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效农田建设

高效农田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8 17:25: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效农田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效农田建设

篇(1)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成效;民乐县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km2,耕地面积8.6万/hm2,辖10个镇和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总人口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6万人。全县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大硬伤”和“明显短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7%,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9%。近年来,民乐县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产增收的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稳定粮食生产空间,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杜绝增量、消化存量、严治抛荒、深挖潜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乐县把过去在水务、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单位实施的项目相近、投入相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及资金集中整合到民乐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逐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统一规划、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彻底结束了过去涉农项目各自为战、建设资金“撒胡椒面”的状况,将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有机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从示范点建设到全县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富民之路,不断补齐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短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截至2020年底,民乐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41万hm2,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1.91万t。

1主要做法

1.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项目建设“双管”法人制

为加强对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镇村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民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为“主管”法人,全面负责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部门间的技术交流和工作协调;同时为有效保障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群众筹资筹劳、矛盾纠纷化解、工程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等工作的实施,项目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项目村村干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工作组,作为“片管”法人,严格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和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引导各项目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动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了由点到面、集中连片的良好局面。进而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1.2加强资金整合,多元融资重保障

民乐县耕地南北落差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位面积投入资金较多,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补助,项目缺口资金比较大。为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民乐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优惠政策,通过争取地方专项债券、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群众筹资投劳等方式,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突出重点,高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形成项目资金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田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成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1.3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确保工程建设任务按期全面完成。同时,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农业产业布局、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有效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在规模、布局、灌溉效果上充分体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要素,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基础条件。

1.4推行企业委托代建,集约经营提效益

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前提下,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推行企业委托代建,引导有能力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采取以土地流转费抵顶群众自筹资金的方式,确保项目投资足额到位,助推项目建设按期顺利进行。同时,针对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农业耕作机械化实施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以“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为主要内容的“一户一田制”,形成“一村一大块,一块一产业”的基地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问题,方便了机械化作业,机耕费由原来的3000元/hm2下降到2100元/hm2,有效降低了劳动成本,实现了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城镇化迈进。

1.5突出建设管护并重,健全机制促长效

坚持把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采取“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实现了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村集体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制定了《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实施方案》,明确了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项目村按照75~150元/hm2的标准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收取管护资金,由村委会统一支配,用于高标准农田设施后续管护与维修。强化管护责任,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有机衔接、有效统一,建立健全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制度,形成建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良性运行。

1.6深化“三变”改革拓展,利益联结助农富

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的带动作用,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的各种固定设施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变成股金管理,让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享受入股分红的收益。同时,将新增耕地全部归集体所有,按照“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使后续管护经费得到有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了以现代戈壁农业为引领、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

2建设成效

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田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灌溉成本,特别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灌水条件,减轻了田间灌水、施肥的劳动量,大量节省了田间劳动力,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劳务输出创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

2.1保障了粮食安全

通过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民乐县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耕地质量至少提升了1个等级,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玉米等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提高了1500kg/hm2,平均产能提高了10%~20%;马铃薯(大西洋)平均产量由原来的37.5t/hm2提高到现在的52.5t/hm2,产能平均提高了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全县粮食安全根基,有效实施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2促进了企业增效、财政增税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更适合大型机械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竞相流转土地,2021年民乐县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3.773万hm2。大力推行“一企一基地、一业一基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产业,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1.467万hm2、高原夏菜0.667万hm2,为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产出效益明显增高、财政税收贡献突出,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双赢”目标。

2.3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土地逐步趋向规模化经营,吸引了更多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前来洽谈土地流转事宜,项目区土地流转费用由原来的3000~4500元/hm2增长到现在的7500~9000元/hm2,群众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土地规模流转将青壮年劳力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吸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2.4提升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得发展,在耕、种、防、收等环节,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规模种植、集约管理、订单销售,促使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集中,推动全县农业从传统、粗放、低效型向现代、集约、高效精细型转变。

2.5筑牢了西部安全生态屏障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广泛推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农田灌溉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农药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资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着力改善了土壤性状,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发展戈壁农业和生态绿化,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使民乐的山更美、水更清,实现了戈壁变绿洲、荒滩变良田,筑牢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3结语

篇(2)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必要性;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5: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35-02

一、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

所谓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就是在我国当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适合于农村集中连片和生态良好,高丰收,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与当地经营方式相配套的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必须要以国家的政策为导向,以规划作为积极的引导,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进行个别化整治。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生态环境与农业的数量和质量并重,并积极发挥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合实际,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容主要有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土地平整、田问道路与生态环境保持等5项工程。具体组织形式是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企业竞争介入、相关部门配合,然后通过农民积极参与,老落实共同的责任。同时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又提出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任务,这个任务非常艰巨,面临在大家面前的挑战也十分严峻,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正好有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大地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祖祖辈辈得以安居乐业的家园。她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也提供了无限的资源。现代农业要发展,首先就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继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切实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不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粮食短缺,我们应该着眼于实际,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然后来建设我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耕地作为粮食补充的重要途径,其肩负的作用是不可轻视。可以说,基本农田的建设计几乎是耕地中的精华,也是保证我国粮食供应的安全底线,它承担着我国全部的粮食生产任务。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可耕地的面积本来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一些土地利用形态破碎、零乱,使得我们可作为耕地的土地利用效率低规划中也提出,建设有利于项目区农民耕作技术及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该规划设计项目区通过实施河道治理、排灌工程、土地平整、兴建机耕道及生产便道工程,可使当地群众受益,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后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管理现状

新时期,我国积极推进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基本实现了由田、路、水、林等综合整治,几乎有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成,其中粮食平均亩产提高10%-20%,生产成本也相对普遍降低10%-15%。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目前正在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企业或者个体,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算重建轻管。基本农田建成后,很少认真研究过如何进行科学化管理,出现的直接问题便是不到两年左右,水渠出现裂缝,当然更没有人来进行维修;还有极少数农村,把高压线上的线就偷走了,水泵也不敢放在井里。可以看出当地有些人的素质极低,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如果在后期不进行管理,群众根本得不到实惠。要想使项目成为“民心工程”,唯一的途径便是加大农田建设项目,做好后期的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对策

1 提高管理的思想认识

据有关数据显示,要经过1.2万年到4万年时间才能形成良好的土质,但是如果想随意破坏还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对于每个农民朋友而言,提高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思想认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必须要进行科学管理,不然,花费的大量金钱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灰烬。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和提高项目实施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因为只有在懂得管理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科学、规范的管理,也才能在项目实施管理工作中运用农业新技术设备,新服务手段,来实现农业的稳产高收。而且,国家政府部门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性文件,特别在今年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宣传主题,其目的就是增强全社会的国家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民众对土地的节约,促进科学发展,在建设已有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项目实施管理中,要提高项目实施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让化过的钱不要白化,切实把管理做彻底做下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 加强法律监督,推动节约集约用地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以法律约束是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问题的当务之事。尤其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城乡二元化趋势的明显加剧,大片优质的耕地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代替。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只有加强法律监督的力度,才能有效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基本农田四级管护网络,完善土地管理综合监管平台,形成查办、监督等一体的法律体系。突出动态巡查,强化执法监察,严肃政纪法纲,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不断提高土地基本国策的意识,切实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确保“建成一块、保护一块”,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在改善耕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预留区,强化土地调控管理和用途管制,严防宽打窄用、多圈少用、违规冒用等问题发生。积极引导新上项目和规模较小项目首先使用存量土地、闲置土地以及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突出保障工业经济、城市建设、民生事业等重大项目用地,不断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搭建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的新平台

面对用地需求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压力,积极探求与时俱进的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管理措施,搭建实现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管理保护工作平台,项目承担单位在基本农田的地块处,设立公示牌、村保护标志牌、田块标志牌等,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公告,利用各种媒体开展项目实施宣传工作,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并在沿主要道路两边的基本农田地块埋设基本农田区界址桩,以此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量的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4 加强基础建设的管理,提升队伍素质

科学的管理,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中强调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队伍的素质问题。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把提高农民或者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的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放在核心位置,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他们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或者组织他们到别的基本农田去参观交流,学习经验,把有效的、科学的项目实施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学到手,可以回到家乡,再为其他农户做经验交流、和短期培训。只要管理者的素质提高了,意识增强了,实现科学现代化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篇(3)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灌溉排水;塔营子镇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33-1

1 项目区概况及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行政隶属阜新市,是以种植旱地为主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项目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地貌上属低丘平原,其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项目区建设规模内基本上没有灌溉设施可以利用,其排灌系统骨干设施不具备,局部地块土壤质地偏砂,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地产出率低,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资源,所以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急需提高地力,提高单位耕作面积土地产出率。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可以定义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同时土地相对成片且肥力较高,排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耕地[1-2]。而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3]。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辽宁省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要求及《阜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选择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的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申报项目。

3 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分布19块其他草地,土地平整面积13.5168hm2,总平整土方量为:挖方3.3788万m3,填方3.3788万m3。

项目区需要客土1处,面积为0.1989hm2,根据现状客土地块与周边耕地的高差确定填土深度为0.6m,共需回填土方量为1193.4m3。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项目区北部需打179眼机电井,井径0.4m;项目区以南实际打沉圈井93眼,井径1m。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地处绕阳河河谷平原,其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务欢池河和押京河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统,承泄项目区的地面径流和外来客水。本次规划仅对部分水泥路布设土质边沟,边坡比1:1,上口宽1.6m,下口宽0.4m,沟深0.6m,规划19360m,采用机械挖土质排水边沟土方量11616m3。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1)农桥工程。项目区内排水沟道与田间道相交时,均布设农桥,项目区共布设农桥5座。(2)涵管工程。为了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道路与排水沟交叉处以及跨越排水沟下地共布设涵管34座。结构型式采用管径Φ=300mm。

3.3 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修建水泥路6条,路宽5m,总长12595m,填筑30cm厚的碎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项目区修建砂砾石路18条,路宽5m,总长21138m,填筑30cm厚的山皮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砂砾石路面。

3.4 护坡工程

在通往下兴隆地的3号水泥路南侧规划护坡工程,长53m,采取浆砌石砌筑,坡面斜长2m,边坡比1:1,厚30cm。浆砌石工程量31.8m3。

4 效益分析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将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将提高0.92个百分点。

本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826.5900万元,按建设规模816.9867hm2(12254.8005亩)计算,每公顷投入量为22357.59元,每亩投入量为1490.50元。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项目区每年纯利润为1305.2521万元,扣除现状产值902.9546万元后,每年净增产值402.2975万元。按还本年限法进行静态分析,预计投资回收期为6年。静态投资收益率为22.02%。

5 结论

通过对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规划对其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采取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预计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每年净增产值为402.297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程炯,李新通,谢剑斌,等.丘陵地区人均半亩(333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J].福建地理,2000,15(4):10-13.

[2] 冯守杰,李有庆.加强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J].财会研究,2009(17):64-66.

篇(4)

一、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

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安排180亿元,新增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重点县为平台,分类分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集中连片发展西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先支持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大力加强西南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农村河塘清淤整治试点,启动1万亩-5万亩中型灌区配套改造试点。

二是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安排218亿元,对2013―2015年实施方案确定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58个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予以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四川、黑龙江等7省水毁工程修复和治理。安排95亿元,支持规划内3958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安排资金15亿元,支持贵州等西南严重缺水地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三是提取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安排中央财政统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25亿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

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中央财政资金达到214.5亿元,其中60%以上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安排15.43亿元,支持308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

五是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安排奖补资金238亿元,其中约60亿元用于引导农民群众建设村内水渠、饮水管线、堰塘水窖、小型桥涵等水利设施。

此外,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也有较大规模的增加。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部还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和管理体制。

二、着力推动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

财政部将按照本次会议的要求,落实好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积极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推动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突出支持重点。财政部已将部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提前通知地方,为地方落实资金和开展建设创造条件。2014年,各级财政部门将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整合资金,突出支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抗旱水源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

二是推动管理改革。加大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改革,建立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组织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5)

Abstract: Due to low vegetation coverage, there is serious water erosion in Langcha Project area, not only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gricultural economy, but also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ject area. Through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cluding terrace construction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关键词: 特色产业;高效;节水灌溉

Key words: special industry;high efficiency;water-saving irrigation

中图分类号:S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100-02

0 引言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加快山区生态建设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决定自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坡改梯建设项目。西吉县也在对县情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确定上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宁夏西吉县郎岔项目》。

1 基本情况及现状

郎岔项目区位于渭河流域上游葫芦河支流,西吉县东部,距县城约23公里处,总面积83.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70.9km2,涉及硝河乡的郎岔、红泉、隆堡、范家湾等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2847人,根据地理位置和坡耕地面积情况,可将项目区划分为三个项目片。该项目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流域沟壑发育,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4800t/km2·a,年产沙量约39.94万t,长期以来受恶劣的生态环境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限制,农作物产量低下,经济发展缓慢,项目区群众对兴修基本农田要求迫切,具有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1.1 水土流失状况 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为: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为70.9km2,占总面积的85.22%;其中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占35.9%。二是产沙时间集中。项目区产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来沙往往集中于几场大暴雨所产生的洪水中,且以推移质泥沙为主,汛期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91.4%以上,造成下游河道和水库淤积十分严重。三是复合型侵蚀严重。项目区内一年中几乎每一季节都有较强的侵蚀存在。冬春季项目区内地表干燥、植被稀疏,风力侵蚀最为严重,而且冬春季日温差很大,冻融风化作用也很强,斜坡、谷坡泻溜侵蚀严重;夏、秋季水蚀、重力复合侵蚀最为严重。四是人为水土流失严重。项目区内人口居住密集,耕垦指数过大,对地表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1.2 坡耕地现状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24800亩(83.2km2),耕地总面积89438亩,其中5°以下的耕地28901亩(基本农田18825亩,坡地10076亩),占耕地面积的32.31%;5-15°的坡耕地32066亩,占耕地面积的35.85%;15-25°的坡耕地11279亩,占耕地面积的12.61%;

25-35°的坡耕地17192亩,占坡耕地面的19.22%。

1.3 梯田建设现状 到2008年底,项目区现有基本农田面积18825亩,其中机修梯田面积6360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33.78%,占耕地总面积的7.1%;水地8865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47.09%,占耕地总面积的9.9%;台地3600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19.12%,占耕地总面积的4.0%。人均基本农田1.5亩。

2 项目建设的紧迫性

①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是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由于项目区内降水比较集中,植被覆盖率低,水力侵蚀比较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800t/km2,年输沙量为39.94万t,且输沙量的91.4%主要集中在6~9月份,使项目区内有限的水土资源大量集中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活。②实施基本农田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迫切需要。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30mm,且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1.2%,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而主要作物春小麦生育期3-6月份的降水不足全年的32.9%,供需矛盾极为突出,干旱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地政府及群众强烈要求建设基本农田,以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③梯田建设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由于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力侵蚀比较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800t/km2。年输沙量为39.94万t。每到汛期造成流域内水分和土壤肥力大量流失,不仅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着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

3 梯田建设潜力分析

①土地资源方面:项目区农耕地总面积89438亩,土层厚度在15-150m,其中5-25°范围内适宜修建基本农田的坡耕地面积43345亩,对发展机修农田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②技术力量方面:西吉县在多年的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做法与措施,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高技术的专业队伍,拥有数量充足、性能优良的施工机械,目前,农田施工企业拥有推土机210台,每台年平均修建旱作基本农田按450亩计算,一年可修建旱作基本农田9.45万亩,完全可以高标准如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③制度保障方面:西吉县在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度,在建设过程中,能积极采取政府推动、政策调动、适当扶持、各部门协作、地方群众积极参与等综合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的运行管理中,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能保障梯田建设顺利开展。

4 建设规模与目标

4.1 建设规模 本次规划将30550亩机修农田全部布设于项目区内5-15°的坡耕地上,占5-15°坡耕地面积的95.3%,占5-25°坡耕地面积的70.48%,使人均累计基本农田达到3.6亩;为了充分利用项目区的水资源条件发展节水灌溉,规划在郎岔村配套建设小高抽3处,发展水浇地面积1220亩;根据项目区群众意愿,为发展畜牧业和便于收割管理,在项目实施期内为使期末户均牧草达到3.0亩,本次规划在新修梯田地埂上种植牧草660亩,占坡改梯面积的2.2%;按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向以及生态建设的需要,将5-25°的12795亩坡耕地和25°以上

17192亩坡耕地全部规划到今后的退耕范围内,退耕措施主要采取种植有后续发展和保障力的乔、灌、经果林及多年生牧草。在25°以上的退耕坡面上宜种植成活率较高的沙棘、柠条等生态灌木林,在15-25°的退耕坡地宜种植杏树、桃树等经济林和紫花苜蓿。根据以上规划,建议政府尽快采取措施、落实任务,对项目区实施退耕还林草。

4.2 建设目标 根据西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在对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生产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大的特点,优化配置治理措施,促使项目区逐步建成农、林、牧、副各业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使项目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确定项目区建设目标如下:①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根据项目区内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土地利用现状等综合分析,应积极开展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期末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550亩,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现状21.88%提高到51.23%,各项水保措施综合产生作用年可新增拦泥9.63万t,蓄水855.3万m3。水土流失防御体系初步建立,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②发展农村经济目标。通过梯田建设工作,到治理期末,农村各业总产值由3839.17万元达到4745.73万元,人均年产值由2988元达到3502元,人均年收入由初期的1836元达到2152元,可使项目区经济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更趋于合理。交通道路、供水、供电和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范堆相.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N].山西日报,2004-10-17.

篇(6)

某区域内的农业配套设施比较薄弱,区内大部分的农田灌溉还以自然降水为主,农田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严重,如遇降水较少的年份,农田产量就会大大缩减。同时,部分可灌溉农田的水利用率也比较低,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增加了地区水资源的匮乏程度。该项目计划开发高标准农田533.333hm2,涉及区内的主要灌溉设施为水源井工程。工程主要包括:新打水井40眼,改造旧水井5眼,配置潜水泵45套,修建机电房45座,铺设地下灌溉管路30km,架设高低压线路分别为11.6和2.5km。

2水源井工程设计原则

1)项目工程治理要全方位进行,综合考虑农田、山区和水资源因素;并要对当地的耕地结构进行实时的调整,调整方针应围绕农产品特色,最大程度地发挥当地的农产品特色种植。2)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优良品种。3)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工程项目的年度计划及长远计划,明确重点开发区域和资金的投入方向。4)要时刻把握科学的布局,根据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开发建设方式,重点把中低产农田建设成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5)坚持政府主导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政府相关部门应起到积极指挥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热情,使他们成为项目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

3水源井工程具体的设计计算

计划在该项目区内改造5眼旧水源井,然后再打40眼新的水源井,确保533.333hm2高标准农田的灌溉工作。以下是水源井工程的设计计算。项目设计中,应制定农田灌溉的覆盖程度,本项目设计农田灌溉率最少达到72%。管灌工程改造后,灌溉水利用系数将会达到0.85。根据该项目的整体规划以及本着方便管理、经济节约为原则,该项目区内管道采用干支两级固定式管道系统,管道的长度设计为90~150m/hm2,出水栓的间距设计为30m。根据地形,决定采取单向供水还是双向供水。该项目的每一眼水源井都是独立运行的,管道布置应遵循节约耕地、便于检查和维修的原则。

3.1水泵选择

水泵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水泵的功能需求,如水泵的下井程度、管网的水头损失、水源井的深度以及水井的动水位深度等几个方面,最主要的参考标准是水泵的额定流量必须超过管网的设计流量,以防出现憋泵的情况。额定扬程应本着大于或等于管网工程设计的总扬程、选择电机功率较小的水泵型号的原则,本次设计潜水泵扬程为65m,出水量为40m3/h。根据水泵的选择原则,确定项目水泵型号为200QJ40-65/4;选择与水泵相配套的电机型号为YQS200,电机功率为7.5kW;电路用电缆连接,规格为3×42。

3.2管道埋设深度

区域内的冻土深度为1.4m,供水管道的埋设深度应大于冻土深度,本项目取1.5m。管道开挖截面为倒梯形,上宽下窄,管道沟底部宽度为0.5m,坡度控制在1∶0.5。

3.3配套管件及附属建筑物的设计

配套管件主要是给水栓,数量973个,给水栓与输水管道之间的连接采用承插方式,外部用铁丝加固,并用胶圈进行封闭止水。水泵出水口安设安全阀和压力表,如管路爬升坡度较大,还需要安设逆止阀。管路到达井房内时,将水泵管路出口直接与地下输水管路相连接。

4结语

篇(7)

2009年,内蒙古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落实在7个盟市的10个旗县,包括通辽市的科左中旗、奈曼旗,呼和浩特市的和林县,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等,总面积约20万亩,总投资2.4亿元。

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建设,使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通过示Q范项目建设,项目区形成了“农田、灌溉设施、防护林、农田作业路、农机”五配套及“统一作物种类、统一机耕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灌溉、统一机收”五统一的生产格局,大力推进了土地经营规模化、种植品种优良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项目区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实现了农业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447.4万公斤,年新增种植业总产值 5700.6万元。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以科学规划为核心

科学规划是项目建设的核心,规划设计标准的高低决定着项目建设水平的高低。各地按照“围城沿路、靠近村庄、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实现有机衔接,实现了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通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委托给通辽市水利勘察设计院,同时旗县农发办抽调业务骨干协同参与,保证了工程规划设计的专业化。在实际工作中,以旗县为单位,按照灌区、流域和一定的行政区划统一规划,选择土地资源潜力大,集中连片,可供多年连续开发的区域作为项目区。在单项工程规划设计上因地制宜重点抓好主要建筑物布局规划、项目区沟渠配套规划、田间道路建设规划、项目区林网建设前期规划,所有项目区的井、管、线、林、路等单项工程都有规范性的设计图纸,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软件,采用GPS定位,利用航拍和谷歌地图,结合CAD制图软件进行规划设计,做到现状图、林路规划图、管灌设计图、井位图、低压线路图、高压设计图、竣工图等均出于一张基础图,使单项工程与整体工程内在统一,形成整体,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

(二)科技推广是关键

项目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当地农民和农业生产发展,因此各项目区高度重视示范区的科技推广工作,将高产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集成组装进来,组织技术人员和农民现场观摩学习,加大典型辐射带动作用,确保示范区高效利用。敖汉旗重点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等三个方面的内容:(1)选用优质品种,以高产耐密型玉米浚单20、郑单958、豫奥3等品种进行推广;(2)推广应用“一增四改”技术,即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推广机械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大小垄种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围绕项目区农作物类型与特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具体要求,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需要,切实加强应用性技术培训、科技知识普及性培训。在项目实施中,尝试与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投资整合,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积0.4万亩,投入项目资金18万元,用于地膜补助。同时,以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重点突出建好“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区”两个关键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加强科技推广示范引导。

(三)在建设中强化管理

各项目旗县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严格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一是规范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把关,提高立项水平;二是严格项目计划管理,严禁擅自调整变更项目建设计划;三是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四是加强检查监督;四是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建成项目的运行管护,保证竣工项目持续稳定地发挥效益;六是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执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七是加大项目资金检查、监督管理,积极推行资金公示制。通辽市科左中旗、奈曼旗针对建设期短,项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实行了由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专业监理公司、项目区乡镇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四位一体”的项目工程监理机制。(1)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监督。开发旗(县)农发干部在施工时期,坚持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监督工程质量,实施现场管理。(2)专业监理公司监督。监理公司参与项目工程全过程监理,包括项目质量、数量、验收、决算等,并定期提交监理报告和档案资料。(3)项目区乡镇干部监督。每个项目区乡镇干部都安排专职干部参与施工管理,积极协调施工环境,现场监督工程质量。(4)项目区群众代表监督。在项目村组选择威望高、品行正、责任心强的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参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使施工队置身于群众代表的监督。这种 “四位一体”的项目工程监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的积极性,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为建设高标准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四)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形式

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何实现由单户分散经营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过渡一直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热点、难点。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在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合作经营模式:一是大户承包,合伙经营。由有能力、懂管理、善经营的种植大户牵头,以喷灌控制面积为基本生产单元,以每年每亩300元承包、整合散户土地,按照统一农田规划、统一种植结构、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组织销售的方式进行管理、生产。二是农户协商、合作经营。由暂时不愿离开土地,仍想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户成立合作组织,以喷灌圈为单位组建合作社,由合作社选派有威望的社员统一管理。三是公司承包、规模经营。由公司承包土地,农民来公司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农民在稳定获得土地承包费的同时,还可挣得日工资50-80元。组织形式的变革,为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9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农民认识不到位

少数农民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认识还不足,群众筹资投劳难以落实,部分耕地难以调整。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无偿投入和群众筹资两部分构成,其中群众筹资部分约占30%左右,其比例偏大,标准偏高,加上项目区群众外出务工人员多,投劳折资严重不足。

(二)财政资金亩投入标准低

随着开发建设逐步推进,全面推行膜下滴灌、渗灌等高标准节水技术措施势在必行,但项目建设投资总量明显不足,特别是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标准已明显偏低。在同等投资情况下,自然条件差的新建项目区需要的工程比自然条件好的平川地区多,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而新建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实力不足,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远远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同时,由于建筑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也很大,造成年初编制农发实施计划时核定的项目工程预算与市场脱节,项目建设实施难度加大。

(三)项目管护运行制度不健全

新项目区配备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焕然一新,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的扩大、时间的推移,如何做好项目工程运行管护,确保各项工程设施能够发挥长期效益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一项课题。

四、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要充分认识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向农民宣传,还要向主管部门领导宣传,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投资。

(二)提高标准,降低门槛

根据各地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经验,现有投资标准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建议适当提高投资标准。对一次性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规模,不强制要求连片面积万亩以上,对有条件的、确需改造的中低产田项目区,连片面积达5000亩以上即可。

(三)加强建后管护,改变生产方式

制定项目建后管护制度,明确项目管护责任、管护内容和管护办法。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签订《项目设施管护合同》。根据实际,对不同的基础设施,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如对水利基础设施,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并根据所在位置,落实到直接受益农户负责。建议增加公益工程(如机耕路和防护林)的维护经费,延长管护经费的报账期限。

(四)因地制宜,科学开发

应参照有关行业标准,因地制宜、因区制宜确定建设模式和重点建设内容。比如中西部地区,风大沙多、干旱缺水,实现“水、田、林、路、机”综合配套,重点建设内容应是节水灌溉、农田防护林和改良土壤,地面建筑物应与新农村面貌建设相吻合。

(五)整合项目,综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