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危机的应对

金融危机的应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8 17:25: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危机的应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危机的应对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加工贸易;经济结构

全球金融危机使出口需求下滑,失业压力不断上升,出口增速下滑,出口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吸收就业的能力减弱,加剧了国内经济困难,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短期内社会经济工作的中心,必须与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联系起来思考,更不能为了应对短期的危机而为长期的发展埋下难以铲除的隐患。为此,需要思考并妥善解决以下几组经济关系。

一、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发展加工贸易的关系

金融危机不仅使大量农民工失业,加剧农村失业问题,而且许多城镇的企业在收缩业务、调整职能部门中裁员,城市的失业问题也同样在加剧。在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过程中,保就业理应成为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政府干预的首选目标。

保增长应该作为增加就业机会的手段,而增长本身不是目的。为了降低失业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仅要保增长,更应该考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的条件下,要放弃理想主义的主张——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附加值低,限制其发展,人为增加其成本、降低其利润率,逼迫其转型,而应该帮助其度过难关,在财税、金融信贷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以保持或增加就业;应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资本技术构成较低,同量资本如果投资于若干中小企业,会比投资于资本技术构成高的大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应该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的经营目标单一化——追求收益最大化,在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条件下,它会选择使用劳动力替代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对就业贡献更大。还应该运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等,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帮助城镇失业者创业;鼓励企业缩短工时、减少裁员。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寻求降低失业率,应该成为我国的长期战略性课题。

二、处理好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的关系

内需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增加投资可以扩大内需,但投资的增长必须与最终有效需求相适应,否则,又会造成投资过剩。因此,扩大内需的根本在于扩大国内居民的最终有效需求。而居民最终有效需求的增长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支付能力提高,二是需求意愿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和购买力提高了,又愿意花钱消费,消费需求才能增加。要提高居民支付能力,就必须增加居民的税后可支配收入;要提高居民的需求意愿,就必须减轻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改善居民的风险预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改善居民的风险预期困难不小,仍需政府长期努力。

篇(2)

1.思想意识方面的目标。

近期目标,应是使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思想意识有明显的提高,而远期目标则是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思想意识成为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坚定不移的理念。虽然相当多的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企业和政府及其相关人员,围绕超前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都应在近期提高思想意识,在远期应确立坚定不移的理念,但最重要的是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决策机构或决策者都应首先在近期提高思想意识,在远期确立坚定不移的理念。这对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几乎都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2.思想观念方面的目标。

近期目标,应是使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社会责任观念有明显的增强;而远期目标则是凡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都把超前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作为长期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虽然相当多的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如政、产、学、研、金、介及其相关人员,围绕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都应在近期增强社会责任观念,在远期应牢固树立社会责任观念。这样,将非常有利于有效应对各种时点的金融危机。

二、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方面的目标

1.科技投入方面的目标。

近期目标是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用于应对金融危机的科技物质基础条件有明显的进一步改善,如研发投入总量和比例要进一步提高,财政性优惠政策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已经建立的实验室或技术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尚未建立的实验室或技术中心有望陆续建立,陈旧或落后的仪器设备要逐步更新换代。而远期目标则是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所有物质基础条件,能够支撑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

2.科技产出方面的目标。

近期目标是,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用于应对金融危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明显增强;取得的科技成果较为丰富,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率维持在较快增长水平,专利结构进一步改善,发明专利比例进一步提高,用于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科技成果储备要比较丰富。其中:

(1)无论是三大专利技术的年均申请量增幅,年均授权量的增幅,还是发明专利占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的比例,特别是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年均增长率,及其在国外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的比例几乎都有进一步突破,并能形成关键技术核心专利群。

(2)无论是三大专利技术的转化率,专利优势企业的自主专利权技术实现产业化,还是形成新产品或服务的比例及其实现生产的规模,年均增长幅度都能明显提高。

(3)无论是三大专利技术产品或服务品牌的数量及平均每年新增幅度,还是知名品牌的数量及平均每年增长的幅度,特别是知名品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都有进一步的突破。

(4)无论是三大专利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国内外市场份额,还是专利优势企业培育试点和示范的数量,特别是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优势企业数量及能扩内需、促增长的重大发明专利的数量均有明显的增长。长期目标是,科技产出的各项增长率或可用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科技成果的储备已完全能适应在应对不同时点金融危机的需要。

三、政策法规与避免负面影响方面的目标

1.政策法规方面的目标。

近期目标是,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所需要的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法规初步完善,包括科技投入方面的政策法规,税后减免方面的政策法规,政府采购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利于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利于专利创造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等,不仅都能得到逐步的完善,而且还能在应用于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中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长期目标则是,凡与科技应对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的相应社会主体所需要的超前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法规不仅基本完善,而且还能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得到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并能在以科技超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应用中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2.避免负面影响方面的目标。

篇(3)

日本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的爆发,始于泡沫经济的产生和崩溃,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发生。而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随着日本经济长期增长、日元升值导致人们对经济和地价、股价的预期高企。第二,为应对“日元升值萧条”,历史性低利率和高货币供应量导致的长期金融宽松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正常运作。第三,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制尚未完善之前,利率自由化已成主流,使金融活动变得极为活跃。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虽然泡沫经济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原因交织造成的,然而,不管资产泡沫的形成还是资产泡沫的崩溃导致通货紧缩,都与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有着直接关系。央行不仅要在平稳时期采取常规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而且在经济及金融市场不稳定时,更有必要及时果断地采取正确的货币政策。同时,平时建立好应对制度,要求相关人员进行模拟测试极为重要。作为它的前提,同样重要的是,按金融检查指导手册的要求,构建严格的金融机构检查体系,通过日常性检查把握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实际规模,在发生危机时要及时公布不良资产总额,减少不必要的猜测,保护金融体系。

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应急对策

1.恢复市场机制和金融功能是央行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最重要作用。在危机发生时,清算体系失灵及流动性危机会导致市场机制失效,严重影响经济运行。因此,此时央行必须动用特殊手段来恢复市场功能。

日本的主要经验是:(1)向市场注入资金,使国债等安全资产得到保值,恢复流动性和市场功能;(2)央行以非常规手段购入股票来修复风险资产的定价,提升股市信心,降低流动性溢价;(3)在恢复上述最低风险和最高风险资产的定价机制以后,除不良债权外的金融资产(包括房地产基金REITs)价格可以逐步得到恢复。由于大量的不良债权来自房地产,因此通过修复房地产基金的定价机制,市场重新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评估,从而可以进一步处理不良债权。

2.为避免大型金融公司倒闭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应当在宣布破产前及时“解除”与外国交易对手方的合约。日本四大证券之一的山一证券倒闭的最大原因是不当交易使客户蒙受巨大损失,并通过会计手段掩饰问题,最终遭到曝光。为了避免山一证券违约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日本政府立刻联络全球的交易对手进行解约并支付了相关费用,从而避免了山一证券的破产给国外相关机构带来的巨大影响。而雷曼事件没能吸取这一经验教训,没有和国外有交易的相关机构进行解约处理就突然倒闭消息,从而对全球其他金融机构产生巨大影响,引发了一场灾难性的全球危机。

3.应对金融危机时,为了消除市场上的不安情绪,应按照正确顺序,采取大胆、必要而充分的措施。要尽快通过设定短期、中期、长期三类政策时间表,给市场一个准确的政策预期来稳定市场。必要时还要大胆投入政府资金,但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必须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4.处理银行不良债权的同时,必须大力推动企业重建。对于因债务过多而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如果盲目地进行不良债权清理任其破产倒闭的话,将会导致失业人口的迅速增加,对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日本的经验是:完善破产法制,制定自行协商处理不良债权的指导政策;设立“产业再生机构”,针对拥有经营价值却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以政府担保或提供出资等方式,解决企业流动性问题,帮助企业重建(日本产业再生机构成功地实现了40多家危机企业再生)。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企业做不好,公司高管和股东都应该承担各自明确的责任,重组绝不是救济。

5.加大国内以及海外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银行的监管机构金融厅、主管财政的财务省以及作檠胄械娜毡疽行三方,在平时和紧急情况下合作机制的建立和齐心协力,是应对危机的重中之重。为防范起源于海外或国内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其他国家,平时需要与海外相关监管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国际合作框架包括:与日美欧央行合作进行外汇同时清算;共享重要国际性银行的监督信息等。

6.对于在决算系统中处于中枢作用且位于经济核心部门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要尽力避免随意破产。重要银行的破产不仅会引发金融系统中的连锁反应,而且对与其相关的公司和实体经济会造成重大影响。为避免此类银行的破产,就要尽早实施防范措施,有计划地进行早期干预,使其回到正常轨道。

7.核心银行遇到危机时需要特殊处置。在日本,此类特殊应对措施是否实施,是由“金融危机应对会议”(相当于危机管理委员会)来进行决策。该会议(委员会)成员包括内阁总理大臣、官房长官、财务大臣、央行行长、金融厅长官。该会议根据是否会导致系统性风险来判断是否允许某一金融机构破产,如果该会议(委员会)认为应该实施特殊措施,方能进入例外处置程序。“例外措施”包括:如果要对资本不足的银行注资抢救,对资不抵债的银行,先对超出保险金支付的资金进行资助,再逐渐解体相应的金融机构,以及实行临时国有化措施等。

处理破产的金融机构,经典的做法是“周末破产”,即先设定一个托管人进行托管经营,赔付限额保护部分的存款;再对破产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分割,寻找各自业务的接盘银行,或者创办一个临时性的“过桥银行”。对于难以受到保护的存款,大部分由存款保险机构的下属机构进行管理,准确划分健全债务与不良债务并进行处置。

其他建议

1.金融风险和金融改革的关系。中国当前采取的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进行的措施是正确的。迫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日本的汇率市场化先于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之前,日元急剧升值引起经济紧缩,为了缓解经济下滑,日本央行采取了长时间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巨大的资产泡沫。日本的教训是,汇率与利率市场化等对市场有较大影响的改革,应当在经济金融运行相对稳定时进行。金融市场化固然重要,但要做好相关制度和实际运作机构的安排,并选好时机,防止出现危机。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给地方政府带来损失。日本“第三部门”类似于中国的地方融资平台,很多是政府直接出资或政府担保的。政府虽然有一定的治理权,但没有直接参与第三部门的相关项目,损失往往必须由地方政府承担,历史上曾给日本地方政府造成了严重损失。地方政府需严格控制地方融资平台的设立和运营。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 IS-LM-BP模型

早在2007年9月份,美国金融危机的端倪便已出现,至2008年3月份贝尔斯登被低价收购,持续的次贷危机逐渐加剧,紧接着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随着一批批金融机构倒闭或者破产,股市的暴跌,人们对金融市场恐慌的加剧,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在美国全面爆发了。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很快便蔓延到了全球,并通过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立即因对美国出口下降等因素,连续八年高增长率的经济趋于下滑,公众普遍预期国民收入增长率不会超过8%。受到对美贸易的影响,出口部门大批工人失业,进而波及其他产业部门,股价也是急跌,大量经济指标不断恶化,原本过热的中国经济笼罩在金融危机的迷雾中。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中美两国政府迅速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本文将比较分析中美在金融危机中所积极采取的货币政策,并阐述从中得到的一些启示,期望对有效应对未来的金融危机有所帮助。

一、为应对金融危机中美货币政策实施的经济环境比较

中美两国同属开放型的经济大国,但在金融危机中两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具有很大差异,具体表现在:(1)两国金融市场运行状态的不同。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国际上许多大的金融机构破产或者倒闭。但幸运的是,中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放开,并且与国际金融市场不存在密切联系,我国的金融机构受到危机影响不大(几乎没有一家金融机构倒闭),国内金融市场依然能够稳健运行;(2)两国金融体系结构的不同。中国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扮演重要角色。而美国的金融结构是市场主导型,金融资产的市值占总金融资产的比重很高,依靠金融市场投资和筹资的渠道十分畅通,市场对利率的变动很敏感;(3)两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有好几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前,经济持续过热,通货膨胀水平较高,再加上房地产市场的推波助澜,产生较大的资产泡沫。美国自2001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低速增长,实际增长率基本在3%左右,其国内经济形势并不好,较高的通胀率与失业率并存。两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其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基于IS-LM-BP模型对中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一)中美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比较

1.中国政府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政府迅速反应,相继推出巨额的投资计划,将货币政策改为适度宽松,主要是货币当局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央行票据,以增加市场中的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在2008年9月15日、10月8日、11月26日和12月22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在2009年存款准备金率没变,但是辅之以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等)的使用。中央银行在2008年三次下调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表1和表2分别显示了08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调整的具体情况。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不断向全球扩散的2008年,中国央行频繁下调利率,而在2009年利率政策非常稳定(该年利率保持不变),说明人民银行从猛烈的货币调节到(配合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微调的转变,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渐趋稳健。

2.美国政府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美国对金融危机最初的干预,仍以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主,主要是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从2008年9月份到12月份,美联储连续九次下调利率,使联邦基金基准利率维持在了0.25%左右,几乎接近“零利率”;为配合利率政策,美国也是频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中注入大量资金。尽管美国积极采取措施,来缓解经济的低迷,但是民众普遍预期悲观,美国的信贷市场并未有效改善,一些金融机构还是面临破产威胁,美国实行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好。在无法继续降低利率的情况下,美国选择实行量化宽松的超常规的货币政策。经统计,美联储在首轮量化宽松政策执行期间购买金融资产共计1.725万亿美元。美联储除了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外,还启动了“信贷与流动性支持”等计划,对金融工具进行创新,比如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AMLF)和新开的短期融资窗口—商业票据信贷便利(CPFF)。这些金融工具的创新对缓解美国金融市场的压力也有一定帮助。

(二)IS-LM-BP模型对中美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

1.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当局采用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的就是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如图1所示:在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3%左右,当年国民总收入为302853.4亿元。由于中国投资需求、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是很敏感,较为陡峭的IS和LM曲线相交于均衡点E;我国国际收支处于顺差状态,BP曲线位于E点下方,且向右上方倾斜。为配合财政部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所引起的IS曲线右移,中央银行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LM曲线右移,新的均衡点可能位于BP曲线上方,此时国际收支仍为顺差,但是顺差减少;新的均衡点也可能位于BP曲线下方,此时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受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元贬值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BP曲线向左移动,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可能性加大。但从当年数据看来,我国仍为顺差。表3显示了07年到10年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进出口状况。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对美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9826260万美元,比2008年减少3548088万美元,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同比都在下降,贸易顺差也有所降低。

图1反映了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在利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IS’和LM’曲线相交于均衡点E’,该点仍在移动后的BP’曲线上方,说明在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为顺差,顺差有所减少,这种模拟与海关统计的数据相符合。

2.分析美国货币政策的效果。美联储连续九次降息,把利率政策发挥到极致,美国利率从5.25%降到0.25%。在市场利率极低的情形下,美国经济陷入了凯恩斯陷阱,其LM曲线趋于水平。美联储被迫采用非常规的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营业和金融体系的顺利运行,货币政策的发挥主要通过汇率渠道、财政渠道和相对价格渠道,其本质是将资金经由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扩散。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稳定金融系统的同时,却造成市场流动性泛滥,美元贬值、出口增加引起BP曲线向右移动。

如图2所示,水平LM曲线代表美国在0.25%的利率水平的凯恩斯陷阱,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已无法促使LM曲线移动,美联储货币政策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但是,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影响严重,仅依靠经济政策无法阻止经济的衰退,也就是说,受到公众投资和消费下降的较大影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又不那么有力,其所带来的投资增加亦无法促使IS曲线右移(在图中表现为IS曲线向左移动至IS’)。从实际数据来看,2008年美国GDP总量为14.27万亿美元,2009年美国GDP总量为14.01万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1.8%,经济出现负增长。

三、从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一)货币政策要符合基本国情

中国金融市场比较落后,金融产品少,因而可用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就单一,货币当局就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美联储经过数次降息后,利率政策不再有效,故其借鉴日本经验,选择非常规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外,美国金融体系很完善,金融创新活跃,金融产品也很丰富,美联储就有多种工具的选择,并且还不断创新金融工具。

(二)为有效应对危机货币政策要注重国际协调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性经济大国,其货币政策的实施将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应对危机时,美国单方面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促使美元贬值,直接引起我国对美出口下降,而我国为避免净出口减少,必然减少从美国的货物和服务的进口,这就导致双方贸易额的下滑,显然不利于双方经济的复苏。因此,进行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可以更大程度地维护中美双方利益,延缓经济的衰退,促使全球经济的回暖。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改革应向灵活性迈进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种硬性措施缺乏灵活性,对经济波动影响很大。在积极培养市场对利率的敏感性的同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逐渐转向利率。在金融市场中,应注重培育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以更有弹性的方式引导市场健康发展,为建立一个完善灵活的金融体系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济广.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后美国与中国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12):27-31.

[2]张雪娟.金融危机下中美救市采取的货币政策比较——基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分析[J].今日南国,2010(8):97-98.

[3]曲韵.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比较——兼论“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改进方向[J].理论与现代化,2011(5):38-44.

[4]付琳.美日两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比较[J].新疆财经,2012(2):32-35.

篇(5)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指南》指出:经营风险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或战略。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蔓延,致使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实体经济陷入空前的经营低谷,具体表现为或因市场销售萎缩、资产减值而危及企业生存,或因企业业绩下滑而导致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削弱,而苦于挣扎的企业则往往求助于修饰财务报表,从而形成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在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我们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金融危机蔓延对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对注册会计师执业工作的新要求,积极行动,密切配合,为国家重大宏观经济决策的落实到位和市场信心有效提升服务,更应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对企业的适用性和积极影响,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政策解读和审计服务,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化解危机。同时,更应该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可能导致的审计风险,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执业风险管理,防止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

二、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准则,切实加强以风险防范作为首要目标的质量控制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的规定,制定控制制度,以合理保证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审计准则的规定和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金融风暴的冲击,致使宏观经济复杂多变,企业经营风险以及由于经营艰难、股权激励、业绩承诺、融资或者获取政府资助等因素导致的财务舞弊风险增大,审计失败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这样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会计师事务所和广大注册会计师更应当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准则,制定严密、适当、适用的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防范执业风险。

在制定质量控制制度时,风险防范应作为质量控制的首要目标,对于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应着重了解金融危机对其经营活动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了解被审计单位可能粉饰财务报表的动因,以及其管理层的诚信程度等,从而委派适当的项目负责人,组织胜任的审计项目组,并明确项目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总体质量负责。

《1121号审计准则》还规定:(1)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还应当建立项目质量复核制度,由事务所委派未参加该项审计业务的人员实施独立的项目质量复核,以确保项目组执行的业务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2)事务所应建立监控政策和程序,以合理保证质量控制制度是相关的和充分的,并正在有效运行。在监控和对已完成的审计业务进行的检查过程中,事务所如果发现某些业务项目在执行中存在不足或缺陷,应即告知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事务所通报的信息考虑相关事项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致使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更加复杂,审计风险会进一步增大。因此,只有严格执行质量控制准则,尽力防止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才能保证不至于重蹈“琼民源”、“银广厦”、“郑百文”以及“安然”等事件中负责审计的事务所和相关注册会计师的覆辙。

三、认真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谨慎应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一)了解金融危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影响。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与风险评估的关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注重从宏观层面了解、分析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精髓。《1101号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围绕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计划实施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及其《指南》提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程序,特别是在注册会计师为关键环节作出职业判断提供重要基础;职业判断只有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的基础上,才是恰当的和符合实际的。

2.充分关注和了解金融危机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按照客户的行业性质、所在地区和产品流向、服务对象等,调查了解金融危机对其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并可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将金融危机对其影响程度划分为严重影响、中度影响、轻微影响和基本上无影响等几种类型;在影响方式上,还可划分为直接影响(如出口企业)、间接影响(如原材料供应企业)和同时具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等几种类型,其用意在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在经济动荡的现阶段,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变动频繁,对于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以及内部控制,都可能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审计时必须在分析总的经济形势的前提下,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实施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审计程序,充分发挥这一重要程序应有作用。

(二)结合金融危机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1.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序和方法。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把握金融危机对其影响情况的同时,应该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包括:(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重大错报风险;(2)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相联系,比如经评估认为被审计单位利润可能有虚假,则应将其与收入、费用、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相联系;(3)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是否足以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4)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5)利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所收集的信息,包括在评估控制时所获取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持风险评估结果的审计证据。

以上“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根据评估的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的、意在发现和认定重大错报、降低审计风险的审计程序。它是审计准则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以区别于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的基本方法,《1211号审计准则》列举的包括询问、分析、观察和检查。

2.结合金融危机影响实施风险评估。在当前复杂多变、低迷不振的经济形势下,风险评估应当侧重于了解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以准确认识风险性质,审计人员还应当考虑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整体经济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判断相关风险是否属于特别风险,并据以拟定特别风险应对措施;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在初步业务活动和业务保持阶段,应将持续经营作为重点关注事项。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要客观评价企业管理层对自身持续经营能力作出的评估。当识别出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时,应当设计和实施充分、适当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当进一步审计程序实施后认为根据已获取的审计证据,确定可能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审计人员应慎重考虑其对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对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影响。

3.对风险评估的修正。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风险评估结论不是永远适用的,它将随着形势的变动而变更其适用程度。审计过程中,如果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与前期评估获取的审计证据不一致,审计人员应当修正风险评估结论,并相应修改原计划的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因此,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一样,也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它同样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三)充分关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特别风险。

1.金融危机环境下产生特别风险的动因及表现。金融危机环境下的特别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程度皆比平时高。原因是在复杂艰难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层或为了克服生存危机,或为了骗取外部资金,或为了牟取以财务业绩为基础的私人报酬最大化,或为了掩盖经营失败而动摇自己的领导地位,或为了获取一定份额的国家应对危机的投资资金,等等,不惜以进行财务舞弊、编制虚假财务报表来达到目的。其具体表现主要有:(1)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篡改;(2)对交易或事项及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不真实表达或故意遗漏;(3)对与确认、计量、分类和列报有关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等等。

2.谨慎处理金融危机下的特别风险。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已评估识别的风险性质、潜在错报的重要性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判断风险是否属特别风险,常规、不复杂的交易通常只具有较低的固有风险,因此引起特别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特别风险通常源于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经营风险,而金融危机环境下的重大错报风险多具有这一特征。

篇(6)

大家好!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金融危机,正在覆盖性的冲击着全球经济,我国、我省、我市经济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面对金融危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任务。经济发展要始终遵循应有的规律,违背经济规律必将会受到惩罚。就我市经济发展走势看,下一步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重点产品市场萎缩,企业效益明显下滑,投资者的信心有所下降,重点项目投产达产难度已经显现。这些冲击和影响有企业自身管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密切相关。我们要面对危机,正视困难,增强应对危机的紧迫感,增强忧患意识,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要迎接挑战,在危机中实现国民经济新的转机。任何一次危机都必然带来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我们要善于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不利的条件下捕捉加快发展的良机。一是工业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结束了10年工业亏损历史,结束了10年财政低迷历史,结束了10年没有大项目支撑历史的基础上,今年全市经济仍然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一个巩固、两个领先”的目标基本实现。到10月末,全市生产总值增幅仍在20%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33.7%,固定资产投资增幅51.8%,工业总产值增幅40.3%,工业增加值增幅22.9%,利润增幅44.2%。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工业增加值增幅、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都排在全省前三位,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企业体制、机制的适应力明显增强。

企业改制后,机制的灵活、体制的创新,为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应对今天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转化经济风险的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我市工业企业多、产业门类全,在金融危机面前,风险和冲击大大分散,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四是支柱骨干企业发展的势头仍然良好。在这场金融危机面前,很多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可喜的是××的骨干企业仍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冶金业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红钢仍满负荷生产,市场前景看好。其他一些骨干企业虽受到一些冲击,但下一步发展的机遇大干挑战,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五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断改善,金融部门对地方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六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央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拉动内需的10项措施,对于像××这样的投资拉动型城市来说是个重大机遇,为解决资金困难创造了有利条件。七是发达地区产业、资本转移的速度加快,为我市承接项目提供了良好机遇。这些都是我们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积极应对挑战,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大有希望,就一定会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篇(7)

一、用SWOT分析法对中小企业内部资源及外部环境进行梳理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4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目的是找到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相匹配的策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有:

(一)中小企业外部机遇分析

1.4万亿政府投资和十大产业振业规划将有效拉动国内需求。

2.正在实施的税制改革,减轻了中小企业负担。

3.银行信贷支持及将要启动的创业板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

4.全球金融危机,价值链核心企业实施收缩策略,为中小企业核心业务拓展提供了机遇。

5.国外实体企业倒闭,资产估值偏低,为中小企业进军海外,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可能。

6.失业人口增加,特别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中小企业引进人才,包括引进国外的高技术人才,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研发能力提供了机会。

7.2008年10月以来,原材料和机器设备价格下跌,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

8.人民币汇率上升,降低了进口原材料和设备的价格,降低了中小企业商品的销售成本。

(二)中小企业外部威胁分析

1.金融危机下,全球市场需求下降,中小企业在市场上危机四伏,如履薄冰。

2.人民币汇率上升,降低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3.劳动力价格上涨,增加了产品的人工成本。

4.金融危机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我国包括中小外贸企业在内的产品出口。

5.中小企业日益感觉到来自价值链内部上游采购和下游销售环节的利润挤压威胁。

6.电子商务的挑战,贸易在地理位置上和时间机遇的把握上要求信息处理的时效性,而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

7.中小企业行业约束性较差,市场上合作性差,所以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营销环境较差。

8.国内外市场变化迅速,市场脉搏越来越难把握,这就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中小企业内部优势分析

1.思想观念新,市场参与意识强。

2.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成败往往就在于一个“快”字。中小企业规模小力量弱,虽然极易遭受颠簸甚至翻船之苦,但较之大企业的庞大规模体制,船小好掉头。

3.中小企业用人机制灵活,组织成本较低。

4.经过长期的市场磨炼,中小企业竞争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竞争力有一定的基础。

5.中小企业客户稳定,公共关系较好。

6.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个人魅力突出,威信高,决策执行效率较高。

(四)中小企业内部劣势分析

1.发展时间短,缺少战略眼光。

2.市场分析不够细,经营品种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效应差,国际竞争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

3.企业规模小,人力资源匮乏,经营理念落后,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4.经营模式比较传统,导致利润空间狭小,生存环境恶劣。

5.对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重视不够,盲目经营分销渠道,失败较多。

6.对于价值链认识能力低,缺乏对整条价值链的总体把握,混乱和缺位在所难免。

7.内部管理水平低,不注重制度建设,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内部管理的创新机制。

8.资金匮乏,资金的使用成本较高。

9.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

二、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分析

金融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遇”,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中小企业应当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制度建设,控制经营成本,建立创新机制,注重技术更新,增强计算机网络应用,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挖掘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球经济处于金融危机时期,市场需求萎缩,有效需求不足,中小企业应实行防御型策略,渡过眼前的难关。

(一)稳定策略

对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中小企业,其在战略方向上没有重大改变,在业务领域、市场地位和产销规模等方面基本保持现有状况,应以安全经营为宗旨。稳定策略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实施新策略的经营风险,减少资源重新配置的成本,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加强内部管理和调整生产经营秩序的修正期,并有助于防止中小企业过快发展。在金融危机下适用的稳定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暂停策略和维持策略。

1.暂停策略:在全球经济处于下行,所属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市场需求不旺时,中小企业应降低快速成长速度、巩固现有资源,避免出现继续实施增长战略导致中小企业管理失控和资源紧张的局面。

2.维持策略:在金融危机情况下,当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时,中小企业应当采用减少投资、削减一些可控费用(如研发费用、广告费和维修费)等方式维持现有利润水平。维持利润策略只是金融危机时期的临时策略,对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会产生不利影响。

稳定策略就是要使中小企业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强技术改造和革新,在市场上赢得信誉,提高产品竞争力。另外,在金融危机时期,外部经营环境恶化时,中小企业可以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以便东山再起。当然也要注意:采用此策略,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只能在短期内使用此策略;实行稳定策略时,中小企业主要着重关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而忽略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当经济开始复苏时,要及时从稳定型策略向发展型策略转变。

(二)收缩策略

在金融危机下,由于中小企业的部分产品或所有产品处于竞争劣势,以至于销售额下降、由原来微利或保本到出现亏损,从而采取的收缩或撤退措施,以抵御外部环境压力,保存中小企业实力,等待有利时机。收缩策略的目标侧重于改善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一般都采用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等方式渡过危机。收缩策略是金融危机下过渡性的临时策略。按照实现收缩目标的途径,可将收缩策略划分为3种类型:扭转策略、剥离策略和清算策略。

1.扭转策略:由于市场需求下降,中小企业采取缩小产销规模、削减成本费用、重组等方式来扭转销售和盈利下降趋势。实施扭转策略,对中小企业进行“瘦身”,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改进内部工作效率,加强独特竞争能力,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2.剥离策略:危机使中小企业部分业务单元出现亏损,从而影响整体盈利能力,出售或停止经营亏损的下属经营单位(如分部、分公司或子公司),可以使中小企业摆脱那些缺乏竞争优势、失去吸引力、不盈利、占用过多资金或与企业其他活动不相适应的业务,以优化资源配置,使其集中于优势领域。在某些情况下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实施剥离策略,为策略性收购或投资筹集资金。剥离策略适用于以下一些情形:(1)中小企业已经采取了扭转策略而未见成效;(2)某下属经营单位维持现有竞争地位所需投入的资源超出了中小企业现有能力;(3)某下属经营单位经营失败,从而影响了整个企业的业绩;(4)中小企业急需资金;(5)该业务在管理、市场、客户、价值观等方面与企业其他业务难以融合。

3.清算策略:对于一些耗能大,污染环境,亏损严重的中小企业应当出售全部资产,停止经营。清算策略是承认经营失败的策略,通常是在实行其他策略全部没成功时的被迫选择。尽管所有中小企业主都不希望进行清算,但及时清算可能是比继续经营以致巨额亏损更为有利的一种选择。清算能够有序、有计划地将中小企业资产最大限度地变现,使中小企业主财富损失最小,因而较破产更为有利。

当中小企业处于危机关头时,若能及时果断地采用转变或撤退策略,就能挽救企业生命,使企业转危为安。从宏观角度看,有些中小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而破产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有利于产业组织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可以提高资产流动性及利用效率。但是中小企业采用此种策略,使企业陷入消极经营状态,职工士气低落。这种状态本身就威胁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也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另外,此时中小企业处在危机中,中小企业主应采取适当的方法、措施,及时果断,放弃和分离某些经营单位,否则可能会把整个公司拖垮,造成整个公司破产。

(三)以攻为守策略

在金融危机下,市场萧条,危机四伏,中小企业在采用该策略时应当谨慎,以策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为首位,将实施成本降为最小。只有受金融危机影响小,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水平较高,产品的市场风险较小,或者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危机时,可以考虑转型,选择以攻为守策略。

1.寻找间隙,抢占空白市场

对于那些实力较弱,或者刚兴办的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规模小,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在国家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下,进入那些目标市场狭小,市场容量小,大中企业由于金融危机而无暇顾及的行业或领域寻求生存和发展。金融危机使许多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企业利润下滑,甚至出现亏损,不得不选择防御策略,减小企业规模,收缩企业内部价值链,退出某些价值链低端环节,市场出现空隙。中小企业可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捷足先登,率先进入有空隙的市场,努力取得成功。选择这种策略的中小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点:

(1)构建一套高效、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因为这种策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组织保障,即组织要保障策略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以便决策能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转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尤其是搞好企业的广告与推销。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利用各种手段将产品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消费者。

2.集中优势,实施专业经营

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金融危机到来时,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应当收缩规模,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专注于一个或几个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领域,做到“小而精,小而专”。选择这种策略的中小企业经营相对集中,管理也比较方便,有利于提高技术,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但是,采取这种策略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为它们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一旦市场发生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在选择积聚策略的情况下,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选准目标市场。应在国家十大产业振业规划中寻找商机,由原来出口导向型转向国内市场,将国内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同企业自身素质相比较,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

(2)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推出适合国内的好品质产品,而不是高品质产品,更不是顶级产品,因为在金融危机下的消费需求更趋向于性价比较高的产品。

(3)做好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营销的重点工作在于:增加国内销售渠道,寻求新顾客,采用适当的价格策略。

3.客户至上,突出经营特色

经济萧条时期,客户需求会发生变化,中小企业容易接近客户,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中小企业规模小,难以靠规模效益达到成本领先的地位,但中小企业规模小,弹性大,易于更好地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一旦这种经营特色建立起来,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需要,得到客户的信任,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长远地树立起优势地位,而不会被其他企业所替代。尤其是这些经营特色与企业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中小企业可以靠此弥补规模上的不足,在市场上同大企业开展竞争。

4.“抱团取暖”,建立战略联盟

由于资金不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等特点,中小企业可以在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积累资源,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共同开辟市场,从而“抱团取暖”,抵卸“寒冬”。联盟策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松散型联盟:企业之间仅在生产领域进行专业化的协作,相互之间不进行资金、技术的往来,相互之间约束力较小,不能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另一类是紧密型联盟:企业之间除了生产和技术之间的协作外,还有资金、销售等方面的联合。比较突出的是,互相参股,互相派代表去对方企业任职,建立统一的行业协会等。中小企业具体选择哪种策略,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