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6: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创新教育;三全管理;人才培养
高质量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运用“三全”管理理论,从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创新科技竞赛、参与科研训练和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等多方面出发,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培养过程、全方位管理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以供同仁们参考。
“三全”管理来源于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思想,指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称为“三全质量管理”。从高等院校来看,如果把高等院校比喻为一个生产人才的企业,那么,学生就是产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产品的质量之一。因而,完全可以借鉴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思想与方法,为高等院校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本科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创新实践教育的全员参与
所谓创新实践教育的全员参与,是根据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理论,要求并发动创新实践教育相关全体人员,包括院校师生以及专业企业等,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教育的工作。因此,必须把教师、学生及企业等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共
同抓好创新实践教育管理,共同把关,才能切实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实践教育的全员参与,可以通过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创新科研训练体系、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来实现。
1.改革创新教育模式
包括倡导研究性教学,将创新实践引入第一课堂以及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将创新教育纳入培养计划等两个方面。
(1)倡导研究性教学,将创新实践引入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养成思维的主要场所。因此,高等院校教育应当积极倡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采用研究型教学,特别是模拟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在第一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模拟式教学:在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给定某种特定的模拟环境,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就特定主题进行授课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通过对不同主题分组准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案例教学: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2)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将创新教育纳入培养计划
高等院校教育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可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外,必须修读第二课堂活动至少4个学分以上方能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和发表学术成果等方式获得以上学分。学生第二课堂的表现可作为诸如《创新实践能力与素质》课程的成绩记入学生档案。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在课余时间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实践活动项目,以获取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
2.构建创新科研训练体系
创新科研训练体系可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学科创新科技竞赛等平台组成。
(1)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当前,教育部已有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大部分省设置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部分高校也安排有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均提供一定经费支持。
(2)学科创新科技竞赛
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的教育教学环节,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高等院校教育应当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或学术节等活动,学生骨干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舞台。
3.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创新实践基地可由校内校外多层次组成,共同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服务保障。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可在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整合,面向创新教育学生全面开放,主要保障专业基础性强、理论性强的创新研究需要。此外,高校可依据就近原则,在所在地与相关专业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实践校外基地,为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创新研究提供服务保障。
二、创新实践教育的全过程覆盖
所谓创新实践教育的全过程覆盖,是指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的形成规律和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管理原则,从新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离校,全过程推进创新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空间上将一般高等院校4年制本科生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1)以新生研讨课为主体的启蒙阶段;(2)以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大讲堂为基础的发展阶段;(3)以大学生创新
实践为核心的提升阶段;(4)毕业论文(设计)为代表的高峰体验阶段。每个阶段又从管理模式上分为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全过程管理。
1.启蒙阶段
从新生入学开始,以各学科资深教师为主讲,以专业历史沿
承、当前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牵引,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交叉学科等领域,以新生研讨课为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过程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判断能力、口头表达与写作技巧等。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 切入模式
一、在教学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科学家为榜样,落实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中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入手,图文并茂地说明物理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并向学生展望了物理学的未来。从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到神舟飞船的发展历史,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的应用触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使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应用和制成的各种纳米材料特有的性质。从情感方面进行投入,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榜样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具体生动的体现出来了,学生能够看得见,易于体会和接受。老师可以通过描述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时,如何思考,如何探索从而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从而使学生精神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能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善、丑恶的辨别,使他们的心智得到和谐发展。教学的导入时用法拉第几十年的努力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用瓦特从一个锅炉工变成蒸汽机的发明家,唤起后进生的崛起,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切入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课堂引入常用科学家的故事,社会的热点,人们的关注点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的决心和信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时的喜悦,树立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树立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体验策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实际、教材中,无法形成像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不易传授、说教,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在日常物理教学过程中,把这一目标渗透到每一项活动中是最基本的方法。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起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个体更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其过程,并以此为基础,使个体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的目的。
三、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敏感的一对关系,它是需要用真情去维系的一种人际关系,也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你的冷眼里有爱迪生,你的讥讽中有瓦特,你的棍棒下有法拉第。”这是对情感评价的最好诠释。教师用真挚、强烈的情感去点燃学生激情的火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评价学生,用情感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心,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和表扬,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强烈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每个学生负责。课堂上善于用激励上进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情感投入,能使学生树立学习的勇气,端正学习态度,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指向的是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的教育是我们核心任务。
四、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理课上如果教师一味的讲理论知识,会使学生感到茫然,就会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不知道怎样学习物理,学习物理有什么用,甚至觉得学习物理就象读天书。在课堂上,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讲解《串并联电路》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楼梯间的电路图,看怎样设计才能实现在楼上打开电灯既能在楼上关灯也能在楼下关灯,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到实验室设计组装,这样把物理知识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从而联想到解决问题方法中也有串联并联,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然而在具体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很多任课老师因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深入,对教材钻研的不到位,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了教学设计的无力感,使得本来最具魅力的课程却让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尴尬之中,导致“德”的无奈,“育”的无力。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学设计,让课堂焕发精神,让生命拔节生长,让教育充满魅力呢?不妨从“设计感”“学生观”“道德性”三方面着力。
一、设计感,一堂好课的匠心体现
“设计感”这个词原用于建筑学或时尚界,这里把它跨界借用到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倡导无痕的教育,而这无痕的教育靠的就是精心的设计。在刘英杰老师的《科学技术的喜和忧》这一课教学中,多处体现了设计感。
1.设计感体现在情境设计中。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是还原生活。在畅谈科技新生活的这一环节中,按照教材思路,就是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衣食住行中的科技。学生可以漫无目的地说,思维和想象的搜索缺乏一个着陆点。有时甚至会因为过于空泛而出现思维断层和空白。教师非常巧妙地制作了一部微电影――“游恐龙园”,视频记录了一家三口游常州恐龙园的情景。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好玩有趣,而且给了学生一个思考与辨识的抓手,在片子的观看中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探讨生活与科技的关系,既符合生活,又超越生活,而且有正面讲述,有论点反驳,也有小组探讨,交流发言。由于多种形式参与,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的情境设计真是巧妙至极。
2.设计感体现在教学思路的环环相扣中。“手机的变迁”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它点面结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之前的衣食住行的科技新生活的搜索与发现中,孩子们对科技新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但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学生对于科技的发展过程,并没有多少认知。这堂课以手机作为一个点,通过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短短二十年,手机经历了砖块似的的大哥大到现在轻薄灵巧的Iphone6 plus,由单纯的电话功能到现在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以实物呈现,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与功能比较中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接着话锋一转,手机控带来的生活烦恼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科学技术有喜有忧。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科学带来的烦恼的大讨论。在这一块面的设计中,可谓是环环相扣,丝丝入理。
二、学生观,一堂好课的机理所在
所谓学生观,就是我们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把握学生的情感维度和走向,思维的起点和方向,生活的经验和体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和体会。问题思考的台阶太直太陡的话,调整一下坡度;情感体验不着边际的时候,铺设一个着陆点;已有生活经验够不着的情况下,降低一点重心,这些都是教师学生观的体现。
1.给想象以支点。课堂需要想象。在想象中还原生活,在想象中联系实际。但是想象不是漫无边际的,它也是有方向有依托的。仍以上课伊始的微电影“游恐龙园”来说。VCR中,一家三口从开着自家的小车出发,到一路上使用到的各种新科技设备,路上经过的红绿灯、公交车站,吃的各种新科技食品,身上穿的新科技衣服,再到介绍海尔智能家居产品,在轻松欢快的音乐烘托下,充分展示了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一个支点,撑起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一个全面而又具象的时空。
2.给思维以台阶。马卡连柯曾经说:“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来架起桥梁。”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维之间也存在一条小小的鸿沟,这就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在这条小小的鸿沟上架起桥梁,铺设台阶。以《科学技术的喜和忧》中给“苹果卸妆”这个环节来说,通过让学生用小刀刮苹果表皮,刮下工业蜡的这个小实验,让学生对不法商人的贪婪人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因为贪婪,重利轻信,利用科学技术,却做着对人类有危害的事情。这一实验,有效引出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类似的事件,通过列举,更加清晰了科学技术若使用不当将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与伤害。“苹果卸妆”的实验就是设计者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的联系和比较思维所铺设的台阶,这一设计真正体现了教师良好的学生观。
三、道德性,品德学科永远的追求
“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要求品德课堂是“道德课堂”,是激活生命智慧的课堂,这将是品德课程永远的追求。不论是历史题材也好,地理题材也好,还是其他常识类内容也好,其教学设计始终要坚持道德性。
1.价值取向――道德的坚守。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他们社会经历、经验都比较浅,习惯从现象看问题,自身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强,行为意志力也比较薄弱,教师一方面必须从现有教学空间出发,不局限学生思维;另一方面,在与学生的交往、合作、意义共享、协商过程中,必须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坚持核心价值观。社会是多元的,价值观也是多元的,坚持多元,才能坚持开放,才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在坚持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辨识和选择,从多元中选择核心价值观,坚持主流的思想和价值,从而使他们在新旧经验的联系中,自我认同,自我遵循,实现意义建构。《科学技术的喜和忧》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堂学习分为两大部分:畅谈科技新生活和科技带来烦恼,引领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用得恰当,会给人带来便利,用得不当,就会有许多弊端,甚至带来灾难。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体验中,真实地感受科学技术的喜和忧,从而明白只有用好科学技术,将来为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够把今天的忧变成明天的喜,让科技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这是本课教学所要坚持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2.道德冲突――跨越的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启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维。通过讨论和争辩,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科学技术的喜和忧》一课教学设计中,在聊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时,说到了关于“克隆技术”的话题,这可是个十分新鲜的话题,学生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当即组织了一次辩论,围绕“克隆技术是喜是忧?”的论题,学生立时分成了两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一部分课外知识相当丰富的学生引入了大量的资料,说明了克隆技术的益处和危害,两方人员辩得不亦乐乎。通过辩论,大家明白了“克隆技术使用得恰当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如果使用不当,那将会带来无穷的危害。因此,必须谨慎使用克隆技术。”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一、目前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现状
很多学生对高中政治的理解都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而高中政治课堂的理论多于实践,很多老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特别容易出现课堂走神等情况,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还有一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这种“被动式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行为,也没有认识到政治学科的重要性。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高考政策影响
高中任何学科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参加高考,所以高考的政策直接影响高中各学科的学习。政治学科在高考中作为综合文科的其中一科,副科的地位是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来说的。加之老师贯彻的“一切为了高考”的思想,很多学生都只是“麻木不仁”的复述着政治知识,没有丝毫兴趣可言,当然也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机。
2.老师教学观念的落后
老师作为“指路灯”,应该发挥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教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方式也只是机械的转述知识点,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丢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3.高中生的特点
高中生因为年龄小、经历少,因此自制力极差,在一定情况下容易发生大的情绪波动,而且对外界干扰没有抵抗力,所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趣味性,则很容易导致学生“神游太虚”,从而影响课堂学习的效率。另外高中生有部分处于叛逆期,很容易对这种说教的方式反感,甚至会引发对所有教育的反感。
三、自主学习的意义
1.促进推进新课改
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的过程。这与新课改推行的素质教育相契合,新课改认为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才能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任课老师作为新课改的一线推行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也是对新课改素质教学的促进。
2.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乐于学习,就会有学而不疲的精神动力,这也体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了浅显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有效率之外,还能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利于保证政治的时效性
众所周知,政治学科的学习和与时俱进的时政热点密不可分,在高考中,以时政热点为题目的考察分析题目占大部分,这对了解时政热点提出了要求。很多专家指出在高考前两周疯狂查找时政热点的做法是错误的,时政热点知识点的掌握就应该在日常的学习中记录、思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保证政治学科热点的时效性,同时对时政热点包含的政治知识点做到准确把握。
4.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因为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各有不同,所以导致学生个体对知识的获得也各不相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对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追求独立自主理念的趋向,也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是对课堂笼统教育的质疑。形成一种自主的竞争学习模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5.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在高中掌握的知识是很多人一生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高中教育除了是为高考做充分储备之外,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我们不只是将高中教育局限在学习固有知识中,而是放在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中,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四、引导自主学习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机
高中政治教材分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大版块,这也说明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在学习课堂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的自身理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比如某位同学的理想职业是成为CEO,就假设他已经成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等问题。而不是空泛地让大家记住这些知识点。
2.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为学生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大胆去质疑、研究,要宽容对待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想法,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提出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完成自主学习。比如在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在日常生活或新闻报道中的所见所闻,在老师进行引导下,进行不断尝试。
3.拓展新科技的自主学习渠道
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自主学习渠道很重要,主要是因为政治学科的学习与时政热点分不开,因此要为日常学习中提供新科技的自主学习渠道。比如多媒体引入课堂等,由老师进行热点搜集、整理做成课件,让学生从中联系政治理论知识;或者在教室引入电视等可以接收到新闻热点的设备;再比如提供互联网等更加便捷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刘佰昌.高中政治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2]肖刚.浅谈高中政治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223-224
[3]贾素菱.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179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互联网传递的信息遍及每个人的生活,各种新科技的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这就是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但是我们的社会中正缺乏这种信息技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如何才能高质高量的培养出这样一批人才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曾通过研究发现,当人们对某一事物非常感兴趣时,对它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就相对较快,反之,则较慢,或者表现出抵抗情绪。同时,兴趣也是学生探究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而这种探索、创新的精神正是当今人才所要必备的品质,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此,我们的教学工作便会进行的相对顺利,否则很难看见成效。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当你把完整拼好的玩具摆在孩子面前,他就只会研究怎么玩,而不是怎么才能让这些东西变的能玩,看似是一片好意的东西,却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而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所担任的仅仅是一个组织和指导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角色,现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就特别好,课堂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让学生们也适时的扮演老师的角色,课堂上共同探讨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较好的听课效果,督促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为了扮演好小老师的角色,学生们在课下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这促使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当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不再产生厌学情绪,努力做到让学生们爱学、乐学这门课程。
二、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任务,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理论性的东西较多,尽管现在教材的编写图文并茂、简单易学,尽可能的减小了书本知识的枯燥程度,但是学生则对理论性的东西还是产生抵触情绪,不太愿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老师要积极的做好备课准备,在课堂上突出重点,剖析难点,引领学生疏通教材的知识点,查阅相关资料,拓展教学内容。此外,还要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尽量做到让讲课堂内容少而精,由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老师尽量做到要定制适合多数同学的教学计划,高目标难以达到,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低目标太过简单,教学质量又难以保证,至于怎么设计,就要靠老师的精心安排了,我觉得首先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其次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传授知识,最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上不是只有讲授和练习,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智力游戏活动,或者让学生谈谈关于对本堂课的认识,虽然这些不是课堂必备的,但却可以让课堂变的活跃,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出和谐进取的课堂氛围。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强化实践操作
在新课改的面纱揭开后,教师从原来课堂的主角变成了配角,仅仅担任了课堂教学工作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今的严师也卸下了面具,变的和蔼可亲起来。教师们在课堂上是知识的传授者,课下也应同学生们加强交流与沟通,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课堂做出评价,适时的加以改进,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给予补课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更加努力的学习,老师就是要在课堂上当的了榜样,课下又做的了朋友,这样才能与学生们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友谊。当有一份情谊存在于你的课堂上之时,你就会觉得课堂很容易进行,而学生们也因你的亲切,而更加愿意学习这门课程,这就营造了一种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氛围。
信息技术这门课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它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对计算机的操作,所以在上机课程当中,老师一定也要督促学生们学习操作计算机设备,为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奠定基础。有时候电脑上一些其他的东西对学生的吸引能力远远大于课堂本身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坚决组织好课堂,让学生们切实学习到知识,可以适当的巡视,对遇到问题的同学加以指导,观察同学们当中遇到较多问题的时候,也方便统一讲解。明确课堂任务,因为现在一般学校的机房使用都相对紧缺,所以学生们的上机课时也较少,所以老师应提前对上机内容同学生们讲解,争取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四、夯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采用多媒体教学后,使得我们的课堂变的更加轻松了,但是这种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模式,可能让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很牢固,因此,每堂课之前,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温故知新,夯实他们的学习基础,接近课堂尾声的时候,也适当做下课堂小结,贯穿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当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成立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在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下,激励学生们的求知欲,开展关于信息技术的比赛,对交上优秀作品的同学提出表扬和奖励,并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到其中,激发他们对这门课学习和钻研的热情。当学生们花较多时间主动思考,努力学习的时候,就是在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多点思考空间,多些表现机会,多些成功的体会,将会使他们在创新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
总之,教学成效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有专注于课堂,用心的来从事教育工作,才能循序渐进,取得成功。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是我们教育的首要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全面展开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也是我们教师的光荣职责。
参考文献
[1]宋秀红.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M].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
关键字: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互联网传递的信息遍及每个人的生活,各种新科技的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这就是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但是我们的社会中正缺乏这种信息技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如何才能高质高量的培养出这样一批人才呢?
1.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探究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而这种探索、创新的精神正是当今人才所要必备的品质,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此,我们的教学工作便会进行的相对顺利,否则很难看见成效。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当你把完整拼好的玩具摆在孩子面前,他就只会研究怎么玩,而不是怎么才能让这些东西变的能玩,看似是一片好意的东西,却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而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所担任的仅仅是一个组织和指导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角色,现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就特别好,课堂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让学生们也适时的扮演老师的角色,课堂上共同探讨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较好的听课效果,督促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为了扮演好小老师的角色,学生们在课下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这促使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当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不再产生厌学情绪,努力做到让学生们爱学、乐学这门课程。
2.研究教材,设计教学任务,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一般理论性的东西较多,尽管现在教材的编写图文并茂、简单易学,尽可能的减小了书本知识的枯燥程度,但是学生则对理论性的东西还是产生抵触情绪,不太愿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老师要积极的做好备课准备,在课堂上突出重点,剖析难点,引领学生疏通教材的知识点,查阅相关资料,拓展教学内容。此外还要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尽量做到让讲课堂内容少而精,由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老师尽量做到要定制适合多数同学的教学计划,高目标难以达到,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低目标太过简单,教学质量又难以保证,至于怎么设计,就要靠老师的精心安排了,我觉得首先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其次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传授知识,最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讨论的空间,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上不是只有讲授和练习,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智力游戏活动,或者让学生谈谈关于对本堂课的认识,虽然这些不是课堂必备的,但却可以让课堂变的活跃,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出和谐进取的课堂氛围。
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强化实践操作
在新课改的面纱揭开后,教师从原来课堂的主角变成了配角,仅仅担任了课堂教学工作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今的严师也卸下了面具,变的和蔼可亲起来。信息技术这门课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它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对计算机的操作,所以在上机课程当中,老师一定也要督促学生们学习操作计算机设备,为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奠定基础。有时候电脑上一些其他的东西对学生的吸引能力远远大于课堂本身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坚决组织好课堂,让学生们切实学习到知识,可以适当的巡视,对遇到问题的同学加以指导,观察同学们当中遇到较多问题的时候,也方便统一讲解。明确课堂任务,因为现在一般学校的机房使用都相对紧缺,所以学生们的上机课时也较少,所以老师应提前对上机内容同学生们讲解,争取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较多的锻炼机会。
4.夯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采用多媒体教学后,使得我们的课堂变的更加轻松了,但是这种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模式,可能让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很牢固,因此,每堂课之前,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温故知新,夯实他们的学习基础,接近课堂尾声的时候,也适当做下课堂小结,贯穿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当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成立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在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下,激励学生们的求知欲,开展关于信息技术的比赛,对交上优秀作品的同学提出表扬和奖励,并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到其中,激发他们对这门课学习和钻研的热情。当学生们花较多时间主动思考,努力学习的时候,就是在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多点思考空间,多些表现机会,多些成功的体会,将会使他们在创新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
总之,教学成效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有专注于课堂,用心的来从事教育工作,才能循序渐进,取得成功。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是我们教育的首要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全面展开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也是我们教师的光荣职责。
参考文献:
[1] 宋秀红.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M].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
一、中学生物教学的主要意义
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活动。我国中学的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中学生物教学中以加强可持续发展为观点的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实现生物教学课堂生动化
生物学科作为新科技时代的热门学科,其中生物基础教学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教学质量。目前的生物教学主要体现了其基础性,但是忽略了对内容的更新及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生物教学急需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创造性、教育性、实践性又具生活性和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实现以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课堂讲授要求指明重难点,讲到重难点内容时,给学生提醒一下。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可能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教学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通过我对生物教学的专题研究与实践,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生动化的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让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应善于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问题的进展,因此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动点”,贴近生活,使生物课堂动起来,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整体。学生作为学习的独立个体,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决定了他们应该是教师的朋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应赋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与发挥空间,应该尊重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突出其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允许学生说话,允许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因人而异的,教师要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和缺点,整体协调,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