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6: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教育现代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化高校网络教育提倡的理念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毕生学习。在网络教育发展的历史中虽然日益进步,但是网络教育进程仍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国内外学者无从解决。在现代社会,教育愈来愈趋势于国际化,在此大形势下,自主学习的理念愈发突显,高校的网络教育需求大大增加,大学的国际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基于我国教育资源欠缺的基本国情,加快教育发展,最有效的捷径便是提高网络教育质量,同时网络教育也是知识经济时期人们达成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的工具。本文就高校网络教育现代化研究与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意义及问题
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已不再只关心饱暖问题,更高层次的重视精神文明。而基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高校教育虽已向大众普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某些原因而未能接受高等教育。高校网络教育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为那些想要学习的人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对无法在校园内完成学业的成人学习者而言,网络教育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同时贯彻落实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施行现代网络教育工程,是在我国欠缺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开阔国民文化视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最有效的手段。然而,任何东西都是利弊结合的,网络教育也不例外。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许许多多的问题层见叠出。首先,国民的观念无法响应现代网络教育的号召。现代社会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都在飞速发展,人们不想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而建立时代需求的现代学习型社会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提升现代网络教育质量。国民只有更新观念才能把终生学习变成现实而不再只是虚无缥缈的概念,从而顺应现代新时期的要求。第二,网络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发展。自从出现网络教育之后,它的发展便一直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社会经历了信息革命后,人们的生活迅速改变,网络教育在各国的许多所高校蓬勃发展,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的高校。但是,中国的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需要提高现代教育质量。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的试点院校的发展并不是很好,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网络教育,怎样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怎样去发展网络教育,使它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取得最大的利益,是学习型社会建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网络教育理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的薄弱环节。理论研究的开放式网络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开放网络教育的理论建设。网络化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转型,它就像灯盏一般为我国的教育现状指明方向;以国内外的实际经验教训为借鉴,得出质量贯穿网络教育,是网络教育的生命,并通过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深入研究,使用一些基本理论,开辟出一条与我国国情相辅相成的现代化网络教育之路。
二、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史
网络教育以前又叫做远程教育,它在中国已经有了三展史。它的第一代是函授教育,函授教育虽然存在着大量的局限性,但是它的发展还是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为网络教育打下了基础;第二代是在80年代广播电视教育的兴起,中国的远程教育在世界的中央电视大学享有盛誉;第三代网络教育是基于90年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现代网络教育。在国家教委的主持下,1994年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联合建立。1996年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率先提议发展现代网络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与湖南电信共建第一所网络大学。清华大学在1998开设了在线研究生课程。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准许为国家现代网络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邮电大学、浙江大雪和湖南大学。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九月,CERNET高速骨干网络建设项目;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上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试点高校继续扩大办学规模。2012年,试点院校已有68所。
三、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研究
每个国家都存在自己的评价主题和质量观,因此不同的国家对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的界定也存在着异同。评判网络教育的质量高低包含多重标准:(1)传统教育的资格标准一样,即以得到社会的肯定、成功申请到政府支持资金为其评判质量标准;(2)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要求,即在识别和量化教学绩效指标的基础上衡量网络教育的优劣;(3)以能够成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作为他们的质量标准。我国和外国相比较,我国对高校网络教育现代化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对来说还比较稚嫩,不像外国,有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资料对网络教育现代化进行研究。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网络教育质量标准。在学术界,大家普遍认为网络教育质量标准有两种取向:一是体现在人才职业分类的市场取向的标准;二是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学术定位标准。但不管是什么取向,都存在很多形式.。
四、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于如何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有以下几种对策:(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加大考试管理力度,严抓考风考纪,积极上进,勤奋务实。(二)提高中国网络教育质量的对策,首先要明确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而完善管理模式,强化学习支持服务,精品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根据中英网络教育的现状比较,它的结论是,在中国的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可用于构建基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框架。(四)通过现代网络教育理论、实际实践的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得出“以学习者为本”的核心思想,充分激发网络教育学习者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五)要规范招生入学制度,确保生源质量,加大高校网络教育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师资力量,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和采用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管理。(六)从教师的自我突破和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进步,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来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综合以上论述,当前人们对高校网络教育十分关注,颇有许多研究与见解,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自然就会发现网络教育大多问题集中于教育质量标准与教育评估。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网络教育还存在以下缺点:一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研究缺乏系统性,相对比较松散,没有整合;二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研究没有针对性,不能一刀见血的指出我国网络教育的问题所在,对我国网络教育的质量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本文在结合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质量,分析了各个时期远程教育的主要质量问题,为了衡量网络教育的质量,有必要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对远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我国的一些教育者通过对高校网络教育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把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归结于五个方面:教育系统的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审核;课程的学习率;网络教育院校的招生率以及学习使用者的支持率和评价。网络教育要学会自身持续发展,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大家的支持,若要如此,便就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进行不断的实践检验。
五、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研究
说到教育质量的保证,首先,什么是教育质量。有些文件是这样进行诠释的,教育质量即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效果的好坏,最后的成效自然是体现在接受教育的人身上。根据国内外对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把网络教育质量归纳为以下几点:质量即是评论;质量即是效果;质量即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质量即是提升;质量即是自我发展;质量是一种复合的概念。只有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网络教育进行监控才能保证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由此便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教育监控体系。按照教育的目标和质量标准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网络教育的效果。教育监控体系可以使教育的每个过程都得到监控,从而使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有效缓解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六、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研究
学术界对于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研究提出了几种看法。首先是教育质量观要科学。在“远程教育”一书,远程教育机构的质量的教育服务输出,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训需求和能力。我们必须坚持以质量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渗透,树立质量科学的质量观念,作为高校网络教育健康发展的第一前提;坚持以学生为本,支持服务,促进质量改进;坚持质量全球意识,使系统的运作沿着内涵的发展道路。其次,是网络教育质量要满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如在《论高校远程教育的定位》中认为网络教育与传统的高校教育应有明显的质量区分,即质量的好坏与学生的喜爱程度影视评判高校网络教育定位的标准。陈乃琳在“远程教育”思想素质作为远程教育质量评价应坚持教育质量多元化和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认为像黄蓉怀、曹苑一样。除此之外,网络教育的质量观还必须具有特色性。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院校开始广招学生,竞争日益激烈。若想在如此多的院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网络教育能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网络教育是人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实行者,所以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来因材施教,从而培养不同的人才,充分展现网络教育的优点。“张俊在建立质量远程教育新概念”的文章还谈到了看法。
七、关于网络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研究
当前国内的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趋势较为平稳,大体局面已基本形成。国外的高校网络教育已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还比较稚嫩,并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但这并不影响网络教育的发展,现在已有好多所院校用实际效果向人们展示了网络教育的优点。网络教育当今已成为一种潮流,正在以破竹之势的劲头向前发展。当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阶段,这样的情况是不足以保证人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而网络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使每个人都成为有知识的文明人。
八、高校网络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校管理;教育现代化;高校信息安全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教育现代化指的是,目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进入到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随之而来的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在大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建设背景下的教育现代化,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科学化和个性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教育本身的终身性和时空性、教育的社会性和生产性、教育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教育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教育的多样性和变革性、教育的国际性和科学性、教育的开放性和法制性。高校管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实现。
一、高等管理科学化的背景
高校的管理科学化,应建立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基本特征的把握上。高校的管理的科学化需要在思路、机制、职能、制度、理念、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
高等教育大众化根本是人的现代化,以高等教育的广泛型和平等性为原则。这要求高校管理本身要重服务,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建立健全学生民主参与机制和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和办法。
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生产性,这要求高校管理思路的社会化,高校管理者和高校发展必须跟随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引导和培育学生在思想、德育与个人业务素质方面满足社会要求和时代需求。
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的模式,在共性与个性教育中寻求平衡,体现在教育的多样性上。高校管理要把握学生特点,根据个性需要,提供有关学生个体成才的指导和辅导工作,充分和总是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随着国与国的竞争和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其体现在教育的国际性上。高等教育必须与世界经济、社会、教育接轨。高校管理需积极融入国际教育发展进程,融入国际教育变革进程,吸收国外教育管理的先进经验,适应国际发展要求。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时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引起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的变革。实现学生、教师在教学、科研、日常管理的信息化,采用教育制度,教育手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
高等教育科学化,是与教育信息化相呼应,跟随科技发展,在符合我国教育科学规律和教育法治建设的要求下,应用科学技术手段,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增强高等教育管理规范化,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建立完整科学的高校管理规范和程序。
高校管理科学化已经是当前信息时代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把握好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求和教育根本规律的前提下,建设符合时代进程和我国发展要求的科学的高校管理规范和手段。
二、高校管理科学化新要求
高校管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管理,其放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下,根本的目的还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培养过程管理,即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在与我国高校和国外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比较重发现,我国的高校管理党政合一,功能相互结合,行政导向较强,校院两级制度,条块结合。我国高校管理行政层级过于分明,使得我国高校管理形式单一,过于僵化效率较低,所有事物均要经过校领导、行政职能部门、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层层通知,导致信息还原度大打折扣。此外,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均需要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后,找到管理人员或服务机构,各部门条块分割,手续繁琐,协调困难,导致高校管理部门的功能弱化,适应能力差。我国高校学生在校级层面对应党政两条线,院级二级层面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使得工作权责不清。因此,高校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中,首先要明确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定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强化组织结构的功能设置,实现高校管理各部门组织机构的优化。
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我国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使得高校在教书育人方面忽略了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理念。在高校管理中,应将学生的日常事物与教育类事物区分开,在学生日常事务中细分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咨服务类管理、第二课堂等,根据划分开的事物构建高校管理部门组织形态,确保高校学生事物的功能定位。
论文摘要:对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以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社会的教育活动中人们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它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合理应用必将对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主体、教育环境、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1.冲击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行为,控制着教育的发展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校园教学网和国家教育网的建立、网上课程的开设以及虚拟大学的出现等,都在冲击着高校体育教育,它对高校体育教育的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等诸种观念的形成,都将产生强有力的支持和影响,特别对教学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影响巨大。
2.加快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的变革
体育教育内容是指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体育表演和运动竞赛为形式,并进行了组织加工后,可以进行体育教育的材料的总称。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在现论和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手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将促使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发生变革。
3.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方法的改进
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高校体育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许多硬件建设如场地面积、器材数量等达不到要求,加上教学时数较少,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有限的示范中观察动作结构,了解动作特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进入体育课堂后,教学过程渐渐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学生单向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现代教育技术是提 高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创建了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促使教师主动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革新了教与学的环境,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实现角色的转变;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改革与创新的大舞台,促进了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克服教师技能、动作难度等原因对示范动作效果的影响,能充分发挥教师 “教”的主导作用,并能减轻教师的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课件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2.现代教 育技术是实现体 育教 育现 代化 的主要途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自然也不容回避的要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体育教育现代化是指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于体育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而实现理想目标的动态过程。其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最终实现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化体育教育体制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主要途径是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5.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可持续发展是年代国际上形成的有关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是人类在不断深化对发展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崭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还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挖掘,特别是体育教师资源的开发与挖掘,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体育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的有力工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特别是教学观、人才观的转变;(2)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时代知识总量猛增,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每隔三至五年,知识的3O%一5O%将陈旧、淘汰,教师要不断学习,跟踪学科前沿动态,了解、掌握国内外最新体育知识和技、战术动向;(3)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信息时代,知识信息必将成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和战略资源。
三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可行性
1.硬件技术深化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物质保证
这里的硬件技术主要是指应用于教育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和由此而形成的教学系统。当前,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不断涌现和发展并在教育中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在推动高校体育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为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2.软件技术深化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
论文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态势基本特征,从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全新视角,论述了体育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其面临的体育社会化的必然进程,概括了体育现代化,体育科学化和体育人本化的有关问题,对体育教育改革作了较为详尽的探索。
1、整合中的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1.1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和趋势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深化改革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大规模的校院合并和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体育获得了资源整合,为迅速提升奠定了有利基础。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人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时机。
面对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体育教育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明确了发展方向,具备了良性的有助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可能的态势。
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态势,必然使体育教育在深化改革中获得新的积极成果,为造就千百万的高级体育综合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其发展态势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状况。
1.1.1体育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彻底摆脱封闭状态,必须从体育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实行全方位开放.引进新的体育教育的理念、思想、观点、要求、技术、知识、技能,贯彻大体育思想,从宏观视角审视体育教育,使体育教育与现实的需要、未来的发展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1.1.2体育教育从专业走向综合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彻底摆脱纯专业性的状态,必须从教学体系、教学工程、教学管理上推行综合性的教学,把体育教育中的技术专业与体育内涵的知识、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校体育教育的系统工程,以全新的体育理念,现代教育思想出发进行高层次的体育教学,使专业性的体育教学向综合性的体育教学发展,以培养全能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1.1.3体育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尽快摆脱传统状态,必须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基本任务上加速体育教育的现代化的进程,把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基本要求引人到体育教学中去,要把体育教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现代文明、社会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和发展联系起来,与推动体育现代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进程联系起来,使人们从根本上懂得体育是现代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现代文明和社会的标识之一。
1. 1,4体育教育从灌输式走向启发式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从灌输式尽快转向启发式,必须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教学比赛等所有环节上,实行启发式、废除填鸭式、废除单纯技术性教学,加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从根本上懂得体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效性,调动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以及有关活动组织的积极性,为学生自觉地实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2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并可以进行必要的理论概括和提升。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对于深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2.1明显的指向性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这就是说,其发展有确定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其发展的指向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本工程—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作为高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向确定是以这一基本方针为依据的,任何不利于体现这一方针的活动其指向就违背了这一原则,所以,要自觉地坚持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向性。
1.2.2不断的变动性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不断的变动性,这就是说,它的发展目标虽然在整体上确定的,但是实现的方式,手段和具体内容上是不断变动的、动态发展的。因为就改革来说,不可能是按常规进行的,而是要与时俱进,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不断改变发展的实现形式,而且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方式、手段总会具有阶段性、相对性,所以,在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中要深刻了解其与时俱进的不断变动性。
1.2.3客观的多元化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客观的多元性,这就是说,它的发展是体育多元结构的发展,这是由体育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就体育教学来说,它一方面是发展人体自身发育和培育的需要,是人发展自身的现实需要,而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需要,有人的物质性需要,也有精神化需要,有技术结构把握的需要,也有意志磨炼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和提升的需要,是社会结构的本质规定之一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对体育发展要求具有突出的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生活主体交互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是体育发展中的客观多元性,是由体育在社会生活和人的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所决定的
2、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体系
2.1科学发展观是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对于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来说,它无疑是处于根本的指导思想的地位。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体育对于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是不可以或缺的根本性的活动,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确认就是要自始至终贯彻以人为本,这正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体育教育改革要坚持对人的体育教育的全面施教,坚持协调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讲,体育教育就是实施以人为本方针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代一代的教育传递下去,正是可持续发展体育的基本体现。因为体育教育既能不断满足人的身体发育和培育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人对体育内涵的精神享受的需要,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体高层次的生活实践的需要。
2.2人的全面发展是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根本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所在,也是社会生活发展的根本所在,体育教育改革应以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点,这是体育的基本属性决定的。
体育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活动,既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它既能有利于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也有助于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在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中,必须确定有助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确定体育教育的方案,体育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以及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体育教育从一个侧面,并从自身特点出发去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2.3塑造人的发展是体育根本的任务
体育教育改革的内容是要使体育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发展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大趋势,要求人在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对自身发展需要而提出的目标。体育教育担负着塑造人的任务,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这是人对自身发展的期望,体育教育的改革有利于实现这一根本任务。
体育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为通过体育教育的改革,可以加强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目标体系的规定和要求,可以使教育过程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实践中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学中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加强体育技术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加强体育技能与人的智慧的统一。体育在塑造人的活动中具有特定的使命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且就其中每一项而言、如体育本身也要实现全面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体育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2.4体育社会化是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的重要途径
在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深层次的矛盾和许多教学中的问题,并且与改革过程中的老矛盾、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教育改革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探化才有可能解决。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应与高校教育改革同步进行和发展。决不能使体育教育改革游离在高校教育改革之外。当务之急在于高校教育小断发展和提升的浪潮中,体育教育要从体育本质规定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加速体育教育改革的社会化进程,实现体育社会化的既定目标,使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体育教育改革中获得直接的利益和好处,真正地体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要求,这是解决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出路所在,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是与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不可分割的客观地联系在一起的,体育社会化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3、体育社会化和改革的深化
3.1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体育社会化
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同整体教育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有它自身的特性,将可能成为体育现代化的一个内容和象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教育所具有一定的特征,使它要面向市场,要体现其相关的特性,至为关键则在于实现体育社会化,这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这一点与计划经济年代所提出的体育社会化具有质的不同。在计划经济年代,体育社会化主要是要求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深人到社会主体的各个阶层,体育不仅渗透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而且应深人到广大的农村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社会化的基本着力点是要通过体育、市场的形成及体育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加速体育社会化,包括体育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本化的进程。
3.2高校体育教育的现代化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决定性一步,是要加速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体育教育的现代化,是其深化改革的决定性环节。体育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者观念的现代化,要求体育活动的主体观念现代化,要明确体育在社会主体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和起到特定的作用,明确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建立现代社会中人们交往的重要方式,使体育教育的现代化要求,不仅“人体”,而且“人脑”,使之成为人的、现代化的标识之一;其次要在体育教育的实践中,引进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和手段,特别是作为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应成为高校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主力军。此外,体育教育改革中要在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中体现现代化的要求,实行全方位的推进,尤其是体育教育课堂上应有很浓的现代化气息,决不能停留在陈腐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使人们从心底里热爱体育。
3.3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化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是要大力加速体育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体育教育的科学化,是其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有力武器体育教育的科学化首先要把推进科学化摆在体育教育改革的头等地位,无论是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全局来说,科学化势在必行,把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引人到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包括体育设备,体育场、馆、池及体育的管理科学化;其次要在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体育的信息化、体育组织科学化、体育资源共享和社会化,是实现体育教育科学化的有力措施和基本保证此外,体育教育要实现科学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改革的核心就是发展,尤其是体育教育,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谓的体育教育改革的科学化,总的来说,就是要从始至终,从里到外,都要使体育教育合乎规律地获得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现代化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信息技术正在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领域工作方式的变革。再加上社会法制化程度的逐步完善,极大地弥补了当前各个领域在法律、法规层面发展中的不足之处,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制环境。这其中就包括了对高校日常活动具有管理、规划职能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管理规定应用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当中,能够极大地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理念、方法的变革,对于高校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为此,从促进高校长远发展的目标考虑,有必要将现代化管理办法引入到高校行政管理当中,并对现代化行政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行政管理现代化概述
现代化管理即倡导通过对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两项研究成果的运用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促使企业管理水平能够与现代科技发展情况相适应。现代化管理是企业适应现代化生产要求的结果。而行政管理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在管理思想上要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能够积极树立民主化、现代化、以人为本、公开竞争等管理思想。二是在管理技术层面要与社会大生产相适应,能够积极采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先进化的管理手段,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三是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面,要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采用更加符合现代化生产要求的管理组织形式。四是从法治化方面来说,行政管理需要逐步完善自身的管理法制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开展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在管理过程中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我国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角色错位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作用下,教育管理部门除了要求高校必须积极提升教学质量外,还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积极改进传统的管理工作方式,发挥其在教育改革中的辅助作用。但也正是在教育改革实施的作用下,由于一些高校对教育改革内容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一些人员在自身角色定位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认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各科教师身上,需要授课教师作出努力,跟自己一点关系没有,认为只要做好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传达工作即可,于是就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懒散工作态度。要知道教育改革的对象虽然在教师身上,但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其中却起着重要的监督、促进作用,只有做好行政管理工作,使行政管理人员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职责所在,才能够为教育改革在高校中的实施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高校教育改革的实施。此外,由于高校的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涉及到金钱、权利,在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足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角色的错位。从而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下,出现行政管理工作失职、玩忽职守的情况。
(二)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采取科层建制,主要分为院级和校级管理这两个层次。而且,部分高校还采取校、院、系三级管理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着部门交叉、官僚主义、条块分割等现象。当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各管理部门往往相互推诿责任,严重影响管理工作效率。另外,在这种从上到下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导致高校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常常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想方设法讨好上级,认为只要工作获得上级认可即可,而忽视了日常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如,对于上级部门传达下来的某些管理措施,管理人员在执行的过程中即便是发现其规定并不符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但依然按照上级领导要求进行硬性实施,认为只要领导满意就行,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领导进行隐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上级部门制定管理措施的目的,不利于高校行政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
(一)增强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
一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管理人员学习基本的现代化管理知识,通过各项管理实践工作的开展,不断促进高校行管理人员行政管理工作业务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高校管理者还必须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学习工作,定期组织其学习理论知识、高等教育管理知识、国家法律政策、行政法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管理人员知识层面的拓展;二是高校管理者要重视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重点培养行政管理人员文字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创造能力等,促进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达优;三是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针对在校工作者倡导树立服务理论,使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在内的各岗位工作者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行政人员居高临下的印象,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与学校师生的平等交流,优化行政管理服务工作效率。
(二)完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
理论源于实践,但对实践又具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为此就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而言,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办法,加强管理理论研究,构建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具体而言,一是高校要凭借相关管理法律体制,对自身的管理法制体系进行完善。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责任范畴,通过岗位责任制,使高校各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在事情发生时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二是作为高校重要的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深入高校实际,加深对高校管理实际状况的了解,熟悉高校行政工作的内容和具体流程,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三是高校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在管理工作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改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办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三)加强部门合作
一是高校应积极创设公平、平等、民主的管理环境,积极健全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认真落实听证制度,加强行政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并且,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增强政务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构建流畅的信息渠道,使高校的各项政令能够尽快到达各个部门,提高信息在高校中的传输速度。二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建立行政管理工作信息数据库,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三是高校应定期组织各行政部门关键人员开展听证组织研讨会,就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的查找,对先进的工作事例在全校行政管理领域进行推广。以此在促进各部门之间了解的基础上,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刘家明.我国高校非行政化改革的实施构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毕宪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关键词:黑龙江;教育发展;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239-02
一、人的现代化是实施社会现代化运河路径的关键
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世纪到21世纪的400年里,广义社会现代化进程可分为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和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两大阶段[1]:
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点包括:城市化、福利化、专业化、自动化、技术化、公平性、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大众传播等。
第二次社会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特点包括:知识化、信息化、城乡平衡、绿色化、创新化、妇女儿童权益、普及高等教育、终身学习等。
目前我国面临两次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弥补以城市化和福利化为特点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缺课,另一方面需要追赶发达国家以知识化和信息化为特点的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先进水平。瞻望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前景,可以说困境与希望同在,风险与机遇共生。国际经验表明,欠发达国家走发达国家老路,升级为发达国家的概率只有0.2%~1%。如果不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2050年中国成为中等发达社会的概率只有20%。因此,有学者提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战略[1],即中国式的社会现代化发展战略:如果按部就班地先实现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后再朝向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迈进,先建设工业社会再走向知识社会,无论无何是追赶不上发达国家的。因此,必须在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之间,开辟一条人工运河,沿着这条运河航行,就相当于同时推进两次现代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知识社会的先进水平,而不是亦步亦趋,步步落后。其基本思路是:采用综合社会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两次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型;2020年完成城市化和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2030年基本完成社会信息化、普及十二年免费义务教育、消灭绝对贫困、建成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204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消灭知识和信息鸿沟;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
纵观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运河路径的每一步战略目标,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是重中之重,而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任何社会领域的任何现代化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现代化并非只是“宏大叙事”,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最早使用现代化概念的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就是从个人观念与行为的角度提出现代化问题的,他的得意门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英克尔斯则系统研究了人的现代化问题:“痛彻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意识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种制度的真实生命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们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纸”。[2]因此,人的现代化是国家与社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黑龙江省人口文化素质及教育的现状剖析①
人的现代化首要一点就是国民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国民文化素质是反映人力资源综合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等问题,这种情况若长期存在,必将成为影响和制约我省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实施的瓶颈。在大多数现代国家,教育是促使个体社会流动,获得较好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机会的重要机制。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收益率总是高于非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同时各教育阶段的边际收益随着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提高而出现稳定的递增趋势[3]。因此,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社会现代化,大力发展教育是必然选择。
(一)我省人口文化素质现状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为232.7万、529.3万、1 590.4万和1 046.1万,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学、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分别增加了55.7万、17.3万和156.4万,小学人口减少了107万。全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和高中在校生分别为54.1万、14.2万和94万,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7倍、1.4倍和0.7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提高15.7个和2.0个百分点。2005年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6.18%,较2000年普查的6.33%文盲率下降0.15个百分点,全国文盲平均下降1.9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低于国家水平,依然是多文盲省份。
(二)我省教育发展现状与社会现代化运河战略的实施
1.高校与技工学校在校人数增加较快,成人职业学校适度减少。从学校在校学生数量上来看,2005年高等院校在校生与2000年相比人数增长了2.55倍,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在校生数分别增长了2.3倍和9.3倍,技工类学校人数增长了5.5倍, 2005年高等院校和技工学校招生数比2000年招生和毕业生数量适当减少,这种变化有利于各专业学科的健康协调发展,使整个受教育人口不仅从数量上更从质量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使人才教育向高层次和多元化方向迈进,为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了人才基础。
2.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差别依然明显。2005年在校学生人口中,乡村受教育程度依然以初级教育为主,高中以上在校生比重依然大大低于城市。从性别构成上来看,城市受高等教育男女人口数比例为0.92:1,而乡村受教育男女比例则随受教育层次提高而提高,乡村受高等教育人口数比例为4:1,比例差距依然较大,乡村女性人口进一步受教育意识还需加强引导。由此可见,我省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必将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高等文化教育发展地区差异较大。我省受地域等条件制约,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高校数量及教职员工特别是高级教职员工差异较大,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高校数量占全省数量的80%,教职工数占全省87.9%,高级讲师(教授、副教授)占全省90.1%,其他地市的高等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三、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文化教育水平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扫盲工作的投入力度,着重关注女性文盲。2005年黑龙江省文盲比重较2000年下降仅为0.15个百分点,与高等教育成倍增长相对比,初级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女性文盲率为8.91%,明显高于男性的3.50%,性别比例依然较大。在基础教育已经普及多年的今天,女性扫盲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女性的现代化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针,没有女性的现代化则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
2.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高校分布不均,制约偏远地区居民的进一步受教育机会和选择的问题。全省65所高校58.41万在校学生,其中哈尔滨高校数占55.38%,在校学生占65.63%,5~6所的城市分别是牡丹江,齐齐哈尔和大庆,其余各地市只有1~2所高校,因而偏远地区高等学府求学费用和投资较城市偏高。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增加偏远地市的高等学府的数量和资金投入、加强对当地政府教育投资的督导力度;另一方面在对奖学金的发放和困难学生补助方面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扶。
3.多渠道多方位引导求学方向,促进各方面人才全面健康发展。2005年全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比2000年增长2.18倍,就业压力凸显对部分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习并不特别突出并且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放弃进一步受教育的情况比较普遍,建议鼓励并引导在校学生适当关注技工类院校,以一技之长取得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对技工院校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正规化管理力度,使这类学生能够得到更高更适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专业教育。
4.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的水平。首先应将当地群众光懂加减乘除就可以生活,靠天吃天,靠地吃地等陈旧思想彻底摒弃;其次应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地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广大乡村群众针对本地地域特色和本人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此外当地政府应在教育上加强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教职员工人才资金的投入吸引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投身乡村教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替代本地落后传统的教育模式,达到以教育改造思想,从思想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6中国现代化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85.
【关键词】:高校党建 “碎片化” 宣传模式 传播研究
引 言:
在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中,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更多的则是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所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党建宣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现代化社会的一些先进技术,例如运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多功能设备进行宣传,与传统教学理念有所不同的是,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能够实现“碎片化”的宣传,也就是从完整演绎为破碎的现象,将重点的内容进行细分,能够实现短小精炼,这也就是“碎片化”宣传的优势所在[1]。
1 传媒“碎片化”及其对高校党建的影响
1.1“碎片化”概念及其“碎片化”的特征
“碎片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学者认为是一种传播信息最快的方式,因为“碎片化”实现了将问题肢解的过程,运用同样的方式和最短的时间来实现传宣,这些都是现代化社会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有了时间观念,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这种时间观念更加重要。而运用碎片化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尤其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为高校党建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自身素质的一种培养,在未来社会中,我国对于素质性人才将会更加需要,所以只有不断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教育,才会更好的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2传媒“碎片化”对高校党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传媒“碎片化”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正在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我国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高校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信息化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加强高校党建文化的建设,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碎片化”的教育模式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新兴模式,在传统的教学领域中,人们都运用纸质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较高,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党建文化的建设。而现如今有了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体系将党建文化进行“碎片化”教育,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会节省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这种“碎片化”的宣传模式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将会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喜欢,也会为我国高校党建文化的宣传给予有力的保障[2]。
2 高校党建平台建设构思
2.1定位重点目标
重点目标的定位将会关系到学生能否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阶段由于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互相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媒介,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学生也受到了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例如黄色网站、涉黄信息等,这些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此笔者认为有关高校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保证学生思想理念正确的情况下再进行碎片化的媒体信息宣传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这样也会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为实现创新碎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高校党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进步的主要环节,搭建有效的载体,建立传媒教育机制,让高校大学生在“碎片化”传播方式中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3]。
2.2明确重点对象
对于学生而言只有清楚的认识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并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才会更好的实现全方位的发展。由于高校大学生对于外界事物接触较少,所以在实际的党建中,一定要严格的对学生进行管理,避免出现学生思想偏激的情况。高校中的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接触往往较快,所以“碎片化”的教学更能够引起高校大学生的重视和关注,采用快捷地接受形式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党建文化的理解。所以笔者建议在传媒“碎片化”宣传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有清楚的意识到网络环境对于学生影响的重要性,才会不断的实现创新式的教学理念。高校党建典型宣传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有80%的大学生存在素质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只有高校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才会不断的实现创新式的教育方式,让“碎片化”教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充分的彰显出自身的魅力。
2.3确定重点内容
教育通常会分为多种形式,一般情况下的高校党建教育会有着自身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目标。在现如今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中,只有清楚的认识到党建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才能够更好的运用“碎片化”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碎片化”教育主要就是通过运用现代化技术将视频和图片等信息更加短小精炼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视频和图片等信息来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党建文化知识。很多党建宣传片从头到尾只有少部分是核心的内容,这样的宣传不仅起不到实际的作用,还会浪费学生和教师的时间,所以笔者建议有关部门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运用信息化的社会和“碎片化”传播途径来更好的实现对学生的党建教育和党建文化的宣传[4]。
2.4占领重点领域
在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将会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力,只有从根本上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才会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输送更多的多元化人才。高校党建工作要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只有积极主动的占领重要的的领域,才会充分的展现出“碎片化”传播的重要性。提高党建工作主要应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该主动出击,占领主导地位,然后运用现代化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后要保证“碎片化”宣传模式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高校教育体系的发展。高校学生肩上承担着很大的重任,而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将会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5]。
2.5选择重点时间和路径
在传统的党建文化建设中,教师都是采用一味的灌输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才是最好的。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碎片化”的宣传形式来实现党建文化的传播和宣传。这种党建文化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更具有优势,因为这种“碎片化”的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很多的信息,避免了传统党建中的枯燥与乏味等问题,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高校运用了互联网手机平台和PC终端以及墙面电视等进行“碎片化”的党建典型宣传,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笔者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教育,还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碎片化”知识传播的高效性,只有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引领潮流,让我国高校党建文化实现更好的发展。
2.6搭建重点载体
无论是传播任何的信息都需要搭建载体,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已经将“微博、QQ、微信”等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软件,实际上这些现代化的交流软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党建文化宣传的主要载体。高校有关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这些软件对党建文化进行大力宣传。这也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些电子阅览厅,在电子阅览厅中学生也可以学习党建文化和党建知识,在丰富自身思想政治理念的同时也会及时的了解我国的一些实时政治,为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6]。
2.7建设重点队伍
由于传媒“碎片化”环境下自由化和多样化的特征,意味着“碎片化”的很多信息存在着良莠不齐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有关高校的教师可以采用非主流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消解,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加大主流意见表述之外,还应该建立必要的教师队伍,对实现高校党建文化的专业化发展给予有利的保障。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学校而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对促进高校长久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就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在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来不断的完善我国高校的党建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高校党建典型宣传的“碎片化”传播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的给予解决,才会更好的实现高校党建典型宣传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未来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建立项课题“高校党建典型宣传的“碎片化”传播研究”的研究成果,桂电党[2016]1号。
【作者简介】廖克敏(1982-),女,湖北潜江,硕士研究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西桂林 541004)
参考文献
[1] 葛海霞,徐小凤.碎片化传播语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9):145―167.
[2] 贾聚,李冬梅,马月.全媒体时代创新高校典型宣传策略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4(07):109―117.
[3] 农艺.传媒“碎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平台建设的探索[J].新媒体思政,2014(06):213―231.
[4] 谢涛丽,张绣力,李闯.微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04):13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