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学探究小报

数学探究小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0 14:46: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学探究小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学探究小报

篇(1)

我最喜欢的作业莫过于探究作业了。不用在数学的世界里列式解答;也不用在语文的海洋中写字思索;更不用在英语的天空上冥思苦想。

每周一老师都会给我们上探究课,有一次褚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家庭作业:搜集你家乡的资料。于是,我回到家,做完作业,就和妈妈一起讨论怎么做。上海的特色景点很多,又有悠长的历史文化,可我怎么向同学介绍呢?看着我苦恼的样子,妈妈和悦地对我说:“你可以到‘百度’去搜索,看你能找到什么需要的图片和资料。”听了妈妈的建议,我上网上输入“上海的特色景点和风俗”,结果,一下子跳出来很多信息,还有好多漂亮的图片呢!我和妈妈精挑细选,把我们要的资料都复制出来,还选了12张具有上海特色景点和风俗文化的图片。

我把资料和图片放在一起,一边请教妈妈看有啥问题,一边做着更合适的调整。妈妈在一旁问我:“你们老师是要做成PPT还是要拉出来做成小报的?”“要拉出来做小报的。”我兴奋地说。“哦,知道了,”妈妈温柔地说,“那我明天到单位里帮你打印出来。”

第二天晚上,妈妈回家后,把小报给我看,我觉得做的还不错。第三天早晨,我就把小报带到学校交给了王宜男,她把我的小报贴到了班级后面的学习栏地,那幅小报至今还贴在上面呢!

啊!探究作业令我快乐,探究作业开发我的动手能力,探究作业让我感到愉快,我怎能不喜欢探究作业!

篇(2)

同志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诚然,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不仅是顺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需要。

在整个教育格局中,基础教育对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起点,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把开发小学生数学的创新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己任,顺应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思维智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一、营造探究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

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生动的例子,比如与数学相关的“智力题”、“脑筋急转弯”,让学生在快乐中启迪心智,扩展思维,激发兴趣,唤醒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在探寻、思索的过程中,小学生经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错误也在所难免。此时,老师要俯下身子,站在学生身边,鼓励他们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多动手“试一试”。在浓郁的探究氛围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使他们从思想到行为都能感受到充分的尊重与认可。

二、突破教学定势,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有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当前的教育方针是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便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突破旧的教学定势,打破常规,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新型人才。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力求打破常规,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数学例题,巧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思考,培养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便、去一番三的创新思维。

另外,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经常开展一些趣味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养成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增强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仅老师在课堂上的演示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和实践,他们获得的知识相对要肤浅。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创设民族、自由、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篇(3)

一、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感受数学作业趣味

可以以教材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为内容,设计以下几种新型数学作业: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合作性作业、探究性作业。设计新型的作业,使学生感到形式新颖,挑战性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对这样的作业非常感兴趣,在练习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基础性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是指为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业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如在复习“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时,我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当一次小设计师,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绘制成一张数学小报,要求设计的简洁、美观,便于比较,并对作品并进行评选。当学生们把作品呈现出来时,那美观的插图,精巧的布局,知识点呈现的清晰程度都让我感到惊喜万分。

2.拓展性作业设计。

拓展性作业是指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和发展而设计的作业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它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的。如学习圆的认识后,我要求学生以圆为基本图形,为学校设计一个校徽,并配上设计解说。

3.开放性作业设计。

开放性作业是指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作业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等。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条件、问题和策略,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老师可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24米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和宽为整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会发现要求长方形的面积缺少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经过计算和比较,又会发现,当周长一定的时候,长方形的长和宽数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这样可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发展。

4.合作性作业设计。

合作性是相对独立性作业而言,合作性作业是指需要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的作业形式,它强调学生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具有更多的责任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精神。由于强调合作,以及需要互相帮助,组内成员有机会进行深入接触,这样使他们彼此的关系显得更融洽,也更加密切。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小组为单位拼搭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要求所搭出的立体图形力求美观,并在拼搭过程中体会各种立体图形拼搭得难易程度。

5.探究性作业设计。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数学原型的启发下,归纳、推理、探究出事物的规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掌握初步的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它是面向有探究兴趣的学生而设计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使数学作业评价能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

二、优化作业评价,为学生舞动数学作业灵感

1.对于巩固性作业评价。

用好“等级+评语”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一次作业水平与学习行为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试题是错是对,成绩是高是低,无法改变,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情的。因此,批改完试卷、评定好成绩后,我在每张试卷等第上面的空白处,针对该学生的特点以及近期表现,写上几句充满爱心的鼓励话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品尝到甜美果实的你会继续努力的!”“今天的你不是最优秀,因为你有一点小迷糊。明天的你肯定会清醒头脑,演绎你的精彩。”“强者敢于面对失败,我相信你不是懦夫,只要脚踏实地,成功一定会属于你!”……每每试卷下发,它的重要性远胜于分数,这一句句话语,不仅让学生摆脱分数的奴役,更使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愈来愈近。学生读出了祝福,读出了期待,读出了鼓励,读出了老师对自己的丝丝关爱,缕缕深情。同时也沟通了和家长的联系,让他们也从评语中读到了孩子的优点与不足,把教师、学生、家长的心拉得很近、很近。

2.对于拓展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合作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的评价。

用好“评奖激励”的方法。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对数学日记和数学小报采取了多种类型的评价活动,如:根据学生完成质量设“最佳创意奖”、 “最佳合作奖”、“ 神童奖”、“优秀奖”等。为了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能施展才能,开发潜能的环境,我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开辟了以及时了一系列结合学生作业内容的数学作业展出评比,使展示区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真情流露的地方。对学生精心完成的独具特色的作业进行展览,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对还需努力的学生也有启发、示范的作用。

篇(4)

关键词:设计原则;评价路径;创新思路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原则把握

1.设计理念上要体现创新性原则

育教学的创新体现在多个纬度多个层面。作业内容设计要合理,不能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搞题海战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教师设计作业时,一是要有启发性,二要从经典的老题中提炼精华,加以发展创造,再次还要注重作业形式的创新。通过载体的创新变化,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价值情感上要体现自主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自主,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一是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在自主学习中要多关心学生,二是作业设计本身要具有合作探究的特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在合作探究中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3.知识结构上要体现连贯性原则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注意知识结构的连贯性。一方面要注意已做作业和新做作业前后之间的联系;另一面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比较强,教师设计作业时要融入多个知识点使学生形成网状的知识面。同时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上注意知识的反复性和前瞻性。

4.基本技能上要体现实践性原则

在作业设计的内容上要贯彻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通过搜集数学信息资料、撰写数学日记、设计数学小报、开展数学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数学技能。

二、小学数学作业评价路径选择

1.引导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促进学生良好数学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分层教学,根据个体差异、性格特点、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使用不同的评语,指引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创新思路的开拓

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树立信心,改变缺点,完善自己,同时努力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谋求更多的老师表扬。其次教师在评价时既要主客观统一、多鼓励,多引导,致力于学生思路的拓宽,学习效果的提升。再次教师应引导师生情感交流的构建。

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形象,严重影响学生与老师的有效沟通,所以,教师需要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篇(5)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知识在学生的眼里既枯燥又抽象,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知识永远是那么费劲,因而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知道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再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与圆周率的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2.在生活情境中,体会数学的实效性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数学教学应时时关注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地沟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让学生伴随丰富的生活情境走进数学世界。如实践活动课《旅游中的数学》:在教学前,我结合学生要春游的实际情况,课前让学生收集信息,了解本市哪些景点比较适合学生团体旅游,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制作一份数学小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数学小报,然后推荐出最棒的数学小报。其次研究租车问题,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数据,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的租车方案最合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教学中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谜语、打油诗……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猴王分西瓜”的游戏,先后将一西瓜分成了1/2、2/4、4/8、8/16……引导学生观察每次分得的结果,从中学生自然总结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让学生在原生态环境下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课堂应是一种生活化的课堂,在教学中,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变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积极探究新知。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年、月、日”的教学: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问:你能发现些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当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从一张年历卡上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时候,让学生把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信息整理出来,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些经验,让他们先借助年历卡等学具去自主探索,发现更多的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质疑,逐步完善相关的知识。

2.创设课堂上的生活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强化感知,使其兴致勃勃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以“小数的意义和读写”为例,谈话:我们班张鸣搬新家了,我们看一看她们所选的书桌是什么样的?(课件演示),提问:张鸣挑选的书桌的桌面长、宽各是多少?现在要求用米作单位,6分米、5分米究竟是多少米呢?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想一想,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就轻松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可直接告诉学生:6/10米还可以写成0.6米,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生活及学习内容相适应,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唤起学习中的生活体验

篇(6)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相信很多教师对“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基本理念耳熟能详,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构筑健康的信息文化”更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应用起来。这一理念是指信息文化的构筑不仅取决于文化的承载物(如信息技术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而且取决于文化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者)之间的动态性关系。所以,对于课程的建设及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肩负着很大的责任。

(1)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以任务繁重为由,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注意自我提升,应该通过参加培训或者学习优秀案例等形式,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也会培养教师们严谨、科学的作风和优秀的科学素养。

(2)增强对教材的利用能力,超越教材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会造成教材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如果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不仅会招来学生们的不满,也会让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命力。

四、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五、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篇(7)

关键词:数学阅读;多元开放;成长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55-02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数学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播撒阅读之种

与文学故事相比,数学阅读素材没有动人的情节更缺乏鲜艳的色彩,学生一般不会自发地对其产生兴趣。数学没有吸引儿童兴趣的外表,于是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内在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营造书香氛围,感受阅读乐趣

浓厚书香氛围的营建,是学生产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基础。譬如在教室两边墙壁粘贴“读书标语”、“名言名画”等,像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狄德罗的“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寥寥数语,既营造出了浓浓的书香氛围,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再如,在教室的一角开辟“数学园地”,内容都是学生亲自开垦出来的,是从他们平时撰写的数学学习体会、数学小故事、数学趣题赏析、我欣赏的数学家……众多作品里精心挑选出来的“佳作”,当然在考虑作品质量的同时又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展示的机会,园地内容一般两个星期更新一次。每个月,学生还会从自己本学期的所有作品中挑选出满意的,制作成一份数学小报在全班展示,班级再制成“数学展板”在年级部乃至全校展示。通过此类活动的创设,不但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开阔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二)创设多彩活动,体验阅读趣味

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是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最佳途径。譬如举办“数学故事会”,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网络收集自己喜欢的数学故事,并在全班交流评选出“最吸引人的数学故事” “我最喜爱的数学故事”……孩子的收集能力、演讲水平还真不可小视,更有甚者自编自创自演,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还开展“数学科普知识竞赛”、“数学小报评比”、“数学趣味阅读比赛”“我是预习小能手”等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活动,并鼓励学生养成记数学日记的好习惯,鼓励帮助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三)巧借特色课程,激起阅读热情

学校每天安排了10分钟的特色课程时间,年级部数学组确定活动主题为“数学阅读与欣赏”。这个时间段师生共同欣赏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品味数学名题介绍、了解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对数学感到亲切有趣。一次我和学生一同欣赏了《数学的童年》后,有一个学生悄悄地走到我身边:“老师,我觉得古代数学真有意思!”,能在学生心中播下这样的种子,这正是10分钟短课的特色所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从而激起对数学的热情,并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二、掌握方法――扎下阅读之根

读书方法决定了阅读效果。进行课内阅读应做到:

(一)多动口

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课内阅读时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譬如引领学生与有关概念对话时,可借助“概念的关键词语是哪几个?”“去掉或换成别的词语合适吗?”“能举出正反例吗?”“倘若用自己的语言该如何叙述呢?””等等来理解。经过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有助于学生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进行数学课外阅读必要时也需做到精读。

(二)多动手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譬如可以动手做标记,学生尝试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可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再如动手去操作,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阅读数学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折一折、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蕴蓄的信息,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在进行数学课外阅读时还可将书中精彩的部分、有用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摘抄。

(三)多动脑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边读边思,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各具千秋,如果只停留在个体的理解上,那就达不到提升思维的目的。于是,要进行适时引导,同伴间相互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更助于阅读能力的调整和提高。

三、多元开放――绽放阅读之花

在学生有了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应采用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放数学阅读的空间、时间。

(一)专栏设置――建立“数学阅读小屋”

数学阅读不仅仅包括数学课本的阅读,还包括数学科普知识等课外材料的阅读。我们在“数学园地”下方设置了“数学阅读小屋”,里面的书籍来源渠道:有学生自己订阅的相关数学课外书籍;有学生定期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阅读书籍;还有向学生推荐的学生阅读网站。

(二)练习关注―― “练习中穿插阅读理解题”

在数学练习中巧妙地设计数学阅读理解题目,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悄然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资料储备――“我的日记我做主”

学生在数学日记中记录自己在学习中的活动、不同的想法、收获以及看到的一些数学现象,还有的记叙自己异想天开的质疑和创造性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和过程等。学生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养成了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储备写作素材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四)时间保障――“校内校外常阅读”

除了每天的10分钟特色课之外,每周两次的数学早读课,中午30分钟的阅读时间,学生都会沉浸在数学阅读之中,充分享受着数学阅读的快乐。另外,还通过家校合作,由家长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亲子共读氛围,进一步拓展了数学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四、体验成功――结出阅读之果

我借助“成长记录袋”将孩子的自我反思、生生互评、教师家长参与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学生充分经历过程性评价,享受其间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幸福。

(一)每月一评,自我反思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一月一次的成长袋评价活动。成长袋里收集着学生的“数学小报”“预习记录单”“数学日记”,大家还用各自喜爱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在“数学故事会”、“数学科普知识竞赛”、“数学小报评比”、“数学趣味阅读比赛”“我是预习小能手”等活动中的表现,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及不足,畅想后续活动中的新表现。有的学生把作品用蓝丝带和红丝带扎起来,其中用红丝带扎起来的是自己认为更为满意的作品。

(二)展示作品,同学互评

学生将各自的成长记录袋带到教室里,其他同学按照一定的顺序打开,互相欣赏、交流,并分别对作业、作品、记录卡上的记录等予以评价,对其好的地方予以赞扬、欣赏和学习,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希望。此时教师适时地参与评价,并将好的作品展示在教室里或年级部的展示板上,学生在展示自己收获同时,体验着数学阅读带给自己成功的快乐。

(三)家校联系,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