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互联网医疗行业背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会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联合主办,以“新常态大健康”——互联网+时代的健康中国为主题,分别从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和产业交流两个维度,共同梳理“互联网+”带给医疗健康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分享各自的宝贵经验与成败得失的感悟,探索“互联网+”对于医疗健康这一传统行业的转型前景与实践。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现状和未来进行全面剖析,旨在推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
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
今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寄予了更高期待。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及国家工信部等机构,密集出台多部互联网产业的相关文件,推动并规范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健康发展。
近两年“互联网+”就像一股强劲的飓风,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指出,有些是瞬息万变,有些是因势而变,有时以不变应万变,在充满变数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的方向、分寸与节奏,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让医疗卫生行业真正飞起来?她希望,全体与会者和所有关注医疗健康信息的组织都能够从技术、经济运行、标准、政策、人才、安全等方面为互联网+医疗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互联网+健康”利于疾病早期预防
崔丽称,当前我国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双重负担。健康促进应该是应对这些疾病的优先策略,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预防,把少得病、不得病、早发现、早治疗作为我们健康中国建设的首选。可以通过“互联网+”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互联网+”在公共卫生方面有非常好的应用案例,互联网本身将关注的重点和区域用大数据的方式形成公共卫生方面的需求,这些无论从过去做的直报信息到未来医院形成的医疗信息和社会的公共信息,都会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及早防控非常重要。每年将近有80亿诊疗量的医疗数据大背景下,互联网+健康医疗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互联网+”可实现各界协同发展
这是一个迷局,这是健康服务网站面临的困惑。这些困惑不必去采访某甲某乙,仅从这些网站提供的内容本身就可以看出来了。
现象一,鲜有喝彩的网站资讯
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是知识爆炸型的,由此可以看出,网站认为提供海量的健康以及医疗方面的咨询,是吸引公众眼球、提供全面服务、体现网站服务价值的核心。因此,实力较强的网站会以医疗健康门户的姿态出现。然而令笔者不解的是,这类资讯型内容占据了医疗健康服务网站的服务主体地位,不论遇到的困难有多少,网站依然义无反顾。此门户非彼门户,医疗健康涉及的领域之多、内容分类之细、知识难度之深,远远超越了其他的资讯及娱乐门户。于是一个艰难的问题摆在网站编辑面前,即深入了没人懂,浅出了无意义,内容如何既能深入又能浅出,这个难度恐怕很难把握精准。作为读者,这些半深不浅文字很难准确地满足个人的知识需要。
更加令人痛苦的是,作为读者,人们可以关注众多的娱乐及新闻内容,但每个人只会关心与自己病痛有关的信息。无论网站提供的病症知识多么丰富,人们只会浏览一到两个频道而已。同时,当病症和健康知识越来越丰富,分类越来越繁多时,读者个体的关注点就会埋没在网页内容中,“我不知道从哪去找,找到的内容又难以让我满意”。
同样,作为健康知识的受众,中老年人是关注的主体,但这一部分人群上网比例较低;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中青年,多数人只有在身体不适、家人生病等特殊情况发生时才会上网寻求更多的医疗健康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对健康知识网站的关注率,由此引发的网站活跃度、忠诚度问题,这是摆在网站面前的极大难题。
现象二,蜻蜓点水的网站服务
笔者关注到,已经有网站开始提供具体的服务,比如医院推荐点评、健康自诊、名医推荐等等。这些服务能否准确地、牢牢地把握住一个固定人群呢?那的确要因服务而异,即,公众对这类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率是多少,网站真正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有多强?除非网站拥有实际的服务能力,并且其服务对象具有普遍性,否则目前的服务都将是蜻蜓点水而已。如果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只能认为,这些服务仅仅是网站死里求生的一种尝试,或者是上文所述的知识服务的一种延伸,而并非战略性的、策略性的商业结果。最终这些服务将与众多的知识频道一起,成为湮没读者注意力的干扰项。
现象三,照猫画虎的网站设计
除较大的一到两家网站之外,其他数十家与医疗健康有关的网站,很难看出专业性。普遍存在着页面呆板,功能平淡等问题。更有甚者,很多网站的定位都不清晰,既有行业资讯又有健康知识,网站自身也没有思考清楚受众究竟是谁。不客气的说,这些网站看不到互联网内行参与的痕迹。与其说是互联网健康服务,不如说是企业、社会机构的服务窗口,而远非拥有商业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的互联网模式。
迷局核心,思维需突破
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至少进入笔者观察视野的医疗健康服务网站,都在一条线路上做着类似工作,即“提供资讯—提供更多的资讯—想方设法展示资讯——在内容上搭载资讯——尝试web2.0的部分沟通模式。”他们在旧路上不断挖掘,希望能够通过内容的深化和丰富化走出困境。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只能算作一个顽强的坚持,不论医疗健康门户网站的模式还是当前其他的模式,其基础——用户需求永远是不稳定的、是貌似宽阔实则狭窄的。这种需求特性对于大网站来说,也许能够支持当前的流量获取一些广告收入,但永远无法支撑一个自身健康的商业模式走向真正的财务自由。因此,这是一条越做越窄的路。只有从用户需求特性深入分析,摆脱资讯型网站的简单设计思维,也不要生吞硬套web2.0的模式,才能够走出困境。
医疗卫生及健康领域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范畴,这是所有互联网人涉足此道时应该慎之又慎的,同时医学专业人士涉足互联网时更需要反复斟酌。互联网健康服务最大的难点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行业背景和知识背景,因此,互联网人士涉足医疗卫生领域时往往难关重重,反之医疗卫生领域的人士涉足互联网的困难却小得多。正是这一特点,使得目前互联网健康服务领域的探索者中,拥有医疗卫生领域背景的人士居多。同时,也许由于同样的原因,在模式进行初期设计规划时,缺少了互联网领域的经验及视野,使得商业模式在初期就并未得到真正的锤炼。也许,这正是当前互联网健康服务模式的设计思维难以突破的原因。
迷局的突破:服务是核心
任何互联网的模式所提供的都是服务,而医疗健康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的大事,其相关服务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金融证券等领域。同时,每个个体的服务过程极端复杂,几乎不可能总结出一定网络套路。凡是静态的资讯、知识、工具等单向性的服务均无法真正的体现服务价值,其结果不是太浅、就是不全面、或是难以获取。因此,真正医疗健康服务必须是人与人互动的,除非是那种静态的需求,例如电子商务、资料查阅,而静态的需求少之又少,无法形成受众集中的、效果有力的服务模式。由此,互联网健康服务的未来成功模式,一定会聚焦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上,将互动与静态的服务相结合。以下是对未来的互联网健康服务的一些预测
线上服务与线下实体相结合,即,线下必须拥有服务实体的支撑。
线下的服务实体在通过互联网平台的组织,形成线下的服务网络。
网上服务不可能面向医疗问题,而应该是医疗辅助问题。
互联网解决的是沟通方式、服务模式和计费模式的的问题。
当前的互联网服务网站的模式肯定会消亡或被改造。
多个互联网服务模式之间的竞争,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公信力的竞争。
通用电子病历、网上挂号等整合医疗机构服务的模式不会很快成功,因为这些模式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太大。
关键词:“互联网+”;养老产业;发展方向;优势与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50 -03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工作愈发成为社会热点。在2015年的两会上,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概念席卷全国,时至今日“互联网+”进一步发酵,“互联网+养老”已经成为养老服务行业不可忽视的亮点。同时,”互联网+”下出现的新事物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人机交互、云计算云储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都在为养老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提供挈机。“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发展养老产业构建新的产业模式。
一、“互联网+”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大数据的应用为养老信息平台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统的养老行业,没有大数据分析的技术优势,对于老年人的需求服务也只是停留在基本的生理方面,同时国家没有精准的数据分析,只能盲目的政策支持,而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通常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现在不同了,互联网时代来临了,互联网连接着全球的亿万用户,因为连接的便利性,信息资源共享化,互联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应用。
首先,将大数据用于养老产业,这也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必要的,建立一个平台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医疗信息等基本身份信息录入,用于以后老年人进入养老院等机构的信息服务记录,可以将老年人的信息数字化,省却了以前的纸质档案的登记,还利于信息资料保存与共享,方便以后数据平台跟国家的数据统计的对接。同时开通网上老人身份信息认证,使用有摄像头并能够联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自助完成信息认证,方便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老人们可以通过电脑直接在网上完成身份信息的采集认证。
其次,通过分析老人在医院的医疗信息记录,计算机自动生成老人的动态健康档案,结合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功能,并结合执照医疗团队医师的建议,提出有针对性的膳食、运动、起居的日常生活计划,并将这份健康报告上传云端方便子女对自己父母健康状况进行了解。我们利用数据平台可以为老人提供准确的服务,精准定位老年人养老需求,深度挖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新工具拓宽了养老产业的筹资渠道
养老产业的资金问题,大家都看到了这是个利好的行业,前途是光明的,不再是以前的国家控制下的福利养老机构,开放市场吸引大批的投资者,形成的以老年人为消费中心的经济产业。
第一 ,引进国家资本和借助政策的扶持,企业就会慢慢发展起来,我们可以利用目前流行的互联网融资方式――众筹,每个人支持相应的资金,集资者承诺给予支持者一定的回报或优惠政策,每个人的资金支持是微小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汇集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资金筹集方式对不管是现在即将面临养老还是以后要B老的人,都会有极大的诱惑力,大家支持一定的资金作为自己以后的养老投资。因而资本的汇集是相当迅速的,这样还能够为企业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为他们的养老项目营销造势,增加在社会上的宣传影响。企业获得第一笔启动资金后就能进行项目的开发,逐渐地将产业链做出来,甚至在其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融资,到最后就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养老的产品研发以及走向的问题了。
第二,养老市场潜力巨大和互联网信息的便捷使人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到了其未来发展的前景,因而早有企业已有心利用互联网发展养老产业。但苦于资金的缺乏,迟迟不能形成一定规模。P2P网贷平台的出现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希望,平台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提供资金,通过第三方的平台,使借贷双方的供需相匹配,从中选取最优的利率条件进行借贷实现信息与资金的最优配置,让双方都获利。这样可以快速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利用互联网新的金融工具来为养老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是企业融资的新途径,减小了传统养老行业依靠政府救济发展的压力。
(三)智能硬件设施优化养老产业的资源配置
我国是人口大国,养老是民生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国家予以相当的重视,对于此产业的扶持与优惠在力度上都在加大。人到了老年时期,随着各项身体机能的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身体疾病的出现,养老产业不可避免地会在医疗方面入手,运用高科技手段,现在互联网时代有各种的智能化硬件,来拉近互联网与人类的联系,以人为中心,拥有人性化的体验。
1.我们可以在老年人的看护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当老年人出门散步的时候,给老年人佩戴一个智能手环,用GPS来定位的佩戴式电子设备,其精确度可定位到方圆几米,可以随时监测他们的位置,并增加生命信息特征检测功能,防止老年人的突发性疾病。这样即使老人外出,也不用担心看护找不到人的情况的发生和其他意外情况的出现。同时手环也可以录入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医疗信息等,这样也可以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老年人所需要的监护服务需要,也就不用像以前那样给每个老人配给一个看护人员了及大大地节省的人力资源成本。通过互联网云平台计算分析,老人的健康监测数据结果发送给老人亲属,或者社区及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查询老人的血压、血糖、心率等健康数据,这样既方便又快捷,节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成本。这是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优化了资源的配置。
2.在老人的生活交流方面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个简便易操作的手机APP,几个特殊按键,紧急救助、生活服务、亲情通话、服务评价等功能全搞定,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以及使用服务软件,帮助老年人建立一个社交朋友圈,老人们同样可以在这个平台交朋友,相当于IM通讯软件扩大老年人的社交范围,更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的情感交流要求。这样可以让老人们也成为互联网时代中的参与者,并根据自身需求的不同主动地联系服务,就可以让老年人享受互联网发展的福利,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和建造者,满足老年人在心理方面的需求。
3.许多老年人是居家养老,因为子女生活习惯的问题和看护人员劳动成本的提高而独自养老。人们开始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养老,开发与老年人交流的机器人,帮助老年人处理简单的家务活,提醒老人服药和每日待办事项,时刻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以便老人在出现突况的时候发出求救信号。同时智能机器人也具有学习的能力,让机器人承担类似于管家的功能,这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方面。
其实对于互联网在养老方面的应用,早已有机构进行试验研究,但并未形成系统化的研发体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会进入到计算机科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学等学科共同合作推进的阶段。这一系列智能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老年人居家和社区中的安全和生活提供便利,尤其在智能居家、促进体力和锻炼的科学技术、跌倒的预防和监测、自我的健康管理等方面有一定成效。尽管也有相当部分还处于实验室研发和试用阶段,但是已经构成了很好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养老产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环境
1.新技术在养老产业中如何运用缺乏经验。”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产业有也有其发展的困境,其实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发展算属于新课题,首先就是智能服务硬件的开发,研发水平不够,只能慢慢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毕竟我国的养老产业起步较晚,而且互联网模式的养老要求的就是高科技化、人性化、效率化,所以开展的地区也就受到了限制,必须在大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或高校附近附近,才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服务支持,这样的费用成本是巨大的,不仅要承担周围地价的压力,还要给研发的高校和科技机构提供资金,这将是巨大的费用支出。
2.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覆盖还需时日,养老数据的收集和运用还缺乏坚实的基础。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同时我国也慢慢步入了老年化的阶段,但老年人的数量众多,将老人们的数据信息录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工作,人口的数据统计资料也不齐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信息资源的不畅通,信息资源不对称有可能造成数据分析的不全面,使企业做出错误的市场判断。
3.老人对新事物接受度低等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老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缓慢的,给老人提供智能化的服务,老人是否能够适应,毕竟机器是没有感情的,无法给老人精神上的慰藉,不知老人是社会人也需要真实的情感交流,但通过冰冷的机器来为老人提供智能化的服务,老人是可能无法适应的。
4.养老市场发展不成熟、经验欠缺的不利影响。 作为一个新的产业结构模式,市场上可能存在潜在的竞争者,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将会引起行业的恶性竞争,这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服务的水平上无法与西方发展完善的国家相比较,人员的筛选和培训都没有经验,养老产业的管理等方面都是较为欠缺的,这都是要通过一定时间在市场上学习经验。
(二)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进行融资,风险难以控制。
利用互联网融资是有利有弊的,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的过程是难以预见的,我们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的方式虽然方便快捷,资金到位迅速,但其风险也是巨大的。由于是网络上的交易我们无法辨别对方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假,可能连平台都是假的,但我们无法辨别,其次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刚刚起步,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未出_,无法给与我们融资者相应的法律保障。
(三)养老数据安全保障难度大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利有弊的,上面我们提到了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方便了老年人的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是最有价值的,特别是我们每个人的隐私信息。互联网信息资源因为是在网络中流通的,监管难度大,但这也是发展养老产业必须经历的,在养老平台上流通的老人的信息资源,如果遭到一些非法分子的觊觎,通过网络黑客或者养老平台的工作人员而泄露出来,卖给一些诈骗团伙,而将其进行非法的用途,不但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困扰,有时甚至会带给老人们经济损失,毕竟老年人的维权意识、防范意识都比较薄弱,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假。
(四)市场还不具备规模,养老成本高
养老的问题古已有之,但养老产业是我国近些年来兴起的产业,对准的人群主要是40到60年代的人,这部分的人群虽然数量巨大但是大多数都是与家中子女生活,或者在农村养老,这种对于市场的虚拟扩大,造成了市场出现虚假的繁荣,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的养老产业,要达到智能化的要求,养老产业运用互联网产品必要的成本是不能避免的,比传统的养老成本高。这就要求老年人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消费这种智能化的养老。因而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消费的人群较少,养老的前期成本不可避免需要先享受的消费者承受,产业还未到达这个产业的利润红利时期。
对于国内的养老企业来说,现在无疑是一个好的时机。互联网+与养老产业的结合可能对传统的养老造成冲击,但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互联网+”正全面融入金融、交通、医疗、保健等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家庭服务业。“互联网+养老”作为新兴业态,尚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其培育发展仍然面临着盈利模式、群体培育、路径保障等诸多挑战。不过其发展前景仍然是被市场所看好的,在未来拥有极大的投资前景。
三、”互联网+”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方向
(一)加快互联网、智能化技术的建设与人才培育,夯实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础
在互联网时代,要发展智能化养老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极大拓宽养老市场的响应范围,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养老的产业。作为一个新产业,就需要人才来拓展市场和向更多的人来介绍自己的产品,加快培训适用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养老管理服务人才和技术服务人才这也是当前发展的重点,专业人才队伍是“互联网+养老”实现和发展的保障。在“互联网+养老”这个新型产业之中,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在,而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协调、配合,所以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就是很关键的。高素质的人才相互配合才能使传统养老业与互联网真正的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作用,建立相应的培训流程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这方面的人才,这个市场的份额才会逐步的扩大。同时加快科技成果的运用于养老产业转化率,将科技产品用于养老产业的快慢,也决定着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科技以人为本就应服务于人,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养老产业,为老年人提供科技化人性化的养老,是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必由之路。
(二)加强和完善养老数据平台建设,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在未来互联网发展之中,数据信息是最宝贵的资料,因而我们在养老数据平台的建设中应把深化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资源方面的安全防护放在重点方面建设,使其可以达到银行级别的安全水平,保障老年人的隐私信息,使信息流通于网络的安全性加强。同时加强平台数据的监督力度防止不法人员利用信息进行牟利活动,不断完善数据的平台建设,开放平台接口,为更多的养老企提供数据录入平台增加平台的数据信息,为更多的养老企业发展提供老人的信息帮助他们的产品生产公司战略等方面制定,实现其数据平台资源的共享价值。
(三)规范互联网资本,助力养老产业的发展
破解养老产业发展的困局,首先解决养老的资金流入问题,在以后的产业发展中我们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社会资本引入养老产业,能够为养老的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不断扩大产业的规模,让更多的老人能够享受到互联网养老的产业发展效益。将养老服务智能化发展写入老年事业发展规划,投入部分前期资金,建立起“互联网+养老”服务的信息平台。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政府、企业两者共同的优势来发展养老,采用PPP模式来发展养老,政府和企业共同运营养老产业,增加人们对于这一类型的养老产业的信心,这样企业有了政府作为后盾,就不用独自承担产业风险还能够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将风险效益降低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来发展壮大养老产业的规模。同时政府可以出资设立养老产业服务发展基金,吸引有实力的优质的养老企业的投资,并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优惠和帮助。虽然养老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但在国家的引导下和支持下,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陆续开放一些金融工具,比如基金、信托、债券等,为养老项目提供资金,不断发展壮大这个产业。
第二,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充分地吸收社会资金来发展养老,利用众筹的方式向社会募集资金,向个人或企业机构筹集资金,政府担保增加民众的投资信心,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同时,加强对于行业的监管,毕竟互联网资本流通于线上,可能一些违法诈骗团伙会利用投资者对于这个行业的不熟悉来进行诈骗活动,而使以后的投资者不敢对此行业涉足。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正确引导行业的发展。
(四)丰富和拓展养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
“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前景不可限量,围绕着庞大老龄群体的医疗健康、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生活保障等深层次的需求,丰富和发展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在以下方面,养老地产、养老日用品、养老文化娱乐、养老医疗等领域进行产业发展。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将养老市场进行这样的分割与定位,才能确定出消费的市场与人群,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智慧型养老院给老人们提供便捷良好的服务水平,使智慧医疗加快产业链整合,向大健康体系发展,然后推动建立以老人为中心的文化娱乐产业链,形成一个完整的养老a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文灿.互联网+养老未来空间无限[J].特别报道,2015,,(05).
[2]李璐昆.互联网 + 养老”应用探索与实践[J].2016,6(3).
C: 工业互联网与消费者互联网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哪些不同?
R: 过去十年是消费者互联网的时代,而未来的十年则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不仅在消费者互联网时代很重要,并且同样适用于工业互联网时代。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机器间的通信,我们可以让机器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工业互联网和消费者互联网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首先,机器所能产生的数据量要比人所产生的数据量多十倍,甚至一百倍。如果我们在消费者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是大数据的话,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就是非常巨大的海量数据。其次,像交通运输、能源以及采矿等行业,我们希望它们更加安全并且能效更高,而使用工业互联网的公司便可以更容易的实现高效。
C: 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R: 主要是响应客户的需求。在历史上我们看到一些一开始做的非常成功的公司,比如胶片公司,因为忽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遭遇了很大的困难。消费者互联网改变了很多行业,但很多公司忽略了消费者互联网的机遇,就会遇到困难,我相信未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我们已经发现,每一年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和机会高达1万亿美元。我还记得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谈到消费者互联网每一年所带来的利益可以高达1万亿美元,当时没有人相信消费者互联网会产生这么大的市场。
C: 工业互联网技术对哪些工业行业最有吸引力?
R: 我觉得很难判断哪一个行业未来在工业互联网方向发展的速度最快。在很多方面,医疗行业未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机会可能是最大的,但是医疗行业在采纳、接受工业互联网方面速度相对会稍微慢一点。能源行业的发展机会也非常大,可能受工业互联网影响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通过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能更加高效地去发电、配电,不管对新兴市场或是发达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相信每个行业都会慢慢地朝着工业互联网的方向去发展。制造行业采纳,或者迎接工业互联网速度的快慢,跟劳动力是相关的。比如说,某个制造行业,其劳动力相对比较低廉,可能不会这么快的去接纳工业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反之,接纳的速度会快一点。
[关键词]互联网 医疗 发展 调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350-01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模式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医疗已经逐渐走进现实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随着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较早一批涉水互联网医疗的企业不断成长,互联网医疗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在线问诊服务是互联网最先渗透到医疗领域的一种服务方式,也是当前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主推的业务,那么,这些以在线问诊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当前发展情况如何?运营模式是怎样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呢?本文对此做一调查分析。
一、现状分析:在线问诊是当前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
尽管互联网医疗是当前互联网+大时代中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一个行业,但是对很多人来说,仍旧是一种新鲜事物。互联网医疗中国会的《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中指出,所谓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是在移动通讯产品和技术日益完善,医疗资源不足、医疗需求旺盛等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14年,互联网医疗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业内投融资的规模也达到空前水平,因此,2014年被称作互联网医疗元年。
当前,互联网医疗能够提供的服务涵盖挂号、问诊、医药、科普等众多方面。市场上出现的网络医疗平台也有很多,如以挂号业务为主的就医160,以在线问诊为主的春雨医生、以医药为主的天猫医药馆、以科普为主的丁香园以及一些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企业,如以妇幼健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康大预诊等,其中,在线问诊服务是最早进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服务形式,也是当前众多企业的主要抓手,业内竞争激烈,以在线问诊为主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从发展之初就赚足了社会各界的眼球。
二、用户声音:医生资质及能提供的服务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在医疗行为中,优质的诊疗服务永远是患者追逐的目标。为深入了解市民当前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及接受程度,笔者做了一份调查,在调查中,有69.7%的市民表示对于网络医疗,最关注的点是医生的资质;有42.42%的市民表示对互联网医疗的信任程度取决于平台上医生的资质;在不使用网络医疗的人群中,有50%是因为对网络平台上的医生资质不信任;而在谈到对未来网络医疗有何期待时,65.15%的市民表示希望网络平台上的医生资质更有保障。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传统的医疗模式,还是新兴的网络医疗,都离不开医生的支撑。对互联网医疗行业颇有关注的易观智库表示,医生资源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可信资源,尤其是对于以在线问诊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想要取得长足发展,则需要掌握核心的医生资源,并帮助医生更好地服务患者。
三、优势资源:大量医生加入网络医疗平台
作为在线医疗服务,自然离不开平台的另一端――提供服务的医生。而各个企业,也认识到了医生资源的重要性,并在各自的运营模式下,在医生医院方面苦下工夫。据春雨医生相关负责人表示,春雨医生目前注册在线的医生达50万人,其中活跃医生达到20%,大量的医生资源使得春雨任何一个在线问题,得到回复的平均时间不超过3分钟。而跨界进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平安好医生,凭借其背靠强大资本的优势,在医生资源的投入上则更加阔绰,不惜花重金聘请全职医生,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目前已有自建医疗团队1000人,外部合作医生5万人。
从企业提供的数据来看,加入网络平台的医生可以说非常之多,仅春雨医生一家,50万的在线注册医生就占到全国医生总数的1/6左右,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医生愿意参与到互联网医疗中去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医生,也能看到互联网医疗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也愿意加入到其中。除此之外,加入这些网络医疗平台也确实能给医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最直观的就是收入方面的提高,同时,还有助于医生个人品牌的树立,参与了网络医疗平台之后,门诊中就常常有通过这些平台知道并找到患者。另外,还能让医生扩大交际圈子,网络医疗平台通常有用户版和医生版,在医生版里,医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能够扩大医生的交际范围。
四、运营模式:轻、重资产两种为当前主要运营模式
虽然企业有其自身特点,但总体来说,当前互联网医疗企业无非是两种运营模式,一种是如春雨医生这类的轻资产模式,另一种则是如平安好医生、丁香园这类的重资产模式。
春雨医生是轻资产模式的典型代表,春雨医生副总裁王建国表示,春雨走的是众包的路线,春雨和医生的关系不是雇用关系,而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春雨占用的是医生的碎片化的时间和服务,而不是使医生成为全职的春雨的员工。
作为重资产模式的代表,平安好医生则走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平安好医生自成立以来接连出手,不仅聘请全职医生自建医疗团队,还有预计500亿投资的“万家诊所”计划,在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重模式下,平安好医生发展十分迅速,被称为业内的一匹黑马。
由于当前互联网医疗仍处于发展初期,每个企业都是先从自己拥有优势资源的优势领域做起,都处在摸索阶段,并没有哪一种模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不能也没有必要去评判哪种模式好,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两种模式并行地走下去都是有可能的。
五、发展趋势: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被看好,打通诊疗服务或将成为发展方向
谈到互联网医疗未来的发展,无论是企业方,以及从事行业研究的第三方都是十分看好的。互联网医疗当前仍处于未成熟的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待开发,同时,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未来势必会和传统模式进行互补,其发展一定是正向的。
虽然互联网医疗处在发展初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传统医疗行业里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只要有问题存在,互联网医疗就有其发展的空间和价值。互联网医疗当前正在慢慢改变消费者的一些习惯,我们认为未来互联网可能会成为医疗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基础设施,比如未来医疗或者有一部分可以在线上完成的环节,这样既可以改变当前医疗的固有形态,提高医疗工作的效率,又可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我们是看好互联网医疗的。
“互联网+”落地一年,跑个分?
“跑个分先,”这是IT圈做产品评测时经常会使用的方法,就是将产品性能量化为分数,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其产品性能一那么,在“互联网+”落地一年多之后,也不妨来“量化”一下成绩单。
6月16日,“中国‘互联网+’峰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位政商精英齐聚,交流了“互联网+”在政务民生和各个行业等方面全国各地的发展情况一与此同时,腾讯研究院与京东、滴滴出行、携程等还共同了《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的落地情况一这一指数的无疑是为各地方,各个领域的“互联网+”进展情况“跑了个分”,
报告显示:在2016中国“互联网+”总指数省级排名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分列前五位,而在全国参与调查的351个城市中,“互联网+”十大标杆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和福州,它们成为各地“互联网+”持续落地的参照范本。
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郭凯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该“互联网+”指数的计算指标主要有互联网发展基础、产业、创新创业、智慧城市四大板块,涵盖了零售、金融、交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旅游、商业服务、生活服务十大行业,可以非常精准、直观地反映出过去一年“互联网+”战略在全国351个城市的落地情况。据了解,这份中国“互联网+”旨数的数据来源包括腾讯、京东、滴滴出行、新美大、携程、58、艺龙等众多合作伙伴的万亿量级单位的大数据,数据总量超过70PB,相当于800个世界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容量。
作为“互联网+”指数的冠军城市――北京占据了“互联网+基础”“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创业创新”三个板块的第一名一比如,北京的“互联网+交通服务”应用领先全国,仅小客车摇号查询就累计使用超700万次,而教育培训方面的APP上线量也排名第一,超过其后10个城市的总和,而深圳作为智慧城市分榜单的榜首,其智慧城市人口渗透率为全国最高,总榜排名第四的上海在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业创新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如独具本地特色的图书借阅服务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亮点一
郭凯天表示,“互联网+”指数的物理意义就是各省份、各地市在中国数字GDP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其实质上就是实体经济投射到数字中国的生产生活总值,“互联网+”指数可以描绘出一张虚拟的中国数字经济地图,它能直观反映2015年从农业工业到餐饮旅游、交通运输、零售电商、金融服务、生活020等几乎所有主要行业在移动端的数据产出和表现,“‘互联网+’指数可以视为是,数字GDP,(Gross Dig-ital Product),未来,这份,数字GDP,将可能成为反映地区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指标,”郭凯天说。
鸿沟拉大,还是弯道超车?
目前来看,“互联网+”指数与各地实体经济发展现状联系紧密,甚至呈现强正相关关系,比如,“互联网+”指数高度集中于沿海省份和一线城市,其中排名前三的广东北京上海,“互联网+”指数之和为35.5,这意味着这三个省市就占去整个数字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在原本产业基础发展就十分不均衡的背景下,“互联网+”之后,会不会加剧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如果“数字GDP”能够跑赢实体GDP,能否帮助传统经济弱势的城市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腾讯研究院产业与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刚告诉记者,在互联网发展基础指数分和产业指数分两个维度上,确实跟实体GDP的分布呈现正相关一但是,二三线城市“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要比一线城市快30%~40%。
而在创新创业指数分和智慧城市指数分两个维度上,则有很多城市带来“惊喜”,李刚表示,在这次指数的编制过程中,中西部城市出现了很多亮点一在“互联网+双创”方面,重庆排进全国前五,成都位列第七,武汉、郑州、西安、长沙、合肥、昆明等中西部重镇都排进“互联网+双创”前20,细分行业中的黑马更多,在零售行业中,银川零售指数排名领先统计局社会零售销售总额排名100个位次;信阳的医疗指数排名领先实体医疗行业排名195个位次;渭南在教育指数排名领先根据统计局数据计算出的实体教育排名110个位次。
许多城市的“互联网+”相对发展速度跑赢了实体GDP,这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优秀的智慧城市建设,使其跻身“互联网+智慧城市”指数榜单第13名,从而带动其整体“互联网+”指数位列全国60强,像德阳这样市场基础较为薄弱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设施”,为移动支付、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网络约车等新经济业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从而为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提供新动能。
“移动互联时代,数字鸿沟到底是在拉大还是在缩小,是一个差异化发展的问题,”腾讯公共战略研究部总经理、腾讯研究院执行院长司晓博士告诉记者,他举例说,打车软件确实让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叫不到车,在这里数字鸿沟的确在拉大;但是,从社会总成本角度却是缩小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门槛技术门槛成本门槛都是下降的,几百元就可以买一部智能手机,几岁的小孩子都可以学会操作,过去无法被互联网服务的人群,或生活在特别不发达地区的人群,现在就可以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好处。行业大佬描绘“互联网+”未来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CEO马化腾
如果把互联网当作一个能源来看的话,互联网不是一个无关的新经济新领域,而是一个与你息息相关的你必须去拥抱否则就会落伍的领域,“互联网+”最终极的目标就是没有互联网企业,所有企业都是传统企业,但是他们都互联网化了。
在过去一年,在“互联网+”信息能源的巨大赋能下,通信金融零售020交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积极变化,如,电信行业已经逐步实现话音短信向数据消费的商业模式的转换,与“互联网+”的融合消弭了曾经的摩擦。
同时,确实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挑战,“互联网+通信”“互联网+金融”……曾经遭遇过激烈的争论,而“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正在各方角力,在“互联网+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是监管的问题。“互联网+”带来的业态的变化会对传统业态产生很大的冲击,比如网络约车领域,现在的政策还没有完全匹配,还需要更多的适配调整。
美团大众点评CEO王兴
“互联网+”的“+”代表着连接,连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最终会让传统行业出现分化,由于摩尔定律的存在,大大加速了这种行业分化,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是一个很强大的风口,可以帮助商家更好地连接用户。
不管怎么样变,“互联网+”到底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整个“互联网+”就是要保证企业把自己的主业通过互联网来做好――不管手机App速度多么高,还要菜好吃才是关键,我们不会去开餐厅和酒店,但是我们希望跟最好的餐厅最好的电影院最好的酒店合作,他们就可以少操心互联网的事情,我们可以服务于它,他们可以集中精力把主业做好。
当前“互联网+”还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同行间展开降价等竞争,无论对公司还是对整个产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合作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深入“互联网+”务创新上。
58集团CEO 姚劲波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在整体经济中占比还不到50%,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去追赶欧美的话难度极大,但是通过“互联网+”,弯道超车的良机就出现了。
关键词:互联网+;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新业态;增长极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38-03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破坏性的粗放式发展转变成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的这样一种经济发展常态[1]。张俊祥等认为,随着中国人均GDP的增长,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部署[2]。王晓迪,郭清认为,我国健康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和相关的规章制度,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政策扶持[3]。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发展备受各级政府关注,“互联网+”和大健康医药产业两者都是最近兴起的新业态,必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
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明确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邵慰认为,政府部门必须尽早制定和安排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颁布具有强激励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振兴政策,重点激励节能减排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引进,从制度层面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4]。在实施“互联网+”新业态的大背景下,实现大健康产业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大健康医药产业将会迎来发展的春天。随着人民生活生平的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发展大健康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内现状
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5]。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2007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低于发达国家10%以上的平均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2014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接近4.5万亿元,到2016年,规模将接近5.5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我国2009―2014年国内健康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如表1和图1所示。(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二)全球现状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健康产业大约占全球GWP的1/10,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全球在大健康产业的消费高达74 681亿美元,表现为,发达的高收入国家在大健康产业的支出最高,中等发达国家次之,发展中国家最少。 2014年,北美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32 23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总量的41.7%;欧盟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17 830亿美元,占比为23.1%;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4 813亿美元,占比为6.2%。如图2和表2所示。(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三)贵州省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好发展,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和制药为主的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55家,益佰、百灵制药等14家进入全国制药工业500强;截至2015年拥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89家,46户年产值超过亿元,占药品企业总数29.7%。其中,产值上亿元的前十位占比为49.1%,进入全国100强的仅贵州益佰;10亿元以上企业6户,种植以专业种植合作社为主。健康产业发展的短板表现为产业链条短、产业集聚度较低,其中健康疗养、保健品、健康管理等高端健康产业的发展几乎为一片空白。
(一)发展优势
一是贵州省生态功能保持良好,山清水秀,具有发展养老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适中,年平均温度在15℃左右,适宜人居,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中药材资源丰富,气候独特,适合中药材种植。全省共有中药材4 852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三是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地区遥遥领先,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相继建成,进入了高铁时代,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人流物流速度大大加快,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机遇
贵州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依赖于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化解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尚且还需一段时间。这些行业甚至步入了严重过剩,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是贵州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 243万人,预计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由此可以预见大健康产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
(三)面临挑战
大健康产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药品安全、保健品质量、医患纠纷、产业政策的不完善等诸多不确定性和系统性风险并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发展大健康产业只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着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按照中央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必将化挑战为机遇。
(一)实现信息共享
大健康产业是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产业中的一大“朝阳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摒弃传统医药产业观念,构建大健康概念,抓好“未治病”。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患者、医院、健康管理三方的纽带和桥梁。
(二)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目前,全国有三甲医院776家,多数分布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较为发达的地级市,医疗技术方面的顶尖专家大多数集中于这776家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专家门诊更是一号难求,催生出了就医黄牛党。然而,可以运用互联网的快捷方便的优点,建立互联网远程视频会诊,患者只需要将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通过互联网终端传递给专家,专家即可根据患者的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作出诊断,对症下药。
(三)构建“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的联动协调机制
“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同为最近发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相遇必然会带来一次产业革命。大健康产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开展健康管理咨询;医院要开通O2O平台展示,开发大健康管理软件,提高大健康产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反过来,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形象地讲就是“互联网+”促进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反哺“互联网+”。
(四)互联网的评价影响作用促进大健康产业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的平台优势,客户和顾客可以在互联网上对药品性能和不良反应、保健品质量和口感、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对这些评价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及时反馈给制药方、保健品生产商、医院等机构,它们获得这些信息后可以根据用户和顾客的评价及时整改,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和顾客的需求,甚至可以做到根据用户和顾客的现实需求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
(一)发展中药材种植
贵州省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开展中药材种植。应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根据贵州省各市(州)的气候特点,统筹规划适宜地方种植的中药材种类和品种。贵州省种植的中药材不仅可以供省内大健康产业使用,还可以供应其他地区的大健康产业,乃至出口。
(二)发展特色保健食品
老年健康产品如保健品、营养食品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2015年,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总费用需8 590亿―14 316亿元,约占GDP预测值的0.32%―0.53%。贵州省生态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保健食品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可重点发展保健天麻酒、保健核桃饮料、保健刺梨饮料、保健竹笋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食品。
(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海拔适中,气候宜人,生态保持良好,具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的优势和条件,应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大力发展集旅游观光、养生、餐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延长大健康产业链。
(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大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依托省内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利用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产业,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服务质量,促进大健康产业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五)发展高新制药
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充分依托省内百灵制药、贵州苗药等制药企业,加快发展高新制药。重点发展肿瘤治疗药物、心脑血管治疗药物、抗艾滋病治疗药物,加快研发肿瘤和艾滋病预防疫苗。
(六)建设和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充分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健康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重点攻关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全局性问题;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法规和政策;培养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高层次人才。
(一)制定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及时制定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产业发展、规划、投资、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健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成立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尽快统筹和协调相关部门成立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开展健康管理、健康咨询、新医药制造、医疗研发、保健食品药品等相关大健康产业,保证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大健康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
贵州省内高等院校应根据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形势,及时开设与大健康产业有关的专业,为大健康产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大健康产业从业人才的培训力度,为大健康产业培训合格的管理及技能人才。
我国经济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以往的投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服务业拉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还会迎来新一轮中高速增长。发展大健康产业是贵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途径,是贵州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大健康产业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确保大健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在国家大力实施“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为贵州省实现后发赶超提业支撑和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2] 张俊祥,李振兴,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50-53.
[3] 王晓迪,郭清.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2,(1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