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4: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业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已经从方方面面对人们的金融生活构成了影响。本文以银行业为例,分析了其在移动金融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发展措施,为银行业在移动金融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一、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现状
1、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的机遇
1)与同行业进行竞争的机会。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来看,国内的银行业移动金融产品推出呈现出同质化的发展倾向,也就是大部分银行的移动金融产品都是类似的,包含了银行的账户管理、资产的增值服务以及公共缴费等几方面的业务,移动金融产品的发展差距不大。因此,每家银行都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成为移动金融产品发展的翘楚。
2)互联网发展方面的巨大机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中国迎来了4G发展时代,这就使得智能终端技术实现了伟大突破,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金融生活以及移动金融服务。从2014年的易观智库的相关信息数据来看,2013年是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井喷阶段,总体交易额不断实现突破,增长率达到了800%,移动互联网促进了移动商务的不断发展,移动金融需求日渐迫切,给银行业提供了绝佳的转型机会。
2、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网点布局方面的问题。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不多,由于实际的资金实力使得其网点数量相对较少,实际的移动金融产品推广力度和营销力度并不强,并且还有一部分的分支结构并不是全功能性的网点,缺乏移动金融产品的推广能力。
2)营销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营销的角度来看,部分银行的推广渠道非常狭窄,推广形式较为单一,实际的营销以及分销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虽然有的银行在各大流行网络客户端设立了官方交流窗口,但是由于渠道层次性较浅,实际的营销力度并不强。
3)创新能力方面存在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的实际创新能力相对较差,比如微信银行、手机银行实际上仍然处于小范围宣传的阶段,使得金融产品并未深入推广,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
4)人才方面的问题。从目前的经营发展来看,银行业缺乏高素质的移动金融开发专业人员以及移动金融推广管理工作人员,并且银行内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银行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外界的市场竞争存在着相矛盾的问题。
3、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目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银行业不断加大对移动金融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广力度,移动互联网企业的移动金融产品创新与电信运营商的金融产品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看,金融行业实现了巨大改革,民营资本进入到银行发展中,加入到移动金融发展行业之中,使得移动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他的非银行机构,诸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都推出多样化的移动金融产品,并且营销渠道不断拓展,提升自身竞争力,力图实现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因此银行业在移动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移动金融时代银行业的发展策略
1、转变银行的交易模式
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点时间的积累和酝酿,正向着科学、理性、高速的方向发展和变化。当前环境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技术服务方面,它基本可以完成PC互联网的全部功能,它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网络使用渠道,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搜集网络信息,更直接了解金融行业的变化动态。移动金融的主要优势在于信息获取的快捷性与交互性,那些以地理位置、本地化、服务类商业模式为代表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被改变,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模式让商品的范围更广泛,市场的潜力也更加巨大。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了市民购物重心的转移,此时,对于银行业来说,电商网络的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网上金融业务的本地化发展很有可能会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信息化发展的新战略与方向。
2、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自身业务范围的扩展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重点的兴起和普及不仅带动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类网络软件的应用,同时也让普通市民与网络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对于更多青年人来说,移动网络的出现让他们的生活节奏更快、获取信息的方式更简单快速,让他们的金融需求向多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来看,电子商业依然处于发展的起步机遇时期,其具有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通过推动信息化的发展,银行业能提前抢占更多的市场机会,并借助电子商业平台来实现自身业务范围的扩展。此时,他们的工作中心与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在新市场环境的竞争中,他们也更容易打开新的局面。
3、提升客户质量,有效増强市场竞争力
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沟通创造了便利,也为数据信息的获取奠定了基础。在数据基础上进行管理,不仅能更好区分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能将全行上下的员工集中起来,让他们真正以客户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提升客户的活跃程度与贡献程度。同时,银行还要积极开展金融安全教育活动,在高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u盾、工银电子密码器等产品的使用价值,因为这不仅能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也能增加潜在的客户群体,让新增客户中的查询客户比例增长,以此实现网银应用群体数量的增加。另外,加强对客户及潜在客户的教育还能进一步提高客户的质量,让他们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对象中的高端客户,以此实现高端客户群体的扩大。此时,电子银行的交易群体得到扩张,整体交易额也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综上所述,移动时代背景下,银行如果不能重视移动金融领域的发展,忽视市场发展方向,就必然会面对失败。因此,银行业在发展中必须时刻注意市场动态,抓住此次移动金融的发展浪潮,进一步拉开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让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蔚赵春,凌鸿.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上海金融,2013(9):28-32.
[2]严丽琴,方华.中资银行跨国境经营动因的实证研究.[J].商业银行,2013(6):21-23.
从级次上看,一级分行1家,二级分行12家,支行133个,分理处、储蓄所125个,法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7家,非法人分社等经营网点57个,邮政储蓄经营网点71个。
截止到2006年6月末,新区银行业资产总额1634.9亿元,同比增长30.09%,占全市的21.26%;负债总额1625.5亿元,同比增长32.54%,占全市的29.85%。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下同)1310.13亿元,同比增长26.35%,占全市19.67%;各项贷款余额1067.5亿元,首次突破一千亿元,同比增长25.11%,占全市20.37%。实现利润总额16.44亿元,同比增长44%,占全市整体利润的31.2%。
受惠于天津市经济金融的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整体氛围,滨海新区银行业发展的一些优势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
银行业生态优化优势
滨海新区金融业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银企新型关系建立、银行债权关系维护、改进金融监管等方面,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公平竞争的良好银行业生态环境。
银行业组织聚集优势
滨海新区已基本建成银行业组织相对齐全的金融服务体系,银行业集中的经济优势逐步显现,新一轮的中资银行机构整合正在兴起。一方面,多家中资银行提出或已开始着手对滨海新区分支机构实行扁平化改造和集中管理,一些金融机构正在研究综合经营试点方案。另一方面,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在新区金融先试先行中抢滩试水。天津港财务公司已批准进入筹建阶段,多家外资银行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计划正在积极地争取或筹备中。
银行业基础建设优势
在硬件设施方面,一方面,滨海新区交通设施便利,城市载体功能正在不断加强。两条高速公路、一条高等级公路、一条轻轨列车穿行于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区之间。另一方面,滨海新区政府机构集中于投资服务中心大楼内,采取“一站式”服务,工作效率高,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此也没有分支机构。在软件设施方面,完善的通讯网络、不断改进的金融物流系统、日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将进一步降低银行业的运营成本,提高新区整体银行业的经营效益。
银行业改革服务创新优势
关键词:次贷危机;启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0-0003-03
美国次贷危机自爆发以来在全球的影响不断扩散,其冲击力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众多国际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纷纷卷入其中,全球金融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次贷危机也将使原有的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很大改变,虽然我国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此次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银行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链条与次贷危机成因
次贷危机和近年来资产证券化迅速发展有很大关系。在这一创新工具的支持下,贷款发放机构可以迅速释放因放贷而占用的资本和现金,放贷能力大大增强,并转嫁了其所承担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投资者对高风险投资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优质贷款资产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自身风险可通过证券化转移的情况下,贷款发放机构放低了信贷准入“门槛”,将目标投向了本不符合贷款条件但又有买房需求的借款人,形成次级贷款。打包商和投资银行向贷款机构购买次级贷款后,经过加工形成以次级债务为基础的抵押担保债券,并将它们销售给国内外投资者。部分投资银行在此基础上发行债务抵押凭证( CDO)和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一些衍生债券,进一步转嫁风险。
在宏观经济不断看好, 房价不断上扬时, 借款人可以按时还贷, 次级贷款证券也能够有稳定的收入流, 从而保障证券投资收益, 因此该风险链条得以有效运转。2004 年以来,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不断加息,刺破了房市的泡沫,房价不断下跌,使上述资金链条出现了风险:一方面,在利息升高的背景下,次级贷款还款人的付息成本增加,导致其还款压力的上升;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导致无法以房价的上涨进行套现还款,同时住房抵押的再融资也出现了困难,违约率不断上升,这样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CDO、CDS 等资产也出现了偿付危机,投行、基金等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次级证券的大幅度缩水又导致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上升,从而银行也集中了大量的风险。至此,由住房抵押贷款引发的危机扩大到整个金融行业。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
(一)金融创新具有“双刃”作用
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赋予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以流动性,从而使效率得到了提高,投资者则可以买入长期头寸从而得到更高的回报,它也将风险在更广的群体中进行分散,降低了单个中介机构的风险水平。更为重要的是, 资产证券化向市场提供了如次级债在内的更为多元化的投资工具(金融衍生工具),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收益需求。这也正是众多市场参与者最终被卷入次贷危机的原因。
但是,金融创新背后所隐藏的各种风险因素不容忽视:首先,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投资者依赖量身定制的金融衍生工具来管理和对冲违约风险,这些经过复杂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产品,除了设计者本人外,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其真实价值。金融机构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给这些产品随意定高价,赚取高额手续费和利润。更严重的是,一些创新工具本身在设计上就不合理,过分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的参数设定来确定其合理价值。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价值显著背离其模型结果, 甚至背离了收益与风险对称的基本原则。
其次,金融创新产品有转嫁风险的功能,如果滥用很可能在转移自身非系统性风险的同时造成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这种情况在金融创新的机构自身承担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的情况下非常严重。这场危机中很多处在风口浪尖的金融工具都是由那些对其表现不承担风险的银行所创建和销售的。加之外部监管又没有及时校正这些行为,最终导致风险不断积累直至最终爆发。
最后,金融创新具有强大的风险放大效应。资产证券化在提供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使得各类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链条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会引起连锁反应,形成系统性风险,把基础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扩散到信用衍生品市场,从而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等整个金融市场上的各个利益群体。
(二)混业经营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强
本轮金融危机,受到严重损失的不仅仅是贝尔斯登、美林、雷曼这类投资银行,还包括瑞银、花旗等一些横跨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大领域的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甚至包括主要经营较传统银行业务的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这说明随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取消,美国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机构业务趋同性或者相关性增强,使得金融风险在各类机构之间的传导更加容易。
作为本次危机元凶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以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通过证券化之后其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商业银行领域。但更重要的是,混业经营目前暴露出风险的同时也显示出其合理性。由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具有不同的周期,综合化经营削平了收益的波动,有利于其保持稳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在此次危机中,那些损失最惨重的是独立的投资银行以及固守基础银行业务、规模较小的银行,它们没有足够的规模和多样化的业务,来消化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违约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损失。
(三)加强监管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必须能够跟得上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无论是金融创新还是混业经营,都会给原有的监管体系带来很大的挑战。早在2004年、2005年的时候,美联储就已经发现一些银行存在盲目跟风放松贷款限制的行为,但出于不干预市场经济原则的考虑,并未对此予以充分关注,最终酿成次贷危机。此外,监管当局也并没有及时意识到衍生证券所蕴藏的巨大风险和混业经营带来的监管空白并及时采取行动,导致危机扩大。因此,金融监管体系一方面一定要保持审慎性,另一方面要能够跟得上创新和混业经营趋势。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监管体系发生了重大调整正是对这一趋势的顺应。
三、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积极稳妥推进业务创新
金融危机爆发增加了人们对金融创新的普遍担忧,但是和美国金融业创新过度刚好相反的是,我国的金融创新严重不足。所以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银行业,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不能因噎废食。
首先,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避免金融工程技术和创新方法被滥用。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运用金融创新的手段对质量不好的基础资产进行包装,使得原本不值钱,或者有风险的资产,通过进行分拆打包,分割出各种不同的产品,以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过于追求产品技术的完美性, 脱离了与现实风险收益的联系, 便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几何式增长。
其次,要确保用于金融创新的基础资产的质量,防止系统性风险。在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下,基础资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关系密切。一旦基础资产市场崩溃,将引发基础资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双重危机。因此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基础资产的质量。
最后,金融机构自身内部风险管理应当始终坚持审慎性原则导向。在此次危机中,市场参与主体的非审慎经营弱化了市场约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产证券化工具的滥用,成为危机发生的诱因。因此,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当督促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促进其审慎管理,稳健经营。同时,随着监管的加强和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调整,未来的金融创新将会更加注重基础资产质量,更注重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全球各地都出现了传统银行业务重获重视的迹象。此前一直重点关注组建全球投资银行业务的德意志银行,将分两步收购Deutsche Postbank在德国国内的850家分支机构,西班牙国家银行则以12.6亿英镑收购了陷入困境的英国抵押贷款商Alliance & Leicester。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金融创新,拓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在整个收入结构中的比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传统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必然受到严重制约,这就需要加强金融创新,拓展盈利渠道。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防止金融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这一途径得到放大;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能力,让创新和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
(二)循序渐进发展混业经营
由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具有不同的周期,综合化经营熨平了收益的波动,有利于其保持稳定的经营业绩和持续经营。自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于1999年被废除之后,商业银行进而得以从事证券业务,并最终有实力与投资银行竞争。然而随着危机的爆发,投资银行依赖的回购贷款和其他基于市场的融资手段成本越来越高昂,不依附于拥有充裕存款的大型商业银行的独立投资银行能否继续生存已经成了问题,华尔街开始质疑投资银行过度依赖杠杆和自营交易的旧有经营模式。美国银行并购了美林证券、摩根大通接收了贝尔斯登;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同样寻求与商业银行联合以求自保。简言之,如果原来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表现为商业银行进军投资银行等非传统业务,当前的混业经营趋势则是以投资银行回归商业银行怀抱为特征的。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比高达85%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收入来源的单一性和过度依赖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混业经营拓展盈利模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要综合经营,实现收益来源多元化。而且,当前主要国际金融机构都实行综合化经营,面对国外同行的竞争,我国金融机构如果仍坚持分业经营,必定是自捆手脚,丧失活力。在发展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客观分析自身的条件。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混业经营的准备还不充分:一是混业经营要求更高的风险管理技能、更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还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二是商业银行在不同业务领域将面临不同的公司治理与管控标准,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因此,银行开展综合业务经营之前首先要在技术、管理、流程等方面做好准备,确保综合化业务经营从一开始就驶上健康的轨道,在发挥协同效应的同时有效规避各类潜在的风险。三是要特别关注风险在不同业务领域的传递,注重不同业务之间风险“防火墙”的建设。
(三)把握时机“理性出海”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金融体系下,各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相互持债、持股,使得整个金融生态链条上任何一次起初看似微小的破裂,都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中国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难免更加容易被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所影响。
固然,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对成长中的中资银行无疑好处多多,有利于在全球市场上有效配置资源,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力。但与其盲目追随,我们更需要“理性出海”,保持谨慎态度,做好海外投资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投资对象的经营能力、产品风险及其风险抵御水平进行综合评估。而对于实体机构的海外扩张,应当在目标市场确定、扩张方式选择以及业务整合三个层面制订周密方案,不可随意而为,以“投资有风险,出海需谨慎”的理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四)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
首先,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形成能够横跨证券、保险、银行所有行业的大监管体系。在我国越来越清晰的混业经营趋势下,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由机构监管向功能与目标监管转变,努力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现象,要增强应付突发性系统风险的能力,更应当贴近市场第一线,在有金融机构经营的地方就要保证有监管,从金融机构细节上的小问题抓起,以防从个别向普遍演变。其次,必须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当前我国正在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在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避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开发,从而控制风险的规模,从总体上提高监管体系的时效性。就短期来说,要加强目前“一行三会”之间的协调。
参考文献:
[1]郭田勇、陆洋:《从华尔街瓦砾堆上窥探金融新业态》,《上海证券报》2008年9月24日。
从公布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报表看,14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利润3314.6亿元,净利润同比平均增幅60%以上,大大超过上市公司平均利润增长水平,也超过其他行业的业绩增长幅度,可环比下降也较为明显:14家上市银行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为1179.42亿元,第二季度为1119.4亿元,第三季度为1015.8亿元,季度环比分别减少60亿元和103亿元。
14家上市银行有9家银行第三季度的单季度净利润环比出现负增长,其中下降幅度分别是:招商银行为16.92%,兴业银行为16.60%,中国银行为15.93%,工商银行为9.76%;而继续保持正增长的银行有5家,分别是:北京银行为12.37%,华夏银行为6.52%,深圳发展银行为2.94%,宁波银行为1.31%,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最大是浦发银行为153.35%,其次,中信银行为137.30%,第三是民生银行为100.3%。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除深圳发展以外,其他上市银行拨备普遍高于100%。
据中国银监会公布数据显示:截止今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为59.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2%,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0.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49%,较年初下降0.67个百分点。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余额为731.6亿元,比年初减少128.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9%,比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
但在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龙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变化尤为值得关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呈现逐季上升态势。一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933.6亿元,二季度末这一数据增加至11031.7亿元,截至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至11173.8亿元。季度环比分别增加98.1亿元和142.1亿元,估计这种态势还要延续今年第四季度甚至明年上半年。
存贷差收窄致盈利放缓
最近的3次下降存贷款利率 ,法定一年期存贷款利差为3.06%,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利息收入环比增幅延续第三季度下滑。利率下降致使存贷差收窄,上市银行存贷差缩小幅度大约在22至27个基点,2009年净利润影响平均为-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影响幅度分别为-5%、-9%和-6%。
显然,今年第四季度银行规模与盈利增长放缓将成定局,部分银行面临着不良资产增多压力。规模与盈利增长放缓是基于规模与盈利增长速度下降,银行业赚钱速度有所放慢,但毫不怀疑或动摇银行业发展潜力和银行股巨大投资价值。
银行业前景依然看好
无论是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或是已经取得的盈利,还是从未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由于目前我国生产力所处的发展阶段,就决定着资本裂变的中国银行业其安全性、盈利能力与成长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国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绝大多数符合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金充足率8%),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2009年上市银行资本金充足率要达到10%,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将在2010左右实施新巴塞尔协议(资本金充足率12%),刘明康还表示,从2010年到2012年,中国银监会将开始要求那些“拥有相对较多境外分支机构”的国内银行执行新的资本协议,即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Ⅱ将于2008年到2011年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步采用,主要作用是加强银行系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抵御风险的能力。
该协议反对者曾经认为过于严厉的巴塞尔协议Ⅱ只是为G10国家设计,而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来说并不适用。中国银监会之前曾经表示在整个银行系统做好准备之前继续执行巴塞尔协议,但在2010年我国将执行巴塞尔协议Ⅱ,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西部地区 银行业 非正式制度 在现实生活中,非正式制度广泛存在。经济发展决定银行业发展,银行业发展促进经济进步,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受到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制约,也受到了诸如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这些影响也会通过非正式制度的形式影响到西部地区银行业的发展。
一、西部地区非正式制度的约束特征与障碍分析西部地区不仅是一个集“少(少数民族聚居)”、“边(边缘或边远地带)”、“穷(经济落后)”、“富(资源丰富)”于一体的特殊地区,而且在社会思想、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约束方面也颇有特色。总体说来,西部地区的非正式制度约束以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为核心,加之众多的民族风俗习惯差异,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体系,该体系除了一般宗教、习俗所具有的历史性、群众性、地域性、稳定性、渐变性等特征外,与现代市场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相比,具有封闭性、多层次性和多元性、横向交流的障碍性和整体落后性的特征。(一)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非正式制度约束我国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域差异幅度巨大。西部地区地处广大国土的内陆,除广西外其他省市均与海无缘,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多高山峻岭和戈壁沙漠,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维持生存和发展经济的条件差、困难多。另外,西部地区还有相当一批无电、缺电的地方,不具备发展现代工业起码的能源、动力条件。这些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物理网点的设立。(二)以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约束西部地区居住着51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2/3。调查显示,不论生活状况的优劣、收入的多少,农牧民在方面的开支比例都较高,这种经济现象,制约着西部地区银行业的发展,是银行业居民储蓄增加的阻碍因素。又如纯正的伊斯兰金融排斥赌博、投机行为以及投资任何可以抑制不确定性的金融衍生类工具,认为人们应当热爱劳动和保持诚实、勤恳、俭朴的作风,根据这一思想,货币不能自动直接地产生货币,只能通过劳动,将其投入创造财富的活动中获取利润才是合法的,这也就从原则上排斥了赌博、投机以及投资任何可以抑制不确定性的金融衍生类工具等活动。(三)以轻商重义为核心的投资理财观念形成的非正式制度约束由于受到几千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普遍商品意识差,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化改革进程明显弱于东部。导致西部地区市场货币化程度较低,制约西部地区银行业发展。人们不懂得在商品交易中获取正常利润,轻视资金的生产性再投入,重人情、轻合同,这使西部市场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增加。在产品基本满足自身消费需要后,就失去了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没有努力发展经济、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冲动。
二、促进西部地区银行业发展的对策(一)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投资环境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和通信设施建设,为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提供硬件和软件环境。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导致内、外部的信息和物资的交流有着极高的成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人们只能选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规律和相应的习俗安排,从而形成希克斯所说的“习俗经济”。而这又是导致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较为薄弱,人们的竞争意识、价值观念较为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交通通讯等基础实施的改善,促进分工和商品生产向纵深发展,对改变西部仍然存在的愚昧落后状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引进并发展伊斯兰金融体系,适应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现状伊斯兰金融市场参与模式之一是建立伊斯兰银行。作为伊斯兰金融体系最发达的部分,伊斯兰银行业目前是通过“专门的”伊斯兰银行和“伊斯兰窗口”两个渠道运作的。为了适应发展,现在伊斯兰金融专家改变经营理念,学者们在传统的伊斯兰金融工具的基础上,通过吸收世俗金融思想设计开发出一系列更复杂的金融工具以强化其流动性。并且通过改变投资产品以符合教义的方式,吸引了大批的潜在投资者,增强了伊斯兰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这种改变也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伊斯兰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提高西部地区科学文化素质,加快非正式制度创新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知识不断积累和积淀的过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是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增长的结果。因而,要实现少数民族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就必须有新的知识元素的注入,而知识的发展则依赖于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样新知识渐进更新旧观念的过程中,非正式制度的创新效应也就在知识增进的过程中实现。银行业不仅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金融服务,也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除以上从非正式制度角度的因素进行西部地区银行业的发展格局创新外,还应当加大政府的投资和改革力度,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从而能够更好的吸引资金的进入,从长期根本解决资金短缺和资金外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1诺斯著.陈郁,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罗纳德.哈里.科斯著.盛洪,陈郁译.论生产的制度结构
[M].上海:三联书店, 1994.
[3]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6-77.
[4]司正家.几种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比较与启示
[J].实事求是,2008.
[5]王守贞,邹晓峰.马来西亚伊斯兰金融系统发展研究
[关键词]金融中心;成都银行业;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082-03
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
自2009年以来,成都市将金融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打造,并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成都市先后出台了《成都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年)》和《市政府金融办关于我市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近期重点工作安排的意见》。这两个文件中提出,到2012年,成都成为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全市金融机构数量达到200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其中,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到2015年,成都将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这些都标志着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引进金融机构入驻成都的趋势明显,将会有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全国性城市商业银行到成都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总部,包括外资银行到成都设立总部、服务中心、经营性分支机构。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增多,市场活力增强,竞争更加激烈。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外来银行的不断进入,为整个成都银行业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为银行机构拓展业务领域、提升管理水平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这对成都银行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二、成都银行业总体发展态势
(一)增长速度快且在西部具有领先优势
2007年四川省政府明确提出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历经4年左右的时间,成都市银行业呈现出了一个高增长的态势(具体见表-1、表-2)。
存、贷款余额是银行业务最为传统也是最为重要的两类指标。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2010年,成都银行业存贷款各项指标增长迅速。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角逐西部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成都与重庆、西安对比,成都的存款余额及其增幅、贷款余额的增幅基本上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贷款余额这一项,2007~2008这两年成都较重庆落后,但2009~2010年则后来居上。
(二)市场竞争主体增多且结构更加完善
随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成都已有银行机构40多家,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3家政策性银行的分支机构,16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2家地方银行,12家外地城市商业银行成都分行,10家外资银行和1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尤其是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速后,越来越多的外地商业银行入驻成都。
另外,成都外资银行的数量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可以想象,这些外来银行的加入,将会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全国性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成都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总部,给成都银行业注入新鲜的活力。
(三)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最近几年,成都银行业竞争激烈,各银行机构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产品创新,形成各自的特色品牌。例如,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国民生银行成都分行的“商贷通”,招商银行成都分行的“商铺贷”,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的“绿色信贷”,成都银行的第三方现场监管动产质押授信业务,重庆银行成都分行的“易捷贷”等等。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品种,拓宽了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融资方式更加灵活,融资成本逐渐下降,为成都地方经济发展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金融产品创新也拓宽了银行机构的经营活动范围和发展空间,促进银行机构整体运作效率的提高。
三、成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同质竞争与市场细分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成都以其良好的腹地经济和金融生态环境首先吸引了众多外资银行机构,随后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接踵而至,整个金融市场产生了一轮又一轮的“鲶鱼效应”,市场活力明显增强。但是,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银行机构同质化竞争矛盾凸显,对成都银行业务市场的容纳度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成都银行业来说,进行市场细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市场细分度越高,结构也更趋向合理。各银行机构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走“差异化”道路,并在所选择的目标市场上有所突破,形成自己鲜明的业务特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从外资银行发展的经验来看,其市场细分能力很强,定位明确,能够有效避免激烈的同质竞争。虽然外资银行很难直接与中资银行在传统的存贷业务方面进行竞争,但在外汇资金的存贷业务、银团贷款服务等方面外资银行具有明显优势。外资银行还将更多资源用于获取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类型广泛,外汇资金的结算、个人理财、QFII、QDII等业务占据相当的地位。
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本土银行机构业务拓展的阻力很大。以私人银行业务为例,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盈利远远超过一般零售业务,中外资银行纷纷提供了类似服务。目前就有中行、招行、中信银行、建行、工行、汇丰、渣打、花旗等多家中外资银行在成都争夺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因此,中资银行在发挥原有市场优势的基础上,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进一步提高市场细分能力,找准新的突破口。
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异地商业银行现已成为成都银行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驻之初,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是与外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错位发展的战略,以其独特的盈利模式在成都银行业开辟了发展空间。但异地城市商业银行与成都本地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尤其是异地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同质竞争却非常激烈。在缺乏网点优势和规模优势的情况下,入驻成都的城市商业银行普遍都把业务重点放在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服务于中小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将是非常激烈的。如何发挥各自优势,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是摆在各城市商业银行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
为了稳定并开拓市场,中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明显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在内部组织结构、营销方式、专业化经营、合业经营,尤其是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创新。这些变化是银行拓展业务追求利润的结果,也是面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探索新市场,开展新业务,创造新工具,将会使银行机构在原有风险的基础上面临新的风险,风险控制难度加大。这一点在异地城市商业银行这个群体中体现较为突出。虽然许多异地城市商业银行在发源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
面成绩显著,创新了很多灵活的贷款方式和担保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但将这套方法移植到成都,不同的地域文化、金融政策环境、企业特点,必然会使这些城市商业银行遇到新的难题。
随着2006年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人民币业务以来,理财市场成为中外资银行极力争取的重点之一。相对于市场竞争,理财产品的规范与风险控制对中资银行更为重要。2008年4月,应银监会要求,成都各大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具体包括产品创新、客户风险测评、产品销售、宣传资料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理财产品呈现出以信托类、票据类等收益稳健型产品为主的特征。可见,风险控制问题已经引起了金融监管当局和银行业内的重视。
(三)人才短缺与培育
根据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到2012年,成都市金融从业人员将达到20万人。截至2010年3月,“成都人才网”数据显示,金融财经类人才约有4.955万人。总体来看,成都银行业人才短缺问题比较严重,进而会带来同业之间激烈的人才竞争。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随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成都各银行机构积极引进和储备人才,中高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那些复合型人才更加受到银行的青睐。中高端人才,尤其是具有海外工作背景,既熟悉本国国情,又通晓国际惯例的高端人才和既懂金融,又熟悉法律的管理人才是各个银行机构争夺的重点对象,体现了整个成都银行业的结构性人才短缺。
第二,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绩效评估机制、薪酬、福利、系统培训、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在引入成熟人才仍然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外资银行早已着手进行人才培育。比如汇丰银行的“管理培训生计划”、“银行家培训计划”、花旗银行的“见习管理制度”,其中的海外培训机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业务技能的全面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盟。
第三,对于异地发展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人才短缺更是难上加难。由于很难吸引具有丰富经验的中高端金融人才,这些银行招聘的人员多是该行业的新手,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成熟起来。
四、成都银行业未来发展战略设想
第一,竞争合作战略。每家银行机构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中外资银行之间,中资银行之间,大小型银行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市场细分、金融创新、风险控制、人才培育等多个领域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使成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第二,跨区域发展战略。成都银行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引进来”,更需要“走出去”。西部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一批卓有实力的本地法人银行机构,它们能在优化网点布局,‘完善城区经济、县域经济及农村经济金融服务体系的同时,稳步实施跨区域经营与发展战略,加快上市融资步伐,逐渐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将业务领域拓展到西部、中部、沿海乃至全国,扩大本地法人银行机构在全国的影响力,以发挥成都西部金融中心的辐射功能。成都本地法人银行机构更要争取在其他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中心和国际性金融中心拓展经营业务,设立分支机构,借助这些金融中心的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将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融入到全国金融中心乃至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陈祖华,金融中心形成的区位、集聚与制度探析[J],学术交流,2010,(5):76-79
[2]陈红霞,陈敏灵,川、渝、陕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现实条件与路径研究[J],软科学,2010,(9):71-76
[3]段小茜,制度安排、功能强化与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J]中国金融,2010,(1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