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初中课堂教学乡土资源德育渗透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86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科任教师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将传授学科知识与道德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但在目前教育评价机制有失偏颇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教师的教学观念、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尤其是三维目标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如何开辟新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进取精神,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拉近,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成为一线历史教师急需解决的新难题。
一、乡土资源有利于弥补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空白,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2013年泉州以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等从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城市,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地域文化特色明显,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开拓进取的特点,让爱拼敢赢的泉州精神展示在世人面前。泉州异质文化的特殊性让世人看到泉州人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胆识与勇气,善于从自身出发建设全新文化创新力。笔者在讲到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一课中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时,直接介绍八姓入闽和晋江的由来,让学生了解自己姓氏的由来,从而将历史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自己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讲《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课中的古代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时,不得不提泉州港的历史。泉州兴起于隋唐,兴盛于宋元,一跃成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听教师讲述这些身边的历史,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认同感。
二、乡土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增强学生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学校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诸多学科中,历史是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科。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家乡开始的。”一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先熟悉家人及家乡,再逐步扩大认识了解国家。在历史课堂中适时而又恰当地运用乡土资源,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从而感到家乡的可爱,进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讲郑成功的时候,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郑成功是泉州南安人,泉州大坪山山顶戴盔、披甲、着袍、佩剑、骑马的威武、神圣的塑像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学生立刻表现出一种自豪感。接着,笔者把台湾的历史以及郑成功如何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的史实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述,并联系实际分析当前的,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讨论。历史课堂上加入这样的乡土教材,使学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产生震动,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相比于那些空洞的、抽象的说教,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
三、乡土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展历史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学科素养
乡土资源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具体性和鲜活性。中学生对乡土资源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乡土资源,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与乡土文化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进行考察探索,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高自身的问题探究能力。比如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中的两岸关系新发展时,闽台渊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时事热点。为了能找到充分证明闽台间的历史渊源关系的文字史料,笔者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 查阅资料、 交流讨论等形式, 收集有关闽台两岸历史渊源的史料,又要求学生认真研究现代两岸在诸多方面的不同。通过讨论、考察、访问等多种形式,学生学会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认识,从而多方面、多途径地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运用乡土资源来丰富学校历史教学,是克服课堂教学中干巴枯燥、空洞抽象的情况的有效办法之一。教把乡土历史资源有效地融入历史教学中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增强,又有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提升。在教学中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一定会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向前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前言: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接受德育也是必要的环节。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既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在课堂之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一举两得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构筑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历史教师,在日常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以教师的道德品质为榜样。特别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借用每一个和历史有关的知识,和学生探讨一些历史,不要让学生淡忘历史知识,教师要和学生探讨对历史发生的事件表达自身的个人感受,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设备,和学生共同讨论历史,这样教师就能够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具备渊博的历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唯有阅读才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深厚的专业功底,才能够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运用历史知识在为学生讲课的时候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最后,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本身就是和学生进行一种学习层面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思想进步的力量,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喜爱,让学生面对历史知识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挖掘历史德育素材
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把握好这个维度,有的教师在课程准备过程中能够做好这一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够实现。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等,很难在课堂知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在每一节课程中都挖掘这些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共鸣。在历史的教材中不乏德育的正面案例,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学时要抓住每一个重要的事件和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他们的事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好奇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提升学生历史地位,认清道德教学主体
思想道德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而不是教师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贯穿在整个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历史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历史人物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型,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以此为榜样,勉励自身日后的学习。或者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反面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引以为戒,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到具备道德的心理素质。同时,历史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个人优良品质形成的整个过程,从学生开始对于道德的认知到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及学生道德意志的养成,教师要自始至终对学生的道德学习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进行总结学习。
四、联系实际生活环境,荣辱观的观念注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善、美”进行赞扬,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恰当地引用历史中的反面人物作为教学中的素材,用反面教材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对于反面的,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负面思想的认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口头的论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大力地开展历史课程的课外活动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革命烈士诗歌朗诵比赛”或者给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历史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历史的热爱。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荣辱观念,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我们国家正在历史的奠基之下快速地发展。
五、结语
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给学生教授历史知识,而应该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生能够接受的能力,加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让学生既能够学到历史知识,还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为高中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更加良好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培智.浅议高中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23.
[2]李静.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J].科技创业月刊,2014,(03):150-151.
[3]夏树田.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J].中国科技投资,2013,(26):212.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1.前言
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的不断膨胀和更新,对历史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利用老式“摇头晃脑”台上台下宣讲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创新思维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有三个“复杂”:年代复杂、人物复杂、事件复杂;不像其他文科知识活泼性强,生动而富有情趣。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他们学习意识天性松散,自我掌控能力较低,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吸引作用非常重要;如何利用教学新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如何将他们潜在的学习激情激发出来,这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2.利用德育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历史兴趣意识
历史知识的学习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历史光死记硬背不行;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兴趣”是关键。兴趣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欲望来自学习动机,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通过介绍我国古今历史人物振奋人心的故事、做出的杰出贡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历史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民族自尊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知识、探索知识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3.利用德育思想渗透,构建良好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教学宏观上要注意利用新老知识来建立对接,融合新旧知识完成框架构建。德育思想在于潜移默化地渗透,提倡用对比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岳飞”对比“文天祥”、“郑和”对比“哥伦布”;授课内容的纵横交叉联系,空间立体感的展现使得学生进入深度思考,不仅有助于巩固、加深过往知识,而且还能加深对现有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在一个立体的历史空间里跳跃,这对于思维的延展有很大好处。
4.利用德育思维提升,捕捉历史生活素材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如果脱离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通过阅读、练习、观察、讨论等多种形式,学生在亲身参与之下能够熟练掌握知识,并在集体讨论之中,各自发挥思维的想象力,使得思维得以叠加,凸显立体网络。从纯粹的历史角度,去阐述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难以达到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对历史发生时间、事件过程、人物关系是难以分辨清楚的;仅靠个体历史知识不能保证知识长久储存性和思维的连贯性;我们建议从“红色思想”“危害”等专题,寻找相应的素材展开讨论;多角度性和新颖性能让学生在熟识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认真联想,从而得到有效启发,使世界观、人生观产生跃变。
5.利用德育交汇融合,创造历史思维的空间
教学方法的呆板、学生主动性缺失是当前教育缺陷,因而教师课堂“牵引”要有新意;所谓“牵引”就是上下左右全方位的知识连接,这个连接线就是德育思想;如果教师缺乏知识纵横联系,只是满足于本年级本课题本章节的深入,往往使得学生思维的空间断链而不能自由扩展。我们历史课堂不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避免“一言堂”而多采用德育启发连接方式和讨论式教学进行知识的交汇融合,引导学生用“历史线”的眼光去观察,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思考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6.利用德育思想思考,打开历史思维大门
凡是学生能通过思考,独立发现获得的知识,教师绝不包办代替。知识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理解发生过程和发展过程,才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思维。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抓住了他们的这个特点,老师就要“对症下药”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具有好奇色彩的题材,使学生产生向往的思想,这样他们不但能集中思想和精力,更能随着老师的指挥棒,一步一步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如果历史教学只是呆板记忆,必然造成学生思维的“抵抗”。利用历史知识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德育教育的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的热情,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即使学生的思维有局限性使得这扇门暂时没能打开,在发现学生“钥匙”还没找到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利用“德育故事性”地点拨,疏通其思维的阻塞部分;学生往往有“开窍、顿悟”之感,对学生的思维的纵横联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7.结语
总之,我们在教授历史课时,要采取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层次教育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与共鸣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施教者要认真钻研、挖掘教材,将德育教育溶于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有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为祖国造就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玉霞.浅析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0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
一直以来,历史学科一向被作为德育教育的手段而广泛应用,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早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应把重点放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能力上面,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追求完美人格的塑造等,简单地应归结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与学会做人。历史教师应抓住课改和青少年成长的有利时机,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1.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受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把历史课程看作传授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甚至简单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等同于思想教育,这种片面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展开。
2.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教学方法滞后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能量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然而,部分教师仍沉醉于过去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中,即使有一些情感色彩的历史教学,也只是形容词的堆砌。这种机械、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通过考试方法来测评学生,而学生考试的成绩也相应地成为考核教师的标准。这种考试制度本身就不带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无疑影响到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必将严重弱化。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服务学生人生
历史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升学,而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长久发展。“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是制约历史课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摈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建立一套新的、可行性强的有关学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
2.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历史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历史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历史课德育的实效性。
3.拓展历史德育资源,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历史课是一门社会学科,应发挥在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主阵地基础上,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把历史课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利用并整合存在学生周围、课堂内外丰富的德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们应知道省市县的历史是很好的乡土资源,要充分挖掘。另外把活生生的社会事件、大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利用它来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现在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与历史上很多经济危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很好的素材,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开展活动,创设情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因此,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在工厂、农村建立劳动教育基地等。创设情景,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等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历史的认识和素养。历史是现在的过去,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可以说离我们很远,但也可以说离我们很近。我们老师要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关键词:职业院校;情感;挖掘;人格;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59-01
很多人用培根的名言道出了历史的魅力,即“学史使人睿智”,这种睿智不单是历史知识带给人们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教育充满着情感,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往往能以其特殊方式跃然纸上,触动每个人的心弦,使人若身临其境而感叹不已。无数至理名言,都说明了历史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历史教育具有很强的伦理性,含有丰富的道德智慧和道德情感。现结合当前历史教育的实际情况,初步挖掘历史教育中的德育因素。
一、从情感与精神教育中挖掘德育因素
纵观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无一不把教育的目标指向人的发展,指向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要把发掘人身上的价值作为出发点。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梳理出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素材。中学历史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适当联系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和先进事迹,尽量地将他们的事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那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使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实现德育功能。如“”教学中,关于林则徐的,重点讲述林则徐禁烟的态度之坚决和的历史意义。把大量林则徐禁烟的言论和事迹展现给学生后,学生对林则徐的敬佩形露于色,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以中华文明史为主线学习中国古代史,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中国古代史而言,历史教材的编排对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一条主线学习十分有利。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为主线学习中国近代史,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学生能正确理解这句话含义,学习中国近代史后一切谜底都解开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面对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面对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斗争,在探索中前进。关于列强的入侵,在主题活动中,我让同学们构思如何用文字与图案既展现出侵华史实,又展现出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程度。同学们积极思考发言,个别同学干脆用彩图制报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这段心酸历史的“憎”。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明白了“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也明白了自己现在的任务,无形中树立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从培养健全的人格做合格的公民上挖掘德育因素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现在一些中学生,存在怕吃苦、贪图享乐的心态,面对困难经受不起挫折。如何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呢?实际上,历史课的教育应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寻找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调整,见缝插针,融入德育,效果较为明显。比如针对学生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在学习春秋争霸的吴越战争时,我把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听,又以重庆电视台知名栏目“生活麻辣烫”中的一个真实故事作对比,让这一部分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遇到的困难。虽然一时纠正还不太可能,但从调查的结果看,存在这种问题的三分之一同学都表示已认识到问题并开始调整,可以说还是有一定成效的。针对那种文明礼仪意识薄弱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当天历史课上涉及有相关的名人名言和历史小故事,在教学中我就利用课前准备的内容去感化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步入文明礼仪的正轨。当然,不是所有的课都有相关内容的,要合理取舍,不要刻意乱找联系,那样会适得其反。
三、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挖掘德育因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怎样去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呢?实际上,要回归到学生如何自己亲自参与对科学的探索。对历史教学而言,更直接一点就是如何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生活综合实践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两宋时期的经济时,一位学生对两宋期的陶瓷非常感兴趣。课后我与综合实践老师联系,开展以仿制手工制品为内容的学科合作实践,让学生们合作动手设计自己想象中的两宋时期可能存在的手工品。 这样,学生既体会到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达,又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到了科技艺术的魅力,学生的动手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实为两全其美。
以上对历史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仅仅是日常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历史教育中如何融入德育因素,进而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邹总兰.深挖历史教材弘扬传统美德[D].山东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祖先对炎黄子孙的德育教育从未停歇。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继续滑坡,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不理解别人的付出,在习以为常中变得麻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家人、班级、学校、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看重个人的得失,把自我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
2.民族意识薄弱,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据调查,72%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报纸、影视等大众媒体对他们的发展有影响。有一部分青少年极度缺乏理想和信念,对社会以及人生持有不正确的认识,表现为缺失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感淡薄。
3.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信仰失落,成为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
4.心理承受能力差。经问卷调查得出,20%的青少年认为“面对失败,我不能保持冷静不气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经受不住考验,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让他们心灰意懒,他们常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人生没有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很容易悲观失望。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他们往往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激行为,有时甚至会自杀,或伤害其他人,或损坏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懒惰、任性、自私,在生活中随心所欲,稍不顺心,就会抵制反抗学校和家长的正常教育,或者离家出走,逃避现实;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
5.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事实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好的教材。
2.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高速发展,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是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3.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让他们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现身边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方法
1.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目的性,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德育目标,针对不同的章节有效地安排德育计划,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选择有效、恰当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表演短剧、进行演讲、举行演唱红色歌曲大型歌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课堂上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4.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形象,深化榜样的力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5.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核心。教师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立完善人格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自信心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从思想、情感、意志、毅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抓好德育,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一代新人。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努力把德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师要在潜默移化中影响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老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首先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影响学生。如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对学生有耐性和信心,这些都是一种精神的榜样,以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影响他们。而且这也是德育渗透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也是给学生最为直接、最为真切的影响。其次,要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精神,还需要历史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这些需要以具体的文化知识为导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于德育的教学来说,言传身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中,也是展现其风采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牢牢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自己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利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成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我国在历史发展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案例或者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说辞和教育。如:在讲到我国的灿烂文化,科技成就、文学成就时就行情感的渲染,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如在讲到我们历史上的美术成就徐悲鸿的《奔马图》时,这样解释,它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这些讲解,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教师要在活动课程中体现德育教学
进行德育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就要在活动教学中予以体现。活动教学可以体现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帮助,考察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合作精神,这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关于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探究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可以轻松愉快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体现什么精神,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怀。”在交流分析中实现优势互补,帮助程度相对差的学生分析,这样一来也就有利于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开展德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