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6: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机遇;对策
中小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地加快和深化,由于技术落后、管理不力、资金短缺、缺少正确定位及长期规划等原因,给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带来了相对的困境。
1.没有核心技术,处于从属地位。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实施了众多的优惠政策来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中小企业却没有长足的发展,依旧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管理当中。他们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沿海一带,这种模式非常之多;这种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几乎都处于从属地位,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实力、没有可竞争的资本,受上游链条及外部环境制约较大,当外界条件发生恶劣变化时,往往这些企业承受不起市场打击而纷纷倒下。
2.信息来源渠道狭窄,获取信息的手段落后。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资源主宰着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多半是自己调查研究、自己归纳整理;这种“亲力亲为”获取信息的方式,无论从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还是从角度视野宽度上都无法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甚至有超过30%中小企业没有信息来源渠道。
3.管理水平不足,人力资源匮乏。在我国,中小企业尽管有些创造了诸多神话,但大多数企业却依旧是“中小”企业,没有多大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现今依旧是老套的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参与管理的大多数是亲戚,不仅管理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成为通病:家长制。在没有民主决策的机制下、在没有科学化管理的机制下、在没有人才引进培养的机制下,势必对中小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带来阻碍,形成不了高效的管理和面对市场强有力的竞争。
4.无战略思想,企业导向错误。一般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多数处于从属地位,致使企业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战略思想,一旦市场发生向坏变化,就失去了独立生存的条件;这个时候,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急于寻找出路,在没有对市场情况彻底了解,只看到市场表面的一些“商机”,便鼓足勇气进行跟风,殊不知这种带有浓厚盲目性质的“拼搏”,早早地为企业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5.不调查市场,不重视创新。市场变化莫测,沿用过去的经验来进行现在的判断,无疑是“刻舟求剑”。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源在于对信息的了解、对市场的把握而采取的“对症下药”的措施和手段;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创新意识,不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企业战略来适应市场环境,失去了市场竞争的资格和条件。
6.不会竞争,不懂竞争。很多中小企业对竞争的概念不明确,对竞争的手段不清楚;不懂得何谓竞争秩序,也更谈不上竞争秩序的规范。在他们眼中竞争就是“硝烟弥漫的价格战”,要不就是“假冒产品满天飞”,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注重产品开放,不顾市场竞争秩序、不顾企业信誉、不顾形象,他们擅长“游击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不仅对正常的市场发展造成了损害,也同时对中小企业自身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两个必要条件
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要有足够的资源优势,以及控制这种优势的能力;二是企业要有强大的管理水平和专有的管理技巧。满足这两个必要条件,中小企业就能从容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就能处乱不惊,其竞争力将会大大得到提升。
2.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1)整合内部资源。中小企业其实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途,通过内部的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地发挥己之所长,而避开短板。一是可以借助对公司各个部门优势的分析、总结,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优势所能衍生的发展潜力。二是发挥正常的主观能动力,对每一个员工进行优势评判,激发员工的热情。三是通过内部各部门的调整和重新配置,使得配置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四是广泛发动员工寻找和调查市场信息和动向,建立统一的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市场信息被真实显现在决策者的面前。五是通过企业自身内部的培训机制,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管理素质,强化效率的重要性。
(2)整合外部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有很多外部资源有待于开发和利用;但由于中小企业底子薄实力不够,难以将全部的外部资源整合到企业当中。要想有效的整合外部资源,要利用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有目的将各类企业之外的资源进行沟通和共享,通过区域发展的特区的形式,建立和完善企业外资源的相互借鉴和利用,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开发、技术分享等多种途径进行资源的整合;在其模式上不仅扩大了生产,明确了导向,而且强强联合使得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也逐步提高。互助、互帮能加强中小企业优势的延伸和卸掉琐碎的包袱,使得在市场前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舒畅、越走越轻松。
(3)中小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推行专业化发展 。多元化的发展能使企业抵御更多的市场风险,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技术力量不雄厚、资金力量不充足,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势必造成“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而往往进行多元化发展的都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公司。走“小而专”的路线,是笔者赞成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道路。由于小、由于专,这样才有可能在某一个领域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从国内外营销的一些案例来看,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的道路是明智选择;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是首先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并以此为基础,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达到辉煌的。盲目多元化不可取,等时机成熟、等实力大增,那时再不妨考虑多元化发展之路。
三、结语
市场竞争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只有找到这些制约的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才能使中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得中小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从而带动我们国民经济的持续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11(05)
>> 基于食品角度研究产品竞争力的养成途径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矿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研究 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型员工 基于会计角度的产品竞争力特性辨析 构建和谐企业内部环境 提升企业竞争力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增强企业竞争力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防范舞弊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高管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基于会计电算化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传统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企业内部审计途径研究 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数字产品定价研究 基于产品再造的企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CRM的速递物流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会计理论的物流企业创新研究 基于资源整合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商业智能技术的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柳州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郑克俊, 迟青梅. 企业产品竞争力的识别与提升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06.1
[4] 盛小平、巩丽娟、刘宇,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产品竞争力研究述评[J]. 图书情报工作, 2007年02期
[5] 吴丽娟,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筑企业产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12年第03期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演进;竞争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毋庸置疑,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长期以来,企业竞争力的内涵、构成以及评价一直是学术界炙手可热的命题。
一、企业竞争力内涵及理论的演进
继张伯伦(1939)首先提出“竞争优势”的概念,并由霍弗和申德尔(1939)将其引入战略管理领域以后,P. Selznick(1957)将“能力”这一概念引入到企业战略理论,并得到很多西方战略管理专家的高度重视。企业竞争力逐渐成为企业战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形成了资源学派、能力学派、结构学派相互影响、共同演进的态势。
1.资源学派
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它以两个假设作为分析前提:(1)企业所拥有的战略资源是异质的,所以某些企业因为拥有其他企业所缺乏的资源而获得竞争优势;(2)这些资源在企业之间不能完全流动,所以异质性得以持续。
2.能力学派
能力学派认为,企业的专有能力、资产和独特机制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基本因素。早在1937年,哈耶克就提出对于企业来说,知识主要表现为能力的论断。受Penrose(1959)的启发,Richardson(1972)首次使用“能力”概念来表示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Spender (1989)认为企业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系列共同价值系统、管理者所拥有的独立管理和诀窍,而Alfred D. Chandler, JR.(1992)更为强调企业的组织能力。
3.结构学派
1980年代以来,Michael E. Porter相继提出了有关国家竞争力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产业竞争力的“5种竞争作用力模型”、企业竞争力的“价值链”分析方法等理论观点,形成了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体系。Michael E. Porter(1997)从产业角度入手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处于最佳的定位,保卫自己,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五种竞争力。”基于此,他提出了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三种基本战略:(1)总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目标集聚战略。
二、不同理论学派简要评价与比较
整体上看,各个学派各有其理论渊源,同时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又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并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结构学派实际上是从新古典经济学贝恩理论出发,将以结构—行为—绩效(SCP)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在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上建立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基础。资源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彭罗斯的企业理论,强调以均衡分析为基础,重视有形资产对降低短期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业绩,增进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能力学派更为注重无形的知识和能力,更加强调组织性的因素,“动态能力”战略观更是以反均衡的演化经济学为基础,将研究重心集中于如何通过企业能力的形成与演化,获取支撑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结构学派偏重于竞争力的外生性,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合理的战略设计。而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则更为强调竞争力的内生性,认为长期积累形成的资源和能力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事实上,不同学派之间,特别是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三、国内企业竞争力研究评述
国内有关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企业竞争力的识别及评价方面。
1.企业竞争力内涵
国内学者基本承袭了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的学术观点,形成了企业竞争力的资源—能力观,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黄津孚认为,竞争力是能力和资源的结合,其中企业的核心资源包括销售网络、品牌及信誉、客户等,企业的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而且能力比资源更重要。也有学者将资源学派、能力学派和结构学派的观点融合起来,将企业竞争力视为外部环境、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和知识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内研究中基本上没有严格界定企业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魏江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用各种知识载体来指示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
2.企业竞争力评价
企业竞争力评价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富》、《商业周刊》、《福布斯》等针对全球企业的排名并不能够代表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国内很多机构和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评价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兴趣,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不少机构和学者都对企业竞争力评价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只有那些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机构才能够进行持续的研究和评价,并产生广泛影响,比如金碚(1997,2003,2008)主持的中国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和中国企业联合会(1999)主持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论坛,它们都持续多年以年会或年度报告形式公布我国企业竞争力年度评价结果,在学界和实业界引起很大反响。而学者的独立研究主要的贡献往往在于评价体系的完善和评价方法的改进,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评价结果往往很难引起较大的关注。
四、企业竞争力研究趋势展望
归根到底,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的结果,即通过企业具有的一系列能力,包括产业因素、资源因素和单个企业特有的能力,以获取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润,占有有利的市场份额(Calcagno, 1996)。所以,未来的企业竞争力研究应该以企业战略为导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资源—能力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同时,企业竞争力评价也应该紧扣企业竞争力内涵,从企业战略与行为入手,避免大量运用企业绩效和资源状况的定量指标表征竞争力的做法,形成以定性指标为主,能够真正衡量企业竞争力动态变化的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津孚.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1(20):4-9.
[2]姜林奎,付存军,曹玉昆.基于BP方法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因素探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10):1188-1193.
>> 网络渠道在零售企业中的应用 网络零售企业营销竞争力分析 浅析竞争情报在零售企业竞争中的影响 零售企业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 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主题爬虫的网络零售竞争情报系统研究 物流增强零售企业的竞争力 中小零售企业竞争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零售的特点及对传统零售企业的影响 青岛市本土零售企业的SWOT分析及其竞争对策研究 提升零售企业竞争优势的物流绩效评价模式研究 基于AHP方法的连锁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 国内连锁零售企业竞争力构建的创新研究 家居零售业的竞争格局研究 波特理论在零售企业竞争中的应用 浅谈零售企业激烈竞争中的出路与发展 网络零售:草根企业的大机遇 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客户服务问题研究 关于零售企业账务处理问题研究 电子商务零售商与传统零售商的价格竞争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央视曝光淘宝网五皇冠卖家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腾讯科技,20101213,http:///a/20101219/000061.htm?pgv_ref=aio.
[3]发改委调查电商价格战.新京报电子版,20120905,http://epap
.cn/html/2012-09/05/node_75.htm
[4]淘宝腐败黑幕调查.石雁等,IT时代周刊,2012年第08期,http://.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
show&catid=29&id=2006.
[5]电商频现选择性过滤差评商品评价亟待第三方机构监督.新华网,新华财经,2013.03.19,http:///for
目前,物流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国内外的企业已经相当的重视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培育和发展企业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加快物流管理的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加强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我国开展物流管理的时间较短,我们对现代物流管理的认识和实践,还存在的很多的问题。我国企业想要发展,只有加强物流管理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论文分4章。第1章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目的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章介绍物流和物流管理相关术语的知识,同时介绍国内外的物流管理现状。第3章介绍企业竞争力的概念,还有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第4章再分析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接着对它的具体作用表现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应怎样提高物流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希望本论文能为我国企业正确地认识和实施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起到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作用。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更持续、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及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条件。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形成的,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第二,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所具有的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第三,企业竞争力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满意)和企业自身利益两个方面;第四,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影响企业经营状态的一些短期的和偶然的因素可能同企业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第五,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性质,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经常发生着相互间的作用,所以,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独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
二、国内外竞争力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1 基于外部环境不同的企业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1980)基于对产业竞争力以及在产业竞争力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产业链)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
2 基于内部资源能力差异的企业竞争力。与波特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研究企业的竞争力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如GaryHamel侧重从企业内部出发解释企业竞争力差异,具体可以分为企业资源优势理论和企业能力优势理论。
3 基于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互动的企业竞争力。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企业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网络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环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这一现象大大地改变了企业间的竞争的形式、内容和特征。企业通过成功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资源可以大大提供其竞争优势。网络在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方面主要体现在提供信息和互补性资源两个方面。
(二)国内关于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与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对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狄照昂、吴明录等人(1991)主持了国家科委重大软科学课题“国际竞争力研究”,该研究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出发,对一国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从经济能力、工业效能、财政活力、自然资源、创新能力、对外活动能力、人力资源和国家干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并选取亚太15国进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1993年,任若恩教授与荷兰格林根大学的专家合作(1993),利用生产法对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单位劳动成本、相对价格、劳动生产率的可比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寻求中国制造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1995年开始对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在其研究成果《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1997)中,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分析模式和分析方法,并在对中国工业品的总体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工业内部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社科院裴长洪研究员(1998)在其所著《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一书中,专门就“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展开专项研究,对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利用外资与中国出口产业和内销产业的关系,并就实际利用外资状况与日本及部分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与评价中心的彭丽红博士和韩中和博士(2000)分别就企业竞争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他们从企业环境、企业战略、政府管理、信息化、创新、组织变革、核心能力等方面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前述的关于解释企业竞争力的各种理论,以不同的假设条件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总体而言,这些理论或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或者从管理学的角度给出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合理解释,也反映出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发展由浅入深的过程。归纳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认识企业竞争力的完整画面,为我们研究企业竞争力包括建立企业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指导,但是,纵观其详,我们认为,这些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或局限。首先,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大多数是基于经验认识,而不是基于详细的理论讨论作为基础;其次,由于理论分析在有些方面不够充分,因此,使缺乏在理论指导下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框架和设置指标体系;第三,尽管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基本上都指出了关于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但多数原则并不能为清晰地理解指标体系设置的来龙去脉提供帮助;第四,也有些研究人员基于实际应用需要提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置思路,但从理论上讨论企业竞争力评价维度仍显不足。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维度与指标体系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逻辑框架
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实际上是探讨企业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即从静态角度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函数变量。综合以上企业竞争力的各种理论,可以归纳,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部经营系统、外部环境系统以及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交互能力。
内部经营系统是最主要的,包括业务和管理两个子系统。企业内部资源数量、质量、分配状况及利用效果直接决定企业竞争力。外部环境系统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竞争力外部来源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政府政策、行业因素、地理位置、市场结构、技术、文化、教育体系等。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互动能力主要表现为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合作、沟通的方式和层次。
(二)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1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
(1)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使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要领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各指标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数据尽量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而提示对企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2)导向性原则: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和评价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原因,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对企业提高竞争力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分析竞争力指标有助于帮
助企业寻找市场潜力和生产潜力,通过自身的经济运行指标与行业及全国平均水平、先进水平的比较,指导企业挖掘自身潜力,引导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3)可行性原则:研究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指标必须有明确的代表性,数据的获取方便、可行,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其相应的计算方法要标准化、规范化,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4)可比性原则: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具有可比性,所选取的指标在同类企业间有完全一致的定义和内涵,数据的统计口径统一。以保证同一指标在企业间的可比性,同时。为方便分析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5)重要性原则:不同的指标反映不同侧面和内容特征,且对于某项具体的经济活动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别,选取指标时应考虑该因素对评价竞争力的重要性及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适当,并严格区分主次,突出直接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
(6)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企业竞争力的共性。同时建立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企业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
2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核心是怎样用统计学的方法把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影响竞争力的因素表现出来。因此,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测评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这是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基础工作。我们将测评指标体系划分为两类指标,一类是反映企业竞争力强弱的衡量指标;另一类是解释影响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分析指标。衡量指标要有综合性,指标数量比较少;分析指标通常需要从理论逻辑和具体实际出发,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并展示这些因素的质与量,因此,分析指标要有解析性,指标数量相对较多。
关键词:环境规制;企业竞争力;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
一、 引言
关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传统假设和波特假设。传统假设认为,环境规制会迫使企业增加投入,用于污染的治理与预防,包括购买污染治理设备、缴纳环境税费、支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治污成本的增加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反而会挤占更具生产效率的投资资本。因此,环境规制会降低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妨碍正常的技术创新,最终导致企业的生产率降低,竞争力下降。波特假设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创新与生产效率收益,相对于不受规制的企业,这可能导致绝对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于产品或工艺创新所带来的“创新补偿”,或者是企业率先采取环境友好措施所带来的“先动优势”。并且创新补偿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减污经常与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同时发生。
到目前为止,国外大多数对于环境规制的研究集中于产业层面的研究,并且主要集中于对美国产业和日本产业的分析。但对于环境规制的研究结果在中国是否也成立还不得而知;环境规制与单个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以及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更是未得到清晰的说明。所以,本文从环境规制对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入手,以期得到环境规制对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其理论意义在于比较详尽地说明环境规制与我国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对环境规制对于提高我国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路径进行探讨。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有望提高对我国大中型企业实行环境规制重要性的认识,促使企业实行有效技术创新,逐步实现自愿性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绩效,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环境标准上的差距,从而越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使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文的研究假设
1. 国内外研究现状。Low认为环境规制较严格的时期,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和出口都有所增加。Mani和Wheeler通过检验污染密集型行业的进出口率,得出了污染避难所假说的证据。但是,Van Beers和Van den Bergh的研究成果并未发现环境规制严格度是污染密集型产品净出口的决定因素。Cole等建立了回归方程,并考虑环境规制变量的内生性,发现环境规制这一变量是日本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从非OECD国家的进口和从中国的进口这三个被解释变量的决定因素,而且环境规制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流的影响要大于发达国家。
国内关于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的研究大多是描述性分析,真正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成果较少。肖红构造了比较优势指标和环境规制指标,在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环境规制和产业竞争力不具有规律性的相关关系。段琼、姜太平分析了环境规制和比较竞争优势的相关系数,也得出了环境规制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具备规律性的相关关系的结论。沈可挺分析了碳关税争端的国际背景,采用投入产出的方法,计算了中国工业品的隐含碳排放,并间接评估了碳关税对制造业可能造成的冲击。傅京燕、李丽莎通过对比较优势指标和污染强度的分析,得出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并不具有绝对比较优势,因而我国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的结论。
2.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本文认为,环境规制首先应该具有抑制企业污染排放的功效,其次才是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环境规制如果不能达到抑制企业污染的功效,就不可能达到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赢。本文尝试用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变量,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越高,意味着企业对外排放的污染物越少,企业对环境污染进行内部化处理的程度越高,环境绩效越明显。
(环境规制)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也意味着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这会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短期内对企业竞争力具有负影响。所以,本文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1:环境规制带来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在企业战略文献中,曾流行过这样一种观点:企业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呈一种倒U型关系,但从实证方面得到的结果不一。得出倒U型关系的观点认为企业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应分为两个阶段来考虑,在第一阶段,随着环境规制的加强,企业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可以看出其逻辑是在第一阶段企业产品需求在市场上呈上升趋势,企业会加大生产量,自然也伴随着高的环境规制(高的“企业三废收费”)。在第二阶段,由于替代品的出现,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下降等,企业产品的生产呈现下降趋势,自然环境规制强度也降低(产量减少引起污染物排放减少,“企业三废收费”自然降低。)。这种观点给我们的直觉是企业经济绩效与环境规制是一种因果关系。但本文的观点是,上述结论与环境规制应有助于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思想相悖,环境规制应充分体现企业主动或被动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意愿和结果。基于此,本文所选用的环境规制变量不同于以往文献中的环境规制变量,本文采用的是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所以本文遵循这样一种逻辑:企业环境规制会带来成本的提高,短期会造成企业竞争力的下降,长期则会带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故本文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2: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呈U型关系。
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若企业资源具有以下四个特性时企业将可能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1)价值性:也就是说,该资源的投入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绩效(利润);(2)稀缺性:即该资源难以在要素市场上购买到;(3)难模仿性:也就是说,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这种资源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力;(4)难以替代性:即竞争对手难以找到相似的资源来达到和拥有该种资源的企业相同或相似的经济绩效。通过国内外的文献发现,企业通过创新所获得的技术资源通常具有上述四个特征(创新带来的新技术使得企业能够开发利用原来不能使用的资源进而能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通常具有稀缺性,尤其是在新技术出现的前期,不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技术开发过程对外界通常保密,使得其他企业难以模仿。通过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可以视为企业拥有一种隐形知识,这种隐形知识正是企业得以拥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源,这使得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用其现有产品来获得竞争优势)。但企业资源基础观也认为,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并非是短期内就能积累起来,需要这种资源的持续流量,才能积累起足够的存量。为此,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投入短期内并不会提高企业经济绩效。故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3:企业创新投入短期内不会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
本文认为波特的“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其带来的经济绩效可以抵消甚至超过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最终实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双赢”的逻辑是:环境规制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加,这会促使企业考虑通过创新来开发新产品,通过新产品的价值来抵消环境规制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这意味着企业创新会调节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但波特没有对企业创新如何调节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作出论断。故提出下面的假设:
假设4:相对于低企业创新资金投入,高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对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更强。
三、 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2003年~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年鉴》,其中《中国统计统计年鉴》共涉及41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情况,《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年鉴》共涉及38个行业大中型企业的情况。
2. 缺失数据的处理。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年鉴中,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加工业以及其他行业中的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数据缺失,本文对其进行了删除处理,集中考虑具有企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数据的大中型企业环境规制问题,所以在进行数据对接以后本文共保留了38个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从2003年~2010年共8年的数据。
3. 指标测量。因变量:通过国内外有关企业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文献发现,常用的企业竞争力指标包括:企业销售总额与企业总资产的比率;托宾的q;企业利润总额。考虑到企业利润总额数据更易获得及其简便性,本文将利润总额作为衡量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
自变量:本文选取《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自变量。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价值越高,表示环境规制度越高,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价值越低,表示环境规制度越低。这与以往研究中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收费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指标不同,本文认为,将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企业环境规制的强度指标更能体现出对企业污染物自净能力的度量,也更容易理解。
调节变量:技术创新投入,本文结合前人研究,将研发资金投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衡量指标。前人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会使企业成本增加,但这种成本的增加会使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创新资金的投入。技术创新最终会使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由负向影响变为正向影响。
控制变量:本文采用总资产额,总销售额,总税金和企业平均从业员工数量作为影响利润总额的主要控制变量。
由于大中型企业的上述指标数值较大,为了降低回归分析中的异方差性,同时使回归结果更容易解释,本文对上述指标全部采用对数形式。
从表1的描述性统计和变量相关矩阵可以看出,通常认为影响企业经济绩效的指标与本文所采用的指标之间都有较高的相关系数。本文中用于度量环境规制强度的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也与企业竞争力指标(利润总额)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说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四、 分析结果
本文利用stata11.2对本文所要考察的几种关系进行了回归检验。通过豪斯曼检验,我们发现本文的模型适合使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所以对各种假设关系方程进行了回归检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正如M2所示,作为环境规制衡量指标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与利润总额在0.1%(p
五、 讨论与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在相当强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负的影响,研发资金的投入与企业竞争力未见明显的关系,研发资金的投入使得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未显著改变。另外,环境规制变量与研发投入变量的交叉项使得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的改变甚小,这说明研发投入在环境规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中可能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但鉴于交叉项的系数不显著这一点来看,不能得出研发投入在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的结论。前人研究发现通过“三废”收费并不能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促使作者思考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更有效的环境规制指标。但通过本文分析发现,作为环境规制强度变量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也对企业竞争力具有负向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需要切实找到能真正衡量使企业实现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双赢的关键指标。
1. 本文的贡献。以往文献在考察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时曾提出过用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变量。但有研究者只是通过这种指标描述性地从逻辑上论证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几乎没有研究者做过这方面的实证检验。因此本文将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价值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变量,并检验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这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用能考察企业污染物自净能力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价值更贴近于环境规制的目标,这对于要求企业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价值,降低企业污染的外部性,具有实质性的现实意义。
2. 本文的局限性。首先,衡量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有效指标历来具有争论,更有研究者曾对于“三废”收费作为企业环境规制强度的有效指标提出过质疑,要求探索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的衡量指标,本文在这种呼吁(下转第14页)下思考并探索了另一种衡量环境规制的指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价值),所得结论支持了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呈负向关系的结论,这说明我们还未对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企业经济绩效双赢提出更有效的洞见。其次,由于本文数据来自各种统计年鉴,数据样本有待进一步加大。最后,笔者认为,本文找到了一个更贴近公众心理感知用于衡量环境规制的指标,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今后研究进一步检验。
3. 未来研究方向。近年来已有不少关于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的研究,但得出的结论不一,很少有研究在实证上得出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实现双赢的结论。对于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应该呈现怎样的双赢状态已有众多文献可供参考,但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双赢状态,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研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1)继续探讨能有效衡量环境规制的有效指标,使得这种指标不仅能有效衡量环境规制强度,而且能充分体现企业对于环境污染的自净能力,最大可能降低企业污染的外部性;(2)或许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只是存在“满意”法则,并不存在最优的均衡状态,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实现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次优均衡的路径状态;(3)尝试从企业竞争力的约束条件入手,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微观作用机制,为提高环境规制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继续探讨能降低企业污染的基础研究,探索如何更有效地降低企业环境规制成本,提高环境规制附加产品的价值,促使企业实施自愿性环境管理,使环境规制不仅成为提高环境绩效的有效机制,而且成为提升企业经济绩效和竞争力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Jermy A. Epidemiology: It's not easy being green.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10,8(7):467.
2. 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5):120-134.
3. 付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管理世界,2010,(10).
4. Low P.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 ronment,1992.
5. Van Beers C, Van Den Bergh J C.An Empir- ical Multi‐Country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Foreign Trade Flows. Kyklos,1997,50(1):29-46.
6. 肖红,郭丽娟.中国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12):18.
7. 段琼,姜太平.环境标准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2, (12):10.
8. 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0,(1):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