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时间:2023-08-18 17:25: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字:传统文化;社区;大学生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文化是一个 同意连续的整体,它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延续性。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是民族的希望。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否则就失去了发展创造的根基和依据。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现代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并且结合时代的发展所延伸出来的产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中,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而且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不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会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每天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并没有很多时间去集合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所以如何聚集学生是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以,学生每天住的社区楼宇则变成了既方便又有效率的学习之地。在社区楼宇中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能更好的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并且学习到其中的真谛。
二、传统文化推广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课业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并且,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在课下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很多时间去了解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宝贵财富。
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信息获取途径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危害性,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所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的优势,帮助我们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急需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在大学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在社区中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室
在社区中成立工作室,由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领。为了让大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形成全社区乃至全校都尊重传统文化的氛围,而社区工作室则为宣传的基地。让在学生课下,吸取传统文化精髓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帮助。定期拍摄宣传视频和录制音频在学校的电视台和广播站进行播放。并且,定期开展社区工作室研讨,不断创新好的想法,为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奋斗。
(二)注意“家”的概念,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在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家”的概念是非常突出的。家人是自己最为亲近的人群。所以,在社区中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将大大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激情。使大学生在大学的四年中始终保持处于一个健康的宿舍环境和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社区,这样会大大的提升大学生的民族信念和凝聚力。这样,在毕业后将会更好的为社会和国家献出自己所有力量,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三)网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优化网络环境和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学校、社区要担当起网络文化建设的职能,以社会主义为指导,把中华传统文化,带到网络阵地,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网络媒体要加强自律,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社区在建设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要把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唤醒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使大学生逐步形成网络参与的道德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社区环境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方面建设和优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主体学习的意识,并重并举。
四、总结
中华五千年的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如何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文中提出了以社区为载体,工作室为基础的社区传统文化建设。利用学生课下时间,更好的、更有效率的吸引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工作中。并且,注重将社区设计成温馨、和谐之“家”的概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孕育的美和高尚的情怀。并且,利用网络传播快,受利面广的特点。正确的使用网络来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小学德育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学校应在保证一定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保证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文化根基
文化即“以文化人”,即教育人、影响人和感染人,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塑造人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如自古以来“忠、孝、仁、义、廉、耻”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夫子德育内容的精髓。即便是进入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对国家、对父母、对他人以及对自己。
当前,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不少小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品质等受到外来文化的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表现,如拜金主义、盲目攀比、自私自利、享乐主义、诚信缺失、集体意识淡薄等。这些现象及问题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学校盲目提出各种形式主义口号,开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动,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目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德育工作内容把握不够全面,德育开展途径选择也不够科学等。从本质上来讲,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科学的文化引领。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经典及精髓等进行系列整合,将其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非常必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更注重对人思想的改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还不能全面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人生观等教育过早。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已经开始对幸福、责任、金钱、良心等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些认识恰恰是日后形成独立人生观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忽略了这些教育和引导,日后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很难。因此,在小学阶段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让他们学会做事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些社会变迁迫使人们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当下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学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另一方面,又难免会受到现实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就小学生行为表现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很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小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其文明行为,而且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按照学生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成熟程度,具体分为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按照纲要的具体要求,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启蒙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知道一些传统的文化节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组织开展不同文化内容的班会或文体活动,如元宵节的猜灯谜、赛诗会;端午节的“端午情怀”手抄报、“浓浓中华情”文艺汇演;教师节的“老师,您辛苦啦”演讲比赛、“唱给老师一首歌”演唱会等,通过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低年级学生还需要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如见人问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视频播放以及家庭实践活动等,让孩子体会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并能够亲身实践,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与低年级相比,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例如,高年级小学生不仅要知道一些传统节日,更要知道节日的文化内涵,包括节日的来历、习俗、经典故事以及与国外节日的对比情况等。在经典诗文赏析方面,要能够理解作品大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及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述评其社会影响等。因为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精神的凝结,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此外,要培养高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识别能力,逐步提高其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主要路径。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里,积淀为一种文化基因,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教育影响作用,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及手段。此外,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内容。如语文课中的诗词欣赏、文章解析;历史课中的人物介绍、事件背景;音乐课中的经典名曲欣赏;美术课中对美的认识;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拓宽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校本特色,多角度多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三)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必须先教有所长。一位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原则及道理。小学教师是小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时刻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感、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文明有礼,谦虚待人,以身作则,努力争做学生的好老师和好榜样。学校也应该将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文化修养等作为学校的重头工作,树立典型,强调示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修养的教师队伍。
(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融合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改进路径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程度低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知道中国三大国粹是指什么吗?”问题的回答上23.4%的被试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只有32.7%的被试学生选择了“通读过四大名著”,其余43.9%的同学选择了“简单了解”。在“您是否会经常去图书馆阅读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问题的回答上,有23.6%的被试学生表示会经常借阅,65.4%的被试学生选择了“偶尔,很少借阅”,从來没有主动借阅过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11%。在“如果学校增设了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你会去?”问题的回答上,选择“肯定会去”的占被试大学生总数的11.6%,选择“有兴趣”的占26.9%,选择“看情况”的占6.9%,选择“没兴趣”的占54.6%。从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并且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较差。
2、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效果差
通过本次调查,在“你如何看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代仁人志士所不断追求的崇高理想?”问题的回答上,仅有约27.3%的被试学生态度坚定,表示会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约有39.6%的被试选择“太遥远,与自己无关”,还有33.1%的被试学生选择“已经过时”。在“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会怎样?”问题的选择上,选择“很乐观”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24%,选择“不乐观”、“不太乐观”的占的71%有,另外还有约为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很可能会消失”。这也折射出“90”后大学生在享受信息时代,经济高度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正遭受着来自于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使部分“90”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在义利关系上、社会公德上更重自我的利益,另外,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等。
3、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满意程度低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中,只有12.3%的被试大学生表示满意,其中有20.6%的被试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提供有效的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是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教育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在“你认为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因素是什么”问题回答上,选择“方式单一、创新不足”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57.26%,选择“载体设计不合理”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23.57%,选择“内容脱离实际”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19.17%。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单靠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二、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
1、高校对于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开始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2014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部署。2015年6月在“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上,北大、清华等41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到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但是实践表明,部分高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十分有限,甚至流于形式。
2、多元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判断力、防范意识差,从而给了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机会。少数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通过输出文化产品,利用影视作品、游戏漫画等青年人喜好的娱乐产品,宣传其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从而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忽视以及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迷茫。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其认同感的培养,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因为没有深入考察其概念、范畴、观点的实质内涵,而且“说教式”教育方式难以调动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表现在:首先,由于学习活动载体设计方面缺乏针对性,不能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严重的制约了其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热情;其次,由于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而缺少亮点、重复率高,在具体活动开展过程中重承诺、轻实践,创新性不够,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强化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同时修订和完善已开设的相关课程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效果。优化整合现有师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兼职队伍,引进、培育传统文化研究领军学者,聘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文化名家、博物馆(博物院、纪念馆)研究员和讲解员等作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兼职教师,积极组织举办相关研修、培训班,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集中学习教育。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整合骨干研究力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设立、策划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就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展开高水平理论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将将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建设
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积极开辟网络教育空间,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制作、编辑适合互联网、手机等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QQ群等新兴媒体,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的集成化手段,多层次、立体化手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依托共青团、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通过党团活动、征文、演讲、辩论、经典诵读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庆典”,将清明祭奠、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重阳登高等传统节日纪念形式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让学生在创新体验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利用建筑物外墙和教学楼走廊悬挂历史伟人、文化名人画像及励志名言语录,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3、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使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连续性和经常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积极与学校周边博物馆(院)、纪念馆、故居旧址、文化馆等联系,建立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育教学,同时组建相关的社会实践团队,为大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搭建新的平台,组织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积极与兄弟院校协作,将各自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构建相互协作的教育格局。
作者:马晓芳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兰超玲.论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J].理论探讨.2012(9).
关键词: 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动态平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随着新世纪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现代教育意味着继承与变革,继承就是传承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变革就是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使教育和各方面符合时代的特征和培养新时代的和谐发展的人。
一、文化与华夏传统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华夏文化
华夏是中国和华夏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
华夏民族起始于距今约四五千年。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和黄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在此后的几千年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民族为大多数和各少数民族共生共荣的中华民族。
华夏文化对应的英文有china cultural,huaxia-china culture,chinese culture。一般人们认为,华夏文化是指一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居住民族的总的文化系统,子文化则是在华夏文化这个总系统下一定的地域和一定民族产生的小文化;也有人认为,古代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就是华夏文化。
在常见的使用过程中许多报刊杂志甚至学术论文把它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混为一谈,我认为这都是对华夏文化的一种狭隘化现象。
华夏文化的主干是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学,但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很多内容,不仅仅有儒学,还有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及佛教,在地域上还包括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甚至大陆以外的亚洲的四小龙和日本等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体系,而“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我们不能直接用到文化上来。
华夏文化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一个具体学术派别,所以我认为华夏文化是一个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相区别的概念,她应该定义为:古代的中华民族及现代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她以中国范围内的文化为主体,也包括世界范围内一切华人甚至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所以相对应的最合适的名称是中华文化。
2.华夏传统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就是超越时代的华夏文化,从古延至今,仍然活跃于现实中的动态的华夏优秀文化。上文提到华夏传统文化主干是儒、道、墨、释,以地域上表现为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文化和新疆文化等子文化。
华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传承了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以下特性:
(1)旺盛的软文化生命力结构,软文化是内层的通过社会各种媒体的传播,可以对现代化社会甚至未来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2)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无限的超地域性。早期的华夏文化具有鲜明的河洛文明特色,各个地域文化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同中国范围内其他文化互相接触、吸收和同化,由此形成一些超地域的共性,即华夏文化的天下观等。
(3)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有人说华夏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农业时代的文化,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华夏文化圈的迅速崛起正说明了其具有超时代的先进性。
(4)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善于吸收各种异质文化并使之有机地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性。
(5)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具有世俗性、伦理性等。
二、有别于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首先,有的学者认为现代教育主要是与传统教育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对于从夸美纽斯以来到赫尔巴特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称作“传统教育”。同时由于杜威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他对教育作了“进步”与“保守”、“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划分,因此,以杜威为主的教育思想就称为“现代教育”。
其次,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现代教育,对于现代教育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用相对立的方法大量描述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如在教育目的上,两者表现为知识技能与能力和素质的对立;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学生行为,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自觉行为;在教育结果上,传统教育强调对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的发展;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控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等等。
最后,有的学者认为无论是所谓“传统教育”,还是其以后的教育思想都有现代化教育的成分和思想,即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创新。
但是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教育二者也是有区别的:首先,前者更多地具有时代和社会的意味,而后者更多地具有教育革新的意味;其次,前者的过程比较漫长,而后者可以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突破性和超前性的发展;最后,前者更多地强调宏观的物质和管理及指导方面,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在现有的教育物质基础上如何发展和用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在微观的教育过程中理想地实施教育应有的功能。
我认为目前的现代教育应该定义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以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以人为本社会为目标的立体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上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和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优秀成果,并灵活运用的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具体教育实情而进行的以培养具有民主精神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最优化教育。
三、华夏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动态平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有双重的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物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华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才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长时间里处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而对其的传递和深化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教育虽然是相对于一个传统教育的概念,但又不是截然对立的,有一部分是要继承的,而且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使教育系统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不平衡,因此,现代教育就意味着变革,意味着进步,只是这种变革和进步是围绕着“现代化”而来的。
简单地说,现代教育和华夏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在推动自身的完美化、理想化的同时把华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光大。
如我们弘扬华夏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谦让为怀、贵和尚中的精神,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和平发展并和谐相处的世界;发扬以背离祖国为耻,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的矢志爱国的精神;发扬“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不为现代文明的物质和技术形形的外在诱惑而异化;发扬业精于勤、勤俭简朴的精神,形成不比享受而比贡献的良好社会风气。
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决定华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和以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它的活水源头,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教育的宝贵资源。华夏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精华和糟粕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就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要使身不在此山中者用来对它们进行吸收和再创造,这是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我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种形式在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思想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人群,容易受到一些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在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发生着改变,有些高校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有些高校却忽视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有效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盲目夸大社会功利,而缺失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诚信意识。
2.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和经济发展规模的速度不相适应,导致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有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有应届毕业生700余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实际数量有750余万人。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的教育观念和技能培养等原因分不开。当前高校片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导致部分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不能承受社会压力,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甚至出现对就业缺乏信心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衔接,更没有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网络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更多的大学生愿意从网络中获取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获取的途径。网络传播对当代大学生在教学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不良网络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负面作用。部分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便利性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养成了对网络依赖的习惯,导致不愿意思考、不愿意深入学习和研究问题。有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耽误了学业;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辨,被错误信息所误导;有些大学生被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所影响,改变了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现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失的结果。
4.学分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教育体制也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和调整,全国各大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行学分制,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一方面,虽然学分制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于专业进行选择性学习的要求,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忽视,对实践知识的忽略,而只是片面追求理论和学分,进而走上社会之后会出现政治意识不强的现象,不愿意承担一些社会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学分制度下每个学生选择的学分和课时不同,上课时间和地点也不相同,传统的教室和班级的概念被打破了,导致学生流动性增加,班级集体意识却逐渐淡化。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勤劳勇敢、诚信友爱、谦虚互助以及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全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教材,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感受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热爱祖国,勇于现身祖国的博大情怀。
2.有助于改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教育大学生要首先提高个人内在思想道德和修养,进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教育当代大学生要培养和树立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念,从而正确处理好自个与集体、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只有让当代大学生明白了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也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另一方面还要从高校的角度去从制度和课程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理论课程中。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课程教学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更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二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中。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制度建设中。俗话说,一个好的领导,不如一套好的制度。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高校的制度是一种隐性的文化软实力,对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有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中,制度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制度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价值观作为高校制度的内容。比如,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奖学金选定标准中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比重。在高校制度建设中,提倡道德第一,既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室内设计 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64―02
引言
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命脉的根源。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教育,能让学生们珍惜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和职责。室内设计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骨干课程。近年来,笔者结合室内设计的教学与实践,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目的,与学生共同进行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改革。结合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互相融合渗透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1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室内设计课程是由建筑设计专业延伸发展过来的课程。室内设计目标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环境,结合相应的标准和建筑设计原则,利用相应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创造出一个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室内空间。经由设计的室内空间在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反映了相应的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氛围等精神需求。室内设计课程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室内设计行业内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显,这也对从事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鉴于此,不同层次的院校应根据这些不同的需求,对室内设计课程进行不同的定位,尤其是对培养目标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进行准确定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不同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出发点和生存根本,高职院校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没有足够的关注,在学习室内设计课程中缺乏相应的热情。对室内设计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直接降低了学生学习室内设计课程的积极性。此外,学生在室内设计课程课堂上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关于设计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甚至有些学生会有让每一位教师头疼的想法,他们简单的认为室内设计课程即为装修课程。这种认识缺乏对建筑、人文方面知识的了解,忽略了室内空间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这对室内设计教育的顺利发展和室内设计师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形成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从传统的美术老师“改行”而来,这部分教师年龄较大,知识面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见解,但缺乏系统的设计理论知识;另一部分为21世纪初高职院校扩招时招录的应届毕业生,这部分教师科班出身,系统学习过设计方面的知识,具有完整的设计方面的知识结构体系,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缺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因素:即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中国文化风格的设计过多的模仿外国流派,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设计时东拼西凑,缺乏原创性,抄袭之风盛行。另外,盲目追求奢华之风,缺乏相应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2 中国传统文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文明演进而汇集成的民族文化,它是各种民族性的思想文化和风格的体现,是民族史的意识形态的总体特征,是由中国各民族人民及其祖先不断发展创造并一代代继承下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深厚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地说,是所有名族的文明、风俗、民族精神的集合体。它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来表达,具备相对稳定的积累和传承机制文化情结。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名族的历史、习俗、观念、道德、制度、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多层次的复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这些文化的总和不只是局限在思想、风俗、道德意识形态层面,它是包括物质文化和知识的自然科学。通过它,历史文化才得以传承和飞跃,社会的内在精神特征才得以保存和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等。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已经停滞,有的已濒临灭绝。有专家说:看唐代的中国,去日本。那里有完善的唐代建筑和歌舞,甚至日本天皇登基都是按照唐代礼仪而进行的。看明朝的中国,去韩国。那里保存着原汁原味的明代礼制。据说曲阜孔庙曾派专人赴韩国学习中国早已失传的“文庙祭礼乐”。要看民国时的中国,就去台湾。那里保存着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这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面,周边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在我们的前列。甚至于在某些方面的传统文化正面临丢失,传统文化的缺失必将严重阻碍国家精神文明建设。
2.2 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室内设计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是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于与科学的连接,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使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和提高。课程明确指出,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和知识的同时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室内设计教学中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能提升自己设计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
3 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室内设计教学中的方法
3.1 明确室内设计主题、提升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色彩。但是作为室内设计的课程,我们不能丢弃我们国家的历史,不能丧失我们民族的传统,更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化。当今的室内设计要注重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延续,要倡导赋予时代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古为今用,以今为主。作为课程开始,我们可以给出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主题,以此来约束学生去完成相关设计内容。例如:以汉代文化元素做餐饮空间设计。当学生获得设计的主题后,激发学生的主主观能动性,寻求汉代器物的造型美及其文化内涵,探索形式美的法则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研究和设计,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设计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让学生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提升其在这方面的使命感。学生会在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重要典籍的同时,会自主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无形中会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通过传统文化主题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关心国家的命运,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梦想融为一体,坚定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3.2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语言的运用
符号学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er)、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Pierce)提出的。在室内设计项目中,我们会采用许多设计方法来体现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烘托我们的设计作品的主题。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平面媒体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这决定了它必须是广意语言的一部分。因此,艺术设计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对符号运用得是否合理与准确,成为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是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集人文、民族、民俗于一体,其中包括:图腾图案、中国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物化形态和信息传播载体。传统文化符号是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其更是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和民族内涵。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审美和人生价值观,并影响着每一代的中华儿女。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来传播中国文化,来诠释中国对承办奥运会的态度。该会徽整体结构就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一印章,运用书法艺术特有的写意手法,意到而笔未到地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及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对于室内设计而言,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整合空间,我们更多的任务是处理空间界面,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结合主题,强调和运用传统文化语言符号进行界面装饰,以此来传播传统文化。
3.3 中国传统色彩语言的使用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是不同寻常的,颜色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整体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颜色的使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用色系统。所以,如果你想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最重要的是在创作之前要深入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语言的运用实践来达到设计的目标。色彩作为一种抒情和表意的元素,作为对美的一种追求,参与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体系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与西方的科学色彩体系有所区别的。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并不是简单的色彩理论,而是集哲学思想“民间工艺”、“绘画艺术”封建等级观念等于一体的色彩体系。再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色彩组合设计,营造出具有时尚气息的传统文化空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有的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了一种文化心理状态,影响着中国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的发展并为中国的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脱离了对传统色彩的运用,那么室内设计的民族性将会黯然失色。
【关键词】陶瓷艺术装饰 中国传统文化
引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在中国流传下来的古老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比如国画大师在瓷器上作画,便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在陶瓷上,成为艺术的装饰的体现,通过陶瓷艺术装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陶瓷艺术装饰
天下间的器皿,通常都会采用装饰。中国陶瓷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史,其装饰性和器物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艺术风格。在现代,具备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陶瓷艺术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现代的陶瓷艺术装饰通过传统的陶瓷艺术装饰的传承和发展,不但体现了现代的新技术,新表现,新手法,更是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丰富的材料,高超的创意,现代的观点加上现代化的制作工艺相融合,形成了现代的陶瓷艺术装饰作品。现代陶瓷更强调人文,实用,传承。在某种意义上陶瓷艺术装饰是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传统陶瓷文化,陶艺,可分为传统陶瓷艺术,和现代陶艺。陶瓷和陶艺两概念应该区别开,前者是偏向于传统或者是继承古代陶瓷发展路线;而陶艺则是现代艺术范畴的概念,指通过与古代陶瓷一样的材质,但是却通过完全个性和创新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对于材质的使用局限和审美的颠覆,前者为工匠审美而后者为艺术家审美。陶瓷艺术装饰文化的研究、开发、制作对中国传统文化集传承、推广作用于一体,本着挖掘、创新的基本方针,为打造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发展平台。
二、陶瓷艺术装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借鉴他国的宝贵经验,我们的陶瓷艺术装饰工作会更有成效。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陶瓷艺术装饰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陶瓷艺术装饰文化。弘扬陶瓷艺术装饰文化不是复古,不是排外,而是认真对待古代的、外国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善于利用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很多人在陶瓷艺术装饰上似乎只是学一些皮毛,甚至是学了糟粕。要经过比较和鉴别,抓住陶瓷艺术装饰的精髓,把对传统文化的爱与陶瓷艺术装饰统一结合起来。
我国经济步伐大步加快后,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有大量的国外新型陶瓷艺术装饰作品涌入我国,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陶瓷艺术装饰设计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陶瓷艺术装饰发展也在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朴素平淡,以质为美的简约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也充分体现在陶瓷艺术:重朴素、简洁之美,反对奢华和铺装堆砌,注重事物的本质之美,重视设计实用功能,强调实用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反对为了形式而形式。这一思想对陶瓷艺术装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艺术表现而反应在陶瓷艺术装饰上,甚至成为一种时代记录,比如最能表达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唐朝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人文的表现。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装饰发展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及应用。
三、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陶瓷艺术装饰不仅仅只是一个艺术展示,它还担负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世界推介优秀的陶瓷艺术装饰文化成果。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满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让公众忘记陶瓷艺术装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说到陶瓷艺术,便可令世界想到中国,这是一种深远的文化影响,是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比如中国具备有名的陶瓷艺装饰文化相当的多,比如平定古窑张文亮刻花瓷制作精良,丰润饱满,拙朴厚重,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陶瓷艺术装饰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各种国家级的国宝展示表明其不是凭空创造的,陶瓷艺术装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艺术装饰中具备代表性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陶瓷艺术装饰文化的发展和发扬,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陶瓷艺术装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只能在超越了单一艺术展示和结合传统才能存在,对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形成与巩固起了传承作用,因此陶瓷艺术装饰文化长期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精华。
结束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历经数次社会形态的巨大变革依然生生不息.千百年来,质疑、反对、改造、甚至遏止,悉数上演,可结果呢?历史一直无声不停地大踏步前进,传统文化在奠定基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它需要适应形势,需要发展,这就说到了创新.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先进的生命力,是基础之上的再发展.它需要传统做铺垫,需要从传统汲取营养,有r,还需要从传统摄取素材,而我们的陶瓷艺术装饰则更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当代中国陶瓷制作科技已不是优势,国际上一些新发明的陶瓷技术比我们更先进,而我们的优势在于传承下来的工艺,加之中国传统文化,合而为一,成为具备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装饰。陶瓷艺术装饰要想得到大力发展,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发扬,将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得到传承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菲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陶瓷艺术[J]艺术评论;2016(03).
[2]郑芳.浅谈传统青花纹样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J]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