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老年医学内容

老年医学内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5: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老年医学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老年医学内容

篇(1)

关键词:个体化医疗;老年医学;教学改革;新思路

“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medicine)指从个人角度,根据遗传和基因组信息与生活环境,并结合临床表现为人类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健康医疗服务[1]。广义的个体化医疗是依据个体差异进行疾病管理,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2],侧重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精神”。狭义的个体化医疗则结合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信息及生活方式,为患者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与治疗药物,其核心内容为遗传学、基因组学、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以及环境[3],侧重于“人类基因组”,是在预防、诊断、治疗和后期康复的全过程中,依据患者的个体特征、需求和偏好设计治疗策略。是广义个体化医疗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发展与延伸。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27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人口老龄化的进程[4]。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个体化医疗日趋成为可能并成为老年人群的需求。但因受制于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客观实际,进程相对缓慢,需要循序渐进。

1我国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需求

1.1现代医学发展让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现代医学正经历由传统标准化医疗向个体化医疗的巨大转变。标准化医疗忽略个体差异,个体化医疗是以患者的大量信息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各方面特点,制定出适合每位患者独特的、最佳的治疗和预防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以取得最佳疗效。因此,美国现代老年医学已从传统亚专科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诊治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合理的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恢复患者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的变革让我国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

1.2人口老龄化增速促进老年人群慢病高发老年患者具有生理功能减退、储备能力下降、功能残缺等特殊的老年问题或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多种慢病并存或多重用药引起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病情易受心理、精神、社会和家庭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25年前,将以每年100万人数增加,预计20世纪末,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3%[5-6]。人口老龄化的增速促使老年人群慢病高发,并形成以下特点:未富先老,发展极度不平衡;老年人群寿命延长,失能、半失能与空巢老人的数量增多导致社会养老刚性需求增加;国家养老体系和医疗保障体制尚不健全;部分老年人群期望安度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医疗消费标准增高。

2我国老年人群的个体化医疗现状

现代医学发展对医疗卫生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促进个性化医疗的进步,但全面实施老年人群的个体化医疗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障碍。老年人群数量激增与各方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影响我国老年人群个性化医疗的推进。

2.1老年医学专业开设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老年病专科发展需求高等医学教育对老年医护人员个体化医疗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当前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社会老龄化的需求。其中,老年医学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是主要的问题。调查显示,我国222所医学院校中,59所建立了老年医学专业[7],存在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上有缺陷,专业师资不足,临床教学实习基地缺乏等问题。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尚无统编的老年医学教材、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在校期间没有开展系统的老年医学理论教育或临床实践:科学学位型研究生课题涉及衰老机制偏少,临床实习匮乏;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接触临床相对较多,临床工作能力较强,但其科研培养时间短,科研能力相对较差[8]。极少的三级综合型大医院设置老年病专科,开展老年医学教育培训的合格师资和基地缺乏。部分老年人专科医院或护理院正在积极筹建中,专职医护人员相当匮乏。与我国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相似,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挂靠于临床医学专业(老年医学方向):专业设置上缺乏独立性;课程设置仅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上,增设了老年医学(36学时)和老年护理(32学时)两门课程,学生只了解老年病医疗与护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后期临床见习和实习与临床专业完全相同,没有老年专科实习基地,与老年个体化医疗标准相差甚远。

2.2患者和医护人员缺乏对个体化医疗相关内容的深入了解在我国,个体化医疗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个体化医疗尚未编入医学教材,国内一流院校的个别学生通过科研学术活动初步了解个体化医疗,我校作为普通医学院校,临床专业(老年医学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对个体化医疗内容体系了解甚少。广大患者即使存有简单的个体化医护需求,但由于医疗费用和医疗模式的制约,对广义的个体化医疗需求已望而却步,对于基因组学等深层次的个体化医疗知识更是闻所未闻。另外,由于我国目前以传统医疗模式为主,大部分医护人员仍按照传统医疗模式为患者服务,缺乏个体化医疗信息与内容的接触。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9]。

2.3尚不完善的老年病样本库阻滞了个体化医疗的高质量实施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老年病样本库是按照疾病种类建立,不利于老年疾病机制研究和个体医疗的高质量实施。未来老年医学研究应对衰老起因、老年疾病特征与防治措施进一步探讨[10]。明确发病与衰老的相关机制是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的基础,从分子生物学、基因层面去揭示发病和衰老的原因,尽快实现“从基础到临床”。病变部位的标本对于发病机制研究、诊断性生物标记物筛选、靶向治疗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包含患者血液、尿液、脏器组织及个人家庭情况、心理特点、社会关系等信息的符合老年病和抗衰老研究的规范化样本库,是老年医学的基础,这让高质量的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通过高质量生物样本与完整的临床信息,分析归纳患者的各项检查与诊断情况,形成一个综合、巨大的数据库,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让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11],真正实现“基础到临床”。

2.4缺乏制度保障的老年医学职业资格认证限制了老年个体化医疗进程我国目前非常缺乏老年人专科医院或老年护理院,尚无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和许可证设置制度,政策方面亦未出台对患者医疗信息采集的保护措施,这些不利因素都大大限制了老年人个体化医疗的进程。《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12]。由此看出,国家高度支持老年医学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会逐步推进老年医疗个体化进程。

3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新思路

3.1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老年医学(GeriatricMedicine)是预防和治疗与老年相关的疾病,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学科[13]。个体化医疗以个体获得最优质的健康为目的,而不单是治疗疾病,这与现代老年医学教育相吻合。未来老年医学将以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团队协作、中长期照护基地联网为特点。其中,多学科联合工作是老年医学的突出特点,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护理、保健医学、社会医学、老年生物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多学科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蓬勃发展。另外,在个体化医疗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理应成为老年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内容。显然,目前我校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后期临床实践诸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老年医学和个体化医疗发展要求,老年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2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3.2.1独立设置老年医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与课程设置对未来医生的培训、考核、医疗水平的评价等有很大影响。老年医学起源于临床医学,专业领域上息息相关,但老年病的发病机制、治疗策略与途径有其独特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大多与老年人有关。现代医学与老年个体医疗的强劲发展促使老年医学逐渐走向学科交融式发展。因此,我校老年医学理应成为独立的专业设置,并按照现代老年医学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需求,重新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和后期实践教学,突出个体化医疗特点,以适应老年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个体化医疗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2.2更新现有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促使老年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未来老年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都需要突出老年特色,除医学与护理知识的学习外,需要开设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人文关怀等课程。另外,由于个体化医疗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见解,分子诊断、大数据等课程也需要列入教学大纲的新要求。另外,新设置的教学大纲,利于现代医学知识的融合、传授,便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整体掌握,模块化教学模式有必要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后期实践教学也应着重老年疾病机制的探讨、诊断与防治,以促进个体化医疗的实施进程。

3.2.3适度加大老年医学专业招生人数:独居或失能老人的增多,“421”家庭或空巢家庭等使得老年人群的医护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难题,专业医护人才相当匮乏。未来需要更多专业化的老年医护人员,以满足老年人群晚年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因此,我校适度加大老年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是顺应时展,满足未来老龄化社会和个体化医疗的重要举措。

篇(2)

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应从以下医学专业人员中选择:(1)五年制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本硕连读的研究生;(2)根据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并通过复试录取的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3)家庭和社区住院医师。

2老年医学临床教学课程设置

2.1老年基础医学

衰老的生物学包括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

2.2老年心理医学

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们在衰老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和规律。

2.3老年病学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

老年病的临床特点:①多病共存、病因复杂、长期积累;②发病隐匿、缓慢,多属慢性退行性疾病,生理与病理变化很难区分;③多种器官处于临界功能状态、病情变化突然、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包括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老年神经系统疾病、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疾病、老年代谢性疾病、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感染性疾病、老年肿瘤等。

2.4老年康复医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谱、疾病谱的明显变化,残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的康复日益为社会所重视,特别是对老年病的康复医疗尤为重要。老年康复医疗内容主要分3大类:即预防性康复处理、一般性治疗措施和有目的的恢复已丧失的功能。

2.5老年预防医学

是老年医学最重要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应包括老年流行病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养生学、保健医学、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等。要了解老年人常见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推进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营养饮食。建立多层次的老年人医疗保健制度和体系,将老年保健工作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势在必行。

2.6老年医学研究

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的研究,提高对老年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3提高带教老师素质,打造先进教学团队

一名好医生不等于是一名好老师,但一名好的临床老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好医生。教师自身素质是培养高质量老年医学人才的关键。带教老师首先需加强内在修养,重视自身品行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也要不断督促自己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运用新技术、新理论、新疗法,提高临床教学水平。皖南医学院老年医学科根据科室人员结构成立以高年资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负责的带教治疗组,每个治疗组包含各级职称的带教老师,各个治疗组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团结协作,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充分发挥治疗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特长,构建和谐氛围,打造先进教学团队。另外根据皖南医学院的统一要求选择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或已经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医师申报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学院根据申报材料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最终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人选,并负责对新上任的研究生导师进行培训,做好导师队伍的建设和动态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作为治疗组长和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团队中发挥带头作用。

4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探索老年医学临床教学新模式

4.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1)理论知识准备:要求进入临床科室之前,认真复习老年常见病诊疗和危急重症抢救措施等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室指定一位高年资医师担任教学干事,按照《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负责安排临床技能的学习及值班工作。先在本专业科室学习工作9~12个月,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门急诊处理、接诊病人、危重病人抢救并能对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4]。由导师、治疗组长及教学干事组成考核小组分阶段进行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病例答辩考试。

(3)以心血管专业为基础,树立全科意识: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疾病可能涵盖了多系统功能障碍,老年人群的医疗服务与普通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需要特殊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培养能给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的现在及未来的临床医生是非常紧迫的任务。为了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性临床技能,根据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带教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的轮转科室,进入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科室轮转,要求包括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科至少六个以上专科,每个专科1~3个月时间,各轮转科室专门安排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高年资医师作为带教老师安排在该科的临床技能培训和值班。由带教科室组织专家进行出科考核,不合格者需继续在该专科轮转直到合格为止,要求学生掌握轮转各专科的基本诊断、治疗技术。轮转结束后再回到本专业科室继续强化临床技能的训练,逐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4.2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1)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病人教育。老年患者年高体衰,听力、语言、肢体功能甚至认知能力都有下降甚至缺失,关注、真诚、尊重、同情、爱心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再通过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可使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获得满意的诊疗服务,使病人满意率提高。在临床培训过程中需要指导研究生学习医患沟通的能力如:①和病人及家属交流时能自然地展开和终止话题;②能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③了解病人的所需所想;④简洁明了地解释疾病的诊断情况、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结果及预后;⑤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有问题出现时协调解决。

(2)在临床学习过程中通过患者或模拟情景进行阶段测试,评估学生在接诊病人过程中展示交流的能力[5]①包括自我介绍和角色介绍;说明访问的原因;倾听病人的诉说,不随便打断病人的谈话;事先准备好和病人交谈的若干事宜;②自如地展开或终止话题;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有所反应;观察细致,关注病人的明显不适,获得有关病人疾病状况的所有信息,以帮助正确诊断;③结合病人的生活背景,如家族、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情况,了解病人的恐惧、担心和期望;④对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可能需要的医疗措施解释应清楚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医学用语;⑤鼓励病人参与诊疗方案的确定,分析疾病诊治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解决问题;和病人或家属持不同意见时,协调解决;⑥帮助病人区分鉴别蜂拥而至的因特网、报纸、杂志上的医药介绍或广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过程中,导师要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引入主动服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5规范科研训练,提高科研水平

老年医学专业的科研能力训练要突出医疗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是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主要让学生参加临床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学习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导师和治疗组长应有专门的临床科研课题,让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了解自己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学会总结研究结果,重点探讨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不影响临床实践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基础实验研究的方法,参与部分基础实验的课题研究。在日常工作中指导学生阅读指定专题的中外文献,并书写医学综述,反复修改,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研工作的良好素养。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老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专业的网站和学术论坛上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6完善奖学金和岗位津贴

为促使广大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从事老年医学专业或报考老年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设立相应激励机制:(1)医院应设立奖学金制度,鼓励医学生从事临床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根据阶段考核成绩设立不同等级的奖学金;(2)通过参与临床住院医师工作与值班,医院和科室应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并随物价上涨进行适当调整。

7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由于直接与老年患者接触,学生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医德情操,牢记学医的初衷与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同时也要了解并掌握与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培养并以身作则展示对患者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摈弃浮躁思想,踏踏实实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尤其是疾病缠身、身体衰竭的老年患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篇(3)

检体诊断中老年人体格检查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老年医学课程并开展了研究生教育,但是专业教师少、学生规模小,医院中多数为其他专业医生来从事老年医学工作,老年医学专科医师数量有限,缺少专门对老年人体格检查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的人才,这些都不能适应老年医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检体诊断教学中多数有临床医生承担,其中不少是年轻的医生,他们并不是老年医学专科医师,他们对老年人体格检视不够,缺乏老年病相关知识,缺少老年病诊断学配套教材,仍沿用成年人体格检查的方法,没有突出重点,老年人体格检查没有形成系统性。教学设备还有所欠缺,更新慢,抑制了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诊断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学方法单调

传统课堂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时间多,学生自学时间少,注重对医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填鸭,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较系统完善,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而体格检查动作多、涉及面广、需要动手能力强且需要综合运用,这就对教学工作中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和要求。由于诸多因素导致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少、学生多,以至于老师讲授的多、示范的少,难以形成一对一的指导。医学生由于时间仓促只是在模仿动作,并不能深刻领会动作的要领,更谈不上边动作边思考,也就难以形成检体诊断了。而且部分任课教师将考试看成是单纯对学生的考察,因此形成了考核形式、命题思想和题型的单一性,考核内容机械,要求不严格,从客观上逼迫学生猜题套题、死记硬背,并不能完全领悟体格检查动作的技艺性。

3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不强

体格检查是实践性强的一项技能,不可能通过一次学习即可掌握和应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训练。仅凭课堂上老师讲授和示范,毕竟时间少,使得医学生缺少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练习过程,也很容易遗忘上课所学内容。而且课堂上多是正常体格检查的教学,缺乏有效的异常体征的教学。见习课中由于是老年患者多分散在临床各科室中,且老年人身体状况比较差,许多患者和家属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不愿意配合和不理解临床实践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见习课安排内容较多反而不利于具体动作的学习和实践,医学生动手机会减少,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国外研究表明检体诊断教学质量的滑坡已经开始影响住院医师的诊断技能。

改善教学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完成者和倡导者,是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建设一流教学团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2]。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人才,核心是能力培养。要适应医学模式和医学环境的变化,结合老年患者体格检查的特点,划分知识模块,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树立全科意识,引入循证理念,建立整体思维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有效互动,产生真正的激励效果。教师要重视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认为体检诊断已经过时,积极聆听诊断学理论课教师授课,细心观摩有经验医师的手法技能,吸取众家之长,逐渐丰富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当前许多诊断教研室由临床一线医师承担,所以教师不固定,可以建立诊断学师资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鼓励名医、名师授课。

2丰富教学手段

当今世界教学的发展,从重教而转向重学,教师应更多使用积极开放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式教学。课前把全身体格检查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如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心肺腹检查、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等,并提出若是对老年人进行检查有什么要求,课堂上由学生主讲示教,教师旁听指导,全体参与讨论。

这不仅使医学生能深刻领悟动作要领,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典型影像、图片、网络资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并以切身经验列举一些生动的真实病例,展现给学生一些常见老年疾病的体征,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运用电子化标准患者,学生在电子化标准患者训练中运用知识实践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正确的临床诊断思维;有利于学生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总之,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能激起兴趣,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3]。

3增加实践创造动手的机会

课堂上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增加老师一对一指导的时间,重点在同学之间互相练习正常体格检查,学生逐项练习,教师手把手教授,在进入临床见习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检查手法,检查内容和顺序。开展学生体格检查技能比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好学生课余时间,重点培养操作优秀的学生,并在课余时间辅导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通过模范带头作用使同学们整体水平能较迅速的提高。见习课要有针对性,发挥授课教师多在临床工作的优势,以病例为引导,从而使同学们能有真实的体会并提高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4]。建立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应重视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使同学能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深入医院和社区临床工作中,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义诊、健康宣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区,了解社会对老年病医生的需求,感受职业的荣誉感和认同感。国外有研究表明医学生在早期接触临床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对日后临床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培养都有明显的好处[5]。

篇(4)

关键词:老年支气管哮喘;治疗分析

支气管哮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危害其高峰期常见两个年龄段,儿童较为常见,老人次之。老年期作为支气管哮喘病发的第二高峰期,具有独有的生理病理特点。本文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5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以及70例非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并且将两组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将临床诊断资料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5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以及70例非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并且将两组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老年支气管哮喘组,男47例,女28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5±4.3岁。并且以70例非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对照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15—35岁,平均年龄26.4±3.4岁。调查中选择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全部符合支气管哮喘疾病诊断标准。

1.2对比内容 ① 首次发作哮喘的年龄和病程;② 发生因素和发生季节;③ 发病时的主要症状;④ 治疗进展;⑤ 基础病和合并症。

1.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经过SPSS16.0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和 x2检验进行分析,P

2结果

2.1 支气管哮喘首次发病年龄 非老年组中15岁之前发病占有44.3%(31/70),老年组15岁之前发作24.0%(18/75),在60岁之后发病的为76.0%(57/75),两者比较后具有明显差异(x2=5.79,P

2.2 支气管哮喘病发时主要症状

表1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主要症状对比

在咳嗽、发热、咳痰和夜间喘息症状上,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

2.3 诱发因素和发病季节

表2 两组诱发因素对比

在老年组中受寒在诱发因素中占据首位,其次是呼吸道感染和吸入因素以及不适当运动,在非老年组中,不明诱因导致疾病发生高于老年组。两组在对比后,其显著性具有明显差异(P

2.4.基础病及并发症

表3 两组基础病及并发症的对比

老年患者多有其他基础病并发症发生,肺气肿、高血压、呼吸衰竭等,这和非老年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

2.5 治疗效果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同时进行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皮质激素进行治疗,非老年组70例患者全部缓解;老年组哮喘症状可以完全缓解的有32例,占42.7%,部分缓解,并且好转40例53.3%,死亡3例,占4.0%。

3 讨论

老年期作为支气管哮喘病发的第二高峰期,具有独有的生理病理特点,这也是值得我们对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探索的。经过对比分析,笔者总结出如下特点:

3.1发病晚,症状不明显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后,老年患者一般在60岁之后发病,非老年患者一般在15之前就发病。可以将老年支气管哮喘分为两种情况:① 年轻时就已经发病,反复迁延至年老阶段;另一种是年老时第一次发作。老年期作为支气管哮喘病发的第二高峰期,老年哮喘多由受寒引发,症见咳嗽、胸闷、夜间气喘,并且症状明显强于非老年哮喘。

3.2 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是较为常见的发病基础 其多以受寒为主,其次是呼吸道感染和吸入因素以及不适当运动,以上诱因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在非老年组中,不明诱因导致疾病发生高于老年组,哮喘患者继发感染使得病情加重。

3.3 并发症和合并症发生较多 老年支气管哮喘症状较为严重,恢复较差。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通常有基础病症的发生,有些患者伴有肺气肿、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一些疾病。哮喘病人经常会出现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这与并发症的症状有相似,这会导致漏诊疾病的症状;所以,对于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尽早进行支气管扩张治疗,明确诊断。

总之,对于老年人支气管哮喘病情发展较为复杂,并发症多,容易发生误诊,较难治疗,恢复较差,所以我们应该提供针对老年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26(3):132 -138.

[2] 钟南山,陈荣昌.老年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临床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2008,13(3):115.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组.支气管哮喘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26(3):132 -138.

篇(5)

上海市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老年痴呆一般分为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三种。老年性痴呆约占老年痴呆的60%左右,此病是1907年德国精神病学家阿尔茨海默发现的,后人为纪念他,将此病命名为阿尔茨海默氏病(AD)。

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表现多为记忆力及认知力减退。做事随做随忘,如出门办事忘带钥匙,刚听好电话就忘记了内容,老是找不到老花镜,碰到熟人却叫不出名字。干活丢三拉四,如烧菜不放盐,水烧开后忘关煤气,出门买菜不关门。计算能力下降,如上菜场买菜,十元五元的菜加起来不知道该付几元......有记忆力和认知力下降不一定都是痴呆,据统计,50岁以上的人群中70%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健忘,其中只有4%发展成痴呆,65岁以上老人有10%存在智力障碍,其中1%发生痴呆。就是发展到痴呆仍有不少病人能够继续工作,这是因为天天都在重复这些工作。这一期的病人很少会认为自己有病,也不会主动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疾病早期的表现以近记忆减退为主,常常是刚才发生的事记不起来,而陈年旧事却如数家珍,

到了疾病中期则远记忆和近记忆都明显减退,使用多年的电话号码记不起来,亲属见面叫不出名字,子女的出生年月讲不出。甚至会出现失语、失认和失用等表现,有些病人部分生活需人照顾。

老年性痴呆发展到晚期,出门经常迷路,回不了家,不认识周围环境,不知年月和季节,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不认识子女和亲人,甚至照镜子时会认不出自己。最终病人卧床不起,缄默不语,面无表情,全部生活需要人照顾。

出现记忆减退、健忘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根据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结合意识、记忆、思维、情感、概括判断能力等神经功能检查,必要时加做脑电图、头颅CT、磁共振脑成像等辅助检查,早期作出诊断,早期给予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疗效。

老年性痴呆的治疗主要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方面以胆碱酯酶抑制剂为主,现已公认痴呆患者脑内胆碱能神经功能减退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机制。这类药物中常用的有石杉碱类,如双益平,即石杉碱甲片,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新一代胆碱酯酶抑制剂。经临床验证治疗,证明该药能明显改善患者认知记忆功能,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价廉物美、服用方便、副作用少。还有盐酸多奈哌齐(安理申)、艾斯能,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市的,也可应用。其他的常用药物有脑复康、脑活素、都可喜、ATP、神经生长因子等,中医中药方面有复方海蛇胶囊、银杏叶制剂,针灸治疗也可一试。

在老年性痴呆尚无特效药物前,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预防老年性痴呆有下列几个方法。

节制饮食

调查发现,患老年性痴呆者比健康人摄取的能量要多30%左右,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这点。

多吃鱼和鸡蛋

检验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血液,发现血液中DHA(一种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正常人低。鱼和鸡蛋中含有较高的脂肪酸,多吃鱼和鸡蛋可提高DHA。

喝少量葡萄酒

葡萄酒中含有类黄酮物质,可减少患老年性痴呆的几率。每周饮1~2次,每次2小杯。

嚼口香糖

研究发现咀嚼口香糖时,脑内海马区脑细胞活动信号增强。海马区功能被认为与痴呆发生有关。

坚持脑力和体力运动

打牌、下棋、益智游戏是锻炼脑功能的有效运动。游泳、慢跑、步行、打太极拳等运动可延缓脑的衰老和周围神经的退变。喜欢这些运动的人,发生痴呆的较少。

篇(6)

【关键词】糖尿病;生存质量;知识教育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发病率增长速度快,危害严重的终身性基因遗传疾病,是全世界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已成人类第5位死亡的主因[1],现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社会卫生问题。它虽不能治愈,但可防可治。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患病人数显著增加,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在4%左右[2]。在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中,选择最佳诊断标准对患者筛选干预治疗尤为重要。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列为新一代健康指标。目前也成为评价糖尿病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规范的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还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特别重要意义。

1生存质量的概念

现阶段对生存质量的理解和定义尚未完全统一,应由患者本人自己去评价,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疾病和健康有不同理解,WHO将QOL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个体对其生活状况的评价。它测定的内容包括:生理

和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关系等等[3]。

2生存质量在糖尿病研究中的问题和展望

生存质量目前已广泛用于糖尿病领域,以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如采用心理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并且要随时监测血糖等指标,这些都需要患者配合,如患者对本身疾病不够了解,认识不到每一种疗法的重要性,或存在误解,那就难以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随着对生存质量的深入研究,它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目前我国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研究还很薄弱,也不全面。但也不能照搬别国或某一地方的方法,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反映疾病的影响和对生存质量的干预,才能更综合地评价糖尿病患者病情。生存质量的研究可以更综合评价病情和治疗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研究的人数仍不多,须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我国糖尿病生存质量的研究。具体应由下列几个方面考虑。

2.1加强糖尿病知识普及教育为了加强糖尿病知识普及教育,应开展社会宣传教育,包括社区卫生保健人员糖尿病的专业诊治和护理知识培训。病人及家属对糖尿病知识培训等,这样可减少糖尿病患者在认识上的许多误区,这往往会降低患者对医生医嘱的应从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另外患者的年龄及教育水平通常是影响知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普及教育,使每个患者家庭均能做好自我保健和自我护理[4]。

2.2代谢控制多数研究表明,不论Ⅰ型或Ⅱ型糖尿病,通过教育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目前我国要求将患者的HbAc1控制在7%以内,个别患者在没有低血糖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使HbAc1接近正常6%。强化教育还能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

2.3饮食控制不论糖尿病的类型、病情轻重、有没有并发症、是否用药物治疗,都应严格和长期控制饮食,按照医生设计方案全面均衡控制饮食和总热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使患者体重在标准范围之内。

2.4适当的体育运动一般选择适合本人体质状况的运动,使全身得到锻炼。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运动锻炼能促进肌体代谢,通过脂蛋白酶的活性,加快脂质的运转、分解和排泄,还能改善糖代谢、血凝状态和血小板功能,降低血黏度,改善心肌功能,使体重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2.5保持良好心态过度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都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建立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另外适量饮茶也能降低血黏度,对防止血管硬化有利。

2.6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平时的糖代谢控制密切相关。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好,波动较大,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性将大幅度增加。患者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可避免许多都糖尿病不利的因素,进而减少和延缓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2.7卫生经济学目前世界各国用于研究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经费正以高速度增长,由此给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通过教育可使患者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糖尿病,减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由此给患者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2.8生存质量生存质量的下降亦由代谢控制不良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致。并发症的发生将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和早亡。不少资料表明,教育后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3结论

研究表明,糖尿病控制的关键在于改善和提高生存质量,所以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应为当务之急。糖尿病病人的生存质量与预后取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5],单靠药物难以全面有效控制糖尿病,只有正确指导患者认识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才能更有效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医疗开支[6]。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征服像糖尿病这样的现代慢性疾病过程中,不仅需要合理用药,更需要通过知识教育,使患者以及家属多了解有关糖尿病知识,才能更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和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7],这也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推动我国糖尿病QOL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晓冰. 老年糖尿病康复治疗.实用老年医学,2001,15(2):63.

2李春霖,陆菊明.老年糖尿病的进展.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36.

3廖志红,周凤琼,梁奕铨.生存质量是评价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指标.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5):304.

4徐济民.糖尿病性血脂异常防治进展.老年医学与保健,2007,13(1):53.

5钱荣立.加强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1-231.

篇(7)

同样是70岁的两位老爷子,一位患冠心病,几年前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同时还有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常年在110~120ummol/L的水平。但年轻时爱运动,有着养鸟、养鱼的爱好。每天早起去天坛公园遛鸟,几乎寒暑不间断,天坛公园内还能走一圈;吃饭好、睡觉香,虽然身上有好几种病,倒也不很在意。

另一位老爷子退休前是公务员,身上一种慢性病也没有,血糖、血压、血脂都很好,颈动脉超声看见血管壁很光滑、没有一点斑块。可是退休这10年里,生活就没有了重心,体力一点点往下走。住院前这一年,体重莫名其妙就少了10斤,睡眠也不好;总觉得身上乏力,一点小的家务活也不想干。自己和家人都很重视,住院做了一系列检查,筛肿瘤、查内分泌代谢,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从化验和影像学检查来看,完全称得上“很健康”。

那么问题来了:从一个医生的角度看,以上两位老爷子,谁是患者?谁需要做医疗干预?从疾病预测的角度看,哪位老人家生活质量更高,能活得更长?

这些问题似乎有点难以回答,毕竟医生扮演不了“观相师”的角色。但从普通医生看来往往会觉得更需要照护的是第一位老爷子,因为他身上患有很多慢性病,而且都是重要脏器的问题;而第二位老爷子的情况似乎无关紧要,因为他的重要脏器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肿瘤。不过从老年医学、全人管理的角度看,第二位老爷子和第一位老爷子都需要我们关注,尤其是第二位老爷子,他的生活质量可能比第一位老爷子差,寿命也不见得比第一位老爷子长。

潜伏在身边的杀手

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内容:衰弱。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是一个身体脆弱、易于患病和卧床的高危群体,常以各种症状为主诉,这些症状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所致,现代老年病学称其为老年综合征,老年科医生的职责之一就是对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处理各种老年综合征,诸如尿失禁、跌倒、晕厥、疼痛、认知功能障碍、步态不稳、褥疮等。近年来,国外越来越重视的综合征之一就是老年人衰弱综合征。

衰弱是指老年人在神经肌肉、代谢及免疫系统方面的生理储备能力的衰退,从而使老年人对抗应激的能力下降,这种状态被称为衰弱。衰弱的老人可以没有失能和多种疾病,而仅表现为衰弱,但是其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目前衰弱的诊断常采用Fried标准。Fried定义衰弱综合征为临床综合征,指出衰弱综合征在临床上应具有以下5条中的3条或以上:(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没有主动节食、锻炼或外科手术干预);(2)疲劳感;(3)无力;(4)行走速度下降;(5)躯体活动降低。这种定义法是把衰弱综合征作为临件(如残疾、跌倒损伤及死亡)的前驱状态,可帮助诊断老年人衰弱综合征,便于采取措施预防不良事件。

为什么要识别衰弱?相同情况下,衰弱老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高于非衰弱老人;住院的衰弱老人发生不良事件(跌倒、院内感染、住院日延长、死亡)的风险明显升高。更通俗一点讲,衰弱的老人好比“纸糊的船”,外面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经受各种应激(如感染、手术、急性病)的能力很差,一个小的风吹草动即可能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产生一系列不良事件。

衰弱是可以干预的

回到文章最开始我们的病例。第二位老爷子虽然没有躯体疾病,但有明显的乏力、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入院时我们筛查握力和步速都很差,是典型的衰弱病例。一直以来的医学模式关注“疾病”,故而第一位老爷子会受到医生的关注和重视;而老年医学在关注疾病的同时更关注维持患者的功能状态,故而第二位老爷子同样应受到重视。从躯体功能的角度来讲,第二位老爷子虽然没有器质性疾病,但躯体功能明显比第一位老爷子差。也就是说,没有躯体疾病的第二位老爷子的生活品质还不如重要脏器有问题的第一位老爷子。

什么导致了衰弱?目前认为有两种机制,第一种与老年人体内的低滴度系统性炎症密切相关,例如很多老年人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的若干年内发生衰弱,提示病毒感染虽已控制,但激活了体内的慢性低滴度炎症;而第二种机制是老化的结果。我们仍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揭示衰弱的确切发病机制。

哪些情况需要引起家人的重?如果您身边的老人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在没有主动节食、接受手术或发现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下),伴明显乏力、活动能力下降,尤其是发现老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时,应当警惕。一方面,应当做一些常规的检查,进一步排查器质性疾病(如肿瘤);另一方面,要筛查是否存在衰弱及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