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5: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竞技体育;教练员;职业压力;压力源
中图分类号:G80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68-05
职业压力问题在国外早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而我国关于职业压力的研究迄今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特有的“本土化”理论体系。许多研究者对于职业压力问题的理解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多发生于人际服务领域,因此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教师、护理、医生和管理工作者等职业[1-2],关于教练员职业压力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忽略,相关领域研究较少涉及。通过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Elsevier Science外文期刊数据库,发现国内相关文献
甚少,国外研究也不多见。表明体育人力资源管理还未将教练员职业压力问题正式纳入研究。Maslach和Jackson(1984)[3]认为,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教练员生理和心理上的精疲力竭,最终形成职业倦怠。Dingle(2002)[4]对印地安那州田径教练员的研究显示,性别对其感知到的职业压力无显著差异。而Acosta和Carpenter(2003)[5]研究发现,女性教练员因职业压力有较高离职意愿,得出工作性质、强度在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影响下女性感知到更多的工作-家庭冲突压力。但同时Burrows(2002)[6]的研究表明,篮球教练职业压力在性别、婚姻和父母地位3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表现出结论的不一致性。我国学者顾海勇(2004)[7]认为,足球职业教练员承受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其中俱乐部方面、联赛成绩和名次、创新意识、知识水平和指挥能力是主要压力源。许欣(2007)等人[8]经调研证实收入水平高低与教练员工作-家庭冲突程度有显著性差异,积极渗溢和补偿行为对工作满意度有较强预测力。
以上关于职业压力的研究文献,对于研究和认识我国教练员职业压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然而,以往零散的教练员职业压力研究尚存在不少的缺憾及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背景:我国与西方的文化背景有着巨大差异,造成了东西方种族价值追求、伦理取向、职业压力等方面迥然相悖。因此,不能将国外的东西直接照抄照搬,而应该加强其“本土化”的研究,更加关注和加强职业压力特征在我国文化背景和组织管理模式下的研究,使以往研究成果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真正揭示我国教练员职业压力的跨文化特征。2)研究方法:从依据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看,由于知识及能力偏于一隅,其研究成果也仅是停留于局部定性的描述,或简单的数据罗列分析,缺乏深度及广度的领域拓展。3)研究类型:研究类型只是研究者主观思想观点的阐述和经验总结,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较为匮乏。4)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多为现状认识和观点陈述,侧重于表面层次的分析和探讨,特别是研究范围仅局限于工作组织和个体职业压力或职业倦怠一个单独变量上,显得比较片面单一。本研究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对山东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教练员职业压力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特征进行实证探究,以希为今后体育领域个体或组织进行压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内容和样本采集的可行性,本研究主要在山东省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泰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等59个“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主要考察基层和中层运动队教练员)随机分层抽取278名教练员为被试进行量表的测查;项目包括田径、游泳、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拳击、体操、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自行车、射击、帆船帆板、赛艇皮划艇、武术散打、武术套路、手球、射箭、跳水共21个项目。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12份,经筛查剔除其整份问卷答案成规则作答的,或一个题项选取两个及以上答案的,以及整份问卷漏答题目≥2个的,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78份。其中,男性205人,女性73人;年龄30岁以下81人,30岁~40岁109人,41岁以上88人;已婚217人,未婚61人;具有大专学历97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8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2 数据处理
运用SPSS1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竞技体育教练员职业压力总体现状分析
研究表明,有68.9%的教练员压力体验较大或压力感受很大。此数据比国内关于普通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数据略高[9-11],且明显高于国外关于竞技体育教练员压力的研究结果[12-14]。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脑卒中的10%~20%,是严重影响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地治疗措施。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神经内科2008~2013年收住的552例脑出血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可能影响IC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希望能为ICH的早期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552例均为2008~2013年入住我科的急性ICH患者,病例选择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ICH的诊断要点,均经头颅CT证实诊断。所有病人均在发病1周内入院。排除标准:外伤性脑出血、原发性蛛网下腔出血、梗塞后出血转化、病前应用抗凝药、继发于系统性疾病,如肿瘤、血液病等则排除在外。患者年龄范围18~92岁,平均年龄:(56.42±18.24)岁。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552例病人的个人生活习惯以及既往疾病史、发病临床体征、详细的体格检查资料、主要并发症,入院时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等临床检验及头颅CT影像结果。分析各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1.3 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将预后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6级。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O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l~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l%~10%:④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20%:⑥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5.O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u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构成比分析等用X2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血肿扩大与预后
294例有出血量记录者无血肿扩大248例,有血肿扩大46例。比较两组病人的预后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O.000)。有血肿扩大组预后较差。
2.2 出血部位与预后
除脑室出血20例后,将其分成幕上及幕下脑出血两组,幕上脑实质出血459人,幕下脑实质出血73人,对其总体预后进行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病人进行病死率差异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扩大均与预后明显相关。ICH部位与预后关系,该研究认为,幕下出血明显较幕上出血预后无明显差异,可能与幕下出血样本较少所致。而在病死率方面,幕下比幕上要高,可能由于幕下出血更容易影响生命中枢的缘故,尤其脑干出血的预后最差,脑干位于后颅窝,并是生命中枢的所在地,又是传导束密集集中处,其血肿易压迫中脑导水管,造成急性脑积水,脑疝形成等影响预后。同时小脑也在后颅窝,其出血也容易影响压迫到脑干,压迫导水管等,病死率极高。一般认为血肿越大,病死率越高,Nilsson等[2]发现血肿>60ml的死亡风险是60ml病死率是
总之,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扩大等因素对自发性脑出血病人的预后均有影响。对于ICH患者,应在内科常规调整血压,减轻脑水肿与颅高压。保护主要脏器功能,防治并发症的基础上选择时机手术清除血肿。使受压的神经细胞尽可能恢复,减轻出血后所致的继发性病理改变,阻断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挽救部分病人的生命,减少生存后的致残率,使其脑功能障碍限制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教育环境;知觉;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58-03
收稿日期:2013-06-17
作者简介:杜宗明(1983―),男,山东济宁人,徐州医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学环境的适应性探究”(2012JSSPITP1811)
教育环境是指在一个学校内部与“教和学”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它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客观的物质条件,也包括主观的人文条件,还包括在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际关系、物流关系、服务关系等[1]。教育环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和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密切相关。如何运用先进有效的教育手段,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已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成员,既是接受教育者,又是主动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研究表明,教育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术成就[2],而学生对教育环境的满意的知觉,能够反过来鼓励学生愉快地接受学习[3]。这提示我们,高校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自身需求、道德价值、认知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及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现有状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教育环境,更好地发展自身。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徐州医学院抽取2000名在读学生进行施测,回收问卷1931份,经严格筛选,有效问卷为1673份,有效率86.7%。其中女生993人占59.35%,男生680人占40.65%,涉及3个年级,13个专业。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翻译的英国Dundee大学开发的《教育环境评估量表》(Dundee Ready Education Environment Measure,DREEM)[4]。该量表由五个维度,包括50个单项组成,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克朗巴赫a(Cronbach’a)系数为0.93。采用likert量表的五级记分制,即“非常符合”、“符合”、“有时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五级。记分方式为:正向陈述的条目这五级相应分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如果是反向陈述的项目则反向记分。该量表第4、8、9、17、25、35、39、48、50项为反向记分题,满分250分,按得分情况划分四个等级“非常好”(201―250分)、“较好”(151―200分)、“问题很多”(100―150分)、“问题严重”(1―100分)。
(三)数据处理
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双录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从性别方面分别就学生对学习的知觉(12项),学生对教师的知觉(11项),学生对学术自我知觉(8项),学生对环境的知觉(12项)和学生的社交自我知觉(7项)五个维度进行分析与研究。
表1 不同性别医学生对教育环境知觉的各维度测量结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男女生对教育环境知觉的总体得分情况
表1显示男女生五个维度得分和教育环境总分均处于四个等级中(“非常好”、“较好”、“问题很多”、“问题严重”)的第二个等级,也就是较好这个档次。其中男生对教师的知觉低于女生,对学习的知觉高于女生,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男生对学术、环境、社交的知觉高于女生,并存在统计学差异。
(二)男女生对教育环境知觉的单项测量结果
表2显示50个单项中有17项在男女生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对学习的知觉有3项,对教师的知觉有4项,对学术的知觉有2项,对环境的知觉有4项,对社交的知觉有4项。
表2 不同性别医学生对教育环境知觉的单项测量结果
三、建议
(一)男女生对学习知觉的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在考察学生对学习知觉的单项中,男女生差异性体现在第1、7、22项上,即男生更加符合“我被鼓励参与课堂教学”;更加赞同“教师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能帮助培养我的自信心”。这说明医学院校男女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上存在差异,较多的男生能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与教师的互动程度及自我效能感方面均优于女生;而较多的女生性格羞怯,怕出丑,与教师的互动程度不及男生。此外,男生大多善于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对医学知识大多是理解记忆,学习兴趣浓厚,充满自信;而女生较多的是机械记忆,忽视知识的融会贯通,不愿动手操作,忽视联系实际,学习费力而效果不好,打击了自信心。这提示教师应对女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女生采取积极的自我暗示,指导女生注重知识的理解、迁移和想象,给女生创设特殊的医学教育情境,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女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增加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男女生对教师知觉的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在考察学生对教师知觉的单项中,男女生差异性体现在第8、9、39、50项上,均为反向记分项,即女生更加反对“教师嘲弄学生”、“教师们很专制”和“教师们上课发脾气”、“学生们激惹老师”。这说明医学院女生对教师的评价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女生从小就受社会、家庭对性别角色的教育,常常表现得温顺、安静、守纪律,努力扮演着教师喜欢的角色;而男生则易形成调皮、机智、好质疑、独立的性格特征,讨厌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一人讲台”的授课模式,讨厌被约束、控制,从而影响了主观能动性,对教师的知觉较女生低。这提示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需求,逐渐从“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三)男女生对学术知觉的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在考察学生对学术知觉的单项中,男女生差异性体现在第21、27项上,即女生更加符合“我感到已为从事我的职业做好充分准备”和“我能够记住所有我需要的知识”。这说明医学院女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优于男生,可能与多数女生勤奋、认真、细致、踏实的性格特征有关;而男生的自制力与坚持性多数不如女生,重视接受新的知识,对学前的准备、学后的总结巩固有待进一步改善。这就提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端正学习动机,指导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四)男女生对环境知觉的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在考察学生对教师知觉的单项中,男女生差异性体现在第23、30、35、49项上,即男生更加赞同“教师授课过程气氛轻松”和“学校给我很多机会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女生更加反对“学校的生活体验让我失望”、更加赞同“我感到我能随意提出我想问的问题”。这说明男生进入大学,获得更多的自由,很少受到外界的约束,社交圈子扩大,感到授课过程轻松,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培养;但同时学习任务并没有减轻,医学课程考试要求更高,处理的琐碎事情更多,对学校生活体验感到失望。女生相对于男生进入大学的转变较少,继续保持高中的良好学习习惯,努力认真,勤学好问,主动质疑,积极思考发展自我。这提示高校应该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掌握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地设定学习目标,管理自己的学习情绪,坚持学习并且定期总结反思,有效地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调节。
(五)男女生对社交知觉的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在考察学生对社交知觉的单项中,男女生差异性体现在第3、14、19、46项上,即女生更加赞同“对压力大的学生有完善的支持系统”、“我很少感到厌烦某一课程”和“我的住宿条件舒适”;男生更加赞同“我的社交生活很丰富”。这说明男生进入大学,随着社交圈子的扩大、心智逐渐成熟及特殊的社会因素,对未来的择业就业承受的压力大于女生,同时对大学教学进度安排得紧凑存在抵制情绪,对大学住宿条件要求也高于女生;较多女生进入大学就一心认真学习,服从学校的各种安排,面对现实,学习情绪较男生轻松,物质需求较男生低。这提示高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给学生创造一个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给学生提供释放压力的支持系统。
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观念、性格、智力、思维、行为等等。随着高等教育量的扩张,高等教育在其规模、高等教育观、功能、课程与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经历、学校类型与规模、领导与决策、学术标准、入学和选拔、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会发生质的变化[5]。高校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积极进行回应,为他们的个性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营造有利的氛围,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单天明,孙宝志.医学教育环境测量与高等医学教育改
革[J].医学教育,2005,(2).
[2][3]PimparyonP,RoffS,McaleerS,eta1.Educational
environment,stud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a Thai nursing school
[J].Medical Teacher,2000,(4).
[4]RoffS,McaleerS,HardenRM,eta1.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Dundee Ready Education Envir-
onment Measure (DREEM)[J].Med Teach,1997,(4).
[5]Martin 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Conference on
关键词: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26-02
2010年教育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职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予以充分重视。2010年,本课题组经辽宁省科学规划处批准成立《职业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网络成瘾对策研究》课题,本文系高职组研究部分。
一、调查量表及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量表。为准确了解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笔者自行设计了《学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调查表》,[1]该表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和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主要是调查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网络成瘾调查表采用美国彼兹堡大学编制的“网络成瘾测验”共20题,为使学生避免对“网络成瘾”一词敏感而产生误导影响真实值,将该表命名为《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2]为研究学生的社会支持及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采用兰尼(Leany)编制的交往焦虑量表。为防止“交往焦虑”一词对学生心理形成暗示,现命名为《社会交往情况测评表》。[3]同时,为了解学生孤独程度对网络的影响,采用Russell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测量表》。[4]
2.测评程序及数据处理。本次问卷调查是以班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之间,试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数据处理是依据教育统计原理,利用Excel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3.调查基本情况。高职组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9份,其中有效问卷267份。其中男生167人(62.5%),女生100人(37.5%);1年级129人,2年级83人,3年级55人;年龄小于16岁的有6人,16~18岁的有17人,大于18岁的有244人;来自城镇的有107人,来自农村的有160人。
4.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得分情况。本次测验267名中职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平均得分为41.52,标准差为12.27,中数46,众数32。学生网络成瘾测量得分近似正偏态分布。[1]
二、高职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1.高职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根据测量结果将267名学生分成IAD(得分大于65分)和非IAD(得分小于或等于65分)两组。其中IAD组有9人,平均得分为74.89分,标准差为8.50;非IAD组有258人,平均得分为40.37分,标准差为10.63。IAD组占被试总人数的3.37%,其中得分高于70(重症网络成瘾)的有5人,占被试总人数的1.87%。具体情况及分布比率见表1。
从表中可见男生网络成瘾比率高于女生,低年级新生高于在校老生,从年龄上来看小于16岁的学生网瘾比率竟高达33.33%。
将学生按性别及学生来源做独立大样的Z检验,该校中职学生网瘾得分男女性别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即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说明男生的网瘾得分普遍高于女生。但是对于学生的城乡来源不同,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学生城乡来源对于网瘾得分不存在明显影响。
2.IAD组与非IAD组网瘾得分因素差异分析。(1)高职学生IAD组与非IAD组的网瘾得分不显著因素。将参加测试的高职学生分组,运用卡方检验[5],发现学生性别、上网制约因素、学生居住地来源、上网频数以及学生自我认为网络对学习的影响等因素相对于网瘾得分均呈不显著联系。[1](2)高职学生IAD组与非IAD组的显著性因素检验。对参加测试学生的年级、每周上网时长、年龄、上网地点、周上网费用、学生对上网对生活影响的认识及学生本人手机上网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5]。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均对学生网络成瘾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学生的年龄、周上网费用以及手机上网情况呈明显显著特征,说明高职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成瘾,周上网费用高的学生容易网络成瘾,手机上网程度高的同学更容易染上网瘾。[1](3)高职学生IAD组与非IAD组上网内容差异显著性检验。将IAD组与非IAD组两组中职学生的上网内容进行比率差异分析[5],可以看出,上网内容中,下载音乐、看动漫或电影、聊天或交友、展示个性主页或空间、网络游戏、下载学习素材或软件、网络购物以及使用邮箱业务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利用网络学习一项则呈现显著差异,同时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上,存在显著差异。[1]
三、IAD组网瘾得分因素差异分析
1.高职学生IAD组网瘾得分概况。高职学生IAD组(测量网瘾得分大于65分)计9人,IAD组网瘾平均得分74.89,方差为72.25,标准差为8.50。其中网瘾得分在80以上者有3人,而得分在66~69的有3人。
2.IAD组上网内容的差异分析。对高职学生IAD组学生上网内容进行了差异分析[5],从数据看出IAD组学生在上网内容上下载音乐、聊天交友和学习或下载学习软件及邮箱等行为与网络成瘾无明显差异。而看动漫或电影、网络游戏、获取信息以及展示个性主页及空间则与网络成瘾呈极其显著差异,说明这几项网络功能是学生成瘾的主要原因。[1]
3.IAD组网瘾与非IAD组网瘾得分社会关系差异分析。根据统计量表,高职学生总样本的社会支持量表平均得分为64.78,交往量表平均得分为50.34,孤独量表平均得分为63.78。IAD组与非IAD组等情况见表2。
通过对上述三种社会关系的网瘾得分平均数做差异显著性检验[5],结果见表3。
四、高职学生网瘾影响因素
1.在高职学生IAD组与非IAD组网瘾得分因素差异分析可看出:IAD组与非IAD组学生的年龄、年级、上网对生活影响的认识程度以及上网地点、周上网费用、周上网时长对学生网络成瘾呈显著性影响。学生的年龄、手机上网程度、周上网时长,对学生的网络成瘾呈极其显著影响。学生年龄小,因此在低年级容易网络成瘾,学生对网络认识程度明显影响着网瘾程度,学生手机上网程度高更容易网络成瘾。学生周上网时间越长越容易网络成瘾;周上网所花费用越高越有可能网络成瘾;上网地点选择在网吧容易网络成瘾。男、女生性别对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无明显差异,学生的生源地与网瘾得分无关。
2.在高职学生IAD组网瘾得分因素差异分析可以看出:在IAD组中,学生使用网络功能中看动漫或电影、网络游戏及网络获取信息量以及网页个性及空间与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呈极其显著性影响。在IAD组上网内容差异分析中,IAD组学生在上网下载音乐和聊天与交友、学习或下载学习素材与软件以及邮箱业务及网络购物等均无显著差异。
3.高职学生IAD组与非IAD组网瘾得分社会关系差异分析可以得出人际关系中孤独量得分及社会支持与网瘾得分无显著差异,而交往焦虑得分与网络成瘾得分呈显著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与学生网络成瘾呈显著相关的因素有学生年龄、年级、上网对生活影响的认识程度以及上网地点、周上网费用、周上网时长、看动漫或电影、网络游戏、网络获取信息量以及网页个性及空间与学生的网络成瘾得分呈极其显著性影响。学生手机上网程度、网络游戏对学生网络成瘾呈显著性影响。
其中学生年龄及年级为客观因素,而学生存在的上网对生活影响认识程度、学生手机上网程度、看动漫或电影、网络获取信息量、网络游戏、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以及学生上网行为和习惯、学生的上网时长、上网地点及上网费用等,均可通过教育实施人为影响及干预,从而达到降低和控制学生网络成瘾程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玉学.中职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及网络成瘾对策研究――以东北工业学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论文,2009:10-48
[2]雷雳,李宏利.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73-77.
[3]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评论推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41.
[4]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5]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大学生量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
1.2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主要是结合SCL90量表,但由于SCL90量表已经是1986年的常模,以此得出的结论从理论上讲是缺乏科学性的,也是不合理的[3]。因此,我们把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其中适合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增加了量表中没有但又与当今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预测和复测剔除相关性差(相关系数<0.35)的题目,最后共保留50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涉及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10个领域。
1.3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委托各高校负责人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回收。正式调查在2004年9月1日~10月1日一个月内完成。为了考察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的调查分两个时期进行,时间间隔约1个月。
1.4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在Excel17.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方面,为了统计方便和具有可比性,我们把各因素各方面的得分均转换成百分制,选项从严重到没有得分依次增高。因此,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略)
由表1可以看出,有效问卷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大部分被访者的家庭是融洽的,有冲突的被访者约占总数的13%。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分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10个因素共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1.025%,由各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共同含义对各因素命名为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性、学业、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及其他共10个方面。对这10个方面进行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可以合并为两大重要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55.929%,其中前4个可归结为个人自身因素,后6个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之所以这样划分量表维度,是为了更突出主要矛盾,寻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质因素。表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因素负荷矩阵(略)
2.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各因素及维度进行了同质信度、复测信度、分半信度及相关系数的检验。由表3可知: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92,稳定性系数为0.597,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因素及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总分的相关(0.488)超过了0.48(P<0.001),表明该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很好,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表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的信度及其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略)
2.3调查统计结果
2.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主要在性问题和学业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这两个方面所受到的心理困扰比女生严重得多,而在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恋爱、情绪、人际关系、学校、职业和其他等方面,两者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整体上看,男女大学生主要在个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表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仅在性和学业方面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但差异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体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比医学生的大,由表可知其得分较低,而医学生则在学业方面比非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大。总的来说,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水平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由两者总分的情况可以看出。表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分类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的融洽程度息息相关。家庭融洽与家庭冲突仅在恋爱、学校和职业3个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其他7个方面,两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并且所有差异中得分高的均是家庭融洽的学生,说明家庭融洽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家庭冲突的学生。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n表示人数。
2.3.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健康状况由好到差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并且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显著,而个人自身因素则不显著。具体体现为:①大一和大二、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之间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大二的得分最高,大四最低,说明大二学生在恋爱和情绪两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年级的学生好,大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比较大。②学业方面,大一和大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学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重视。③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四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并且大一和大二之间的差异更大,大一得分最低,说明大一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要求我们应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④在学校与职业两个方面,大四得分最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年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年级之间在这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总体趋势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四学生更关注职业和所处的学校,其心理压力较大,大三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有所体现,而大二在这方面则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表7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表(略)注:*P<0.05,**P<0.001。
3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高校招生分配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都使他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4],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和教育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广州10所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有关报道,在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生[6],而到了大学,两者在整体水平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他们仅在性和学业两个方面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心理压力比女生大,这与男女自身原因有关:女生在性方面较男生难以启齿,且她们更主要地把精力用于学业,故在问卷上体现为女生的平均得分比男生高。而社会环境因素对两者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专业分类上差异并不显著。医学专业的学生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仅在性和学业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非医学生在性方面的压力比医学生大,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息息相关:医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业,在性知识这方面远比非医学生丰富,这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非医学生的性教育。而学业方面,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感到压力大,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从事的专业是人类神圣而特殊的专业,需要过硬的本领,因而学业要求相对严格,因而感到压力较大。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表6及其分析可知:家庭融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家庭冲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两者在个人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家庭融洽与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们能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创造融洽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们向着健康的心理方面成长。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大二的学生,其次为大三的学生,再次为大一的学生,最差的是大四的学生,这与王滔等的研究相符[7]。其原因可能为大二的学生通过大一一年的锻炼,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对学业和未来充满自信,暂时无就业压力,因此自我评价也较高,有较好的心理状态,故在量表上的统计得分最高。大三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其适应性更强,但由于他们已经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发展方向,有着新的困惑,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大二的学生。由表7可以看出,大三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得分比大二的低,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排在第3,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刚刚从高中走出来,一下子适应不了大学这种高度自我管理的新生活,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离家出远门,甚至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此期间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反映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便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差。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这主要与他们的就业压力有关。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竞争的激烈对大四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学校应该注重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未来新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云岗,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1.
2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3~14.
3王全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
关键词: 女研究生 主观幸福感 相关因素
1.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科教兴,则民族兴;人才兴,则国运盛。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大量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毋庸置疑,研究生作为最高层次的人才,肩负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群。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一个高层次群体,他们目前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但由于研究生人群的年龄和学习、活动方式较之大学生和其他人群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国内关于研究生的研究相对来说显得十分薄弱,尤其专门针对女研究生(硕士、博士)的研究就更少了。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女研究生作为未来女性人才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生力军,她们不仅肩负着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期待,而且承受着来自经济、学业、就业、婚恋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一系列的竞争和冲击不仅给她们带来困惑、期待和迷茫,势必还会影响她们主观幸福感的形成,从而影响她们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笔者根据调查所得出的各项数据,用统计学处理方法,对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进行分析,其目的是通过了解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际状况,探索影响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便更好地提高女研究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使之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让她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方法
2.1被试
被试取自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四所高校的研究生(硕士、博士),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500名学生,统计中剔除无效问卷52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448份(有效回收率为90%),其中女研究生被试304份,男研究生被试144份。在总的问卷中抽取出女研究生的被试,得出的有效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2.2.1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简称GWB)
该量表由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共33个题目。本研究中采用国内段建华①(1996)对该量表的修订,即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和0.8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平均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在本研究中女生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2.2.2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Campbelletal,1976,简称IoWB)②
该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总分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根据姚春生(1995)等人的资料,本量表的重测一致性为0.849(P<0.001)③。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测查的相关性为0.52,平均分为11.8。本研究中,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性为0.51,女生在幸福感指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
2.3研究程序
测试时间为30分钟左右,测试前根据指导语向被试说明注意事项,并告之该测试为匿名测试,回答的问题无所谓对错,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2.4数据处理
统计方法主要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数据的录用采用Excel,处理采用SPSS13.0。
3.研究结果
3.1女研究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主观幸福感
3.1.1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分析
对不同专业的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虽然文史专业女研究生在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幸福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三个方面略高于理工专业的女生,但二者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差异显著性水平;文史专业女研究生在情感指数方面略低于理工专业的女生,但二者差异同样没有达到统计差异显著性水平。
3.1.2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学历差异分析
对不同学历的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在总体幸福感、情感指数得分方面,女硕士研究生低于女博士研究生,二者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而在幸福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方面,硕士研究生略低于博士研究生,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3.1.3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婚姻状况的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4),在总体幸福感、幸福感指数、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方面,未婚女研究生都略低于已婚女研究生,但二者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3.1.4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生源差异分析
对不同生源地的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5),生源地在城镇的女研究生在幸福感指数、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方面要高于农村,二者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在总体幸福感得分上,二者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
3.1.5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对是否独生子女的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6),在总体幸福感、幸福感指数、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方面,是独生子女的女研究生都略低于非独生子女研究生,但二者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4.分析与讨论
4.1人口统计变量学与主观幸福感的分析
人口统计变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通常研究的方面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等变量。在本研究中,主要考察了专业、婚姻、生源所在地及是否独生子女四个人口统计变量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
就专业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还发现,无论在总体幸福感、幸福感指数、情感指数还是生活满意度方面,文史专业和理工专业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不同专业的女研究生幸福感水平大致相当。这可能是因为在研究生阶段,不管什么专业都不可避免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论文压力、人际压力、工作压力及情感等问题,都要面对自己各种问题并着力解决,因此主观幸福感及情感指数在专业类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婚姻生活往往被人们视为幸福感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研究者就婚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④上世纪70年代,Campell等人甚至将婚姻和家庭视为预测美国人主观幸福感的15个因素中最主要的两个。Brown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由于配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我国台湾学者陈洛采用自编的幸福感量表和生活满意感量表研究发现,仅仅是在家庭和工作满意感方面,有婚姻生活者得分明显高于无婚姻生活者,在幸福感上两组得分差异不显著。邢占军、金瑜⑤研究发现,从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居民无婚姻生活者比有婚姻生活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许多已婚人士自己的婚姻质量评价不高。梅锦荣等人的研究指出,中国社会强调家庭取向,夫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因此已婚的幸福感比未婚的要高。但是,本研究发现,在总体幸福感、幸福感指数、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方面,未婚女研究生都略低于已婚女研究生,二者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虽然这一结论与已有的一些结论有部分的相似之处,但遗憾的是,本研究中这一结论很难说是可靠的,因为从调查对象来看,未婚人数有284人,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93.4%,已婚人数有20人,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6.6%,两组人数之间差异如此之大,很难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要想真正了解婚姻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就应该扩大已婚对象的数量,遗憾的是限于研究的时间短暂以及这类研究对象不容易选取,本研究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目的。
关于生源所在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在幸福感指数、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方面,城乡研究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生源地在城镇的女研究生幸福感明显高于农村。这可能是城市和农村这两个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某些差别的反映。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存在着一定的争论,一些学者发现,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他们认为,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与地位等,因而主观幸福感较高;而另有研究表明,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的影响就很小了。我们的研究显然间接支持前一种观点,一般来说,来自城镇的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比来自农村的要好,这反映到主观幸福感中就是来自城镇的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些。同时,城乡差异可能也与来自城镇的女生在社交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强于来自农村的女生有关。
关于是否独生子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国内外很少有人涉及。一般认为,独生子女会得到更多的来自父母的爱和关心,遇到困难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帮助,他们的幸福感水平应该更高些。但是本研究发现,在总体幸福感、幸福感指数、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方面,是独生子女的女研究生都略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女研究生,二者差异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这就意味着是否独生子女对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这可能与本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关,本研究的对象是女研究生,她们经历多年的求学生涯,独立生活能力都比较强,有独立获取更多社会支持的能力,在家庭中,非独生子女完全可以通过获取兄弟姐妹或他人的支持来弥补父母缺少的帮助,从而获得高的主观幸福感,因此是否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可以理解了。
5.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女研究生在学历、生源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专业、婚姻和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注释:
①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1.
②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增订版),1999.
③姚春生等.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及有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
①Scott Huebner.Manual for the Multidimensional Stueents’Life Satisfaction Scale[J].Version,2001.
②邢占军,金瑜.城市居民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6).
参考文献:
[1]陈瑛.人生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5.
[4]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
[5]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增订版).
[6]姚春生等.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及有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
关键词:高校档案;认知;问卷调查;SPSS
1 问题提出
高校档案是高校在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是学校活动的真实记录[1]。高校档案随着学校的建立而产生,随着学校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积累,成为学校发展的历史凭证,详细真实地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历史全貌。高校档案这一原生特性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
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档案工作目前面临着几种状况:①高校档案馆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档案馆往往是一个非独立型机构,更多强调服务职能,而有意识地淡化了档案馆的行政管理地位,导致档案馆难以承担对全校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责,失去了对学校各立卷部门的归档工作的控制[2]。②高校档案馆服务机制不完善、功能不够拓展。虽然,大多数高校档案室建成了档案馆,但原来综合档案室的管理体制、服务理念仍有很深影响,在管理制度、服务机制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使档案馆的形象与现今信息化时代不相吻合,也与档案工作“从档案的开放到档案馆的开放”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3]。③档案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步伐相对滞后。高校档案馆在人事制度上还流于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行政管理痕迹,从业人员平均业务水平不高,专职档案人员大都是“半路出家”,一些档案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
高校档案工作要破解发展难题,首先,必须扩大影响力。要通过宣传教育,特别是通过提供档案开发和服务,不仅使高校档案工作广为人知,更要使人乐于了解并接受。只有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切实了解,并且享受到了档案服务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切实从档案服务中获得了认知或现实的便利和满足,才能真正体现高校档案工作的价值,进而求得发展。
2 高校档案工作认知量表的编制
综合高校档案工作特征和性质及相关理论研究,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1分表示“非常赞同”,2分表示“赞同”,3分表示“中立”,4分表示“反对”,5分表示“强烈反对”,分数越低认知程度越高。从六个维度(分别为:档案工作的地位、档案工作的基本知识、高校档案功能、档案开发利用、加强档案工作措施和档案工作的认同度),每个维度由4或5个题项组成。
采用SPSS对该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发现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12,可靠性较高;进行主成分分析,剔除第二维度和第三维度的个别题项之后,KMO值为0.1832,Bartlett球形检验的值达到显著水平 (p < 0.001),共得到 6个特征根> 1的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2.375%,每个题项的负载系数均大于0.35,见表1,结构效度良好,适合进行调查研究。
3 调查结果
3.1 取样。本研究随机选取漳州师范学院的教职员工及学生共449名,具体分布如表2。
3.2 教师和学生对高校档案工作的认知度差异分析
从总体上看,如图1,在五点量表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高校档案工作的认知程度还不深,基本都处于赞同和中立之间,总体认知程度中等稍微偏好。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档案工作的地位和加强档案工作措施两个维度上,教师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学生,p<0.001,如表3。
3.3 对高校档案工作认知的性别差异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在功能、开发利用、加强工作措施和认同度维度上,男生的认知度均高于女生;而对教师进行性别差异分析之后,发现各维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3.4 学生对高校档案工作认知的年级差异分析
对档案工作的地位、开发利用和认同度的认识上,大学二年级的认知度均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而对于高校档案的基本知识的认识上,则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高于其他两个年级。
3.5 不同职称教师对高校档案工作认知差异分析
从表6可知,除了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对高校档案工作基本知识的认识上高于副高、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外,其他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6 不同工作性质教师对高校档案工作认知度的差异分析
从表7可知,除了在对高校档案工作功能的认识上,教学研究系列的教师高于行政系列的教师外,其他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4 分析与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我们对高校师生在高校档案工作认知程度上有了较为全面和科学的判断。高校师生对学校档案工作认知程度总体不强,基本都处于赞同和中立之间;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对档案的功能认知度总体高于从事行政工作的教师;教师总体认识度高于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总体认识度高于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高校档案工作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表明较多接触和利用档案会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知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档案工作游离于教学科研之外,档案工作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致使高校档案工作呈现出三个“公”多“私”少现象,即:档案材料“公”多“私”少、档案服务“公”多“私”少和档案宣传“公”多“私”少,严重影响了高校师生对档案工作的了解和认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