位横向联合,构建采购联合体,增加大宗物资的采购批量;加强计划、审计、物资验收及利库工作,杜绝超储积压

4.加强市场信息调研,优化采购流程,建立保障供应、降耗提效的采购机制了解相关规则及行业信息。为保证能采购到 质优、价廉的货物,应了解市场最新行情、最新动态和相关行业政策及规则,以便更好地掌握主动权,不受供应商片面因素的影响。具体做法可以采用加大市场考察力度、将供货商的货物种类、质量、价位及优惠政策等一一摸清,可以择优选择,为公司节约采购资本;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可以不必惊慌,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为公司挽回损失。

5.加强招标采购管理,公开公平竞争。招标采购是公平竞争、节约采购资金,保证采购过程公开、透明,抑制腐败行为最为有效的方式,已得到大中型企业的广泛应用。除传统的现场招标外,大力开展网上招标。材料招标时,应扩大物资价格联动的比例,有效规避市场变化对采购成本和供应成本造成的双重影响,适当增加二次报价,以切实降低中标价格;尽可能减化招标采购流程,减少供应商的交易成本。

6.择机采购,抢抓资源。此次金融危机已直接导致部分中小规模贸易商资金链的断裂,一些产品原有的销售渠道、分销体系面临重新调整。透析市场,利用集团的资金优势,择机采购,锁定资源,并适时介入取得部分产品的销售权,为全年采购成本的降低和对外经营的开展打好基础。

7.整合配送资源,降低配送成本。建立配货信息平台,整合集团内外配送资源,实现垒部物资配送。选择适当的运输工具,并尽量采取直达供货方式,减少配送费用支出,降低区域配送成本。

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材料选择;质量控制对策

一、引言

在实际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采用质量较好而且恰当的施工材料,不仅可以保证施工的质量,还能有效地减少施工难度,缩短工期,为施工单位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稳定发展。选择恰当的材料并且控制好质量,能够有效地避免过程质量不过关的情况出现,保证工程的安全性,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但是目前由于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不惜采用不合理质量较差的施工材料,造成了工程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要想彻底改善当前情况,解决相关问题,就应该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然后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问题。

二、当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中材料选择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材料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人才,或者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扎实而且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工作,才能对施工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而目前我国的相关专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不够高,要么缺乏足够扎实的知识,要么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而相关部门没有意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也不会注重对人才的培养,采用非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工作,久而久之造成了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病越来越多,而且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导致管理的工作效率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

2.材料管理制度不能够落到实处,只停留在形式层面,甚至没有管理制度。

制度是约束一个单位组织行为准则的标尺,如果没有制度,管理工作将会乱的一塌糊涂。而当前我国依然有些施工单位依然没有意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所投入的精力很少,甚至有些单位都没有管理制度存在。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所以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弊端。即使有些单位制订了相关制度,但是也仅仅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在这样的制度的约束下,施工单位的管理工作不可能严谨,也不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材料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过于落后,很难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地发展,许多制度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了,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许多单位没有意识到原有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体制了,依然用老方法去满足新需求,这样难免会造成理论管理工作与实际施工工作的脱节,严重制约了新管理方法的产生。相关管理人员满足于现状,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工作,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导致了管理工作的落后。

4.材料选择的方法不够规范,选择过程存在较多的漏洞,监督力度不够。

在实际的土木施工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会设立一个独立部门负责选择和采购施工材料,而期间对采购过程缺乏自始至终的监督和管理。由于管理力度不足,如果某些人员的自身素质较低,为了谋取个人私利,极有可能在采购过程中中饱私囊,欺上瞒下,这样不仅会造成工程的质量大打折扣,还会对企业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带来许多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加强工作人员素质的同时,企业也应该完善自身监督管理制度,让那些谋求私利者无缝可钻,保证材料选择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在实际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好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工作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选择材料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了施工企业的形象,而且会对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需要对材料和选择和质量的控制进行严格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施工单位要注重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对于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单位领导阶层要加大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加强对人员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加强对其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考核审查,建立完善的选拔和考核制度。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管理工作的规范。

2.建立和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控制好材料的质量对工程的施工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维护单位形象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单位要落实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保证材料的质量,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就要规范相关工作流程,明确人员职责工作,约束相关工作细节等等。

3.对相关管理方法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当中,所以对材料的也应该建立起信息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优势。同时单位要注重创新,不断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对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变革的步伐,使制度能够更好地为管理工作服务。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极大地节约人力资源,做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4.健全材料的选择采购管理机制,提高采购部门人员的素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施工单位要健全材料的选择和采购管理机制,建立单独的采购部门,同时要注重提高采购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防止出现谋求私利、以次充好的现象出现。建立健全统一的采购管理机制,可以约束人员的不良行为,使其能够尽心尽力为企业单位工作,从而保证所选材料的质量和施工质量。同时企业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格规范员工行为。

四、结束语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的环节,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能够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傅文. 浅议土木工程施工中材料选择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6期.

[2] 封文静,李昊鹏,刘玉欣.探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材料选择及质量控制对策[J].2012年第20期.

篇(7)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沿革及其培养目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流教育起源于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开办的材料管理专业[1]。199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以“物流”命名的物流专业,只有部分属传统物流概念的物流类专业,如仓储运输管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管理工程、包装工程等相关概念的物资管理专业。1993~1997年,现代物流教育开始起步。1993年根据当年国家教委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随后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继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硕士或博士生。1998年教育部大规模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高等学校拓宽专业面的要求,将新设立5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取消,并入“市场营销”专业,专业调整大大抑制了物流教育的发展[2]。

直到2001年中国入世,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投资者引起了广泛关注。2001年8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召集下,教育部恢复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方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增加到47所。2001~2010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数及近年该专业的招生毕业情况(见表1、表2)[3,4]。

(二)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等,其学科理论基础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构建以经济管理为学科背景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以下简称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本文根据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和当今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提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物流运作能力。根据物流的功能要素,物流人才应熟悉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2)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作为物流人才,必须初步具备企业物流系统改造与再设计能力,具备区域物流园区(中心)规划与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能力等。

(3)物流项目组织及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物流项目能够对其进行组织与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给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案。所以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5]。

(4)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5]。

(5)国际物流运作能力。随着全球制造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物流市场。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了解进出口贸易专业技能,也应具备如保税仓库经营、商品检验等国际物流技能,并熟悉各国有关的通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及各国的物流环境。此外,现代物流人才应掌握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预算、核算和控制,对企业外部的各种物流费用要能够判断其合理性,并能够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总之,在基本能力结构上,应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要求上,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自科知识及扎实的经济管理学科、统计运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

三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尚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不顾课程整体性任意增删课程,没有严谨的分析和论证。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我国的物流教育现在比较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专业学科缺乏引导性。引导型学科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师资尽量由长期从事物流管理、运输业等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担任。通过引导型学科的学习可以提早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4)物流教育缺乏数量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系统也是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6]。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思想品德、外语、体育、军事训练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系统分析、仓储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体现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包括物流战略与管理、物流系统论、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经济地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在实践教学上,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建议各高校选开物流管理综合模拟、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系统模拟实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四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如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企业也比较注重这一物流环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经管类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构思。

第一,将“物流管理”专业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即重视物流过程的实现技术与装备,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仓储,定位,检测,企业信息化及其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

第二,从重视“物流”到重视“物流+采购”。即重视基于物流和采购的集成技术和成套技术,包括基于采购的集成化设计技术,仿真设计与装配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采购信息平台与共享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