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的发展阶段

农业的发展阶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0 14:46: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的发展阶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的发展阶段

篇(1)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变系数;工业化

一、引言

一国经济增长必然伴随产业结构演变,不同国家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产业结构演变程度也不相同。为了更好的分析各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以及各国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提出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方法作为衡量指标,分析各国产业结构发展轨迹中的差异,以及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的一般规律。本文选取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分析。

二、产业结构演变系数

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是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作为基准值,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进行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相加得出产业结构演变系数。产业结构演变系数主要是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中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并以此来判断主要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基本公式可以表达为:

式中:DCIS――产业结构演变系数;A――第一产业占GDP比重;I――第二产业占GDP比重;S――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在公式(1)中,产业结构演变系数值域为1∞,当DCIS=1时,说明一国第二产业占比最大、第一和第三产业占比非常小,A/I、S/I值接近于0,则此国就处在绝对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中,但这是一个极限情景,很少会有国家处于此极端情形。相反,当DCIS值趋近于无穷时,说明一国第二产业占比已经最小化。一般情况下,当DCIS∈(1,3)时,一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大于第一、三产业比重,国民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可见,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应呈“U”型分布,左侧最高点为农业经济发展阶段,最低点为工业化发展阶段中的重化工业化发展时期,右侧最高点为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接下来比较分析五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的一般规律。

三、比较分析

将五国各阶段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数据代入公式(1),得出五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值,并形成五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如右图所示。

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大致成“U”型走势。“U”型曲线左侧最高值A点(1799年),DCISmax=8.333333,是所分析时间段美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高值为40%,为农业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此时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发展,1799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就已经达到48%,所以致使此点DCIS值明显高于曲线右侧高点C。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产值逐渐下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至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产值逐渐上升,曲线从左侧最高点向下滑,过度到工业化发展阶段,这期间曲线上下波动,是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危机造成的。当下滑至“U”型曲线最低值B点(1955年)时,DCISmin=2.59063575,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大为38.6%,为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曲线越过最低点向右上方滑动时,逐渐向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过度,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并开始占居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曲线右侧最高值C点(2013年),DCISmax=5,是所分析时间段中美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值为79%,而此时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已缩小至1%。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大致成“U”型,说明美国产业结构已完成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阶段至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演变,产业结构演变的走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的一般规律。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成明显的“U”型走势。“U”型曲线左侧最高值A点(1946年),DCISmax=3.802281369,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高为38.8%,农业经济占居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产值逐渐上升,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从左侧最高点下滑至“U”型曲线最低值B点(1970年),DCISmin=2.15424386,是所分析时间段中日本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高值为46.42%,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曲线越过最低点B向右上方滑动至右上方最高点C(2013年),DCISC=3.84615384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为73%,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从曲线趋势可知,日本产业结构已彻底完成工业化发展进程,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的走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的一般规律。

德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大致成“U”型走势,“U”型曲线左侧最高值A点(1850年),DCISmax=4.385964912,分析时间段中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高为44.8%,为农业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曲线从左侧最高点下滑至最低值B点(1935年),DCISmin=1.776198934,是所分析时间段中德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高值为56.3%,为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以后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开始快速跳跃上升,德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至最高值C点(2009年),DCISmax=3.77852503,是所分析时间段中德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值为72.73%。从曲线趋势可知,德国产业结构已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其走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一般规律。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尚未形成完整的“U”型,应该正处于“U”型走势的底部位置,说明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最高值在A点(1952年),DCISmax=4.784688995,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50.5%,在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为了调整由于战争导致的产业结构落后问题,1958-1960年“”运动急于求成发展重工业,使曲线向右下方滑动,在B点(1960年)处形成一个最低点,UB=2.24719101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4.5%。1961―1965年对国民经济进行重新调整,经历五年时间产业结构比例渐趋协调,曲线位置上升至C-D点之间。但随后发生的十年“”又使产业结构政策重心回归至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曲线向下滑至E点(1976年),DCISE=2.214537015。这一阶段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导致曲线变动幅度很大,且DCIS值都很低,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1978-1992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处于产业结构纠偏阶段,改善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提升,第二产业内部以轻工业发展为主,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实现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换,曲线缓慢上升至F点(1992年),DCISF=2.395909192,国民经济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1993年,以市场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化,工业结构中轻工业所占比例逐步下降,重工业却占居重要地位,工业化发展进程加速,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呈现下滑至最低点G(2008年),DCISmin=2.059807713,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8.55%,为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2009年以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开始缓慢下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曲线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DCIS=2.272727273,但仍处于“U”型曲线的底部,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印度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走势较平缓,系数值较其他国家高,尚未形成完整的“U”型,说明印度尚未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曲线最高值在A点(1952年),DCISmax=6.211180124,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最大为50.5%。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下降,曲线缓慢向右下方滑至B点(1991年),DCISB=3.819689048>3,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30.13%,说明印度仍处于封闭条件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且经济增长幅度非常有限。曲线的最低点C(2007年),DCISmin=3.421091286>3,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7.84%、29.23%、52.93%,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发展模式,处于服务经济发展阶段。但一般情况下,按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走势来看,处于“U”型曲线最低点时,一国国民经济应该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但此时印度第三产业却占居主导地位,说明印度经济并未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直接由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三产业,说明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不大,在印度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高且比较落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工业化革命。虽然,国民经济已经以服务经济为主,但实际工业却仍处于初期向中期过度的发展阶段。因此,印度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首先,美国、日本、德国的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均已处于“U”型曲线的后半部分,正处于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其中,美国DCIS值整体高于日本和德国,因为在18世纪末美国处于农业发展阶段时,第三产业就得到了发展,所以,第一、三产业两项加到一起产生的DCIS值就会高于日本和德国。

其次,日本DCIS曲线从左侧最高点A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过渡到最低点B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仅用24年时间,而美国、德国在19世纪70、80年代时的DCIS值与日本在A点1946年的DCIS值相当,DCIS值的最低点分别在1955年和1935年,美国、德国分别用了75年和65年的时间。可见,日本发展工业化晚于美国、德国,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且在DCIS最低点时,日本、美国、德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46.42%、38.6%、56.3%,说明德国经济中的工业份额重于日本、美国,而日本也重于美国,直到现在三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的份额也是德国大于日本,日本大于美国。

再次,中国、印度的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均处于“U”型曲线底部,但两国经济却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的最低值DCISmin=2.059807713,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48.55%,第二产业占居主导地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印度经济发展也处于“U”型曲线底部,DCISmin=3.421091286>3,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7.84%、29.23%、52.93%,国民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的却是第三产业,以服务经济为主。但实际上,印度工业却正处于初期向中期过度的发展阶段,造成这样格局的原因可能是印度在参与世界分工的初期就受到中国产业竞争的制约,而未能发生大规模的工业化革命。所以,即使中国与印度均处于“U”型曲线的最低点,但实际上所处的发展阶段却截然不同。

最后,从五国产业结构演变系数曲线可知,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印度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GDP比最大的年份分别在1955年、1970年、1935年、2008年和2007年。可见,虽然五个国家产业结构演变轨迹均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系数的一般规律,但五国产业结构演变中各个节点的时间却有很大差异,产业结构演变程度有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1]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58(4)

[2]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Z]

[3]匡志成.日本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955-2010)[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定量分析;层次分析

一、生态农业发展评价的问题及现状

生态农业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理论来指导、组织和发展生产的农业。它的特征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环境生态不受破坏,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推行生态农业对我国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现有生态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切实的评价可以反映国家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这样有利于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估体系

文章结合我国农业的实际状况来设定评估所需的指标,并按指标筛选、模型构建、数据的获得及处理、阶段划分这四个阶段来分步完成评估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的筛选

根据上文的论述,以评估生态农业发展程度为目标,首先应该满足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方面的要求。由于我国的生态农业现在还需要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我们将“政策支持力度”和以上三个要求同列为第一层的准则。要实现这四项基本要求还需要一些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指标。通过对专业书籍的阅读和向湖北省农科院专家的咨询,我们认为拟定的具体准则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可与国际进行比较分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获取当今世界生态农业发展的最新信息。所筛选的指标为:经济效益方面有从业人员的人均收入水平、生态农业增加值占农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效率;生态效益方面有农业生产的环境状况、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可循环性;社会效益方面有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生态食品(主要指绿色食品)的认证情况;政策及科技支持力度方面有生态农业政策的开放性和完备性、政策的执行力度、生态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根据以上11条指标的性质及与四条基本准则的关系,我们可构建出一个层次评价结构,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二)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一小节的指标层次,我们构建了生态农业发展程度评估分析的模型组,该模型组包括总模型(AMt)和子系统模型(Jt)。模型原理是根据指标层中每一个指标进行评估,并得出相应的分数。将所得的分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子系统模型(Jt)得出准则层每一个准则的得分,然后再利用总模型(AMt)计算出最终的加权平均分数。最后,再进行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数层分割,根据评估所得的分数判断受评估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即可看出它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

1、基本模型构建

2、数据标准化方法

在指标层次中,我们有几项指标是需要专家根据其经验进行主观打分的,而另外一些指标则有其客观的数据,因此指标数据之间的单位和初始计量方法就会不同,通过标准化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指标数据标准化的主要思路是:假设每个指标评估所得到的值是xi,xmin表示现在发展的最低水平,xmax表示未来我国发展到最理想状态的水平。Zi表示标准化后的得分Z■=■,其中V=xmax-xmin。

对于从业人员教育水平的标准化,我们将教育水平划分为0到1之间的6个层次,看实际情况落在哪个区间就可先得出它的得分。

(三)发展水平的阶段划分

根据经验我们把生态农业的发展化分为六个阶段,每一发展阶段所对应的标准化得分如下:0.9以上为准备阶段,0.9~0.7为起步阶段,0.7~0.5为初步发展阶段,0.5~0.3为较大发展阶段,0.3~0.1为规模发展阶段,0.1以下为高度发展阶段。

三、模型的实证检验

接下来将通过对武汉市江夏区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估对模型的应用进行实证检验(这一实证检验所用到的所有数据出自康柯小组成员于2007年2月进行的江夏区生态农业发展状况的社会调查)。

(一)数据的获得及说明

1、从业人员的人均收入水平。通过调查我们得到江夏区受雇于生态农业园的劳动者的年人均收入是6000―7000元(已扣除食宿),若将这些劳动人员每年的食宿费用折算进来的话,其收入水平应为9000―10000元。种植苗圃、大棚蔬菜、建沼气等从事比较基本的生态农业劳动的农民年人均收入为8000―10000元。而通过网上调查,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生态农业已经发展的相当好的地区农业劳动人员的年人均收入为30000―4000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240000―320000元。以此作为参考值,根据我国和以上三国货币购买力水平的差异,我们将我国从事生态农业劳动人员理想的人均收入水平定为60000元(按现在的价格水平)。而我国现在从事农业劳动人员年人均收入水平的最低层次在1000元左右。对于江夏区从业人员的年人均收入水平取9000元。则标准化后的结果为0.86。

2、生态农业的增加值占农业总增加值的比重。根据江夏区统计局及农委的资料,本区2006年农业总增加值为24.21亿元,其中渔业养殖(水产)的增加值为5.6112亿元,苗圃的增加值为0.2279亿元,果园的增加值为0.8754亿元。林业增加值为0.1019亿元。以上五类是江夏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方面,我们以它们增加值的和来作为对江夏生态农业增加值的估计,得到其生态农业增加值为6.8164亿元,其所占比重为0.28。而我国发展到理想状态时这个比重应该为1,现在最差的状态该比重应该为0,同样计算得Z2=0.72。

3、本区生态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为20000―30000元/人。美国、澳洲这一指标的值约为60000美元/人左右,以此为参考值,我们将这一指标在我国达到的理想状态时的值定为250000元/人。根据了解,现在最低的水平应该在约2000左右,计算可得Z3=0.91。

4、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通过调查得知本区农业劳动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多为小学到初中程度,根据上面叙述的有关这一项的评分及标准化处理方法可得,本区这项指的得分为0.4,Z7=0.6。

5、生态食品的认证情况。本区农业产品的全部品种约300种左右,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有126种,所占的比重为0.42。未来我们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中这一比重为1。现在全国各地每个地区几乎都设立了绿色办公室来专门负责有关绿色食品的认证。目前这一比重最低的部分地区在0.1以下,取xmin=0.1,由此计算得Z8=0.64。

(二)主观数据的获得

我们请到了湖北省农科院的几位专家来为江夏区主观指标各项打分,以每项的平均分然后稍加修正作为其实际分数,然后再按照上面标准化处理的思路计算标准化后的得分。

1、本区农业生产的环境。专家认为江夏区总体环境污染较少,但由于靠近市区,受武汉市区大气污染的影响,因此其农业生产环境并不十分理想,得分为65分。计算得Z4=0.35

2、本区农业生产得可持续性。得分70,计算得Z5=0.3

3、本区生态农业生产的可循环性。专家说本区利用沼气池发酵后又可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因此,江夏区这一项可以给85分。计算得Z6=0.15

4、本区政策开放性与完备性。专家认为现有政策开放性已经较好,但完备性不足。得分65分,计算得Z9=0.35

5、政策执行力度得分是60分,Z10=0.4。本区本区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得分是55分,计算得Z11=0.45。

(三)权重

准则层中四个子系统的权重分别是0.25,0.25,0.25,0.25。子系统1(经济)中三个具体指标的权重依次为0.25,0.5,0.25;子系统2(生态)中各权重依次为0.4,0.3,0.3;子系统3(社会)中各权重依次为0.3,0.7;子系统4(政府及科技)中各权重依次为0.3,0.3,0.4。

下面对指标层中各指标得分标准化处理后的得分进行汇总,见表1。

(四)计算结果

J1=0.8025,J2=0.435,J3=0.493,J4=0.405 AMt=0.53

由此可见,江夏的生态农业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这一结论也符合实地调查的情况。本模型的思路不仅可以用来评估生态农业的发展程度,通过建立不同的指标也可以推广到评估农业现代化程度等多方面,根据最终计算的标准化得分可以很清楚看到实际水平与最终理想的状态还有多远的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兆骞.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出版社,2001.

2、杨万江,徐显明.农业现代化测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中国环境中心.国外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研究进展[R].2005.

4、石中元.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农业[J].未来与发展,2001(11).

篇(3)

关键词:东莞,城镇化,探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ongguan urban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dongguan befor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a backward agricultural county, urbanization rate but 16%, development up to now has been formed a modern city. The urbanization is up to 95%. Form 4 areas and 28 for the satellite ground level city town. Fundamentally the dongguan rapid rise is the power of labor, capital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initial motive force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town of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basic power,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urbanization social spiritual power. The dongguan out of the way of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way of the urbanization of dongguan, for the nation's urbanization provides template, and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dongguan, urbanization, explored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东莞城镇化的历史发展

东莞有人类活动已有六千年多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东莞历史上是东晋咸和元年,即公元331年,设立东官郡宝安县。县治所设在东莞场(现在深圳市南山区南头镇)。公元757年县治所迁到涌(现在莞城)。建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到明展成大县叫新安县。清代末年发展有68墟和27市。形成以虎门为军事重镇,以石龙为商贸中心,以莞城为政治中心的格局。

1949年10月17日东莞解放了。建国后,东莞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但是到改革开放前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县。从1978年到现在,短短30多年,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一跃成为一个有活力的现代化的城市。东莞城镇化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1东莞城镇化的初始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

这一阶段是慢长的30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个纯农业县。农村人口占90%以上。城镇化过程,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农业在默默为城镇化做积累,但十分缓慢。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78年东莞城镇化率只有16%,这一阶段是城镇化初始阶段。

1.2东莞城镇化的创新发展阶段(1978—1985年)

党的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东莞大地。全市各镇掀起改革开放的。首先,大稿“三来一补”,这是东莞城镇化过程的伟大创举,是东莞快速发展的基础。其次,农村搞联产承包,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再次,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招商引资为东莞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中心”打下了基础,还有从内地吸引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在东莞的结合,创造出东莞城镇化的奇迹。

1.3东莞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1985年—2000年)

在短短的5年内东莞城镇化高速发展。首先聚集大量的人口,全国各地

的外来人口大量聚集在东莞,2000年户籍人口152.61万人,外来人口254.72万人,到2005年户籍人口为165.65万人,外来人口584.98万人,到2010年户籍181.77万人,外来人口640.25万人,总人口2010年达到822.02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已达到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其次,大力招商引资,特别是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美国等企业被吸引来了。内地的亷价劳动力,东莞优惠的土地政策,还有东莞人穷则思变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使资本和劳动结合,创出巨大的财富。再次,东莞城镇化的快速成长,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形成,特别是28个镇,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镇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的特点.例如:虎门镇以服装生产加工销售为主

要特点;厚街镇以家具和制鞋为主为主要特点。

1.4东莞城镇化稳健发展阶段:(2000—2012年)

2010年统计人口显示,共有常住人口822.02万人,已形成一个特大城市,城镇化达到90%,从人口角度东莞城镇化比较高的水平。

从经济上看,(1)三大产业结构重大变化。由1978年的44.6:43.8:11.6发展到2010年0.5:57.3:42.2;2011年0.3:50.5:49.2。(2)国民生产总值新变化。2007年全市为3151亿元,比1978年6.11亿元增长119.8倍,年增长率为18%,财政总收入2007年为540亿元比1978年0.66亿元增长816.5倍,年增长26%。

全市道路交通四通八达。2000年以来,东莞先后建成了,莞深高速,常虎高速,东莞大道,东江大道,松山湖大道,环城路,东部快速干线,港口大道,西部干道等高等级公路。并还升格了全市10条重要道路,基本上形成由高速路,快速路,主干道路和次干道路组成的城镇化交通网络体系。,

2东莞城镇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篇(4)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 产业特点 投融资渠道 产业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08-02

引言

截至目前为止,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投融资活动和投融资渠道不畅通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是农产品发展的大国,因此,农业综合的开发产业的投融资和我国的投融资制度也在一同演进,同时我国农业面对着资金不足和投融资难以实现的情况,如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技术的产业投融资,解决农业方面出现的投融资问题,使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本文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过程中的投融资渠道具体的构建形式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构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我国农业投融资打开良好的渠道,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含义分析

所谓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指的就是能够帮助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和企业为获得更高收益而采取的资产股份转让获利模式。投资渠道包括对内投资渠道和对外投资渠道。企业融资就是农业企业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部分,这其中还包括直接投融资与间接投融资两个方式。企业投资特征多样,其中包括投资目的多样性、投资时机选择性、投资回收时限性和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以,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含义的明确是实现问题解决的基础性前提。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构建存在问题

1.投融资主体不明确。从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融资主体结构角度进行整体分析,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在长期发展阶段,政府都作为唯一的核心投融资主体存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主体逐渐丰富并增加了企业投融资和居民个人投融资,但是实际的投融资份额占据依然较低。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融资过程中,尽管各类不同的社会资本比例都较高,但是由于受到了过去的沿用投资体制影响,与发达欧美国家的投融资产业模式比较,我国的投融资主体资产比例仍然是政府占据首位,与实际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特征适应性较弱,投融资主体不够明确,没有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投融资发展体系。

2.投融资渠道单一。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一直存在渠道单一问题,间接的投融资比例过高,与此同时占据主体地位,实际的直接投融资依旧占据辅助地位。传统的银行信贷依然是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会导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基金、农业开发风险投资、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债券的直接性投融资能力较弱。通常来讲,银行导向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系应该更加符合传统和低风险型开发项目,与此同时,以资本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投融资体系会更加有利于高创新和高风险的农业开发项目产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融资存在的债券投融资比例较高,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投融资和资本市场投融资比例不足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多种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尝试,过度地依赖银行信贷也会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增大农业开发产业与银行投资系统风险发生。

3.缺乏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拓展发展的重要环境保障之一。金融生态系统涉及范围广泛,从农业开发企业的经济基础状况到企业的诚信发展文化软实力,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在社会中介发展进步和社会保障程度提高的各个方面,金融部门的独立发展情况都在不断深化。但是就目前发展来看,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金融信息与企业投融资需求信息不对称,银行、政府、企业之间的三方合作渠道存在阻碍,沟通合作效率低下,各方面存在问题,由此很容易导致金融机构的成本风险增加,资本运行成本风险加剧。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呼吁大力发展中小型开发企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解决农业综合开发企业的各类投融资困难问题,从而提出了结合创新投融资开发战略的良好构想。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特征分析

1.阶段性特征与投融资工具。农业综合开发产业一般经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主要是种子启蒙阶段、初期农业开发创业阶段、中期上升发展阶段、后期产业成熟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开发企业的投融资工具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融资角度分析种子启蒙阶段,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自有资金和农业开发企业的自筹私人资金和投资者资金注入;创业阶段的农业开发企业核心技术趋于成熟,企业会逐步利用新型技术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扩大产品成果的推广市场,以面对产量提高和市场进一步开拓的需要,解决企业投融资困难问题。中期企业上升阶段资金需求量会大幅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会根据具体发展速度的提高而提高。在后期的企业发展成熟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市场支配能力达到最高,企业利润逐渐达到行业的发展平均水平,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可以达到完全的回报收益,公司的实际开发价值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公司开始实现公开的股票发行。

2.风险性特征与投融资方式。农业综合开发产业面临着多类型的竞争风险,其中既包括了技术性产业风险,同时又面临着市场管理和财物安全的风险。正是由于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多重风险性,使得具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方式也要充分考虑多元风险因素,进行最优方案选择。农业综合开发产业一直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巨大,合理的投融资结构的安排才是达到均衡投融资的重要方向。在农业综合开发近些年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各类农业开发企业的内部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存在着企业内部管理松散问题,企业投融资方式的选择也必须从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的角度入手。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具有独特的技术经济发展模式特征,这对于投融资方式的配套进行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如果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资金支持出现断裂,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就有可能随时面临着失败的经营风险,此类财务经营风险也主要集中在投融资的总量和配比不均的问题上,对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投融资方式也存在资金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关注和研究。

3.多元化特征与投融资渠道。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融资的多元性是在产业发展进程中逐渐实现投融资需求多元的固定发展阶段。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构建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数额发展,其中包括了产业开发新型技术的资金投入和资金融入,以及企业人力资本和开发技术设备资本投入产出差异等等。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也都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特征,所以在产业开发企业的成熟阶段,资金作为重要推动力量发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起步初期资金的筹集难度一直都是大于普通开发产业的,所以对于新型投融资渠道的开发必须更加重视,对于多元投融资渠道的尝试性探索也在不断发展{1}。

四、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模式创新与选择

1.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农业综合开发融资模式创新中,知识产权模式也一直属于有待开发的重要投融资渠道。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非实物资产,未来的具体收益不确定性较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未来实践应用前景广泛,所以在此背景下,银行和政府也应该积极加强支持力度和引导,辅助构建起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竞争和谐环境。在新时期要创新和建立起知识产权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知识产权在未来的投融资市场发展过程中将会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对于资金发展渴求强烈的农业综合开发融资模式创新与选择,知识产权的融资模式尝试是重要的现代化融资模式创新举措{2}。

2.产业投资模式。通过建立起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基金形式可以有效地形成产业投资基金稳定模式,实现对金融市场闲散资金的灵活集中,通过对基金管理人员与专家的管理、专家基金托管的应用管理,可以有效实现对特点产业目标的集合性投融资,解决风险投资渠道、项目资金管理、项目资金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的投资基金是在国外针对需求量较大同时投融资期限相比较其他产业较长,特殊的惯用投融资企业风险性较高的特殊模式,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也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所以应该适时引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的新型投资模式,从而实现对我国整体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模式渠道拓展,为持久的研发和创新投资模式尝试提供理论实践依据{3}。

3.创业引导基金模式。我国在2011年10月,国家通过了《基金规范设立的引导和运作方向中创业基金的影响分析》,打开了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在基金规范领域的先导,此后,各个省级、市级以及地区级政府都在尝试进行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模式发展的探索,担负着“对社会资金创业和企业投资发展方向引导”的重要责任。同时在基金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兼顾到社会资本与基金管理人在提出自身合理性汇报诉求和财政出资保障性安全,在扶持当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应该对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给予适当考虑。为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更进一步的支持和帮助,应该对创立引导基金模式进行积极尝试和探索。产业投资的基金投融资模式在不断的实践模式应用中可以有效得到提高,应用效果会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未来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结语

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的构建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是广泛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在新时期获得创新突破的关键所在。在投融资渠道构建中存在着投融资主体不明、渠道过于单一、缺乏良好生态环境等多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特征入手,对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与选择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进一步开创新的发展模式。本论文对未来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但是,在具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渠道实际案例分析中不够完善,仍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注释:

{1}王金安.关于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定位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4):58-61+80

{2}王主力.中国农业综合开发之路――回顾篇[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3):3-8+14

篇(5)

关键词:河南省;发展阶段;趋势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2011B428)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十二五”时期河南省发展阶段与趋势特征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3日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纳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中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河南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中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河南省在“十一五”时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

一、对河南省发展阶段及其趋势特征的判断依据

研究某一地区未来发展,制定相关发展战略与政策,必须以该地区所处发展阶段及特征为基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趋势特征,对应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机遇和主要矛盾。本文根据一系列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基础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倒U理论(库兹涅茨)、经济成长六阶段理论(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结构理论(钱纳里等根据居民收入和产业结构提出)、“工业化后社会”理论(丹尼尔・贝尔根据社会生产特点提出)。本文综合以上分析方法,形成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增长动力、社会发展水平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对“十二五”时期河南省发展阶段及趋势特征的分析判断

(一)经济发展水平。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目前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依据主要参考世界银行关于成员国及一定经济规模以上国家的分组标准,如表1所示。(表1)河南属于内陆省份,海外净资产在河南省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影响较小。因此,人均GDP与人均GNI之间的差别主要来自间接税。2007年我国企业平均税负大约为25%,因而GDP与GNI的比率大约为1∶0.75。“十一五”期间,河南省人均GDP(按当年汇率换算)突破3,000美元并迅速增长,而2010年人均GNI大约为2,598美元,仍处于下中等收入阶段,落后于全国的3,296美元。按照河南省“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预测,河南省人均GDP年增速将达到9%以上。照此计算,到2015年,河南省人均GDP和GNI将分别达到5,330美元和3,997美元,对比世界银行关于各国收入分组的标准,将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并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表2)

(二)工业化进程――河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对工业化进程的分析和判断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研究。目前学术界在分析工业化进程时使用最普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和H・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1986年钱纳里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产业结构理论,所采取的数据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9个准工业化国家(地区)1960~1980间的历史资料。即按照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将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6个时期,如表3所示。(表3、表4、表5)

2000年和2005年的折算因子为陈佳贵等(2007)推算出来的,2008年与2005年的换算因子为1.074,系根据郭克莎(2004)的计算方法和美国经济研究局(BEA)提供的美国实际GDP数据(以2000年美元为基准)推算出来的。

根据以上标准工业化理论的研究结论,结合河南省人均GDP指标、产业结构指标等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判断:河南省“十一五”时期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阶段转变阶段,“十二五”时期将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由于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第一产业比重在今后一个时期将很难降到10%以下,因此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甚至后工业化阶段将比沿海地区晚。

另外,从河南省的工业体系结构分析,目前河南省的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主要工业属于原材料初级加工、资金密集的重化工业食品、有色、化工等。

(三)城市化进程。不同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发展战略。根据城市化率,可以将一个地区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

(四)增长动力。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投资拉动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属于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的5,90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6,585亿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居于前五名,增幅也居全国前列。(图1)

(五)社会发展。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不同步的,根据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一方面是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另一方面各种差距逐渐扩大,社会矛盾也不断积累。第二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重,一方面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并且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另一方面种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制约经济发展,需要着手解决种种矛盾,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第三阶段以社会发展为主,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满足,同时社会事业得到极大发展,收入差距较小,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河南省将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并重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各种矛盾,转变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三、结论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形势更加复杂,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缩小与全国差距、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增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紧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仍需加强。对此,需要按照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围绕构建中原经济区战略支撑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主要参考文献:

[1]金人庆.内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高出外资近10%[EB/OL].http://省略/.2007.3.8.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阶段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94 — 02

中国农业产业链组织机制是指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表现形式以及与各主体之间的联结实现方式。蒋永穆、王学林把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产业组织的发展上是基本一致的。借鉴蒋永穆教授的这种划分方法,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发展分为:萌芽阶段、发育阶段、发展阶段。

1 萌芽阶段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是高度集中化的公社制。的政社合一、生产资料完全归属公社所有等弊端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时期,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最高,农民的入社率高达100%。但是,随着的解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急剧削弱。

“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地发展。但是,这种小规模、分散性的生产,一是使得生产的规模性与集约性难以发挥,二是使得分散的农民面对市场交易的弱势地位凸显。广大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众多农民处于无序的分散竞争状态,农民还是只能获得出售初级农产品的收益,农产品的附加值极低。

图1 :农民与市场的多对一关系示意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为了尽快脱贫致富,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的带领下,成立了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即把同一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依据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以增加农民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广大农户通过专业技术协会与市场连接。见图2。

图2 :“农户+专业技术协会”示意图

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除以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并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11月8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的全国性组织—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CRSTA)在北京正式成立,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农技协的组织网络体系。据中国科协统计,到1998年底,全国已发展农业科技协会11.56万个,包括粮食作物、瓜菜、水产、林果、食用菌、加工运输等140个专业,入会农户达62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 。至2009年底,我国登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是24.64万家,入社的农户有2100多万户,入社率是8.2%。

2 发育阶段

“公司+农户”是发育阶段的特征,也即是“小农户”通过“大公司”与市场联结,“大公司”是指农业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小农户”就是分散的进行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广大的农民。这种“公司+农户”模式的引入使得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层次得以丰富,产业链得到延伸。

图3 :“公司+农户”示意图

在80年代,专业技术协会在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已经建立,并有了一定发展。农户迫切希望通过协会的帮助,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但是,专业技术协会更多的是提供技术指导,少有农户进入加工与流通,尤其通过专业技术协会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现实中还难以实现。同期,国外的一些涉农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农业运作的一些新理念。如,泰国的正大饲料公司为了进入中国饲料市场,采用的模式就是由公司向中国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种鸡、饲料等生产资料,带动农民家庭发展养鸡业。这些新方法、新模式对我国涉农企业起了一个示范作用,国内涉农企业纷纷效仿,促进了“公司+农户”模式的形成。1993年经济日报刊发《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公司+农户”》,这是理论界第一次对这种模式予以命名。30年来,“公司+农户”模式在帮助农民致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规模经营和规避市场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契约联结,双方交易的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龙头企业为了得到稳定的和有质量保证的原材料来源,在合同中会一定程度上考虑农户的风险,农户的销售也有了稳定的渠道。这一时期,农户的增收是明显的。但是,由于农户与龙头企业依然是多对一的关系,双方之间实力悬殊,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又缺少其他干预力量予以平衡,以至于这个模式在操作过程也暴露出它与生俱来的缺陷: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话语权、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权责严重不对等、机会主义大量存在、条约显失公平,利益分配完全由龙头企业单方决定并向企业方倾斜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两者“双赢”的预期效果。

“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探寻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通道,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具有制度性的弊端,不能彻底改变农户的弱势地位,不能改变农户利益受损的局面,迫切需要组织创新,以适应农业的新发展。

3 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的特征是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多样,充满活力。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弊端愈加显现。龙头企业的强势、农户的弱势使得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增值收益被龙头企业掠夺,农户只得到初级农产品的原材料收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农户之间需要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与龙头企业竞争。在“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不同类型的产业链组织模式。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统分双层结合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相衔接,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上述几种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图4 :“公司+基地+农户”示意图

图5 :“专业市场+农户”示意图

图6 :“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示意图

在图4“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中,“公司+农户”模式中增加了一个“基地”环节。在图5“专业市场+农户”模式中,若干龙头企业处于同一个圈中表示各个不同的龙头企业在专业市场中竞争。在图6“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增加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环节。专业商品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农业产业链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农户的谈判能力得以大大增强;专业市场的出现使得从事相关业务的龙头企业也出现竞争对手,这对于一个特定区域的农户来说,龙头企业的增加有利于使价格达到一个均衡的位置。因此,专业市场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农户和企业在谈判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同时,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使得企业通过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约而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另外,由于专业市场的出现,使得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加强,竞争可以带来产品的丰富和质量的提高,市场与龙头企业呈一种相互促长的态势。

〔参 考 文 献〕

〔1〕蒋永穆,王学林.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08):44-48.

篇(7)

关键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