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8 17:25: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风控管理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风控管理方法

篇(1)

一、企业内控管理简介

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包括很多方面, 它的完善和落实程度, 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运作。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 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如风险评估的管理、监督检查的管理等。

在企业的管理内容中, 内控管理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财务核算的准确率、增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帮助企业在应对外在环境变化时做出最为正确的决定, 同时也保障了企业资金的安全, 让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其次, 企业的内控管理是把责任和工作细化到每一个人, 这样的细化可以带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更好地完成公司的目标, 有利于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的内控管理对企业的资金也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货币资金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根本, 内控管理就是要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企业这样才可以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 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二、现今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不足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企业的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这两方面工作都还存在很多问题。

1 . 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对加强内控管理的主动性不强。企业的内控管理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自身的某些不当行为。内控管理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对内控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其次在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中, 必定会有一些资金的投入, 这些都要企业自己去承担, 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因为没有加强内控管理, 才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存在, 企业往往也只看到眼前利益, 从而忽视内控管理这部分工作。

(2) 企业领导思想观念的偏差。在现今的很多企业, 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思想都出现了偏差, 大多都只注重眼前利益, 这会导致企业在危机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企业管理人员如果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 就会意识到内控管理对预防财务风险的重要意义,企业才能长期健康地发展。有的企业管理者甚至认为内控管理是对员工和工作的一种束缚, 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思想上的偏差在对内控管理的工作中就会体现出来, 这样的思想也使得内控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地完成。

(3) 内控管理的分工不具有独立性。内控管理是企业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所有的内部人员都是内控的执行人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要避免不相容岗位由一人或同一部门担任, 管理者在制定内控管理条例时, 要综合考虑, 合理分析, 避免利益矛盾。据了解, 现今某些企业只由财务部门来负责企业的内控管理, 这就导致各项管理条例不落实, 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给公司的财务带来危机。为了避免这些现象发生, 公司要采取科学性的管理方法,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学习先进经验, 结合公司运营实际综合考虑, 充分发挥各部门监督权力, 促进企业发展。反之一旦内控管理出现问题, 不仅仅在财务上出现漏洞, 还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危害。

(4) 企业的风险意识薄弱。现今有些企业的风险意识都较为薄弱, 没有及时关注现代经济的发展动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任何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这就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 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到内控管理对财务风险预防的重要性。企业还可以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的培养, 让员工对外部风险和周边环境具备一定的敏感度, 这就可以尽量减少企业在危机中的损失。

2. 企业中的财务问题

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是造成企业财务问题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外部环境的原因包括金融危机、政治以及法律环境变化、国家政策等。内部经营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盲目投资导致资金不足。某些企业急功近利, 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所以进行盲目的扩张, 想通过扩大规模来抵御风险,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实际, 进行合理的分析, 才能得到发展, 避免财务危机。

(2) 缺乏合理的筹资。现在一些企业都采用筹资来进行扩建, 以便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筹资之前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 选用了不恰当的筹资组合, 这样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

(3) 内控管理不善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有效的内控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反之则会使财务风险越来越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 执行者和检验者的不独立, 导致内控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好的影响。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预防有着密切的关系, 要增强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并在危机环境中稳定地发展, 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三、加强企业内控管理,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1 . 加强企业的环境控制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控管理的核心部分, 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公司发展的环境十分重要。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 公司要制定预算方案, 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

2. 提高对风险评估工作的管理力度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会遇见很多问题, 企业应该重视风险评估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企业要及时地收集世界经济和国家政策这方面的信息, 随时做好迎接危机的准备。

3. 加强控制工作的管理

内控制度的制定是管理工作开展的一大前提, 如何让内控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 主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和对财务工作进行检验。对会计人员进行实时监督, 对其财务工作采取不定时的抽查, 同时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

篇(2)

 

关键词:资贷危机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房地产市场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债”大量逾期违约引发全面性的信用危机。特别是2008年,随着华尔街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将危机推向了,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时期。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我国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就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而言,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与问题。

1.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市场成熟度低,业务种类不够丰富,这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重贷款客户的开发,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2.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

3.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注重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缺少必要的量化分析,导致在对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不精确,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存在较大缺陷。

4.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5.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

6.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7.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对市场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外购了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使得所引进的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关键要在银行内部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技术等方面也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吸收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要求不但重视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的管理,而且要全面考虑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的管理,并逐步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经营绩效考核等业务管理的全过程。银行不能一味追求资产规模扩张和短期赢利增加,而需要将各种风险价值计算在内,将当期收益扣除经计量的预期损失,据以推测各种收益率,促进长期持续赢利能力的增强。

2.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3.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要重视计量方法的引入和使用。我国商业银行要紧跟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步伐,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计量方法。

4.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

5.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或开发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积极引进或开发基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篇(4)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同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为了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银监会适当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农业银行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以谋取更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份额,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相继挂牌开业,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陆续成立,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村信用社全面占领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二)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正沿着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由“深化改革试点”阶段全面进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加快了向现代化金融机构迈进的步伐。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就必须坚持深化改革的道路不动摇,勇于破除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树立市场化经营的现代金融管理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现代金融管理体系。

(三)金融监管力度明显加大。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中坚金融力量,为了保证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不断提高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标准,逐步向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看齐,以促进农村信用社切实提高自身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不仅是农村信用社求生存求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适应外部监管,贯彻深化改革,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根本要求。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企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发展至上的管理原则。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严峻挑战,为此,农村信用社必须牢牢坚持发展至上,逐步解决在管理机制上和管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以信用社发展为基本目标,将其作为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当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时,我们要判断它是否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包袱重、不良资产多等难题,不加快发展就没有出路。发展是我们的生存之道。通过优化发展增量,使之处于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就可能获得空间,逐步消化历史包袱。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在省联社的正确领导下,农信社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原来很多岌岌可危、一触即发的重大风险,由于加快发展得到了遏制,实现了平稳着陆。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巴塞尔资本协议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复杂。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II第三稿)。新协议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就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而言,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阐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内容远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归纳的三大支柱要丰富得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传统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核心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金融服务,是典型意义上的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由于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其业务已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而是多元的综合的业务。因此,商业银行的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核心功能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基本任务是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随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以利率风险为主要风险的市场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要的风险,使商业银行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出,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

(三)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仅考察银行是否符合最低资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协议提出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突出了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包括更具前瞻性的新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都落后于复杂程度化高银行不断变化的风险轮廓,特别考虑到这些银行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业务机遇。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对第二支柱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建模是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尽管风险是否能够通过模型计量精确计算存在争议,但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符合监管当局要求的内部模型计量的风险敏感性强,资本消耗小。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与问题。

(一)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市场成熟度低,业务种类不够丰富,这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重贷款客户的开发,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注重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缺少必要的量化分析,导致在对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不精确,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存在较大缺陷。

(四)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五)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六)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七)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对市场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外购了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使得所引进的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资金管理;筹资;融资;内控管理;评估

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需要重视资金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融资难问题是民营企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再加之民营企业缺乏科学的内控管理体系和经济效益评估方法,因此资金使用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因此民营企业要全面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促进其自身的更快更好发展。

1民营企业资金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民营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通过强化资金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率。在民营企业管理工作中,资金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因此需要重视资金的利用率和使用率,有效地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财务部门通过科学的预算方式来强化各项资金的审核,避免资金随意使用和被挪用。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实际资金使用过程中,要与自身的经营情况相结合,合理对资金使用进行规划,并重视对各投资项目的审核,确保投资项目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结合风险评估,以此来保证实现资金利益的最大化,确保民营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

2民营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筹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

目前民营企业以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作为主要融资方式,在实际企业融资过程中对于企业资质和融资成本方面都具有相应的要求,这也使民营企业融资时选择机会不多,而且需要承担较高的成本。民营企业发展资金多来自投资者的投资,但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数量有限。金融机构贷款设置了限制性条款,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给其的贷款数量较少。虽然非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给民营企业相应的资金,但非金融机构规模有限,具有较强的盈利性,能够提供给民营企业的资金也有限,成本相对较高。

2.2经营变化快,资金需求预测不准确

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各项经营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做好资金预测和计划十分必要。但民营企业经营十分灵活,业务也不稳定,往往正常经营也会随着外部市场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必然也会对内部经营和管理带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资金也存在不可预测性,无法准确预测资金需求,这也导致企业融资难度增加,从而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3缺乏完善的内控体系,资金管理风险较大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而且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实际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并要覆盖全业务流程。民营企业一般组织规模较小,灵活机动,组织架构设计也较为简单,对于部门、岗位之间的制衡较少考虑,这样虽然业务开展效率较高,成本低,但同时也对企业资金管理带来较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决策具有独断性,易出现筹资规模、筹资时间和筹资渠道选择等不匹配的情况,极易引发债务危机。同时在投资决策方面没有健全的决策机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严重时还会导致巨额亏损。另外,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也会出现资金冗余问题,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4资金运用缺乏效益评估机制

民营企业在实际资金管理工作中,要保证资金能够维持当前生产经营需求外,还要积极寻求新项目,以此来壮大企业规模。但新项目投资价值评估难度较大,需要专业团队及对市场的敏锐度。但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通常情况下经营活动都由经营者个人进行决策,这也导致经营决策存在主观臆断,一旦决策失误,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这就迫切需要民营企业构建一套科学的投资资金评估体系。

3民营企业资金管理的优化途径

3.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降低企业资金风险

民营企业在资金管理工作中要构建集中管理体系,科学对资金进行安排和规划,并与银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降低银行资金的风险。加强对流动资金的分析和预算,针对每一笔流动资金的使用都要严格审批,确保实现资金的合理使用。另外,民营企业在资金管理工作中要重视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通过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来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以此来降低企业资金风险。

3.2科学预测,采用弹性的资金管理计划

在民营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中,宜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针对不同情形来匹配相应的资金需求和管理方案。针对方案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提前进行考虑,合理利用有利因素,尽可能地排除不利因素,并提前做好应对预案,编制出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弹性资金管理计划。同时还要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来随时对资金管理计划进行调整,使其保持前瞻性、全局性和长远性,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3.3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改善内部经营管理

民营企业在资金管理工作中,需要重视内控管理体制的建设,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需要积极转变当前民营企业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基于自身特征来构建与管理部门相契合的内部控制体系,针对财务报告中重大错报进行防止和纠正,针对资金安全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以此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而且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其是对原有管理方法的进一步优化,可以有效地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积极促进民营企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3.4保证资金合理分配,提高资金利用率

由于民营企业在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民营企业内部资金十分有限,这就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方式来实现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具体要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来合理匹配资金,保证资金分配结构的科学性,确保实现资金利益的最大化。另外,在民营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各类账款的及时收回,同时还要针对采购资金进行专项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针对生产项目资金也要加大管控力度,有效地避免资金利用率低的情况,提高资金利用率,实现对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

3.5建立评估和激励体系,促进资金管理体系的健康发展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评估和激励机制,从而为民营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投资方案可行性的研究,针对投资项目开展科学的评价,遵循谨慎性原则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降低民营企业资金风险。同时还要合理评估筹资方案,并通过建立多种方案,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针对不同方案进行评分,以此来择优选择最为适宜的筹资方案。在资金管理工作中,还要重视投资后的管理工作,针对投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价,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通过构建激励机制,针对资金流向回报率高的业务给予相应的鼓励,促进资金的周转,以此来促进企业资金管理体系的健康发展。

4结论

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较为关键的要素,在当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资金管理,通过采取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以此来提高民营企业资金利用率,为民营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助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苏波.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7(20).

篇(7)

关键词:金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6日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为了提高其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运用适合自身情况的自我调节和约束的控制系统和方法,主动规避风险,实现持续发展的过程,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现代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金融企业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内控管理起到刹车系统的作用。千变万化的经济环境好像错综复杂的路况,尤其是做大做强的公司,更必须有良好的刹车系统才能保证稳健高速的行驶,否则越大超强发生风险的可能就越大。

我国央行制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规定,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因而,可以结合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内部控制定义为金融企业的管理层为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和防范经营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等管理方面的目标、措施和方法、程序的总称,是金融企业的自律行为。

二、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自从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我国第一个有关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行政法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指导原则》以来,我国监管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不少有关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来指导、规范和监管金融企业的内容控制实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内控环境尚不理想,内控意识薄弱。从金融企业宏观层面来看,内控组织架构不够完善,内控机制运作低效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偏低,这进而影响到微观层面金融企业员工的内控意识不足,缺乏金融风险防范理念,执行和贯彻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力度不够等。

(二)内控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不够完备。金融业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和交流系统,在市场风险和业务风险等方面信息交流缺乏,不能有效地把业界信息反馈到金融企业管理层。同时,金融企业各级管理层之间也存在信息交流与反馈不充分的问题,总行同各分支机构之间信息系统建设的差距也导致了相关信息交流的缺失,增加了金融企业的风险。

(三)欠缺有效的内控监督机制。在目前的政策法规中仍然缺乏对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指导,从金融企业内部来看,内控部门的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内部控制方面的相关测试程序不受重视,内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分析形成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

形成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金融企业内控文化尚未得到真正的建立,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没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大部分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四)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长期以来,很少金融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考察。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制约机制,约束性不强。

四、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及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和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银行会计是实现银行业务的重要环节,相对于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而言,会计控制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就会计控制本身而言,它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体的控制环境相关,因此要充分发挥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系统,这一系统涵盖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建立既能防范风险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各项会计内控制度和程序;其次,要保证有称职的人去执行内控制度和程序;再者,要建立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体系;第四,要有科学的会计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这几个方面必须相辅相成协调动作,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才能使内部会计控制真正发挥效用。根据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对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及风防范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内部控制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

(二)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完善董事会工作机制,控制决策风险。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当然也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目标。在优化董事会的前提下,建立比较有效的决策机制,完善董事会工作机制,主要是:①请专家进董事会,帮助董事会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②建立有效的决策咨询机构;③建立重大决策委员会制度等等。

2、加强以监事会为中心的监控体系建设。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成。监事会的监督权是法定的,代表全体股东来行使,监事会既独立于董事会又独立于经理层。监事会有较广的职权范围,发挥好监事会的职责,在科学的监事会运作机制下完成的使命,提高公司法人运行的质量。

3、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

4、培育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文化。要使金融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努力发现问题和风险,并积极参加内部控制,使金融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和文化。一个高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对风险很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在企业所有员工的言语和行为中。

(三)建立健全风险识别、鉴定和评估体系

1、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

2、应用以风险价值(VAR)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来进行日常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

3、要及时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况,适时修改有关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四)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操作系统,建立业务经营管理的“三道监控防线”

第一道防线:业务一线岗位实行双人、双职、双责操作,对于因业务需要而单人单岗处理业务的,必须有后续监督机制。

第二道防线:以各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为主。

第三道防线:内部监督部门对各部门、各岗位、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使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管理流程相匹配。

五、结论

内部控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追求规范经营下的最大利润。内控管理的首要目的是防范风险,进行有效风险控制,常言说:“善正者正于始、能禁者禁于微”。发现隐患比解决隐患更重要。加强和完善我国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研究内部控制,对于改善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孟斌.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加强对策.财会研究,2009.4.

[2]李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包装工业,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