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单元整合教学其实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似乎几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了,并且一直没有间断这种研究。回忆前几年的单元整合研究,有基于单元人文要素的整合,有基于语文学习要素的整合。但今天再看新版统编教材的单元整合教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就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基于语文学习要素的整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老师在整体把握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中更能实现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勾连,更有益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下面就谈谈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点感受。
一、从语文要素方面单元整体考虑整合内容
我们三年级组老师一起对三下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的研究。就是基于语文学习的要素进行的整合。本单元编排了《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习作《做了一项小实验》和语文园地。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能借助一段话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留心观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花钟》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蜜蜂》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在《蜜蜂》后安排学生提炼实验过程。“习作”让学生写一写最近做的一项小实验,细心观察,才能言之有物。《小虾》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并刻画细致生动。在“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蜜蜂》+习作整合做法
下面说说我执教的第二篇课文《蜜蜂》+习作。课文的目标是:1.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2.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习作要求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研读教材时发现,教材课后习题有一个梳理实验过程的表格(右上图)。本单元的习作版块也提供了一个表格(右下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写清楚小实验的过程。在《蜜蜂》一课教学时,我恰当利用了这些表格进行整合。
一、什么是小单元备课
教材的编排大都按章节或单元划分,这是自然的单元。小单元备课就是在自然单元的基础上,将教材大的章节或单元按知识结构或学生的认知水平,再细化为更小的单元实施备课。更小的单元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有的学科自然单元已经很小,就不必再划分。每个小单元的教学除了教、学案外,必须有一份小单元练习题和测试题,做到“小单元清”。
小单元备课的前提是做到一次性备完一个小单元的所有课程。要由一个主备教师负责完成小单元的所有教学设计工作,绝对不能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割裂、分解,由几个教师来备。一个小单元完整备课结束后,再进行这个小单元的课堂教学。小单元教学便于把握教学节奏的轻重缓急,教师可以在实施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下一个小单元的备课,这样交错进行,可以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小单元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小单元备课的实施依赖于集体备课。操作流程可以概括为六步,四十八个字:“划分单元、确定主备一人主备、形成预案集体研讨、定教学案个性修改、实施教学课例研讨、改进教学小单元清、查漏补缺。”这种小单元集体备课模式,实现了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共享。基本流程如下:
1.划分单元、确定主备
学期初,在教务主任的指导下,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制定学期进度计划。进度计划就是按照每学期18周教学时间将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以小单元为单位具体计划到周和日,并预留复习和考试的机动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确定主备教师。
2.一人主备、形成预案
主备人提前教学内容一周完成教学设计。在备课时要求主备教师钻研教材,搜集相关信息,设计教、学预案。并将预案提交学科领导审阅,学科领导审阅后签条,主备教师复印给备课组人手一份。辅备教师须在活动前熟悉教材,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对主备案做适当调整,包括对主备案教学目标的确认和完善。并在学校统一印制的“主备案研究记录”上记录调整意见,为组内集中交流做好充分准备。(集体备课后,“主备案研究记录”要夹在相应教学、案的前面。)
3.集体研讨、定教学案
集体研讨分统一活动与分组活动。统一活动即学科领导阶段性地对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以讲座辅导的形式,对学科教研组教师进行专业引领指导。分组活动即备课组每周定时定点进行的研讨:研讨前备课组长将小组教师的“主备案研究记录”交学科领导统一审阅,签字后方可实施集体研讨。研讨中,辅备教师根据所做的“研究主备案记录”的调整意见,对主备教学、案设计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位教师将讨论中形成的“共识”记录在复印的主备案的空白处。
4.个性修改、实施教学
在讨论交流中,执教教师结合并吸收组内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并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修改主备人的预案,形成个性化的、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不能再随意改动。以个性教、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后,要及时进行反思,特别是加强学情的反思,以此作为编写“小单元清”的依据。
5.课例研讨、改进教学
课例研讨即主备教师选取一节精备课进入课堂面向组内教师上教研课。每次进行教研活动,都坚持上课、评课、反思的研讨制度,将每节课的得失进行分析,对教学设计进行补充、完善。从而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保存下来的完善的教学设计也为下一届教师备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6.小单元清、查漏补缺
“小单元清”的形式灵活多样。对于学案、作业,可以采取面批、个别辅导的形式,以个别辅导为主,集中辅导为辅;以学生自我纠错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每个“小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小单元练习巩固,并进行测试,统计成绩,分析学情,提出整改措施。我们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并要求教师编写“小单元清”测试题时做到三分之一的内容必须来源于学生错题集中的错题及其变形或拓展。
三、集体备课的管理评价模式
集体备课实效的发挥,科学、得力的管理评价措施是保障。几年来,我校不断摸索,构建了对集体备课实绩的管理评价模式,并将备课组备课实绩纳入小组教师个人“两评四考”的过程考核。备课组团队成绩的合理使用,同时也加强了集体备课的管理力度。
我校对备课组备课实绩考评模式如下:
集体备课组的成绩=集体备课过程得分+备课组的成果得分+备课组的教学成绩得分。
1.集体备课过程管理评价
备课组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等于备课组内所有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的平均分。这样能更好调动备课组每一位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质,实现共赢。所以首先我们加强了对备课组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的评价。
教师个人集体备课过程得分=主备案得分+个性备得分+“研究主备案记录”得分+听、评课得分+(集体备课组奖分-个人罚分)
具体操作:学校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集体备课督导评估小组”。采取学科领导平时检查督导,教务处月查和期末检查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平时由学科领导具体负责对日常集体备课的行为进行监督,对集体备课质量,对听、评课反思情况进行评估。集体备课的行为主要观察参与研讨的过程和参与效果。集体备课质量主要评价书面教学设计,为此我们制定了有效的备课评价标准。听、评课采取填写联系卡和学科领导预约,听、评课后,学科领导及时签字。每学期期末督导评估小组根据学科领导平时检查和教务处督导检查的结果为每个备课组设立集体备课奖分,并对不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的个人进行罚分。
2.集体备课成果管理评价
学校为备课组设立“集体备课成果奖分”,如教案、论文、优质课、教学能手评比等。备课组团体备课成果的管理评价,促进了每一位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3.教学成绩管理评价
集体备课的效果,最终是教学成绩的提升。我校把备课组团队的教学成绩作为对备课组评价的终极指标。从两个方面评价:
备课组教学成绩=校际评价得分+校内评价得分
校际评价:备课组教学成绩与其他五所规模学校的同学科联考成绩对比,按名次赋分进行评价。
校内评价:对同学科的三个备课组的教学成绩的方差按名次赋分进行评价。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立足校本教研,走校本培训内涵发展路子却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之本。新平县第三小学立足学校实际,以“群策群力”的指导思想为指引,坚持“统一性、超前性、完整性”原则,建立“个人初备――集体齐备――个人细备――反思复备”的集体备课制度,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效教学――集体备课之路。
我校集体备课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自实行集体备课以来,我们注重学习、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肯定。特别是2011年4月,我县全面深入的推进“大胆尝试,体验互动,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来,我们结合2011年版课标、课堂教学模式化基本结构等课堂教学改革精神、要求,在集体备课中深入探究教学实践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不断的改进和反思。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体会到: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有利于教师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利于教师“取长补短”迅速成长起来,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执教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逐年稳中有升。
一、学期初,根据教学进度计划确定每个学科每个单元的中心发言人,制定集体备课活动计划。
对中心发言人的具体要求是: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把握单元的整体内容,明确内在联系,积极查找相关资料、资源,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为发言做好充分准备。要求中心发言人书面提供发言稿、每单元任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部分中心发言人还需提供一节研讨课。发言稿的撰写内容为:单元总体分析(包括本单元的前后联系、地位作用、教学内容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突破方法(包括教学理念的定位、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法、学法等);分课时备课提纲;个人熟悉研读教材、教师用书后的体会、感悟等。
二、个人自备出思路。集体备课必须以个人研究为前提、为基础,因此,要求备课组成员必须在集体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独立思考教法、学法,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除中心发言人把所承担的备课内容备深、备透、备精,认真准备发言稿外,其余同学科年级教师也要重点研究单元的一、两课,做好发言准备(自己初步整理好发言稿)。
三、集思广益通思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教学新知识的前一周分年级研讨,每单元活动一次,中心发言人发言时,要求其余教师要认真倾听,深入思考,并适时记录优点和问题。讨论交流时,首先针对中心发言人发言的内容展开讨论,即发言中的问题、含糊不清的地方及精妙之处。再次是针对其他组员发言的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赞同的理由。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2011年9月份起集体备课活动时增加了以下内容:
①上课、评课、议课环节。每个单元的主备教师先试讲其详备的那个课时,年级其余教师观课,听课结束后进行评课、议课。评课、议课是把备课、课例与感悟反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合,不管是评课者还是执教者,人人都要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做到评中带学,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在交流中互动创生,并提升到理论层次,内化为教育理念。
②以“主题研讨”等方式来充实集体备课的内容。可以结合备课内容设置“新课程下如何搞好计算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讨”、“新教材下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总复习”、“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速度,使之又快又对”等等这样的主题研讨。也只有不断创新集体备课的内容及形式,才能提高教师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才能使集体备课有效实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不管怎么说,集体研讨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力求经过“争鸣”,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和比较一致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四、博采众长写教案。在年级教师进入课堂实施教学之前,教师先要结合主备教师的试讲课进行反思,对集体备课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加工、重组,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教师在研讨深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课时教案并付诸实施。学校教务处将适时检查教师集体备课的成果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五、教后反思长经验。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虽然集体备课以来,我们很重视反思环节,但效果一直感觉不是很好,集体研讨时,教师总想直奔主题,直接进入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研讨中。什么是反思?即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下学期开始,我们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及时对教学中最深刻、最难忘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反思,并记录在教案本上(教案本上已设置“教后反思”栏目)。每次集体备课,首先由各位组员将其信息反馈给其他同伴,作为二次交流内容(带上教学设计本)。注重反思,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举措,我们要重视,并加以落实。
总之,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虽然通过这几年的具体实践,确实让教师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教师间取长补短、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教学研讨氛围正越来越浓,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部分教师认识还是不到位,尽管学校再三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有些教师仍对此认识不足,思想上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过去的教育教学思想未能认真加以反思,而是凭着经验去进行教学。
2.少数年级、单元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有些教师总认为集体备课只不过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走走过场而已,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
1 教学设计的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体现法律职业教育的特色,在遵循本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坚持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培养;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按照以上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以项目为载体,将不同的知识点,技能点分布在精心选择的学生容易理解又感兴趣的项目上。“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教师通过项目的设计,拟制出司法职业岗位所需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操练、示范、训练,以此来实现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2 改革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以课程项目任务的需要为主要依据,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角度进行新的、系统化的改造。具体步骤是:第一步,依据职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及时增补,以达到完成项目实践教学任务需要;第二步,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为:告知(教学内容、目的);引入(项目引入);实施(任务驱动);深化(加深对基本能力的认识与体会);归纳(知识、能力、素质);创新(拓展);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3 教学设计的创新点
一、"问题"如何转化为"课题"?
校本教学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问题一旦被追踪和设计,问题就转化为课题。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也暗示了校本教学研究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教师虽然在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如果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设计)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就算不上研究。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使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与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课题意识"区分开来。不过,这也不是说"问题意识"就不重要。在教学研究中,常见的障碍既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弱",也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强"。"课题意识太弱"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日常经验解决那些琐碎的日常问题,"自下而不上",不善于在解决日常的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设计、追究的"研究课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与设计,那些日常的教学问题虽然不断地被解决,教师却很难从整体上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此相反,"课题意识太强"的教师容易只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自上而不下",对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满足于"大问题"、"大课题"的后果是忽视、轻视了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问题、真困惑。
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所研究的"课题"的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大量地、随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的问题"。教师一旦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想方设法"(设计)却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能转化为课题。
二、设计:选择何种"有效教学"的理念?
在确认了日常的教学"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个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澄清的是"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设计"对于教师并不陌生,教师一直在与"设计"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等。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即备课)所形成的方案即教师的"教案"。校本教学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样看时,校本教学研究的"设计"在很多时候与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更强调对"问题"保持某种追踪(持续地关注)。
不过,"设计"与其说是个体化的"备课"、"写教案",毋宁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不是形式化的)"集体备课"和"说课"。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根据某种"有效的教学理?quot;(可称之为"有效教学")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与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备课)就成为一件事情而非两件事情。这正是"教学即研究"口号的本意。
就此而言,校本教学研究是以自己的方式强化了"教学设计"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备受关注的问题。遗憾的是,不少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著述局限于"教学技术"、"教学流程"的解释,而对与之相关的"有效教学"的前提性理念却关注不够。
在校本教学研究中,"设计"固然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确定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流?quot;,它更强调某种"有效教学"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有效教学"的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比如教师如何理解"学习即主动建构"、"教育即生活"、"主动参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等教学理念,将决定该教师选择何种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当校本教学研究强调"有效教学"理念对于"设计"的重要性时,也许容易使人认为它也带有"理论阅读"、"自上而下"的性质。确实,校本教学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阅读"(理论阅读是一种间接的对话)。真正的校本教学研究有时候并不容易简单地区分究竟?quot;自上而下的研究"还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毋宁说,它意在打通两种原本不该人为地分开、阻隔的研究道路。
三、行动:执行还是再创造?
"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如果校本教学研究所"设计"的方案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的合作者的"听课"(即一般所谓的"集体听课",此时教师的"上课"被转化为"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quot;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就"听课"的合作者(教师同伴或校外专家)而言,"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的方案被执行的真实过程,倾听和观察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校本教学研究与其它所有介入性研究一样,它不仅"设计"方案,而且力图引起"改变"。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蚁Mü?quot;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quot;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和"问题"在多大程度已经被解决或没有被解决。
四、反思: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
在整个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反思"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设计"之所以可能,"行动"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的过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也有人因此将设计的过程称为"行动前的反思",将行动的过程称为"行动中的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称为"行动后的反思"。
但"反思"一般指"回头思考",它指教师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的被解决,需要进一步清理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如此等等。
由于校本教学研究常常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这种反思也可以称之为"集体讨论",它与此前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相呼应。事实上,校本教学研究需要经常性地与中小学已经存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教学研究制度相结合。这样看时,校本教学研究与其说是对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的改变,不如说是对传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种落实和恢复。
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既需要教师同伴之间以及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quot;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教育报刊杂志上"公开";也自然包括了教师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教师的"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如果教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的合作研究可能只是以少数"专家头脑"代替多数教师的思考,多数教师沦落为"沉没的大多数"。一旦合作研究发生"沉没的大多数现象",则容易导致问题虽然按照专家的设计方案获得解决,教师本人依然不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师不善于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除了可能因为"专家头脑"代替教师思考之外,更严重的困境常常在于"专家话语"代替了教师的"个人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以致于教师在专家面前"失语"。一旦合作研究发生"教师失语现象",则容易导致虽然有为数不少的"教学论文"甚至"教学专著"等研究成果,教师本人却依然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
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意味着承认、允许、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个人化语言、实践性语言讲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教学故事,包括问题怎样提出来?问题出现之后如何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中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障碍,等等。
教师发表(包括"口述"或"描写")自己的教学故事不仅使合作中的交流成为可能,而且教师将由此而进入反思的状态。
发表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教师说或者写,就是反思。发表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合作者之间的共鸣与分享意味着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倾听与阅读。
某种教育故事既然能够引起共鸣与分享,说明这种教育故事已经蕴涵了某种教育理论。案例是理论的故乡。
五、教案的改造
在整个"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道路中,凸现出两条相互环绕的线索:一是教学设计;一是教学反思。
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就是形成"教案",但真正的教学设计往往从教学反思那里不断获得"问题"意识。而且,教学反思进入教学设计之后,它使问题不断地被追踪而转化为"课题"。可见,有效的"教案"不仅需要"教学设计",而且需要增强"教学反思"意识。简要的表达就是:教学设计 + 教学反思 = 教案。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起构成"教案"之后,或者说,"问题-设计-行动-反思……"进入"教案"之后,将引起"教案的改造"。
教案是否需要改造,或者说,"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决定"教学即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
有教师提出,"我既不愿意写教育论文,也不愿意写教育故事,我唯一想做的是把教学做好。"有教师说,我只想做一个好老师,"让学生喜欢我这个教师;让学生喜欢我所教的学科;让学生回家后喜欢把学校里发生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教师这样说时,既正当,也合理。
也许,"教学即研究"以及"教师成为研究者"等口号在教师那里应该做一些转换。既不必说教师要做研究,也不必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唯一的使命,就是有效地教学。
难道教师不是一直在努力有效地教学吗?至少,难道教师不是一直很重视写"教案"吗?
问题只在于:如果说以往的教案容易局限于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的考虑而缺乏真正的"教学设计"意识,那么,改造之后的教案意味着超越某个知识点的设计而使所有的教案都因为追踪某个"课题"而成为彼此相互关联的系列教案。改造之后的教案本身已经成为研究的案例、成为待发表的作品。因为改造之后的教案本身已经蕴涵了某种理念的话。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一、高中英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
1.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是基于模块教学的英语新课程体系的需要。模块作为英语新课程中教学组织内容的基本单位,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形成的,因此基于模块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即一个模块的整体内容对应的36课时需要做出相对的时间划分,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实施。
2.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是实现英语新课程目标的有效保
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因此,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提高,而是着重培养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高中英语教学整体设计符合语言教育的整体性原则。根据语言学科的特点和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在本质上具有整体性。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整体性表现为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言语这种个体现象的整体统一,知识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整体统一。
二、高中英语课程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应坚持的整体设计原则
根据高中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六个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确保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运用课程资源,生成性、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高中英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策略
1.就高中英语模块而言,高中英语课程整体设计的策略是:分析模块教学的总体需求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实际特点确定模块的授课与学习目标选择教学资源选择授课与学习策略制定模块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方案评价反思教学效益。
(1)分析英语模块教学的总体需求。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必须让学生学习24个话题中的什么内容;哪些内容需要整合以及如何整合;哪些内容需要删减以及如何删减;哪些内容需要补充以及如何补充;哪些知识、技能、策略等内容是模块中的重点与难点等。
(2)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实际特点。明确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与课标中应该达到的水平差距,特别是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的差距,有利于今后学生在模块中的整体学习效果。
(3)确定模块的授课与学习目标。写出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的具体目标。
(4)选择模块教学资源与选择授课、学习策略。提前确定模块已有的教学信息量,需要补充的信息量与信息源。接着就是提前解决授课与学习的策略,教学中的媒体的运用、教法与学法的运用与优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学习活动等。
(5)制订模块教学方案。模块的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教案、学案式或导学案式与流程图式。
(6)实施教学方案与评价反思教学效益。在实施教学方案后,应及时针对模块教学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就高中英语模块中的单元课堂而言,高中英语课程课堂整体设计的策略是:必须让学生学习什么?
(1)确定单元课堂教学目标。在模块课程教学目标之下,一般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设计课时或课堂教学目标。即就是,语言知识认知方面;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方面;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方面。
(2)选择单元课堂教学资源与选择实施授课、学习策略。
①选择课堂教学资源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a.确定课堂教学信息量。b.明确课堂教学信息源。c.列举出实现该课堂教学目标需要的言语技能、语言材料、语法能力、师生互动与生生活动等。
②选择实施课堂授课、学习策略。a.其方法有:问答式媒体选择法与流程图媒体选择法。b.选择与实施授课、学习方法。c.确定教学结构。如,如何导入?层次上如何过渡?课中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或活动如何展开?如何结尾?
3.评价反思单元教学效果。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在学生层面来评价反思教学效果:
(1)教学效果。
(2)教学效率。
一、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单元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的最近发展区,而课时目标是在该区域内搭建的脚手架。课与课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支撑,为学生逐步认识、掌握学科内容架起逐级上升的“阶梯”。从《英语课程标准》来看,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二级教学目标,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英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来设计教学目标。
(一)设定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实际的课程设置,合理如何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在分课时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重点和难点的定位;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媒体的使用和活动形式的设计。
(二)叙写单元教学目标
1.行为目标表述方式
课标在描述课程目标时,使用了明确的行为动词,操作性强,如用“做动作、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手工”等描述听的技能目标;用“模仿说、认读、朗读、看懂、书写、模仿范例写”和“玩、演、视听”等描述综合语言能力的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英语课程标准》,因此,也宜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方式。行为目标取向主张以人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强调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所以称之为“行为目标”。行为目标的叙写要尽量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
2.行为目标叙写的四个特点
行为目标的叙写有四个特点:即,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行为条件情景化、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具体化。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行为状况动词要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观察的。
目标描述要反映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的时间、提供的信息。如,通过图片、实物、简笔画,利用动作、模仿、面部表情,通过模仿、配对、涂色、连线、重排图片顺序、用符号完成表格、猜测游戏、角色表演……、通过男女生竞赛,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根据地图等等。
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具体化。如,“能根据情景用“Icansee…造2~3个句子”,“能按字母顺序排列,做成自己的电话本”、“能用学过的食物名称,每组设计1份晚餐的菜单”、“能根据图片或提示来写出5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3.常用的行为术语
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短语,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我们来看一些常用的行为术语。学习目标常用行为术语:知识目标认读、说出、拼写、读准、认识、了解、熟悉、理解、表达、掌握。技能目标讲述、朗读、复述、背诵、描述、获取、写出、表演、演唱、交流、情感态度。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设定和叙写单元教学目标、合理划分课时,初步确定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分课时备课、实践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调整并修正教学目标。
(四)单元中典型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注重从整体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四种基本技能。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主要有“对话课”、“阅读课”、“综合课”等三种课型。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炼了三种典型课的教学策略。
对话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单元话题学习目标语言,学生能自主地使用功能话题进行交流。对话课设计的五策略:结合话题,整体设计教学情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大3P和小3P相结合。对话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热身导入单元话题目标语言学习整体感知意义操练话题交流。对话课的板书设计策略:凸现“词架”、“句架”、体现话题的情境设计。
综合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融复习和新授、整合和拓展于一体,学生能进行单元话题下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活动。综合课设计策略:单元内综合(目标语言、单元版块、话题拓展);单元外综合(目标语言、话题综合);围绕单元话题,设计若干小任务,引导学生寻找知识规律,适当拓展运用。课教学模式:综合课的板书设计策略:凸现“串联”和“并联”,体现单元话题的拓展设计。
(五)单元主题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策略
单元主题作业的设计原则:整体设计,关注分课时作业的衔接;分层设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质量地完成练习作业;趣味设计,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作业。单元主题作业的类型:自助餐式作业、创编式作业、实践型作业等。单元主题作业的实施策略:课内抽查、审听磁带、轮流互查、统一批阅。
二、建设单元整体教学资源库,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拓展教研空间
在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可以建设单元整体教学资源库:电子单元备课资源、典型单元整体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学生单元主题作业、单元测评试卷、教材单元串讲资料、单元整体教学板书设计资料等。这些资源的积累和建设有效地减轻了英语教师,尤其是农村英语教师的教学负担,拓展了英语教研空间。
三、探索了单元主题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
教师可积极探索单元主题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积极开展学生的英语小报比赛、课本剧展评和作业展评。趣味性的单元主题作业,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单元主题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喜爱做英语作业,并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巩固了课堂的语言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