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基于实践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PBL在《心理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历史知识对法学教育教学的作用
当前我国逻辑学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
教育译著的导入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中国民生教育学会会刊《民生教育》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演变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一种特殊的自我参照效应:群体参照效应
教师创新支持行为、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研究
幼儿性别角色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特质推理研究
心理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举措——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分析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美、英、德、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维度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探索
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课外阅读中应用的行动研究
陕西地震灾区灾后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初中生学业情绪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学学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维度
高校青年教师压力管理探析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女大学生的影响
浙江省大学生体质与生活方式相关研究
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词典使用个案分析及启示
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人体组织学实验课中学生绘图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与路径研究
关键期假说与高职英语教学
高校校报的隐性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医院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提高高中化学情境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标下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的转变
找准切入点 优化课堂教学
诺瓦克意义学习教育理论初探
国内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述
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国际化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以宁波大学中澳MBA项目为例
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技术的某些新进展
形容词效价翻转与自我参照效应关系的初探
高中生人际信任问卷编制研究
大学生存在焦虑量表的编制
整合的前景:进化心理学及其分支
美、英、法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及其启示
宁波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困境及对策
多媒体环境下成人英语学习策略与效果探析
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服务社区发展的可行性及保障机制探略
教师职业的角色期望与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高校辅导员师德心理结构研究
少子老龄化下浙江教育的生源危机与转型研究
承接传统美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定位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刍议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状况的他评研究——兼谈知荣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电力拖动控制系统》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改革
智性与才情的引导——高等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价值观问题探析
英语听力自选学习项目中的教师角色研究
连接主义视角下商务英语学科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中学德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教育的根本目标应是使人成为“人”,在这里“人”更多指的是社会意义上的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离不开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心理学研究证实: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1]中学德育就是要造就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是“整体的人”、有生命意识的人,从而促进“有道德”社会的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中学德育的发展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与思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关注个体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关注人们相关问题的解决,心理疏导是人文关怀的载体,同时其又采取以人为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将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有机统一起来。
一、当前中学德育存在的缺憾
(一)升学压力导致学校、家庭与社会关注存在偏离
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关于德、智、体育的“危险品、次品和废品”的比喻形象说明了德语的重要性。在中学的教育实践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经深得老师、家长的认同,但是在实践操作上却存在严重的反差。学校精力投入最大的还是“语、数、外”等学科,学生、家长最为关注的还是各门主科成绩的高低;中、高考更为重要的是考试成绩,而不是综合性评价(学业水平测试、思想品德水平)的结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是哪所学校出了高考状元?高考本科达线率是多少?在全社会普遍追求外显的升学指标氛围中,德育就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让位于“升学压力”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更不用说产生多高的德育效益和价值了(糜海波,2005)。
(二)德育理念与实践的巨大反差导致中学德育收效甚微
尽管近几年中学德育教材在贴近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富有差异的学生,统一的教材还是与学生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过于理想化和成人化使中学生难以产生认同感;此外教材只注重道德信念的树立和培养.缺少培养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实践指导价值不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接受,一旦碰到与所学道德观念相违背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观念就容易产生改变,很难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生长期道德生活的结果,学校课堂教育与学校生活只是个人生活的一个很小部分,对于学生日常交往和社会生活来说,中学德育很少关注,而社会和家庭又把德育的重担压在学校.希望学校能承担所有德育任务。德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学校、家庭、社会全面配合必不可少。
(三)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城乡网络的可得性大大增强。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有发言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由地进行选择和取舍,教育对象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可以主动进行信息搜集从而获得教育和知识。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交流沟通可能更为主动和坦诚,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更为真实、直接。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征,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相对于网络的高速发展,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却表现出明显的缺位: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多的是侧重于各类技能的掌握、知识学习与网络游戏的冲突、网络传播道德等等。网络在促进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实现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的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德育生态系统。[2]
二、中学德育的科学发展趋向
(一)中学德育目标普适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学德育不免会受到全球文化多元性的冲击,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世界”人,已经成为德育工作思考的问题,中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普适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和具有全球本位特征的生态环境道德、科技道德教育等。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生态环境伦理、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等关乎人类共同利益、具有普适化特征而又极具时代特色的德育素材,逐渐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们将成为我们中学德育中丰富而具体的实践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学生应当成为中学德育的重要目标。富有责任感的个体人格才有可能是完善的(Costa.&McCrae,1992),中学生不仅要对规范负责,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种种关系持积极负责态度的人。只有人人都能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才能形成一个健全的社会。学会负责,是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个人需要和愿望的决定时,应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盘考虑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并培养其选择的能力,才能培养出负有责任感的个体。
(二)中学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
众多研究已经证实,中学道德价值取向存在多样性。[3][4]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就应注意德育一元价值取向和多元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中,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体现社会主义主导道德的一元性。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社会成员多元道德价值取向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在德育中给予其应有的地位。这样既立足于中学生道德实际,又不放弃主导思想的正面引导,能较好反映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学生的特点,顺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求。因此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个呈现出不同层次的、使每个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企及的目标体系时,中学德育方可有实现自身最佳效益的机会。
(三)中学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主要指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实生活资源,让学生道德品质 的形成过程回归生活,通过感性、实践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5]它启示我们科学开展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它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来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德育生活化关注人现实生命的需要,关注完整的人,因此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德育的有效性有赖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程度.德育生活化应该重视学生心理变化这一事实.并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与规律来确定德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三、中学德育效益的提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德育主体参与
1.中学德育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以人为本”的德育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对德育主体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我们传统德育强调对人的约束,使人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做人,完全以“内容为中心”,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千姿百态的差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关注人的幸福追求;我们的学生不但是道德的构建者、设计者,更是道德的享用者。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开展人性化的德育,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这样德育才真正能成为对学生的一种解放。
2.树立“大德育”理念,推进德育生活化
从道德的产生看,道德是为了化解生活矛盾、调节各种关系而出现的,德育既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德育实践中,首先,应围绕中学生学习、交往、日常生活等进行道德教育,以此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其次,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变学生被动受教为主动求教,变外力为内力,变自发为自觉,通过开放式德育、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6]
3.实现道德主体充分参与
长期以来中学生只能无条件地认同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不能主动对各种道德价值取向进行自我选择。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有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与方式,中学生在接受学校德育教育时.已接受了社会、家庭成员的某种影响。积累了一些道德经验.具有主体意识.具有能动、积极的反作用.能接受或改造外在的教育影响。如果教育者所施予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致.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即学生对某一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能够认同与接纳;反之,就有可能漠不关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就有可能对教育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中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极参与的德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参与,就自己对某些事物持有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在交流和沟通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教育者要善于创新,以情感为纽带,以体验为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增强德育的真实感和亲和力。
(二)研究学生德育心理,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素质拓展等活动
中学德育研究已经有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德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7]在中学德育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其实就是心理教育的内容,因此研究中学生的德育心理,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素质拓展活动,应当成为中学德育实践的新方向。我们可以引入和借鉴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结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推动中学德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思维品质中的独立性、批判性迅速发展.使他们对于任何事件都愿意进行自我分析和判断.不愿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各种抽象的、教条式的说教最容易引起反感;此外随着信息的发达、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扩展中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接触交流越来越多.这会使他们反思学校德育所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关注这些变化,可能会更大程度上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我们应根据他们心理发展(道德发展)的水平与规律,通过心理疏导、团体游戏、素质拓展等方式实践合适、恰当的德育内容。
(三)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如何提高中学德育的效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当前我们要高度关注网络生活给中学德育所带来的挑战。“艳照门”、“人肉搜索”、“网瘾”、“网恋”等事件的发生,引起来德育工作这的深思:我们的德育工作面对网络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网络的不可控性消弱了学校德育的可控性,网络的虚拟性在给了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机会的同时,也为肆无忌惮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提供了空间,良莠不齐的网络内容对分辨能力不强的中学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丰富的网络内容也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德育这块阵地,加强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建设,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强化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法律观念;家庭要从父母做起,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同时充分发挥亲情教育的优势,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社区、社会各界应该主动配合学校专项治理校园及周边网络环境,保障和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L.科尔伯格著. 道德发展心理学[M]. 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蒋业华.论德育生态视野下的网络德育[J].学术论坛,2007(08):177-180.
[3] 杜时忠.学校德育实效的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2):12-19.
[4] 黄洁娟.广州市中职学校德育活动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1-27.
[5] 赵惜群. 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