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博弈论的局限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入行论;博弈论;思想;辩证
《入行论》全称入菩萨行论,是印度那烂陀寺寂天菩萨[1]所著,所作年份不详,该论典是是大乘佛教诸多典籍中较为重要的论著,正如索达吉堪布在《入行论广释》中说:“《入菩萨行论》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在藏传佛教各派中,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都会传讲听习此论;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如果要做真实的修行人,必须精通《入菩萨行论》 ”[1]。佛学中将论著分为四类:言简而义深、言繁而义浅、言简而义浅、言繁而义深。其中最佳的当属言简而义深的一类,而《入行论》正是属于这一类论著,其中所阐述的内容精辟而深刻,运用了诸多比喻,系统的示解了大乘佛法修行者所要修行的步骤及方法。九世纪初,《入菩萨行》传入藏地,历代高僧大德广泛弘扬,至今也留下了二十余部注疏,使其成为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部宝典,也成为了藏传佛教中修行者的必修论典。这部论典中所阐述的价值观,也是佛教教育者们的价值观,是以利他菩提心为主,不单讲不能偷盗邪、要尊师重道、知礼义廉耻、回报社会、尊老爱幼,更甚者讲到除人类外的所有有生之物,都要营造无害、和谐,这种思想也就必然对后人起到了影响。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之为对策论、游戏论,现在已发展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被当作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和方法。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开启了博弈论思想的系统化研究浪潮。然而,这一论著并非最早提出博弈的著作,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孙武所作的《孙子兵法》,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部讲述博弈的著作。随之便出现了诸多研究博弈,以博弈思想为基石创作诸多方方面面的著作,也成为了风靡一时的青少年读物,更甚者以此为自己的价值观,出现了诸多效仿的事迹。但大风大浪过后,回头审视这一行径,才恍然发现博弈论带来的不完全只有利益,更多的是磨灭了传统思想中正面和积极、人性化的部分,这点值得研究和考虑。
一、《入行论》所阐述的主要思想
《入行论》一书的创作背景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作于一个佛法盛传的那烂陀寺,而且作者又是一位得道修行者,其局限性在于作者是出家人,又置身寺院中,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而言,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而论著中主要讲大乘深观和广行法,主要以广行法为主,讲解如何修心、修行应当持有怎样的心态等。这部论著分为十品,第一品讲发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讲忏悔罪业,第三品讲受持菩提心,这三品就是为了“未生者当生”,没有生起菩提心的令生起菩提心。第四品讲不放逸,第五品讲正知正见,第六品讲安忍,这三品是为了“已生勿退失”,相续中已经产生了菩提心,但这也是很容易退转的,这三品是为了令生起的菩提心不退转。第七品讲精进,第八品讲静虑(禅定),第九品讲智慧品,第十品讲回向品,这四品是讲“辗转益增长”,为了已经具有的菩提心能够增长,甚至圆满。整部《入行论》就是为了未生的菩提心能够生起,已经生起的不退失,而能够增长[2]。其中以诸多比喻形象而生动的喻说了善恶取舍,正如《入行论》中将人身比作过河之乘舟,将最终的和谐当做彼岸,为得到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只为利他。
二、博弈论所涵盖的主要思想
博弈思想简单概括就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也就是二人对局如何占优。以博弈中的要素:参与者、各自的策略、得失(或者支付矩阵)、次序等达到均衡。理性的参与者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或者损失最小并结合对方的处境等指导作出决策达到均衡。甚至牺牲他人的利益,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正如其中典型的海盗分金、囚徒困境等等举例,大致将可以涵盖和解释其内在的思想角度。在军事战略、游戏、统筹等学科,这一理论无疑是极具指导价值的,但在伦理人情中,尤其是东方文化中是否可行,这一论点值得探讨和研究。
三、两者的辩证关系
《入行论》的菩提思想与博弈思想,两者即统一又对立,其统一点在于,两者最终都是致力于求得最大的功利,这点是完全相同的。二者又有着对立的一面,因为菩提心不仅为了今生得到功利,还致力于来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和谐、善果,甚至为得到和谐不惜失去生命的大爱。而博弈论则不同在于它不承认来世,所以只致力于眼前的现世今生,所求的是物质上的利益,甚至是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损失之上,甚至认为任何别人的付出都是“有原因”的,极度机械化的价值观,不利于处理伦理、友情等问题,因为有些时候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此,在于贡献和无私付出,在于“利他”。
注释:
[1]寂天菩萨:印度南方贤疆国王太子,原名寂铠,出家来到那烂陀寺后,依当时寺内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为亲教师出家,法名寂天。
参考文献:
[1] 索达吉堪布著. 《入行论广释》[Z] . 智悲佛网电子版记述.2013:2.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缺点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市场的不稳定性,使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很难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价值。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显然能更加准确客观地反应资产负债的价值和现金流量情况,提供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同时也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及时性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局限性
第一,公允价值确认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当处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时,交易价格可以看作公允价值,但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往往是几个大型公司确定交易价格,并不能代表一个“公允”的水平。第二,利用公允价值确认资产或负债价值时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准确的职业判断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但目前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水平良莠不齐。第三,公允价值为管理当局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因为公允价值计量较强的主观性,管理者可以借此进行利润操纵,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基于博弈论角度的公允价值分析
(一)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博弈论分析
1、企业与企业间博弈。假设完全竞争市场上只有A、B两家企业,且两者均为理性即都会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且A、B不会因提供虚假信息受到任何惩罚。因为博弈双方A、B同时博弈、决策,且双方对各方得益都了解,所以笔者采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模型(见图1)进行博弈分析。
A选择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时,B作为理性经济人,选择粉饰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获得最大收益11;A选择提供虚假信息时,B同样选择粉饰报表提供虚假信息获得最大收益5。同理,A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此时的纳什均衡即为A、B均采用粉饰报表提供虚假信息的方法来获得自己的收益。但这显然不是帕累托最优,且降低了资本市场的效率。
2、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博弈。企业方为了在资本市场上融得更多的资金,会根据自身运营情况,调高或调低已确认未实现损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若投资者以此为依据做出决策,则易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自身的损失。管理方与投资方的博弈过程采用动态博弈的模型,用图2表示:企业管理层提供的财务信息公允时,如果投资者投资金额为I,且投资概率为P1,则企业方获最大收益Q*P1,投资者获最大收益M(M>I);若企业管理层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公允,投资者选择投资的概率为P2,企业方获得最大收益(Q-C)*P2(C为粉饰财务报表的成本),投资者却因决策失误而导致-M的损失。因为粉饰财务报表从而虚增利润、高估资产,更容易获得投资方的投资,所以P2>P1,故:(Q-C)*P2>Q*P1时,企业方会选择提供不公允的会计信息。
3、企业与政府间博弈。由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可知,若无政府监管,企业方为获得更大收益,会倾向于提供不公允的财务信息。因此要想维持经济环境的稳定,必须通过政府监管来约束企业。因政府行为决策依赖于企业方行为,所以这里同样采用动态博弈模型,博弈过程用图3来表示:当企业方提供不公允信息时,若政府不打击,则企业方获得比提供公允信息时更多的收益12,但政府却因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造成了市场效率损失,收益为-50;若选择打击,那么最后政府获得收益扣除打击过程中花费的成本,收益为50,企业方的最后受益则为Q(Q0时,政府的打击力度不够,仍有企业因侥幸心理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当Q
(二)博弈论角度的公允价值分析
通过对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博弈分析可知,参与者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采取多种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反映资产动态变化的工具,恰恰给企业、金融机构提供了操纵盈余的便利。但若没有公允价值,投资者可能因为信息不及时披露而长期被蒙蔽在金融界创设的资本虚幻的美梦里。因此我们应理性看待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体现的是公平、活跃的市场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现实价值的客观评价。会发生一系列关于公允价值的负面案例,是因为公允价值发展的还不够完善,而并非是其本质的问题。
三、结束语
基于以上从博弈论视角对公允价值的分析,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公允价值的发展,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如可以对公允价值的计量采用复合计价模式;加强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加大对利用虚假信息的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会计人才的专业判断能力及职业操守,在提高公允价值估值系统的可靠性等,从而使公允价值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丁霁.从博弈论角度看公允价值[J].经济论坛,2009(6).
2、万美,刘小丽等.基于经济视角的公允价值思考[J].财会通讯,2009(3).
[关键词]网络舆情;治理;政府;商业化;网媒;演化博弈;前景理论;政媒合作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6.001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003―06
网络舆情的自由发展容易演化升级并蔓延到现实生活,影响社会稳定并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已有研究表明,网络舆情的治理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危机的发生、发展、冲突到解决的过程,网媒的舆论导向作用不可小觑。因此,政府需要协同网媒等多元治理主体,充分发挥网媒对舆情引导的主体作用,运用媒体的资源,快速并有效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及公众的态度。中国社会化商业资讯(CIC)从企业商业运营的角度,将社会化媒体概括为论坛社区、微博、社交网站等,事实上以门户网站、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危机事件、舆论的主要来源地,网媒以其技术特性,使信息传播产生难以估量的“蝴蝶效应”。商业化性质的网媒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面临追逐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矛盾,为了吸纳人气、提高点击率与影响力,获取经济利益,以消息人士的口吻传播不确定的信息,或者以虚假新闻作为噱头,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散播暴力、媚俗信息。
为了研究网络舆情相关主体问的利益冲突,已有学者将博弈论融入到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以相关主体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选择为对象,研究舆情产生与发展原因,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吴峰从博弈视角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博弈机制进行研究,认为突发事件舆论走向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包括传统媒体内部的博弈、新媒体内部的博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舆论之间的博弈及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间的博弈。宋余超等在τ咔橹魈饫啾鸹分的基础上,进行舆情主题与不同的参与主体组合的匹配,然后构建对应的三方博弈模型,运用演化博弈的思想求解不同情境下各个参与主体的演化稳定策略。刘人境等将地方政府部门与弱势群体的策略互动和行为演化融入到传染病传播模型中,用于模拟舆论的扩散和收敛过程。周飞从网络舆情参与方的角度出发,根据最大化自身利益为目的做出策略选择,建立网民、政府及网媒博弈场,对政府的决策提出建议。赵静娴利用演化博弈方法建立伪舆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治理网络伪舆情中各要素间的博弈关系。刘锦德以演化博弈为基础,建立对称博弈矩阵,引入个体的记忆长度,根据设定的交互规则更新观点,表明网络舆情传播中存在羊群效应,并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宋彪针对网络舆情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群体性特点,应用群体动力学和演化博弈论的方法,构建网络舆情疏导模型,并指出一些新闻媒体在网络上新闻,标新立异夸大事实必须落实到政府的日常管理。
上述研究成果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是并没有充分考量以门户网站(新浪、今日头条)、微博等商业化网媒作为盈利主体的性质及其影响力,对政府充分发挥网媒对舆情引导的主体作用的研究有所不足。大量的应急处置实践证明,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既有管理成分又有博弈成分,这种关系在两者之间造成了一定的互耗,影响了对的处置。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两者的立场和地位演变,探讨建立政府与网络媒体的积极合作关系,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结合前景理论,建立博弈支付的前景价值矩阵,分析在决策者不完全理性的条件下,商业化的网媒在面对网络舆情时的策略选择,分析商业化网媒以负责任态度进行传播的约束条件,并进一步考虑政府和网媒之间利益相关性,探究政媒合作制度对网媒行为的影响。
1政府和网媒行为的演化博弈
1.1模型假设与构建
网络舆情是突发事件的衍生产物之一,网络舆情的传播反过来又会加大原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难度。网媒作为观点、舆论交流传播的平台提供方,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政府的舆情监管部门和以微博、论坛等为代表的商业化运作网媒之间策略选择的博弈,下文简称政府和网媒。
已有研究表明,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网络世界的大范围讨论,从博弈的角度,网民的策略选择是(参与、不参与),事实上,商业性质网媒从盈利的角度,更希望有大量网民能参与到话题讨论,网民的不完全理性、跟风的特征、隐性矛盾的集中爆发使得虚假言论更容易传播,而商业性质网媒以不负责任态度进行传播时,往往更容易造成“轰动效应”。因此,出于本文研究侧重点的考虑,不再将网民假设为博弈主体。
假设1:博弈主体为政府和网媒,均为不完全理性,因此博弈主体对策略的选择主要基于自身对策略支付值的心理预期,并非策略本身的直接损益。Kahneman和Tversk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前景理论,是心理学方面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改进,认为人们对价值的感知并非价值本身,而是较之某一参照点的相对值,本文以此来衡量博弈主体的损益,将政府和网媒双方对博弈支付值的心理感受定为前景价值V,由价值函数.f(x)和权重函数x(p)组成:
假设2:网络舆情随着事件不路⒔停影响扩大,网媒获得人气提升带来的效益,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网媒不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引导,并且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为追求优先报道,以消息人士等口吻片面化的言论,放任平台内极端、片面、虚假言论肆意传播。若网媒选择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及时监测舆情的发展情况,对片面极端、虚假言论进行有效的管控,联系相关主体辟谣,制定相应策略,则需要付出人气流失、网民关注度降低等损失。网络舆情的演化结果会直接影响社会福利进而影响政府收益,网媒的议题设置对网络舆情的演化具有重大影响,从政府和网媒博弈的角度,政府有两种策略选择,即对网媒进行积极管控或消极管控,所以政府的策略集合为{积极管控A1,消极管控A2};网媒也有两种策略选择:{负责B1,不负责B2}。
假设3:网络舆情的演化可能会加大原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难度,产生一系列衍生事件,不利于社会稳定,网络舆情失控致危机事件发生,博弈双方均将承担其策略选择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假定博弈双方分别需要承担的责任成本线性相关,如果网络舆情失控事件发生后的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成本为G,则网络媒体需要承担的责任成本为δG,其中δ为责任成本的传递系数。
假设4: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具有协同效应,当政府采取策略A1,网媒采取策略B1,网络舆情失控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概率较小,本文假设此情景下,网络舆情演化升级引发危机事件的概率为零;当且仅有一方采积极策略时,即策略组合为{A1,B2}或{A2,B1},网络舆情失控发生的概率会增大,当策略组合为{A2,B2},网络舆情失控并导致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最大。
假设5:模型中,政府消极态度无论是否导致网络舆情的失控,都会引起社会福利的下降,且成本G已设定为可变函数,故将政府G2假设为常数,且C1》C2。
根据上述假设,构建不完全信息下网络舆情危机防治过程中政府和网媒之间策略选择的博弈模型,关于模型的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通过模型参数及博弈策略组合确认政府和网媒之间博弈支付的感知价值,如表2所示:
1.3模型的指导意义
第一,在同时满足式(10)所述的条件时,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概率最低:网媒负责任时付出的成本不能大于被政府处罚风险的感知价值及政府积极管控的情景下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风险传递成本之和,且不能大于策略组合为{A1,B1},为网媒带来的传递的外部性安全效益的感知r值;政府积极管控时付出的成本的感知价值,不能大于惩处网媒获得收入的感知价值、消极管控付出的成本的感知价值与实施积极管控带来的安全效益的感知价值之和,且不能大于消极管控成本的感知价值与在网媒积极管理时可能发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风险感知价值之和。
第二,根据前景理论可知,不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往往并不是依据期望效用理论进行判断,往往是获得收益时倾向于风险厌恶,面对损失时却倾向于是风险偏好。网媒采取负责任策略时需要付出确定性费用及点击量下降导致的净损失B,而选择不负责任的策略时,有一定的概率付出惩罚损失D和舆情危机传递损失犯。此时,网媒的风险偏好使其不愿意承担确定性成本,愿意承担风险选择不负责策略;而政府同样受到风险偏好影响,不愿意承担确定性的成本,尽量减少积极管控所需支付的成本。
第三,博弈主体的风险偏好会妨碍系统模型正常的稳定性演化,致使网络舆情演化失控导致危机发生,其原因可能是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导致π(p)和G被低估,即危机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被低估,且网络舆情治理的实际操作与理论、法规的(脱节),以及博弈主体对既得利益的偏好,积极管控、负责需付出成本的前景价值(C1,B)被高估.问责机制的失范导致政府消极管控成本C2的前景价值被低估。
本文尝试引入与网媒具有责任感时付出的成本B、网络舆情危机风险成本G等相关的变量,政媒合作为网媒带来的收益H,分析网媒在政媒合作条件下的价值感受及收益H对网媒行为的影响,进一步解释网媒责任感缺失的原因,研究政府激励网媒发挥主动性的管控模式。
2政媒合作制度对网媒行为的影响
2.1政媒合作制度对网媒行为的影响模型
网络舆情的治理可以借鉴“公共服务多元化”的理论精髓,充分发挥网媒对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作用。
假定6:网媒作为不负责传播者时,可以获得人气提升带来收益r,网络舆情的影响面越大,网媒的收益r越高,若网络舆情演化失控导致危机发生则政府的善后成本c12越大,所假定G是r的单调函数,即G=ψ(r),说明政府有意愿开展政媒合作共同治理网络舆情。
3结语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论对网络舆情中的政府和网媒行为进行博弈分析,考虑到博弈主体不完全理性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引入前景理论构建博弈的感知价值矩阵,更能切实反映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政府与网媒之间的博弈情境。
关键词:组织冲突;博弈论;最优冲突管理;Morgan模式
一、前言
全球化和战略联盟使得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压力和资源重新配置问题剧增。技术压力在组织内外产生了诸如丧失隐私、信息泛滥、缺乏面对面沟通、技能窘迫或知识匮乏得不到晋升等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庞大的集中控制的组织随之与分散的、变幻莫测的市场之间的冲突愈加频繁。这些发生在组织结构内部和战略层面之间的冲突,极大地影响组织的决策。
(一)国内外理论进展
现代管理科学对冲突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巴纳德和西蒙都认为组织冲突长存企业内部。“在一个大型组织里要所有人为其自身的个人利益工作而采取合作的方式不大可能。”J•klly,H•Assael都认为,组织中存在冲突对促进目标显露有积极作用。之后对组织冲突产生原因及处理研究开始获得进展,学者们开始发现压制冲突的传统管理思维和方法的不合理性。LouisR•Pondy认为,压制冲突的组织剥夺了自我调节和稳定成长的功能。60年代后,在组织管理和行为理论的研究中,都把冲突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关注。如RossA•Mebber于70年代完成的《组织理论管理》、GaryJohns的《组织行为学》、Derslergary的《组织管理》和JohnM.Ivancevich和MechaelT.Martteson的《组织行为与管理》等著作,都对冲突的性质和形成原因、影响解决冲突问题的因素和解决冲突问题的途径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相比西方管理学者的研究,国内管理学界对企业或其他组织冲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80年代后期港台学者开始相关研究,从创新角度得出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观点。如“缺乏冲突的团体容易陷入群体思考模式的陷阱。”“企业领导应该刻意维持良性冲突的产生,利用冲突激励组织进步。”等等。赖明正对组织变革中利益冲突和组织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在追求竞争力提升的同时,原先企业内利益均衡的态势也随着组织的变革而有所不同。胡文琦、范庆玉从分销渠道的角度对冲突关系进行了分析;张继征对企业转包过程中的冲突行为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法;张勇、张玉中分析了企业组织间冲突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李霄、徐中和则利用博弈论对冲突管理的策略方法进行了推演等等。
(二)对冲突理论演进的简要评述
冲突(conflict)是指两个或更多相关联的主体,因互动行为所导致不和谐的状态。是个体对外部环境做出的过激反应,体现了决策意愿的个人化。
按照西方冲突理论,冲突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认知和个性、行为意向、行为和结果。第一阶段也称为冲突的成因,一般概括为三类: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认知和个性化阶段是指个体对冲突有知觉存在,并且个体有了情感上的投入。行为意向介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外显行为之间,它指的是从事某种特定行为的决策。行为阶段则是冲突双方公开地试图实现各自的愿望。结果阶段就是冲突对组织绩效影响的最后结果,即是功能正常还是功能失调的结果。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是冲突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冲突出现的时候谈判是解决冲突比较好的办法。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依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成果的过程构成了博弈论决策个体的特征。发生在组织内部的冲突则是由对立的目标、态度、行动所导致的组织内部或组织间的非合作博弈行为。本文试图引入博弈论观点,对给定理性局中人即组织成员在冲突中通过其最优选择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最终达到博弈均衡的现象加以文本解释,寻找冲突管理各方合理策略下博弈的解,从而建立最优冲突管理方案。
二、织内冲突的博弈特征
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称博弈论。如果一个博弈存在一个战略组合,任何参与人要改变这一战略组合都可能导致降低自身的效用水平(或只能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因而任何参与人都没有积极去改变这一战略组合,这一战略组合称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冲突之所以发生可能是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对若干议题的认知、看法不同,需要、利益不同,或是基本道德观、不同等因素所致。
冲突发生在复杂的组织内部,存在组织战略行为中的冲突加剧了博弈频次。Libby认为,组织是成员之间存在心理上相互依存关系的非简单个人集聚。组织具有相互依存、协作、分工和权威阶层的特征。[1,2]博弈论中的决策个体与微观经济学中的个体决策相比,博弈中的决策是相互依存的,即考虑了各个决策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基于事物矛盾性的认识,组织冲突假设辨证表现在:(1)冲突是不可避免的;(2)冲突对变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要素;(3)只要对冲突进行很好的管理,其对全局效用的促进是正相关的;(4)充分利用冲突为对于集团组织结构和战略目标实现是有利的。冲突使组织内部产生了问题,但也为组织兴奋提供了必要的激励条件。在组织冲突中,决策个体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其他决策个体的选择,各个决策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博弈决策中被充分考虑,个体的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其他决策个体的选择,个体最优决策μi(S),是他人效用函数的函数μ3i(S)=μ(μ1(S),μ2(S),…,μi-1(S)μ,μi+1(S)μ,…,μn(S))(设i为博弈中的局中人,i=1,2,…,n;si表示局中人i的策略,S=(s1,s2,…,sn)表示n个局中人的决策向量,μi(S)记为局中人i的效用函数。从一定意义上讲,博弈论研究的是存在相互外部性条件下的个体决策问题,组织冲突同样是一次或多次相同外部条件下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组织与外部环境间博弈的最优策略选择。[3]
三、一般性组织内冲突的原因及影响
Creighton,Moore,Amy,Bisno分别探讨冲突的根本原因,并归纳为:(1)程序冲突(proceduralconflict)。流程上发生问题,在责任权限模糊时可能发生角色冲突。[4](2)资料或资讯冲突(dataorinformationconflict)。争夺稀缺资源引发冲突。(3)价值判断冲突(valueconflict)。随着组织不断扩大,交流机会和次数减少,成员对所在组织的归属意识得以增强,组织内竞争和文化相斥成为冲突的原因。(4)利益冲突(interestconflict)。报酬体系公平性导致的冲突。感觉到报酬体系中存在着不公平或发生偏离的情况,小集团间或人际关系上可能出现冲突。(5)关系冲突(relationshipconflict)。工作中的依赖关系导致的冲突。(6)情绪冲突(emotionconflict)。源于心理承受力、能力差异导致的冲突。研究和掌握容易导致冲突的原因的考虑方法,比防止非生产性冲突发生或者把非生产性冲突限制在最小化范围内更重要。
冲突结果是长程的,回避冲突和掩盖冲突同样能导致消极和懈怠的状态产生。Kast和Rosenzweig即强调不应忽视冲突在促进改革的积极的角色与功能。而冲突管理则是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来消除认知与价值差异等障碍,以达成协议的过程。其目的在冲突过程中减少可能的或是不必要的伤害,以促进有利冲突双方的结果。[5]冲突管理的目的也是在均衡博弈不利于解决冲突困局情况下,采取合作态度寻求最优解。
四、组织内冲突管理——对Morgan模式的一个博弈理解
运用博弈观点阐释组织冲突管理的难点就在于局中人所参与的每次博弈或多次博弈的得益。理人往往从自身最优策略选择出发以实现自身利益为目标参与博弈。
(一)Morgan的五种选择
GarethMorgan在其《组织印象》(ImagesofOrganization)中,说明在组织管理者在面临冲突时,可进行的五种模式选择(见图1)。冲突的消除从自我主张与协调性两维度考虑。自我主张性是指当事人使自身利益关系得到满足的意图;而协调性则是使他人的利害关系得到满足。据此可以把解决冲突的方法分为五类:(1)强制型:为利益坚持竞争,并以自身最优策略完全实现为目的,显示威力和强制力;(2)和解型:放弃自身利益做出让步,重视双方关系维持而不是竞争,也许不得已唯命是从;(3)回避型:双方都不轻易将其真实意愿外露的对策,没有信息交换;(4)姑息型:相互妥协处理冲突,即与其唯命是从,不如择机达成共识;(5)合作型:完全理性行动,基于充分合作双方共同决定寻找最优策略并采取行动。合作通常被视为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案。
Morgan解决模式构成了非合作博弈的条件。博弈的过程就是各个理性的博弈方(当事人)选择自己决策的过程,当各博弈方都不愿或不会单独改变自己策略的策略组合存在时,或者说为了极大化自己的盈利(或效用),每一个局中人所采取的策略一定应该是关于其他局中人所取策略的最佳反应。[6]纳什均衡说明冲突管理也必须符合这样的规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但只有基于他们也必须按同样方式行事。
(二)冲突博弈的困境解释
现实组织内冲突发生时由于缺乏互释的沟通,当事人双方处于对立面时必然表现为一种“囚徒的两难选择”。困境中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组织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7]双方在合作与抵制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陷入回避。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或者相互合谋时,才可以得到最完美的和解。
组织内集团利益冲突中,局中人心态构成博弈困境。前者希望冲突解决以部门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后者想打破这样的均势,博弈的结果可能出现Morgan模式,诸如强制推行,单方和解,双方逃避或相互妥协几种解决方案。那么通过怎样的渠道才能在冲突人之间建立合作的基础,使局中人一定程度上能够站在对方的视角考虑问题,从而走出囚徒困境,最大化实现双方利益。而客观上,正当的逐利心态构成了人们正常与主要的行为动机。当冲突管理试图通过法律或者道德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时,必须正视这种心态在各种博弈过程的深刻影响与具体作用。
(三)最优冲突管理——强制下民主配合制度创新
组织冲突多是个人目标实现与组织强调经济决策者的个人理性,强调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分析,强调决策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等外部性,强调通过规则、机制和制度的设计和优化在个人理性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达到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一致。根据有关冲突的研究,无论是业绩优异的公司管理者,还是业绩差的公司管理者,解决冲突的考虑首先均为合作型。然而次优方案的选择就差异很大,前者多采取强制姿态,而后者多采取姑息对策,由此可以导出最为有效地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强制的并以合作型为支持。由于合作型是采取基于民主解决问题的开放交流形式,可以说强制力下并给予民主的行动是解决冲突的最为有效的方法。[8]这也说明经济的博弈均衡并不一定是帕雷托最优的,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可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对于这种矛盾和冲突,不在于否定个人理性,关键是通过设计一种制度的创新,建立起一种新的使得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基础上能够达到集体理性的机制。
Rummel认为冲突过程从平衡与不平衡中间移动,达成一种平衡。同时冲突关联利益人的关系也未必是全然相互竞争的,在运用冲突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时,反而通常存在竞争与合作的混合关系,贯穿如:(1)对事(或问题)不对人;(2)重视利益而非坚守立场;(3)寻求互利的方案;(4)兼顾主、客观评估标准等态度,追求整合协商谈判(integrativebargaining),所谓的双赢(win-win)才有机会。[4]但纳什均衡博弈论由于仅关注个体行为的合理性。不可避免的是它在解决组织冲突中的局限性,博弈论描绘出困境,却难以解决困境。纳什均衡博弈论也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博弈各方的利益,博弈不能带来共赢,却可能造成共输(simultaneity-loss)。[9]
参考文献:
[1]DEBORAHM.KOLB,JUDITHWILLIAMS.Breakthroughbargaining[M].HarvardBussinessReview,2001:89~97.
[2]STEPENIEOVERMAN.Makefamily-friendlyinitiativesfly[M].HRFocus,1999:14.
[3]莫燕,周建中.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2002(7):10-12.
[4]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王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汪明生,朱斌妤.冲突管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6]刘仁军.组织冲突的结构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1(4):30-33.
[7]张维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机器学习;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3-3004-03
Survey on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DUAN Xiao-yang1, MA Hui-fang2, HAN Zhi-jie1, WANG Guan-nan1
(1.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2.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Recently,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has an increasingly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isaster control, battlefield surveillance and security monitoring. It caused growing concern. So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security appear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paper firstly depicted the intrusion and intrusion detection. Then the current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iqu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s well a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by classification. Finally the paper stated the possible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Key words: WSN; intrusion detection; machine learning; game theory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 )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4]。与目前常见的无线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特征:网络的自组织性,动态变化的网络拓扑结构,分布式控制,多条无线网络,节点功能的局限性,无线网络的局限性,安全性差,数量多、规模大,数据冗余与汇聚等。
有关安全的研究和历史表明,不管在网络中采取多么先进的安全措施,攻击者总有可能找到网络系统的弱点,实施攻击。单独使用预防技术(如加密、身份认证等)难以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这些技术可以降低网络被攻击的可能性,但是不能完全杜绝攻击,因此,安全的防御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入侵检测系统(IDS Instruction Detection System)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它弥补了上述防范措施的不足,可以为网络安全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保护。
本文主要对入侵检测系统和现阶段的入侵检测技术进行分类介绍和分析,并对比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提出自己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发展的展望。
1 入侵和入侵检测
入侵行为被定义为任何试图破坏目标资源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访问性的动作。入侵一般可简单分为外部入侵和内部入侵。Denning在1987年发表的论文中,首先对入侵检测系统模式做出定义:一般而言,入侵检测通过网络风暴或信息的收集,检测可能的入侵行为,并且能在入侵行为造成危害前及时发出报警同质系统管理员并进行相关的处理措施。为达成这个目的,入侵检测系统应包含3个必要功能的组件(信息收集、检测引擎和相应组件),如图1所示。
2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1) 根据数据信息来源进行分类
基于主机的IDS(HIDS):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或内核层次上对攻击进行检测。系统获取数据的依据是系统运行所在的主机,保护的目标也是系统运行所在的主机,通过监视和分析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文件来检测入侵。
基于网络的IDS(NIDS):系统获取数据的来源是网络传输的原始数据包,NIDS放置在网络基础设施的关键区域,通常利用一个运行在随机模式下的网络适配器来实时监视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所有通信业务,保护的目标是网路的运行。
混合型的IDS:它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在网络中配置NIDS以检测整个网络的安全情况,同时在那些关键的主机上配置HIDS,这可以提供比采用单一的入侵检测方案更为安全的保护。
2) 根据响应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主动响应IDS:如果检测出入侵后,能够主动重新配置防火墙、关闭适当的服务或反击入侵者,那么就被称为主动响应。
被动响应IDS:若检测到入侵后仅仅给出警报或记录日志,就是被动响应。
3) 根据系统各个模块运行的分布式方式不同进行分类
集中式入侵检测:它有一个中心计算机负责监控、检测和响应等工作,这种适用于网络比较简单的情况下。
分布式入侵检测:他它用一个移动的方式监视和检测,每个分析点都有响应的能力。
4) 根据分析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
异常入侵检测:这种方法首先总结出正常操作应该具有的特征,在得出正常操作的模型后,对后续的操作进行监视,一旦发现偏离正常统计学意义上的操作模式,即进行报警。
误用入侵检测:这种方法首先收集非正常操作也即入侵行为的特征,建立相关的特征库,在后续的检测过程中,将收集到的数据与特征库中的特征代码相比较,得出是否入侵的结论。
混合型入侵检测:即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的结合,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的攻击,对具体系统的依赖性相对较小,但误报率很高,配置和实现也相对困难;基于误用的入侵检测能比较准确地检测到已经标识的入侵行为,但是对具体的系统依赖性很大,移植性差,而且不能检测到新的攻击类型。所以,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如图2是一个通用的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检测方法。
3 入侵检测技术
传感器网络的资源局限性和应用相关性等特点,决定了对其入侵检测机制的研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一个行之有效的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须要具有简单性、实时性和检测准确性三个特性。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目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检入侵检测技术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1) 基于多Agent的入侵检测。
王培等在文献[5]中针对分簇式无线传感器网络提出了基于多的入侵检测方法,其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通过让节点和簇头分别执行不同检测任务,结合本地检测和联合检测,并采用多个模块分别实现数据收集、分析检测和入侵响应和管理的任务,以便使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扩展、能耗降低、安全性提高的特点。但是该方案中每个节点中都需要配备监视Agent、检测Agent、响应Agent和管理Agent,会占用节点的大量存储空间,而且也会增加节点的能源消耗。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网络负载,克服网络延迟和良好的可扩展性,高安全性,但是每个节点都有多个功能,较大的能量消耗,在其测试活动过程重叠时,准确率将大大低和较低的自适应性。
2) 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
基于机器学习的入侵检测整体架构如图4所示。
文献[6]提出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异常检测,节点从它的邻居节点偷听信标包并提取称为抗原的关键参数,如果匹配的抗原数量比在一个探测器的寿命预先定义的阈值高时,该探测器将失效并产生一个新的探测器。反之,如果匹配的抗原数量比探测器的寿命阈值少时,探测器将触发入侵报警,对于探测器更新机制,使建议的IDS更加健壮;文献[7]针对选择性转发攻击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异常检测,使用SVM针对入侵数据的健壮分类方法。SVM克服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大样本的缺陷,根据有限的样本信息在模型的复杂性和学习能力之间寻求最佳折衷,能获得最好的范化能力。
这种方法将异常检测作为分类或者聚类问题,借助机器学习的有效学习能力,构建具有一定精度的异常检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是,不足之处是需要的样本量较大,训练时间长。
3) 基于网络流量分析的入侵检测
基于流量分析的入侵检测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5所示。
文献[8]采用Markov线性预测模型,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了一种基于流量预测的拒绝服务攻击检测方案――MPDD。在该方案中,每个节点基于流量预测判断和检测异常网络流量,无需特殊的硬件支持和节点之间的合作;提出了一种报警评估机制,有效提高方案的检测准确度.减少了预测误差或信道误码所带来的误报。文献[9] 等提出了基于流量分析的入侵检测方案,通过对邻居节点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阀值技术分析,然后应用到选定参数,即一定长度的时间窗下所接收的数据包数和数据包的间隔时间,它不需要任何额外的硬件安装和额外的通讯费用,其计算代价也比较低。
这种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直观,实时性高,但要求流量输入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特性,因此不具有通用性,误报率高。
4) 基于博弈论模型的入侵检测。
基于博弈论的入侵检测系统基本模型如图6所示,分布在网络中的入侵检测器采用某种检测手段审计网络数据,检测入侵,并提交检测结果。然后博弈模型模拟攻防双方的互动行为,并权衡来自入侵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和其检测效率,得出纳什均衡以辅助IDS做出合理正确的响应策略。
Mohsen Estiri等人在文献[10]中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丢包攻击提出基于博弈论的入侵检测方案,提出了重复博弈理论模型来进行入侵检测,在该模型中,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攻击者与入侵检测系统作为非协作、非零和的博弈双方,并利用平均折扣因子收益来显示节点在博弈当前阶段所达到的比下一阶段所得到的更有价值。而且最终系统将达到纳什均衡,形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防御策略。
这种方法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权衡检测效率和网络资源,但是检测的人为干预是必须的,而且具有较差的系统适应能力。
5)基于信任机制的入侵检测。
Min Lin[11]等提出了基于信任模型的动态入侵检测方案,利用具有较高信任度的节点来交替地检测簇内节点,提出了非参数CUSUM的检测改进算法,报警响应也借助信任模型中的信任级划分,有效减少节点的能源消耗,减小节点的计算开销。Long Ju[12]等提出了基于加权信任机制的入侵检测方法,在系统开始就给每个传感器节点分配权重,每个周期当节点发送与其他节点不同的报告时进行更新,这样当节点的权重低于某一阈值时就被检测出是恶意检点。
这种方法具有低功耗,高安全性等优点,但当簇头节点入侵,或遇到Sybil攻击时检测精确度降低,而且其阈值设置会影响算法的精度,而且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阈值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4 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各种异常检测技术还不能实时、准确地对各种入侵进行检测。近年来,分形理论与无线网络数据流分形特性和自相似特性为异常检测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流呈现出一定的分形特性,具有长相关性、具有较宽的类似白噪声的频谱特性、具有混沌吸引子等,基于此,根据网络数据流具有的分形指数(Hurst参数,分形维数、李雅普诺夫指数)可以建立客观检测模型,从而根据网络数据客观内在规律异常检测。此外,由于小波分析在信号处理中具有独特的频谱多分辨率优势,基于频谱、小波分析的异常检测被证实适合实时的异常检测,因此,研究分形理论与小波分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异常检测模型与方法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孙利民,李建中,陈渝,朱红松.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贤伟,覃伯平,徐福华.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安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 陈林星.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 Onat I,Miri A.An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Montreal,Canada: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and Mobile Computing,Net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s (WiMOB’05),2005:253-259.
[5] 王培,周贤伟.基于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7,20(3):677-681.
[6] Liu Yang,Yu Fengqi.Immunity-based intrusion detec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Hong Kong,China:Proc Int Jt Conf Neural Networks,2008:439-444.
[7] Tian Jingwen,Gao Meijuan,Zhou Shiru.Wireless Sensor Network for Community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Classify Support Vector Machine[C]//Zhuhai,China: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2009:1217-1221.
[8] 韩志杰,张玮玮,陈志国.基于Markov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机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32(9):27-29.
[9] Ponomarchuk Yulia. Seo Dae-Wha.Intrusion Detection Based on Traffic Analysi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Shanghai,China:19th Annual Wireless and Optic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2010.
[10] Estiri M,Khademzadeh A.A Game-theoretical Model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Calgary,AB: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CCECE),2010 23rd Canadian Conference on,2010:1-5.
[11] Min Lin,Shi Nan.An Intrusion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Based on Trust Management Module[C]//Wuhan,China:Internet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10:1-4.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经济;博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工业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迈进,知识成为价值创造要素和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创造、积累和使用知识,但是人们处在信息的洪流之中,却经常发出“不缺信息缺知识”的叹息。因此,一些与知识处理相关的技术倍受重视,而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有力武器,也因此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共识,成为西方企业管理的热点和重点,许多企业特别是世界级著名的企业(微软、惠普等),都纷纷为自己导入知识管理系统。从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活动及目的三方面进行归纳,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存在于组织内、外部的个人、群体或团队中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定义、获取、存储、分享、转移和利用等一系列活动,以达到其帮助人们进行知识交流、提高组织生存能力及竞争优势的目的。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它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阻碍,笔者以经济博弈论作为分析基础,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作研究。博弈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game”,是指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保持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不仅在经济理论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管理学的理论与应用上也极为重要,其理念与模型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成功应用,是现代企业、公司经营成功的重要原因。随着人们对自身行为和决策的理性和效率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人们必将更多地利用博弈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以争取更理想的结果,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博弈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新的研究管理战略的方法论,改变了管理研究的一些约束条件,它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经渗透到了管理的各个领域。《财富》杂志也表明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40%的大公司都认为它们的成功归功于公司经营管理中对于博弈论的巧妙运用。因而,博弈理论与应用作为管理学研究的利器,对于我国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以及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中存在着以下几种博弈行为。
二、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的博弈现象及对策
1.企业内部的博弈。
(1)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中需要将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外部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企业与员工,特别是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相互博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构建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具备自身特点的独占知识库,这就需要将多年来企业员工所形成的显性及隐性知识编码化,实现知识共享,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否则就会造成员工的创造能力较高,但是企业的整体绩效却较低的现象。而编码的重点是实现隐性知识的编码,因为显性知识编码已有了成熟的技术,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而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创造价值,是显性知识的生长资源。另一方面,从员工的角度来说,隐性知识的供给受许多因素(心境、思想、意识、观念等)的制约,并且由于其所拥有知识的特殊性和垄断性的影响,使得员工对隐性知识的提供占有主动权、选择权,企业并不能强行的占有和索取。另外,员工从自身利益出发,总是隐匿自己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不会有主动提供隐性知识的意愿。在此前提下,我们假定企业和员工均是理性的经济人,两者的行为均是从自身最大利益出发,那么从长期来看,企业(隐性知识需求者)与员工(隐性知识供给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关隐性知识的动态重复博弈问题。
(2)员工与员工之间。知识是企业的战略性核心资源,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员工担心自身竞争力的损失,共享行为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因此没有员工会主动将自己的绝技或特别知识与别人分享。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假设某企业的两名员工甲和乙在知识共享时都有两种选择,共享或不共享,那么双方均选择不共享知识的得益都为0,如果员工甲的知识共享使得员工乙也实现知识共享,那么,员工甲的得益为r,这里假定r等于6,如果没有导致员工乙的共享活动,那么,甲的收益为-2,如果甲不共享,而对方共享,则收益为8。对于员工乙来说同样如此。由此,得出博弈的收益矩阵如图1所示。
图1博弈的收益矩阵
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员工甲选择共享,那么员工乙从自身利益考虑,必然会选择得益较高的一项,为8,也就是说他必然选择不共享;如果员工甲选择不共享,那么员工乙必然选择得益为0而不是-2,即不共享;另一方面,如果甲知道乙不选择共享,则必然选择不共享。对于员工乙来说同样如此。可以看出,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对任何一个博弈方来说,不论对方是否共享知识,个人的最优选择就是不共享。因此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就是博弈双方都不共享知识(表中划线所示)。这样,在企业中就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是对知识保密越能限制别人的发展和壮大,也越能为自己打算,导致所有人都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使组织长期以来功能发挥不正常,失去了竞争力。以Booz,Allen&Hamilton咨询公司为例,在Booz公司原有的文化中,崇尚个人成就,漠视彼此合作,知识被当成用来与同事们比较的个人资本,结果造成已经积累的经验知识不能共享,造成很多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不流畅,不仅仅浪费资源而且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但是,从表1显然可以看出,(共享,共享)的收益比(不共享,不共享)好,但是这个帕累托改进因为违背了个人理性而办不到,要达到(共享,共享)的纳什均衡必须外力的影响,也就是说需要有相关激励机制,才能打破这种“囚徒困境”。因此,企业如果期待员工能够分享他们宝贵的、有价值的知识,激励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在能够保证成员利益和维护成员竞争力的情况下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博弈的最后结果也可能转变为甲和乙都共享自己的知识。(3)师徒之间。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企业内部也存在这种情况,“如果我的下属都能干了,岂不是要替代我”,企业内部,中层、骨干不愿意培养基层员工的情况也类似师徒博弈。实际上他们之间本质上是利益交换的关系,作为徒弟有的要向师傅交学费,有的要把技术发扬光大等等,各自对对方有所期待。正因为如此,师徒之间也存在着博弈关系,如果徒弟的手艺超过了师傅,成了师傅的竞争对手,确实会出现饿死师傅的现象。如果这位师傅对自己的手艺或者对能否长期留住徒弟没有那么自信,也很有可能在教的时候对徒弟留一手,其实就是为可能的市场竞争设置技术壁垒。因此,企业内部存在着师徒博弈的现象。
2.企业外部的博弈。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内部的变革固然重要,然而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外部力量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了解和弥补战略的知识缺口,除了寻找内部已经存在的知识充分利用外,还要快速有效地找出外部环境存在着哪些我们需要的重要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存储的位置和如何获取。相对于由内部自行学习、创造和开发,企业外部知识获取将可能大幅度缩短时程,避免闭门造车。
(1)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不可避免要进行合作,开展知识创新,共同分担知识创新成本并分享成果,为了保证合作成功,参与企业必须合理地分配以及共享用于知识创新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设备、人力资源和尚未公开的知识等。但在合作决策中也存在博弈的问题: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多数企业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全体企业的利益,我国彩电企业、VCD、空调企业几次召开峰会,订立不降价同盟,但是没有企业会遵守协定,而是普遍采取价格战、倾销、相互欺诈、攻击等等恶性竞争手段。因此两个企业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使得它们只有两种可选择的博弈策略——合作或欺骗。
(2)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考虑如何吸引新客户和留住现有的客户,因为只有当企业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客户之后,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稳步发展,首先要有让客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然后才能吸引客户。
企业与客户之间是一种博弈关系,企业为了在这些环境中获得利润,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平衡点,而客户为了实现自我高层次的需求,也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平衡点。企业寻找的是投入与收益的平衡点,客户寻找的是需求与支出的平衡点,这是一种局部平衡。
三、相应的对策
针对上述博弈现象,企业在其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采纳:
发挥知识型团队领导的表率作用。知识型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领导不论是对团队任务的完成,还是团队文化的建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对于知识型员工,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了解要比其他人深刻得多。因此,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应当知道怎样去领导员工的发展,为他们创造充满乐趣和关爱的工作环境,容忍员工犯错误并鼓励他们忘记过去向前看。其次,要制订内容健全、公开、明确、易于理解的管理制度。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是带有创新性,如果他们对企业将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标准时,工作上就会缩手缩脚,从而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后,管理层还要以身作则,不但要自身提供知识,还要积极参与到知识共享中来,起到激励与导向的作用。
注重对成员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建立成员贡献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奖惩措施,对乐于共享知识的成员要让其看到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回报,表彰和奖励等,对不愿共享的成员要使其明白真正的优势在于学习的能力而不在于知识的拥有量,必要时可以采取员工淘汰制度。其次,将员工长期的知识培训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坚持下来,例如,请一些企业家、教授开办一些讲座,(下转第112页)借助网络环境来开展学习等等,以员工的知识培训带动员工的知识共享。另外还要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机制,让每个成员都要为团队的远景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解决师徒博弈困境,就要把把师徒关系理解为交易关系,师傅和徒弟之间可以签个明确、清晰的协议,例如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等,教什么、如何回报、回报多久等等都可以明确规定。在企业里,可以实施导师制,规定中层骨干要被指定为一些基层员工的导师,其绩效和徒弟进步的快慢挂钩,对师傅继续升职、加薪有好处,就更好不过了。例如IBM就有一个制度,规定中层干部如果不能培养出自己的接班人,就不能继续上升。
对于企业外部的环境,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制衡机制,另外通过对用户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快速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客户。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更有效地管理客户,降低企业的成本。关键在于克服各种制约因素、适应信息化环境,找到企业利润与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平衡点。
四、结束语
本文从经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企业的知识管理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应从硬制度和软管理两个层面着手,对症下药,进而实现企业内外的双向可持续发展。使用博弈论方法来分析问题也存在一定的的局限性,参与者理性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完全保证,未来工作的开展可以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于维生.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孙文现.博弈论与管理学.中国管理咨询网,2005.
4.司训练等.企业隐性知识外部化过程中企业与员工的博弈分析.北京: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
论文摘要: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的完善也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文章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奋司治理的关系为基础,利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会司治理完善程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公司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以商业银行为例,探讨当公司具有众多的分支机构时,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一、引与文献综述
1720年的南海泡沫导致的英国商法革命;2001年安然事件暴露的美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重大缺陷;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巨头倒闭引发金融监管的思考。这些都使得理论界和业界意识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关系,是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注册会计师审计也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帮助其作出合理的决策,这与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公司治理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国外,jensen和meckling( 1976)认为由于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标不一致,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成本。这种成本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审计通过鉴证可以降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外部审计构成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部分( deangelo,1981 )。在国内,韩东京(2008)的研究成果表明:上市公司是愿意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但整个审计市场质量还不高,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而针对公司治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余宇莹基于系统论的视角,研究公司治理系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发现公司治理系统越好,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小,审计质量越高。
上述研究成果是从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角度分析不能体现其相互作用的机理;二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大型商业银行及集团公司的出现,审计对公司治理在作用机理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利用博弈论的观点分析公司治理完善程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会促进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也会促使公司治理日趋完善;公司治理程度低,公司没有动力聘请高质量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不利于激励公司完善治理。文章最后以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当公司具有众多的分支机构时,如何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公司治理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与审计程序联系起来,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商业银行治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以及内部控制成为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也将公司治理环境作为风险应对的考虑因素。这不仅是公司完善治理的内在动力,同时公司治理层同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对相关内部控制环节进行再设计,以完善内部控制。二是注册会计师在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时,会将交易的内部控制目标与关键内部控制联系起来,这将有助于公司相关交易所涉及人员在业务流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比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户设置不合理,入账时间不合理,未按规定更正入账错误等,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使公司治理趋于完善。
(二)公司治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影响
公司治理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完善的公司治理会导致审计委托关系的异化,从而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而非上市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在审计委托关系上就表现为企业的经营者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审计委托人,这样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产生的审计委托关系将会降低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影响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来影响审计质量。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的第一层过滤器,完善的公司治理能有效地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公司组织结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监事会失效的情况,企业的经营者就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而对其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及审计要求的“合理保证”,不可能发现公司所有失真的会计信息,而作为审计需求者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只关注审计报告的结果,二者之间的“期望差距”使得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满足这些审计需求者的程度不高,即审计质量不高。
(三)注册会计师与公司治理相互作用关系
公司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互作用是公司经营者与注册会计师博弈的过程,其收益矩阵如表1、表2所示。m代表公司经营者;a代表注册会计师。
1.不存在审计合谋,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健全
由于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健全,因此当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质量低时,注册会计师将承担法律责任和法律诉讼的风险。则该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
2.存在审计合谋,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审计法律责任履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公司治理不完善时,注册会计师将综合考虑或有收费、可能失去审计客户以及承担法律责任、法律诉讼的风险,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出具不实的审计意见。则该博弈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分别是(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
商业银行治理越不完善,越会对注册会计师施加更大的压力,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可能屈从于客户的压力而出具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从而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出现“公司治理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的“恶性循环”状态。如果商业银行将审计视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那么注册会计师审计将有助于公司完善治理,出现“公司治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高”的“双赢”状态。
注册会计师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在公司治理不完善时,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不与公司进行审计合谋,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展开审计工作,促使公司必须完善公司治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不高也会给管理层舞弊、粉饰财务报表提供机会,注册会计师审计没能起到很好监督的作用,这将不利于公司完善公司治理。
三、商业银行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商业银行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监督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规范化治理和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性方面考虑,商业银行需要重视内部控制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受内部审计模式、内部控制受经营者观念的影响,效力有一定的局限,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这些分支机构财务报表开展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将分支机构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层进行沟通,治理层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商业银行综合利用内部控制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达到完善公司治理的目的。
商业银行审计与一般公司审计有所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商业银行审计本身就具有较大风险。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庞大、分支行众多,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其进行全面审计,只能选择部分分支机构进行抽查,又由于审计抽样的局限性以及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及定性的审计评价,使得商业银行审计具有特殊性。二是商业银行业务复杂,由于不断扩展和创新,每个业务都包括大量的信息资料,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很难全面掌握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情况,而且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审计技术方法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的步伐。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审计对于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性和商业银行审计又存在上述的问题,这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如何提高审计质量,达到商业银行治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双赢”的结果?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笔者认为应该逐步改善证券市场的法律环境,引导审计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增强独立性和执业能力,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声誉和品牌,逐渐发挥出较强的外部监督能力,减少公司中的问题,改变实际的审计委托模式,提高治理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