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8 17:25: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1)

论文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职高的学生是屡次考试中成绩上的失败者,心理上的颓废者。失败再不可能是他们的“成功之母”,多次失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学习缺乏最起码的信心,对考试更是充满着畏惧。如何让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每一个职高老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1 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审美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美感教育,内容广泛,它包括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都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语文文学艺术是美的聚合物,语文教学本身也包含了美感教育,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增强学生对语文美感教育特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探究语文美感教育的特性及针对这些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应作的相应的调节。尤其在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地位更为凸显,加强语文美感教育,正是适应了当前语文课改的精神内容核心。我们相信语文美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因为它牢固地立足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职业中学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应强调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戴望舒的《雨巷》中的第一段:

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职业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转贴于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职业中学语文第一册的《山的那一边》,内容是通过对大山的思考,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职业中学语文第六册中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这篇短论宣传科学中的美;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美丽的一面,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职业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雷雨》、《窦娥冤》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相长”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5 结语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实践证明,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职高语文疏离生活的教学现状及反思[J].科学咨询,2010(2).

[2] 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 由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10).

[4] 浅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9).

[5]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看语文的本质,2007(5).

[6]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2008(7).

[7] 经济类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2009(3).

[8] 找回书声琅琅的课堂——关于中职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09(6).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兴趣;美育

新时期,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备自我发展完善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审美教育,教师应当结合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语文的辞文之美、思想之美、气骨之美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塑造和完善人格品质的目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视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积极主动完成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己对于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及学习结果评价的掌控和影响力。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质疑和挑战,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受到更多关注。教育界普遍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应当是建立在学习者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并能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是时展的需要,是学生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需要,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美”的特质,以语文之“美”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二、初中语文之“美”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师不仅是在教授一种语言文字,同时还是在向学生传达给一种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语文教学中丰富多样的文辞言语、深厚真纯的思想情感和刚劲有力的品格气骨,都是富于艺术美学气息的美育材料。

1.语言形式美

汉语是外在形式极富美感的语言文字种类。铿锵朗然的音节音韵、生动形象的框架结构和蕴涵丰富的文化积淀,使语文通身洋溢着美的光彩。当教师与学生共同吟咏诵读、认真阅读、细细品味,引导学生从感性和直觉的层面上,从整体和形象上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和形象之美,体会文章于方寸纸上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和,学生自然乐于去主动体验和积累语文材料。

2.思想情感美

中学语文课本选录了大量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美文佳作,其间蕴含了真挚的人类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体现着语文思想情感之美。描绘质朴父爱的《背影》、彰显知己之义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现悲悯情怀的《石壕吏》,颂扬国际主义精神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感受这些浓厚的思想情感之美,并以此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观照,这既是一种美的欣赏过程,又是一次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默化教育。

3.品格气骨美

中华民族历经千载,于苦难中成长,在坚韧中勃发。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始终保有着一种风格气骨之美。《观沧海》中所凸显的慷慨豪迈、《木兰诗》中所描绘的勇敢与淳朴、《狼》中所表现出的智慧与抗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闪耀的淡然自适,……,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品格和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激发起学生内心对美的向往。

三、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具体策略

语文教学之美,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由部分及整体,教师负有将其层层铺开、环环解扣,呈现于学生面前,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积累的重要责任。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激发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热情。

1.以语文之美丰富知识

语文兼具内外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语文的形式美,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美词美句、好文佳作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乐于积累,并于积累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夯实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基础。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建一个语言资料库,根据人、景、物或是文言文、诗词、现代文等不同分类标准,累积语文材料。语言资料库的权限是半开放的,采取教师监督、学习小组自主录入的方式进行资料完善和维护。学生可以自由阅览和使用语料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搜集、甄别、评价和汇总语料等自主学习行为,充分提高自身的语言学习能力。

2.以语文之美滋润心灵

语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心灵的重要材料。教师应当尝试从情感上激励和调动学生,促使学生与教师、课堂教学、文本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巨大的情感震撼,提高学生体验和感悟情感的能力,使其在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或爱或憎、或悲或喜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心灵的洗涤与净化,体味到审美的愉悦之感。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由此积极情感体验层面进入主动理性思考层次,使其最终成长为一个乐于感知、善于思考的人。

3.以语文之美塑造人格

构建并完善学生人格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的生活圈狭小、生活阅历不多、人生经验不足,这对于他们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都是不利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借助教学中所塑造的人格形象、所展现的是非善恶、所崇尚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甄别和选择,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当学生有一颗向往“真、善、美”的心灵、有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必然就会积极主动开始自我人格的塑造与构建。

四、结语

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社会教育,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审美教育,是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现代人的教育学科。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美学特质,寻找美育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以语文之美来吸引学生、陶冶学生、感召学生、教育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依据美的法则“情动而辞发”的结晶,集中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的客观美。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一样,是语文教学本身所决定的不可推脱的任务,而教材本身也为审美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审美教育和语文教育互为依存、不可分割,表现得尤为突出。

语文教学应根据不同文体,从不同审美角度和不同审美层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味、品评、理解,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使学生从表层对美的感知以致达到领悟理解,从而使学生在艺术审美层次上理解课文,既深化了审美教育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利于调整教学情绪和学习心理

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学艺术、育人艺术,也是情感艺术。

(1)语文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步进行,能诱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探索语文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和热情,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产生了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这是心理学中的“意志行为”的范畴;依据心理学原理,任何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而意志动机则是由理性认识因素和非理性情感因素构成的。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往往与特定的情感密切相关,而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学过程实际是情感教育的过程,就审美教育本身而言它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精神活动。

(2)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能够使教和学双方沟通心理意向,产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密切师生关系,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愉悦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心理情感上的沟通。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实现情感沟通的主导者,教师取信于学生是实现双方情感沟通的重要条件,学生由于对教师有感情,而对他所传授的知识道理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教师依照着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规范来自觉地启发和塑造学生对美的感应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审美精神活动以最短程接近目标。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凡是教师以全身心审美感情投入讲解的课,学生就学得积极、学得扎实。这主要取决于师生双方对知识美感的沟通和交流。师生双方萌发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情感又反转过来强化师生双方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产生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3)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发展,产生发现和识别真理的美感。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遵照“美”的法则去探索“真”的知识。“真”和“美”的联系在语文教育中处处可见,如文章中谋篇布局的技巧、意境的深远、人物的形象美、语言的生动准确等,学习时,学生产生审美感,在心灵净化时精神得到满足,既提高美感能力,又增强对生活中是非、善恶的判断力,这些能力的增强也相应的影响和促进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真”与 “假”分辨,并能提高运用“美”去鉴别真的能力。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纵观全套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璀璨的世界,每篇课文都闪烁着美的光彩,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现了美的各种形态;所以,语文教师要用美学观点把这些美的人、景、事、物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美育时,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从中晓理悟道,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篇(4)

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识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训练、培养和提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语文基础差,这反映为相应层级的语文基本要求较多学生尚未达到,学生的基本识字量不多,学习没有动力;2.学习失去主动性,一些学生书写无章法,字迹潦草,让人认读很困难,语文教师普遍侧重应试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对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文学艺术的欣赏却普遍重视不够;3.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失去德育的光彩和美育的魅力,一些学生在朗读时仍然掺进或多或少的方言音。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结果学生的某些应试技巧提高了,但语文素质和能力却下降了。4.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存在较多问题,而且问题都比较严重。学生抓不住要点、重点、结构点,说话能力很成问题,语无伦次,语病较多,中心散漫,要点不突出,词不达意,口头语和语气助词过多,这是应试教育扭曲语文本体带来的负面效应;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学生多数抓不住要点、中心,理不清文章的结构、顺序,搞不懂关键句、重点段的意思,缺乏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作文能力差,如不讲章法,病句不少,错字较多,文句不通,意思不明,偏题跑题,文味寡淡,趣味不高,立意不深;语文积累少,学生的知识面很狭窄,多局限于所学的语文课本,对课文之外少有涉及,能背诵的文章少,即使是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学生多记得不牢,多数只能回忆起一些零碎的片段。这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思维灵活性差,单向思维多,思维局限性很大,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语文教学。5.语文学习习惯不好,较多学生尚没有养成默读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正确书写的习惯和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不少学生不喜欢语文,大多数学生只习惯利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而不善于发挥大脑的思维能力。这样,天长日久,势必磨灭创新意识,窒息智慧火花,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中学语文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64-01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看清面临的一些问题,具体说来主要是“四个偏重”。

一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教师讲课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教学环节机械重复,从注音、解词、分段,到归纳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特点、巩固练习方法单一,过度程式化。

二是偏重抓考分,而忽视学生的语文兴趣和习惯培养。从预习测试到课课自测,从单元考试到期中期末,从学校竞赛考试到统考调查,考试的次数仍然应接不暇,学生长期处在应付测查的过程中,体验不到语文的乐趣,更谈不到自学习惯的养成。

三是偏重课文内容的教学,而忽视课外语文的拓展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学习受到局限,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发展。

四是“双基”中偏重基础知识,而忽略基本能力的训练。授完课以后,各种练习资料都要看,首先是同步练习,然后是单元自测,接着是各种资料。教师授完了课,学生仍不理解课文的主体结构,不理解文章思路,甚至仍然不能比较熟练地解答课后的思考题,其结果是“小学而大遗”。

二、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策略

根据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状况,笔者认为,要实施素质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树立“三个观念”。

(一)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面,全面性是其中之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反映到教学上,既要注重课程的宏观设置,又要注重语文学科微观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要求中学语文教育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贯穿两条线:一条线是主线。主线教学目标具有学科个性特点,如培养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另一条线副线。副线教学目标具有学科的共性特点,如德育、美育、心理教育、健体教育等。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应以主线来贯穿,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副线的有机渗透。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往往形成“教”和“学”的对立。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人的教育,而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念反映在语文教学上,就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个教学结构要具有“三主”“三自”的特点。“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这是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语文训练是“主线”。离开语言训练这条主线,主导、主体作用的发挥就会偏离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保证课堂内外的训练时间,并坚持以练为主。“三自”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要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

(三)要转变考试观念,积极探索高考试题命题新思路,树立提高效率的观念

篇(6)

近十年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政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二)研究内容有待拓展很多研究仍没有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目标上,此外研究主体大多在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高考的指挥棒更加显性化。虽然强调“一纲多本”,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学篇目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审美体验了。

(三)研究体系有待整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理论建构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有些理论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我们的研究应该突破理论——实践单线条的体系上,整合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三维体系。四、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展望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对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些许展望:

1.加强对阅读审美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语文阅读审美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是指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进行课内评价,当然要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课外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外定期参加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鉴赏水平、阅读兴趣进行评价。

2.加强教师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督促教师自觉形成审美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教学对教参的依赖,改变讲解式被动阅读方式,教师主动实践审美体验变被动阅读为创造性、主动性阅读,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模式;3.加强阅读教学主体间交往的多元融合。深入阅读内部,促进师生、文本间的多重审美互动走向理解和交流,进而在对话阅读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审美的火花。

篇(7)

现代教育家特别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他在我国美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应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他还认为,“美育者,应用美育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

1.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象力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将音律与节奏相结合,创作了音乐艺术。巧妙地运用音乐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情感、思维及个性特征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散文、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余音绕梁,使人回味无穷。(1)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语言的节奏与韵律和谐,其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富有节奏地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2)视、听相结合创设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境。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如教《岳阳楼记》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跌宕起伏的音乐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伟壮丽的景色,让学生感受岳阳楼之大观,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

2.玩味文段的图画美,激发爱国热忱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且富于教育意义的彩图和插图。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例如:《周庄水韵》的彩图,描绘了中国水乡之美。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让学生“像是走进了恬静的中国水乡画卷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

3.欣赏形象美,塑造审美心理架构和培养审美情感

中学语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和有血有肉的各种典型形象,我们教学时可借此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架构,培养审美情感。如《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描写,使人物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加深了读者对美的内在精神的体会。

三、审美教育要贯穿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当然,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审美教育而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钻研教材,置身于教材之中,教会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美,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爱美的情趣。

四、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审“丑”教育

1.用“丑”来陪衬烘托美

有些课文中的“丑”是用来陪衬烘托美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同时教学美与丑。如果忽视“丑”的教学,不引导学生加以审辨“丑”,那么美育就显得不够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