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基础知识笔记

中医基础知识笔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5: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医基础知识笔记

篇(1)

1.1培养中医思维方式: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对于刚刚接触中医的人来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与他们之前所学习的现代科学知识及所身处的现代科技环境有很大的差别。而中医学的思辩性思维,也会使习惯于逻辑性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多困惑,造成对中医理论的误解以及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因此,初学中医,亟须培养中医思维模式。因此,在讲授基础理论课程之前,我们着重《中医学导论》的讲授,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先秦百家思想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本质特征及中医学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等,使其能够认识到中医学是不同于现代医学乃至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和特点,逐步培养中医学整体的、辨证的思维模式,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1A]。

1.2引入人文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根基,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水融的关系。而一般来说大学新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贫乏,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文、史、哲等知识的讲授,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如哲学基础部分是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关键,在讲授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哲学,以及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法等知识予以阐述[1B]。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能帮助学生领悟中医理论的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方法。

1.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内容上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包括四大知识模块,即:中医学哲学基础、藏象理论(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各知识模块特点不同。因此,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该课程全部内容,而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多样化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案例式教学等多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1互动式教学:课堂上,我们常用讨论法进行互动式教学,按照“选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提问-解答-点评”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题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贯通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此种教学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可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巩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2案例式教学:例证是教学艺术的催化剂,它可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2]。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作为中医临床实录的医案,能最直接地反映医生的临床思维。因此,案例式教学接近于直观场景,克服了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学生理解记忆,适合中医基础理论的任何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讲述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讲解“气能生血”时,可以例举临床补血配合补气药治疗相关血虚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提高,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内容详尽且通俗易懂的古今医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4配合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利用PPT、视频、录像、幻灯片等方式,综合处理授课信息,创造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其优势是它能把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能从多角度、多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以往教学中较为欠缺的视觉信息。如经络学说的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则图文并茂,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多媒体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而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师生互动[3]。

2加深理解,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医学教育中,它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必不可缺的教学方式。《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它能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得到直观的体现,中医方药的神奇效果得到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观察各种示教模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某些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如经络学说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分布规律等,很难如解剖学一样让学生目睹其真实状态,教师讲课费力,学生又难以理解。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让学生走进示教课堂,通过人体经络模拟模型观察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进而总结其走向规律、交接次序及在人体的分布规律等,如此则改善单纯课堂讲授时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另外,舌象仪、脉象仪等各种直观示教模型,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过动物实验理解中医理论内涵:近年来,我们尝试逐步引入动物实验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实验方法和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验证和阐释,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如学习阴阳学说时可设计如下实验:制作阳证、阴证动物模型,观察阳证、阴证两组动物模型的表现特征如神态、眼球、活动及皮肤血管情况,并测量体温、心率的变化,运用阴阳学说理论对比分析两组动物的症状发生机理,从而加深对“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理论的理解。

3强化记忆、拓展知识,利用网络资源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时数少,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网络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学习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该网络资源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学习、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水平测试三个方面。

3.1基础知识学习平台:该平台的资源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讲稿、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习,使学生对每一次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了解,避免听课时主次不分,影响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往往只顾忙于笔记而忽视了老师的讲解,从而使很多晦涩难懂的中医概念无法真正理解,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注意到这一点,我们把讲稿及全部教学课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使学生上课时能集中精力听讲,而老师也能在保证重、难点知识讲清讲透的同时,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如此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2教学内容拓展平台:拓展平台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从多角度全面认识中医。如千古中医故事、中医大家讲座视频等,可使学生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坎坷历史、中医学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医学的贡献等有一个了解,进而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中西医学比较部分通过对中、西医学的医学模式,中、西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各自诊疗疾病的特点等方面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利于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形成,并有助于以后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并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方法手段弥补中医的不足;案例教学内容可通过简单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最新研究进展部分则结合现代知识和现代研究成果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剖析,这样既有助于其理解和记忆中医理论知识,弥补中医理论较抽象、难理解的不足,还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篇(2)

在护理学专业招生中,我校文科生比例占到70%左右,且理科基础知识普遍薄弱。我校护理学专业在本课程上仅仅安排36个总学时。基于护理学专业的特色,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在设置和选定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结合执业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有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方面的知识点,适当调整培养方案与要求。我们选定由黄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一书。这本书重点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需要[1],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以医学微生物作为主要授课内容,人体寄生虫学部分以自学为主。在医学微生物W部分,首先强调与临床护理关系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如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技术。其次,重点讲解临床上常见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将实验安排为12学时,理论和实验教学学时之比为2∶1。在寄生虫学部分,我们主要讲解绪论、钩虫、蛔虫、蛲虫、疟原虫、阴道毛滴虫以及血吸虫等寄生虫知识,其他部分都为自学内容,将教学课件拷贝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自学。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课程概念多,难以记忆;抽象,不容易理解;知识点杂,难以找到规律等。如何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穿插采取了CBL、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如我们在讲授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时,提前为学生设定一个案例,让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大约由30个组员组成。每个大组包括6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个组员构成,每个小组给1~2个小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资料,回答问题,制作PPT,然后打印成纸质版的便于留存[2]。最后,各个小组分别推出一名发言员,在课堂上就本组的问题进行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当场提出疑问。课堂上学生们讨论热烈,反响强烈。老师指出问题所给答案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知识点,并当场为每个学生给出成绩。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临床上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知识点的理解。

3.提高教师的素质

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想要上好“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这门桥梁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教研室部分教师是非临床专业的,有的甚至没有医学背景,不能很好地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相结合。那么如何将被动化为主动,我们教研室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主讲教师跟班听老教授讲课,提出疑问,做好笔记;每次理论课提前预讲,实验课提前预习;跟随护理本科班的学生参加临床护理学的学习,并且一起考试;参加知识讲座,关注前沿医学发展知识,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学会制作课件,在PPT制作中,加入图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我们通过以上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改善了教学质量,学生反响良好。

4.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由于“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我们的实验包括基础知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四个部分。每次实验课的内容都提前两周告诉学习委员,让学生在课外作好准备工作。实验成绩分别由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四部分构成。改革后的实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3)

同学们,大家都学过中基和中诊吧?你把那些零碎杂乱的知识点记牢了吗?给大家看一份东西(ppt)这是我蹲了两个星期图书馆,面包当晚餐,浩浩荡荡做出来的一份三十二页的《中基知识扫描》——一个字一个字敲上去的哦!那时考前做完这份扫描,还是有点成就感的。理清线索,筛出重点,挖掘内涵,把中医学大厦的骨架粗略地搭建起来。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身干劲,考完中基,开始上中诊,我就想着要着手整理《中诊知识扫描》,那样,到了期末,自然也得心应手胸有成竹。然而,一翻中诊书,我就觉得似乎每句话都是重点,每个点都应该牢记,而且诊断要点不像阴阳五行脏腑经络那样逻辑严谨,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可知一而推十。光是“望色”一节,足以让我跋前疐后踟蹰不前。我瞎折腾了好几天,不但没理出头绪,反而把信心弄没了,还把身体累病了。

那个周末我就回家了。有个晚上,我和老爸促膝长谈到凌晨四点,我老爸是咱们大师兄,广中医78级学生。谈话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他将当年学习中医的经验方法传授给我,将他行医二十余年的心得体会与我分享。最让我赞叹不已的正是他巧妙地运用中医四诊诠释学习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的要领。<莲 山课件>大家都知道四诊吧?对,望闻问切!

首先,接触一门崭新的学科,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宏观地俯瞰——对学科特点,内容,性质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就好比来了一位病人,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望诊”,了解病人的精神面貌,整体情况。看似简单的一步,却是接下来整个诊断过程的一个基础。“望而知之谓之神”,如果我们能通过对目录的浏览,对绪论的通读,便明白这门课程的研究对象、范围、重点,因其特质制定学习方法,往后学习便如驾驭轻舟,如鱼得水。落实到中诊的学习,通过“望”课本,知道中医诊断学由三部分组成——四诊、八纲、辨证:四诊为辨证获取全面而详细的信息,八纲是辨证的纲领性指导,而辨证是四诊的目的,也是处方用药的依据。把握了这个主线,心中已了然,大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自信。

接下来是按部就班,一字不漏地系统接受知识,包括听课和看书,这就相当于四诊中的“听”。面对虽然只有一百来页,但却几乎字字讥珠,句句精华的中诊书,如果囫囵吞枣,便要深得书中精华,并将其化为自有,那绝对是异想天开。好比病人刚坐下,连主诉都没有,直接就问“医生,你说我怎么啦?”我之前因为尝到做《中基扫描》的甜头,便想着照搬到中诊学习中,跨越了系统学习的阶段就想做总结,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在点滴积累的过程,无论心中多少困惑,路上多少困难,都要坚信“守得云开见月明”,先把所见所闻都统统丢进背篓里。这就像一个耐心而又细心地医生,默默地听着病人诉说,从他发病初始,经过演变,到现在的状况,期间经历多少起伏跌宕,还要掺杂一些看似混淆视听的次要信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倾听过程中,医生的脑袋需要高速地旋转,筛选能反映问题实质的关键点,去伪存真,去繁索简,随着信息掌握量的增大,清晰的头绪迟早会露出水面。这个过程医生最忌心浮气躁,随意地打断病人,无意中引导了病人的意向,甚至误导病人为自己主观臆断的诊断结果“作假证”。所以,切不可妄自对知识做取舍,特别是依据所谓的考试题库,只记忆题中有的,不顾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忽略了细节上的关键点,不但做不到目牛无全,更是管中窥豹。

“闻诊”完毕,接下来才是问诊——有重点有目的地搭建自己的思维体系,临床上便是开始按照辨诊的雏形进一步获取信息。这好比考前的冲刺复习,课本已经学完,背篓里塞满了凌乱的要点——课文斑斑驳驳的划线,书里密密麻麻的笔记,学过了又忘记的,新学的还没记下的——有些慌乱,有些迷茫,还有些彷徨。不用担心,“知识扫描”该上场了!可能负责周到的老师已经为你悉心准备好一份复习重点,或者师兄师姐有遗留下以前的应试指南。但那些终究是别人的东西,还不能成为你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把全书再从头到尾过一遍,把握了线索,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隐藏的规律,理清逻辑层次,筛选重点,做出一份完整的知识扫描,这才真正你自己的东西,是你对这门科目掌握程度的真实反映。也许不久的将来,你不可避免地淡忘了某个知识点,但你心中有数地翻阅“扫描”,当年深刻的印象又历历在目——人不是储存信息的机器,人是懂得思维的高级动物。大学毕业出去后,关键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百度一下便随手可得的信息,而是你敏捷的思维能力,准确的定位能力,全面的统筹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在第一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最后便是“切诊”。从事临床工作二十余载的老爸透露,其实到了问完诊,大概是什么证心里已经有数,切脉更多是进一步验证结论,还有发现疏漏或错误而已。这又对应练习和考试——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查漏补缺,完善改进。

篇(4)

【关键词】 中医学教学;现状;改革

在西医院校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开设中医学教学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目的是让西医学生对祖国传统医学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继续学习中医或应用中医药处理一些常见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打下一定基础。而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一直是西医院校中医教师所面临的困惑与难题。笔者近5年来一直在中医教学第一线,且自2006年开始担任本校中医学的教学秘书,与学生接触较为密切,从2006—2009年对心理学、眼耳鼻喉学、皮肤性病学、大临床本科1744名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中医教学问卷调查,发现我校的中医教学存在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现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我校的中医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1 教学现状

1.1 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教学难度大

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教学难度大,似乎已成为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通病。现行的《中医学》教材囊括了中医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及中医内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可以说是各科的浓缩版。这些课程的教学在中医院校至少需要700学时,而在我校临床专业为70学时,临床相关专业仅为48学时。其教学内容之多,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为课时少,导致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此,无法展开来讲,所谓的课堂互动,提问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都成为空谈,老师有时想多举些临床实例来讲解,占用了部分时间,剩下的内容就只能开快车讲完。因此部分老师为了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讲完,只能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

1.2 课程设置欠合理,内容杂,章节跨度大,学生不易接受

我校的中医学教学内容为:导论、阴阳五行学说、藏学学说、针灸经络、治则治法、中药方剂基础、病因证治药、中药饮片见习、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由于课时少,很多内容无法上,本室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内容“有机”组合,方可完成教学任务。如病因证治药将病因、证型、治法和部分的常用中药组合在一起讲;而脏腑辨证的内容就如同一个小内科,将证型、治法、方药一起讲,却没有病名;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亦是如此。但笔者从近3年的教学问卷调查来看,89.2%的学生并不认同此方法,认为这几个部分章节跨度大,内容太杂,很多内容在课本上无法找到,上课一味忙于抄笔记,而很少有时间顾及听课。

1.3 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师责任感欠缺

目前,我校承担中医学教学的教师中,有临床经验丰富的本科室医生,他们上课理论联系临床实例,课堂内容充实,气氛活跃,深受学生喜爱;亦有些医生常常忙于诊务,少有时间与精力备课,在临床实践中多同用中西药,不注重对中药疗效的观察与比较,因而较少在中医理论与实践上有所领悟与提高;更有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是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虽说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但多数学的是非临床专业,故临床经验相当欠缺,难免固守书本,难以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其中还有一些年轻教师本身专业思想就不牢固,甚至在课堂上贬低中医,认为中西医不可能结合(这些在教学调查问卷上就能体现出来)。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发扬,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1.4 学生对中医普遍有兴趣,但多数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近3年来的教学调查显示,92.6%的学生对中医学课程感兴趣,是因为觉得中医在养生保健上有用。亦有56.3%的学生认为中医在有些病上疗效不错,特别是一些西医疗效不好而中医疗效卓著的疾病,他们也意识到中西医可以优势互补。诚然这些结果令人欣慰,但是空有兴趣,而缺乏相应的学习热情。85.9%的学生认为中西医理论相差甚远,中西医的诊疗思维模式亦不同,在学了西医的基础理论之后再学习中医学,甚至有些专业的西医临床课程跟中医学同学期开课,很容易因为先入为主的思想而对中医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有极少数学生受近几年社会上流传的中医是伪科学,取消中医等不良言行的影响而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93.8%的学生认为中医难学,有些名词术语理解困难,教材中所引用的一些医古文艰涩难懂,这些给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通过一个学期的中医学习就可以开方治病,这种急功近利及不愿花功夫去加强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想照着书本上的方剂开药治病的思想很不切实际,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从而挫败其学习中医的信心。

2 改革设想

2.1 适当增加课时

调查显示,96.8%的学生认为现行的70学时太少了,很难学到东西,都希望能增加学时,甚至还有学生提出分两个学期上,一个学期上中医基础知识,一个学期上中医临床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更好的学习中医。笔者建议如果能将中医课学时增加到100学时左右的话,很多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如很多内容可以讲得更透彻些,也可以开展中医临床见习。

2.2 精选教学内容,优化组合

针对目前课时少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内容设置:导论、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病因、四诊、八纲辨证、脏腑生理与辨证、治则治法、中药基本知识及部分常见中药、方剂基本知识及部分常用方剂、针灸经络、中药饮片见习、内科部分常见病。本设置特点是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又授予其对临床常见的内科病辨证论治的基本技能。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3.1 提高自身素质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管是中医基础理论,还是临床相关内容的讲授都需要联系临床病例来讲述和分析,否则就会令课堂气氛沉闷,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要求老师能理论联系临床来讲课。所以任课教师不但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博览群书,提高理论水平,而且要加强临床实践,丰富临床经验。

2.3.3 完善集体备课、试讲、听讲三种制度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集所有任课老师的智慧,将每个上课的内容先由主讲教师把该内容如何讲授说一遍,再由其他教师发表看法和建议,从而完善授课内容。试讲主要是针对年轻老师上课经验欠缺,通过试讲让资深教师发现其不足,从而指点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听课,可以是任课老师互相听课,特别是年轻老师要多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从中学习其上课方法、技巧等,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另外资深教师亦可不定期的听年轻老师的课,以及时帮助和指导年轻老师教学。充分发挥以上三种制度,可集思广益,互相学习,从而提高中医教研室的整体教学水平。

2.4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广 东 医 学 院 学 报 2010年第28卷 2.4.1 上好第一堂课,把好入门关,改变观念,正确认识中医 第一堂课非常重要,教师必须把握好入门这一关,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它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经过数千年的实践验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以及将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引申到中医学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从而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的伟大贡献,已经证明它的科学性及疗效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现在西医在很多方面也有它的的优势,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西医是辨病论治,只有客观的检查结果才可以论治,对于身体的功能性病变、疑难杂症等方面西医却显得束手无策。中医在养生保健,调节身体功能及很多病种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其共同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没必要厚此薄彼,互相攻击,而应该优势互补。

篇(5)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管理; 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育; 多元化; 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起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迄今为止,在各个国家,各学科根据本国国情、学科的特点及发展目标,已经形成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教学式、师承式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局面。这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教育模式有各自的历史经验和使用范围,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可以借鉴的丰富资源[1]。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为精英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领域专门技术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2]。中医儿科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由于受其学科性质及社会发展的影响,起初教育模式较单一,体制尚不健全,且缺乏一套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近年来,由于中医学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中医现代化以及和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交叉碰撞,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套较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

1 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1.1 掌握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中医儿科学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进步性和实用价值。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培养一批能够继承发扬中医儿科学精髓,发展中医现代化的高层次人才。只有在掌握坚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充分继承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厚积而薄发”,为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服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研究,并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中医药古籍进一步整理、总结、深化,是儿科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临床学科的研究生来说,应在具备坚实中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临床辨证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扬中医特色[3]。

1.2 培养多元化人才,适应高层次临床、科研需要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 随着中医儿科研究生师资结构的优化,以及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条件的改善,实验型研究生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但是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中医儿科更应该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科研型的人才,更应该培养临床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具体工作中,应该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系统理论水平,培养其知识创新能力、科研工作能力以及实际工作技能。这就必须大力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术评价标准,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

2 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模式

2.1 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中医人才的培养都是通过带徒式或师承式教育模式进行。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批的中医领域带头人才,对导师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的继承与发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近代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医教育与现代教育模式的结合与相互借鉴,以及多种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教学式、师承式等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的局面,近年又新兴了分散教学、小组教学等[4]教学方式。多种教育模式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儿科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

2.2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 在实际的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将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来实现教育目标。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包括师承带教、导师指导组、临床实践、科研、技能深化培训、病例讨论、教学查房以及开展多种类型的专业理论技能讲座、参与科研课题等,鼓励研究生参与课堂教学以及临床带教工作,在实践中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定时进行临床技能考核、临床病例讨论,督促研究生总结学习成果,完成读书报告、读书笔记,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选题、完成开题报告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考核研究生的水平。

在理论学习方面,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指定一部分儿科书目、古籍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领悟中医儿科的精髓,指导研究生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古籍进行整理、总结,不仅巩固了理论的学习,也进一步指导临床疾病的辨证施治。通过跟师学习,深化、继承和总结导师的理论、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并且在临床学习中分设导师指导小组,通过不同课题、研究方向之间的互相合作,开拓思路,博采众长,深化、拓宽理论学习的范畴。让研究生承担一定课时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其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在临床应用方面,通过参与临床诊疗,以及科研、技能的深化培训,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专业思维、科研思维,提高临床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的能力及临床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实践中查缺补漏,指导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学习。临床工作中,通过独立分管患儿,书写各种医学文书,提前进入角色,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增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活动,鼓励研究生参与临床带教,提高研究生的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思想的形成,以及知识网络的丰富、完善。

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指导研究生广泛阅读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且增设跨学科课程,为开拓中医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奠定基础。在近些年的学科建设中不断纳入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如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重点专科工作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选题、课题设计、查阅文献、书写综述、开题报告、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实验室检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论文书写等,提高研究生们的独立思考、设计、实践能力,不仅使其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总结和升华,还使他们科研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 现存的问题及对策

3.1 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还需进一步强化 为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学习浮躁,经典没有读透,加上临床应用少,跟师学习的时间有限,导致研究生很难形成自己的学术专长、学术体系。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深厚理论的肥沃土壤,所以在大力提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要避免应用型模式取代教科型模式而成为新的单一化模式。《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药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教育学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开展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试点工作及中医药教学质量评估试点工作”。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鼓励研究生在跟导师的过程中努力学习中医儿科学的理论特色,多读中医经典书籍,提高中医素养,这些是需要不断强化的学习重点。

3.2 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不断加强 当前中医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的缺陷,教学上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每门学科的进步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的,机械的继承只能造成中医药发展的停滞落后。因此,有效地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今后研究生培养中应该加强的重要部分。在实际培养中,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量减少机械性、重复性较多的课时,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和科研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广泛学习,关注本学科前沿的学术发展,并鼓励他们多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临床、多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提出新的想法。

此外,研究生还应该具有创业精神、团队精神、社交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导师传教中,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文化修养教育[3]。

4 结语

为适应本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对研究生应同时注重基础理论、临床实际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基础理论、临床和科研创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此同时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指导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把中医儿科研究生培养成为复合型、外向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新一代高级医学人才。 医学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和保障全民族身体素质为目标[5]。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中应不断摸索和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为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博、专业技能精专的高层次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静,许博.对当代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3):7982.

[2] 蒋琦,郑莉,卢毅.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观重构与学制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2728.

[3] 王发渭,杨明会,窦永起.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4,25(6):428429.

篇(6)

【关键词】 中医; 温病学; 教学方法

中医温病学是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它将仲景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为弘扬和发展仲景学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中医理论的辉煌顶点。温病学的形成,使得中医理论最终完成了较为完整的临床辨证体系。近现代,某些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一些新的传染病也在不断的出现,而这些传染病大多隶属于温病的范畴。因此,重新认识温病,体现温病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中医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和《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不同的是,温病学不是一本独立的著作自成体系,而是综合数百年温病学家临床实践和理论成果的结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横向联系,综合各学科知识,纵古数今,这对于高校温病学科教师而言,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修养,同时也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更新。本人从事温病教学多年,对于温病学教学方法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方法,浅述如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1 强调审证求因,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

温病学教学主要面对的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大部分中医基础课程已经学完,且有了短时间的临床见习经历。因此,许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将注意力投向对病证的临床治疗而忽视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刻把握,特别是忽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而病因病机又是中医温病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温病常常被称为“四时温病”,其来源就在于其有着独特的病因病机学说理论。古代医家认为温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四时六”为患,强调每个季节有其特定的致病因素,即所谓“一病自有一气”。这些致病因素也是导致四时温病发生、发展并影响其变化及结局的主要原因,它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温病学病因病机学说的核心强调审证求因,也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结合季节特征,推断四时病因,给出相应的治疗措施[1]。只有对病因病机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心应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指导中去。比如,以现在医学中常见的大叶性肺炎为例,这种病多发于春天,初期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继而可有咳嗽、胸痛等症状。在讲述这个病时,以名医病案为例,让学生分析思考。首先就要找出这一类疾病病因病机的规律性是以外感病因为主,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的病机特点,结合四时温病的病因特点,发生在春天的温病多是感受了风热病邪,《外感温病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可以判断,这是临床上常见的风温病。同样,作为极具传染性的SARS发病高峰期在2、3月份,临床表现以肺的病变为中心,初起即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等肺卫见证;然后出现身热、咳喘、汗出、口渴等气分证;5%~10%的患者出现咳血(血分证),卫气营血的病变过程表现得非常典型,可见SARS的发病、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也与风温相吻合。至此,学生对理论深奥的、不容易理解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以及风热病邪、风温的特点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临床辨证分析的能力[1]。

2 补充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温病学教材以林培政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即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温病学》为主教材,辅以《案例温病学》、《温病学表解》等教材[2]。主教材内容简要,突出了温病的辨证等核心内容,辅以《案例温病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生动,《温病学表解》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易于掌握。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方面增加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精华内容,因该书的内容最切合临床,实用价值最高。另一方面,结合学纲,增加有关温病学家的经典名言,这些名言不仅限于温病四大家,其他温病学家也可收入,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同时也增加这些年曾流行或正在流行的传染病的有关内容,如“非典”、“艾滋病”、“甲流”、“手足口病”等。这些内容的增加,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温病学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穿插于主教材之中,客观上并未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反,使学生更便于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有机地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改变了以往较为枯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方法,更加实用、直观[2]。

3 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根据课堂需要,目前,本院温病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传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参与式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3.1 传统教学法 这里所说的传统教学法是指教师用黑板、粉笔等站在讲台上演“独角戏”,学生在下面配合。《温病学》其中某些章节,比如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三焦辨证理论等,内容较为深奥,是别的教学法不可替代的,它将教师、学生、黑板、教材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法被多数学生认可和接受,方法虽然很“老”,但能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课堂笔记也能记得比较完整,便于课下复习。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是教学方法单一,虽然能满足一定教学内容的需要,考试也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3]。因为教师的单一讲解,加上信息量有限,学生被动接受,感觉略显枯燥。

3.2 多媒体教学法 在讲解温病常用诊法中的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痞(音)部分以及经络分布、循行、走向,腧穴定位时,内容抽象又繁杂,学生不便理解和记忆,即使死记硬背了,也很快忘记,学生学习后临床思维较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使学生对中医学本身缺乏信心学习,没有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多媒体教学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内容更充实,并且能及时、充分地反映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结果,利用它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传授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来呈现有关知识,可以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在学生听课疲劳的时候,多媒体课件可以随时变换颜色与图片,而且可以配上歌诀图表的形式,条理清晰,便于记忆。再配合适当动画、声音,加上教师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适当板书,可极大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中医的奥秘,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3]。

3.3 参与式互动探究性教学法 涉及到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原著的时候,这些知识不是靠直观地观察去理解,而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生动讲授加学生的阅读理解去感悟的。每到此时,就增加师生互动,或者提一个相关的问题让大家思考,或者老师插一个相关案例来说明理论,采用参与式互动探究性教学方法[4]。参与式互动教学,即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互动,提高学习质量。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4]。比如,围绕学习目标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小黑板、实物、图示等)呈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必要的时候,转换角色,将课本中某些小章节、或者学生质疑的内容,课下留给学生查阅资料,然后作为讲台的主角尝试自己讲授。对所讨论、探究的问题,教师要作适当归纳小结,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归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然,温病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参加临床实践是学好温病学的重要一环。因此,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中也经常融入名老中医经验介绍,对加强学生临床辨证论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都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风温这一章节的时候,针对一些发疹性疾病的治疗,我国现代著名的温病学大家赵绍琴老先生常用苇锥、蝉蜕、双勾、芫荽等药,这些药取类比象,辛、香、透、窜、钻,透疹效佳,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灵活运用上述教学方法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本院的附属医院感染科等跟随老师进行临床实践。

参 考 文 献

[1] 王中琳.《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6):158-159.

[2] 郭选贤,金培祥,张晓艳,等.关于我院仲景实验班《温病学》教学方面的初步设想[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7):212-2123.

[3] 滕晶.《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中医研究,2007,20(1):56-57.

篇(7)

【摘要】

医药高等数学是中医药高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随着大学本科不断的扩招,学生原有数学知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差异很大,为此提出的应对策略为:转变教育观念,分层教学,既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又要重视优等生的培养。

【关键词】 医药高等数学; 学生差异; 应对策略; 分层教学

医药高等数学课程面向的主要是中药及相关的药物制剂、临床药科等专业学生,生源均为理科生,随着近几年大学本科不断扩招,教学中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差异较大。

1 学生差异

1.1 原有数学知识的差异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有些省市极限、导数部分一点没讲,有些省市则已经讲到不定积分了,有的是讲了高考不考,造成刚入学的新生在一元微积分部分知识结构差异大,原有的知识不在同一个起点,这里还有个别学生入学的数学分数极低,数学基础薄弱的情况。

1.2 对数学的态度与情感存在很大反差

尽管一些学生高考的数学成绩不错,但在调查中发现,数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了;另一部分数学基础好的学生由于多年升学竞争中尝到数学带来的甜头,则保持着对数学极大的兴趣,教材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1.3 学习习惯的差异

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一部分学生(多数)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反复要求课堂上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一切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才放心,课后照葫芦画瓢,对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则置之不理,意识上仍停留在“数学=做习题”模式上,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少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反映课堂教学内容太浅,没有挑战性。

对于学生的这种差异,如果教学上一个目标,一种方法,势必要压缩内容,课堂上的面面俱到,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学生难有真正的收获。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待这种差异还起了一个人为拉平的作用,使优等生变平庸,而平庸的也无所长进,把学生都培养为一个模式的人。这不符合面向全体,注重个性的教学原则,不符合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学科特点与时展要求,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按老模式一刀切,要摆正高等数学在中医药院校中的位置,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切实完成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工作。

2 应对策略

由于中医药高等院校专业的特点,学习《医药高等数学》的专业、班级不多,按层次分班教学有一定困难。我们在同一个班中采用了分层教学方法,实践后有一定积极效果,也存在着问题,下面是我们的应对策略,希望与同行教师探讨交流。我们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制定不同培养目标。

第一个层次面向数学基础一般,学习数学动力不大的学生。在数学的专门学习即将划上句号的时候,通过“快乐数学”的教学理念,希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带给他们的快乐与自信,进而对数学有一定认识与热爱,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是拒绝、躲避数学,而是有意识地运用学过的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处理实际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通过不同阶段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能以比较乐观的态度对待数学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刚进大学的学生有个适应期问题,要先向学生说明预习记笔记复习做作业的常规学习方法,再通过每个步骤的检查,帮助其学会每个步骤的具体实施方法,这些方法与中学有一定区别,要具体化的用实例去说明,而不是落在形式上,通过知识的掌握,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中期向学生推荐归类小结的方法,可按知识内容、研究方法、解题类型等不同方向引导学生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对繁多的定理、概念、题型归类整理,把书从厚读到薄,把学生从解题模式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对知识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在教学后期时,提供有效率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融会贯通,使数学知识得到升华提高。

其次,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明确教学目标,增加学生的自信。允许学生对课程有一定的个人偏好,对付出努力但又成绩一般的学生不要有歧视,要及时传达教师对他的肯定,树立其学习信心。对学习兴趣不大但可以跟得上的学生要宽容,给学生以更大空间与选择自由;教学目标要明确化,当堂课的具体知识,明确告诉学生是要求“理解掌握”,还是要求“了解知道”,使学生减轻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能够以快乐的心态去迎接新知识。

最后,在知识内容上注重实用性。一方面“够用”即可,不对他们的数学作过高要求,只做知识、能力的基本训练,以保证满足后续课程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授,这是数学课程的精髓。在教学中花大力气讲解主要概念的由来与应用,像极限、无穷小、导数、微分、积分等概念充分体现了高等数学中局部线性化的思想,逼近的思想、优化思想、微元思想……,在知识的传授中突出这些思想,会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也从数学概念的发展史上看到了数学是怎样解决实际问题的,透过形式,欣赏到高等数学无穷的魅力。对中医药生来说,讲解一些医药数学模型,如:“血药浓度模型”、“传染病模型”、“血流量模型”等,拉近数学与专业的距离,能够让学生对数学与医学的相互促进有更好的认识,激发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层次面向数学基础好、兴趣大的优等生。教师要事先查阅大量资料,在知识的广度深度上做文章,准备出好的讨论思考题目,在课堂教学上要通过有一定难度的讨论、质疑让他们积极思考,并通过课后布置的思考题,鼓励他们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或自学,刻苦钻研来丰富高等数学知识。比如在讲定积分概念时,可以布置下列思考题:“有一个不规则水坑,欲填平,如何知道用多少方的泥土?”(数值积分)“不规则物体体积如何求?”(重积分)“单位时间内血管稳定流动的血流量”(医学数学模型)“曲线上有洞,定积分存在吗?无限区间的定积分存在吗?举例说明”(定积分存在的充分条件),这些不同类型的拓展题目,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博大,激发了他们研究数学的热情。再有就是通过网络,提供一些数学网站,论坛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认识,我们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一定提高。

上面做法还在改进中,在教学中两个层次的学生并不是绝对的,也会出现相互转化,作为教师要关注这种转化,并探究原因,不提倡过多干预,也不要认为只有从第一层次向第二层次转化才是成功的教学,让每个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有信心才是分层教学法的本质。

在此也说说我们的困惑,我们觉得能为数学程度好的优等生做的还不够,课堂教学受整体学生情况制约,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尤其面对个别数学能力突出,又有强烈兴趣的学生真是很惋惜又无奈,现在的课程体系中,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后续只有偏统计的《数理统计方法》(学时也很少,只有36学时),其它类数学课程都没有,若开设选修课的话,由于学习《医药高等数学》的专业、班级总人数就少,受开选修课人数(50人)限制,在《医药高等数学》基础上的选修课很难开出,如何给这些数量尽管少,但发展潜力巨大的学生设置合理的课程及体制?如何能让他们不被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统一的教学目标模式化?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数理人才?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一方面是我们国家的(中)医药数理人才极度匮乏,另一方面在(中)医药院校中有这样理科的优等生,却没有更好的发展氛围与空间,我们的教学改革还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冯克勤.高校代数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思考.2005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