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从2007年到2012年,广西地区的生产总值在短短的5年中,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8%,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财政收入的提高。除此以外,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金融结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多方面多出现了平稳快速的增长,最多的年均增长为51.9%,最少的年均增长也达到了18.3%。这种经济数据的增长和翻番,说明了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省市官员的管理下,企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保障和基础。通过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社会贡献了GDP,促进了广西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随着一批大型工业园区的建成,广西地区在冶金、石化、机械等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产业上逐步发展和壮大,通过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行业内领先的企业。通过道路铁路的建设,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桥梁,圆满完成西气东输等国家的战略实施建设。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广西地区的农牧业是支柱型产业,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牧业的发展并没有减弱的趋势,相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除此以外,广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文明生态的理念,通过技术上的支持和产品上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造福于子孙后代。
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及其选取原则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总体状况,满足系统论的有关观点;第二,客观性和可比性,评价指标应排除主观上的干扰,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保证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提高指标的横向可比性;第三,科学性和可行性,指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又要和当代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
3.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3.1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分量分析法也开始不断发展,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因子分析法,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子分析法是利用数学公式,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运用因子分析法时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确定具体的因子模型,只有确定了因子模型后,才能分析全部变量和变差,从中确定公共因子的作用大小,分析变量和变差之间的联系,这往往通过公共性大小就可反映出来。因子分析法能多元分析法的延伸,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做到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因子分析法是对相关矩阵进行的数学处理,必须将原始数据通过矩阵的方式反映出来。比如现有A个地区,B个评价指标,于是在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时就需要建立 这样的矩阵。
(2)对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转化方法有Z-scorc法。
(3)求出标准化矩阵的相关矩阵R。
(4)对相关矩阵R求解特征值,然后根据所求解的特征值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5)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利用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根据每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特征数,其大小由指标间的差异确定。
(6)说明因子含义。
(7)估计因子总得分值。
(8)计算总因子得分估计值。如果总得分越高,则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越好。
3.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分析简要计算过程
对广西地区的经济数据分类计算和整理。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下表2所示。通过表2,我们可以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三大特征根,它们分别是6.665,1.755,1.026,选取这三个特征根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871%,满足了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原则,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对主分量编号,分别为F1,F2,F3,针对这三个主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各个因子载荷进行有关处理,比如在结构上进行简化,这样经过处理后的载荷因子在反映数据时更加明显和清楚,在提高简洁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表3中,主成分方差分布在0.725到0.941这个区间内,而主因子能够对这个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在主成分方差和主因子之间建立了联系,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检验,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效果。
将主因子对应下的数据和变量数据相乘,就可得到主因子的得分,分别计算F1,F2,F3的得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加重全数,这样得到的分数就是综合因子得分,减少了因子之间因差异性造成的分数差距,提高了总得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计算公式如下:
F=0.706F1+0.186F2+0.108F3
通过这个总得分的计算公式就可计算出因子得分和K-means聚类,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3综合评分简要分析
综合总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表4,可以看到南宁市的总得分最高,而贵港市的总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对于广西地区来说,南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最好,而贵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分类的标准是严格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划分,在第Ⅰ类中只有南宁和柳州两个城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南宁的发展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而柳州是重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在第Ⅱ中,都是新兴城市和旅游城市,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第Ⅲ类,虽然具备发展潜力,但是发展步伐较上面的城市来说不是很快;第Ⅳ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应找到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全面、快速、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
4.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4.1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梯度有所变化
在广西地区,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有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梯度。第一梯度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梯度是具有工业实力,经济逐步发展的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梯度也出现了变化。第一梯度凭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仍然在稳步发展,第二梯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切入点,抓住经济增长点不放,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经济呈现迅猛发展,不断缩小和第一梯度的差距,第三梯度也找到了经济发展之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坑洼效应”,有关政府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出台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和资金的引入力度,在减小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这样,广西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才能发展。
4.2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搞好战略定位和措施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广西地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放眼于未来,制定合理的战略定位和措施,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利用东引西联战略和南北钦防等战略,吸引沿海地位的企业进驻广西,一方面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引进人才,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除此以外,广西应不断创新和探索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优势重点继续发展,薄弱环节及时改善,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广西应注重铁路、港口、旅游、边贸这四个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全球经济迅猛发展这个契机,打造出新的广西,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高广西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一、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县域经济“半壁江山”已经形成,“基石”作用更加明显;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化和集群化更加明显,产业布局向园区聚集;三是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传统产业改造、自主创新、名牌产品建设的步伐都在加快;四是后劲和活力得到了提升。投资和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全民创业热情高涨,一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县域脱颖而出。
但是,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湖北县域经济仍有相当的差距:一是规模小。2008年,湖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江苏的五分之一、浙江的三分之一。二是工业化程度偏低。2008年,湖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仅占其生产总值的35%,而江、浙两省该指标分别达到65.9%和54.4%。三是投入不足。2008年,湖北省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规模为16.6亿元,仅相当于江、浙两省的四分之一。四是市场主体少。2008年,湖北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93家,而浙江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549家。国家农村调查总队对全国县市区的综合测评结果显示:在“全国百强县(市)”中,自2004年起,湖北省没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市)”。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 以期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首先,借助于SPSS统计工具,构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其次,使用《湖北省统计年鉴——2011》的面板数据,对2010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提出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力求能够对推动湖北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二、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模型
(一)因子分析的建模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变量(因子)来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从而使研究简化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
式中x1、x2、...、xm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荷载,是第i变量在第j因子上的荷载。aij越大,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密切,aij越小,则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疏远。εi(i=1,2,...,m)为特殊因子,是实测变量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值。Fi(i=1,2,...,m)为公共因子。
(二)实测变量的选取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众多,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产值等。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综合评价来帮助我们准确地量化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厘清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现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实现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2011年的“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使用的指标进行分析,在原统计公报“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列出的80个县级单位38个经济指标中,遴选出12个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实测变量,构成了本文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指标考察体系。这12个经济指标分别是:常住人口(万人)(x1)、第一产业(亿元)(x2)、第二产业(亿元)(x3)、第三产业(亿元)(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万元)(x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x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x7)、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x8)、粮食产量(万吨)(x9)、棉花产量(吨)(x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x11)、招商引资(万元)(x12)。通过对这12个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来完成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
三、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SS对数据作相关性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原统计表960个数据中,有20个数据为0(原因不详),在使用SPSS统计时,为了真实科学,对于缺失值,我们采用取均值来替代。结果显示,在相关矩阵C12×12的144个数据中,112个数大于或等于0.3,占比77.8%,可以认为大部分在0.3以上。其KMO与Bartlett''''s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Bartlett''''s检验在0.0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该样本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的结论。
因子提取。求解特征方程,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得出前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4.8%,说明这3个因子已包含了全部12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载荷旋转。为了使得因子意义更明显,采用方差极大方式,对因子载荷正交旋转。经过6次旋转迭代,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
计算因子得分。使用SPSS计算因子得分,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SPSS计算后得到因子F1、 F2、F3的公式。最终,综合因子F公式可写为:
F=(38.479F1+ 32.060F2+14.303F3) / 84.843=0.454F1+0.378F2+0.168F3(2)
用综合因子(F)给湖北80个县(区)域逐一计算得分,根据得分高低排名,见表2。
四、因子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建议
(一)因子分析的解释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1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6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l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都是些经济总量指标,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l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第一产业(亿元)、粮食产量(万吨)、棉花产量(吨)、常住人口(万人)5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农业与人口因子;招商引资(万元)指标在公共因子F3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招商引资因子;换言之,可以从经济总量、农业与人口、招商引资三个维度来对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评价。
从求解特征方程计算得出,决定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总量因子F1,方差占比38.5%,其次为农业与人口因子F2,方差占比32.1%,第三是招商引资因子F3,方差占比14.3%。三因子方差累加占比84.8%,说明三因子能很好地代表全部12个指标的信息。
从综合因子得分排名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名仙桃市综合因子(F)得分与最后一名梁子湖区综合因子(F)得分相差很大,说明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位于“1+8”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江夏区等发展较好,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1.2以上,而鄂西、鄂南山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相对很弱,像来凤县、鹤峰县、五峰县和梁子湖区等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0.8以下。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化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45.4%。而经济总量的大小主要还是需要工业产值来给力,因此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首要支撑,是发展的“第一产业”,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从统计公报的各项指标数据也可以看出,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县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业规模总量大,依靠工业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市)”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狠抓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支撑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农业与人口因子F2占比37.8%,比例很高,与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差不多。由此可见湖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因此,湖北省要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了缩小县域间经济的差距,应大力推动不同的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流动,增强经济发达县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使得一般制造业更好更快地流向欠发达的城镇和农村,最终形成所有县域都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
第三,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招商引资因子F3占比16.8%。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利用各种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会等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大项目,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①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N].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②湖北省县域经济2008年度发展报告[N].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③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 2011[M].统计出版社.2011
[关键词] 数据挖掘 主成分分析 模糊聚类 西部经济
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因此,对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合理分类,有针对性地促进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现有关于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类方法尚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对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类无法用精确的度量来表示,因此,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对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就显得更客观合理。
一、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1.评价指标的选取
综合有关文献的研究,本文选取7项指标以反映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即地区生产总值(R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R2)、固定资产投资(R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l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R5)、人均财政收入(R6)、海关进出口总额(R7)。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在上述指标中,指标l4是逆指标,其他均为正指标。对于逆指标,直接求其倒数为正指标,即R4=l/l4。对于转换后的指标向量,为分析方便统一定义为:R=(R1,R2,R3,R4,R5,R6,R7)。样本集用X表示,样本对象数为12省区,即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分别表示为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
2.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数据预处理
本文根据2006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主要反映西部12个省区2005年~2006年的7个经济指标的平均值数据[4-5]。即2005年~2006年西部各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财政收入、海关进出口总额的平均值,2005年~2006年西部各省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几何平均值。
首先求出数据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由于各指标的量纲和单位不同,本文采用最小最大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数据输入MATLAB7.0进行主成分分析[6],由于前四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可达96.5569%,故可选取前四个主成分作为反映经济发展实力的综合指标。设Y1、Y2、Y3、Y4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份,其线性组合为:
Y1=-0.4563*R1-0.2196* R2-0.5179* R3-0.2984* R4+ 0.2918* R5-0.2026* R6-0.5101* R7
Y2=0.2702* R1-0.5486* R2+0.1365* R3-0.6631* R4-0.4027* R5-0.0635* R6+0.0386* R7
Y3=-0.1955* R1+0.1268* R2-0.0822* R3+0.1352* R4-0.6773* R5+0.4994* R6-0.4611* R7
Y4=0.0076* R1-0.3136* R2+0.0360* R3-0.0859 * R4+0.4648* R5+0.8186* R6+0.0828* R7
二、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模糊聚类分析
在获得Y1、Y2、Y3、Y4作为模糊聚类的聚类变量后,可以采用最大树法,由模糊相似矩阵R求出最大树T,然后将T剪枝产生连通子树,最后完成聚类。
1.建立模糊相似矩阵R
以绝对值减数法建立相似关系矩阵,方法易懂且明确,其公式如下:
式中,为第i行第k列的属性值,为第j行第k列的属性值,其中c为适当选取数,使。本文令属性个数 ,计算得到的R矩阵如表所示。
表 模糊相似矩阵R
2.求最大树T
最大树T可利用Prim算法得出,T中各顶点遍历所有样本对象,每一条边被赋以某一权值,取值为R中的元素rij,如图1所示。
3.将T剪枝产生连通子树
设定一个合适的λ值,λ∈[0,1],设T中某边e的权值为T(e),若T(e)
取λ=0.78,由连通子树可得X分为两类(簇):{X1,X2,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X3}。
取λ=0.82,由连通子树可得X分为三类(簇):{X2,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 X12},{ X1},{ X3}。
取λ=0.83,由连通子树可得X分为五类(簇):{X2,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 X3},{X4},{X12}。
其他同理可求。当取λ=0.83时连通子树如图2所示。
图1 最大树T图2 连通子树
三、结语
利用结合主成分分析的模糊聚类技术实现了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类,获得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征的西部各省区类型,这有助于对西部各类省区的经济状况做进一步分析,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政策,提供有效的激励或扶持措施,更合理地开发西部,为西部实现经济腾飞创造条件,并最终达到西部大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生活环境;流动决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也逐渐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还为市场提供了产品需求,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还是想城市流动,他们转移的渠道非常多,如外出打工、外出经商等,劳动力会将他们所积累的资金带回到农村进行自主创业或者从事非农产业,也就是说,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他们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等;另一方面却对农业的生产与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下文通过理论假设研究来浅要阐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一、“推拉”理论分析与模型说明
从“推拉”理论来讲,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因素可以分类两大类,推力与拉力。多维推力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而拉力也就是吸引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正面因素。也可以说,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也就是农村的推力大于拉力,城市的拉力大于推力。这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所流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决策。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在做出流动决策的过程中,最先考虑的也就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其次应该考虑的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交通状况,便于他们日后回乡创业以及发展非农产业。除此之外,个人或者家庭还应该将农村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等个要素考虑在其中。针对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加设来分析农村各要素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首先,假定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来流动决策会产生影响;其次,假定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再次,假定农村的基础设施会对农村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最后,假定农村的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
通过上述各种假设,我们可以将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人数当做被解释的变量,以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半年以上的农民工作为统计指标,另还需要根据研究目的与获得的数据来选用几个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当做解释变量。以此来对其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需要将解释变量分为以下四组:第一组是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其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的总人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每户耕地的面积以及农村的地理位置。第二组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即农村所处位置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城镇)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发展水平、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整体的经济实力等。第三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其中主要包括农村的道路设施、给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第四组是农村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通过调查表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污染问题站总数的四成以上,而没有的占到总数的近六成,也就是说,在农村同样存在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个调查分析中,由于村庄环境问题所获得的数据不够突出,本文采用了农村小学初中学杂费免除的情况来当做整个模板的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有46.3%能够免去学杂费。
二、试验结果分析
1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总数与农村整体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流动决策产生的影响虽未显著,也就是说,一个农村的劳动力越充足,那么他们流动的人数也就会越多。除此之外,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就越想要向城市迁移,对流动决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农民受的教育程度越高,那么他们认为在城市中所获得的劳动回报率也就越高,并且更愿意在城市就业。
2.2村经济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经济环境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虚拟变量“农村是否属于中部及农村是否属于西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均为正,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在做出是否外出流动的选择时,其所考虑的地区经济差异可能更多是考虑省级经济环境的不同,而非县域经济环境的优劣。行政村与其附近城市经济体的联系越为紧密,该行政村的经济水平往往亦越高,其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意愿往往也越弱;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显著为负。我们认为这可以解释为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显著的拉力;近年村集体经济实力变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
2.3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基础设施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虽然各变量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均为负,表明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拉力,但其中只有虚拟变量“农村是否有集中供水管道建设”表现出了高度的显著性。对此,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集中供水管道建设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为强烈,而与之相对的是村级道路建设、垃圾集中建设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在现阶段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弱,故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弱。
2.4村自然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其中,虚拟变量“村内是否有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正,表明农村环境的恶化会降低农户对家乡的留恋感。但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超过了20%,说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现阶段仍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此外,另一虚拟变量“村内上小学初中是否免学杂费”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负,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成本的降低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存在着拉力。然而,该变量在统计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不显著性。
3结束语
本文运用模型和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产生负向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显著,农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的作用,但是作用程度不强。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作用下,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领域 数学计量 数据模型 应用 分析
数学模型以及数序建模,是在以数据为主导的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学内容,也是其发挥效果最好的领域。其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数据预算以及数学计算,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针对应用领域进行模型的搭建,从而设计符合其领域内的数学计量模型。在经济领域中,应用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而且也需要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功能的数据模型纪念性经济数据的计量。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中,由于需要进行产出比以及数据的未来预测。因此,针对经济领域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就更加广泛。本文以不同经济领域的数据模式进行举例分析,以此来分析如何更好的运用数据计量数据模型。
一、经济领域进行数据模型的应用需求分析
经济领域中,由于其覆盖的方向比较广泛,因此对于不同的经济领域而言,其设计的经济数据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对于经济领域而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产出比等重要数据。数据是经济的命脉,也是经济的方向。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分析,能够非常清晰的了解目前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通过分析经济领域的数据,不仅仅能够掌握目前该领域的经济状况,更能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因此,采用数据模型就现代非常重要。那么,对于经济领域而言,其进行数据模型的应用有哪些需求呢?
首先,针对不用经济领域进行分类,从而匹配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由于经济领域是复杂并且多变的,而且经济形式也非常繁多。因此,对于经济领域一定要进行分类和划分,例如可以针对经济领域按照生产型以及虚拟型经济领域进行划分,那么针对生产型经济领域,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数学模型的应用,而虚拟经济领域则更加依托虚拟数据的估算以及预测等。
其次,针对性的进行数据模型的设计;数据模型的设计需要从数学建模的思想中进行提取,从而根据实际的经济领域进行模型的建立。数据模型中,需要设置数据输入的端口,并且需要有输出的预算和测算。这在很多生产型经济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此外,对于数据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领域中,一般都需要针对该领域进行产出比以及经济效益的预测,从而确保未来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最后,经济计量数据模型的需求更为广泛也更加实际;在数据估测过程中,需要针对经济数据进行模型评估,从而进行模型设计。对于计量数据的模型搭建,具备数据的基础需求分析,并且根据高等数学的概率论内容进行概率估算,从而针对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经济计量数据模型的设计。
二、经济领域中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分析
样本分析,数据统计,数据评估是经济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内容。那么,对于针对经济领域进行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也需要这三部分的内容进行搭建,从而设计针对不同经济领域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因此,在应用方面,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作用也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体现。根据不同的经济领域,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模型设计会有所不同,但是其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是可以并轨的。
第一,基于样本分析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样本分析是根据经济领域中的以往数据或者是估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针对经验数据的一种预测和估算方式。搭建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同时,主要依赖经验数据进行现有数据的预测。因此,基于样本分析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重点研究的内容是市场预测。也即是说,在未投身某一行业之中的时候,如何根据经验数据来预测行业风险以及经济效益。
第二,基于数据统计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数据统计是某行业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每年或者每季度都需要进行经济评估,通过评估数据来确定该行业发展状况是否正常,是否有潜在的危机和现有的漏洞问题。基于数据统计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重点在于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为了保证现有经济环境的健康和稳定性发展而进行的一种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
第三,基于数据评估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数据评估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经济预测。其中,对于经济领域的未来发展,通过建立数据评估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可以根据经验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未来经济数据的估算,通过这些估算数据可以充分的展现未来该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是否有必要进行扩大化的发展。因此,这些数据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总之,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实际上可以针对经济领域的现有情况,以及未来的经济数据估算,来对某经济领域进行全方面的数据分析,从而通过数据的科学性来理性的进行经营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但是,重点在于如何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化的统计和估算,从而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三、结语
通过对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分析,针对某一经济领域的数据测算等,这些数据的呈现,是通过长期的统计和计算得到的。而利用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作用,则是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预测和测算,从而对现有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等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和实践,从而保证在经济领域内的长远发展问题。总之,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可以提高经济领域内的科学标准与价值,在稳步发展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慰文,蔡福春,吴定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中变系数问题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02):29-35.
[2]黄小芳,盛永祥,吴洁.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钛白粉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研究[J].工业工程,2014(02):31-37.
一 确定数额标准的重要性
数额是衡量财产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的主要依据,(注:赵炳春、向朝阳主编,《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143页,314页,308—320页。)从而成为这些犯罪定罪量刑的主要根据。在刑法中(如果不注明,本文所指是修订后的刑法),对数额规定采用四种形式:1.刑法条文直接使用“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等术语规定犯罪和刑罚。采用这种形式规定的在刑法中有四十五条,主要是侵犯财产罪和破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2.条文中没有数额的字眼,而是用“重大损失”、“特别重大损失”等术语,这样的条文有二十多条,主要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和渎职罪。3.条文中并没有涉及数额,但要正确适用也必须作出数额的界定。 如刑法312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财物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代为销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从字面看没有涉及数额,但这并不是说构成窝赃罪、销赃罪没有数额的要求,这种形式的条文在刑法中也有一定的数量。4.刑法条文直接规定具体的数额对应的量刑标准。如刑法383 条就是把贪污罪的量刑标准作了具体的数值规定。这种方式的缺点显而易见,刑法中用的很少,只有五条用了这种方式。可以看出,上述前三种形式的条文中,数额大少虽然直接关系到定罪和处刑,但刑法本身并没有具体的数值规定。因此,必须由最高法院等部门用司法解释来规定具体数值标准。
二 现行确定数额标准方法的缺陷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 难以很好地解决地区间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所带来的横向司法不公正问题。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是制定司法解释首先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984年制定的《关于当前办理盗窃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明确提出:“……当前,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在地区间、城乡间都有不同;盗窃同等数额财物,造成的实际社会危害差别较大……,”对盗窃罪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标准作了弹性规定,授权各高级人民法院、检察院根据本地区经济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参照标准中的数额标准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数额标准。这是以后出台的类似司法解释所常用的形式,对解决横向司法不公正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追求司法公正角度分析,这种方法存在不足:第一,不能理想地兼顾司法的公正与统一。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大,这就使两高在选择数额伸缩幅度时遇到难题,如果伸缩幅度太小,则不能适应经济状况的差异,不能很好地解决司法不公正问题:如果伸缩幅度太大,又没有一个横向上相比的指标为参数,容易造成各地确定数额标准失控,出现地区间司法的差异,造成新的横向司法不公正。第二,对于城乡间的差别,以现行方法制定的数额标准无法给以体现。城乡存在差别,是我国一大国情,以山东为例,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9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15元,(注:见《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差一倍多。因此,在城乡间执行同一数额标准不合理,又不能在城乡间规定两个数额标准,因为这样会使跨城乡两地的多起犯罪难以作出数额的确定,影响案件处理。第三,现行的方法没有解决一个省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带来的司法不公问题。而一个省内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以山东省为例,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均gdp 是不发达的地区的2.91倍,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为2524.24元,最低的地区为1196.29元,前者为后者的2.11倍。(注:陈丹,《从工业普查数据看山东区域经济的差异》,《发展论坛》,1997年第九期,63页。)如果设想在一个省内的地市为单位制定数额标准是否可行呢?笔者认为那会造成标准过多,容易出现混乱。
2、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易出现纵向的司法不公正, 同时给司法实践带来许多副作用。如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很快,数额标准制定后不久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状况,使标准数值过低,这样就造成对财产犯罪的刑罚实际上自然加重,打击面自然扩大。这种情况的存在,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因为刑罚过重也不利于打击犯罪。(注:赵炳春、向朝阳主编,《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年8月版,143页,314页,308—320页。)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修改司法解释的方式提高数额标准。但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修改司法解释的步伐落后于经济发展。同时,修改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因为数额标准一旦提高,量刑就会猛然减轻,使同样犯罪行为,由于适用了不同标准而使结果差别很大,有损司法的稳定。
3、司法解释滞后或缺乏,量刑标准难以掌握, 有时产生“有法难依”的局面。刑法中有大量罪名需要用司法解释确定数额标准,而每一个具体数值都直接决定该罪名的处刑轻重,必须体现经济发展状况,需要广泛调查研究,征求地方的意见,制定每一个数额标准需要很长的时间。对于有些罪名,全国标准制定后,各省要以此为标准确定本地执行的数额标准。这就造成了刑法生效了,司法解释不能及时出台的局面,不仅给司法实践造成很大困难,而且往往造成量刑不平衡,有碍严肃执法。如1979年制定的刑法在1980年1月生效, 而最早的有关盗窃罪的数额标准在1984年出台。新刑法颁布后,许多罪名至今也没有具体数额标准的规定,如放火罪,对于造成多大损失才算“重大损失”一直没有规定,各地掌握很不统一。对于巨额财产,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规定“巨额”的含义,使其在实践中很少适用,(注:张召卷,《对巨额财产适用难的思考》,《人民司法》,1995年第10期,22—23页。)没有发挥其反腐败的应有作用。
4、造成罪与罪间量刑标准的不平衡。如上所述, 制定数额标准工作量大,需用时间长,不同罪名标准很难同时出台,同时修改。而数额标准的确定须以制定之时经济状况为依据,这势必造成各罪之间量刑标准不能协调统一。例如,盗窃罪的数额较大、 数额巨大在1984 年规定为200—300元和2000—3000元为起点,1992年修改为300—500元和3000—5000元为起点;而诈骗罪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在1985年规定为500元,1万元为起点,而1997年修改为2千元和3万元。 可以看出两罪的量刑标准的对比,在不同时期差别很大。
三 确定数额标准方法的改进-用相对数确定犯罪数额标准
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所追求的最大目标。而现行的确定数额标准的方法影响着司法的公正,并且很难进一步改善。因此,就必须探求新的方法代替。那么用什么方法呢?让我们首先分析现行方法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根据历史唯物观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法律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必须适用经济发展的状况。法律适用(司法)当然也应该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由于确定犯罪数额的方法本身不能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很好地相适应,因此,导致许多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发生有其必然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制定的标准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呢?让我们从分析财产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入手。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犯罪的概念要有惩罚,那么实际的罪行就要有一定的惩罚尺度,实际的罪行是有界限的。……犯罪的一定内容就是一定罪行的界限,因而衡量这一内容的尺度就是衡量行的尺度。对于财产来说,这样的尺度就是它的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41页。)也就是说衡量财产犯罪危害性的尺度就是所侵害财产的价值。但我们知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注:《原理》,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1993年6月版,246页。)侵犯一定财产的社会危害性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我们制定数额标准时必须反映这一规律。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规定犯罪数额的大小:侵害的财物为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多少倍为数额较大。在具体实践中,将具体犯罪行为侵害财物的数额(即价格,价值表现形式)除以人均劳动生产率,就可以决定这一行为侵害的财物是“数额较大”还是“数额巨大”,然后,决定处以何种刑罚。
我们知道,作为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理论性太强,不容易为大众理解,不宜在刑法领域中使用。应该选择更为通俗的参数代替。笔者认为人均年收入是一个较合适的参数,因为人均年收入是随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的,即成正比关系。用人均年收入作为参数同样能反映财产犯罪的危害性。例如规定:盗窃财物数额为当年当地人均收入的r 倍为数额较大起点。如果某一犯罪行为盗窃财物数额为a,当地年人均收入为b,那么如果a/b≥r,则该行为就构成盗窃罪。
四 采用相对数法确定犯罪数额标准的优点
1、 从根本上消除了由于数额标准制定不合理而造成的实际上的司法不公正。由于人均收入是随经济发展而同步增长的,能较好地反映出地区间的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差异,由此为参数确定的标准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状况,由此确定的刑罚与犯罪行为的实际社会危害性相适应,实现本质上的而非表面上的司法公正原则。
2、能够制定全国统一的,且长时间内适应的标准。如前所述, 采用现行的方法确定的数额标准各地并不统一,且随经济发展而必须定期修改。而用相对数法确定的标准可以避免由于修改标准而给司法实践带来的不稳定。由于标准统一,且长时间适应,为在刑法条文中直接规定“数额较大”等术语创造了条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罪行法定原则。
3、从目前来看,可以简化制定司法解释工作。 用相对数确定数额标准时,只需考虑该罪的社会危害以及与其他罪的对比即可,不需要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这样,可以保证数额标准出台及时,消除了由于司法解释滞后带来的“有法难依”局面。同时,不同罪名的数额标准可同时出台,从而避免了罪与罪间的量刑上的不平衡。
4、有望带动量刑方法的根本改革。定量分析量刑、 电脑辅助量刑早已提出,我国在七五期间已把“电脑辅助量刑专家系统”列入科研项目,(注:赵炳春、向朝阳主编,《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143页,314页,308—320页。 )但直到目前没有取得进展。笔者认为,先进方法首先应该在财产犯罪中试验,而相对数法确定数额标准又为此提供了条件。
我们以盗窃罪为例说明。要进行计算量刑,首先应该确定量刑公正:x=k×f×s/r,其中x代表刑期,s代表盗窃数额,r 代表人均年收入,f为法定系数,由司法解释根据法定刑确定,k就是审判过程中根据具体案情确定的系数。那么怎样确定呢?应该对此进行分解:k=k[,1]×k[ ,2]×k[,3]×……k[,n],可以用k[,1]代表犯罪分子主观恶性系数,如可规定在0.8—1.5间取值,对于累犯应大于1,初犯应小于1,正常的人取1;k[,2]代表盗窃的社会危害系数,在0.6—1.2间取值,对于入室盗窃大于1,顺手牵羊的小于1,等等;k[,3]代表犯罪后表现, 根据退赃、自首等情况确定。当k[,1],k[,2],……k[,n]确定后,刑期x就可很简单的计算出来。可以看出,如果采用此法,审判人员的自由裁量将限定在最小范围内,而得出的结果又能符合犯罪行为的实际社会危害性,其优点是现行的估推法无法比拟的。
五 用相对数法确定犯罪数额方法的可行性及展望
1、没有技术上的障碍。采用相对数法确定标准本身简便, 对于司法实践也不会带来太大的麻烦。首先,涉及到一个除法运算很简单。关键是及时获取人均收入这个参数。根据刑诉法,刑事案件主要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司法部门处理的主要是发生在当地的犯罪,获取有关数据十分方便。对于少量的发生在外地犯罪行为,可在调查取证时去当地统计部门调取,也可以由最高法院等部门会同统计部门定期(一年)公布。从发展看,随着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普及,调取统计数据将十分简单。
处理跨地区、跨年度的多起犯罪,可以分别计算同一地区同一年度的犯罪侵害的财物数额的倍数,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处理当年的犯罪,没有统计数据,可用上年的数据为依据。
2、关于相对数法确定数额标准的展望。采用此法时, 确定人均收入的区域大小是关系到标准能否最大限度地符合各地实际的关键。笔者认为:以地市为单位计算人均收入的区间即可,城乡应分开计算,对于外省的犯罪,以省为单位。为了实现平稳过渡,在开始阶段可统一以省为计算人均收入的区间。如果要在实践中推广,可选取一些没有规定数额标准的罪名作为试点,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试验范围。
关键词:企业;经济发展;财政税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时间:2014年4月29日
企业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税收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发展,要应对财政税收的改革以实现企业更好的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发挥企业的作用,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税收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内容存在缺陷,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的社会与经济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财政税收政策也在不断的改革与进步,但其内容还是存在问题,在一定方面上限制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在税收政策上,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制度,造成纳税额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所得税的基准税率也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减弱了投资的兴趣。
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其法律制度也在随之变化发展,但依旧存在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在增值税值方面,对于规模小的企业来说,是一种经济负担。
1、税收影响企业融资管理政策。税收存在差异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机构选择,在企业的融资决策中,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司的资本结构受到企业所得税税率、股利与利息的个人所得税的影响。
2、税收影响企业投资管理政策。企业是依靠资金在运行,要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有资金的保障,所以及时的进行资金的筹集是非常重要的,筹资政策从属于企业的投资管理。对于不同筹集资金方式,税收都有其特定的规定,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3、税收影响企业股利管理政策。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股利的分配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依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不同的股利政策,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与保证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
(二)企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社会与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者执行度不够的状况。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单一,在遇到资金问题时没有完善的资金融资制度,管理者专业程度不高,影响企业的进步。
2、企业的信息技术发展落后。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企业只有很好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才有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但企业的发展现状却是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引进高科技技术,对设备的投资也不足,由于设备落后,对能源的利用率也就低下,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完善企业经济发展对策
(一)创新财政税收制度,保证企业经济发展
1、建立完善的财政税收法律。完善的财政税收法律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对企业融资方面的税收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融资,在纳税标准上,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不对企业融资造成负担;保证财政税收工作的稳定开展,依据且得具体发展规模制定税收政策,既要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又要实现企业经济发展,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类型企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2、建立专业化财政税收管理团队。对财政税收实行改革就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来执行,如果缺少领导者,那所有的法律法规就会失去其存在意义,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所以要着力培养一个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的管理团队,保证政策的实行,保证财政税收的稳定、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其专业的管理技能与自身的职业道德,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3、完善权、责、利三者关系。权,权利;责,责任;利,利益。在企业的发展中,三者主导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三者的统一,才有利与企业的发展。财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力与责任,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防止出现和不履行责任的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维护企业的利益与发展;
4、减轻企业负担,灵活调整税率。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减少企业的纳税负担,保障企业的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经济的大潮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纳税税率要灵活运用,依据企业的规模与发展状况实施适合企业的税收税率,降低一定的纳税标准,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融资或者扩大发展规模时,给予鼓励和扶持,以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完善企业自身的发展
1、创新管理模式,适应企业经济发展。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引进专业水平高的管理人员,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素养与专业能力,转变管理者管理理念,使其了解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有助于企业经济发展的规定。完善监督机制,对员工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监督,减少成本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运用科学管理方式,完善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考核机制,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大企业信息化技术投资,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对企业的设备进行一定的更新换代,依据企业的发展状况适当的引进高科技技术,保证产品的质量,加大对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经济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面对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要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自身也要加强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融资能力,在获得经济利益之时更要保证产品质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敬琏.经济走势与政策选择[N].经济观察报,2002.8.
[2]金优.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9.
[3]葛柳燕,汤泉.税收制度改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J].纳税与筹划,2010.1.
[4]杨春伟.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的应对策略[J].企业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