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的学科素养

生物的学科素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8 17:25: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的学科素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的学科素养

篇(1)

中学生校园社团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和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作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成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1 生物学科社团发展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生物学科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且与生活联系密切,在高中校园发展生物学科性社团,借力社团活动,对改变生物学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完善教育教学生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生物学科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将生物学科从书本、课堂延伸至教室之外,甚至是校园之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团活动,从而融合知识、技能、情感,形成高中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

2.1 实验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课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课程的规划及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实验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因此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开展实验内容。教师可具体开展下列两类活动:① 教材实验: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非常多,如:有机物的鉴定、植物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叶绿体的观察等,② 创新实验:以教材实验为基础,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甚至提出新的课题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交流。例如,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探究生长素对桂花枝条扦插的影响,探究低温处理对菠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重复教材实验既让学生巩固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动的创新实验,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直到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上述实验活动的开展,学生理解了科学概念,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是形成了科学态度,养成了理性思维的习惯,获得了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2.2 调查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还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学生近距离地观察生命现象,用生物学知识认知生命、解释生命,从而热爱生命。调查类活动可以包括下列两种类型: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如校园植物的认知、分类与分布,校园周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的比较等;②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如城市河流的污染调查,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等。

调查类活动的趣味性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在调查研究中,学生根据调查内容设计调查方式和路线,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又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学生在观察有趣的生命现象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在较好的理解了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物质与能量的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平衡,在生命系统中人是主体又是客体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生态和生命观念,以及人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

2.3 实践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体现了生命科学的价值。教师可开展如下一些活动:① 标本制作: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标本室,并给他们介绍标本制作的技术,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的动植物标本,如植物叶片标本、蝴蝶标本、昆虫标本,还可以制作鸟类标本等。② 模型制作:模型可以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本质具体化,可在社团的学生中开展模型制作比赛,如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制作、DNA分子模型的制作等;③ 种植养殖:组织社团学生建立校园生物园,如种植花卉、蔬菜、果树,培养蘑菇,养殖小白鼠、观赏鱼和家鸽等,制作生态缸和小型的生态系统,还可以探索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的嫁接技术和鱼类的繁育技术等。

一个生物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独立、熟练的动手能力。在这些实践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和生物体亲密接触,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生命现象,发现生命规律,热爱生命个体,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

2.4 科普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和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应自然科学的本质。科学最终又要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此,开展一些科学普及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开展以下两类活动:① 科普宣传:利用节假日,面向学校师生,或深入到校园周边的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和健康知识宣传,如城市水污染调查的图片,艾滋病、乙肝、流感等疾病的传播途径图片,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有效预防等知识宣传;② 科技创作:借助学校的科技节及市级科技活动等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学相关的作品创作,如制作水污染处理的浮床,无土栽培蔬菜的简易装置,家庭生活污水的多级利用装置等。

在这些科普活动中,学生成了科学的传播者,唤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爱护我们的身体和保护生存的环境。另外,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动手参与制作,既锻炼了科学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素养,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在深化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校园学生社团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团发展必然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学术化的道路。因此,建立生物学科性社团可行且有必要,生物社团必将开辟生物学科教学的新模式。科学地开展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具备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W能力的生物学研究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永平.中学生物学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教育价值[J].生物学教学,2016(5):20-22.

[2] 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10):9-10.

篇(2)

/

1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绝大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生物学科阅读素养而难以落实或深入到一定的学科知识本质。而目前在生物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自己去认真仔细地阅读生物知识,即使阅读也只是浮光掠影式进行的阅读;或是阅读生物学科教材和阅读小说、故事一样跳读和浏览性阅读;或是直奔主题式的阅读。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喜欢带着问题直接找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不重视阅读,没有提高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的意识,只注重课堂深入浅出的讲解,认为与其在阅读上浪费时间,不如将教材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这势必影响到学生自主对教材的思考和理解。这一现象不解决,那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则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指导学生在生物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知识前提就是学会阅读生物文本资料,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如伴性遗传,学生要完成这部分内容的自主学习,必须要有对这部分内容深入思考的阅读,理解知识的本质,并能应用于实际,解决具体问题。否则只是表面内容的识记不是真正的生物知识的自主学习,也达不到生物学科发展对学生的应有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带有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的阅读素养。

2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锻炼学生学科思维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和各地模拟试卷的质量分析表明,构成一些学生感到解题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他们的学科阅读素养的不足,往往导致题干信息不能有效提取,图文信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转化,知识不能有效地整合和迁移。按照认知学习的说法,阅读是一种知识的重建过程。生物学科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流程图、示意图、表格等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样需要相应的学科思维的阅读才能理解、转化新知。因此,带有生物学科特点的阅读是生物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是生物学科思维构建的基础。

对于生物学科而言,有效的阅读是建立生物学科知识模型和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语言基础。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有助于学生生物文本阅读技巧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生物学科思维的形成与转换,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取、整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例如很多课本生物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就能很好得体现生物学科思维,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阅读这些资料的本身就能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学科思维的过程有了一定的思考。这样的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学生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掌握生物学科方法,锻炼学生生物学科思维。

3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

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压力使得不能有很多的时间进行学科阅读训练,同时学生的思维惰性也影响学生的学科阅读活动。此时,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前,提出一些指向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去找寻问题的答案,在任务的驱动下,使阅读更有效。

如在教学中教师随教学进程可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要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如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时,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① 什么样的生物进行减数分裂?② 什么时候发生减数分裂?③ 减数分裂的结果和有丝分裂有什么不同?④ 染色体减半发生在在第几次分裂?⑤ 除数量变化外染色体种类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极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他们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就能很容易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可促进学生生物学科阅读素养的提高。

4 提高生物学科阅读素养,实现生物知识的高效建构

具备一定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的阅读可以控制和调节学生主体的注意力和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提高生物知识的建构效率。

比如在学生生物知识建构中,往往有许多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学生在理解这些内容时较易混淆。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要运用对比法加以区分,通过提高学生生物知识对比阅读素养,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概念的实质。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等。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辨析异同,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高效建构知识。

篇(3)

从本质上看,基于项目的学习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即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过程。因为这种学习模式特别强调协作的重要性,而在项目学习背景下,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组成部分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由于初中生物是非中考科目,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建议

1.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在初中,学生会学习关于生命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通过学习,学生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复杂、神奇、高效、协调等特性,一定会领悟到生命活动和生物世界的博大精深,由此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2.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

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学生会了解到“和谐”的重要性,会对生物生活的环境(无机的和有机的)更加敬畏,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只有珍爱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让生物与环境和谐“相处”,社会也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3.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

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克隆羊多莉的培育等过程的了解,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领悟科技发展的神奇魅力。在感叹生物科学迅猛发展和生物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的问题,试管婴儿技术带来的性别歧视问题,转基因技术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离不开科学实验,初中生只有动手实践,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为将来的创新努力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实践,也会加深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认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潜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学生会了解许多健康知识、饮食常识、遗传原理、环保知识等,不仅对个人和家庭成员有益,还要对社会有所担当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如积极传播生物学知识(如宣传防传染病特别是防艾知识、环保理念、遗传病的预防、食品安全、营养全面均衡理念、吸烟的危害、对转基因食品的正确认识等),争当环保的宣传员、执行员和监督员,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学知识,让生物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以上四个方面,“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从生物学的知识出发,应该是生物学科独有的学科素养,其他学科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也可能会有这样的内容;“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其他学科素养也会涉及,但这里强调的是基于生物学视角的核心素养。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都是基于生物的,是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凸显生物科学素养的特点

1.要体现生命性。

生命科学要体现生命性。(1)课堂要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交流的地方,成为生命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合作的地方,成为生命主动学习、提炼感悟的地方。(2)作为生命体本身,学习者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活学活用。(3)大自然中到处都是鲜活的生物,所以生物学的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实验室,要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2.要体现实践性。

生物科学的特性之一就是实验性很强,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实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要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上应知应会的实验,还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书本上的一些探究活动和课题研究,重视校园外的社会调查实践和野外考察学习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科思想的领悟。

3.要体现科学性。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之一,要体现科学性。除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之外,学生要学会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并通过对一些科学发现史、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从而学会理性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积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并且通过学习,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涵养自身的科学情怀。

4.要体现融合性。

(1)要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这是作为素养的特点之一,也是在复杂情境中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必然要求。

(2)要将所学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与当代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紧密相关,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物学的发展有关。

(3)要把个体与社会融合起来,充分认识到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体组成整体,个体影响整体,整体也会影响个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尽力为社会多添一份力量。

(4)要把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学科融合起来。生物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及技术,理科的思维和方法也有诸多的共性。只有把相关的学科素养融合起来,才能汇成个体的核心素养。

(5)教师要将校内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融合起来,汇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养成的沃土,为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应用、联系社会提供丰富的营养。

三、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一定的科学能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

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这是基石。不懂得自身结构和生理,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不可能成为好的医务工作者。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农作物的高产和优产?没有植物、动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石。

其次,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必须有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叶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得出只有气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叶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数目多,排列整齐,因此绿色要深一些。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待学习,对待每一件事。

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素质教育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为了切实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在中学教学纲要中指出需要结合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通俗而言就是一个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常见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思想品质等内容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获得的,人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培养起核心素养,具备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并对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高中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意味着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背景下,虽然许多教师已经从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思想转变为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仍旧存在许多错误的观念与方法,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固守落后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使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手段。在此教学方式下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交流和互动,由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偏重理科性质,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是由于师生缺乏交流导致学生存在众多疑问,对生物学习失去信心,加上枯燥的教学形式更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生物学科产生抵触心理,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阻碍了奠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第二,一些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学生较多的表现机会,授课时间比过长,使得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依赖。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无疑是不利的,使得学生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没有获得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三,一些生物教师自身不善于了解最新的学科信息,在课堂只能同学生讲授教材内的知识点,使得渴望扩展自己视野的高中生变得视野狭窄,他们的知识面较为封闭,限制了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属于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认知能力的欠缺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养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师为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学科性质探索有效的教学措施。我根据多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以及对核心素养资料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为高中生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帮助。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同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解决他们的疑惑,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使学生从对生物教师的崇敬转化到对生物学科的喜爱,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获得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创设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趣味性,以此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专心听讲,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者的身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整合,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几个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学习能力划分出若干小组,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会积极地阅读教材内容,搜集资料以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思考,之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教学形式使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了对教师的依赖,并在不断的独立思考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发现新的疑问,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核心素养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篇(5)

关键词: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35-02

近些年来,广大生物学课程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整合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但是,由于整合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认识基础上的,因此这种整合总是停留在课程实施的操作层面上,很难真正深入到生物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核之中,即学科课程体系和文化之中。只有将信息技术文化的内涵植根于生物学课程体系之中,才能使两者的整合实现质的改变,这就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生物学课程信息化问题。

一、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内涵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指在生物学课程设计过程中,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研究信息时代学生知识结构的特征,将信息文化的各个要素与学科要素有机融合,构成以课程目标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信息化为特征的一种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的过程。这种新型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是抛弃原来形成的课程体系结构,而是从信息化的角度研究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结果。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将信息要素有机融入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其本质是在信息化思想的引导下,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对学科课程进行重新审视,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形成现代化社会必须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谢康等人对课程信息化的内涵作了具体的研究,认为“课程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要素”。课程信息化的内涵是在信息技术文化指导下,把信息技术载体中蕴涵的信息方法上升为思想理念,指导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课程目标,从而导致课程的本质变化。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生物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高层次,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课程整合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是课程改革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学科课程信息化不仅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目标获得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使学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信息文化的烙印。

二、影响生物学课程信息化实现的几个问题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实现的过程是信息文化与学科课程融合的过程,也是实现学科课程最优化的过程。目前生物学课程信息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对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目标的认识问题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科课程思想和体系的变革。调研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学科课程信息化的内涵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学科课程信息化就是在学科课程实施中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的特征是鼠标代替粉笔,用鼠标替代了直尺等传统的绘图工具;用信息技术手段替换学科课程教学的传统手段,教学中常规的教室换成了多媒体教室,文本教材换成了计算机课件,书本中的文字换成了多媒体网页和部分超级链接,将原来传统教学的“人灌”变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机灌”。这些现象说明教师普遍缺乏对信息技术文化促进学科课程体系全面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正确认识。

也有些教师认为,体现信息文化特质的生物课程要尽量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这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效能的结果是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质是为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这一初衷,忽视了整合是在凸显生物学课程学科特点和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将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融入其中的内涵,忽视了整合以及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有效实现的内涵。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鱼鳍的作用一节时,为了运用信息技术,不顾生物学特点,花了好多时间用计算机制作了“捆绑鱼鳍的鱼的游泳情况”的模拟实验,学生观看计算机模拟实验获取的知识,就没有学生亲自动手捆绑鱼鳍,通过自主总结、同学交流,教师补充的方式,探索鱼游泳的情况更有效。

2.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效率问题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我们主要注重的是是否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反思我们行为的有效性问题。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实现学科课程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的学习目标,而不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有时过分强调信息化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资源的提供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各个学习环节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工具,将网络资源作为学科课程的重要信息来源,这种方式能够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能够加深学生对某一些教学内容的理解。但学生在拓展学习时,教师没有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和探究范围过于宽泛,导致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得到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样,很多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上网查询、分析资料、成果汇报等活动,而在实施中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调控和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自我控制力差,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效果。例如,某教师在准备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一课时,从网上搜寻整理有关网站、建立链接,希望利用internet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创建一个完全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查询、搜索指定的课题,再加以必要的实验、体验和探究,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这种设计思路是非常好的,如果教师在教学前期精心设计,教学中认真指导,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理想,它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学生的课堂自我调控能力要非常强。可是,由于该教师在课堂上把教育网站上有关“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以及其它网站的有关图文资料、视频、动画等链接在课件上,提供的网络资源内容繁杂,学生学习时缺乏教师有效指导和自我调控,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浏览,而不关注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质中能量转换器如何工作,尤其是植物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这些植物体内能量转化器的工作机理,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模糊不清,课堂效率低下,得到的结果是事倍功半。当然,这节课的失败和教学课时紧也有一定关系。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还原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实现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最优化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即改变以演绎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变成开放性的归纳与演绎并重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凸显的不是纯粹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操作,而是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使之成为学科课程展现的手段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课程中的传统内容,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计算工具,展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值计算、规律探索和实验验证等认识活动过程;新课程不仅

要使学科课程形成科学体系,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应该形成具有逐层深入的体系。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要以适度为原则,不能为应用而应用。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就不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而一些在课堂上或实验室中没有条件完成的实验或获取的实验现象,如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光合作用、植物的矿质营养、内环境与稳态、生物的呼吸作用,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等等,通过信息技术的模拟再现,使生物界微观领域的细微莫测,生理过程的抽象深奥,生命活动的动态复杂,得到生动、形象、逼真和惟妙惟肖的体现,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实现生物课程信息化的最优化。

2.努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决定学科课程信息化实现的程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和提升应该走在学生的前面。一是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促进教师尽快从原来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二是教研部门对在职教师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指导。应根据教师的需要以及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基础和水平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内容新颖,时间灵活,使教师能活学活用。通过现场和网络在线等方式随时对本地区的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指导。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信息技术督导检查、指导评价机制。聘请学科专家教授、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学硬件及软件开发的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指导学科课程的资源库建设。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养,一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信息意识是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力,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二是培养学生信息判断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创新能力,具备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信息整理、分析、归纳等的基本行为规范与初步角色迁移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3.研究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课程内容体系

生物学课程信息化虽然提倡两者和谐发展,但是学科课程还是出发点,而不是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依然是学科课程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探究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程使之更富有效性的途径,另一方面也要使得学科课程的设计更适合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素养;学困生;策略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参加各类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和个人决策所应用的生物科学概念,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技术。但是,由于学困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学习水平较低,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下面,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生物科学中培养学困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简要论述。

1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作为初中生物学科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1]。其中,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和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在初中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强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尤其是应该注重培养学困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端正的态度。例如:在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国山河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从而增强学困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向学生介绍众多与生物学相关的世界重大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等,从而逐渐增强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

2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生物学科的过程中,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困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然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刺激学困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或者从整体到局部,指导学困生学习认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方法,这对培养学困生养成两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和叶的结构”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各个细胞的组成部分,如叶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气孔等图片呈现在屏幕上,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各个结构的名称、组成部分和作用。再如:在学习《人的神经系统》的内容时,由于神经系统的知识涉及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所以学困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合理的将“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空中飞行的动物”“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展现在学困生面前。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的内容时,老师充分利用心脏的模型进行教学,充分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当老师将心脏模型剖开之后,其心脏的内部结构呈现在学困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探究欲望。同时,老师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全面的介绍,从而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如:当讲“棘皮动物”时,老师便可以将海星和海胆的标本带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老师再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困生通过学习找出答案,有利于帮助学困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棘皮动物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人与自然》节目中的部分内容,充分调动起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3结合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教学,培养学困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观念,有效提高学困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要求学困生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德尔通过进行豌豆杂家试验来研究遗传规律,从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掌握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孟德尔在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即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各个事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这种探究过程是重要的科学发现模式,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学困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其中,正是孟德尔提出的重要规律,为人类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困生通过搜集资料,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概念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学困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合理的将生物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采用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促使学困生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2]。这有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困生的内在潜能,让学困生主动投身到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真正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军.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6,31(9):40-41.

篇(7)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引言:备考复习是高三学习的重点攻坚阶段,无论是阶段性复习,还是整体性综合复习,均意在夯实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基础,并进一步提升其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从复习规划的角度来看,生物学科的复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习题训练的设计方面,重点在于针对性地提升并加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时效性特点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应通过提前筹划制定科学的复习策略。

立足学情、准确把握备考切入点

在复习备考阶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设计教学方案,还是规划复习流程,教师均应注重立足学情,通过问卷调查或谈话交流的方式了解并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吃透考试大纲,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学业水平考试的试卷结构较为简单,其主要包括两种题型,一是选择题,二是非选择题。整体测试范围涵盖三个必修模块,必修一为分子与细胞,必修二为遗传与进化,必修三为稳态和环境,且题型难度设置为阶梯型,由容易题到中等难度题,再到较为复杂的高难题。教师应把握学生在复习阶段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划分三个必修模块的复习时间,并针对中等难度题与高难题等开展专题复习,为其分配更多的讲解时间与练习时间,引导学生能够深度投入到生物学科的专项训练中,立足学情的教学理念意在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予以准确了解,明确其在复习阶段的实际学习需求,通过实时的跟踪记录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科素质是否得到有效提升等[1]

深化理解核心素养要求、科学备考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是持续化的,不能单纯地依靠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与教师的讲解,而是应对学科教育的本质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对于生物学来说,科学思维、生命观念、社会责任与科学探究等是组成其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其不仅是学生应该形成的基本素养,以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还是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桥梁。在高中教学阶段,帮助学生考入大学是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学生培养效果的直观体现,因此中学教学应全面参考各类大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置于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位置,并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2]。

构建多元化复习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设计合理化

注重整个课堂复习过程是将核心素质培养有效落实与基础与关键所在,教师要想打造高质量的生物学科复习课堂,应遵循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原理,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与同化最大化,在保证授课内容稳定输出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削减不必要的低效环节,利用问题导学法合理切入复习教学,活化学生的学习思维。

例如,在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可以首先以细胞膜入手,提出问题: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可以快速地回答出其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细胞膜的特点与其组成成分与结构密不可分,那么,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可以答出是蛋白质和脂质,那么进而教师便可以进而引导学生复习细胞膜的具体功能,拓展到各种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特点与独特方式,如小分子与离子可以采用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的,而在运输方向不同、是否需要载体与是否消耗ATP等具体条件不相同的情况下,其运输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问题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明确地构建知识网络,深化记忆与认知。

交流化丰富课堂

除了教师的详细讲解,在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阶段,教师应将表达自我观点与想法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根据具体问题,邀请学生举手回答,与互动式教学法充分结合,调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其以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入到每一节课的课堂讨论活动中[3]。与此同时,无论是与教师交流思想,还是与其他学生进行探讨交流,都是碰撞知识与思维的过程,许多新问题会随之形成,这时教师便可以适时捕捉其中有教学价值的新观念与新想法,将此类新问题与新思考充分利用起来,培养学生养成敢于质疑、踏实求实的良好学习品质,形成乐于探究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DNA分子的结构》,可以从元素组成、小分子、单体、平面结构与空间结构等几方面构建完整的复习脉络,然后让学生画出思维结构图,再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找出存在的偏差与错误等,相互提问,互相考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把握不准的问题可以请教教师,交流各自的想法,以交流化的复习形式丰富生物教学课堂。

规范化演示课堂

在开展复习类课堂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板书形式,针对具体的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并夯实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锻炼其搭建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堂复习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规范化演示基础知识的梳理过程。还可以搭建生物模型,强化学生对DNA与RNA、有丝分裂与减数分类等对照性知识内容的把握与记忆,切实提升生物学科课堂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结束语:学业水平考试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高中毕业,对于生物学科的复习教学来说,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全面深入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确保学生扎实地把握基础理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