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7 17:34: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

篇(1)

[关键词]独立院校旅游管理教育机制

[作者简介]朱瑞雪(1976-),女,辽宁本溪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教务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30038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97-02

一、独立院校的含义和影响

1.独立院校的含义。独立院校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兴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里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主要是指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作为申请者与社会团体,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进行的本科层次教育。

2.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旅游管理”这一分支学科,设立之初主要是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服务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界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旅游管理开始由单纯应用走向研究层次,进入本科教育阶段。独立院校同样进行本科教育,可是如果单纯追随普通一本、二本院校的教育方式,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必然会下降;如果仿照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过于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而没有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系统学习能力和规划能力,在长远的发展中学生们仍然会丧失优势。

针对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这一影响,建立起与传统一本、二本学校不同的教育定位,依据学生的学习诉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构建适合三本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是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性质,所以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这一问题,笔者从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进行了调查。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06级学生,受访时他们已经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部分同学有实习经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75份。从问卷回答情况来看,封闭型问题回答情况较好,部分被调研对象没有完成开放型问题。调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对专业课程组成的评价,二是学生对目前教学方式的评价。

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于较多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认可的,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很重要,对自己今后工作有帮助作用。但是,仍然有部分课程不受学生欢迎,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调研方法等。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是:第一,这些课程难度较大;第二,学生认为参加工作时,这些课程教授的内容没有用武之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关注的重点是有意思的课程或能够直接使用所学知识的课程。

根据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并不将课程体系设置和今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仅仅关注眼前的收益。笔者拟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调节,通过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来不断深化学生认识,提高学习自主性,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目的。

2.用人单位对现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本次调研所涉及的被调研对象均来自我院合作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既有饭店、旅行社,也有景区景点和邮轮公司。用人单位对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毕业后工作表现进行的,既有对学生语言能力、服务意识的好评,但同时存在较多的不满。用人单位认为,与经验丰富的从业者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职业意识,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从学生到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比较缓慢;缺乏职业能力,比如服务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知识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专业知识偏向理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帮助学生清晰认识旅游行业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是构建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所要完成的目标,学生激励机制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机制设计

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模块和操作模块,其作用在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初期需求;同时加强学生的理论深度,着眼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其中,理论模块主要包括理论素养和国际化视角两个部分;操作模块则包含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三个部分。

1.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培养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家有关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初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体实施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中;第二,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涉及工商管理的部分核心课程,使学生获取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中;第三,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完成及参加相关竞赛中。

2.国际化视角。经济全球化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国际交流合作数量的增加对旅游管理国际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针对本专业中一些专业课,采用双语授课方式进行;(2)通过参加国际培训培养优秀教师的国际化视角;(3)帮助学生争取海外实习机会;(4)与国际相关院校合作,协助学生完成更高阶段的国际学历教育。

3.语言技能。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一线服务过程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直接接触,语言技能就成为旅游工作的核心技能之一。首先,需要强化在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方面;其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育,通过一门语言作为媒介来达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进而使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最后,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竞争力。

4.专业技能。专业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共同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旅游行业意识,懂得旅游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保证;专业限选课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涉及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酒店设施、餐饮、酒水、导游技巧等;专业任选课可以为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完善个人技能或发展个人专长提供帮助。

5.职业精神。旅游行业属于服务业,除了对学生服务技能的要求,还特别需要学生具备职业精神,即强烈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需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激励机制设计

1.激励机制的构建原理。在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运作原理,包括公平性和适宜性。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或愤怒的情绪,而不适宜的激励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冷漠心理,都对激励作用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

2.激励机制的构建方式。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学生的精神激励方式,应根据综合性激励模型的原理设计,即人的工作或学习绩效以及满意度会受到角色概念的影响。在学科教育之初,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旅游专业的本质特点,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构建学生自我精神激励体系。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科学设置目标,如学习目标与实践目标并重,利用公平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期望与结果的关系。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一般的奖学金设置外,加强校企合作,如允许旅游企业设立专业性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强化学生对专业企业的归属感,降低人才流失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独立学院模式使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关系,引入企业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采用新的激励方式,一是实习成绩计入学年评优;二是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优秀学生可以直接留在实习地点就业,并获得较高的职业起点;三是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以职业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引导机制设计

1.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是通过整个本科专业教育顺序的调整完成的。通常,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次序是“三年理论学习+半年酒店实习”,针对独立学院,建议开展“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具体表现在三轮循环当中。

第一轮循环是学生在第一学年基础课学习后专业基础课学习前,利用暑假时间完成为期两周的认知实践。认知实践的主要方式是参观旅游企业,参加相关讲座,邀请部分本专业毕业生座谈,使学生对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人才需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目的在于指导第二学年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第二轮循环要求学生在进入到核心专业课的学习之前,必须完成一定工作小时的实践操作,主要安排在第二学年的暑假或课余完成,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对于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轮循环要求学生在实习基地完成半年左右的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三学年的暑假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其目的是让学生依据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各自指导教师商议,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意义。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引导,使学生们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旅游行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并掌握相关的操作与管理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平稳地实现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人生转换。

本文依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对三本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改进的建议。当然,教育机制的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还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学科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何建民.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我国问题及发展设想[J].旅游科学,2006(20).

[2]何健伟.浅论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调适[J].高教探索,2003(3).

篇(2)

一、前言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意向和从事该职业时所具有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评价、情感和态度,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等这些职业要素的综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来说,是从事旅游行业人员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和风度,主要有: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安全意识、服从意识及行业忠诚意识等。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具体内容

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具体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优秀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品质的服务意识

在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旅游行业是一个重要的“窗口”,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品德通常会被当作一个旅游企业或城市形象的缩影。所以,一个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德、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旅游职业行为和习惯。[1]

在市场经济的进程之下,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强烈,顾客的消费意识在不断的提升,同时还注重了对高附加值的追求,所以旅游行业的竞争,最直接的就演变成了服务质量的竞争。在建设旅游品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视。对员工服务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中之重,这就是一种独特的服务文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因为存在着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素,在我国才传统文化当中,服务文化一种缺乏足够的地位,我过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就目前来说,西方国家的国民收入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是更高的比例都是来源于服务行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当中,服务业是一个重要的支柱。排名全球酒店300强之首的万豪酒店创始人马里奥特的名言:“生活就是服务,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为别人服务和被别人服务的环境当中”。比如在中国酒店的总经理,很多都不会在大堂之内给客人拉门或提行李,在他们的意识里,只能做好管理的分内之事,服务是分外事,但是在外资酒店,这样的场景随时可见,有时候总经理还会到客房给客人端茶送饭,在他们的意识里,酒店生存的根本是服务,只要是对酒店有利,不分级别不分行业,都可以做,所以从总经理自身开始,身体力行,给员工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这样对酒店服务文化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在所有的服务性行业中,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服务对象,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非常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足够的服务意识。 [2]

2. 娴熟的职业技能

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如果只有良好的服务愿望,而没有娴熟的职业技能,那么优质服务就是虚的。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包括酒店、旅行社、海陆空交通运输、游览、娱乐等行业,这些行业相互联系,但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个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服务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旅游方面的卫生和救护常识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3. 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随时发生的埋怨和打击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因为旅游从业人员行业的特殊性,所以会经常受到游客误会和呵斥,因此需要承受相应的心理压力,所以要求旅游从业者,在各种环境之下都要保持一种积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心理压力进行自我舒压,对自身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因而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能进行换位思考,化解矛盾,平和的解决游客矛盾,使游客获得超值服务。旅游从业人员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心理应变能力,对突发的意外情况和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并能够及时的汇报,随时保持沉着冷静的状态,以积极的态度,对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准确做出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然后妥善的解决问题。[3]

4. 优秀的文化素养

对于旅游业来说,所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不管是古今中外,还是天文地理,都能够泛泛于其中,所以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因为旅游行业的服务对象来自世界各地,所以存在着文化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差异,生活习惯和的差异,同时还拥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要是旅游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知识,就无法提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给游客。

5.优雅的仪容仪态

客人对服务的第一感受就是通过旅游服务人员的仪容仪态来体现。因此旅游服务人员要做到表情自然,面带微笑,态度和蔼,服装整洁,站姿优雅,坐姿端庄,行姿轻盈 ,服务用语礼貌和蔼,肢体语言得体,向游客展示出旅游服务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现状

为了适应当今旅游服务行业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具有较高的旅游行业职业意识和特定的旅游服务职业能力。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多采用“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旅游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旅游行业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不强,职业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旅游行业职业价值意识及旅游行业职业情感,缺乏正确的从事旅游行业的职业态度及职业理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旅游行业服务和基层管理人才,做好服务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学生进入旅游企业通常是从基层服务工作做起。但是,出现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意识不强的情况,因此没有足够的了解旅游行业特性,对旅游服务岗位认识模糊,当这些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发现工作现状与职业理想相差甚远,因此出现严重的“失落心理”,一些学生对旅游服务工作出现失望的情绪,因此改行做了其他行业。因此出现了旅游服务行业员工频繁跳槽和流失率较高的现状。

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策略

1.对入学新生进行足够的专业性教育

在新生入学以后,就要集中的进行职业意识教育,以如下内容:

1.1针对旅游专业进行培养目标性教育。按照旅游行业的要求,给学生提供帮助,做好职业定向。对于高职旅游院校来说,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向旅游业输送旅游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工作者,该院校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酒店前厅、餐饮、客房等部门的服务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旅行社、旅游公司的导游、计调、外联等业务岗位和旅游景区等其他旅游企业的服务、接待、经营岗位。

1.2针对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初步的职业(专业)认知。学校采用专业教育,使学生对旅游专业各个学期的教学安排进行了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合理规划从校园到职场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

1.3增强学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其中包括了职业服务意识培养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提供帮助。在整个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把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贯穿到职业道德当中,让学生理性的对将要从事的行业和服务对象进行理性地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高尚职业情操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自觉培养健全人格、培养诚信品格。

2.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进行创新,使得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方面突出

2.1在设置课程时按照旅游行业发展需求进行设置。在设置课程时如果要注重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的话,因此需要其行业适应性非常的强,这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4]

在设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国内外的旅游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来进行设置。对现存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根据工作岗位、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对各专业课程进行特色性的设置,将各门专业主干课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在日常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意识与能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最终达到培养职业意识教育的目的。

2.2以业意识培养为重点,建立合理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根据现今西方国家培养职业教育的经验来说,设计课程的模块化,能及时的体现社会及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大大增强教学的适应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学生的需求。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要把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趋向融合起来,分解旅游行业就业岗位的能力,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及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5]

3.实践情境学习的强化

想要迅速提升职业素养就可以学习实践情境,对职业意识进行强化。情境学习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种途径来实现。

3.1在学校之内建立实训室,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训练。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进行深刻领会,深化职业认识。

3.2在学校之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助于对职业意识的提升。以正常运转的旅游企业作为实习单位,在学生进行入岗之前进行新员工岗前培训,把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员工管理条例、服务质量标准等灌输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职业角色中,为养成职业所需心理素质做好准备。

4.营造足够的校内外职业氛围给学生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样是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的重要途径。

4.1开展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积极倡导,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各类比赛,在对学生的业道德修养、社会公益服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行营造和强化。比如说在旅游专业当中,在校内可以实行“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如下几种:社团活动,如旅游协会、酒店服务协会、校园导游团、礼仪服务队、演讲协会等;职业技能大整齐、说话要使用服务规范用语、举止要端庄得体等。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模拟。在进行专业技能教学的时候,对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严格控制,对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技能进行模拟教学,加强学生相应的角色意识,比如待人接物的方法、处理问题的灵活应变性。下面是在导游实务课程中地陪“迎接服务”教学所涉及的内容:

如酒店服务技能大赛、导游技能大赛、演讲与口才比赛、校园形象大使选拔赛等;其他校园活动,如主办旅游专业报纸刊物、旅游线路设计评比、旅游摄影作品展示、大学生创业活动、寝室文化活动展示、个人才艺表演等。

4.2开展校外职业体验活动。学生在校期间,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要求,进行一定时间和范围之内的职业劳动或生活的体验通过在企业、社区等社会组织之内来实现,把对职业的认知和自我认识进行加深和强化,对自己的职业适应特性进行发现和发掘。在旅游专业之内可以开展的校外职业体验活动有:企业参观,如参观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活动、旅游线路考察活动、新农村生活体验等;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如义务导游、礼仪服务、勤工俭学活动、各类社会义工等。[6]

五.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这是一个全程化与系统化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方面要实现学校、教师和旅游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协作,通过长期的、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进行培养,最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将成为旅游行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红娟.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2]肖寒.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3]于淑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能力构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4]朱晓敏.我国民办院校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篇(3)

[关键词]合作治理;实训基地;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34-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GJXHC110058。

一、基于合作治理视角的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内涵

1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内涵

旅游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根据本行业各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较为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场所,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签订协议,由旅游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训练的场所。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在做好实训基地建设之前要做好实训基地的选择。

2合作治理理论的内涵

治理理论主张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的多元、民主、合作,以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发展和作用日益扩大。在多元治理主体并存的条件下,治理主体间的平等互动和合作是一种必须加以接受的治理模式。合作治理是开放的治理,在合作治理模式中,虽然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引导的作用,但是,参与到治理过程中的每一个治理主体都能够平等地在治理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关系到公共利益的每一项公共事务,都能够平等地发表意见和积极地采取合作行动。治理过程处在一个始终与整个社会互动的过程之中,能够把一切积极的、对治理有益的因素都吸纳到治理活动中来。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高校、企业、家长、学生等各个主体间的相互合作关系,而不是仅仅依赖政府或者高校等某一个单一主体,要各个主体间在平等基础上实现互惠互利的积极合作,以此推动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和院校及旅游产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存在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之后,旅游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然而,高等旅游教育的快速增长只是实现了规模的扩张,质量的提升并不明显。为此,我们要注重旅游专业质量的提升,做好旅游实训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已成为提升旅游品牌、推动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实训基地选择存在以下问题:

1实训基地选择目标不明确

地方院校由于地域限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各个高校旅游专业发展极不平衡,有的院校发展优势明显,而有的院校只能依靠政府和学费支撑。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高等学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因此地方院校要通过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优秀毕业生,以提高获取生源的竞争力。然而在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建设中,对于旅游实训基地存在着“轻选择,重建设”的问题,各个院校或有凭借个人关系或企业需要临时廉价员工主动请缨建立实训基地等现象,高等院校则缺少对于实训基地的自主选择,不利于实训基地的长远发展。

2实训基地选择机制不健全

地方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选择时,多是旅游院系和企业之间的相互选择,忽略了政府、学生、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间的交互作用,这样很难实现合作治理,出了问题院校和企业相互推诿,以致“一拍两散”。缺乏系统的科学合理的选择机制,很难实现实训基地选择机制科学有效。

3实训基地选择缺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地方院校旅游实训基地的选择大多依赖当地具有的旅游资源,在实训基地选择过程中也是以本地知名旅游景点、知名旅游企业、星级酒店为主,然而在选择过程中,缺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主要体现在对于当地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对于季节性因素、学生兴趣爱好等考虑不足,地方院校在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选择上缺少计划,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多方面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的选择与建设严重缺乏梯度。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或见习过程中出现无事可做、不愿意做和实训效果不佳的局面。

4实训基地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在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发展过程中,由于基地硬件和软件不健全,经常出现实训基地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诸如学生只是定岗实践以技能提升为主,相关企业对其培训不够,大多“重使用,轻培养”,或者是校内实训基地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少实践环节。因此在实践基地选择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相统一。

5实训基地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在实践基地设立之初,对其应有的考察与选择机制不足,致使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出现“重使用,轻建设,更轻维护”,进而出现实训基地的发展持续动力不足,难以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三、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应具备实训的基本功能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的基本功能体现在帮助学生选择良好的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提供学有所用的场所。良好的实训基地有助于培养爱岗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通过实训基地的良性选择可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激发他们实现职业梦想的热情,为地方旅游院校长效发展赢得良好前景,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努力方向。

2确保实训目标与任务的完成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选择要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转化为核心的目标,因此实训基地应立足为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合格人才的目标。凸显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后能顺利投入到职业角色实践中。

3弥补院校办学条件的不足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发展不均衡,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场所条件较差、功能较少,因此在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选择实训基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有效弥补院校办学条件的不足。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

4有利于调动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在合作治理模式下,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选择过程中,注重实训基地的选择,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社区、学生等多个治理选择主体的积极性,在各个主体踊跃参与过程中,实现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旅游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之前,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实训基地的选择。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各方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

四、基于合作治理视角的旅游管理实训基地选择的策略

1明确选择目标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在进行实训基地选择过程中,无论是校外实训基地选择还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地方院校发展的规划,与相关治理主体通力合作,协商对话,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互利共赢,不能仅注重院校的自身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发展。所以,在进行实训基地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企制宜,因行业和学生制宜,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升学校长久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2健全选择机制,严格合作方资质审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也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要良性长久发展,就要寻找合作伙伴,若要实现与合作伙伴的长期合作,就要考察合作伙伴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合格的实训环境,能否具有相关资质为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及职业梦想提供必要指导,能否与地方院校建立长期的教学与实践合作关系。在健全选择机制时,要从院校所在区域的企业或景区的资质、经营规模、管理理念、岗位设置等多个角度考虑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然后从中优选。

3规划选择梯度,实现多方利益主体需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多层次的,要培养既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规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考虑到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的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四星、五星级酒店中都有实训基地,满足不同学生、企业等主体的相关需求。

4充分考虑季节性因素

旅游行业有自身的特点,受到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地方院校在选择实训基地时一定要考虑季节性因素。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景点众多,各有特色。但是由于气候原因,每个景区的旅游旺季各异,国家5A景区哈尔滨太阳岛旅游旺季在冬季,牡丹江镜泊湖5A景区、林都伊春的旅游旺季却在夏季,所以在选择实训基地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季节性因素。如果选择牡丹江的镜泊湖作为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训、实习时间应选在6 月~10月,要避免和常规教学的冲突,做好相关的教学安排。

5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所选实训基地要满足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既能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环境,又可以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地和功能缺陷做有效补充,能有效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第二,所选实训基地要为地方经济与发展服务,能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所选实训基地的合作伙伴间的合作能够可持续发展。双方共同制定校企利益共融的发展战略规划,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和就业岗位。院校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式的员工培养,实现双方互动共赢,实现多方主体的和谐发展;第四,建立诚信合作和协调机制。要明确院校与合作伙伴的职责与利益,再充分沟通,通过协议、合同等法律文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的处理,使院校、合作伙伴、学生等的利益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与此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能够对院校、合作伙伴、学生等进行客观的评价与考核,并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实训基地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15)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广州()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广州()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广州()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广州()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广州()高层次的服

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广州()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广州()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篇(5)

我国旅游局对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的旅游专业学生直接从业人员980万,并保持平均每年增长50万的速度,缺口至少有200万。近年来,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并有广阔的用人空间,在许多工作领域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数据进行了公布,国内比较有名气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有一部分选择从事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相关岗位,还有一部分也选择到国家旅游业相关部门机关和其他行业工作。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个行业,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深,对旅游实际业务更熟悉,吃苦耐劳,更加符合旅游企业的全面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中国目前的旅游行业企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应,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业的比例却越来越小,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多方面的。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2.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旅游行业的一线人员,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说,一线人员的工作具有高变动性,会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变动。所以,高校教学培养的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来适应工作的需要。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建时间较短,原有的教学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不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虽然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但是由于学校在专业硬件或师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往往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校内的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效果。所以,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最终是否选择在本行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各种技能是否与旅游行业需要的相吻合。

2.2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缺陷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应该有一个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并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为自己在将来的就业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在部门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片面性地重视学生的就业率。目前看来,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发展远远落后,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

2.3学生择业定位缺乏理性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存在对本专业的择业定位缺乏理性的思考。许多学生走上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后,盲目地致力于职位的晋升和争取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然而,旅游行业的工作,尤其是酒店企业,多要求的是管理者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高职旅游管理人员,需要丰富的旅游管理知识,同时更需要的是实践与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一个出色地管理人员,是充分了解各个基层具体工作和熟练解决基层问题的管理者,没有经验,管理只会是纸上谈兵,难以服众。

2.4学生职业认知存在偏差

旅游业高职管理人才欠缺,就业机会充足。然而一部分对口专业的学生存在传统观念,认为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不符合本专业性质,甚至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一部分同学在最初填报专业时,由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旅游管理可以满足自己经常游玩的愿望,在之后了解到本专业真正性质时丧失了信心;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旅游业要求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业务能力,而旅游业真正需要的是员工的团队精神、责任心和综合素质。

3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四个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3.1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旅游行业的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介绍和学习,让学生加强对本专业性质的认知和对就业方向的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使学生提前具备实践与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修养。

3.2创新教学模式,切实落实高职培养目标

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创新教学模式,开创结合旅游行业用人实际需要针对性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思路。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合作,以市场要求规划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学校应紧密联系相关的旅游企业,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以培养旅游行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旅游专业教学的指导目标。做到教学计划链接旅游行业相关模块,教学内容紧跟旅游行业工作岗位要求,教学方式贴近旅游行业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培养目标。

3.3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校期间,应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其专业热情。一方面,要从主观上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教师要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实际工作实践和开展野外实习、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

4小结

篇(6)

旅游管理专业特殊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后起之秀,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管理理念也伴随发展,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多忙于工作,用来进行经验总结和案例收集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而相关专业的教师、学者等科研工作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也无法及时传达旅游业的即时发展状态,导致用来教育的内容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也很难与时俱进。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遭遇现实的选择

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行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遇到突发状况时通常束手无策,在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遭遇冷眼......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很多毕业生选择换行,在其他行业里摸索着学习和适应,将自己所学渐渐融入到现在的工作中或慢慢忘却。高校学生的专业见习多安排在毕业前一年,在此期间学生们被安排到各旅游企业,尝试做各项基层工作。毕业后,有的不堪忍受旅游行业高强度的工作选择换行;有的继续深造,毕业后再择业或读博,这部分学生后期多进国家机关或高校,鲜有选择旅游企业工作的。旅游企业只能从其企业“挖”所需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思路,培养能够与旅游企业对接的可用人才。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篇(7)

一、人本管理理论在旅游实践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人本管理理论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人,无论什么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可以说,人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在人本管理理论中,就是激发人的潜能,让人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使企业的发展能够更上一层楼。如摩托罗拉企业的发展,摩托罗拉企业尊重个人在组织管理中的地位,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因此,摩托罗拉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消费者之间有很好的知名度。

(二)人本管理理论是现代旅游实践管理的新要求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社会竞争告别了拼体力的时代,而逐渐转向脑力之间的竞争。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不再只是简单的看学历,而是更加注重人才全面素质的发展。人本管理理论更适合当前时展的发展需要,物质需求已经不能满足员工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必须实行人本管理的管理政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不是为挣钱而投入到工作中,而是因为热爱这份工作而全身心的投入。

(三)人本管理理论能够使人力资本增值

在旅游管理实践中,更注重培养员工的综合能力,这里的综合能力主要是指员工的应变水平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这些内容是在大学期间内学不到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培养和锻炼。人本管理理论就能使人力资本得到增值,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但这份潜力需要在适当的条件得到激发,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人本管理理论注重对员工素质方面的培养,使员工得到全面的发展,潜力得到一定的激发,推动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旅游管理实践中人本管理的应用

(一)满足游客的需要

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并且能够拓宽视野,发现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新事物。因此在对旅游景点的选择设计上,应尽量从游客的角度进行考虑,让游客感觉此次出行不枉此行,无论是生理角度还是精神层面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可以从两个角度满足游客的需要:

1、旅游景点选择的人性化:

由于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之中,奔走于繁忙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间,很难有机会和大自然进行密切的接触,因此在旅游景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的这一需要,选择有山有水有内涵的旅游景点供游客欣赏,让游客在与大自然进行密切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好的放松。

2、服务态度的人性化:

旅游事业的工作人员一般是导游或是一些从业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的态度、行为会对游客的心情造成一定的影响。若是带领游客游玩的导游是一个态度和蔼可亲,爱笑的人,游客在这一段旅程中都能够感到舒适放松。所以,工作人员要对自己行为以及语言方面的表达进行一定的约束,尽量使自己的言行和做事的态度能够使游客满意,要将“顾客是上帝”最为心底的标杆,无论发生任何情况,心底都要默念这句话,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工作岗位。

(二)满足员工的需求

旅游管理者在满足员工的需求后,员工就会满足顾客的要求,进而给企业带来相关的利润,因此可以说员工是企业组织的上帝,必须满足员工的需要,使员工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旅游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给与员工适当的鼓励和夸奖

员工就像学生时期的学生一样,希望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被肯定、被尊重,适当的鼓励和夸奖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并能够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是物质奖励满足不了的。

2、重视人力资源

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能否得到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才资源不像一个解决方案,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但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因此管理者应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将利润放在一边而将人力资源放在首位。

3、重视对人才的开发和投资

对于旅游事业等服务行业来说,颜值是决定能否胜任这份工作的首要判断标准,这种判断方法十分不精确,工作人员能否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是否具有工作经验才是首选目标。人才是培养和锻炼出来的,企业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一定不能过于吝啬,要多给员工外出学习锻炼的机会,给员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出更多能力后,为公司效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