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6: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政治学习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创新 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新课标下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作为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载体,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将教学内容渗透在不同主题中,单元主题与课题的确定源于并体现着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编排教材内容,以崭新的面貌引领着思想品德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谈谈本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些感悟:
1. 参与自主合作,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学生有足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交流,使学生有充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允许学生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消化和思考的空间。自主合作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围成一桌,追求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热闹,甚至是用来做公开课表演的“道具”,“走形”与“扭曲”自主合作,这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其次,要关注过程,立足教材,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例如,在教学“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这一主题后,我设计了“集思广益”的活动,向学生提供了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校外遭人勒索、网友约见等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法律助我成长”(同上)时,我设计了“请你当法官”活动,提供教室安装摄像头、在书店买了劣质图书、社区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案例,让学生通过有争议的合作活动进一步明确了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
再次,创设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倾听与表达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敢于批判错误的观点,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活动中充分展开互动,既充满温情和需要,又相互关心,获得满足感。
2. 倡导交流探究,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新课标要求在学法上贯彻合作探究,在教法上实施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在这一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当代初中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与见识,对社会关系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对于新知识有强烈的需求,但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仍然知识片面、经验匮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如果能在尊重、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运用自己的权威,那么,不仅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而且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中提升知识与能力。这样,教师便可以从传统的讲授、灌输中解脱出来,与学生轻松愉快地展开教学对话互动,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权益”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学校禁止学生留长发表声明、安排学生值日及参加植树等劳动,是不是侵犯了我们的合法权益?法律依据是什么?学生是不是可以有权不交作业,教师也没有权利催你完成作业?找出法律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交流与探究活动,深刻领悟到权利与义务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由此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政治 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与实施,使得教育事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加强学科教学的改革,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高中学校要提高教学水平,就要对学科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原因。高中政治学科,作为高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于高中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要加强高中政治教学对策研究,必须从现存教学问题入手。因此,笔者选择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的。
1.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于政治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及政治学科特殊性的影响,许多高中政治教师的思维受到应式教学思想的限制,没能正确地认识到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单纯地为了让学生取得较好的政治成绩而开展政治教学,使得教学思想跟不上新课标的步伐。学生在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进行死板的政治学习,体会不到政治学习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科的不重视,使得高中政治学科的地位得不到肯定,很难提高教学活动质量。
1.2政治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与时展步伐的匹配度对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只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进行灌输性的讲解,没有认识到学生政治学习观建立与政治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从政治课本出发,为学生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但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不高。
2.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对策
2.1改变教学思想,构建和谐课堂。
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与培养每一位学生。老师需要对传统的政治教学思想进行改变,在教学中,不能将自己的热情全部投放在那些政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身上,要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教学活动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出发,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中都能取得进步。
比如在讲解有关联系的哲学知识时,对于那些政治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讲,教师要让其理解联系的意义,对哲学原理有一定理解。对于那些政治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来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联系原理,尽可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一来,在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政治学习成就感的强化。和谐的课堂氛围得以建立,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更加积极与正确,有利于高中政治教学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实现质量与效率的快速提高。
2.2加强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完成自身教学思想的改变,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不同时代的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期待是不同的。学生希望自己的主体地位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得到肯定,希望在丰富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开展政治学习。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不同的学习活动。
比如在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论题的设置,让学生在班级内开展法律知识辩论赛,利用在政治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对社会行为进行评价与判断。在学习有关社会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一些与社会知识相关的内容,做成一个个性化的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都有提高作用,辩论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政治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政治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政治学习自主性的增强。因此,教学方法的改变与丰富,是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高中生的政治学习需求。笔者从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内容,对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希望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的教学方法,践行新课程标准,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塑造政治学科形象
实际上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看,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引导家长、学生妥善解决政治学科认识上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政治学科。
1、充分认识政治学科在中学阶段的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识。政治学科只要肯下功夫巩固基础知识,在学习中多注意老师点拨的答题技巧,提高政治成绩是不太难的。我想,只要家长、学生弄清楚政治学科在中高考中的重要性和政治学科考试“容易”得分就不至于漠视政治学科了。
2、准确认识政治学科在高中毕业后的地位,提高家长、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识。目前,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通过招考录用,有的地方报名条件逐渐放宽,原来一般是大中专毕业生才可以报考,现在高中毕业就可以报考,这无疑为高中毕业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门路。参加过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的人都知道,事业单位招考试题“政治性”比较明显,文科生报考中占有较大的优势。
3、正确把握政治学科在大学毕业后的地位,提高家长、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识。从长远看,许多家长、学生不重视政治学科,实际上是对政治学科缺乏长远认识。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多一些知识、多一项技能,而政治是必考科目之一。
二、激发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行动动力,特别是政治学科,说教的成分较浓,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生硬,那么学生厌学甚至喊你下课是最正常的事情了。所以,作为政治教师阐明政治学科的重要性,教师最关键的是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看,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设计好课堂教学导语。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开场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的好,会给学生先声夺人的好感,被你的导语吸引,就会很自然地跟着你的教学设计学下去,做到老师讲了该讲的,学生学习掌握了该学的。课堂教学的导语有悬念诱思式、情境切入式、提问吸引式、温故启新式。
“悬念诱思式”指即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二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悬念诱思式教学导语,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内心世界里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教师设置的悬念。例如,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时,可以简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情境切入式”指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个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等具体情境入手,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然后切入教学主题。
“提问吸引式”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来。这种导语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问巩固旧知,强化对旧知记忆和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提问,调整学生注意力,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课堂教学中。
“温故启新式”指教师通过对以前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的教学上来。由于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的联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导入语。
2、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的主要部分。如果说设计好课堂教学导入语是把学生“领进门”,那么,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跟着做”。如果教学过程设计不好,学生听了一会儿就会产生老师讲课的精彩部分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要想让他跟着你去做就难了。成功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抓好以下环节。
(1)把握确定重难点。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掌握所教的知识,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重难点知识是考试经常检测的内容,因此,重难点知识是教学过程应该重点把握解决的知识。重难点知识是随着学生和考试检测的趋势变化的,在确定重难点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把字体大小、字体笔画粗细作为依据,不能认为教材上的小字都不是重难点,同样应该作为重点知识讲授。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重难点是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较高要求。重难点知识是重要的常考的知识,教学最终要面对考试,目前高考试题一般都是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在突破解决重难点上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同,我认为结合生活恰当地举例点拨是一种好方法,通过事例生动形象的阐明教材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调动起来。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心理不和谐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心理不和谐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在当前的初中政治课堂中,仍然有部分教师利用灌输式教学法实施政治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细致讲解,强化政治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是学生心理不乐于接受的,学生不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很难参与其中。通过课堂学习,不仅不能获得学习的快乐,反而连基本知识点都没有掌握。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应用,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和谐。
(二)单方师生关系造成学生心理不和谐
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些教师受到创新教学思想的熏陶,逐渐认识到师生关系改善对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在初中政治课堂中,一些教师会选择走下讲台,积极地与学生讨论政治学习内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但一些教师这样做是为了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为了自己的个人目标单方面地改善师生关系,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化,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师生关系改善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并不是学生要接受的。教师用自己设计好的方式改善师生关系,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利于师生有效互动,也不利于初中政治教学中心理和谐的达成。
(三)政治学科地位不高影响心理和谐
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一直在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宣扬政治学科的重要性。初中政治学科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落实德育的重要学科,是学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载体,也就是说,政治应当是十分重要的学科。然而,应试教育体制对于我国教学实践的影响根深蒂固,政治并不是中考的重要科目,一些家长与学生轻视政治学科,加上很多学生认为政治学习内容较简单,只要好好翻一翻、背一背就可以应付考试,出现敷衍现象。教育体系中期待的高地位与现实教育中政治学科的低地位,造成不和谐现象的产生。
二、构建初中政治教学的心理和谐方法
要促进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心理和谐,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平衡教与学。具体方法如下:
(一)加强和谐教学思想的树立
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就是和谐教育,建立和谐的教学思想,才能推动教学活动的和谐发展。一线教师应当将美好的教育设想转化到教学实践中,构建和谐的初中政治课堂。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个人思想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初中政治课堂所学内容指导自己的行为。利用和谐的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活动,净化思想,才能让师生在课堂中处于和谐状态。要促进政治课堂和谐,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政治学习转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学校的学习任务,只有将学习内容与生活有效结合,让知识服务于自己未来的生活,才能提高政治能力。和谐教育的重点在于平衡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乐趣。
比如在讲解《有朋自远方来》时,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化,推动学生心理和谐。教师要多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教学内容,让政治课堂内容围绕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师可以提问:“许久没见的同学去你家,你们怎么欢迎或者与他做些什么呢?”让学生有话可说,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政治学习能力,便能实现和谐学习。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师生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保证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了课堂这样一个小社会,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师生在课堂中更好地互动与交流,更深入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过去的初中政治课堂中,学生一直都是教师的配角,是教师的观众,而和谐化的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教师要做课堂的主导者,适时给予学生帮助与力量,让学生在享受知识的同时思考问题。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出发,将师生关系的和谐化融于教学中。
比如在讲解《好习惯受用一生》的时候,教师要丰富政治教学方法。可以提出“我心中的好习惯”这样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罗列认为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讨论中,会产生争执。一些学生认为“善于在众人面前讲话”是一种好习惯,一些学生则反对。当学生的合作产生分歧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主动帮助学生,是在发挥教学引导作用。有需有求的师生互动,能够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师生心理的和谐。
(三)加强政治课外活动的开展
课外活动是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能够提高政治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许多学生认为政治学科不重要,枯燥无味的时候,用趣味性的课外活动反击错误的学习思想,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参与度。用课外活动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感受到自己在政治学习中的成长,学生能够提高心理素质。
【关键词】初中政治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途径
初中政治学习可以认为是思想教育课程的深化和提高,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学生政治思想观念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也是为继续进行高等教育而做重要奠基的阶段。此阶段是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所以初中政治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更加注重开发学生主体的个性和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更能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
一、初中政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以模仿为主,考试成绩是判定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但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主体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自己、为家庭乃至为社会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实现教育的目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才是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动力源泉。新课改的出现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地依赖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影响往往大于家庭教育。初中政治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学习方法,并且使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趋于完善。而初中时期正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思维方法、语言技巧及行为方式均与成人有所差异,学生更加喜欢探索和创造,敢于提出质疑并进行研究。与此同时,青春期的学生更加敏感、脆弱。所以,更加需要初中政治教师通过引导性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在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及家庭生活中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更好地成为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改变初中政治教育模式。新课标的出现使得初中政治教育方式由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向“引导性教育”模式转化。学生在此期间通过政治学习形成和完善自身的思想品格,所以,教育模式的改变直接关系到初中政治教育的成败。改变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实现引导性的教育,但是社会大众必须认识到“引导性的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更需要学校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整个社会也需要给予教育改革更加宽容的态度和空间。
2.自主学习与家庭学习相结合。笔者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家庭教育的方式及理念密不可分,因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是学校和家庭。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首先需要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家庭活动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的氛围下敢于对知识产生质疑,进而进行探究,最终实现超越。这样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更加利于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培养。
3.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体系和设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资源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如图片、视频、专家讲座、教育情境创设等。如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授课期间向学生进行多种实验演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正是教育情境创设并优化的产物,更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探索。通过多种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渐使学生由引导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4.互助互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学习上,它更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助互学的过程。而互助互学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各院校普遍采取在班级建立学习小组的模式开拓学生新思维。笔者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在比赛过程中,自然地激发学生自主的求知欲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情操和品格,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一,高中政治学科学习方式有缺陷。
面对较大的升学压力,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往往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机械训练,引导学生接受自己传递来的学科知识,组织学生机械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讲授作为主要的讲解方式,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听教师的讲解,背诵知识点,练习固定题型。在传统课堂中,很少有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主动思考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学生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高中学生很少主动更新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二,满足德育教育的需求。
高中政治学科是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学科,加强德育力度,是促进政治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但许多学校往往在指导思想上重视德育,在实践教学中只重视智育。许多教师具有正确的德育认知,但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将政治知识转变成为学生的个人情感态度或者教学观。这是因为,德育教育总是通过说教的方法实施,剥夺了学生自主转化的权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将政治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观念。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学科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向与方法
1.学习方式转变方向
在教育事业快速进步的今天,提倡力度较大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首先,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过去的政治教学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也就使得学生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爱学习。其次,在学与学的关系上,过去的政治教学太过于重视学生之间的竞争,使许多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观。这些学生认为同学之间只能竞争,不能共同帮助,共同进步。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到现代化的学习方式上。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而现代化的学习方式相对丰富。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更要组织学生合作与探究,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学习支架降低自己的学习难度。
2.学习方式转变方法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需要高中政治教育做好配合工作。
第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
当代高中政治教师不能再做学生的控制者,而要将自己转化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评价者。由原来引导学生划重点、背书的老师,变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言的老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角色的转变,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胆量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动起来,他们的学习方式就自然而然地转变了。
第二,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政治知识的难度较大,但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在讲解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政治学习,提升学生的政治学习成就感。比如在讲解《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十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去总结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特点以及人民在哪些事情上可以当家作主,怎么当家作主。布置合理的自主学习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解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主动选择自主学习方式去学习。
第三,教师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引导高中学生在政治学习中与他人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会互相帮助,学会分享,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比如在讲解《我们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政府的职能与责任。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制作一张政府职能与责任的分析图或表,哪一组制作的最合理,哪一组获胜。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竞争,不仅能给予学生政治学习的动力,还能让课堂氛围更加紧张,提高教学效率。在合作探究学习后,再遇到政治学习上的难题,学生就会懂得去寻求同学的帮助,懂得共同进步的意义。
三、结语
【关键词】学术自立 思维方式 政治学话语体系 导向功能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政治学研究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中国政治学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无疑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的研究现状与政治学的学科地位极不相称,与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发展的需要和期待相距甚远。就目前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来看,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它所具有的超前于政治现实的政治导向功能也未得到有效发挥。中国政治学界在学科体系和理论研究上,正处于政治学理论主导和西方政治学理论引介的阶段,还谈不上对外参与理论对话与理论建构,也没有形成独立而成熟的政治学基础理论与学科体系。政治学理论对于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阶级阶层分析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力,但其主导作用并未反映出来,这与政治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化有关。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与观念固然有助于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整合,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信仰与理想特征削弱了其学理。政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是以其信仰而是以其批判与反思、分析与建构的理性力量而获得生命力,并赢得其学科地位的。
政治学是一门最具有现实感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所存在的价值在于超前于现实、并引导现实,通过对现实的分析与透视、反思与批判而后发现问题,并从道义与智力上指引并激励现实的政治变革。但政治学界的这种激励变革之声较为微弱,中国政治学并未以其大量而成熟的理论成果发挥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没有以其征服人心的理性力量吸引众多官员与公众。相反,大量的研究滞后于现实,成为正式政治文件的宣传与注解以及对正在实施的政治与社会政策的事后论证与说明。整体而言,中国政治学界的知识生产能力有限,呈现出整体研究空洞化和微观研究碎片化的特点。在知识生产方式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某种不良倾向:机械地查找与引用西方政治学著作中的片言只语而勉强地说明中国的问题已成为一种写作套路,看似既有理论又有现实分析,实则既没有抓住深厚的理论本意也缺乏真实的现实关怀;表面充满专业术语和各种定义,读来空洞无物。
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一,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广而研究队伍小。政治学不仅要研究政治主体、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过程与政治行为等基本政治问题,因国家政权兼具社会管理功能,它还得研究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治稳定与社会进步等问题,政治学实际上“是一门以国家政权为核心,涵盖全部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大学科”。①但在高校与研究机构中,政治学不过是一门小学科,研究队伍规模的限制直接影响了政治学研究的纵深发展。而在政治学的研究队伍中,还存在不少中国特有的“大政治学”研究人员,受过专业政治学训练的研究人员并不太多,这样一种复杂的研究队伍难免影响政治学研究的学术性与学理性。
其二,政治学因其特殊的研究对象而受到一定的限制,政治学的现实依附性限制了它的自由研究空间。就其性质来说,政治学与现实政治必定存在一定的紧张,现实政治力图将政治学纳入自身之中而使之成为自身合法论证的工具,而政治学存在的全部理由却在于反思并变革政治现实。两者的紧张很正常,这种紧张为政治学的存在提供了意义。但当民主程度不高而现实政治能力强大时,政治学必将受到抑制而难以发挥其实践导向功能。政府的强力规划和市场所激发的功利之心,使大量学者再难支撑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积累的纯正学术研究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所有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只是政治学尤甚。
缺乏学术自主性是中国政治学发展最致命的问题。那么,中国政治学如何走出尴尬处境,尽快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和成熟的政治学理论,形成独立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能力?笔者认为,为了提升研究的学术性和学理性,在思维方式上,应打破知识的地域界限,搁置西化与本土化的虚假争议,在开放与交流中积累与训练,以提高中国政治学的理论水平;研究内容回归政治体制研究,通过独立于现实的自主研究而发挥政治改革的理论导向功能。
打破地域界限,搁置西化与本土化的虚假争论
最近,中国政治学界有一种强烈的呼声:政治学理论研究要谨防西化,推动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建构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其理由主要有:
第一,中国政府成功地避开了金融危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稳定,中国崛起速度加快,这些成就“得到了国际层面广泛承认”,以至国际舆论中出现了“中国”。而中国政治学对如此强大的国家建设能力的阐释“还跟不上”。②由此,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价值和概念基础上建构政治学话语体系……”。③第二,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治国理政的学问。中国是世界上的政治文明古国、政治思想大国、政治文化强国。④ 第三,一些学者把西方政治学的新理论新名词拿来套用于中国的政治问题。他们更热衷的是介绍和宣传,对于问题的分析却往往不能切中症结。⑤ 第四,“在过去被视为民主典范的、以代议制民主和多元民主为主要制度的西方民主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遭遇挑战”,西方国家的理论大师也在“反思修正传统民主理论”,“社会发展形式与民主形式”应该是多样性。
简单地归纳一下,以上论证无非是说,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发展强大,西方的民主形式面临挑战,政治学理论上的拿来主义不能切中中国问题,我们理应基于自己的现实,构建属于自己的政治学理论与话语体系。
以上论证似是而非。关于第一点,中国经济实力增长,国力增强并受到世界关注甚至引起他国的担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经济实力和国家建设能力的强大并不等于政治学理论实力的强大,也不能直接地转化为理论实力。政治学理论的建构离不开对人类已有知识的积累和对现实问题的独立研究,任何想要形成知识生产能力并参与人类知识创造的个人或国家,唯一的出路就是拆除人际界线和地域界线,哪里有最具有洞察力和解释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就向哪里学习。
关于第二点,谁都会承认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的政治文明古国和政治文化强国。但政治文明与政治文化的强大并不等于政治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强大。政治文明与政治文化反映的只是一种政治现实中统治方式与统治能力上的成就,而且这种传统的政治实践成就并不等于现代的民主的政治文明。
关于第三点,只是指出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不良风气:简单套用或堆积西方政治学的某些新名词和新说法以便使发表的文字显得有点学术含量,但这种生搬硬套的引用并不能说明被引用的理论本身是错误的、是没有值得学习与借鉴价值的。
第四点指出了一个普遍的事实:西方代议制民主存在问题。但政治学理论存在的意义正在于反思那些包括最受推崇的制度与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西方民主理论家对西方代议制民主所存在的问题已经进行了批判与反思。西方政治理论发现西方民主制度有待改进的地方,并不构成我们远离西方政治理论,以免被西化的理由。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迷茫于西化与本土化之间。其实,在政治学理论(也包括其它理论)研究上发生的西化与本土化之争不过是一场虚假的争议,它源于对理论与知识的深深误解。政治学作为一种理论和知识必定具有最低限度的普遍性,对独一无二的个别政治现象或者某一特定政治事实的陈述并不是知识,只是一种信息。难以想象,一个政治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只适用于某一个国家,而对于其它任何国家的解释毫无作用。我们学习政治学理论只因该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或合理性,为何要如此介意提出该理论的人来自于中国还是西方?在知识的学习、交流与生产上,人为地设置地域界限只能有损于知识的增长与进步。那种认为只能学习并接受西方政治学而无需独创,或者远离西方政治学而从头做起的观念,都是荒唐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政治学是门国家属性、价值属性很强的学科”,中国政治学者要在“坚持自己的价值和概念基础上建构政治学话语体系”。⑥这一观念本身就歪曲了政治学研究的意义,违背了政治学的学科性质。首先,国家并非是不可再分的原子,正是国家内部不同阶级阶层结构和权力分配制度决定了国家的类型与性质,政治学恰恰要对此作出评判与选择,政治学家还得追问国家背后的政权属性、制度属性、民主属性等等。其次,政治生活不过是为了解决权利与资源分配的问题,每个人获得共同体保障的机会和资源,与根据他们的宗教与道德观念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矛盾。政治共识并不剥夺个人的价值。相反,正是为保障个人的价值追求提供政治平台和政治保障。何种政治共识与政治价值最有利于共同体成员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完全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的。追求政治现代化正是近现代政治哲学的最大成就。
至于说追求建构中国“自己的政治学话语体系”,这是一个可喜的雄心。但一种有效的科学话语体系至少要符合两个条件:其一,新的政治学概念与理论必须独立于现实政治自我宣传和自我维护的话语,并具有解释和反思现实的能力,否则就不是政治学话语,而是政治话语。其二,自己建构的政治学话语不能仅仅是“自己的”,它必须与世界政治学相开放,创造的概念与理论必须具有可对话性,并尽可能寻求共享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
从以上的简短分析可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无论在政治科学、政治哲学还是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上,如果力图把中国与西方对抗起来,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掉得更远。
研究内容回归政治体制,发挥政治改革导向功能
政治学要研究的是政治权力的归属与分配(民主问题),政治权力的设置及其内部关系(分权问题),政治权力的运行规范(法治问题),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等等,而这一切都归于政治体制的问题,要变革政治权力的分配和政治权力运用方式,只能改革政治体制。因此,政治体制及其改革是中国政治学研究不可回避的经典主题,偏离该主题大大减损了政治学研究的实践价值。但是近两年来,中国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种变化:政治体制及其改革的研究悄然降温,而关于国家能力和政府有效性的作品火爆起来。综合分析,这种变化与以下因素相关:
政府能力与体制成就。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堪称“中国奇迹”的经济与社会成就,积累了足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强大国力,尤其是中国成功地抵御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的体制优势和政治优势。
政治导向。政治学为了实现自身的实践价值力图发挥变革现实的导向功能,而现实为了自我维护总是要规划学术、引导学术。通过增强体制能力而实现体制稳定,通过加强治理而实现其对体制的维护,是近年来政治对学术的导向。
西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近年来,西方政治学家倾向于对政府行为与决策过程的微观式实证研究,在这种研究方法的影响下,中国更多的政治学学者离开政治体制的主题转而对体制的有效性进行测量,对决策能力进行评估。
由此看来,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减少合情合理,既有现实的政治导向,也有西方的学术影响,更有中国体制彰显的强大成就和能力支撑。笔者认为,对政治体制内部结构及其权力分配变革的研究不能放松,体制效能研究也不必过于偏重。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就曾说过:“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⑦这里所说的政府有效程度主要就是指政府实现预定目标或对社会控制的能力。究竟是政府形式重要还是政府能力重要?不能抽象判断,要看思考的角度与立场。对于外国政府来说,最关心的是他国的实力与能力,而不是其内部形式。只有一国的实力与能力才能对他国产生压力和影响。但对于国内民众来说,政府形式意义更大,没有受到民众控制的政府形式,可能政府越是强大,民众的利益越难以得到保障。体制的能力是整体性的,而政府的形式关系到权力与利益的划分,体制能力不能取代体制的形式及其变革。
我们固然要学习西方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其成熟的政治哲学研究,尤其是其在对制度缺陷和权利与资源分配的关系方面的反思。对于西方而言,其体制更加稳定和成熟,主要问题不是体制变革,而是体制框架下的政策实施和体制能力发挥,因此,实证主义的技术研究具有更大的需求空间。而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变革时期,因此对体制变革的去向和规范需要更多的理论关注和理论研究。这并不是说实证研究与体制结构研究及展示相冲突。只是说实证不能仅局限于具体的政策及其效能研究,更不能对“政治体制改革”绕道而行。“体制有效性”研究不能避开对体制类型与体制性质的分析,也不可逃避体制改革的要求。
“制度建设”亦不应仅限于政府对经济利益调整和对生产生活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如食品监管制度、药品监管制度、安全生产监管制度),还应包括政治权力本身的制度建设,如廉政制度建设、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建设等这类涉及到对公共权力的约束与监督的制度及其有效实施。
总之,中国政治学界已作出了一些努力,但离人们的期待较远。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坚守学术自主性,要想建立完整的政治学理论体系,首先必须解决研究的学理性和学术性问题,为此,需要打破知识的地域界限。一种政治学理论或方法,无论来自于中国还是西方,只要是成熟而规范的,都应学习与借鉴,从而通过理论训诫提高对话能力。其次,中国政治学实践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研究的自主性,唯有独立于现实并反思现实,而不是跟随现实,才能发挥它对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导向功能。
【注释】
①朱光磊:“中国政治学发展中的两大尴尬与两大转变”,《中华读书报》,2004年8月11日。
②⑤樊鹏:“2013年中国政治学研究趋势与热点盘点”,《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1期。
③④⑥苏长和:“中国政治学正走出百年西制崇拜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31日,第A05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