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底蕴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0 14:46: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底蕴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文化底蕴

篇(1)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5、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6、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8、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篇(2)

1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2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第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第四,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构建尊重包容、和谐发展的人类文化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守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作者:毛砚单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篇(3)

【关键词】 书籍设计;文化意蕴

书籍是人类的智慧积淀、流传与延续。书籍装帧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戏曲的开场锣鼓,既以热闹火红的声响来招徕和吸引观众,又引导读者进入剧情。

书籍设计具有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征,书籍设计不只是简单的视觉形式上的元素堆砌,而是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开发和艺术创作,是设计者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展现着设计者的个性和文化底蕴。

我国是书香之国,我国古代早就存在悠久的书籍设计艺术和丰厚的书卷文化。我国的古典书籍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今天,在经历了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设计正在向传统回归,把握这种时代特征,设计师更需认真学习和融合本土的文化艺术, 既要不失中国气质、中国味道的含蓄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设计的审美要求。

一、传承具有东方的、中国气质的书籍设计。

从外观上看,书籍设计也是一种“形式”设计,包括开本的形式、纸张的形式、装订的形式、工艺的形式等等。

1, 中国传统书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形式之精华

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展示着民族智慧的足迹:中国最早的书籍――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青铜器铭文、竹简、帛书、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载体形式,纸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后,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式丰富且变化多样,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紧随其后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相继出现,各领,均别具韵味。线状书的出现终达到了我国书籍设计水平的高峰。线装是我国传统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其整体形态具有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装帧特征:书的封面及封底材料多用纸或织物,封面左边大多有白色签条,右边订口处以清水丝线缝缀;版面分行、界、栏、牌。行分单双,界为文字分行,栏有黑红之分的乌丝栏及朱丝栏,牌为记刊行人及年月地址等,并且大多书籍配有插画,墨香纸润,版式疏朗。素雅而端正,不刻意追求华丽讲究总体和谐而富有文化书卷之气,凝聚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蕴。线装书的出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装帧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书”的象征。

纵观我国古代书籍设计的各种形式,分析和研究当时这些优秀的创新之作,对当下的书籍设计者来讲是文化对心灵的滋养,是本土设计的源泉。

2,现代书籍设计形式上的文化意蕴与传统文化继承间的和谐统一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局限于简单地使用几个中国元素,传统文化传承真正的核心是文化,需要设计者用心的研究、理解和提炼。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 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中国传统书籍,其装帧多“大美”而空灵,渗透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现代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 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一味地追求现代,又缺失传统文化的“气韵”, 也会偏离现代人对装帧美的需要。只有不懈地追求“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争取做到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融和与追求,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书籍装帧形式的精华,使具有中国深厚传统文化典雅的气韵, 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才是设计者追寻的方向。

当代我国书籍装帧艺术已经趋向了个性鲜明、锐意求新的设计水准,但是如果没有东方的、中国的气质和文化意蕴作为支撑,会是苍白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要在国际设计界扎根和立足很难。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结合传统装帧形式和现代工艺创作出的夹板装《朱熹千字文》,就是以现代设计工艺完成了对古代木板印刷形式的演绎,像这样的作品,它的创作根基就是来自传统,又有时代感。在书籍设计中寻求传统文化与创新的平衡是每一个设计者都应研究的课题。

二、书籍设计中的文化意蕴与设计者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追求

书籍设计虽然具有从属性的一面,但它并不是简单的书稿内容的模拟,一个书籍设计师,要想用视觉设计抓住书魂,他首先就必须是一个爱书的人,是一个能够真正把握书的本质的人。设计者的文化底蕴,是设计成功必备元素的基底,文化意蕴是受文化熏陶所禀赋的知识内涵与品位,其意义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涵养,是灵魂的诗意的栖居。知识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突击学习和提高的,而文化博大精深,漫无边际,只能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可能达到一定的造诣和功力。

纵观书籍设计的发展史,对书籍设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均是具有较高文化品位与深厚文化内涵的大文人、大学者等。是鲁迅先生率先大力倡导和实践现代书籍装帧艺术,作为诗人、学者、战士的闻一多,也是一位书籍装帧大师,《红烛》就是他自己苦心构思设计的,《猛虎集》是徐志摩生前的最后一本诗集,闻一多选用鲜黄的底色、浓黑的花纹,恰似一张虎皮,咄咄逼人,强烈鲜明,很具气势。钱君先生是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前辈,丰厚的文化底蕴、诗文书画和音乐方面的修养融汇于心,使他的作品别具韵致,更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穿透力。当代设计师只有明确自己所担负的文化责任,并站在历史的基础上来设计未来,才是新的时代赋予设计者的光荣使命与职责。

综上所述,传统与现代交替、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交替,书籍设计只有踩在历史文化意蕴的传统上,才会迈出强有力的设计的步伐;书籍设计师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使用作品产生更具涵义的艺术张力,才能使当代书籍设计更具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篇(4)

一、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平面设计

民间美术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我国民族造型艺术、民族文化、艺术设计的心理源头,从古至今,无论哪一种艺术,最初的艺术雏形和艺术心理都是来源于民间美术,历史的发展需要一步步完成,而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稳定的持续性,无论外来文化如何冲击,民族传统文化永远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平面设计是以视觉感知为主,但是成功的平面设计首先应该表达的是文化精神内涵,所以,平面设计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应该是设计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民间美术在民间世代相传,历经千百年,在我国有着稳定的社会文化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其丰富的艺术形态,鲜明的民族意识,这是现代平面设计创作的源泉。

随着历史的变迁,各个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所不同,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在民族文化底蕴上却有共同性。现代平面设计的创造过程不仅是为生活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文化精神的过程,在现代设计过程对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都希望从设计作品本身的文化与本土文化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两者完美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上,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优秀设计却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例子,与我们同属东方民族的日本在其设计的作品中就很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如著名平面设计家田中一光就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优秀的典型,他很好的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融入到了一起,既蕴含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神韵,又具备了强烈的现代艺术美感,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并使东西方美学文化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我国,特有的剪纸、木板年画、印染、刺绣等民间美术形式中,都具有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底蕴。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民间美术资源,使现代设计更加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与现代平面设计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反映基层人民的理想与情趣的艺术形式,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美术也不断的发展前进,同时派生出其他的艺术形式,并且不断丰富自身艺术语言形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阶段的审美追求与生活需要,形成了一定的传统样式和相对应的表现形式,在创新过程中,民间美术的风格、手法、造型也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和延续。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是借用我国传统美术中的凤鸟图形,采用“喜相逢”的独特结构形式设计而成,加以变形,突出凤凰这个主题形象,线条流畅,不仅在造型上生动完美,而且能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是借鉴民间图形与造型的成功设计典范。现代设计过程中注意到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并且从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中学习创新,加以利用,为现代平面设计服务。

三、传统民间美术的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

民间美术的色彩是民间文化精神的体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彰显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色彩都具有着特定的意义,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与造型以及民间色彩所代表的的装饰性、主观性都对现代平面艺术设计起着重要的影响,广为现代设计界所借鉴吸收。传统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都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表现性,都需要用最简洁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在如今讲究个性的社会里,把传统色彩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使最质朴、最本质的色彩来传递视觉设计,这对于现代平面设计是一种丰富与发展。如何把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通过现代平面设计来表达出来是现代平面设计所追求的。中国香港的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开创了崭新的设计局面。台湾设计师叶国松的作品《恭贺新禧》采用大红做底色,用黄色、黑色、石绿、靛青作为点缀,使作品年味十足,而又不失东方特色。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搭配是民间美术色彩的重要特点,民间所流传的如“色多不繁,色少不散”“艳不俗,淡适宜”“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要想精,加点青”“黄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等等这些通俗的民间色彩搭配口诀都体现着人民大众的色彩观念,将这些渗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不仅能够使作品色彩丰富,吸引人民大众的眼球,而且能够收到很好的视觉效果。

四、传统民间美术的图式与现代平面设计

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艺术;文字图案;文化创新

在艺术活动的设计中,没有什么元素是能够做到稳定不变的,每一种艺术元素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设计活动中忽视了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将会让设计成果显得格格不入。同时,在对传统艺术进行借鉴与运用的时候,又需要做到创新发展,即是将传统与创新进行结合,它们二者应当是设计活动两个进行方面,是共生,共存。传统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结的果,创新是设计师自身的个人经历与这样的经验之果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火花,二者为新生事物的产生而服务,而结合。在本文中,笔者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篆刻、书法以及建筑装饰四个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的体现出发,来进行阐述与探究:

一、绘画元素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画是其主要的表现类型之一。所以,在对艺术美学进行表现的时候,中国文化往往会使用现墨来进行表现,这是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是创作活动的艺术特征体现,这也是我国绘画艺术其民族性的独特所在。水墨画的创作需要使用毛笔、砚台以及宣纸这些工具。同时,具有丰富笔墨变化的趣味特征,也是东方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在画家韩美林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艺术品,都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表现,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地对西方美学进行表现,以此来实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地进一步开展。在这个设计与创造过程,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中所需的写实、写意、工笔、抽象等创作方式进行结合,促使整个作品的内在意蕴能够得以体现。比如,在为2008年北京申奥所设计的会徽来说,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所实现的现代创造活动,其通过对“盘长”这一技术,将中国传统绘画特征进行表现,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表现,这些绘画表现组成了中国元素(中国结),它的寓意在于表现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就会徽的结构特征来说,它仿若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带着动感的动作,几笔简单的线条,显得和谐且富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书法元素的表现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得到外国人的认可的艺术表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交流信息时所使用的工具,其本身具备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从汉字的结构来看,可以看出它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在字形上不断地追求着对字义的直接表现。因此,汉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对汉字进行创新表现的时候,书法活动的重要性也就得以表现出来了。在书法活动中,,借助于对字的笔画与结构,可以让同一个汉字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进而实现对个人、对民族精神的特殊化表现,做到视觉效果的加强。靳埭强在对他的书法作品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十分注重于对传统书法的表现,进而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将其着重地进行突出。具体来说,靳埭强会使用带有浓浅特征的墨迹来完成对汉字的创作,当淡墨与浓墨富有特色的在留有空白的底色之中得以体现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显得是格外动人。由此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借鉴,亦是现代平面设计活动的新型表现形式。

三、篆刻元素的表现

就视觉效果来说,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是一门形象语言的表现,它的外部特征是其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因此,篆刻元素有着较为鲜明的传统特色,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现代,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即是印章,这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可以是印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篆刻艺术中,印章的色彩、材质。造型以及结构在经过多样化的岁月发展之后,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所以,现代平面设计活动通过对篆刻的借鉴,将其传统元素信息运用能够实现现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结合表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准中的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中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在这整个结构中,印章文化作为其体现的重要形式,文字的符号、鲜红的颜色以及书法的结构体现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精神表达。就其结构来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选择了汉代的竹简文字最为表现享受,让整个会徽的底蕴显得是浓重而深厚。同时,在对整个会徽的结构比例进行设计的时候,它的布局完美,结构统一进而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称赞。再者,印章本身的特性是对诚信的追求,而这又与奥运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虽然,这个标志只是简单地使用了寥寥几笔,但是,它的洗练、准确是有目共睹的,它巧妙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将中国举办奥运会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深刻而强烈地机械了表达,这是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篆刻元素的完美表现。

四、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

因为,我国有着广阔的地域,数量众多的民族,因此,我国的建筑装饰文化受到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久而久之,中国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就独立地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原始时代的洞窟建筑岩画,还是封建时期的砖瓦建筑特征,它们都带有强烈的东方特色,正因如此,它不仅仅得到了东方民族对其的认可,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不小的影响。在对传统的装饰元素进行运用的时候,现代艺术家做的不再是简单地借用,而是对完整性与创新性的结合运用,将传统的图形进行解剖,就其的文化内涵与组成形式进行探究,再将这些内容与现代的设计活动进行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对于吉祥图案的偏爱是极为明显的,所以,在装饰元素中对其这些传统元素的借鉴是十分有价值的。其具体内容,可以是:方胜、如意纹、祥云纹、回纹、水纹等。这些装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在靳埭强为自己公司所设计的标志就是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充分的利用。即:借助于对方式这一元素进行运用,将吉祥如意这一的文化底蕴进行表现。同时,方胜也是对美好意愿的表达,将其用框架结构进行表达,使得整个设计的整体性得以保障。再者,这也是对现代平面设计原理的运用,是对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艺术的有效结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意图由此可见,设计公司的设计活动,一方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与表现,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时展;另一方面,设计活动的开展也要遵守现代设计准则,将二者紧密结合,紧跟时展的潮流,让现代的审美趋向得以在传统艺术中得以体现,这是靳埭强现实独具匠心的设计结晶,也是方胜元素,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经典标志。

作者:张桐 黄策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6)

一、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是广大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有较佳的促进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古今贤文、《三字经》《论语》等),对于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较为有利,甚至还会对小学生日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为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第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实时优化调整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无疑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中华民族经过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衍化,已经形成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若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底蕴,那么必将能够较好地激发广大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第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广大学生系统、完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相应措施

1.吃透教材,归纳整理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于为广大学生打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这也是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对教材和教学大纲予以紧紧地把握,耐心解疑、详细讲解。只有学生具备了过硬、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之后,再加以点拨指导,尤其是要在他们的头脑中串联起新旧知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够达到迁移互惠的效果,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的内容时,教学可以采取这样的讲课方式。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曲与“母爱”主题相关的和缓音乐,然后,再以缓慢且饱含感情的语调来向学生细细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各位同学,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搬家的故事,但和我们平时生活中所遇到的搬家是不同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同学叫作孟子,他的妈妈为了能够给孟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不辞辛苦地先后多次搬家……那么这个故事就是‘昔孟母,择邻处’的出处。我们大家一起想一想,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我们的母亲为了我们付出了多少母爱?”这一下就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大家纷纷抢着发言,抢着说对于“孟母三迁”的思考,教师再适时引导:“孟子的妈妈为了孟子将来有出息,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付出了她全部的爱,而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妈妈也都是如此,为你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不图回报。”紧接着,教师就可以抽选几位学生登上讲台来讲述他们母亲对他们的爱,整堂课程下来,每一个学生都眼圈湿润、眼含热泪,在学习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于母亲的爱。

2.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就离不开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真心地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听取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感悟,体会学习的真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索、发现、体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勇于在大家面前将个人的意见、建议表达出来,通过多种措施来为广大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个性。

3.采用科学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作文教学;培养策略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语文毅然决然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所以,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对于作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写作,可以描写现实,表现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反思历史,交流自己的观点。只有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作文中写出具有很高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的文章,才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通过对大量工作实践的总结分析,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创新习作教学模式,挖掘地方文化,以兴激趣,以新求活,以自信为动力,以生活为源泉,努力构建自由写作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写作能力。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深入观察生活,叙写民俗,充分体验民族情结

作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先明确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当然,传统就是相对于现实的一些东西,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它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源。它不仅仅是代表我们儒家哲学的几部经典,还包含了我们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婚姻嫁娶。我们只有熟悉自己的生活,了解了自己的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一些东西,写起文章来才会有那种醇厚的乡土味道。于是我们把民间文化引入课堂,用我国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喜欢作文,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例如春节前夕,我们以“年文化”为主要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春节期间观察风俗民情,亲身体验感受,自由作文。中国人过年,有“团圆”、“求福”、“避邪”之意,而“团圆”从深广的意义上讲就是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能够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很大原因就是团圆的意识强烈。本次作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写出了许多清新自然,情真意切的好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学生热爱民俗的情怀。再如,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组织学生包粽子,介绍粽子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屈原纪念活动,增强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作文。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而且汲取到可贵的民族精神营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其他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缅怀先烈,让学生表达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重阳节到敬老院拜望老人,写出一份孝敬之心,一份和谐亲情……

通过描写民俗风情,让学生深切体会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情感,使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根植于学生灵魂深处。

二、作文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活动,弘扬民族文化

我们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唐宋诗词朗诵会、“归仁与孔子”演讲比赛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记述活动过程,抒写感受。又如迎新年活动,我们一改过去文艺表演为写对联迎新年,学生自带笔墨纸张,为学校或班级、家庭写一副联语,学生热情高涨,气氛活跃。集作文与书法为一体,把作文教学创新实验自然地融入到传统节日之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软笔书法的能力。

秉承一种做人与作文的理念,让我们学生在探寻自己的文化中找到做人的根本,明确什么才是我们做人的美德,用一种先进的文化和思想素养来塑造人,必然可以使他们更具有健全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改变今后的人生。

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会思考,学会优美,学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