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拓宽德育途径

拓宽德育途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1 16:55: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拓宽德育途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拓宽德育途径

篇(1)

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资源短缺、相对封闭的农村中学能否突破自身局限,将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品格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

我们将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深入探究整理,从红色文化、历史人文、孝老传统、古村落保护四个层面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开设校本课程、校园文化育人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形成了彰显地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德育体系。

我校地处风景秀丽的淄川东南山区的马鞍山脚下、淄河河畔,学校所辖区域位于古齐鲁两国交界处,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马鞍山抗战遗址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资源得天独厚。因此,我们结合本地地域文化特色,着眼于德育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和实施方法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红色抗战文化是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此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更具教育意义。淄河中学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鞍山抗战遗址,将“弘扬马鞍山抗战精神,做英雄传人”作为学校德育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革命前辈不畏强敌的革命斗志和英勇献身的无私精神。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马鞍山抗战纪念馆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仪式。学生通过参观展室、听取讲解、敬献花圈、活动感受征文等形式接受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学校还聘请了当地驻军参与学校国防教育。通过军训、参观军营等活动,优化了行为习惯,增强了纪律意识,加深了爱国情感。

二、挖掘人文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淄河地区民风淳朴,人文历史厚重,地处古齐鲁两国交界处,其辖域内存有大量古齐长城等遗迹,民间流传有“孟姜女哭长城”、“孙膑梦泉”等传说。淄河地区是被专家认证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起源地,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天然宝库,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淄河中学深入挖掘整理这些资源,编写校本教材《魅力淄河》,建立校园地域文化系列文化长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展“孟姜女小调传唱”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耳闻目染,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还聘请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专家巩曰国教授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三、巧用孝老文化资源,进行孝老美德教育

淄河地区自然居住环境好,民间多有长寿者,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曾报道淄河地区多有长寿老人,这与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关,也与当地孝老敬老的美德传承有关。“孟姜女”、“顺天姑”孝老爱亲的民间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学校将这些民间故事等进一步挖掘,编入校本课程《魅力淄河》,并配以开展“关爱老人――走进敬老院”、“青年志愿者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使孝老爱亲这一传统美德在淄河中学蔚然成风。

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赴淄河敬老院开展慰问老人活动。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用自己的零用钱为老人们买样慰问品成为同学们的学期必修课。同学们怕老人们外出走失,还为老人们定制了印有电话的特制“证件”。淄河中学校外德育基地在淄河敬老院挂牌,孝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对于散居在各村的孤寡老人,由学校政教处牵头,分片分组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活动。

四、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014年,山东省住建厅等三部门联合评选出的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中,我市共有16个,学校所在的太河镇就有9个村落榜上有名。这些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到这些价值,从而积极行动起来,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学校做了各种形式的探索。

学校成立探究小组和古村文化志愿保护团队。引导学生对辖域内的古树、古碑、古井、古桥、古庙等古迹进行探究和保护,将探究和了解到的情况汇总形成调查报告,并查阅和寻求保护措施。通过古树、古碑等调查保护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环保意识。

篇(2)

 ——学校德育先进集体申报总结材料

石桥中学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秉承“以德立校”的理念,努力拓宽德育工作途径,积极打造德育特色品牌,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一、先进理念导方向

新时期背景下,我们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确立“以德立校”的德育指导思想,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并根据学校的总体办学思想,树立了学校德育管理的“两大理念”,从而确定了我校德育工作的方向。

1、以人为本,尊重个性

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因此,我校的德育工作,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努力做到“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重点德育”。

2、与时俱进,注重实践

我校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通过开展学生代表国旗下讲话、爱国影片观后感征文比赛、家乡环境污染调查活动、爱国演讲比赛等活动和手段,将热爱祖和爱家乡、感恩社会与父母、团结同学敬师长等道德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多条渠道搞建设

依据两大德育理念,学校主要从以下四个渠道开展德育工作:

(一)德育工作,师德为先

为了促使我校的师德建设工作更上一步台阶,形成团结、文明、自强、进取的良好校风,我校健全了德育工作领导机制,组成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团队、班主任、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合理分工,聚力育人。

(二)法制教育,保驾护航

1、聘请法制副校长,做足法制法规宣传。每学期开学之初,学校都要邀请派出所领导到校,为全校师生做法制报告,组织学生“学好三部法,走好第一步”活动,即学习《新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小表演、小故事等方式在班会上开展法制教育,以法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2、开好法律主题班会,举行法律征文比赛。学期初,学校统一布置以“法律就在我身边”为主题的主题班会,督促学生关注身边的法律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并举行法律征文比赛,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评比、展览。

3、法律教育进课堂,激发学法新热情。为进一步督促全体师生学法懂法,学校设立模拟法学课堂,激发了大家学法的热情,进一步宣传了法律法规常识。

(三)礼仪教育,遍及校园

我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争做懂礼仪、守规则的文明学生。

每学期开学初,对新生进行军训和常规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

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结合时事新闻和校园好人好事、以及常规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遵规守纪的中学生。

在校园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以爱国爱党、青春励志、节约粮食、保护花草为主题,制作并设立了多处标语牌,让道德的馨香洋溢在整个校园。

(四)流动红旗,激励上进

为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良性竞争的新局面,我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贯注了人文教育理念,实施流动红旗评定制度。按“流动红旗”的条款实行班级量化评定,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根据量化分评出流动红旗等级。

三、综合德育结硕果

为改变学校教育生存现状,闯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我校基于学校的区域地理优势,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劳技课程基地,建立了布贴工艺、刻纸工艺、书法篆刻和贝粘工艺等劳技体验馆,开辟了花卉和果蔬栽种区及自助式小厨房,形成以劳技教育为依托、融合多学科为载体的综合德育模式。

近年来,我校在创建课程基地、从事劳技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探求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努力打造我校德育特色品牌。通过对学校和课程建设物态环境的有计划改造,不断拓宽劳技和德育实践活动空间,逐步完善劳技课程实施载体,着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形成充分展现课程特色、具有浓郁课程文化氛围和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劳技理念,培养了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学以致用、团结合作”的道德品质。

我校探索的综合德育模式,初见成效,引起省市区教育部门的重视,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今年暑期举行的2017年全国首届中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网络大赛中,我校有两名学生获得省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第五届全国魅力之光核电知识竞赛中,我校再创佳绩,经过初赛和复赛,我校有4名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中学生禁毒知识竞赛中,我校再一次取得优异成绩,名列全省前茅。

2018年1月9日,省课程基地专家组莅临我校视导调研,专家组高度评价了我校将劳技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工作思路和卓有成效的做法,同时希望我校在推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方面继续努力,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方面争取更大成绩。 

人道酬德,天道酬勤。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我校将继续秉承“以德立校””的人本教育理念,努力拓宽德育工作途径,进一步打造德育特色品牌,立足学生的现实成长,立足学生的未来发展,相信我校德育工作一定会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德育 途径 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就是指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用在课本中挖掘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可以借用各种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途径之一:课堂教学。语文教育是教师对学生使用本国语言而进行的教育,这也是所有中国人都需要接受的教育和学习的学科。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特点,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语言代表着国家的情感。课堂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借助这个平台挖掘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爱国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把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

(1)解析讲述法。语文教学训练和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所以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是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祖国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让学生通过引导和教学领略到课文中的德育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和实质,真正领悟到文字的内涵,实现德育和智育教育的完美结合。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领略到文字的内涵,例如有些课文可以借助优美的音乐进行朗读,借助图片理解文章思想,让学生更有兴趣和激情。

(2)情境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中心,教师可以把中心思想表达的情境和描写的情境用真实的情境展示出来,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课文的深刻含义。例如,在讲解《你们想错了》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话剧的形式进行表演,深刻体会每个角色的特点和内涵,理解主人公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榜样力量法。长篇大论的说教不仅不会起到好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感染学生。课文中的每一位英雄都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英雄的魄力和气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感悟到德育教育。例如,进行诚信的德育教育时可以借助《我不能失信》,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时可以借助《赵州桥》一文。

(4)分析借鉴法.分析鉴定法不仅可以吊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值得学习的,什么是不值得学习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人物或者事件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两者的形似之处和不同的地方,有利于学生更换地体会到人物或者事件的深层内涵,领悟到作者和文章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做更好的自己。

途径之二:通过课外阅读渗透德育。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树立优秀的意志品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对于书籍的选择,要以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为依据,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引导和帮助,教会学生阅读、评价作品、写读书心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满足和收获。对于某些书籍,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防止学生依赖或者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对于书籍的理解,教师可以介绍作品当时的环境和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教师还应告诉学生阅读书籍应注意的事项,例如要关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掌握到书籍真正的价值。“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也是一生的良师益友,应该从书中学到有价值的内容,陶冶情操,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整体素质。

途径之三: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语文课外活动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好的课外活动会推动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当然,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外活动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当然活动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也是需要考虑到的。

课外活动中选取的榜样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否则不利于甚至阻碍对学生的培养和德育教育的进行。为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师可以举办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诗朗诵、座谈会等等,让德育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取得最好的效果,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途径之四:教师自身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小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为学生在各方面都树立起好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 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的方法

(1)对待学生应公平,一视同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经常和学生沟通,关爱学生,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对待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让所有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鼓励,对学生不偏见,用关爱、热情、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

(2)拓宽渠道,开展有效活动。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多方面、全方位得进行德育教育,在有效的活动中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全心全意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氛围,实施全面教育,使得德育教育的渠道多元化、全面化。

(3)结合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小学生具有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性格,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刘志明.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 1 2 ) : 5 2 - 5 3 .

[2] 杨圣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上),2011(6):1 2 9 .

篇(4)

〖HTH〗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内容的不平衡

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着实做了许多工作,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也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又加强了家庭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内容。但发展极不平衡,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行为等。这些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存发展中急需指导的,但它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开设这些课程的学校也多是流于形式。如青春期教育,由于师资、课时安排常被挤占,按要求开足课的不多,有些农村学校甚至至今仍没开课。

(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丧失

〖JP3〗现行德育工作往往视学生为被动的道德客体。德育课堂教师严肃“布道”,居高临下地发挥灌输教育的主体性。学生主体参与程度不够。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自己搞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的教育。而当前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问题,反映出德育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

(三)师生对德育教育途径存在认识差异

有人曾将大型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班会、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学生教育运用到德育教育中来,让教师、学生对这些德育途径所起的教育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存在很大差别。学生认为起作用很大途径排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而教师认为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其中差别比较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三项。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情有独钟,而教师对它的作用却认识不足,在这一点上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感受上的差别。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这恐怕是德育教育的失误之一。

〖HTH〗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观念更新

〖JP2〗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就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德育的实效性才会不断增强。因此,教育对象的不同,教师所采用的教育途径也应有所侧重,而且要下功夫研究,开辟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需要的德育新途径、新形式。要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既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品德发展的关键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及需要,这样开展德育工作才会收到实效。

(二)德育教育的途径

首先,研究学校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学校的德育目标按照学生的个性特征分解为不同层次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具有层次性和稳定性且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体系。

〖JP2〗其次,拓宽德育内涵,既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又要吸取当代科学进步成果,既要放眼世界,又要从身边着手,努力使德育内容由远而近、由抽象变具体、由书本延伸到生活,使德育更加贴近我们的社会生活。

篇(5)

教师及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教师认为,德育课就是给学生讲讲做人的道理,对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什么大的帮助。而实际上德育教育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大事,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责任感、专业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些基本的精神素养是支撑学生为事业奋斗的强大动力。正是由于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掌握德育课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教师没有将德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德育成为空谈,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途径

1.增加教学中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要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寻找问题,主动探究是非对错,进而加强对自身道德建设的主动参与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并不是增加提问或者多布置一些任务,而是要加强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上的交流,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进度,并要让学生知道老师要讲的核心内容,让学生跟上老师的节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开展情景教学,增加学生的兴趣

德育教育与传统教育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即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因为德育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敢于承担责任的能力。在德育教育中,寓教于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当代青年的思想特征和年龄特征开展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设置的情景、人物、实践中领会课程的内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一旦学生对课程及所开展的活动感兴趣了,就会积极去参与课程,主动去接受理论知识教育。因此,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教育不是单纯地给学生讲道理及理论知识,而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在教学工作的实践环节,教师必须紧密结合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而是应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正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要求老师以身作则,做到课堂的授课与课下的实践、交流相结合,在日常积累中逐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教育的目的还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具有宏观感及全局意识,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德育实践会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宽思路,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篇(6)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中职德育教育新模式.是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创新中职学校德育观念,选择德育内容,拓宽德育途径,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与指导思想。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除了因其专业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为重要的而往往又被我们所忽视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工程,高质量的中职教育不仅体现在培养人才的高技能上,而且体现在其思想素质上。因此,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新模式,就要积极创新德育观念,选择、设计中职德育教育内容,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德育观念

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要强化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功能,善于把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渗透在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育人环境。

1.树立中职德育人本观。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造就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目标。中职德育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把德育融人中职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将其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引导人的优势,又要发挥其关心人的强势。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中职德育就是德育人本观的最好体现。

2.树立中职德育实践观。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就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师所传授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又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就必须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求理论教学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1:1.从而使中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社会性这一本质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积极地自我发展{通过实践体验来内化教育内容,调节自我意志,完善自我认识,形成道德品质,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3.树立中职德育开放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这就要求中职德育也应是开放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中职德育培养的目标不只是好学生,更应该是好员工、好公民,我们应以开放的眼光向前看:德育教育要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学生德育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地得到调整、充实和提高。从横向来看,中职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其德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另外,中职德育绝对不能“闭门造车”,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到工厂(实习基地)、到社会都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就决定了学生德育素质的形成,除受校内影响外,还直接受家庭、工厂、社会的影响。而学生的德育素质,也会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家庭、工厂、社会的德育建设。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选择德育内容

中职德育以就业为导向,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企业需求对德育内容进行选择、充实、调整和创新。要求所有德育教育内容必须能融入和贯穿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之中,确保德育内容的实效性和穿透力,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基础工程。目前,要重点抓好“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我们应树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意识与规则,强化学生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上.都要始终如一地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去做人做事。

2.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特色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良好的择业观念应该是:以发展的观点审视自己,顺应时代要求,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具有宽泛性和可调试性。加强对学生择业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确:职业分类是由社会分工所致,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别,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只要顺应市场需求、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人才就都有用武之地

3.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内力所在,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竞争优势之所在。首先,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规守时、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并依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分专业进行特殊职业道德训练,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的针对性,如要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培养营销专业学生“诚实守信、不欺诈”的思想,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一丝不苟、谨慎稳妥”的态度,等等。

4.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重要补充。中职学生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磨难教育和抗挫折教育,从而增强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德育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这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德育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德育资源。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首先是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并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在方法上突出引导和启发,突出案例教学。在内容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让“两课”教学成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充分发挥其他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真正做到管教管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但这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它理应成为德育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

2.利用实践教学网络.强化中职德育实践。中职教育中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德育实践的过程与实践的基地。传统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案例的讲授,忽视了道德的实践。从而没能形成“德行”。中职学校应把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统一纳入德育课程教学体系,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考核,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例如,在企业或学校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职业要求。对学生建立和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严格的考核、训练制度,从着装、打卡到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要实行严格的规范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职;教学模式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一个孩子的教育牵扯到整个家庭的魂,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能适应世界,创造未来,因为孩子们承载的是我们和国家社会的希望和未来。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应当更加注重教育者队伍的培养,增加注重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

1建立和完善德育教学工作体系

作为中高职学校,应形成以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的德育教育工作体系,建立以德育教学为主,其他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各项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全方位管理、全程参与互动的德育教育局面。同时,还要注重在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学会“做人、做事、学习、思维、尝试、体验、创新、生存”的思维意识,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信息运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紧密联系。作为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相应企业文化教育,为学生将来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充分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担负起德育工作的职责与任务,树立每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心理观念,促进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德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教师,一定要起到自身应有的榜样作用,在学生面前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此外,班主任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给学生讲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规划等理论知识,向学生灌输社会公德意识,并积极开拓德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作为德育任课教师,更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对学生实施切实有效的德育渗透。

2不断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高职德育教育也应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德育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改进。从德育课程的建设方面来说,要坚持爱国主义的主线,立足于公民的基本道德、法律意识、文明规范、职业道德,在所有学科中全面开展德育教学渗透,并综合利用研究、探究、讨论、课件等各种手段,结合时事政治与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素养。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实训,实现中职学生与具体职业道德行为的零距离接触,以深化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

3通过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渗透德育教育,无疑能起到高效的推动作用。因此,高职学校应将校园文化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与洗礼。例如,通过创建校园德育报刊、德育宣传橱窗、广播宣传等方式来宣传德育知识,还可以成立自我管理的学生团队、协会、组织等,定期开设德育选修课程、设置文化走廊、展示学生的好人好事、开展文体方面的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参与社会调查等,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同时,学校还应努力创设有利条件,促使学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衔接,建立“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教育体制,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行为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

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的心理素质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的承受能力也较差,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此外,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变化,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温暖的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