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6: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技术的异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技术异化;价值判断;科学价值观
一、技术异化的内涵及外在表现
(1)技术异化的内涵
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异化的一般含义是指主体转化为否定自身的客体。黑格尔用“异化”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提出“人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第一次把人的本质和异化联系起来,他认为宗教、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仅仅是宗教的异化,更根本的在于劳动异化。的观点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是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深受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黑格尔、海德格尔、卢卡奇等人思想的影响。马尔库塞认为,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技术已经从人的解放力量转变成对人的控制力量。马尔库塞认为:“我们的社会的特点在于,它在绝对优势的效率和不断增长的生活标准这双重基础上,依靠技术,而不是依靠恐怖来征服离心的社会力量。”[1]在技术理性的同化与整合之下,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全面异化。这就是马尔库塞所谓的技术异化。
(2)技术异化的外在表现
技术异化的外在表现概括地说就是在技术的整合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一体化,在这种情形下,人变成单向度的人,社会变成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人是指人作为一种自由的存在者成为失去超越维度和批判维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指的是不同社会阶级与阶层在生产与生活方式上的同化或一体化;政治、经济、文化只有与现有制度相一致、一体化的一个方面、一个向度。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由于它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不能利用这些条件让人达到真正的自由,相反,社会愈富裕对人的制约就愈大。人在经济领域失去了自由,政治领域失去了选择,在思想文化领域失去了否定性与批判性,从而不得不依附于整个社会的统治。
二、现代社会中技术异化的原因
(1)人与自身目的的异化
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让人们不断的丰富和拓展着科学知识,技术被视为推动社会发展最有效、最快捷的工具。一项技术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科学技术带着明确的目的性被人类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人类发明新技术、运用高科技无非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自身,希望通过机械化生产来提高社会生产力,通过信息化交往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宣传媒介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等等。人类发展技术的目的是帮助自己摆脱对未知的恐惧,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和优越的生存环境,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然而,在某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科技实践活动及其产物却完全背离人创造它的善的初衷,反过来成为支配和控制人的异已力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2)人的价值理性的异化
针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进程所产生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指出,“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中产生的。”[2]在他看来,人的存在是人的理性和意义的发源,因为人的存在,世间万物才有了意义。同时,人是具有价值理性的存在,人类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内在把握建立起一种合目的的价值观念,指导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然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将手段视为目的,迷失了自身的价值理性,把工具本身当成人的理性。技术主体价值理性的异化使人们将个人的价值追求置于社会、自然以及他人的利益之上,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失当价值观使人类面临严重的思想危机和生存危机。可见,人的价值理性的缺失是技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异化的主体性根源,技术的高度发展使技术理性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力量具有建设性,更具有破坏性,它使人拥有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但同时也不断失去了驾驭这种力量的能力。
三、技术异化现象对我国发展路径的启示-----以科学的价值理性指导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生产
人类发展技术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要恢复技术的人性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价值理性来指导社会生产。在马尔库塞看来,扬弃技术异化就要改变现状,将价值理性放在技术理性的核心位置。“科学和技术的历史成就已经使得价值向技术任务的转化(价值的物质化)成为可能。结果,至关重要的是用技术的术语把价值重新定义为技术过程中的因素。”[3]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对价值理性做出重新认识与评判。
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性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实现生命的延续。用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来指导生产实践,意味着长远的人文精神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渗透。技术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人类的现代化发展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但人类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必须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以长远利益为目标,不能破坏生态平衡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发展代价。
(2)以伦理价值观引导重大技术的研发方向
在价值要素中,马尔库塞很重视艺术的作用。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特定方式或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比较集中表现出人的创造性本质。按照马尔库塞的思路,如果我们能够将价值与艺术整合到科学和技术之中,并作为科学技术的内在要素,实现技术理性、科学理性同价值理性、艺术理性的统一,我们就可以扬弃技术的异化。
用伦理价值观来引导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当下技术主体接受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青年科学家而言,必须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研发成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价值理性引导和积极的伦理道德观渗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技术实践中赋予技术成果正面的伦理价值,从源头上消除技术异化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该书认为当代社会尤其是20世纪以来,虽然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体现了人征服自然地创造力,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破坏作用也为人们所日益注目。这迫使人们开始普遍地用批判的目光审视科学技术,从而形成了科技异化问题研究中主要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或理论误区:一是绝对或基本否定科技异化的存在,表现为科技乐观论;一是绝对或基本肯定科技异化的存在,表现为科技悲观论。这两种观点,尽管对科技的社会作用的理解截然相反,但实际上都属于科技决定论,都强调科技对人类未来的决定,不管是幸运还是厄运。它们基本上都撇开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及社会制约性来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真理超越一步,就会变成谬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悲观论的失足之处恰恰就在于它们对于本来是正确的东西作了不适当的夸大。实际上,这两种观点不仅无助于解释现实,更不能指导实践。因为,盲目的乐观是自欺欺人,消极的悲观更是于事无补。科技乐观论与科技悲观论之所以陷入片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思维方式上搞“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因此,对于科技异化问题的研究,正像该书所指出的那样:应确立哲学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克服其思路上的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方式。哲学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即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按照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及其方法去观察、理解和认识世界,去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不但强调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还重视人的理性创造性活动;不但推崇科学,还高扬人的主体性。
二、在考察科技的本质、批判科技中性论、澄明科技价值的前提下,研究了科技异化的实质
该书认为科技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技不可能完全不受人类掌控,成为绝对自主的力量。科技是人的制造物,是客体,人是认识科技的主体。要清晰人和科技的主客体关系。无论如何,科技都不是能动的主体。科技在于人的发展规律的掌握之中。科技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的活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科技自身内部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高级阶段,科技的自律性和自组织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这种自律性和自组织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内在的而是外在的,即不属于科技内在的本质属性。所以,科技的自主是相对的,不自主是绝对的。把“科技中性论”看做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观地、无价值倾向地、不带感情因素地了解自然,追求真理,主张科技与价值无涉,科学对它的社会应用不负责任,在考虑科学问题时,科学家对社会采取超然的态度,等等。这种观点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某种意义上是成立并且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从历史上整体上来考察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尤其是对现当代社会的影响,那么我们只能把“科技中性论”看做是一种天方夜谭。科技中性论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为了避免科技对于人类的危害,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而正确地处理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正因为科技是负载价值的,不是价值中立的,并且它所负载的价值中包括了社会因素、主体因素与科技因素等综合性因素的融合,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科技就会发生异化。“科技异化”是一般异化概念的引伸和扩展,所指的是科技人的创造物,本应是满足人的需要和目的、服务于人、造福于人的,但却反过来危害人、控制人、威胁人,成为其创造者人的对立力量。科技异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人自身的异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的异化,和实践方式的异化。总之,科技异化是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异化。
三、在辨析“科技异化”、“科技物化”、“科技神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人化”的主张
该书认为要减弱以至消除科技异化,就必须实现科技人化。那么,何谓科技人化呢?众所周知,人因为具有人性而从根本上区分于“神”与“物”。而何为人性呢?人们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从总体上说,人性即人的本性,即人的本然、应有之属性,指人的一般特征、人类共性或“类”的共同性,它的含义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所特有的或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人性”实际上说的是综合意义上的人的基本属性,从哲学人类学角度看,主要指的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其精神属性。人们称之为人性的复苏与人的自觉;第二种概念是与“物性”相对的“人性”。即针对工业化文明社会发展所导致“物”的泛滥和“人”的异化。透过“人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性化”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它与“神性化”(神化)和“物性化(”物化)有着明显的区别。该书作者采用“人化”一词来表达“人性化、人文化、人道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既不同于“科技神化”(即把科技当成上帝而朝圣膜拜),也不同于“科技物化”(即把科技当成具有自身固有规律的纯粹的“事物”即与人类利益无关的),而又与“科技异化”(即把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束缚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相对应的含义——“科技人化”就可以阐释为:人在对自身反省的前提下,并立足于当代人类生存状况的基础之上努力使科技克服无视人的存在的状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的人性化、人文化、人道化的一面。他的观点是:科技须有人本意蕴,“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人文视角;科技异化;利益;资本主义;科学发展观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德]马克思
马克思曾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承认,科技的出现本身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也就是说,科技的主体是人,科技的发展也是如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一样,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纵观科技史的发展,科技与人的关系已经渐渐改变。科技从开始的为人所使用,到了现在渐渐转变为人开始沦为科技的奴隶,人对科技的依赖逐渐加深。而科技所带来的危害渐渐明朗。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失衡、科技伦理的沦丧、高尖端武器如核武器的威胁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活。科技带来的这些不正常的出现及其加重,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变化呢?针对这一系列现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的学者都有很多,历史也很长。
纵观科技发展的历史,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为了生存,人类很早在生活中就掌握了技术,这时候的技术与科学联系度很低。到了中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与技术开始接近。科学革命后,科学与技术开始渐渐融合,科学渐渐演变成为指导技术的理论。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使得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都得到了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就充分的体现了科学与技术融合程度的加深,是随着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及至现代,科学与技术早已无法分隔,科学与技术早已交融,技术完善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指导技术创新。以现代各种高新技术为例,都是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的产物。但是,近年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愈加明显,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马克思在他的科技哲学思想中重点强调了人与科技的关系,这“既是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的充分体现,又是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彰显”[1]。这也是马克思面对科技发展问题的解决方式。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科技的人本理念是支持的。
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而科技则是工业的主要手段,科技不断的改造世界、改造人类,不断的因为人类的需要而创新,可以说科技的出现就是为人类的需要而服务的。当然这是科技出现的初衷,科技作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更好的生存的“工具”,无论是衣食还是住行,科技渐渐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所占的地位也日渐重要。科技从古代的为人的存在,到中世纪的为神的存在,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富有人性,进入近代,科技开始渐渐远离人类,人与科技成为对立面。这一人与科技的关系的变化,正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归根结底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出现,生产力急速发展,科技成为资本家手中为获取更多物质财富的有效工具。这一原因也使得科技的工具理性渐渐替代科技的价值理性,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主导人类使用科技的思维观念,而这也是科技异化的重要根源。在这一思维方式主导下,科技成为工具,而人类也渐渐沦为科技的奴隶,不仅仅是利用科技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道德丧失,更在于依赖科技便利所带来的人的各方面功能的退化。
至于什么是科技异化,前面也有所表述。科技异化的现象有很多,科技异化的原因也有很多。科技本身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相联系,自然能够对科技产生影响的因素也有很多。前面我们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对私有财产的物质追求,致使科技成为资本家获得资本的工具,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为科技异化的产生提供了环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也成为资本家奴役人的工具,这是使科技发生异化的原因之一。现代性也是科技异化的一个原因。现代性的实现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但是这样一种成果却是在把科技作为工具,作为人统治自然的工具。自然,现代性的追求中也极易引发主体性原则、个人主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绝对肯定。主体性原则把人作为世界的主体,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心,肯定个人对自然的统治地位。现代性带来的全球化也是引起科技异化的原因,全球化使得科技异化全球化。资本主义与现代性都是科技异化产生的原因,其实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共同的内在联系在于利益。因为对利益的追求,大肆运用科技作为工具,科技早已失去其最终价值。道德的缺失,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短缺,生态的破坏,高科技武器的威胁等等,这一系列由科技异化带来的问题,早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想要解决科技异化所带来的危害,就要清楚明白科技异化的原因,从源头入手。“科学技术的异化与其说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导致的,不如说是我们对于科技的误解和滥用所导致的,所以始作俑者是人类自己。”[2]科技的初衷就是为全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但是在运用科技的过程中,科技的使用者――人渐渐失去了本心,对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追求,渐渐掩盖了对全人类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追求。想要克服科技异化的危害,协调好多种利益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平衡,把对科技的思维方式从工具理性转变为价值理性至关重要。科技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科技的产生也是为了人。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思想也是必要的,从思想根源上指导人。“科技伦理思想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科学技术的目的和价值、科技与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规范、科学家的职业道德等观点和思想的总和。”[2]当代,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即将到来,知识经济社会的全新面貌将使科技创新成为新的实践方式,新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而这也为科技的回归人性化奠定了基础。自然,科技也有非人性化。面对科技的非人性化,把握好度。
联系中国的实际,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也处速发展的国家时期,如何使发展进程加快,而又不出现大的弯路,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是必要的。中国也出现了科技异化,无论是来自外界如发达国家的直接影响,还是由于自身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而导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或者网络滥用导致的社会不和谐因素,面对这些科技异化的影响,中国想要建设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必须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时刻以的人文视角看待科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给科技营造良好的环境,科技异化的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而中国也将实现发展的新目标。(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马克思;马尔库塞;异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6002105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针对19世纪人类的生存状况提出的,但它在20世纪仍没有过时,甚至可以说,他的异化理论在20世纪的意义要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异化现象在20世纪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尔库塞站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沿,致力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异化现象,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因此,将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为反思、探索和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异化问题提供借鉴,也对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理论具有重要启迪[1]。
一、从人的异化角度看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
(一)劳动异化――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中心议题
1.劳动异化的内涵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社会关系中劳动又是人类确认自己本质的唯一方式,那么人的本性的丧失和异化就必然表现在劳动异化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维持人生存的手段,这是由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存在物所决定的,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44。因此,所谓劳动异化,就是劳动产品和劳动对象不仅不归劳动者所有,反而成为奴役和压迫劳动者的异己力量。这表明,出现异化的劳动失去了其本来意义上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单纯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反而成为阻碍人生存与发展的异己力量。
2.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本质体现
为了进一步阐释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本质体现,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内容作了四个方面的规定:第一,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历史角度看,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劳动者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与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便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便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便越少”[2]45。由此表明,物世界的增值同人自身的贬值是成正比的,人自身异化的过程就是劳动产品异化的过程。第二,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2]51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劳动不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因此变成他自己创造的力量的牺牲品[3]20。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所谓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是由于“劳动异化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55。这样一来,在现行的形式中,劳动损害了人类的一切并取消了人的享受,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变成了谋生的手段,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人在劳动中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生存而劳动。人的类本质异化的过程甚至扭曲了人类的自然属性,这是人的异化的深层次表现。第四,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行为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时,其直接后果必然产生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变为一种商品关系,社会关系被改造成“事物本身(商品)……的性质,并把生产关系本身改变成事物金钱的关系”[4]。而这种关系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实现其自身的需要。
马克思通过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使我们看到了劳动对人自身本质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歪曲,可以说,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本质体现。
(二)消费异化――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异化的中心议题
1.消费异化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马尔库塞在其1964年的《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依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异化从生产领域扩张到了消费领域,使人的异化更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虽然处于社会底层的大部分劳动者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资本家依旧会强制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榨取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为了使产品能够销售出去,使资本循环与周转能够有序地进行下去,他们更会利用广告媒体等方式诱导劳动者去消费劳动产品。因此,劳动者在诱导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成为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这表明在新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和产品的关系不仅是生产与被生产的关系,更是一种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
2.消费异化是人的异化的体现形式
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的进步和‘高档’商品的大量涌入除了产生和再产生异化了的劳动世界外,还产生和在产生了一个不费力的,快乐的,满足和舒适的世界图像,这一世界看来已不再是权贵们独享的特权,而是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5]94。为了满足所有人的物质愿望就必须用异化劳动将其全部生产出来,而且为了使生产从而使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能够延续下去,必须使产品得到消费,因此统治者通过制造“虚假需要”,通过动用一切广告、娱乐等传播媒介刺激人们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享受,并使他们相信这些商品将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普遍会将这种虚假需要当成真实需要,但是这种虚假需要的满足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消费异化的结果就是,人与产品的关系完全颠倒了,产品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反而人为了使产品得到消费而消费。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之所以在精神上感到莫大的痛苦,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自己第一甚至唯一的需要,从而把自己的需求降低为与一般动物一样,最终导致表面上的消费异化,实质上的人的异化。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分别从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异化。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中主要强调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关系,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劳动者、获得利润,劳动者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而马尔库塞讲的消费异化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在这种环境里,人们的消费就像他们买来的商品一样不受自己的控制,人的虚假需求代替了真实需要。结果是,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人们服务的商品,反而使人成为商品的奴隶。因此,马尔库塞提出的消费异化,的确是马克思没有看到的新现象。
二、从技术异化角度看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
(一)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表现为劳动者被机器化和资本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机器的广泛使用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能力。与此同时,机器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劳动者受到机器和资本的控制,造成主体性被弱化,内在的多种需要被忽视。因此,技术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进程,就是劳动者从把工具当作自己的劳动器官转变为技术通过机器使劳动者成为机器的一个器官的历程。在机器大工业时代,由于机器代替了劳动者的部分劳动,越来越多的机器劳动者受到排挤,劳动者不仅依附于机器,还受到机器的控制,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地位和需要,成为机器的附属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技术对劳动者来说,“表现为异已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6]514。第二,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以后,技术以及机器的作用已完全归资本所有,“随着劳动被真正包容到了资本中,随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能力的功能被纳入到生产劳动的,直接受资本剥削的,听命于资本的利用和生产过程的工人的直接概念中去。” 此时“机器成了资本的形式,成了资本驾驭劳动的权力,成了资本镇压劳动追求独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在这里,机器就它本身的使命来说,也成了与劳动相敌对的资本形式”[6]385。所以,资本在技术的庇护下,压制了劳动进行自由活动的可能,取得了统治地位。
(二)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异化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其本质并没有变
由于技术革命的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产力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裕,因此马尔库塞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异化现象虽然依旧存在,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技术的高度发展不断降低劳动中所耗费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使体力劳动者貌似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7]2425机械化的生产代替了人们大量的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压力和不满,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职业分层显示出了同化的趋势。“在重要的机构里,‘蓝领’工作队伍朝着与‘白领’成分有关的方向转化;非生产性工人的数量增加”[7]27,这种变化使劳动者和参与并指挥这个技术组合的各种职业融合为一体。因此,今天的自动化改变了各行业的差别,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表现出表面上的平等;最后,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的发展,自动化的实现,不仅过去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减少了,而且资本主义社会通过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消费品,使人们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使他们越来越感到舒适和幸福,因而劳动者产生了一种虚假的,他们在生活上感到满足,从而淡化甚至丧失了批判社会现实的意识。但是,这些新变化并不意味着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受奴役的剥削地位,而只是改变了技术异化的形式。“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寓于这样一个公式: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加强。”[5]82可以说,过去资本家对劳动者进行的是肉体的奴役,现在是精神的奴役,这种奴役形式的改变对劳动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醉,使他们感觉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们的反抗情绪很少甚至丧失已尽。因此,对现存制度来说,技术成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
虽然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理论没有马克思描述得那样深刻,但就其实质来说,劳动者自始至终都处于被剥削地位,原因就是,不管技术得到如何的发展,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得到怎样的改善,劳动者始终都没有占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也没有改变,所以劳动者被奴役被剥削的状况不会根本改变,技术异化现象也不会消失。
三、从社会异化角度看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
(一)马克思认为社会异化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的不和谐
第一,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和人都是自然的产物,是在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依赖于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自己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人在自己的劳动和进化过程中越来越改变了自身同自然的关系。人们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自然,对自然提供的物质资料占有的越多,就会越失去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越紧张。这样,自然越来越不受人的控制,人与自然的对抗性不断增强。第二,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在马克思看来,“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3]2445。因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就外在地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换关系,并通过货币的形式得到体现。此时,人们即劳动者与资本家、劳动者之间、资本家之间已不再是单纯的交往关系,而是异化了的货币关系。第三,人的身心不和谐。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的人与自身的异化,其中,异化了的人,既包括劳动者,又包括资本家;而自身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乎人的类本质的人。所以,人的身心不和谐,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资本家与真正的人相异化,意味着人的本质的丧失。
[关键词]科技;双刃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200-01
1 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
生物、航天、海洋、通信、医药卫生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弥补了人类和自然界很多的缺点。如:生物技术的第一个医疗产物是合成人工胰岛素。科学家们把人类胰岛素注射到细菌中,就创造出了“人工胰岛素”。合成的人工胰岛素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科技迅猛发展,也使我们不断尝到甜头,从电扇到空调再到中央空调,从呼机到手机再到能拍照的手机,科技越发展,生活越方便。电脑、机器人的产生和发展给科学研究和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电脑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可以帮我们进行很快地运算和判断,使实时预测和预报成为可能,可以帮我们进行科学的决策。它还可以让人们发送电子邮件,很快就能传到对方的电脑,比在邮局寄信快多了。我们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难题,工具书上也找不到有关知识,这时,电脑就成了好帮手。想要了解国家大事,不出门买报纸都可以,网上有许多第一时间的新闻。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进一步大大拓宽。距离,一直是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的重大障碍。然而,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大大缩短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使世界真正变成一个 “地球村”,从根本上打破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限制,使历史越来越具有世界的性质。
2 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革命虽然给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西方工业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高度,但也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方面,人口问题和“南北问题”等全球问题使工业文明达到了它的外在界限;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使工业文明达到了它的内在界限。人们生活在科学技术中,而精神并没有得到解脱,反倒成了技术的奴隶。也许直到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爆炸,反省科学自身的理性批判才算真正地开始了。克隆技术的成功把科学又一次推向尴尬的境地,克隆人的可能不仅使人类在伦理道德的尺度上达到一种恐慌,而且也为科学究竟向何处去提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发展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人是在偷懒的动机驱使下,才发明了新技术。正因为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如电视、电冰箱、汽车等的出现。使得人来越来越懒得参加户外活动和徒步活动。使得人体的机能不断下降,身体素质不断恶化。高科技给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在生理方面,人类不适应的表现是死亡、疾病、常年疲惫和体能下降。高科技带来了生活的快节奏,使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之间缺乏适应而带来严重的精神困扰。另外,劳动者在劳动时感到茫然失措,在不劳动时如释重负。工业化使人失去人性,带来非人道性和精神匮乏。使得人性产生异化,而异化的人性推动着异化的科学,异化的科学加剧着异化的人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 科技与可持续发展
无节制的科技的发展必然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带来了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如: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以破坏或毁灭方式开发自然资源,人口剧增、全球气候变化、大气和水资源污染、资源过度消耗、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沙漠扩大、农林作物等品种单一化所带来的病虫害猖獗等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精神自由;马尔库塞
一、前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西方工业社会中强大推动力的科学技术渐渐展示出了其两面性的特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科学技术带给了工业文明极大的物质财富,且加快了西方各国的战后重建工程。但是发达的科学技术除了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层面需求之外,也渐渐地渗入人们的意识层面,使得人的精神悄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而引发了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如对物质过于追求,甚至割裂了物质与人的精神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生产率和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相关联起来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法兰克福学派中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遵循该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原则,就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在当前状态下造成的精神层面的“单向度”情况进行了质疑和批判。那么,我们要怎样面对社会发展后期的科学技术?本文将简要叙述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观,并就工业发达状态下的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评述。
二、马尔库塞如何解释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
(一)科学技术的功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从第一次的工业革命开始,工厂中机器的大量应用渐渐代替了手工劳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由于对煤炭等动力资源的需求,人类加大了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电气使得生产效率又得到了质的飞跃,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科学技术使人类在自然界中显得更加强势,并且使得人类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幸福感。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和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一些哲学家开始反思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意义。马尔库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认为此时科学技术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工厂劳动效率提升,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政治领域中“创造出种种生活和权力。这些生活形式似乎调和着反对这一制度的各种势力,并击败和拒斥以摆脱劳役和统治,获得自由的历史前景的名义而提出的所有抗议。”①在发达工业社会,他认为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再是为社会变革提供力量,而是统治阶级用于遏制社会变化的“软刀子”。即过于发达的科学技术会使得人的精神思想越来越失去原有的活力,并且丧失对美和政治的兴趣。在马尔库塞的著作中,他将美学、科学技术和政治三者相互联系。美学所反映出的是当时人精神世界的写照,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渐渐毁掉了人类对自然美的需求,同时,科学技术使得物质富足,富人和穷人甚至可以在物质上消费同样的商品,大大削弱了穷人对政治权的重视,他们渐渐地不愿意再参与政治活动,而人们政治权的实现与否是体现人自由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甚至呼吁:“物化的终止就是个体的开始,就是激进的新建设的主体的开始。”②不仅在当下,马尔库塞对于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持的态度更为悲观,他认为:技术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全新的现实原则。即是物质不再是问题,但是想法和恐惧匮乏了。那时,我们已经结束世界饥饿的状态,但是,技术进步的短缺将会成为严重的问题。
(二)人的自由
在对人的本性认识上,他继艾里希•弗洛姆之后提出要以弗洛伊德的观点来填补在对人心理研究的空白。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有两面的,一面是人作为社会人,也就是其理性的一面,可以称之为“理性人”;另一面则是人作为“自然人”的一面。在关于追求人的自由和幸福方面的讨论,马尔库塞更多地引用了弗洛依德的观点——强调了人作为自然人方面的自由。他认为作为一个人类集体中的人,只能体现出其理性的一面。但是这样通过压抑“力比多”的方式获得的社会生存状态,并不是自由。马克思说过,“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③这也是承认了人作为自然个体的一面。马尔库塞首先提出:“人的自由扎根在人的感性之中。”④人的感性主要体现在人的一种感觉上。这种感觉更容易使他们从自己出发,发现事物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感觉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创造力,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为了追求本能满足的需求。其次,他又将人的自由和其与自然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起来:“自然的解放乃是人解放的手段。人的本能和感官是人的理性和经验的基础,其次与外部自然有关:人的生存环境,即人与自然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形成了人的社会。”⑤这是他从自然人和理性人的先后顺序上进行讨论的,人生来先拥有属于人性的自然权力,但是人又与其他的动物有所不同,人希望在自然中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因此才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社会状态。但是在人们形成这样一个社会状态之后生存的空间和自由又受到了社会中的限制。每一个社会体制都在寻找“自然人”和“理性人”之间的平衡。在马尔库塞看来,这个自由发生的前提“应是在和摧毁自我的世界斗争史,走向自我和发展成为独立的自由,即其自由和满足的方面。”⑥最后,他认为人的自由“不在于使人具有更多的力量,也不是通往天堂,而是走向使人更加和平地与社会自然顽强的抵抗力作斗争。”⑦人类能体现自己有着自由的方式恰恰也就是在体现自身的抗争性和斗争性。当代社会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处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男性遭受到了来自生产线和社会各种舆论的压力,女性则一直被社会所赋予的“自然天赋”所压抑着。
三、科学技术将束缚人的自由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时期,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发展起的是负面作用。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他提到:“当一个社会按照它自己的组织方式,愈来愈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时,独立思考和政治反对权的批判功能就遭到了剥夺。”⑧由此,笔者将从人的“异化”、美学和理想的反升华以及人的政治态度淡化,这三个角度对马尔库塞的观点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人的异化
“异化”是指在人的劳动过程中,能动性渐渐丧失并且遭到其他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发展变得片面且极端,也就是“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作用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旁边。”⑨造成“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马尔库塞看来,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自动化过程表现出劳动的变化,更确切地说,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得人们从劳动中被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对象,然后变成一个主体。”⑩进而他得出,科学技术是人能力的一种延伸,虽然可以让人的某些优点变得更为突出,但是同样也会强化人的某些弱点,使得人的发展失衡。虽然科学技术表面上让劳动者从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但是实际上他们进入了一个更为疲惫的环境,因为“技术以紧张不安和心智劳作代替了肌肉疲乏。”⑪精神上的疲倦使得人们内心的精神遭到了破坏,心智的疲倦使得人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动力也减弱了,最终导致人们渐渐丧失了个性,成为“单向度的人”。同时,马尔库塞认为,由于机器生产线的出现,使得整个发达工业社会就像一个大机器,每个人都只是这个机器上的一颗螺丝,人的自由被来自集体和社会的“需求”所压抑了,并且这种压抑之前只是当人步入社会参加劳动之后才会产生,到现在已经发生在人的早期教育了。那是因为在发达工业社会背景下的家庭教育也受到了这种禁锢的机械思想的影响,家庭在抚养和教育个体的时候只能按照某一个既定好的规则执行,就算家庭想让下一代与这种规则隔绝,最终也会败给电视、收音机等工具。最终家庭教育与社会的规则倾向趋同,大众传媒成为真正的教育工具,并且为新接触世界的人提供了早已准备好的人格愿望等完整的目标取向。他认为,这样的发展所导致的后果是:“人的可能状态和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越大,我们称之为“补充压抑”的要求就越大。这并不利于文明的维护和发展,反而有利于使现在的社会继续存在下去的合法兴趣的本能压抑。”⑫人们的确能在这个社会中得到物质的满足,但是他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劳动,还有精神上的自由,因为大量的精神都被耗费在对物质忙忙碌碌的追求中了。
(二)“反升华”的出现
“压抑的反升华”是马尔库塞在《与文明》一书中提到的看法。他认为:“日益发展的技术性现实,不仅毁灭着传统形式,而且毁灭着艺术存在的基础——质言之,它旨在不仅使某些“风格”失去效力,而且使艺术的实质本身也失去效力。”⑬艺术和美学恰恰是这个时期人们精神世界的最好表达,人的精神通过绘画、诗词等方式表达出来。由于科技的影响,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已经远远不及古典艺术时期,因为只要打开播放器,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听到音乐,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艺术作品的展出,但是这样就使得艺术的内涵不足。科学技术发展到发达工业社会时期时,可以轻易地采用多种手段,以高效的速度生产“艺术品”的复制件。那些复制品很容易进入市场,并且被人们买回欣赏。工厂流水线的生产虽然让不太富有的人也拥有了欣赏艺术的权力,但是他们所看到的作品和能欣赏的层面仅仅停留在“艺术品”作为一幅画、一本书的表层。这样会造成一种文化表面欣欣向荣,实际上却是跟风的不良状态。艺术欣赏本来是艺术有机会得到再升华的过程,但是在这样的扩散下,艺术不仅难以得到升华,反而连其本意都有可能被掩盖。他同时也指出,在这个“反升华”过程中形成了大众文化:“理想从灵魂或精神,或内在与人的升华领域中被拉下来,被转变成一些操作性的课题,这是大众文化的因素。”⑭这里反映出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一个社会的确应该有一种文化的核心,但是这个核心是否就是大众文化?在马尔库塞看来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他认识中这种大众文化只是“物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⑮另一个方面是人的理想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面临着理想物质化的可能性。”⑯人的理想渐渐物化了,但要知道“对世界的物质改造,需要对它的象征、意向和思想进行精神的改建。”⑰如果人类社会还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那么跳脱出一种物化的理想,使得人精神再次可以自由得到升华,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三)政治极端化的苗头
科学技术存在的意义最初是为了帮助人类社会更好地发展,这也是它能与美学和自由相关联的原因,但是当科学技术走向了权力的顶端时,它与美和自由的关系就被割裂了。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它可以“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⑱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由于劳动力被压制,各种物质的匮乏,导致劳动者揭竿而起,以暴力方式获得解放,打碎这个国家所形成的固化机器,以迎来一个相对更公平更自由的社会的过程。但是不难发现,新建立起的这个更自由的社会又会形成一个新的机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不断地打破机器,建立新机器的循环中前进。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这个打破的速度,同时也加快了构建新机器的速度。他说:“如今,统治不仅通过技术巩固和扩大自身的基础,且利用技术为扩张政治权力提供了强大的合法性。”⑲科学技术让人的物质基本上都得到了满足,人在这个物质驱动下想要获得更多,因此不断在统治者的政权控制下忙忙碌碌。当每个人都陷入这种忙碌中,只想着如何获得越多的物质,而不是寻得解放时,整个社会机器就变得不可攻破了。
四、人的自由会被科学技术束缚吗?
(一)科学技术对人的自由存在威胁
马尔库塞所说的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后期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虽然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上与他们有根本不同,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类似的困扰迟早会出现。一是要警惕“科学技术的历史成就,使价值准则转化为技术任务,使价值的物化成为可能。”⑳科学技术一旦让社会的价值准则转化为一种像机器一样的量化标准,就会使得人的生活和机器无异。例如:把人的意义以生产率或者其带来的价值量利益来衡量,或者是把对人劳动的评价异化成为机械地测量允许存在多少量的误差或错误的评价,那么人作为“人”的价值就消失殆尽了。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已经侵袭到了人们的生活。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在,该以一种怎样的观点来看待它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科技发展在带给人们便利的物质生活时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困扰,一部分的人希望能够转变这样的思想,使人对科学关注点走到新的方向。但是,到目前为止,片面的只重视科学方法研究的方式所对人的影响并没有停止。最后,大众文化有没有其存在的必要?马尔库塞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是源于科学技术延伸到了美学层面,使得对美的欣赏变得普遍化,而这时也使得“美”的价值相对下降,可升华的空间变窄。科学技术为大众文化的产生起了一个推进作用,虽然它的产生使得艺术的升华变得缓慢,甚至是抑制了其发展,但是在短期效果看来,大众文化让人们的生活看似变得更丰富了,至少每个人都有了欣赏美的资格。所以,在发展的阶段中,大众文化还是有其产生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必然会产生的,但是大众文化应该是阶段性的产物,在未来的社会中会随着文化的更新而被取代,文化的发展最终会上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人的自由是人可以使用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
马尔库塞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作用,但是把整个社会的极权倾向和人们精神自由的丧失全部归结于科学技术,这其中还是有片面性的,即他扩大了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首先,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功不可没。时代间的更迭都是由科学技术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支持才得以完成。假设失去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许现在的人类还处于最原始的状态。从科学技术的诞生到现在,虽然它曾被统治者当做有力的统治工具使用,但是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物质社会得到了满足,并且根据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如果没有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基础的提升,又怎么构建所谓的上层建筑呢?马尔库塞单方面强调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表面上看起来是重视“人”的重要性,实则是制造了一个乌托邦的幻想。其次,作为理性人和自然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极端。诚然,马尔库塞有关人性的很多观点都来自佛洛伊德,但是他“人”的理论是存在着缺陷的。佛洛伊德认为“人是矛盾的,因为作为理性人,他要面对社会大众,但是作为自然人,他只想面对自己的爱人,其他人包括孩子其实都是多余。”这种观点虽然极大地承认了自然人存在的意义,但是却在另一方面否认了作为理性人的意义。社会可以给予人更多的安全和保护,以最大程度地维持每一个人作为自然人的权力得到保证,然而,如果只是片面地强调作为自然人的自由和幸福,那么人类未来的发展很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未知的极端。人们所追求的,应该是在保持理性人前提之下的自由和幸福。在现代,很多的人被手机电脑等新科技控制着,他们中的有些甚至成为了技术的奴隶,沉迷在技术所带来的娱乐中。但是换个角度想想,科学技术的想法和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其原型目前依旧是来自于部分人类的自由思想,沉迷科技的人所感受的也同样只是一部分人的精神。另一个方面来说,有很多科学家一直都在为研究更高级的科学技术而努力着。换言之,正是因为有部分科学家自由的思想,才给了人类以使用科学技术的机会,人的自由本身就是人创造性的体现。虽然这些完全的“自由人”只是庞大人类社会中的冰山一角,但是只要还有这么一部分人的存在,人的思想自由就不会完全消失。但是这样的说法也伴随着一种质疑,就是这些可以操控科学技术的人是否在未来就会进化成为一种更为高智慧的生物,从而通过技术统治那些沉迷于虚拟环境中的人类。所以,虽然对科技的观念有片面夸大其副作用的缺陷,但是马尔库塞的理论为人们目前所沉迷的技术生活和已经泛滥的各种新科技,敲响了警钟。
[注释]
①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页.
②H•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3月:第187页.
③K•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卷):第97页.
④H•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第138页.
⑤H•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第127页.
⑥同上,第151页.
⑦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第131页.
⑧同上,第3页.
⑨K•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第196页.
⑩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第33页.
⑪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见C•R•沃克:《关于自动化的工厂》.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57年(第19期):第195页.
⑫H•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第4页.
⑬赫伯特•马尔库塞.李小兵译.审美之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61页.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2]赫伯特•马尔库塞.与文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
[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4月。
[4]赫伯特•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3月.
[5]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6]揭晓:人的发展视域中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7]K•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
[8]K•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9]刘晓玉,林志森.论马尔库塞的人道化技术世界[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
[10]西格蒙特•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关键词:人工智能;异化;规范;生态文明观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距今仅有60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广泛的研究领域以及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等令人惊叹。调查显示,77.45%的人认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较大,并且86.27%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利大于弊;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生活影响很小且弊大于利的人权占很小一部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活,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领域等由人类掌控着,所以人类应该尽可能地把人工智能技术的弊处降到最低以便更好地为人类造福。2016年3月份,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h对弈,最终比分4∶1,人类惨败。4月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了一款名为“佳佳”的机器人,据了解,机器人“佳佳”初步具备了人机对话理解、面部微表情、口型及躯体动作匹配、大范围动态环境自主定位导航和云服务等功能。而在这次正式亮相之前,“佳佳”就担纲主持了2016“首届全球华人机器人春晚”和“谁是棋王”半Q赛。人工智能技术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超乎人类的预测,引起了人类的恐慌和担忧。百度CEO李彦宏称,人工智能是“披着羊皮的狼”。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人类醉心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福利中时,更应当注意其带来的负面作用。人类发明和创造科学技术最终是为了造福人类,而非受到科技的异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在此整体趋势之下,不同的人群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有着不同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机器人会不会拥有人类的思维甚至超过人类的问题方面,27.45%的人认为机器人会拥有人类的思维和超过人类;而56.86%的人认为机器人不会拥有人类的思维和超过人类,小部分人对此不是很清楚。由于受到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冲击,如机器人保姆、AlphaGo围棋等智能产品对人类发展带来的威胁,一部分人仍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担忧甚至认为终有一天机器人将代替人类、征服人类、控制人类。但是,大部分的人在机器人是否能够超过人类方面,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机器人永远不会拥有人类的思维并且超越人类,因为人类是技术的主导者,人类掌握着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终究是为了人类服务。这一看法肯定了人类的无止境的创新,然而,在人类醉心于技术创新的同时,应意识到某些创新确实超出了人类的预料,如AlphaGo与李世h围棋人机大战就是人类在技术面前失败的惨痛教训。因此,面对科技对人类的异化,人类要时刻保持警惕,适时地总结“技术异化”的缘由和解决对策。
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随着技术的革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愈加密切。从智能手机的普及到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制成功,再到生产、建设、医疗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都表明了人工智能技术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方式。诚然,人工智能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应用对劳动市场造成冲击;人工智能系统在收集、统计用户数据过程中个人隐私及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人类对人工智能产品的依赖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人工智能引起的责任认定问题等。斯蒂芬・霍金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制造能够思考的机器无疑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巨大威胁。当人工智能发展完全,就是人类的末日。”表示同样担忧的还有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他曾直言,“借助人工智能,我们将召唤出恶魔。在所有的故事里出现的拿着五芒星和圣水的家伙都确信他能够控制住恶魔,但事实上根本不行。”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最不容忽视的莫过于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一系列伦理困境,关于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成了重中之重。
调查发现,47.55%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伦理问题是因为人性的思考,占比较大;而22.55%的人认为是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29.9%的人认为是利益分化与失衡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导致的。由此可以看出导致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现阶段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人工智能是对人脑的模仿,但人脑和机器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人脑胜于人工智能的地方,就是具有逻辑思维、概念的抽象、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人工智能虽能进行大量的模仿,但由于不具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仅能放大人的悟性活动中的演绎方法,不可能真正具有智能,这决定了机器不能进行学习、思维、创造。此外,智能机器人也不具备情感智能,它们根本无法去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也无法自动停止自己的某项行为,所以如果人工智能技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后果不堪设想。可见,由于人工智能自身技术上的局限性导致的伦理问题已经影响到其未来发展。
第二,从规制层面来看,伦理规制的缺失和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伦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科技的发展目标是为人类谋求幸福,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在科技的应用还是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些难以控制的因素,倘若没有相应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制加以约束,后果难以想象。在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缺乏一套成体系的关于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的从设计、研究、验收到投入使用的监督管理方案,也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权威性的规范及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运用的组织或机构。现有的监督体制远远滞后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无法匹配技术发展的需要。缺乏相关监管制度的约束,人工智能技术就不可避免会被滥用,从而危害社会。
第三,从社会层面来看,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误解也是原因之一。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发展迅猛的新兴学科,属于人类研究领域的前沿。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十分有限,调查显示,对人工智能技术只是了解水平较低的人较多,占62.75%,以致部分人在对人工智能技术没有真实了解的情况下,在接触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负面新闻后就夸大其词,人云亦云,最终导致群众的恐慌心理,从而使得更多不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开始害怕甚至排斥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必须清楚,人工智能是人脑的产物,虽然机器在某些领域会战胜人,但它们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也不具备面对未知环境的反应能力,综合能力上,人工智能是无法超越人脑智能的。在李世h对弈AlphaGo的旷世之战中,尽管人工智能赢了棋,但人类赢得了未来。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转向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最终发展目标是为人类服务。但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人类应该趋利避害,使人工智能和科学技术最大化地为人类服务。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从主客体两个角度出发,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找出路。
1.技术层面
(1)加强各个国家人工智能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人工智能自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以来,尤其是近六十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如Deep Blue在国际象棋中击败了Garry Kasparov; Watson 战胜了Jeopardy的常胜冠军;AlphaGo 打败了顶尖围棋棋手李世h。从表面上看,人工智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深究这些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案例,我们发现这些成功都是有限的,这些机器人的智能范围狭窄。造成这一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国际间人工智能技术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还不够积极,所以加强各个国家人工智能的对话和交流迫在眉睫,同时也势在必行。
(2)跨学科交流,摆脱单一学科的局限性。从事人工智能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项科学要想走得长远就必须有正确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的介入。在人工智能这项技术中,有些科学家们可能只关注经济利益而没有引进相应的伦理评价体系,最终使得技术预测不到位,没有哲学的介入,等真正出现问题时就晚了。所以要加强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沟通交流,令科学家能更多地思考伦理问题,提高哲学素养,在人工智能技术中融入更多的哲学思想,保证人工智能技术能朝着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3)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要与生态文明观相结合。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要注入更多的生态思想,这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人工智能发展中,若是产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生态污染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时,人类必须制止并进行调整。人工智能技术要想发展得更好,前景更加明亮,前途更为平坦,就必须保持与生态文明观一致,与人类自身利益一致,为人类造福。
2.人类自身层面
(1)增强科学家道德责任感。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性,而研发的科学家或是使用者有善恶性。人工智能将向何处发展,往往与研发人工智能的科学家息息相关。科学家应打破“个体化原理”,要融入社会中去,关注社会道德伦理问题,承担起道德责任,为自己、他人、社会负责,多去思考自己研发的技术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尽可能去避免,多多进行思考,严格履行科学家的道德责任。
(2)提高公众文化素养。调查发现,对人工智能技术了解水平较低的人较多,占62.75%;而非常了解的人较少,占4.41%;另外,对人工智能技术了解的人占21.08%,不了解的人占11.76%。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对人工智能技术都能有所了解,但都不是很深入,而且仍有部分人对人工智能技术丝毫不了解,所以,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个体的影响是比较微小的,其发展还没有深入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电影的渲染,可能使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并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的人产生偏见。在日常生活中,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使公众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将是缓解甚至是解决人工智能技术某些伦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3)加大监督力度。人类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系统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每项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从产生到使用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好监督工作,以此来减少人工智能技术的负面影响,缓解甚至减少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问题。
3.道德法律用
(1)通过立法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调查发现,90.69%的人认为有必要对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科技伦理问题实行法治,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保证科技的良好健康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条例。然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法律还存在很大的漏洞,相关法律条文滞后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未颁布一套完整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法律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人工智能领域亦是如此。我们都无法预测将来人工智能将发展到何种地步,这时就需要人类预先加以适当的限制,利用法律法规加以正确引导,使其朝安全、为人类造福的方向发展。
(2)构建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准则并确立最高发展原则。要构建以为人类造福为最终目的的伦理准则。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问题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而要防止其带来更多负面影响,构建合适的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准则势在必行。
此外,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最高发展原则 。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应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如此,要将以人为本、为人类服务为出发点,并作为最高发展原则。
四、结语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类只有消除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威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最大化效用,避免伦理困境重演,才能实现人机交互的良性发展,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文杰,叶世伟.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甘绍平.人权伦理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3]杨怀中.现代科技伦理学概论:高科技伦理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王志良.人工情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邹 蕾,张先锋.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应用[J].信息网络安全,2012(2).
[6]王 毅.基于仿人机器人的人机交互与合作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5.
[7]田金萍.人工智能发展综述[J].科技广场,2007(1).
[8]郝勇胜.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哲学反思[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2.
[9]龚 园.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