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6: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航空航天技术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学风建设;辩证关系
航空航天产业是关乎国防安全和大国地位的重要战略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代表航空先进技术的C9飞机的立项研制,载人航天技术的关键性突破,无不令国人欢欣鼓舞。对学生开展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培养航空航天情结。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长线工作。如何将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和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是航空类院校学生工作者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一、航空航天主题教育的内涵
高校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1】”。对于航空类高校来说,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是特色教育活动。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是以航空航天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弘扬航空航天精神为导向,采取集中观看、主题座谈、主题征文、知识竞赛、科普教育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的主题性教育活动。它是情境教育中的一种方式,航空类院校学生活动中较为常见。旨在使大学生在以航空航天为主要内容的情境中,接受教育,荡涤心灵,建立以情境为导向的感性认识,以此内化为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达到引领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的目的。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具有主题性、内化性和实效性等鲜明特征。
二、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生学风,从广义上讲就是大学生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大学生的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建设就是从教、学、管三方面入手,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等为切入点,在外在教育和内在激励两方面双管齐下,加强和改进学风的系列举措。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风建设旨在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的是成才意识。学风建设同样具有主题性、内化性和实效性等鲜明特征,这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基本相同。
三、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与学风建设的辩证关系
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和学风建设,两者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作为一种主题活动方式,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营造有利氛围,发挥情境育人的内化作用。另一方面,航空航天主题也能从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爱校爱专业的热情,从而为学风建设提供原始动力源泉。作为航空类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学风建设将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对于航空类院校的学生来讲,只要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积极地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必然有利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1.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环境条件
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作为情境教育的一种方式,必然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内化人的心灵,达到认同教育效果的最终目的。比如开展集中观看神舟九号发射等活动,基于发射活动本身再加上活动氛围的营造,势必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形成持久的激励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氛围营造的作用是无穷的。学生深感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来源于祖国科技的强大,对学习、对理想、对成才的追求也就更加地强烈,这就是情境育人的作用所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必然为学风建设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通过主题教育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理想【2】”中, 以此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航空航天主题教育为学风建设激发兴趣动力
对专业的认同是提升学风兴趣的关键所在。对于航空院校的学生来讲,有些学生所录取的专业并非是第一志愿专业,有的甚至是参考专业。其中一部分学生为调剂录取。这些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不强的,或多或少的对专业认识不清,就业方向不明确。上述缘由使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谈不上具有成长成才意识。主题教育必须与群体特征相互适应【3】,对航空类院校的学生开展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爱校爱专业的热情,从而激发出原始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航空类高校可根据学生工作现状,适时组建航空航天科普宣传团队和未来飞行器设计团队。前一团队是面向中小学生源基地,组织学生团队到学校开展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增强学习专业的信心和动力。后一团队是组队参加校级或省部级以上的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类似于上述活动的开展势必使学生增强对专业的正确认识,以切身行动投入到活动中,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3.学风建设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奠定思想保障
对于初到大学的学生而言,刚刚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身虽已到大学,但心却还在高中,思想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学习方式上的差别,是刚入学的新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当中,也定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对于刚入学学生的学风建设来讲,首先应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举措,让学生主动去接触新生事物,去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应该说是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思想问题解决了,态度端正了,学习也就主动了。其实对于学风建设整个工作,思想认识应该是根本问题。误区的纠正为自主学习清除了不利障碍,也为学生培养综合素养及航空航天情结提供了思想准备。打消了思想顾虑,学生也就愿意去思考自己的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问题也更愿意投入到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中去。
4.学风建设为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提供方法指导
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对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讲,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主题教育、结对对接、兴趣引领、动力激发等。如此的策略和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主题教育,为之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主题教育是航空航天教育的常用方式,结对对接可以用在开展学生科研实习活动中,兴趣引领和动力激发是学风建设和航空航天教育的通用策略。
四、结论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学风建设与航空航天主题教育的辩证关系,发挥彼此的促进作用,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在理顺好两者的辩证关系后,如何利用这种辩证关系并实现两者有效嫁接是个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贵锋、徐忠杰、胡国庆. 《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及其品牌化研究》.《职教探索》,2012.11.
2.白义香.《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模式的探讨》.《湘潮》,2007.9.
3.周彩根、刘锁娣.《建设主题教育体系 创新和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常州学院学报,2011.6.
【关键词】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1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最受社会关注的新兴科技之一,随着该技术在各行业和领域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工作和学习效率都得到了质的飞跃,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也必然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这门学科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并通过将人类智能转移到智能机器中,使智能机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做出类人思维的反应。人工智能是一项综合了多项高新科技的综合性学科,包含5项核心技术,分别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其中,机器学习是实现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技术,该技术使智能机器在算法复杂度理论、凸分析、统计学等学科的支持下,能自主模拟人类行为。目前已经发表的机器学习策略主要包括模拟人脑的机器学习和采用数学学习方法2种策略。其中模拟人脑的机器学习策略又可细分为符号学习和神经网络学习,符号学习是以认知心理原理为基础,在机器中输入符号数据,用推理过程在图或状态空间中搜索并进行符号的运算,对概念性和规则性知识的学习能力较为突出,如示例学习、记忆学习、演绎学习等;神经网络学习是从微观生理角度对人脑活动进行模拟,利用函数结构模型代替人脑神经网络,以函数结构进行数据运算,并在数据迭代过程中在系数向量空间中搜索,对函数型问题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如拓扑结构学习、修正学习等。采用数学方法的机器学习主要是利用统计机器,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拟定超参数,输入样本数据后根据不同的运算策略对模型进行训练,最后根据训练结果进行结果预测。
3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
3.1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
虽然新兴技术的兴起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涵盖的学科和技术范围过大,兴起阶段的该技术的理论知识、产品应用、发展应用等均存在明显缺陷。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在当时也并不成熟,当时的计算机编程和计算水平较为落后,很多超前的想法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实现较为困难。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兴起阶段并未得到快速发展。
3.2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这一概念在提出后近20年的时期中其发展始终处于停滞状态,直至20世纪70年代,该领域的专家研发出全新的人工智能专家系统DENDRAL,该系统的诞生带动人工智能技术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在这之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日本始终重视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的政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依托此国策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1982年,日本国内对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以失败告终,但此次研究中提出了新的计算机算法和逻辑程序语言Prolog,Prolog在处理自然语言过程中具有比LISP语言更好的应用效果,这一创新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建立在多项先进学科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与其他技术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数据、整合资源方面具有更大优势。
3.3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3.3.1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指的是一种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系统中涵盖大量某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应用人类在该领域中的专家级别知识来为用户解决在该领域中遇到的问题。专家系统有效地将人类智能延伸到专业领域中,实现了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方向过渡的目标,大幅提高了人类对专业问题的处理效率,并且专家系统依托复杂的算法能对专业问题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更全面的计算,工作效率甚至会比人类专家更高效、更准确。随着对专家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很多专家系统都能依据对人类行为的模拟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作出智能化的反应和判断,并且能够利用知识库,深入挖掘复杂问题的内在联系。专家系统已经在多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帮助企业更客观地摸索市场规律,从而作出正确的生产决策、调度规划、资源配置计划等,大幅提高了企业经营的科学性,使企业能在节省生产成本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3.2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识别对象按一定特征归类为不同类别,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模式识别中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音语言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脑网络组等,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和处理,这一应用能促进多个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如军事领域、医疗领域等。
3.3.3机器人学
机器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器人包括扫地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快递机器人、早教机器人、无人机等,人们可以利用可移动设备对其进行操作,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智能性和便捷性。
3.3.4机器学习
机器设备并不具备自主思考能力,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反应主要是依托计算网络技术和算法对人类思维模式进行模拟,并将人类行为进行充分消化以使自身性能得到优化,能对不同问题进行处理。机器学习是一项涵盖多个学科且复杂程度很高的科学,包含统计学、概率学、算法复杂度理论等,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也是推动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技术。
3.3.5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技术自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后广泛研究的重点内容。利用计算机算法将人脑神经元进行简单化、抽象化、模式化,并构建成与人脑神经元网络相似的网络结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为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机器人学、生物、经济等多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解决了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难题。
4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4.1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4.1.1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多个方面都有深入的应用。其中,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主要有如下应用:①智能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随着计算机的普迅速发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防火墙技术比传统防火墙技术的性能更加优异。智能防火墙技术具有智能记忆功能,能自动记录并储存历史处理病毒的记录,在后续应用过程中依据记录直接优化计算机匹配环节,减少计算机数据量,提高防火墙的隔离病毒能力。另外,智能防火墙还能结合用户的需求,对用户不需要的弹窗功能、访问权限、有害信息等进行智能化拦截。②计算机入侵检测。防火墙的主要功能就是为计算机设备创造安全的运行环境,保证系统和内部数据不被侵害。计算机入侵检测功能是保障防火墙正常工作的基础功能模块,对提高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直接的影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入侵检测功能,能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智能化分析和处理,根据预定算法将处理数据整理成为入侵检测报告,让用户能全面地掌握计算机设备的安全状态。③垃圾邮件智能化处理。该技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模式识别功能,对接收邮件进行扫描和归类,发现垃圾邮件后直接将其标注为垃圾邮件,为用户发出风险警告,避免用户因误操对计算机系统造成损害。
4.1.2计算机网络管理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实际应用中,除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模块外,还能解决多种网络管理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网络数据呈爆炸式增长,网络管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达到了空前高度,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大幅提高计算机网络管理效率,优化网络管理效能。
4.2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是维持市场经济稳定运行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企业生产活动中科学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促进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应用渠道如机械自动化、智能监控、推荐系统、用户购物行为分析、零售分析、数据提取、文本归类、文章摘要等,从员工工作的细微之处实现工作效率上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对工业行业来说,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还能有效降低传统工业生产中对人工的依赖性,大幅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4.3人工智能技术在航空航天技术中的应用
航空航天技术是目前人类最高科技的集合体,涵盖众多学科,如信息技术、卫星技术、生物技术、天文学、生命科学等,对提高国家的国防力量、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促进国家经济增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航天器设计是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关键工作之一,而远程控制又是航空航天技术长久发展以来研究的重点,因我国对该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晚,我国对航空航天技术的研发存在重重困难,但经过国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航天远程控制中,利用智能系统对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处理和储存,如通过采集航天器的轨道信息,并以此分析航天器的运行状态,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运行决策,对提高航天器的运行安全性和运行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推动国家航空航天事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4.4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使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不断得到优化,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效提高了国家医疗水平。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在电子病历中的应用。传统就医诊断环节,医生都需要以手写方式记录病患病例,并根据病例详细列出治疗方案,工作量大,且效率较低,病例保存便捷性较差。通过应用电子病例,不仅能大幅减少病例记录的工作量,还能在医疗系统中直接勾选治疗所需药品,完成病例及用药的勾选后打印即可,既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将病例在计算机中进行储存,且现阶段病例文件的储存格式不再局限于文字,语音和图像也可被添加到病例中,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②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在现代医疗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病患的病情进行智能化分析,能使医生对疑难病症的分析更加全面准确,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医疗方案,提高医疗水平,为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辅助。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各行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得到优化和改变,国家科技水平也不断提升。加强对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让人们能切身感受到科技为生活带来的改变,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辛颖楚.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9):121-122+125.
【2】陈长印.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2):5.
【3】杨坤,顾兢兢.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3):197-198.
【4】郑骜.浅谈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9(19):276.
【5】赵智慧.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进展及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24):94-96.
【6】李子青.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9(10):9-11.
【7】罗柱林,韩文超,吕文杰,等.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发展探究[J].中国航班,2019(16):90.
【8】李乔凤.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38(3):91+93.
【9】肖梅.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发展初探[J].缔客世界,2019(1):39.
近日,该组织再次宣布,面向全球的第一轮真人秀视频审核选拔工作将于今年7月正式展开,相关的申请受理已经开始。“火星一号”研究所对申请者的要求是,必须年满18岁,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适应能力和好奇心,且要足智多谋。截至今年2月,已经有450余位中国人报名参加了“火星移民计划”。一些天文学家对该项目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
火星适合人类居住吗?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3月12日表示,科学家在“好奇号”火星探测器获取的火星岩样中发现了水、碳及氧气。科学家们认为火星上曾存在着可居住环境,且或曾有淡水湖。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3月12日报道,NASA火星探测项目首席科学家迈克·迈尔表示:“这一项目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火星是否曾经适合人类居住。就我们所知,答案是肯定的。”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在“好奇号”所获取的岩石样品中发现了粘土矿物、硫酸盐矿物和其它化学物质。根据对这些化学物质的分析,研究者们认为岩石中水的PH值相对呈中性。科学家们表示,这项发现在证明火星曾存在可居住环境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
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好奇号”项目科学家格勒青格表示:“我们已经发现一个可以居住的环境,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支持生命的环境,如果当时有水,而且你曾经在那里,那么你就可能会饮用这些水。”
法国空间科学家Sotin教授2006年在第36届世界空间大会上介绍火星探测的成果时说,火星与地球有很多共同之处,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也是未来载人探测甚至人类移民的首选目标。
火星形成初期10亿年的环境和地球初期环境很相似。近年来的探测结果表明,火星表面曾经有水存在。科学家们也在火星大气中发现了氢元素和甲烷。“虽然甲烷的存在并不代表生命存在,但众所周知,生命正是在甲烷的产生过程中诞生的。”Sotin教授说。
同时,探测数据证明,火星形成初期10亿年时,其磁场、火山、水、温度、大气等情况与地球形成初期的情况非常相似。Sotin教授说:“也正是在地球诞生10亿年后,生命出现了。”因此,他认为,研究火星对于人类了解地球初期演化历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如此,Sotin教授仍然认为火星并不适于人类居住。“火星表面剧烈、频繁的尘暴,强紫外线辐射等条件,对于人类来说实在是太恶劣了。”
火星表面的地心引力仅为地球的38%,有人认为这种环境可能会对人类骨质密度、肌肉强度和血液循环等产生重大影响。
“大地营造”,使火星解冻
早在2000年举行的一次有关火星适合人类居住的物理和生物特征的研讨会上,一些科学家就表示,如果火星上的大气能够充满超温室气体,那么在未来100年之内它将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这些科学家表示,将火星变得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名为“大地营造”的过程提高火星地表的温度。在这一过程中,温室气体可以在火星表面形成一个象毛毯一样温暖的“气罩”,这些气体可以将火星上大量的冰冻固态二氧化碳融化,而气化的二氧化碳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温室气体。这样生成的二气化碳将进一步提高火星表面的温度。上述科学家之一、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阿姆斯研究中心的克里斯一麦凯表示,火星表面的温度只需提高几度就可以满足地球上最原始的微生物的生存需要,这些微生物包括在南极洲发现的青苔及海藻类生物。麦凯预计火星表面将在未来1 00年之内解冻,整个火星星体解冻的时间可能需要大约700年。
据称,使火星变得适合人类居住的最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在火星上种植树木,这样在以后的数万年间,大量的树木就可以为火星大气提供足够的氧气,供人类呼吸。
2018年发射火星车
3月14日,俄罗斯航天署和欧洲航天局签署了“Exo Mars”(火星宇宙生物学)联合探测协议。在协议框架内,俄罗斯与欧盟将成为完全平等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人类第一次大型跨星际飞行活动。2016年将发射一颗跟踪气体轨道探测器,2018年将发射火星车。根据协议,俄罗斯将承担利用《质子-M》号火箭从拜克努尔发射场发射探测设备以及研制火星车的任务。在签署该协议之前,跟踪气体轨道探测器的各种科学仪器就开始研发,俄罗斯航天署给俄罗斯科学院空间实验研究所拨专款用于研制高分辨率中子探测器和大气化学光谱仪。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五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14-02
中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专才”,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确保“上岗”兼顾“转业”。理论知识是必需的,但不一定要求系统、完整,重点应在技术应用和能力培养,突出岗位能力的开发。中职教育要以行业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学员上岗快,在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物理是中职校的基础课,由于安排课时较少,要使学生掌握教材所有内容是较为困难的。要在有限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教材里的真正实用的知识内容,符合学以致用的原则,为学习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以服务社会,笔者的见解是要结合实际开展物理教学。
结合学校实际
中职学校多是由普通中学转制,或由职业中学、各级成人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其他类型的职业培训学校等转变或合并而成立的。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缺乏,实验、实训、实习室仪器陈旧,设备落后,先进设备和仪器很少或没有,实习场地少,实训条件不足,从而影响“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教学。因此,更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仪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器材,进行实验和开发新实验,亲自动手修复损坏的设备、仪器,拼装残缺的设备、仪器,制作模型、教具、设备、仪器,借助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把难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直观地展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必要时,向兄弟学校借用仪器设备,或到实习基地、工厂及生产企业实习。
学校力量薄弱,知名度不高,招收的学生基础不牢固,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差,教学难度大,影响教学质量。因此,物理教学要选择和研究中职物理教材,对纯理论和脱离实际应用的内容要进行压缩或删减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用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中职人才的观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利用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展示物理现象、知识,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直观、实验、实习教学。照顾多数基础薄弱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千方百计地调动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专业实际
中职学校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制冷与空调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计算机软件应用、计算机硬件应用维修、农村电气技术、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以及财务会计等专业。学习这些专业都要应用物理知识,但不是应用所有的物理知识。因此,物理教学要结合各专业的实际,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内容应有取舍、侧重或增加,部分课程内容可变为选修或自学。如数控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应以力学和运动学为重点。制冷与空调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农村电气技术专业,应以电磁学和电路为重点。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专业,应以光学、电磁学和简单电路为重点。可增加新的如核能、合成材料、航空航天技术和环境保护等,以适应变化发展。
把物理学内容分成模块,进行模块教学,要紧贴实际需要,简化理论推导,不问过程,只知结论,注重实效,有针对性,使学生掌握专业科目必需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实验、实习比例,实验、实习内容要突出实用,现实的条件和发展的要求均为考虑的方面,多手段、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验、实习能力和实际技能。理论探究、制作探究、操作探究、专题研讨探究相结合,让学生从科学探究中得到感悟和体验,既学好物理知识,又能进行实际操作,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结合生活实际
物理源于生活、自然,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总结。经典物理带动两次工业革命,近代物理推动了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造福人类。如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成为代步工具,起重机、抽水机、播种机、收割机、生产机械减轻劳动强度,电灯、电话、手机、电视、电脑、空调机提高生活质量,人造卫星在通信、探测天气变化并预报天气方面给人类提供巨大帮助,为防、避、减、抗灾做准备。
因此,物理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与时俱进,加入新鲜、有时代特征、使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并实用的内容。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的运动规律应用有电子显微镜、电视显像管、磁控管;光电技术应用有光控、声控路灯;原子核应用有核能发电、骨伤的病人拍照X光片、用放射线治疗患肿瘤的病人;激光技术应用有激光制造刻录、医疗激光刀和国防激光武器;电磁感应应用有发电机;电磁波应用有电报、广播、电视、通信等。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和日常生活中。
以学习电路为例。(1)认识组成电路的元器件,包括电源、导线、控制、保护装置、用电设备和电器。(2)电路的结构和组成(观察实物连接观看实物连接图观看符号连接图电路原理图)。(3)电路的工作原理,认清电路的通或断。(4)动手设计和连接电路。(5)查找电路故障的部位。(6)亲自动手排除故障,恢复电路正常。引导学生将电路向日常生活和生产进行扩充和延伸,如家庭照明电路、电饭锅电路、摩托车电路、汽车电路、办公设备电路、机床控制电路、各种生活和生产设备电路等。
学习日光灯,传统镇流器和电子镇流器都介绍,学习电磁波和阐述质点的位置,联系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北斗星和GPS,讲解位移、路程,联系学生家庭至学校的交通路线。学习电磁场、声音、频率时介绍数码产品MP3、MP4。作业应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如家庭炊具、通信、交通工具、公路桥梁、游乐场、车站、码头、楼房建筑的物理等。
使用一次性杯、玻璃杯瓶、钢笔、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利用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多媒体及辅助教学软件,恰当地采用文字、挂图、照片、图表、模型、电影、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以及多媒体软件等,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境,充实物理教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结合学生实际
大多中职学生是没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薄弱,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且学习方法欠缺,对于学习理论知识尤其感到惧怕。若使用旧的教学手段,学生学完物理课程后,感到什么也没学到,理论不通,实践不行,技能不强,技艺不精。因此,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用鼓励的言语与学生交流,表扬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问题,知道学生是怎样理解物理问题的,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中职生富于幻想,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教学中要简化理论,突出实用,增加趣味性内容,能定性的就用定性教学,多向学生提问题,提问题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回答问题不能局限在几个人,应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笔者的做法是用日期与学生座位号码相关联的方法,如今天是28日,座位号28的学生第一个回答问题,接着是座位号尾数8的学生,再下面是尾数9的学生,以此类推至全体学生都回答完毕。这样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始终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掌握知识,完成教与学任务。
中职学校生源参差不齐,用分层教学,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有缺陷。如按学生成绩分低、中、高三个层次,或让学生选择层次,都会造成师生间的隔阂,束缚学生的求知欲,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宜采用中间教学法,既顾及水平较差的学生,又能促使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对下有拉动,对上有推动,各层次都有收获和进步。课后作业最好分两类,一类为必做题,规定全体完成,第二类为选做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能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实训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物理实验、实习是实训的第一阶段,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让学生掌握思考、研究、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中职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把实验做得生动、有趣,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和处理问题,可满足学生好胜心。如学习了电路知识后,让学生亲手检查、修理学校或家里的用电设备和电器。学弹力、杠杆后,让学生自制弹簧秤和杆秤。不但可提高动手能力,且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得更牢固,主动学习的意识会更强。
结合就业实际
发展学生个性,结合就业实际,以学生今后工作、就业为先,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度的觉悟,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熟练进行各种生产、劳动操作,能熟练运用新工艺和新技术,独立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后劲的劳动者。如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照明电路,会安装、能检查、懂维修。考虑到职业流动、转换岗位的需要,教学内容适当扩充延伸,基础知识学习和普适性能力的培养要同步,结合就业和发展需求,增加新的如信息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合成材料技术、数控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知识不断丰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为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宫玉珍.物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张艳华.物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王正联,张宪魁,张协成.物理(通用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4]张明明.物理(通用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王英杰,邹彬.物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张丽宏,张丽娟.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地球空间;宇宙探索;本科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28-03
从古至今,人类就对我们头顶的天空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浩瀚无垠的宇宙一直吸引着人类的注意力,成为他们飞向太空的梦想。对地球空间乃至宇宙的探索从千百年前古人观察星空那刻开始,就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深受瞩目并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科学活动。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宇宙,成为了无数学者孜孜以求的话题。人类的活动的足迹及其研究的领域,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宇宙空间的扩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飞跃,都大大增强了其对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人类的活动领域从地面扩大到空间后,我们开始利用和开发空间蕴藏的极其丰富的资源,并使人类能从全宇宙的观点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有限的观测与想象。到了近代,自从1957年10月原苏联向太空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对宇宙的探测就跨入了一个新时代。人类在向外层空间的探索过程中,中国既是最古老的航天国家,也是本世纪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如今我国已经处于空间探测发展的前端。随着“神舟”与天宫的对接成功、“嫦娥”的上天、北斗导航卫星的完善,标志着我国已步入航天大国的时代前列。积极参与太空探索对我国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将促进生产力的变革、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神舟”、“嫦娥”等多个重大空间研究项目的进展,可以促使我们去了解宇宙演化及其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探寻人类和地球生物在宇宙中的地位及意义,发展各种太空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探索和占有各种太空资源,利用太空的极端环境进行各种科学和技术试验,以及显示我国综合国力的先进和强大。随着宇宙探索和空间科学成为热点,特别是近数十年来我国航空航天科技的蓬勃发展,促使国内很多以理工学科为主的高等院校,甚至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针对各个专业学科的关于空间学科的专业课和通识教育型的基础课,用以向高等院校学生传授空间学科的各项知识。其中尤以开设范围较广,也是深受各学科学生欢迎的宇宙探索类公共选修课,因其对空间学科知识面覆盖较全,学科前沿性良好,教师自主选择较大,通常可采用大量的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多媒体手段,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国内各个知名大学的宇宙探索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计划、教学日历、课程简介以及教学课件等教学安排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其大多数的课程范围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球空间、日地空间环境、日球空间、银河系等的基本结构、特性和人类对其探测的新进展;恒星的分类及其演化;黑洞的特性及其发现与观测;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人类深空探测和寻找地外文明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它们的原理、分类和发展历程;太空存在的各种资源以及未来的太空产业、灾害性空间天气的类型及预防。但是在大多数的课程安排和教授过程中,过分强调了空间学科点前沿性和学生关注度,对于在中学或大学其他课程中已有所涉及的地球空间的有关知识点,往往学时分配较少,不受到关注与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科知识点的选取:
在很多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宇宙探测类通识课一般是针对空间科学及其发展的导论性课程。空间科学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及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地球空间一般认为是靠近行星地球的、受太阳辐射变化直接影响的空间区域,具体指地球大气中层顶以上的区域,其外边界是太阳风与地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空间是对外层空间探索的基础,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探测首先就建立在对地球空间的逐步了解中。目前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工作重点在于三个方面:卫星的发射与应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因此,在教授有关宇宙探测的课程时,地球空间的基本特征与特性、目前已经进行的探测方法及探测结果、地球空间中的一些主要现象和变化,应该成为首先讲授的基础与重点。本文将根据对各大院校该类课程教学过程的总结,以及自身的讲授经验和认识体会,分析地球空间知识点在该课程中的教学应用,以期提高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是笔者认为需重点纳入教学范围的几个知识点。
1.地球空间探测方法。要想对地球空间进行了解,掌握它的整个的结构和基本变化,首先我们要对地球空间进行观测。地球空间探测是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起点,是人类飞向外层空间的技术基础,也是整个空间科学的源头和重点。因此地球空间探测手段、卫星应用、航天器的发展、人类空间探测历史等,都应作为此知识点的重点进行。
2.电离层/磁层与电磁波传播。地球空间并不是一个很安宁的地球空间,它是受太阳风和地球磁场双重作用而形成的。这一知识点主要是研究电离层与磁层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动力学和电动力学过程,因此对于地球物理、信息工程乃至通信、测量等专业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应重点探讨日地系统中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电离层和磁层环境的影响,无线电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与理论研究以及电离层/磁层对无线电波传播在各种工程系统中尤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影响研究。
3.大气层光学现象。大气层光学现象是指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光学现象,来自太阳、月亮和其他光源的光线通过大气层时,发生选择性吸收、散射、反射和折射、衍射等以及其各种物理化学作用,改变原来的路径和颜色,呈现出的各种色彩缤纷的光学现象。它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在大气物理学、环境科学、天文、航空遥感等许多专业方向上有着重要地位。
4.高层中性大气。这一知识点主要研究中高层大气动力学,中高层大气中的风、波和相关的暂态过程,以及中高层大气的光学和无线电探测技术。如果是理工科的选课学生为主的大学公选课,建议加入此知识点。
5.对流层。严格意义上来说,由于其主要影响源为地面,对流层大气不属于地球空间的研究范围。然而作为人类的生存的大气空间层,对流层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有很多的空间探测方法的研究目标就是对流层大气。因此作为通识课,这一知识点也应考虑加入,而非忽略,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流层与气象学以及对流层与其他大气耦合机制上。
地球空间是和航天技术紧密结合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地球外大气层的世界,逐渐被一一发现,但是未知的东西仍然很多。对其热点问题和研究前沿进行探讨,可以丰富并拓展学生们对于宇宙探索的认知。在高校开设宇宙探索类本科通识课程时,针对不同学科背景与专业方向的选课学生,该类课程中有关地球空间部分的教学方案也可进行科学的选择和适度的调整,以使学生有效接受并消化大量信息,切实掌握有关的知识点,各专业课程之间形成互补,最大程度发挥宇宙探索类通识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焦维新.空间探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潘艳平.“宇宙探索概论”课程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89-90.
[3]焦维新,傅绥燕.太空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大飞机产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
一、政府财政支持大飞机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大飞机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不仅具有高技术产业的典型特征,而且对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将大飞机确定为我国“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7年2月,国务院通过大型飞机方案论证报告,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大飞机项目在我国正式启动。由于大飞机产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战略性,使得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难以充分发挥其效应,因此产业发展客观上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和保障,这其中财政政策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大型飞机一般包括大型军机和大型民机,本文主要针对大型民机领域的财政政策支持进行分析。
(一)大飞机产业技术研发成本高且外溢性强
大型飞机属于典型的复杂产品系统,知识含量高,技术领域广,涉及数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学、人机工程学、自动控制学、流体力学等上百种学科和七千多种技术,几乎涵盖了机械 、电子、材料、冶金、仪器仪表、化工等所有工业门类。从研发活动来看,由于涉及众多学科领域,不仅研发难度大,而且研发成本高,项目周期长。特别是随着产品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相应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单纯依靠企业个体难以支撑大型飞机研发活动所需的庞大开支。另一方面,由于研发活动大多集中在基础性研究领域,研发活动本身具有公共品的属性,而且研发收益很难由研发主体独自占有,研发主体从研发活动中所获得的个体收益要小于其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具有明显的收益外溢性。因此,研发活动的收益外溢客观上需要相应的补偿。而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理应向研发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也符合政府公共财政的目标和方向。
(二)大飞机产业关联效应和牵引效应显著
大型飞机是以先进技术为基础,其研制和生产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吸收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过程。通过不断引入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不仅使产业本身保持较高的生产率和增长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且直接推动了其他产业部门的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渗透性。国家通过对大飞机产业提供财政政策支持,有助于放大产业的关联效应,进一步发挥其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的牵引作用。
以大型飞机生产中新材料应用为例,由于减轻质量与降低成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减轻质量一直是飞机制造业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而采用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对于减重和降低成本至关重要。在早期,大型飞机采用的材料主要以先进铝合金为主,复合材料为辅。而随着复合材料研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制造、检测等相关技术的日趋完善,使用复合材料成为飞机减重的首选措施。复合材料在新一代大型飞机的应用不仅数量较以前有大幅增加,而且逐渐应用机的主要受力件。
20世纪70年代,复合材料在大型飞机上的应用不足5%,到了80年代空客A320系列复合材料应用上升到15%。空客A380约25%是由先进轻质的复合材料制造,中央翼盒和后压力舱后部机身首次采用了复合材料,这使得A380总重量减少了15吨。而刚刚于2009年12月试飞成功的波音787梦想飞机复合材料的应用更是达到结构重量的50%,并在机翼和机身等主体结构上大量采用。这不仅使飞机重量减轻,燃油效率提高了20%,而且飞机的抗疲劳性和使用寿命也得到大大改善,一般以铝合金材料为主的普通飞机每6年就要进行一次昂贵的金属腐蚀状况检查,而梦幻客机每12年才需要进行一次类似检查。[1]复合材料的大量应用不仅使飞机重量更轻,更节能,更具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直接推动了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
(三)大飞机产业与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直接相关
大飞机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行业,凝聚了大量的现代高科技成果,涉及到众多的产业门类,是国家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飞机产业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能力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十分巨大。另外,由于产业发展是以不断吸收创新成果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发展空间也不断得以扩展,因而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积极效应。国际经验表明,一个航空项目发展十年后给当地带来的效益是:投入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因此,大飞机产业发展对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具 有关键性作用,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
大飞机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实力,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这也是世界各国不惜代价以国家意志长期支持大型飞机研制的原因所在。而大型飞机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意义又很难通过市场得以体现。因此,这就需要政府从公共政策层面对产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
二、政府利用财政政策支持大飞机产业发展的路径及方式
基于大飞机产业的特殊性及其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使得政府支持大飞机产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也是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石。政府支持大飞机产业发展是以一定的政策工具为载体进行的。财政政策是政府行使宏观管理职能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政策、政府采购等方式来支持大飞机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利用财政补贴直接资助大飞机研发和生产制造
由于大型飞机的研发投入巨大,生产周期很长,风险性高,收益预期存在不确定性,一般金融资本出于趋利性和风险回避并不愿涉入这一领域,这使得大型飞机的研制和生产不可避免地面临严重的资金约束。从大型飞机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行业内早期在位者还是后来进入者,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政府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对于大飞机领域后期进入者来说,由于相比于早期在位者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政府基于国家利益利用财政资金为大飞机项目提供直接资助,不仅有助于降低进入者所面临的财务壁垒,而且也为其实现技术追赶提供支持和保障,使其早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这方面,欧洲空中客车的崛起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大型民机市场上美国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以波音、麦道为代表的美国公司在全球民机市场的份额达到97%,欧洲的市场份额还不足3%。欧洲各国发展大型民机不仅面临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同时还面临着美国的打压,行业进入壁垒非常高。而欧洲各国政府针对大飞机领域的强力支持是其成功的关键,政府直接补贴被认为是欧洲各国支持大飞机发展最重要的政策手段。美国也屡次针对欧洲的直接补贴做法掀起贸易争端。1990年,由美国商务部委托的相关咨询机构针对空中客车所做的调查认为,在过去的19年里,法国、德国和英国向空中客车工业集团包括A330/A340在内的一系列型号,投入了135亿美元以支持其飞机项目。其中德国投入了58.9%,法国25.1%,英国16%,这个数目还不包括融资费用。正是在欧洲各国政府持续不断的财政支持下,2003年开始,空中客车在新机订购量和交付量两个指标都超过了美国波音公司,成为世界头号民机制造商。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对此曾指出,考虑到飞机制造业所必需的大量前期研发资金(20亿~40亿美元),长期流动资金的赤字运作(5~6年),甚至成本回收期的滞后(10~14年),没有一家私人公司可以进入已被美国占领的航空市场……没有政府的帮助,空中客车飞机可能还没有启动,也不可能生存下来。[2](249-250) 1992年美欧贸易纠纷后,欧洲各国政府对空中客车的资助力度受到限制,规定政府对大型客机研制所提供的资金资助不得超过全部研制成本的33%,并且这一资金必须提供给能够在17内偿还的项目。
(二)通过基础性研发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间接补贴
大型飞机作为先进技术的高度集成,研发活动涉及众多学科和技术领域,而且大多属于基础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对于整个产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决定着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应用研究和商业开发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基础性研究具有正外部性和收益时滞性,因此往往也是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而这为政府介入提供了依据。政府可以通过对基础性研究的巨额投入来间接支持大飞机产业的发展。
美国政府通过对美国国防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发项目给予财政支持来向大型飞机厂商提供间接补贴。NASA的支持不同于政府对基础研究的一般性支持,不仅明确指向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往往是以有着明确目标的具体项目来推动。具体来说,NASA的科研支持分为两类,一类是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一般性研究,另一类是定向的重大项目研究。例如波音757和767的超临界机翼,波音747、757、767、777采用的复合材料和先进铝合金,波音747、757、767、777的先进驾驶舱都是由NASA一般性研究发展起来的。NASA在1993―1998年期间支持的“亚声速先进技术项目”(AST)和“高速飞行研究项目”(HSR)则属于定向的重大项目。[3](62-63)
欧洲各国鉴于科学研究对航空领域的长远战略意义,认为政府必须对研究工作给予经费支持。欧盟投入其航空收入的15%用于科研(每年多于90亿欧元),并在全球建立研究体系。2003年开始的“第6框架计划”首次将航空工业单独作为一个发展领域,投入到航空航天技术预先研究领域的经费达10.75亿欧元,占科研总投入的9%。该投入主要用于发展民用飞机技术,不包括军用飞机的投入;而且这些投入只是欧盟的投入,还不包括欧洲各国和企业对科研的投入,也不包括对型号研制和生产的投入。[4](186)
(三)实施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大飞机产业发展
一般来说,大型飞机从设计、生产、总装到试飞取证平均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而且在产品投入市场后通常销售额在300架以上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在达到盈亏平衡之前,厂商面临着财务上的巨大压力。针对大飞机产业的特殊性,政府通过实行激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影响企业的成本支出和利润水平,达到扶持产业发展的目的。而且税收政策相比于其他财政扶持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和隐蔽性,往往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政策效果。
美国对于大型民机产业实行“全部完成合同征税方法”,就是在民机制造合同全部完成时才承认其收入并按此计税。这种征税方法属于延期纳税的一种形式,是通过延迟计算收入使企业达到少缴纳税收的目的。延期纳税一般适用于数额较大的税种,其实质是政府将一部分税收收入让渡给纳税人,相当于政府给予纳税人一笔无息贷款。对于政府来说,实行延期纳税只是损失一点税款的时间价值。但是对于大飞机厂商来说,却能够降低其应税所得,相应地增加其收益。1997~2003年间,由于政府给予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使得波音公司实际发生的所得税平均税率仅为26.3%,远低于35%的法定名义税率。
此外,美国各州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吸引大飞机厂商的落户和扩容,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是波音公司的大本营,华盛顿州此前通过税收豁免、税收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向波音公司提供了40亿美元的政府补助。但波音公司认为华盛顿州的商业环境并不理想,主要是商业税过高。2001年波音公司将总部由西雅图迁往芝加哥。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诺伊州政府决定给予波音的各项减税优惠政策长达20年,可以使波音获益4100万美元。
欧洲各国对空中客车也实行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2000年,法国宇航•马特拉公司、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西班牙航空航天公司合并为欧洲宇航防务公司(EADS)。EADS作为空中客车母公司,仅在2001~2003年间获得的研发税收优惠就达1.7亿欧元。另外,根据 有关税法的规定,空中客车公司获得增值税豁免率可达99%,并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上均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四)利用政策采购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保障和隐性支持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手段,在战略性产业的市场培育和市场开拓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通过实行政府采购,可以为产业开辟早期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早期进入市场的风险,并对未来的市场开拓起到引导性和示范性效应。像空中客车最早开发的A300,由于当时外界对空中客车技术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存有疑虑,其技术的稳定性还有待检验,因此各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措施来为新产品提供早期的市场保障。空客A300的最初订单主要来自法国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西班牙伊比利亚航空公司,这些公司都是空中客车主要赞助国家的国有航空公司。可以看出,在这种高风险行业,产品的早期市场培育直接关系到行业的未来发展,而政府的适当干预行为可以创造市场需求。
此外,大型飞机研制过程中的高投入、高成本需要相应的收益补偿。但是在大飞机产业,最终产品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收益回报的开始,只有销售额在300架以上达到盈亏平衡点后,才能开始出现正现金流。这也使得大飞机产业的市场培育相比于其他产业更为重要。政府采购不仅能够提供早期的市场保障,更重要的是利用政府采购资金为大飞机厂商提供隐性补助和收益补偿。同时也对资源要素的流动发挥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提高产业的再投资能力。波音公司通过美国国防部的军品采购项目获得了大量的隐性补助,从而为其发展大型民机项目提供了资金基础。根据摩根斯坦利的一项报告,在美国国防部向波音公司采购B-767空中加油机合同中,给波音公司开出的价格足足可以使波音公司的利润率达到15%,而该型号的正常利润率仅为6%,相当于白白送给波音公司16~23亿美元。美国五角大楼也承认,在1998至2003年间,它与波音公司的合同有60%没有经过完全和公开的采购过程。[5]
主要参考文献:
[1]张 序,宋 磊.空客A380与波音B787在中国民航市场前景的分析[J].空 运商务,2007(24).
[2]斯蒂芬•阿里斯.豪赌三万英尺:空中客车挑战波音霸权[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3]李小宁.大型客机的市场竞争与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4]黄 强.中国民机产业崛起之探索[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5]尹海涛.波音:乘着政府暗补飞[J].南风窗,2007(4).
Study of Fiscal Policie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 nt of Large Aircraft Industry
Han XiaAbstract:As the national strategic industry,large aircraft in dustry plays an i 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national safety,an d it is the major factor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overall strength and form the n 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view of the particularity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 e of large aircraft industry, it is difficult for market system to make effect T he support of public policy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rnerstone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the competitiv eness. Fiscal policy is the major tool for the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macro man agement function. The government can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large aircraft indu stry by means of fiscal subsidy, tax policy and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nd make
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特别是美国为争夺未来战争的制高点,迎接信息化战争,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美军于1998年就制定了《联合信息战条令》,目前正在着手制定信息化战争战略,建立战场C4ISR系统,进行信息作战演习并成功地应用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实践,推动了美军信息化战争理论的发展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使美军走在了世界各国军队的前面。
一、信息化战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必然引起战争形态的变化。战争形态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物。农业时代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战争能量的释放形式主要是依靠人的体能,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工业时代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热能成为战争的能量释放形式,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为机械化武器;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投入战场,为新一轮战争形态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1992年,美国人坎彭主编了《第一次信息战争》一书,将海湾战争称作世界战争史上的第一次信息战争。一个以使用信息化装备和信息武器为主导、战争能量释放基本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信息化战争,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高技术群的发展是信息化战争产生的直接动因。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上陆续出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群,如以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精确制导技术、航天技术、、聚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与应用技术、新材料技术、隐形技术等等,其中,信息技术在高技术群中起着主导作用。技术革命的出现,必然导致武器装备发生质的变化。以军事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技术群,使人类进行战争的工具发生了“断代性的飞跃”,这必然引起交战方式、作战理论和军队体制编制的根本性变革。
(三)冷战期间及冷战后的国际环境为信息化战争的产生提供了历史机遇。首先,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争霸促进了军事领域的不断变革。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过程中,美苏均倾其全力,加大军费投入,发展尖端军事科技,不但使机械化战争中所使用的各种武器装备的性能指标几乎达到了物理极限,而且强烈地刺激着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群的飞速发展,从而为信息化战争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其次,冷战结束后出现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信息化战争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一,人们可以静下来研究如何针对战略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国家利益和安全受到的多元化威胁,以及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运用技术革命提供的新的战争手段达成有限战争目的等重大问题。第二,在和平时期,人们可以对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战争进行理论总结。特别是美国,每场战争结束后,都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战争情况进行系统研究与总结。在研究和总结中,他们都十分重视信息作战问题。第三,和平时期能够为军革提供时间和经济力量上的保障。在和平时期,由于需要更有效地使用紧缺的资源和适应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或者由于认识到当时的新发明和新技术可能对军事产生的影响,各国军队都致力于革新,没有大规模战争的长期相对和平时期,通常会发生最伟大的军革。
(四)近期发生的局部战争是信息化战争产生的实践基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发生的海湾战争、沙漠之狐行动、科索沃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承前启后的重要战争。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悟到,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机械化战争形态正向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信息化战争已处于萌芽阶段。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对人们研究、认识信息化战争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一、先进的战场信息系统和现代输送工具的有机结合,为信息化战争的兵力投送和后勤保障提供了保证;二、拉开战争序幕并贯穿战争全过程的信息作战,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三、空袭作战不仅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阶段,而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能会直接达成战略目的;四、非线式、非接触的远程精确作战,将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零死亡率”的战争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二、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一)高度信息化的武器装备系统。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特别是物化为战争“手臂”,是引起战争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时代的战争,是以机械化武器装备为物质基础所进行的战争;信息时代的战争,是以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为物质基础所进行的战争。而信息化的武器装备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体化的武器装备系统。其构成主要包括信息攻防武器系统、单兵数字化装备和指挥控制系统(即C4ISR)。在信息化战争中,C4ISR系统是敌对双方的主要作战目标,围绕着C4ISR系统展开的攻击和防护成为战争的重要作战行动。
(二)急剧升值的信息资源。工业时代的战争,起主导作用的是物质和能量,打的主要是“钢铁仗”和“火力仗”。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是核心资源,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战争是以争夺战场“制信息权”为主要行动的战争。攻城略地已经成为机械化战争的历史,在信息化战争中,地理目标日趋贬值,信息资源急剧升值,争夺“制信息权”将成为敌对双方对抗的焦点。拥有信息资源,握有信息优势,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三)超大多维的作战空间。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作战空间逐渐呈现出日益拓展的趋向。由机的问世和航空技术的发展,作战空间发生了第一次革命性变化,由陆、海平面战场发展为陆、海、空三维一体的立体战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战场空间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从陆、海、空三维物理空间扩展到了外层空间,而且一种新的作战空间――信息空间正在悄然形成。信息空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包括电磁空间、网络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方面,渗透于陆、海、空、天各个战场领域。由于信息和信息流“无疆无界”,使得信息作战的领域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战场界线,是一个超大无形、领域广阔的作战空间。
(四)迅疾短促的作战时间。促使战争时间迅疾短促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战场信息流动加快,作战周期缩短。在信息时代,数字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战场侦察监测设备和信息快速传输网络,实现了信息的实时获取、实时传输、实时处理,使得信息流动速度空前加快,空间因素贬值,时间急剧增值,作战行动得以快速进行。二是战争的突然性增大,时效明显提高。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看,各种信息武器具有快速的作战能力,使得作战行动的速度加快,时效性明显提高。三是广泛实施精确作战,毁伤效能剧增。据有关资料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摧毁一个目标,大约需要900枚炸弹,到越战期间大致降到300枚。而现在摧毁一个目标只需要1~2枚精确制导炸弹。精确打击直接指向敌人的战争重心,迅速而有致命性,必然使得作战时间短促,战争持续时间大为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