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护理的基础知识

学护理的基础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8 17:25: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护理的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护理的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效果分析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也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疾病也逐渐呈现出复杂性和变异性。为此,这也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变革,护理学逐渐由理论教学转移到临床实践上。然而,尽管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理论学习同样不可忽视。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护理学临床实践阶段中,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所掌握基础知识往往存在着不牢固的情况。由此可见,基础阶段的教学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应该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原本基础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由原本的“掌握”修改为“在基础学习中进行部分操作”。

1实践方法与过程

1.1实践对象

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和并分析出结果,从学校中抽取护理学专业大一的学生共63名和大三的学生65名作为实践对象。可以肯定的是,这两批学生都是通过我国高等教育录取考试来到我校学习。这也就是说,排除了两批学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同时,两批学生由同一批老师教学,这也就排除了教师水平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1.2实践方法与结果

首先,采用阶段性学习的方法。按照学校的教授进度和教学方案,将护理学中的基础课程课程分为3个时间段来学习。第一个学习阶段,也就是学生刚刚入学的第一学年,该学年学生处于适应期,学生学的都是护理学最基本的课程,在此课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大三的学生在该学年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学习;而大一的学生则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基本的临床实习。第二个学习阶段,也就是大二学年,该阶段的护理学专业学生,因为有了相应的基础知识积累,所以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大三学年的学生也是按照此方案来进行。第三个学习阶段,也就是大三学年,在阶段学生要进行相应的临床实习。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大三的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适应,很多理论知识掌握的较为死板,无法实际的运用,并且有时会犯下低级错误;而大一的学生虽然掌握的护理知识尚不完整,但是对于临床实践较为熟悉,懂得灵活运用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2结论和讨论

通过上述的实验,我们能够得到3个结论和启示。首先,阶段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在上述的试验中,我们对大三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的。结果很明显,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全的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入第三学年开始临床实践,使得学生感到实践陌生,在加上之前学习的知识已经遗忘,所以学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频频出错,再加上就业等压力无时无刻侵扰着学生,使得学生对自己能力产生了怀疑。而对大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入少量的临床实践,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将基础知识记得更加牢固,这样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十分有效。以往的教学中,总是喜欢先将全部的基础知识授予学生,然后在让其实践,但效果不佳,反而从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培训,使得学生不再将知识学死,不再将掌握基础知识作为学习的目标。而是更加重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阶段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阶段性学习能够实现基础课程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完美衔接。通过上述的实验可以得出,以往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到临床实践中,有着明显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表现在经验不足,错误频出上。同时由于此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练习,所以学生很容易将基础知识忘记或者生搬硬套,不知道灵活变通。而通过阶段性的学习,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临床实践,使得学生对实践不会感到陌生,在变学习基础知识边实践中,懂得如何应用所学,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变通。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和较长的时间来适应临床实践,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最后,阶段性学习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的情感。通过实践可以得知,没有经过阶段性学习的学生进入大三之后开始临床实践,由于缺少经验,使得错误频出,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职业产生了怀疑,对职业的情感也有所下降。而经过了阶段性学习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时,由于有了类似的经历,所以更显得从容不迫,在是将中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职业情感。

3小结

总而言之,护理学基础课程阶段性学习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增加职业情感,是提升教育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欣,康晓风,李箐等.临床阶段性学习对学生基础护理知识和职业情感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4):147-149.

[2]张欣,张颖,刘微等.对不同学习阶段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1.45(5):498-500.

[3]李丽萍,丁禾,刘玲.实习护生职业情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39-1940.

篇(2)

1.1对象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全日制护理高职2012-1班和2012-2班。两个班级均已开设《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儿科护理学》为研究阶段开设课程。

1.2方法

1.2.1依据Bloom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设计护理专业基础知识测评问卷,内容涉及《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课程。两个班级均在已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后发放问卷。发放问卷131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回收率99.24%。

1.2.2整合专业基础课程和《儿科护理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儿科护理学)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及《实验教学指导手册(教师版)》和《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

1.2.3以临床案例为蓝本,按照“新大纲”要求,设计综合型《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案例及考核标准,考核内容涉及知识领域、态度领域、技能领域、综合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六个方面。

1.2.4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材、授课学时数及授课教师方面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①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方法,即学生分组进入病房,按护理程序评估病人,收集资料,整体分析,最后制订护理措施;在无典型病例情况下学生集中观看录像或根据案例并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总结。②实验班提前1周下发《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和案例,护生仔细阅读案例并预先分组,学生10~15名/组,共4组,每组学生按照案例情境分别扮演医生、责任护士、治疗班护士、患儿家长等角色,采用高仿真儿童模拟人,并在实验中心儿科模拟病房实施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涉及医护沟通、护患沟通、护护沟通、护士礼仪、护理评估、基础护理操作和专科护理操作等。要求每位护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能自主分析、寻找和收集资料;教师2名/组,1名教师负责引导学生临床思维,1名教师负责观察和记录每位学生实验教学效果,并现场赋分。

1.2.5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和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专业基础知识测试评分、期末考核评分、实验教学考核评分采用描述,对于两个班级的基础知识测试评分与期末考核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班3次案例考核评分的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测试评分与期末考试评分情况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期专业基础课程测试的“认知领域”、“技能领域”、“态度领域”3个领域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期末考试评分与对照班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评价

本调查对《儿科护理学》“肺炎患儿护理”(第1次)、“腹泻患儿护理”(第2次)、“肾小球肾炎患儿护理”(第3次)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每次实验课3学时,共计时。结果显示第2次与第1次比较,第3次与第2次比较,6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学生对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结束后下发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下发问卷58份,回收有效问卷58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占91.38%;考核方法满意占89.66%;教师教学能力满意占93.10%。收获最大前三位依次排序: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占94.83%,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占93.10%,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91.38%,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占89.66%。

2.4教师对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对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8名实验教师和2名实验准备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00%的老师认为学生思维活跃,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强;90%的老师认为能较好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整合运用能力;80%的教师认为能强化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100%的教师认为能加强学生的沟通

3讨论

3.1改革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运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次调查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程度测评分的3个领域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值均低,分别为61.98±9.98和62.09±9.04。说明学生普遍存在对既往已经学习的专科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差,三个领域中,态度领域分值最低,分别为16.73±4.04、16.56±3.79。究其原因,目前国内许多高等护理院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但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以来是护理教育者深入探索的问题。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多附属于理论课程,实验教学学时数有限,虽然《护理学基础》课程加大学时数,但往往脱离临床,多为验证型实验,学生仅就某一个单独操作项目进行反复训练,知识分割,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主动学习兴趣不高,致知识点容易遗忘;加之,目前在应试考试的大环境下,学院、教师、学生更注重考试的结果,忽略了学习的效果,也是导致学生学过知识很快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整体护理观”,强调专业-人文-实践并重。因此,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探索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考核方法的改革,使教学-考核-运用为一体,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开展不同课程的实验项目整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以平衡的和整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技艺和谆谆教授职业价值观”。越来越多文献证明,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学生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了解解决健康的社会因素,以及实践引证医学的重要性,这些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护理教育模式的转变。专业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传统实验教学是以课程为中心的实验课程体系,强调课程自身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综合化水平较低,课程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涉及较为薄弱,难以使学生对生命现象形成综合、整体的概念,使“整体护理观”不能体现在护理实践当中。本研究以《儿科护理学》重点章节的常见小儿疾病(肺炎患儿护理、腹泻患儿护理、肾小球肾炎患儿护理)临床案例为蓝本,将《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专业基础课程实验项目有机融入到《儿科护理》实验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各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使得专业基础知识不再显得枯燥晦涩。同时还可改变目前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各自为营,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的现状。实验班3次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其评价结果显示,第2次与第1次比较,第3次与第2次比较,6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实验课程进展,学生在知识、态度、技能领域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说明学生开展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整合有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有助于创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本研究在授课前1周下发了《实验教学指导手册(学生版)》和案例,并给学生讲明教学改革的目的、意义及授课方法,学生第1次实验课程情绪高昂,表现积极踊跃,但第2次上课前,个别同学出现退缩,认为课前准备占用时间多,与考试关联性小等,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能正确理解,表现优秀。提示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将是长期不懈、艰苦卓越的工程。

3.3开展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终极产出,社会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其最终产品“人才”的使用而进行的。护理实践是一门“软技能”,诸如开放和诚实的沟通和尊重病人的个体属性。整合课程切入点是对一位病人和病人的临床问题的描述,护理教育的设计应不断转移到以成果为基础的模式上。目前对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考核方法仍停留在以闭卷理论考试,无操作能力考核,无法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本次调查显示,对照班采取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学生均易于接受;实验班采用课程整合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授课,对教师、学生的能力均是巨大挑战,但由于受“大考务”模式的影响,多选题和简答题只能对知识获得做出合理测量,但对技能和行为的培训采用卷面考核方式却难以奏效。两个班期末考试评分比较,实验班72.52±13.36,对照班74.82±14.88,无统计学差异(P>0.05)。建议需尽快建立与实验教学改革相统一的实验考核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是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3.4开展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优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的调整改革及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创新,既增强课程间综合与交叉性、应用性、技术性,又有利于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医学科学与社会需求发展的需要,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教师不再仅局限于掌握所讲授课程的知识,同时需掌握人文、社会、专业基础等多元文化的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多课程整合,可促进不同课程教师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3.5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是高等护理教育必然趋势

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知识整合、引导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儿科护理实验教学强调整体护理理念,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缺乏动手动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将《护理学基础》、《护士礼仪和美学》、《人际沟通》与《儿科护理学》按照病情进展和护理程序进行内容整合后形成的新实验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特点,侧重对护生护理核心胜任力的培养,是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4小结

篇(3)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将教材知识点融入真实情景中的教学方法,其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融入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不仅可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文章主要针对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情景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内科护理学的主要内容在于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健康问题及发展规律,通过合理的护理程序对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处理。其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并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因此是医学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情景教学法主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设置对应的情况,引导学生融入一个直观、形象、生动的情景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具体而言,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的必要性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情景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法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特点,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其次,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是其职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中职卫生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通常沟通能力较差,因此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情景教学法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互动、沟通,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课题,整个过程无形中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最后,可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也是临床专科护理的基础课程,其涉及到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伦理学等多个方面,要熟练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内容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情景教学法需要设计真实的教学场景,而在情景演示时要求学生必须查阅大量资料,实现学生基础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整个过程对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2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课前准备

内科护理学教学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并指导学生围绕案例设计教学情景,并提前将课程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其提前预习学习内容,了解情景设计的知识要点、操作技能,以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比如糖尿病、肺结核、高血压等常见疾病,可以让学生更多的结合实际案例,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此外,除了指导学生进行护理操作外,针对这些内科慢性疾病患者还要加强健康指导,因此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健康指导能力。

2.2情景设置

每周老师结合教材知识点规定1~2个病种,由学生自由分组,每组3~4人,分别针对病种进行角色扮演,包括医生、护士、患者等,学生针对病种开展情景模拟,患者要陈述相关症状,医生对其病理、体格检查等进行分析,护士则做好护理问题、化验留取、护理措施等一系列操作的情景再现。比如学习“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相关内容时,老师要强调在情景设计中突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常见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等内容,再进一步扩展至病人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指导,围绕高血压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情景设计中要突出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患者需要做的辅助检查、护理评估所需的资料、高血压患者的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等知识点。情景设置在课下排练,在课堂上以医疗小品的形式将设计的情景展现出来,注意课下的情景设置要突出疾病的特性,并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目标;护理措施要具有针对性,穿插临床护理的基础操作及专科操作,并在最后进行药物宣教及健康宣教。

2.3教学评价

课堂展示完成后,老师要组织学生对情景设计、展示过程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情景展示结果做出自我评价,再由其它小组进行讨论、补充知识点,而老师要对每个小组的情景设计效果进行点评,鼓励优点,指出展示知识点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正意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老师点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护理知识,完善其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其护理水平。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学生的情景展示过程全程记录下来,并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对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点评,鼓励正确的操作,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排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分析,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情景设计及展示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中。

3讨论

总之,内科护理学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情景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情景教学法的实施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其临床思维,以为后续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作者:刘晋艳 单位:山西省吕梁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80―01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自《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比喻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或全部。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所占课时比重大,授课时间长,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等基础课程关系密切,庞大的内容使学生难以应对。加之教学中常常过分强调重点、难点、考点等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对内科疾病基本知识框架的建立。所以,为避免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无效学习状况,教师应及时分析总结,以便更好地完成内科护理的教学。

一、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学生因素。目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医学课程内容纷繁复杂,而中职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不足,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要点、考点等,对于知识的内在联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往往过于注意一些局部细节,而忽视对疾病整体的把握。

2.教师的因素。由于内科护理学内容多,涉及众多医学基础学科,因此学生进行临床课程学习时部分基础学科内容遗忘,导致在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学习中教师往往需要帮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使得课程时间紧张,尤其是遇到学生难以理解时,教师会采取化繁为简,强调重点、考点较多,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内在联系涉及较少的做法。久而久之,加剧了学生对疾病认识的碎片化。

3.考试的导向作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服务于临床的护理人员,但是由于护士资格证的考取对学生来说是毕业后就业的“敲门砖”,对学校来说护考的过关率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所以考试成了教学的指挥棒,为达到更高的过关率,教学中更多强调考点知识,割裂了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内科护理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提高教学实效的策略

1.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选择合适案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一个完整疾病案例,往往包含着诸多信息,如患者性别、年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这些信息可透露具体内科疾病的高发人群,主要病因,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典型症状及体征,再加上对应的实验检查和影像学诊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会更加完整、系统。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全面。笔者对于疾病案例的选择大多取自临床真实的案例报告,并遵循四个原则:第一,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第二,案例应与内科护理学课程紧密结合;第三,案例应反映内科疾病的重点难点内容;第四,案例具备知识综合性。

2.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长期以来,内科护理学教学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独立讲解某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护理措施,忽略了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密切联系,使内科疾病的学习变得晦涩、枯燥,对于复杂疾病的知识学习只能用“碎片化”的模式死记硬背。为此,用PBL教学法,找出疾病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的内在联系,找出关键点,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疾病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将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重点内容相互串联起来,对疾病有了整体、全面的掌握。例如:

(1)教师在教案中首先引入疾病的基本概念:肝硬化通俗地讲是肝脏的变小、变硬。由概念引出两个关键词:变小、变硬。再引伸出讨论性问题:为什么肝脏会变小,变硬?

(2)以“肝脏变小”关键词引导学生主动联想及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并展开讨论;正常肝细胞减少、假小叶形成形态上表现为肝脏变小,其后果是导致肝细胞减少,储备功能下降。由上述关键词引申出肝功能减退的临床特点。

篇(5)

关键词:护理教育;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

近年来护理教育发展迅速,护理教育研究也日渐深入,高等护理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构建适应护理专业岗位特点,符合护理专业知识结构需要,符合高等护理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进而形成独立的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而加强教材改革与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现已成为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如何建设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和目标要求的教材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护理解剖学》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人体解剖学》是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该课程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但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缺少护理专业的专用教材,且其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护理专业的需求,未能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现有供本科护理专业用的人体解剖学教材与供其他专业用的教材并无明显差别,如国内大多数高等护理教育使用的人体解剖学教材,仍与临床专业共用由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教材;如国内部分高等护理教育使用针对护理专业编写的《人体解剖学》教材,打破了长期沿用的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教材编写模式,但大多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其内容的选取侧重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坚守基础课程的定位;如国内部分高等护理教育使用《人体结构学》教材,把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内容融合为一体,但90%以上护理学院本科生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属于两门课程,分别由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承担,教学与考核存在较多问题,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近年来高等护理教育人体解剖教学借鉴医疗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形式,部分高校将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护理应用解剖学两门课程分别开设。实践已证明这种培养模式对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切实可行的。不但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而且也为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鉴于国内高等护理教育本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结合近年来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本科护理解剖学教学经验,改革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和近几年我们开发的《护理应用解剖学》教材[1]融为一体,编写适合本科护理教育的《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势在必行。

2《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编写思路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是为学生以后临床护理服务,但临床上到底需求哪些内容?如何根据护理职业岗位需要重组《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真正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如何确定教材结构、教材形式以及编写思想上的创新点?特别是教材编写思想上的创新;如何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护理解剖学》教材的编写中?首先,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各级护理工作统计中急危重症监护病人显著上升;随着介入治疗的大量开展深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急剧增加,术后导管护理大量增加;尤其随着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专科护理操作如心内注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泪道冲洗等逐渐增多。其次,分析以上述临床护理工作调查结果设计座谈提纲,组织高年级学生、临床护理专家召开座谈会,主题贴近护理岗位来确定编写重点内容。如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定位编写教材突出全身体表标志内容;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编写教材突出表浅血管神经体表投影;为提高学生防范失误的能力编写教材突出与各种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定位、操作技术控制的解剖学知识。最后,结合对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人体解剖学教研相关文献检索分析,最终确定编写思想、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的创新,形成详实的文字材料并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最后通过课堂实践,将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用于教材内容的调整上,以编写出既能够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又能兼顾终身教育的高等学校《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

3《护理解剖学》教材编写创新

3.1思想创新

在教材编写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遵循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和为护理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必须够用理论知识的基本原则,重在基础,贴近临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人文精神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2]。

3.2内容创新

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紧贴护理岗位需要,同时保证人体解剖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凝练。内容选择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调职业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尽可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教材编写中。对与护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充分描述,如运动系统内容突出全身表面标志、易于发生骨折和损伤部位的解剖知识;如内脏学突出各系统重要脏器位置、结构功能,尤其要突出内脏插管涉及的脏器和部位;如脉管系统突出心、全身动脉主要分支、表浅动脉压迫止血点和全身浅静脉等内容;如神经系统突出周围神经重要分支、与注射和性神经损伤等有关内容。同时在护理专业工作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在各章节中尽可能渗透环境保护、人文知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对其他内容只作一般介绍。如腹腔血管和神经的分支分布、出入脏器的结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运动系统部分内容等进行删减和压缩。

3.3形式创新

在教材总体结构和表现形式上尽可能做到贴近专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3]。根据高等护理教育需要,重组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本教材是医学基础课程贴近护理专业教学的有机尝试。全书分为9章,每章前设置学习目标,主要体现大纲的基本要求,指导学生高效学习;每章内容分基础模块和护理应用模块2部分,基础模块在内容选择上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调护理专业需要,使其内容符合护理专业岗位执业标准。基础模块中“知识卡片”是护理专业知识的拓展(如学科进展、学术前沿等),体现专业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护理应用模块结合临床常用的诊疗、护理操作技术,从解剖学知识应用的角度上,研究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阐述操作的定位、局部层次结构与操作的关系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提前感受基础知识与应用的结合。在护理专业工作领域、服务人群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专业模块中尽可能渗透环境保护、人文知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每章末设置思考题,紧贴执业考试内容和题型,尽可能利用临床护理案例展现解剖学基础知识点,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4]。如第七章感觉器:上部基础模块包括第一节视器(分眼球、眼副器、眼的血管和神经)、第二节前庭蜗器(分外耳、中耳、内耳);下部护理应用模块包括泪道冲洗术、球结膜下注射术、球后注射术和咽鼓管导管吹张术共四节内容,每节内容包括应用解剖和应用要点;正文后临床护理案例如:某高校大一男生,游泳后出现双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接着出现眼皮红肿、怕光、流泪,早晨起床眼皮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就诊后医生诊断为:急性结膜炎。请运用视器相关知识指导结膜炎病人局部滴眼药水,如何滴入眼药水才能使其与结膜完全接触?滴完后常常需要自己用手指尖按压该眼内眦角处,请解释其原因?为避免急性结膜炎的传染流行,如何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编写《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将人体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即使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又使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增强学习兴趣,是解剖学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革新的一种尝试。期望这种尝试能使学生不再感到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枯燥无味,难学难记,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应用它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护理应用能力。形成人体解剖学教学与临床护理应用的零距离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充分体现《护理解剖学》教材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刘桂萍,张伟宏,吴爱群.护理应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8.

[2]张伟宏,赵秋民,刘桂萍.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的临床与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4):492-493.

[3]张伟宏,郑老须.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156-224.

篇(6)

《人体解剖学》是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该课程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但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缺少护理专业的专用教材,且其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护理专业的需求,未能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现有供本科护理专业用的人体解剖学教材与供其他专业用的教材并无明显差别,如国内大多数高等护理教育使用的人体解剖学教材,仍与临床专业共用由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教材;如国内部分高等护理教育使用针对护理专业编写的《人体解剖学》教材,打破了长期沿用的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教材编写模式,但大多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其内容的选取侧重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坚守基础课程的定位;如国内部分高等护理教育使用《人体结构学》教材,把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内容融合为一体,但90%以上护理学院本科生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属于两门课程,分别由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承担,教学与考核存在较多问题,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近年来高等护理教育人体解剖教学借鉴医疗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形式,部分高校将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护理应用解剖学两门课程分别开设。实践已证明这种培养模式对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是切实可行的。不但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临床操作技能,而且也为高等护理教育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鉴于国内高等护理教育本科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结合近年来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本科护理解剖学教学经验,改革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和近几年我们开发的《护理应用解剖学》教材融为一体,编写适合本科护理教育的《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势在必行。

2《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编写思路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是为学生以后临床护理服务,但临床上到底需求哪些内容?如何根据护理职业岗位需要重组《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真正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如何确定教材结构、教材形式以及编写思想上的创新点?特别是教材编写思想上的创新;如何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护理解剖学》教材的编写中?首先,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各级护理工作统计中急危重症监护病人显著上升;随着介入治疗的大量开展深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急剧增加,术后导管护理大量增加;尤其随着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专科护理操作如心内注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泪道冲洗等逐渐增多。其次,分析以上述临床护理工作调查结果设计座谈提纲,组织高年级学生、临床护理专家召开座谈会,主题贴近护理岗位来确定编写重点内容。如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定位编写教材突出全身体表标志内容;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编写教材突出表浅血管神经体表投影;为提高学生防范失误的能力编写教材突出与各种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定位、操作技术控制的解剖学知识。最后,结合对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人体解剖学教研相关文献检索分析,最终确定编写思想、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的创新,形成详实的文字材料并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最后通过课堂实践,将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用于教材内容的调整上,以编写出既能够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又能兼顾终身教育的高等学校《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

3《护理解剖学》教材编写创新

3.1思想创新

在教材编写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遵循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和为护理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必须够用理论知识的基本原则,重在基础,贴近临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人文精神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

3.2内容创新

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紧贴护理岗位需要,同时保证人体解剖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凝练。内容选择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调职业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尽可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教材编写中。对与护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充分描述,如运动系统内容突出全身表面标志、易于发生骨折和损伤部位的解剖知识;如内脏学突出各系统重要脏器位置、结构功能,尤其要突出内脏插管涉及的脏器和部位;如脉管系统突出心、全身动脉主要分支、表浅动脉压迫止血点和全身浅静脉等内容;如神经系统突出周围神经重要分支、与注射和性神经损伤等有关内容。同时在护理专业工作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在各章节中尽可能渗透环境保护、人文知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对其他内容只作一般介绍。如腹腔血管和神经的分支分布、出入脏器的结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运动系统部分内容等进行删减和压缩。

3.3形式创新

在教材总体结构和表现形式上尽可能做到贴近专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根据高等护理教育需要,重组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本教材是医学基础课程贴近护理专业教学的有机尝试。全书分为9章,每章前设置学习目标,主要体现大纲的基本要求,指导学生高效学习;每章内容分基础模块和护理应用模块2部分,基础模块在内容选择上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调护理专业需要,使其内容符合护理专业岗位执业标准。基础模块中“知识卡片”是护理专业知识的拓展(如学科进展、学术前沿等),体现专业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护理应用模块结合临床常用的诊疗、护理操作技术,从解剖学知识应用的角度上,研究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阐述操作的定位、局部层次结构与操作的关系以及操作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提前感受基础知识与应用的结合。在护理专业工作领域、服务人群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专业模块中尽可能渗透环境保护、人文知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每章末设置思考题,紧贴执业考试内容和题型,尽可能利用临床护理案例展现解剖学基础知识点,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能力。如第七章感觉器:上部基础模块包括第一节视器(分眼球、眼副器、眼的血管和神经)、第二节前庭蜗器(分外耳、中耳、内耳);下部护理应用模块包括泪道冲洗术、球结膜下注射术、球后注射术和咽鼓管导管吹张术共四节内容,每节内容包括应用解剖和应用要点;正文后临床护理案例如:某高校大一男生,游泳后出现双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接着出现眼皮红肿、怕光、流泪,早晨起床眼皮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就诊后医生诊断为:急性结膜炎。请运用视器相关知识指导结膜炎病人局部滴眼药水,如何滴入眼药水才能使其与结膜完全接触?滴完后常常需要自己用手指尖按压该眼内眦角处,请解释其原因?为避免急性结膜炎的传染流行,如何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篇(7)

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学依据与临床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3]。循证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自上世纪传入国内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1研究对象

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级实习本科护理人员117名,均为女性,年龄19-22岁,随机分为循证护理教学组(实验组)58名,传统教学组(对照组)59名,护理人员学历、基础课成绩等无明显差异。2研究方法所有新入科护理人员,采取集体上课形式,由科室护士长介绍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及护理流程,并强调相关疾病在护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并由有经验的护理人员演示相关护理操作。向学生全面介绍循证护理发展的历史,着重介绍我国循证护理的发展现状,强调循证护理在临床教学及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

2.1教学方法

2.1.1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实习护士入科后,2-3人分配一名有经验的带教教师,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完成,由带教教师向其介绍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相关护理问题,并演示相关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由带教教师负责讲解。

2.1.2实验组:采取循证护理教学方法

第一周确定循证问题:结合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进行分组讨论,明确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确定某类患者目前亟须解决的护理问题。例如:针对神经外科ICU患者易出现躁动,在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的失误,常常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等并发症,其护理重点应是如何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第二周循证支持:针对这些问题,由学生自行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查寻来源于全世界针对此类问题的研究领域的实证。可通过学校及医院图书馆提供的各类专业书籍和科技期刊,以及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通过检索,全面搜集现有国内外防治神经外科躁动患者并发症的临床护理研究证据、相关措施及新的理念。

第三周循证观察:针对检索出的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并做好记录,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分组对此类措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讨论所获得证据的可行性,最后根据该科实际和病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防治躁动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方案。第四周循证应用:在临床护理中,选择性的实施上述护理方案,严密观察患者变化,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和动态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护理计划。遇到问题,再次进行资料查询、制定护理方案、应用于临床及反馈情况。如此不断反复,不断提问,不断讨论,最后制定解决问题方案。

2.2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后,所有人员由科室统一负责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统一试卷,统一评分。考核成绩评价标准:理论考核满分为100分,合格≥60分;技能考核分合格与不合格。不合格者进行补考直至考核合格。

3数据处理

所有采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理论成绩比较采取成组t检验,技能考核成绩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

4结果

两组人员考核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循证护理教学组(实验组)的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对照组)。由表2可以看出,循证护理教学组(实验组)的技能考核合格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对照组)。

5讨论

躁动是神经外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常预示疾病的进展,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皮肤受损及坠床等情况,危害性较大,并缺乏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4-5]。为了培养和训练护理人员理解、应用循证护理的能力,我们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脑外科临床护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与传统护理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实践应用显示,临床护理上不仅明显减少躁动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科研、工作的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带教和护理质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护理人员对该教学方法评价良好。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循证护理教学组的成绩平均达到85分,较传统教学方法组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她们的护理实践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大幅提升,与传统教学组相比,合格率达98%。循证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其本质是基于科学实践证据,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同样也是其基本出发点。它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①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②可利用的最佳护理研究依据;③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个基本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临床护理中逐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同时以实践检验研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的观念[6]。

5.1促进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护理基础理论知识

循证护理方法需要护理科研、文献检索、医学统计、流行病学等多个基础学科之间的结合,需要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不断沟通,护理人员在解决临床护理问题过程中把各科知识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分析病案和搜索信息把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预防调护等相关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我们的研究证实,循证护理极大地促进了护理人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虞美慧等[7]研究也证实,应用循证护理教学组的理论和技能成绩优良率分别达到89.4%和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3%和60.0%。

5.2提高护理人员自我学习能力和不断获取知识

的能力循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单单要掌握基础知识,还必须要求能够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经验,并结合本科实际和患者需要,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8]。在发现问题、查找文献和对证据进行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运用多种途径获得资料。为获得更准确的证据,学生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寻求针对存在护理问题病人具体情况的护理措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循证护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图书馆、计算机和各种网络资源的能力。

5.3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

循证护理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其主体是“以学生能动性和患者需要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不断学习,不仅仅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其成为护理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循证护理是在对问题发展变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认识分析,放眼全球寻找最佳解决办法,它是一种不断分析、不断总结并不断自我修正的学习方式。

5.4促进护理人员的循证护理思维

在不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不断提高自身的判断力、观察力、理解力、科研能力,及时动态掌握最新科研结果,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更新并完善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有效地提高其及时、准确、有效地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9]。

5.5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科学化

在目前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还对循证护理很陌生。朱晶[10]等随机抽取在该院实习的3所重点大学109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仅有3人对循证护理的含义及应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占总人数的2.8%;24人对其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54人听说过但不了解其基本概念,28人对循证护理一无所知,分别占总人数的22.0%、49.5%和25.7%。循证护理是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证据,然后就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临床应用性、广泛性等做评判性评价,最后挑选出具有价值的证据。在有实证的情况下开展临床护理,逐步把临床护理工作推向科学化的道路。如神经外科ICU患者易出现躁动,从而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的发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后,极大地减少了此类并发症发生,有效地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了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