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6: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基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6-0010-04
基础设施是一个历史概念。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基础设施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的。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将基础设施分为两类:经济基础设施与社会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指永久性的工程建筑、设备、设施和提供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包括公用事业(电力、管道煤气、电信、供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体废物的收集和处理系统)、公共工程(大坝、灌渠和道路)以及其他交通部门(铁路、城市交通、海港、水运和机场);社会基础设施包括文教、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具有为生产与生活等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生产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双重功能,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一、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一)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
1. 基础设施的增加导致总产出直接增加。一方面,基础设施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出的增加将引起总产出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活动总量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也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有助于拉动需求,带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由于基础设施的特性,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投资乘数原理,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创造大量有效需求。Aschauer(1989a,1989b,1989c,1993)的实证分析说明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笔者认为,美国经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的原因是先于生产率变动的基础设施投资的下降。
2. 基础设施通过提高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由基础设施的投资所引起的服务从两方面影响经济增长:第一,基础设施服务,如运输、供水、电力、信息等,是生产的中间投入,具有规模经济效应,投入使用后,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会减轻基础设施使用者的成本。这种服务成本投入的减少意味着使用者利润的增加,从而带来总产出、收入和就业的增长。世界银行对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三个发展中国家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明,在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效应得以发挥的情况下,基础设施的服务成本明显降低。就尼日利亚企业而言,由每千瓦小时8.19美元下降到8美分,而印度尼西亚则由每千瓦小时4.05美元下降到8美分,这种成本非常接近于国际竞争水平――每千瓦小时7美分。①第二,基础设施服务的改善会间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的产出率。例如,基础设施保障了生产从手工向机械化的转变,减少了工人的通讯时间,促进了信息交流的进步等。基础设施被看作生产的免酬因素(未付报酬因素),它通过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收益来发挥作用,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能够“挤进”私人投资。在新增长理论中,如Bougheas,Demetriades和Mamuneas(2000)把基础设施作为节约成本的技术引入了Romer(1987)的内生增长模型中证明了基础设施能够促进职业化和长期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基础设施可视为一种能够降低中间投入品固定生产成本的技术,随着分工和中间投入品的数量的拓展,经济获得内生增长动力。作者利用美国制造业普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分工程度与核心基础设施确实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从而对理论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基础设施的空间配置效应
1. 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差异的一个影响因素。一种观点认为,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与基础设施的地区差异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后者创造了外部性,导致规模经济和投资回报率的增长。另一种观点认为,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工业区位,而不是基础设施。金凤君②认为上述观点主要取决于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发展类型。在基础设施相对短缺的环境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必然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在基础设施保障程度或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基础设施的差异并不一定是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类型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也是不同的。对于那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能源、水利设施等,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有较强作用,而其他类别,如学校教育与卫生保健,主要是通过影响劳动效率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另外,那些与经济增长无直接关系的基础设施,如军事基础设施、某些环保基础设施等,其发展就不一定会带来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2. 基础设施是决定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或地区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合理的基础设施空间配置方式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本地区企业或产业创造更多机会,从而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或对某些新兴行业起“孵化”作用。相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获得良好的基础设施,被迫去寻求高成本的替代方案,结果会对产品的盈利性和生产水平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会降低这些行业或地区的竞争力。世界银行提出的“孵化器假说”认为,小企业在发展之初,倾向于将厂址选择在大城市中心或老工业区附近,因为这样可以较容易地利用到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基本的服务,但是当小企业成长发展后,则倾向于离开这些地方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以看出,小企业的成长发展更依赖于良好的基础设施的公共提供。
(三)基础设施的结构效应
1. 基础设施通过内部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施加影响。作为一个紧密相联的组织网络系统,不同的基础设施部门对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这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加以说明。过去铁路和能源基础设施导致了市场与生产的巨大变化,但近几十年来,这种作用被“信息革命”的作用所掩盖。电子通信技术和服务的电子信息系统在现代经济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生产与分布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涉及信息加工与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出值占GDP的1/3~1/2③,在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也在增加。电子通信技术的变化大大减少了通信成本,扩展了服务范围,还减少了运输费用和其他行业通信服务的费用。这种结果改变了成本结构,提高了信息的地位并由此加强了贸易、制造业、资本流动的全球化趋势,人们之间的接触与文化交流也日渐增多。
2. 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产业结构转换。基础设施的变动不仅是产业结构得以顺利成长的基础,而且它的变动有利于协调产业间关系。首先,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能促进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变动。一方面,它的变动有助于深化产业加工,丰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它的变动有助于扩充市场需求,影响不同产业的发展速度。其次,基础设施投资能带动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供给品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再次,基础设施本身是产业结构的构成部分,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会增加服务业产值,改善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四)基础设施的福利效应
基础设施的好坏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和活动结果,而且影响经济的另一微观主体―――家庭。因为基础设施服务如清洁水、运输、通讯、医疗等是人类健康的基本需要,具备这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是社会福利的基本标准。缺乏基础设施会对人类的健康、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饮用水及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有利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交通运输设施引起的空气污染和安全问题也与人类的健康息息息相关。另外,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电话通讯、网络服务等,能够为人们提供就业、教育和消费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机会。因此,基础设施成本的降低和服务的改善有利于增加人们真实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时间寻求更有效的活动。改善城镇地区的基础设施,有助于失业者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能够获得良好基础设施的小规模公司,会使公司利润水平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公司、企业创立,从总体上增加就业机会。
二、中国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于中国来说,正确认识和理解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必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具有基础设施投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之初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落后的现实所决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导致了对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服务总量与效率大为提高。1981-2000年的20年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近61倍,基础设施投资额由1981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7 580.11亿元。④大规模的投资资金的注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已有研究来看,虽然国外有关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不在少数,但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分析很少。Démurger(2000)是个例外。作者通过对交通和通讯两项基础设施的分析,实证发现交通和通讯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显著影响。通过对各省增长率的进一步分析,Démurger发现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对于弥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客观差异起到了强化的作用,基础设施对于帮助内陆地区接受沿海地区的辐射显得极为重要。Fan and Zhang(2004)考察了基础设施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直观地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非常一致。随后,作者运用联立方程组对农业部门的生产函数和非农部门的生产函数进行了联立估计,结论认为,基础设施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通讯渠道起作用的,其中农业部门对东部地区的贡献为20%,非农部门对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54%。从总的农业部门来看,基础设施解释了40%以上的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也是农业增长的重要动力。范九利、白暴力(2004a,2004b)利用中国总量数据和地区数据进行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联的一系列检验。实证得出结论: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具有显著的增长推动效应,其产出弹性大约为0.695,大于非基础设施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包含基础设施资本要素的生产函数表现出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特征;基础设施对其他要素有很强的替代弹性。金凤君(2004)重点分析了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者指出,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的纽带。由多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在地域空间上紧密布局而形成的基础设施束(或基础设施走廊) 是带状经济发展的激发器和助推器。基础设施束的线路走向决定了“带状经济”的空间分布范围和形态,基础设施束的支撑能力和联系能力决定了“带状经济”内部及对外联系的能力、强度及本身实力,基础设施束的空间组合状况决定了“带状经济”的空间结构和组织结构(见表1)。
综上所述,尽管有关中国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很少,但是少数的文献同样证实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纵观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极大的发展,却仍然没有摆脱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的局面。比如,在交通门类基础设施中,中国与美国国土面积大体相当,人口还远多于美国,但是中国高速公路密度在2000年时还不足美国的1/5。在通信门类基础设施中,中国每千人互联网用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在电力门类基础设施中,中国人均装机容量仅为美国的1/12,人均发电量和用电量为美国的1/1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行业占GDP的比重不仅明显低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还存在不稳定和下降的趋势。基础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加剧了城乡二元化结构特征。这说明中国应该不失时机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注释:
①转引自邓淑莲:《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36页。
②参见金凤君:《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4期,第71页。
③参见Christine Kessides,“The contribution of infrastructur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1993,p16。
④参见王任飞,王进杰《中国基础设施发展现状评析》,《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8期,第2页。
参考文献:
[1]唐建新,杨军.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
[2]金凤君.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
[3]李伯溪,刘德顺.中国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1995,(2).
[4]王任飞,王进杰.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现状评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38).
【关键词】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
前言
自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就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但目前仍然停留在逻辑思辩的角度,缺乏实施层次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没有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本文不揣浅陋,提出并论证此问题,以期引起经济理论界的关注与思考。
1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建设现状
目前,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现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从理论定义的角度来看,尚且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由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缺少相对统一的理论基础,所以目前的理论定义一直是次啊用的布伦特兰夫人定义,其中比较推崇的思想是“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福利增加时,不会使后代人福利减少”,对上诉内容进行分析的话,很容易得出:可持续发展可以被看作是无代价的发展过程。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生态环境一定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收到一定的破坏,而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②从理论内涵的角度来看,尚且存在一些模糊性,这一现象也是由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造成的,内涵中并没有确切的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内容,甚至对发展的措施以及注意事项也模糊不清,在发展于环境中不能有效区分重点。那么如果二者在运行过程中不能相互协调,该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③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统一理论基础的缺失,导致可持续发展经济课题研究停滞不前,其自身的统一性于整体性得不到发挥。
所以针对这种现象,首要的工作就是能够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统一理论基础,在这一基础结构要求下才能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可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能够层次清晰的开展。
2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我们都知道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它关系到生态环境、资源环境以及人口环境等等方面的发展与治理。同时我们也知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和生态环境中的能量与物质做交换的,那么人类的经济发展行为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使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总的来说就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生态环境与系统的良性循环,在这一干扰过程中就会对生态环境的资源造成破坏,凸显出的使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以此表现出的效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
那么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不会因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就被抵消,只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将这种经济发展成本降到最低。在降低的范围内能够对二者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一是生态系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得到良好的修复,其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要低于所得到收益,这一循环过程是遵从了成本-收益法则。那么,从这样的实际发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将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系统能够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利用有效的资源,最终实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大大缩小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
3.1重新界定可持续发展概念。根据上诉扥内容我们可以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总结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依托在人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有机结合之上,从而实现的制度以及政策,在发展过程中以激励与约束制度遏制当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采集,同时讲人类经济发展的成本减少到一定范围,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结合,最终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3.2强化可持续发展制度安排。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相关制度安排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第一,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与作用,所以要在生态系统资源的利用中合理介入价格机制,之后利用市场机制来科学合理的控制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利用,以促进我国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节约经济发展成本。第二,强化我国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在制度安排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市场秩序性的合理维护以及相关法制法规的有效建设,要按照政府的要求来实施行政规制中的内容,以法制手段来约束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使之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污染指数降到最小。第三,最重要的是市场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这样才能够使资源环境市场占有一定的优势,进一步实施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3.3建立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政策的引导与约束作用使无可厚非的,所以可持续发展想要从理论向实践过度的话,需要政策性的强化与引导。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已经明确了关于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保护的内容,所以生态环境这一内容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是占有一定份额的,所以针对经济发展主体来说,政策性的引导应该体现出减免、补偿、鼓励、优先等形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引导其保护环境,使我国的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能够相互协调。
4 结论
综上所诉,就是对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成本控制,生态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有效保护环境资源,这也是可持续经发展经济学的统一理论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能够长期、有效的依存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1公共交通方面
临沂市第一产业比重较大,通过开展公共交通建设,开通城县客运和县际快运,初步形成了“内成网、外成环”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实现了农副产品的便利销售,对于进一步加快构建“农-超联合”、“农-企联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2教育科技方面
教育事业和科技发展是提高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的动力来源。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青年劳动力流失现象严重,农村人口以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管理方式的影响,农村地区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辍学率较高,这就更加凸显了开展农村科教事业建设的重要性。截至2015年年底,临沂市共有各类学校1781所,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生的入学率达到100%,有利推动了农村地区教育设施的完善和教育事业发展。
1.3环境卫生方面
由于环保意识淡薄、缺少必要的污染处理场所,农村地区的生态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临沂市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点、沼气池等,大大改善了农村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医疗卫生方面,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高效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残暴人数达到916万(201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升到85元。
2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瓶颈
2.1整体水平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临沂市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重视,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偏低的客观情况,基础设施的全面普及仍然面临巨大工作压力。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逐年上升,但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仍然滞后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除此之外,农村地区需要发展的基础设施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提出了较高要求。
2.2缺失政策支持,资金管理困难
如何发挥有限财政资金的最大利用价值,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所必须考虑的焦点问题之一。客观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前期投资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乡镇企业,都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产业经济发展中来,以便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3.1适当增加投资,优化资源利用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需要政府增加必要的财政支持,也需要相关建设部门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以便于利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最高的建设成果。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除了中央财政部门划拨的专项资金外,还可以倡导地方企业进行融资,并给予地方企业一些政策优惠和便利条件。近年来,临沂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采用"旅游反哺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协同进步。
3.2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管理体制
在有些情况下,国家增加了某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但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政策的失效,所以必须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应将政企分开,企业应独立自主,自负盈亏,为农业生产提供的各种服务都要收费。所有农村基础设施要尽可能实行资本化和价值化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明晰产权,按企业化原则经营。
参考文献:
[1]胡立凯,陈夏萍.绥阳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08):164-165.
[2]陈佳慧,张婷婷.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4(14):131-133.
一、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设施简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2、近期农村公路建设的突出矛盾。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但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以土路交通为主,遇到天气不好,道路泥泞;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密度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已修建的沥青公路堡坎基脚不扎实、路面薄、使用时间短;路政管理力度不够,养护资金缺乏保障;在农村公路新建、重扩建过程中,少数农民缺乏大局意识,依赖性强;农村公路建设占地、拆迁和青苗补偿等工作难度加大,所有这些问题,给农村运输带来诸多不便,阻碍了商品的流通,给农民带来不少损失,影响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饮用水安全隐患大,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饮用水重金属矿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受工业发展影响,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造成饮用水水量短缺;受经济发展影响,偏远地区吃水困难,而自建水窖等储存的饮用水中微生物、细菌超标,使用时虽经过煮沸,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亟须加快解决。
4、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季节性、区域性缺少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浪费、效率低的状况较为普遍,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中国灌溉用水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
5、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用电贵、用点难。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区相比,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首先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只有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水利建设,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建设农村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四是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实现同网同价。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逐步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另外,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系。要明确划分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的责任。统一财政来源的渠道,避免重复或推卸责任的情况。建立自上而下的资金管理体系,做到资金的统一性和管理的统一性,避免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来提供基础设施,最大限度的利用地方政府的优势,控制资金成本的外溢。
其次,建立资金的效绩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监督和确认资金的来源和走向,实行抽查和监督制,提高财政农用资金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库区移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青海,西部水资源重点开发区,与其他地区一样,由于当时国家财力所限,库区移民的前期安置补偿标准较低,又缺少有效的后期扶持,致使移民安置区生活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现移民安置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解决青海省库区移民安置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范围和方法
1.1研究范围
为确保调查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青海省龙羊峡水库作为研究样本。龙羊峡水库位于青海省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灌溉、防洪、防凌、养殖、旅游等多种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龙羊峡水库地处高寒干旱地区,淹没涉及海南州共和、贵南两县的曲沟、铁盖、沙沟、拉乙亥、茫拉等5个乡,28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后期扶持人口29700人,其中农业安置21200人,分散安置1275人.在农业安置人口中,库区后靠安置7300人、县内近迁安置13100人、迁县安置800人,两次移民共投入安置资金1.5亿元。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并结合半结构式的访谈对青海省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2.1移民收入水平较低
由于库区移民群众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的经济作物较少,农业经济效益低。加之移民的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落后,大部分移民区以传统的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根本谈不上产业化。
1.2.2耕地资源少,粮食保障率较低
移民安置区耕地少、质量差。青海省地势高耸,坡地多,土质多为湿陷性黄土,保灌困难。开垦的土地需要多年才可以熟化和稳定。新开荒的耕地土质差、未熟化、肥力低,其中部分耕地由于土质疏松出现了严重的塌陷、裂缝等现象,部分耕地土壤透水性差,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产与收获,无法满足当地群众吃穿住行的需求,丧失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坝区安置区,几乎无宜农开发的未利用土地,农业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短缺。
1.2.3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移民安置区虽已实现“三通一平”,但移民安置区的公共设施任存在严重老化、不配套,工程质量差、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在排水和灌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故而,库区医疗、教育、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库区移民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库区经济的良好发展。
3制约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3.1认识不够
在移民安置初期由于当时人们对移民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移民安置规划深度不够,移民安置方案与实施脱节。
3.2投入不足
如果要从根本上提升移民收入,必须加强完善农业相关基础设施,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进而提升移民收入。在龙羊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多移民安置区的生产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严重制约区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移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3.3移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移民增收困难
龙羊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大多数移民由于前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运用不足以此制约了移民增收的渠道,阻碍了移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入户调查,我们发现填写调查问卷的人中,有59.36%的村民,教育程度仅为小学或小学以下,18.75%的村民教育程度为初中。村民接受教育层次低,技能水平不高,也限制了当地村民寻求其他的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有利于当地农民开展生产、生活的技能培训。
4对策建议
4.1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转变工作重心
在政策扶持上,建立健全移民补偿款拨制度和方式,例如:可以直接发放补偿款给移民,虽然总体上补偿的面比较大,移民具体也拿不到很多的补偿费用,但是可以从根本上、直接性的对移民生活进行贴补。又如:可以直接负担移民的水电费用,进而减轻移民生活负担。
4.2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办理培训类学校
当地村民普遍教育层次比较低,对于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需求高。截止目前,全镇共有化技术教育学校9所,其中镇级学校2所,村级学校7所。在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希望能多参加畜牧类知识培训,以满足自身家庭畜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贴近群众,开展适合群众需要的培训类课程。
4.3大力发展库区经济,增加移民自身“造血”功能
要建立专项用于移民直接受益的资本金补助或小额贷款贴息,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厂。在此基础上,帮助移民建立实现产销一条龙的稳定收益渠道,使大多数移民有一个支持家庭经济的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白月竹.水库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识别与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6)
[2]杨志平,胡宝,赖玺婷.广西库区移民安置问题分析及其安置模式选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姓名:桑知措,出生年月:1986年10 月,性别:女,民族:藏族,籍贯:青海省黄南州
学历:在读研究生,职称: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桑知措、女、藏族、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循环经济的本质
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线,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却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社会发展的根本是既能保证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能够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实现全人类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沃土”,也是社会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区域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将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务必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价值重构等融合为一体,构建循环区域经济发展新体系。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分析
1.区域的自然生态基础。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把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差异较大,主要包括:一是南北差异;二是东西差异;三是山区与平原地区差异;四是沿海与内陆差异;五是城市与乡村差异;六是边疆与腹地差异。每种差异均包含着土壤差异、地形地质构造差异、动植物差异、气候气象差异等。
2.区域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人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特定经济基础。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基础好的地方越来越富饶,经济基础差的地方发展速度较慢。我们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仍然离不开经济基础,但这个基础可以进行人为地调整与约束。例如,为了促进某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发展,可以进行适度的经济扶持,这就类似于招商引资,但这种经济扶持又不等于招商引资,最大的区别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不一定是真正的循环经济,这些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可能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但进行循环经济建设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而落后地区,想发展循环经济却困难重重,缺钱可能导致这些地区永远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3.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从整个社会来看,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的技术,这些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二是有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这些技术为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起到保护作用,让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相融合;三是零污染技术的研发,目前的许多科技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这些经济实体也应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技术。技术基础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质量,现如今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只是在技术的推广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障碍。这些障碍不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而是技术推广中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我国的许多企业存在着两类运作问题,一是引进环保的技术设备资金缺乏,就只能随意或偷偷地排放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二是迫于某种因素,虽然配备了较好的环保设备,但出于运作成本问题,只有在有关部门检查的时候才启用这些设备。
4.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我国的相关部门,制定了许许多多的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些制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宏观指导性政策,给经济实体以较大的发展空间,促进投资与再投资;二是微观性的约束性政策,凡是涉及人民大众利益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均有必要引导与约束。出于特定的目的,有些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得很自私,说是自私主要是因为引资只考虑能否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而较少或根本不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绩,明明知道某些投资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也要大肆引进,在自己荣耀地去往他处后,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繁荣”局面,也留下了影响子孙万代的毒瘤。所以说,制度建设也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社会文明的过程,每一名有良知的社会分子都应该以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选择自己的行为。
三、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1.深
入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理论是全新的经济领域,既包含传统经济的理论内容,也包含着适应全人类健康发展的全新内容。这个全新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重新考量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二是经济发展对人类幸福指数的相关关系研究;三是新经济实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四是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循环经济的作用与地位。
2.出
台刺激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政策与制度,这些政策与制度既能约束经济实体的运作,也能保护经济实体的运作,但是,特定的政策鼓励,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推动力。这些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必须由政府承担,而且其内容必须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获得优惠政策经济实体的资格;二是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及执行标准。
3.强
化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技术研发,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能源等战略性资源短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存;而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不合理利用等问题比较严重。生态环境的透支仍很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正在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形成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依赖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的技术研究。
小结: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与中国会计梦是基础前提关系。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会计梦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是中国会计梦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中国会计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中国会计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养分,中国经济发展是中国会计“强国梦”的坚实基础与重要前提。因为经济发展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党的“十”明确指出,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与会计改革发展是相辅相承关系。经济学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与该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体现出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同样,一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反射作用,体现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力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它包括:资金、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者及其所具有的知识水平、生产技术等要素。生产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包括:经济政策、财经制度、会计准则、思想认识、人与人的分配关系等要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促进经济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阻碍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和会计改革发展是同一矛盾的两个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当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当时的经济政策、财经制度、会计准则、分配关系等已经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阻碍了经济发展。这时,生产力迫切要求生产关系中的经济政策、财经制度、会计政策、会计核算制度等进行改革、创新、发展,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企业引入了大量外资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政策、财经制度、会计改革等发展,因为会计改革等要素的发展,所以促进了经济进一步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对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经济条件和基础,在继承中转型,也要顺应形势变化在创新中升级。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者联动起来,重点推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方面的作用,推动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以上措施都是根据经济基础的范畴,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这些措施综合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生产力的基本内涵,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中的经济政策、财经制度、会计准则、思想认识、分配关系等要素在较短时间内容易改变。生产力中的资金、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生产者及其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等要素在较短时间内不易改变。但在特殊情况下,生产力的某些要素快速发生改变,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使生产力实现了从低一级向高一级“质”的飞跃,从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与会计改革发展互为因果、相辅相承,循环往复不断地进行下去,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三,中国会计改革发展与中国会计梦是动力源泉关系。会计改革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和人力资源支撑,为中国会计“强国梦”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会计改革发展对中国会计梦提供的动力和源泉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的。中国会计梦是一个较长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在会计行业的反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所以,会计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中国会计“强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要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也要过三个重要阶段,即:中国会计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提升阶段、建设会计理论强国阶段和建设会计强国阶段。为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与“中国梦”,每个会计人要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牢记会计强国梦。会计强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和“中国梦”的力量蕴藏在每个会计人的心底,体现在具体工作上每个会计人要用苦干实干的具体行动做好自己的工作,要用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的优异成绩助推“中国梦”,为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和“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牢记会计人的使命。服务经济发展是会计工作者的本质任务,每个会计人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认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前提下努力促进本单位、本系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一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与新会计准则体系,认真落实会计核算规则制度、财务报告制度、会计内控制度、会计考核制度等。二要认真执行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从会计账户设置、会计科目的使用、会计凭证的审核与制作、会计报表及附注的编制等都要认真制作,符合规范化标准要求。三要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违法违纪现象,忠于职守、廉洁自律,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及时、准确、完整地入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第四,克服无关论。会计人员要把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进行分析、归纳、提高,并向有关部门或有关杂志反映,遴选出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会计改革发展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为建设会计强国做出了贡献。第五,认真撰写论文。会计人员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新任务,用鲜活的经济活动和会计改革发展的实践,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价值的会计理论,以丰富我国会计理论宝库和世界会计理论宝库,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为实现中国会计“强国梦”贡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