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6: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与多媒体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文章主张在数字媒体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互动媒体专业,并分析了互动媒体专业的专业特色以及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问题。基于Flash的特色,提出建立以Flash为主线的互动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并给出了体系框架。这对于数字媒体专业、互动媒体专业以及新媒体专业的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互动媒体;课程体系;Flash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一个世纪之前,福楼拜曾乐观地预言科学和艺术的未来:“艺术愈来愈科学化,而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现在,他的预言正在实现,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使设计的形式和内涵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数字技术为主要应用特征的互动媒体艺术运动,在信息技术的推波助澜下,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各行各业甚至普通人的生活。社会需要新媒体艺术形式,人们需要在互动的方式下实现各种媒体的表达。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所形成的互动媒体得到空前的社会需要,掌握互动媒体技术成为媒体人新的追求,互动媒体专业成为当下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互动媒体毕竟是新的媒体形式,这个专业还是新生事物,教学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争议。而最为重要的是有必要对这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2互动媒体专业的专业特色
互动媒体专业是在数字媒体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专业。其特点是在数字媒体专业强调数字媒体制作、合成的基础上,互动媒体强化媒体与用户的交互,强调用程序来控制媒体,用程序来呈现媒体,因而,一方面媒体的呈现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动态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另一方面,媒体可按设计者的编程意愿而受到控制,因而可与用户交互。可见,对于互动媒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媒体的设计、制作能力,而且要具有相当的编程能力。目前,单方面能力强的学生不少,但两者都行的不多,就是能在两方面能进行沟通的也不多。从业界的要求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至少能在两者间进行沟通的人员。当然如果两者都行的最好,但这实在很难。实际情况是,依据各学校的师资情况,将专业课程按艺术与编程各有侧重来组织教学。如果是非艺术类生源且编程能力强的师资,则按三分之一为艺术课,三分之二为编程课来组织教学;如果是艺术类生源且编程能力相对较弱的师资,则按三分之二为艺术课,三分之一为编程课来组织教学。
3互动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原则
3.1面向应用
面向应用是互动媒体专业最主要的办学原则。在这个原则要求下,课程体系的制定要来源于实际,来源于企业,来源于社会调研。要从调研中得到的原始数据中筛选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再整合出具体的课程体系。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学生能真正学到实用的东西。
3.2教授新技术
这是由这个行业的性质决定的。互动媒体的主要生存空间是互联网,而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和软件日新月异。所以必须教授学生最新的技术,学生毕业后才能较快的适应企业的要求。教师必须摒弃自己熟悉或善长的科目,吸纳新技术,传授新技术。
3.3强化基础
任何技能都强调基本功,互动媒体人员从事的是创意产业,也必须强调基本功。特别是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功,如颜色、布局、构图、绘画等,以及编程的基本功。当然,根据不同生源性质,可对艺术、编程的基础课各有侧重,但总的说,基础课的比较就占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比例。
3.4突出特色
应该说,培养互动媒体类的学生有很多方案,学生以后从事就业也有很多可选的软件工具,但是,怎么把这个专业办出特色,使得毕业生抢手,这就是办学特色的问题了。要办出有特色的专业,一方面教师要有自己的功底和沉淀,另一方面教师更要跟踪新技术,了解新变化,深入企业和行业,这样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突出特色的专业出来。
4为什么以Flash为主线来建设互动媒体专业课程体系
这首先要从Flash的历史和特点说起。
从做网络动画起家,到扛起RIA应用的大旗,Flash仅仅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它的主人也从小作坊式的FUTURE WAVE小公司到多媒体巨头MACROMEDIA,再到业界霸主ADOBE。每次“小鱼”被“大鱼”吃掉,都是因为Flash这一“美食”。但每次的主人易手,都把Flash推上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如今的Flash光芒四射,既为事实上的网络动画标准,又横扫网络视频领域;既以独档一面之能提供全方位的Flash作品,又以海量之势融会各路软件完成RIA应用。因而,如今的网络上Flash无处不在,从既爱又烦的Flash广告,到如痴如醉的Flash MTV;从娓娓道来的Flash课件,到欲罢不能的Flash游戏;从光彩夺目的Flash艺术,到迷宫游历般的Flash社区;从温馨浸人的Flash展示网站,到华丽大气的Flash商业应用。从桌面到网络,从网上到移动,到处都有Flash的身影。Flash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它让艺术人士有无限的艺术展示空间,又让技术人员有广阔的技术舞台。
具体说一说Flash的主要特点:
(1) 动画的制作能力。动画制作是Flash的看家本领,发迹之缘。Flash以动画起家,也以动画辉煌。除了可以制作传统的逐帧动画、运动动画、变形动画、遮照动画和路径动画之外,还可以实现时间轴效果。最新的Flash版本可以制作三维动画。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Flash的动画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它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是适应了市场和用户的需要。热爱Flash的人声称自己为“闪客”。Flas有广大的受群和迷恋者。
(2) 媒体的合成能力。除了动画制作之外,Flash更像个多媒体的集成软件。早年的多媒体集成工具Authorware已有让位给Flash的迹象。Flash能集成各种媒体,如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等。对可视对象还可以设计动画和过渡效果。它独创的视频格式文件FLV是完全意义上的流式媒体,特别适合于网络应用。现在包括YOUTUBE、BBC、优酷等大型视频网站都采用这种视频格式。
(3) 强大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能力。Flash的编程能力完全可以当成一个独立的编程语言来学习。由于有可视化的表现形式,这种面向对象的编程更能让非编程专业的学生易于入门。Flash编程是其强于其他创作工具的重要原因。ADOBE公司为了让不懂Flash创作环境的编程人员加入到Flash的编程队伍来,最近推出了Flex Builder,这是一个类JAVA的编程环境。有了两股Flash的编程力量,相信Flash的编程语言Actionscript会走得更远,更具有竞争性。
(4) 很强的媒体表现能力。因为出身于动画,所以它能对各种可视媒体实现动态表达、过渡展示;因为有强大的编程能力,所以它能用程序控制各种媒体实现富于创意、变化多姿的界面。Flash所表达出来的美能达到任何媒体创作人员所想达到的境界,大量现有的Flash作品也真正地体现出这样的美。有“闪客”说过,用Flash创作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5) 方便的与第三方软件的通讯能力。现在,前台用Flash表现,后台用数据库支持的应用模式大行其道,特别是在商业的应用上。这种模式就应用了Flash的强大的与第三方软件的通讯能力。在桌面应用上,缩主语言可用Fscommand、ExternalInterface等具有ActiveX功能的接口与Flash通讯。而网络上可用LoadMovie、LoadXML、LoadVariables、getURL等与外部程序交换数据,实现Flash到中间件再到数据库的连接。
(6) 良好的平台适应性。Flash文件体积小,易于网络传送,并能跨网络平台运行;Flash灵活的桌面应用到网络应用,具有良好的平台适应性。这样的特性解决了艺术设计人员和编程人员的大问题,因为许多软件不具备跨网络平台运行,这给互动媒体人员带来许多不便。但Flash解决了跨平台运行问题。
从以上的几点我们认为,如果能够以Flash为主干课程,再加上艺术设计类课程,媒体制作类课程,后台数据库类课程,最后由Flash来表现互动媒体,那么,这样的课程体系是完全符合当今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媒体专业需要的。
5以Flash为主线的互动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案例
图1所示为以Flash为主线的互动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案例,本案例以非艺术类生源且师资的编程能力强为条件,基本上按三分之一为艺术课,三分之二为编程课来组织教学。
本案例有这样的特色:
(1) 二条平行线,艺术设计和程序设计,再加一个塔尖,即互动媒体应用;
(2) 以Flash为主线,围绕着Flash所能综合的技术和应用方向设计课程;
(3) 可进可退。这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言的。“进”是指对于编程能力强的学生,可向RIA应用方向发展;“退”是指对于编程能力差的学生,就用Flash做动画或实现创意也是不错的方案,而对于艺术细胞少的学生,学会Flash编程也是一个大受欢迎的程序员。
6结束语
Flash传播着一种自由的文化,一种自由的艺术。Flash也被誉为“新媒体文化运动”,它正从方方面面冲击着传统的媒体和文化。如果说“卡拉OK”让人们都变成了歌手,那么Flash则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的创造者,它用一种属于大众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悄然改变着互联网,然后又冲出互联网改变传统媒体,走向商业应用,开始改变互联网之外的更多领域。当我们讨论互动媒体专业的教学问题时,不要忽视Flash的存在和影响力。互动是互联网的灵魂,互动是Flash的精髓,Flash提供的互动完全能实现互动媒体专业的需要。另一方面,Flash的表现形式丰富而又灵活,自由而又开放,所以,基于Flash为主线的互动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能紧跟时代的潮流。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能秉承Flash的技术和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克巧, 喻丽. 数字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 (21).
[2] 叶颖. 国外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J]. 出版参考, 2000, (19).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典型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42-02
数字媒体产业是21世纪最具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相关的游戏、动漫和网站开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在我国,已经有很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如何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并同时与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所区别,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方法,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相关性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转变为符合企业岗位实际的工作过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课程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许多教师也正在进行相关工作的探索。笔者拟结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在国家示范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已取得的一些经验,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进一步探讨,旨在为兄弟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市场是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和起点。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1)走访行业协会,如参加广州市动漫产业协会组织的各项交流、沟通活动;(2)走访省内知名数字媒体企业,如蓝门广告、新节奏科技、秒动科技、4466游戏网等;(3)回访近年来的毕业生,组织专门的问卷调查;(4)进行市场招聘信息总结,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权威平台了解企业需求信息;(5)分析第三方调查报告(如从麦可思公司为本校提供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报告中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校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毕业一年以上学生的一次性就业情况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首先,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量较大,但就业岗位的分布不是很集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其次,就业岗位的种类较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具有多样化特点;再次,各种岗位的薪酬差别较大,人才需求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目前需求的岗位主要集中在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设计、平面与三维动画制作、网页游戏制作等方向。
人才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要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必须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岗位。我们从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出发,通过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专业教师调研讨论等形式,确定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10个相关岗位,其中两个确定为核心岗位,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当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后,通过与企业一线的工程师和专家进行深入探讨交流,确定这些工作任务的性质和核心知识所在,由企业一线工程专家、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等共同讨论确定出本专业的行动领域。这个过程必须在企业一线的专家指导下去实施。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富于实践经验,更容易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沟通;另一方面,他们是最终课程方案制定的参与人员。通过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并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行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分析学习领域,确定课程体系
依据分析得到典型行动领域,并结合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人才需求,我们邀请资深的课程开发专家牵头,本行业的企业一线专家、本专业的骨干教师等积极参与,将行动领域进一步转化为学习领域。这一转化工作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它涉及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之间的转化。每一个学习领域都要求对应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而所有的学习领域则组成了本专业所对应的所有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由此,可将典型工作过程所描述的行动领域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计算机多媒体课程开发应按照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组织各个学习领域,将各个学习领域按照工作过程的递进顺序排列,由基础学习领域、素质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及实践学习领域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重新建设之后的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岗位技能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托,按照岗位行动领域设计教学内容及设计学习情境,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J].职教论坛,2004(2):4-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袁玫,周海燕,马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1-32.
[4]汪清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9(17):20-21.
[5]张燕,王建华,葛秀萍.“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63-68.
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后期合成、影视广告设计制作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较强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影视多媒体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途径,即“请进来,走出去”,开办校内工作室,并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理清影视多媒体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案,形成运行良好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检测体系。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度来建设“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既展现了本专业的理论性,更突出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引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大传播的理念,既突出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技术属性,也兼顾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时代性,从而把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实施“项目驱动、赛事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克服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的弊端,使影视多媒体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持续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优化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修订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如下几个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扎实的基础之上与特色的专业方向相统一,注重个性创造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原则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
2.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依托本专业已有的实验设备,整合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在本系建立一个校内实践基地,下设摄影摄像实验室、影视制作中心。购买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3.拓展师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同时,积极开拓校外资源,邀请专家及业界权威人士来校讲学指导。引进实验室专业人员,组织现有专业教师暑期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协调。
在以理工科为主导的高校,影视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与理工课程相提并论,没有考虑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不协调。如,摄影摄像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安排中,理论课时占了总课时的1/2,剩下的1/2课时虽然是安排实践时间,但由于其他的客观原因(如学生多、机器少),学生在教学时间内只能掌握如何操作机器,对于创作创意性的艺术作品就谈不上了,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投入小,设备少,实践受到限制。
影视多媒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很多课程的学习依赖于机器设备,而数码单反、专业摄像机等设备价格不菲,建设摄影摄像实验室、音视频编辑等都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虽然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但器材设备数量仍然有限。另外,由于设备种类有限,能够开设的实验项目数较少,实践项目受到限制,难以按时按质完成,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课程和各类影视竞赛的需要。
3.教学手段单一,实践环节不足。
目前,常见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或教师在机房制作案例,学生依样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将知识与实际的问题相结合,缺乏实践环节的互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思维能力严重缺乏,更谈不上创造性创作了。
4.双师型教师缺乏。
目前高校影视多媒体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较少,任课老师的专业有很多,如传播学、文艺学等专业。多数任课老师没有影视从业经历,教学常常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缺乏实战的教师很难根据实践的需要来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或无法有效运用理论。
5.专业教育与业界实践缺乏交流平台。
影视多媒体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特征,专业教学需要紧随业界的步伐。同时,学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目前的影视多媒体专业学生实训实践的条件相对有限,主要为理论课程结束后的2周实习实训,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完成,假期的实践多数以短期的观摩和打工为主,没有规律和固定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二、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可以实施建设“一个目标,两相结合,三大途径,四级实践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培养应用型影视人才。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后期合成、影视广告设计制作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较强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影视多媒体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途径,即“请进来,走出去”,开办校内工作室,并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理清影视多媒体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案,形成运行良好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检测体系。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度来建设“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既展现了本专业的理论性,更突出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引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大传播的理念,既突出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技术属性,也兼顾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时代性,从而把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实施“项目驱动、赛事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克服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的弊端,使影视多媒体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持续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优化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修订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如下几个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扎实的基础之上与特色的专业方向相统一,注重个性创造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原则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
2.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
依托本专业已有的实验设备,整合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在本系建立一个校内实践基地,下设摄影摄像实验室、影视制作中心。购买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3.拓展师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同时,积极开拓校外资源,邀请专家及业界权威人士来校讲学指导。引进实验室专业人员,组织现有专业教师暑期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
4.打造实践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 数字媒体技术 专业 课程
Researching in Course Setting of Digital Media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
He Haiyan Wang Jia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of Anhui Occup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 Hefei 230011
Abstract: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 vocational college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end skille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s as the goal, the curriculum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etting of the digital media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 Digital media Major Course
高职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由于在国内设立比较晚,与国外较成熟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以及较为成熟的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可选择的教材资源较少,这些阻碍了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职专业,如何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
1、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信息加工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应用领域涵盖了影视动画、移动娱乐、平面设计、网络游戏、多媒体设计开发、网站设计开发等领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将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叉学科。毕业生主要从事领域为广播电视、广告设计制作企业、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数字媒体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音视频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工作。
由于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必需、够用”,人才培养上注重“技术性”或“职业性”,因此定位是否明确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技术操作与艺术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高职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的设置
2.1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多门类、技艺融合的新专业,内容涉及计算机、艺术和人文社科等学科(图l所示),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与融合。其中,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硬件的使用以及软件的设计和应用,包括的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基于.NET的计算机编程、动态和静态网页设计等;艺术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开设课程包括美术基础、色彩与构成、数字图像处理、音乐鉴赏、视觉文化和传达设计等;人文社科主要从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的角度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社会认知,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文学鉴赏、管理学、法律、体育等。
2.2 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为体现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的结构性、层次性和综合性,课程体系分别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角度进行构建,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又分为专业通识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通识技能课程是学习和培养数字媒体技术素养的基础和铺垫,为进一步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
2.2.1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对通识教育模式下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情况的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基础性原则: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有别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原则,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常识的理解和对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全面性原则: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高职公共课程中通识部分的设置应体现全面性的原则,基本学科都应有所涉及;
时代性原则:高职教育满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开设的课程首先应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根据基础性、全面性和时代性等课程设计原则,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大致应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管理学、外语、体育等5个方面(如表一)。
表一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2.2.2 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原则。根据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征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前沿性原则: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紧随时展前沿;
实践性原则: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性课程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技艺结合性原则:数字媒体时代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人才“技、艺”结合。课程设置上,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相关艺术理论,还要将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
(2)数字媒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尽管课程较为基础,却极为重要,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
表二 高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由于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动漫制作、影视技术、网络多媒体、游戏制作等多个用人方向,所以依据相关产业方向确定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相应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科学的课程模块。
表三 高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要特别注重上机实践课程的安排,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注重产学研结合
从知识的学习到技能的应用,学校可以尝试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派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对实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提高实习的针对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对数字媒体产业更直观的认识,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实训基地之不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从业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定位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6(5):47-49.
[2]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3]陆涵燕,李淑梅.校企携手共同培育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6.
作者简介:
贺海艳,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
王健,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与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 艺体专业 大学英语教改 现状调查 施行方略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对改善艺体类学生的教学环境、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河北省某高校艺体专业英语学习状况为例,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在短期内相对扩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阅读水平。然而不可避免的是,艺体类学生的生源复杂,英语基础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词汇量悬殊,从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课堂定位无从把握。按照入学时的英语总分进行分级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英语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可能读写能力较弱,而读写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听说能力较弱。而且在视听说课程的自主学习期间,学生兴趣不高、主动性低、学习效果很差,此现象的一直存在为现行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艺体专业的特色,合理评估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按实际能力进行分级教学,取消艺体生视听说课的自主学习,代之以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多元素形式的渗透,从而提高艺体生英语学习的动力,改善学习效果。
二、艺体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
为了调查学生的英语真实水平,我运用“零压力英语摸底测试法”(以下简称“零压法”),分别对河北省一所普通高校2005级、2007级和2009级三届艺体类本科学生在入校一年后进行英语测试。“零压法”杜绝了学生作弊的恶习,真实考查了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通过对成绩进行分析,发现该校艺体类学生自从2009年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总体平均成绩比在传统教学下的2005级和2007级英语成绩略有提高,分数极差相对缩小,说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体专业英语教学的效益。然而“零压法”测试结果同时表明艺体专业学生对英语基础词汇、语法、句法的掌握情况不佳,部分学生的基础几近为“零”。对听力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测验分数进行对比发现,听力和读写的分数高低并非成平行走势,部分学生听力分数很高但读写分数很低,而部分学生读写分数很高听力能力却很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点不同,部分人喜欢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部分人喜欢应试能力的培养,这就给大学英语教改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8),这一主张对课堂内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是从2009级和2010级艺体类本科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化自主学习情况来,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自学期间出现缺课、迟到、网络聊天、玩游戏等无视英语学习的现象。学习任务完成的效度不足,一些学生从网上找到问题答案复制到学习平台,然后占用学校计算机资源玩游戏,下载电影,浏览不良图片信息,等等。由于艺体类学生人数众多,监管力度不够,大学英语教改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主学习对于艺体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产生了负面效果。
三、艺体专业开展大学英语教改的方略
1.师资力量的建设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发现,高校英语教师大多不注重课堂的活跃性,英语教学呆板无味,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明显不足,并且英语教师仅仅擅长英语文学类的教学,而对艺术体育等学科的了解很薄弱,尤其对艺体类专业性词汇、术语、背景、内含等没有深入的学习。因此加强高校英语教师的业务能力,使英语教师再进修一门专业课程,形成一个多元化综合型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英语教师可采取学历进修、学者访问、学术交流、广泛阅读和自学等多种途径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加以修炼。在此基础上加强师生互动,认真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学生价值取向和兴趣所在,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取向认真组织课堂活动。把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纳入每堂课的教学,加强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和反复性,并切实做到按照教师自身素质和专长领域进行师资配备。
2.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应用
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合理应用对提高艺体类学生习得英语知识的速度和广度提供了有利条件,网络化信息的传递增加了师生互动,活化了课堂教学。根据从虔(2011)的归纳,网络化教学平台能够提高自主性、扩大互动性、增强针对性、促进高效性、加深研究性(从虔,2011:164―165),因此对于网络平台的设计应遵循开放性、交互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任运忠,2008:27―30)。对于艺体类学生来说,应加强监管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并且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布置学习任务,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开拓思维、认真辨析。并让学生课下搜索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多加入形、音、色等素材使问题的展示丰富多彩,尤其对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更应加入音乐和绘画的元素,在体育课堂加入动作展示等内容,使枯燥的专业英语学习变成多元化、立体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认识问题、搜集材料、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领悟、理解、记忆、应用、反馈、习得的最终目的。
3.分级教学模式的合理化
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分级教学模式作为当今英语教学中值得肯定的一种分班模式为大学英语的顺利开展、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师资源的配置、授课语言和内容难度的把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行分级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学生入学时英语总分成绩进行模糊分级,按分数高低大体分成三类:预备级、一级和二级。在对全体本科学生分级的调查中发现,艺体类的学生几乎没有被分入二级水平的,大部分艺体生都被分入预备级,少数被分入一级水平同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进行视听说和读写课程的学习。在一级水平的这部分艺体生英语水平其实和其他专业的本科生差距很大,其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均和其他专业学生产生格格不入的尴尬境况。并且艺体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较强,但读写能力和词汇量水平很弱。因此大杂烩式的分级模式并不适应艺体专业学生的学习。只有按照学生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分别进行分级教学,并将艺体类学生从全校本科生中分离出来独立分级,才可能解决当前相关的诸多问题。
4.对艺体生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思考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1)。因此加强艺体专业英语能力的训练应将主要奋斗目标放在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上,同时加强词汇量的积累,稳步提高读写水平。Bachman(1990)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个部分组成。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加强具体语言知识的训练,培养运用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然后将语言知识通过话语模仿、对话练习、话剧表演、自我展示、人前演讲等活动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意识里。由于艺体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很大,在各类词汇记忆方法中,联想法和形象化记单词对艺体类学生极其有效,加上课堂内多元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强化、反复、趣味性记忆,可达到活学活用的目标。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艺体类学生的英语水平调查和分析,发现艺体类学生存在整体基础薄弱、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等困境,现行分级教学模式无法适应艺体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高校应在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分级教学模式合理化的基础上,活化艺体学生的英语学习,使其摆脱枯燥无味的学习境况,真正将英语的知识渗透到思维和意识里,从而提高艺体生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从虔.网络教学平台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3):164-165.
【关键词】 电脑图形图像设计;教学改革;就业导向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信息都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因此,如何制作高质、美观的多媒体信息也成为网络应用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重点培养对多媒体的认识和多媒体在各个领域中的制作和应用的知识及技能。电脑图形图像设计课程是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既是基础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完本门课程之后,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平面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所以这门课程的改革尤显重要。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任务是以图象处理软件为基本工具,不仅让学生掌握软件操作技法的基础,还要让学生掌握电脑美术设计的基本技法,理解图象调整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掌握输入、设计、制作、输出等各过程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自学软件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本课程是平面设计师、影视后期制作人员、原画师、游戏设计师等职业工种必修的专业素质课程。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具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基本设计类知识,具有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
二、课程定位
对于软件的使用,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点带面进行引导;对于相应的设计理论,多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中获得设计感觉;为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注重美感与设计素养,在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电脑图形图像设计》是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及第三年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和专业基础。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具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基本设计类知识,具有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建立和掌握Web前端开发及设计的思想方法,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使用HTML标签、CSS样式编写Web客户端静态页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细致缜密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知识目标为:掌握图形处理软件的操作方法,能够使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图形的模拟绘制及制作,让学生掌握电脑美术设计的基本技法,理解图象调整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相应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掌握输入、设计、制作、输出等各过程的相关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养成观察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具有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习惯;养成学生敬业、诚信、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电视人职业道德素养,具备自学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沟通能力。
能力目标为:对图形处理软件设计软件能灵活熟悉应用。提高学生在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美工等多方面的设计能力。会利用软件对照片按照客户要求进行正确的处理。会利用软件绘制形象插画绘制。会利用软件进行图像创意合成。会观察同类型图像设计作品,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图形设计作品中。学会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为:通过学习小组探究学习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有交流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分享成功与失败。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具有较强的忍耐力,战胜困难。养成及时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的习惯,言必信,行必果,信用意识,敬业意识、效率意识。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能够把握问题发生的关键,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并付诸实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审美观。
四、课程内容
1、照片处理
选区操作及选区编辑,色彩填充,图像的编辑与修饰,数码照片处理,照片目的分析,根据要求处理照片。
2、形象插画绘制
图像的色彩调整,颜色环境分析,色彩的调整,画笔工具的动态属性,插画形象的绘制,软件文字工具,文字的特效制作。
3、图像创意合成
图层,通道,蒙版,图片故事性及创意思维引导,图像创意合成制作,主题确定及素材收集,使用软件合成符合主题的图像。
五、课程评价要求
电脑图像设计课程按每教学轮次分专业进行综合评价,由教研室主任主持,任课教师(含兼职教师)参与,全方位总结教学的相关内容,并形成文字报告。评价结果作为课程评审的依据。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课程教学能力的评价和对课程评价三部分组成。
1、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
后续课程任课教师对课程的建议和评价;学生提出的建议和要求;社会调研结果和要求;与相关院校同类课程的比较和学习结果;其它资料和信息。
2、课程督导
院系职能部门、学院督导室对课程、学生、教师进行督导和评价,重点评价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度等内容。督导应有记录。
3、考核内容
学习态度、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表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职业素养)等。
4、课程教学设计原则要求
学生主体性原则,能力本位原则,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原则。
5、课程改进
教研室主任应确保对不合理课程文件资料的检查与监控,通过学院职能部门的检查、教学督导、学生反馈等渠道得到的不合理信息,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防止非预期结果的发生。院系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管理和控制,持续改进课程质量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六、结束语
电脑图形图像设计,在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我们应该重视教学改革的方法,特别是对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就业的方向,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思维拓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笑眉.任务驱动法在图形图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科技创新导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