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电教媒体应用地图在二十一世纪,电教媒体已经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的新兴事物,电教媒体与教师早已成为老朋友。但是,在共同存在的这些年中,仍然有大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利用电教媒体,大大影响了电教媒体对教学活动积极作用的发挥。电教媒体具有集成性,能够将图画、文字、声音与视频进行很好地结合,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会加快高中地理学科的改革步伐,提高其改革效果。
一、调用电教媒体,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创设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特别是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电教媒体强大的动画与音像功能,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地理课本中文字所指。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抵触情绪降低,还会帮助学生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难点,让学生整合各方面的学习资源,更好地理解文字。情境还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享受初中地理学习。
比如,在讲解《多民族的家庭》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个多民族家庭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多民族的魅力,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多民族文化。教师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故事做映衬,呈现一些图片,播放一些民族纪录片,都会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创设真实的情境。在情境中,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人文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兴趣。
二、调用电教媒体,实现地理资源共享
将电教媒体课件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电教媒体的主要渠道。多媒体课件具有许多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它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多个感官的作用得以发挥,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完美的多媒体课件需要教师长时间地开发与设计,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每位教师都各自制作课件,会加大地理教学的负担。为了更好地使用电教媒体,学校要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一起针对教学重难点去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课件,不断修正与升级。只有这样,才能让电教媒体应用更有实效性,也会促进教学资源的丰富。
比如,在针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时候,地理教师可以分工合作,一部分教师负责开发与设计西北地区相关课件,一部分教师负责青藏地区课件。在制作中,教师一起讨论,解决难题。在制作完成后,教师互相分享与借鉴,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水平进行修改,实现高效课件的制作,促进课件的有效使用。
三、调动电教媒体,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要促进初中地理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对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环节进行有效地调整,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地理教学内容包涵了宏观与微观知识,也关系过去与未来。合理使用电教媒体,让重点内容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才能降低学生的地理学习难度。
比如,在讲解《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时候,教师需要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个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进行整合,穿插在一起讲解。当讲解到平原地形时,为学生穿插讲解因为平原地形而产生的生活方式或者农耕方式等。在课件中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新的知识,加强自然与人文的联系,会提高地理教学的说服性,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调动电教媒体,加强课堂模拟演示
地理现象在课堂中的模拟演示,是提高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在电教媒体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点地理现象进行动画模拟,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接触到形象的地理描述,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理解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海陆的变迁》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二维动画,让学生通过大屏幕去了解地理现象,更加形象地去认识海陆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个感官得到调动,这些地理知识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更加具体与形象,有利于学生下一步学习相关的地理概念。利用电教媒体,教师对诸多地理信息进行立体化处理,将地理知识融化在声音、图像以及文字中,会激发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的思维运动起来,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在课堂中针对地理知识进行模拟演示,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将电教媒体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之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正确调用电教媒体,可以加强学生多个感官的调动,让初中学生在更加轻松与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地理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电教媒体,会让初中地理教学更快地突破传统教学限制,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康娜,张卫青,崔志鑫,陈强.从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04):117-123.
[2]王亚平.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应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S4):101-103.
[3]邹勇,严志强,黄秋燕,黄植廷.人文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中的权重及教学――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2,(04):95-98.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教学;探究;兴趣
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技术上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它坚持短小精悍的课程单元,以突出重难点为优势,能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地理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视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补充,非常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探究。本文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有效运用微课教学进行初中地理教学。
一、合理有效导入微课,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知识性较强以及有明显的教育意义,所以逐渐对地理产生厌学的感觉,使得学习效率明显地下降,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往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最多使用多媒体将课本中需要展示的图片以及文字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局限性较大,不能总结重难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抓住重点,也不利于教师专业性的体现。而微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通过将课本中的重难点用地理专业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与时俱进的新鲜感,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地理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教学不断地扩充学生的知识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微课还可以通过动画表现出复杂的地理现象,相较于教师的讲解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如何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主要治理方法以图片的形式通过微课表现出来,还可以适当地制作治理黄河的小视频,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精益求精,整合章节知识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微课将教学内容进行浓缩,通过微课将浓缩的精华展现出来,这样既不会显得课堂内容较为空洞,教学资料较为肤浅,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看待微课,深度地挖掘微课的优点,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例如:在进行内力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微课的设计思路固定在地壳以及变质的方面,收集更多的关于内力的知识以及图片,然后制作成微课的形式,所有内容需要限制在10分钟之内,这样才有利于塑造地理微课的形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微课的主要作用就是及时并且充分地整合整节课堂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归纳。在平常的复习过程中运用微课,可将所W的知识重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微课的力量,进而更加有兴趣地学习。
三、凸显重难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部分重难点问题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如果依然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且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微课给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促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要引导学生掌握“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可能仅仅形成了模糊印象。此时教师出于对多种降水形式的考虑(包括雨、雪等),应通过短视频、图片资料以及Flas等微课形式,向学生展示南北方的降水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为何会形成这种降水差异”为引入点,对降水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再如以地球运动为例,本章节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年龄较小,很难理解地球运动,因此,就可以借助于地球运动的Flas制作微课,地球运动到公转轨道二分二至日的位置时,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以及光热等方面的知识详细讲解;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地生动和形象,课堂气氛活跃,知识难度降低,学生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加深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四、强化知识拓展,实现层次化教学
一、教师应当具备渊博的地理及相关领域知识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具有一桶水。对于初中地理教师而言,地理专业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当对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原理具有较深研究,同时对与地理教学相关的学科、领域也要全面关注。一方面,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时刻注重地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活动,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广泛涉猎社会发展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才能够旁征博引、挥洒自如。例如在《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中,为了生动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当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精心搜集与了解世界上的不同语言种类、特征,以及宗教的分布与特点等方面内容,只有具备了渊博的关联知识,才能够保障整个教学活动发挥自如、深入高效。另一方面,初中地理教师还要树立专业方面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要选择好地理专业研究方面的课题,以此为抓手开展专业方面的专门研究。
二、教师应当具备深刻分析学生的心理学素养
教育教学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劳动,其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个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眼光思维去看待对待学生,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整个教学工作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此,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师都应当坚持学习心理学知识,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学以致用。首先,教师要通过学习研究,掌握青春期初中生的一般身心特点,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叛逆性、独立性等方面具有清楚的认识,不要将这些问题放大,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经历,老师对待这些问题首先要理智、平静,进而在引导中要尊重、平等;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学会分析特例学生,运用个案分析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发展状况,以便于为他们量身定做教育引导的方案,侧重于引导学生消除地理学习中的消极情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足勇气,重新投入到地理学习活动之中。
三、教师应当具备敏锐领悟新课程要求的能力
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广大初中地理教师能够敏锐领悟新课程提出的各项要求,并将其有效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实际之中。初中地理教师首先应当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学习研究,听取专家学者的讲座,通过观摩课、指导课等形式进行观摩学习,对新课程理念的各个方面具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其如何有效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直观形象的感知,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新课程要求的领悟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工作中还要学会改革与创新,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够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学习地理教学刊物、教学网站以及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师自身工作实际,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将先进的教学经验与自己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提炼成果,达到螺旋上升、相互促进的效果。
四、教师应当具备熟练掌握运用电教设备技能
电教设备是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于初中地理教师而言,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应当强化学习,熟练掌握这些电教设备的使用。一方面,教师要学会正确、熟练地使用。许多教师缺乏电脑与网络方面的能力基础,在电教手段运用方面不够熟练,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应当强化学习,既要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同时还要通过自学、在线研究等各种方式充实自我、提高自我,使自己能够熟练地运用电教手段,服务于地理教学工作,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组织、教学巩固各个方面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模拟演示,形象直观地将这一规律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对于提高学生的掌握效果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在电教手段的运用中还要逐步提高自主设计能力,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方面,要逐步从拿来主义转变为自主创新,独立地设计制作地理教学课件,将各种文字、图表、图像、影音资料融合起来,设计与制作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具吸引力的教学课件,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生动性。
五、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应当打破个人单打独斗的狭隘思维,应当崇尚集体协作、共同前进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应当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大家坐下来一起研究教学的重难点及其突破途径,分析学生的思维与思想特点,探讨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在这一工作中,广大教师要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尤其是平行班地理教师更要打破各自为阵的状况,勇于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技巧表达出来,供大家分析研究借鉴吸收。在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畅所欲言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汲取到更多的教学技巧,吸收融合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才更具实效性。有了团队的支撑,有了大家的相互协作,地理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重点难点就能够迎刃而解、逐个突破。由此可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也是当前初中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 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怎样利用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是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利用图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直接兴趣是构成学生对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初中地理新教材,在课本的封面、封底和扉页上,增加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约150余幅),在课文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的素描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统计图、组合图以及漫画等共645幅,约是旧教材的两倍多。这些图象与课文结合紧密,起到了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解文、以图代文,形象直观地反映和说明地理问题的作用,有浓厚的趣味,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借助相应的图象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例如在讲《地球在宇宙中》一节时,先引导学生读“人们在地球上看月亮和星星”和“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地球”两幅图,然后以我们是生活在“天上”还是“生活在地球上”为争论话题引入新课。讲《美国》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美国星条旗的彩图,提出“美国国旗上有多少颗星和多少道条纹,其含义是什么?”使学生在一开始上课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新的期待,为主动学习新课营造了最佳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确定教材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初中地理新教材的钻研,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目标教学:
1、依据地理《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确定出重、难点。从《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重点之所在,如其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及一般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其中便包含着重点成分,有的甚至点明了重点。至于难点的确定即在《教学大纲》和《教参》中同样对难点给出了概括性的说明,并且对一些难点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突破的建议。
2、通过教材分析确定出重、难点。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影响范围较广泛,如自然地理中的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气候要素、人文地理中资源、基础产业等要素。对这些内容的影响范围,可作具体的分析,凡是影响所涉及范围较大的知识就比较重要。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有的内容,如一些要求掌握的数据,虽然出现的次数很少,但也是重点之所在,不过这类重点的层次不高。此外,课文后那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所涉及的内容多数也是章节的重点,或者对章节重点的阐述。
教材难点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诸如:理性知识的难点等等。应当明确教材难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前期学习中突破了难点,在后期学习中可转化为易点。反之,有些原本不难的,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掌握不牢固,“欠债”多了也会转为难点。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
所谓良好的课堂气氛,主要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理的课堂教学创设了有利条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过程。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怎样高明的教师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部驱动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期待或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得到:经度越向哪个方向变大,就是该方向上的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学习效果好。
四、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地理教学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也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
而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更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课导入;教学目标;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利用地图;空间思维;教学反思
【导读】初中地理课要加强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感到学有所用,学到的不是干巴巴的“死知识”,而是生活中的“活知识”。
地理学科是素质学科,不参加中考,只在七八年级学习,作为考查科目。其意义相比较中考科目而言显而易见,因此,学生、家长在思想认识上不能做到足够的重视,思想上的懈怠,在行动上漠不关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使地理课堂成为有效课堂,让学生在地理课上愿意学、有所学,学有所用呢?
一.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
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如果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精神品格,使师生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开展。同时,导入不仅只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之间,知识点间的过渡和新知识的导入也同样重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这里根据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方法。 一、“设置悬念”导入、二、图片导入、三、歌曲导入、四、视频导入、五、复习导入、六、诗歌导入、七、地图导入、八、设置情景导入。可是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无定法,贵在得发。
二.常言道:有目标才有航向
明确的目标就是知教学目标、知教学重难点,知学生三者相集合,使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课前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难点。我每上一节课前提前2---3分钟进班,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注在黑板的左上角,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本课的结构,在课堂进程中,不断的提醒学生,目前我们完成了哪个目标,将要学习哪个目标,进行到重、难点时,更是重复提醒。学生由于了解了课堂的结构,学习时目标更明确,在教师的不断提醒下,分神的情况少,其投入课堂的有效时间自然就增多了。教学效果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地理教学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理课要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学到的不是干巴巴的“死知识”。这些知识,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有重要的应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去海南岛旅游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从学校出发到海南岛旅游的最佳旅游陆上交通线。看谁设计的路线花费最低,观察景点最多,内容最丰富。认识学习那里的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动物,观察民风,了解民俗和特有的建筑风格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机智、可亲可敬的教态等,都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四.常言道:情景教学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讲青藏高原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从而让他们感受到青藏低压缺氧、寒冷干燥、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它形成的原因,再讲“世界气候”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景观。
五.常言道:地理就是生活中的一张地图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地图教学,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导致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现象。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域空间思维能力有关。在用好地图的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地域空间想象能力。地图来自课本、地图册、生活中自己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贴近生活,热爱生活。有效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来。课堂45分钟使每个学生每分钟都在学习。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使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或者学生熟悉、有感觉的材料,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按照授课的内容要求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做到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将相关图片画面融入其中,切实做到没有图就没有地理教学。
关键词:目标教学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氛围 收获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整个中学基础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使地理“双基”教育行之有效,必须加强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研究,实施课堂目标教学。
纵观整个初中地理教材,其内容丰富,头绪较多,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须根据教材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的本质及相互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出重点、难点,在授课过程中把握住它们,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引导他们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从而保证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收获。
一、分析和确定教材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实施目标教学:
1、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确定出重、难点
从《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重点之所在,如其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及一般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其中便包含着重点成分,有的甚至点明了重点。至于难点的确定即在《教学大纲》和《教参》中同样对难点给出了概括性的说明,并且对一些难点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突破的建议。
2、通过教材分析确定出重、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影响范围较广泛,如自然地理中的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气候要素、人文地理中资源、基础产业等要素。对这些内容的影响范围,可作具体的分析,凡是影响所涉及范围较大的知识就比较重要。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有的内容,如一些要求掌握的数据,虽然出现的次数很少,但也是重点之所在,不过这类重点的层次不高。此外,课文后那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所涉及的内容多数也是章节的重点,或者对章节重点的阐述。
教材难点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诸如:理性知识的难点等等。应当明确教材难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前期学习中突破了难点,在后期学习中可转化为易点。反之,有些原本不难的,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掌握不牢固,“欠债”多了也会转为难点。
二、突出要点,突破难点,实施目标教学
确定了教材重点和难点,下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研究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实施目标教学了。
1、如何突出重点
首先,在授课前要为重点扫清障碍。有的重点内容常要联系到旧知识,教师有必要在课前阐明,以使学生在思维方向上与老师一致;其次,对教材中类似的问题,可重点讲述其一,指导、启发学生推出其它,使之能达到举一反三。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教师可只讲二分、二至日其中之一的情况,其余日期的情况可由学生来总结。课后练习也是巩固掌握重点的必要手段,应选择典型的、综合性强的练习题,以加强重点知识听复习巩固和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2、如何突破难点
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可据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生情况和教师的思维习惯做具体安排。但总体上可概括为以下:
其一,分解难点,即将难点内容分解成小的知识点,如风的形成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将之分开来分别加以分析,最后联系物理学力的合成,学生便能很容易理解了。再如恒星日与太阳日,也同样可以分成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情况来分别讲述,再结合教具及图示,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其二,由于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而形成的难点,需复习旧知识来补救,不过这样做,教师首先要有计划地安排课时。
其三,对于学生习题中地理思维方面及技能方面的难点,教师除了进行具体分析题目外,更重要的是从解题思路、角度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在解题中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转贴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通过备课设计安排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程序,然后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目标教学。并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形象,引人入胜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参考文献
董耀、马启星,《教育教学文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地理教学教师参考书
1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初中地理是一门极具自身特点的学科,尽管属于文科范畴,但是又稍偏向理科,因此对于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而言均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表明,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初中地理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视为教授中心,采用单一的“填鸭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免产生系列问题。一方面,教师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注,不仅会错误估量学生理解程度,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思索、创新能力均得不到培养,也很难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2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2.1以新课标要求作为教学的指南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一标多本”特点十分典型,且编排依据均为“新的课程标准”。在这种情形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深入挖掘课程标准,从整体把握教材设计。尽可能避免出现考试试题非课堂讲授重点,甚至未在课堂上教授等现象的发生。我们以人教版中讲授“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例,其中此部分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作为综合开发利用的典型对象,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河流域的自身地理优势,进行综合治理。在这一部分讲解中,若教师过分强调田纳西河,而未将知识进行横向迁移,如采用联想教授法,类比黑龙江、黄河等区域的开发利用,并对比其之间差异,那么显然是教师未读懂、堵头“新课标要求”所致。另外,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这是由地理学科独特的人文特性和较广的涵盖面(如水文、土壤植被、气候等)所决定的,因此这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2.2以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环境与以前相比获得了极大的改进。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活跃了,很多学生之前空间感、地理方位感不强的问题也能够被部分解决。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教学课件,以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生动、全面的地理教授内容,不仅更好的符合了初中学生活泼、求知欲强的心理,更能够降低地理教学讲授难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查阅以便预习,在课后查阅以解决疑难点并加以巩固。以此,地理教学课本与现代教学手段便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如,在“西气东输”一课中,教师可以准备关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分布图,及东部资源紧俏相关资料,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能源分布的不均匀,理解西气东输重要性。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便能够被有效培养,课堂师生地位也能够很好的被置换,地理教学课堂的深度及广度也能够有效改善。
2.3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延伸
初中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但要为学生传授必要的书本知识,而且需要将该学科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件作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很多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早已与时事应用不相同步,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例如,针对汶川地震、日本海啸和大家切实关注的雾霾问题等,教师可以设立专题,将与上述事件相关的地理现象进行全面分析,重点突出新课标要求下的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在课下自主收集当地形貌、建筑及水文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适当分析,达到与书本结合的目的。通过简单的地理实地调查,学生的理解及记忆能力便能够有效的提升。有效的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便能够有效调动。
2.4形成科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观念
新课标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进行初中地理教授,强调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意识的塑造。课堂教学的改革朝着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问题整体分析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新课标具有十分灵活的特点,不强调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以小组分析、讨论、整合等形式来将书本原理、难点及重点等剖析与理解。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案,主要解决学生们普遍困惑、存在异议的方面,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次、重点清晰,且时间利用率较充分。例如,在进行初中地理“大气循环”部分讲解的过程中,针对大气运动内容抽象、学生头脑中知识点勾画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PPt制作动画,模拟大气循环,而课本上较为浅显的基本概念、理论等则留给学生自主讨论以便掌握。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