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4: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男生声乐训练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声乐教学;变声期;嗓音训练;嗓音保护
一、变声期情况概述
变声期主要指的是14-16岁的青少年,具体情况根据性别有所不同。男生的变声期一般在14-16岁开始,一般在18岁结束;女生的变声期一般在13-15岁开始,在16岁结束,除了有性别的差异以外,还有个体的差异,有些早熟的人甚至在9岁就开始变声了。变声的原因,是由于喉头、声带增长会伴随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分泌物增多等现象,导致青少年在平时开口说话时的声音与少儿时期不同。在变声期刚开始的那段时间,青少年说话时声音会出现容易疲劳、持续性差、并且还会有声音的不稳定等现象,此外,男女生的声音变化还有差别。男生的声音会有些沙哑,女生的声音则会有些涩滞,但这些特征不会持续多久,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此时的声音会逐渐丰满。到了变声期中期,男生会出现第二特征,喉结会变大,声带也会增加,声音随之变得浑厚。但是这时期也会有声带充血的现象出现,不注意保护的话会有失声现象出现。女生到了变声期中期,虽然表面没什么变化,但是在体内,声带和咽腔黏膜等地方会出现分泌物,阻碍发声。男生变声期快结束时,声带充血现象会慢慢消退,喉咙处慢慢发育完全,喉结明显突出,声音也慢慢像个成年人。而女生在变声晚期的声音会比男生高8度左右,声音显得尖和细,特征明显。
二、变声期嗓音的训练
女生的话,由于变声阶段的声音变化并不明显,音域和音色的前后变化都很小,所以女生在变声期之前或者期间就可以慢慢接受声乐训练。但男生不行,男生因为变声期阶段的声音变化明显,特别是早期和中期,沙哑的声音容易走调,声带还会充血,正常训练很难进行。所以只能等到变声期快要结束时,声音稳定后,才能逐渐开始声乐训练。男女生在变声期的声音差别十分明显,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区别性对待。让女生发音主要胸腔和头部,而男生的话,则教他们依靠胸腔发音。变声期是对一个人的声音来说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对于声音练习来说同样十分重要,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训练法来帮助青少年进行声乐练习。具体而言的话,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训练学生嗓音。
(一)教学内容选择要合适,音域范围要合理
教师在挑选声乐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好音域这一因素。音域在8度以内的歌曲比较适合练习,声调变化合理,太高不好,同时针对学生变声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正确指导学生发声,但也要控制好音量大小。
(二)采取科学的声乐练习法,强化气息练习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让他们学会科学的发声练习,并强化学生在气息方面的练习,让学生运用平稳的气息进行声乐演唱。此外不要忘记提醒学生在练习时音量不要太高,循序渐进就好,尤其是处于变声期的学生。
(三)科学制定教学内容,让嗓子避免疲劳
变声期阶段,保护嗓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特别是男生,在嗓子疲劳时会导致声带充血,损害嗓子的健康。所以教师要注意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避免学生嗓子疲劳。
(四)传授变声期的相关常识,在日常生活里保护声带
保护学生嗓子,除了在课程和一些声乐练习上下功夫以外,教师还应该教学生们在卫生和饮食方面保护嗓音的注意事项,让学生们在平时生活里避开会危害嗓子的潜在威胁。
三、变声期嗓音的保护
(一)学习科学合理的发声方式
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要改掉自己以往错误的发声方式,加强自己的发声技巧,掌握气息和呼吸与共鸣腔之间的调节技巧。同时,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激动、大声喊叫,这会造成声带疲劳。
(二)声乐练习不要图快,以免声带疲劳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的时候要把握好练习的时间和强度,避免造成声带疲劳,学生练习的时候不能声调太高,也不要长时间练习,避免损伤声带。训练结束后也要注意声带休息,减少说话次数。
(三)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与状态
抒感的有效方式是声乐,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演唱时表达出歌曲里的真情实感。除了良好的心态,标准的姿势也是十分重要的。标准的姿势是身体站直,两腿略微分开,距离保持与肩一样宽,身体重心放在双腿,收腹保持身体放松。演唱时用深呼吸调整气息,为发生做好准备。
(四)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学生在日常生活里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少抽烟喝酒,规律饮食,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还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咳嗽,这些都会损害喉咙健康。
四、结语
【关键词】声乐;气息;方法;教学
普通中学的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仅要懂得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键盘乐器的使用能力;在演唱方面不仅自己能唱,也要使青少年懂得歌唱生理及歌唱心理,歌唱的技能上也要适当掌握。本人就从心里、方法、基础训练三部分浅谈我工作这几年的声乐教学经验。
一、注重心理教学
当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既含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亦有后天锻炼的因素以及环境影响的因素等,正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气质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在变声期内,上课时会提醒学生这是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过程,不必担心及烦恼,只要适当的保护和正确的用嗓就行。如遇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现象,就把歌曲适当降调,使用正确的唱歌技巧等,来消除学生对自身嗓音的疑虑。教师要做到动脑教学,让每一位学生爱唱歌。我们学校的百灵社团,是针对爱唱歌的孩子开的一个社团,孩子们都愿意唱歌,非常不错,但我的要求是,不允许大声唱,不允许用最大的力量唱。起初孩们不懂,可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声音有了一定的共鸣力,其他同学听到后都觉得很美,她们都受到了影响,现在在音乐课堂上几乎所有学生都愿意唱歌,因为他们认为不用大的声音也能唱好歌。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他们,我会说:“某某同学,你的声音不错,很有特点,加油啊!”具体什么特点他们不知道,这个时间段的孩子希望与众不同,所以他们愿意用他那与众不同的声音唱歌。现在在我的课堂上除了爱唱歌的学生之外就是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唱歌者。只有愿意唱歌,他才能去学习唱歌,才能在这个堂上讲述关于唱歌的知识。
二、注重方法教学
学习歌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歌唱的器官小部分暴露于体外的在歌唱时可直接受大脑支配外,其余大部分必须通过科学训练才能达到间接控制生理功能的目的。所以要想立刻改掉歌唱时的弊端,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时间的磨练。
发声是根据发声生理学研究,人的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的,是人们用于说话的一段音区的声音。声乐上称为“自然声区”,也叫“中间声区”。发声是建立良好歌唱状态的基本手段,是有效改善与发展嗓音、提高歌唱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变声期嗓子的明显变化就是哑嗓,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反映,合唱队中有位女同学这种现象非常明显。在一次练习中发现这位学生的牙关并没有打开,偶尔一次打开声音状况还不错,我让她单独演唱了两遍。第一遍,不予她说方法,让她用自己的方法唱,可唱到一半她停下来说老师我高音唱不出来。确实牙关没打开怎么唱都觉得压抑,怎么能唱上去,怎么能有好的声音,在鼓励下她吃力的唱完了一遍。第二遍的演唱我要求她每个字都要打开牙关,要撑住气息。这位学生也挺聪明,看着我的嘴形带着气息很轻松的唱完了第二遍。而同学们也惊奇的发现,这位同学第一遍的演唱声音是沙哑的,高音上不去,而第二遍的声音却是非常干净。所以接下来的集体演唱中,几乎所有的学生也能够尽量的打开牙关。我把这个例子在每个班上音乐课时讲出,现在学校每一位学生都知道唱歌要打开牙关。
抓住一些特殊的学生,让他们成为一个典型的例子,不予学生讲空话,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得到概念,获得方法。让学生用脑袋去思考音乐,去实践音乐。
三、注重技能训练及基础训练
歌唱的方法很重要,呼吸却是重中之重。歌唱呼吸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问。在意大利美声学派中就有着这样的说法:“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唱歌。”而在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里也有说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和“气动则声发”。今天,我们强调呼吸是发声的源泉,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生命。不仅是对呼吸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而且更加突出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正确的发声,良好的共鸣乃至对歌曲思想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关。因此,在歌唱时只有掌握最自然、最深长、最正确的呼吸,才能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唱物质动力,才能更为自如地进入歌唱艺术创造的境界,达到精神和身体的和谐,声音形象和角色形象的统一。
初中阶段的学生练习声乐不能够用喊嗓的方式进行,尤其是男生更不行。必须要用气息带动,这样才不会造成嗓子受损。到底怎样运用气息,实际上很复杂、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模仿迪里拜尔教学中的弯腰找腰部气息的方法,效果很明显,学生找到了腰部的气息位置。要把气息保住我让学生在腰部系一条绳子,用力绷住腰部,要求学生把握好吸气的状态,顶住气息。这个效果也很不错。有充足的气息,可以更好地抓住音准,可以让你的声音更佳的有质感。
合唱队中只有一位男生,嗓子一般,音乐感觉也并不是特别好,唱歌老走调,在社团课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走调或找不到调。很想劝其退出,可怕打击他的积极性。再说,有个差点的同学在内,可以给其他同学做个反面例子,这样所有同学进步可以大一点,起初我的想法就是这样。可上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学生并不是天生条件不行,而是后天的培养不够,我开始每节课特意在他身上花了一点时间,从练气息开始,还不错,小孩抓住了气息点。因社团中男生较少我让他坐在了钢琴旁边,盯着他唱谱,在气息的带动下,现在音准抓得还不错,进步不少。该男生有个优点,每次唱歌都会把嘴巴张得大大的,所以现在即使不让他唱大声,他在同学中的声音还是挺明显的。他从一个反面教材的学生通过气息、方法、音准的训练现在都成了每次正面示范的学生。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声乐艺术又是音乐教育中最容易普及的一门艺术,它不依赖其他乐器,而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修养,因此成为音乐教育中一种最简洁、最广泛的实施手段,所以在初中课程里也应当重视学唱的科学教育。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简单实用的教学经验,在实践运用当中还有待探索、提高。总之,初中音乐课声乐教学,还是应该给学生以深入浅出的技能方法,轻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为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想唱歌、爱唱歌、能唱歌。
参考文献:
[1]张重辉.声乐基础通用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初本.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3]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关键词:歌唱教学;高中声乐特长生;换声区;训练
在歌唱训练中,要掌握好声区的统一、声音的流畅及宽广的音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掌握好换声区唱法。无论男女声都会碰到换声区问题。
我们在“声乐特长生”声乐训练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女声常见的“真假声”打架,或者中声区用真声,特别是初学者,唱到高声区突然变成假声,中声区到高声区之间总有一个坎儿,形成中高声区的不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两截子”声音。男声常见的是高声区唱不上去,或者唱到一定的音高,喉头就上提,发出一种白声,甚至喊叫的声音,高声区总是掌握不好。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不懂换声区的唱法及没有掌握好换声区的唱法而出现的问题。
我们知道人声的自然音域是非常有限的,不经过专业训练,人声的自然音域仅有一个八度或者一个八度多点,如果超过了这个自然音域再往上发展,恐怕大多数人都唱不上去,唱上去也可能是喊的声音。所以,超过了自然音域再往上发展,就必须转换成另一个声区的唱法,这种自然声区到高声区的连接区域,就称为换声区。各声区从自然声区转入高声区,都有相对固定的转换点,这个点就称为换声点。男女各声部的换声点分别是在:女高音:#f2、女中音:be1、女低音:#c1、男高音:#f2、男中音:be2、男低音:#c2。清楚了各声部的换声点后,各声部在唱到换声点时,就不能再用自然声区的唱法,而是要使用换声区的唱法。
一、女声的换声区训练
女声各部经过换声点时,不能再用真声唱,而是适当掺入假声,形成真假声,也叫混声。假如女声经过换声点时不掺入假声,那么中声区就会真声太多,再往上发展声音就会产生破裂,并且将失去高声区,或者形成中高声区的不统一。所以,女声的换声区训练,我认为主要是解决用混声过渡,而不能用真声,只有掌握了用混声过渡才能顺利进入高声区,才能使中高声区统一起来。
女声的换声训练多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采用“真声”和“混声”对比的办法
因为初学者往往不懂什么是混声,所以,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真声”,什么是“混声”。教师可先示范一句真声,然后再示范一句混声让学生分辨,在分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掌握用混声过渡。
2.采用戏曲喊嗓的办法
我们知道戏曲喊嗓时,声音位置高,而且多采用混声去喊,所以,才开始练习可先不用音阶,而是直接用i和a两母音做喊嗓练习,要求必须用混声,而不能用真声。掌握了i和a后,再练习其它音。
3.采用下行音阶练习的办法
在分辨、喊嗓的基础上,再做音阶练习,开始最好用下行音阶,注意起音不要太低,太低了不易掺进假声,起音最好在换声点以上,但也不要太高,可先在b1或c2处做下行练习。因为下行音阶容易找到混声,特别是起音找到后,其它音只要保持住起音的状态,然后慢慢过渡到换声点以下。所以,最好先采用下行音阶,然后再用其它方法练习。
4.采用半声唱法的办法
换声点过渡时,还要注意不要用太强的音量,因为太强的声音容易发出真声,很难控制声音,而且容易产生真假打架,所以,要耐心有控制的用半声过渡,只有控制音量,才容易顺利通过换声区。
二、男声的换声区训练
如果女声的换声区过渡是解决真假声结合的问题,那么男声的换声区过渡,我认为主要是解决“敞开”和“掩盖”的关系。也就是所有男生各声部在通过换声点时,不能再用敞开的声音唱,而是采用掩盖的手段,比如:a母音唱到换声点时,不能再唱成纯a母音,而是略带点u音,形成一种a和u音的混合音,使a母音变暗变圆,这就是换声区的掩盖手段。这里不仅仅是指a母音,无论什么母音,在唱到换声点时,都不能再敞着唱,而是惨入u音的音色,形成换声区的掩盖唱法。所以,男声换声区的过渡,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掌握了换声区的掩盖唱法,才能顺利进入高声区。
男生换声区的训练多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采用母音掺u音的办法
可先采用上行阶,三度、五度、八度都可,注意唱到换声点时,所有母音都要掺进u音的音色,达到掩盖的目的。最好先用a母音练习,因为a母音过渡时掺入u音容易体会掩盖的效果。掌握了a母音的掩盖技巧后,再用同样的办法练习其它母音的掩盖方法。
2.放下喉头保持稳定
通过换声区时,还要注意放下喉头,找到打哈欠时的喉位,并保持喉头的稳定,不能随着音的升高而随意抬高喉头,同时,抬起软腭打开咽腔,使声音顺利掩盖过渡。
3.保持头腔共鸣位置
换声区过渡时,要保持头腔共鸣,使声音全部进入头腔,形成意大利关闭唱法。不能忽前忽后,更不能使声音掉进喉咙里,造成一种舌根下压发紧的声音,这样既影响换声,又影响吐字。
4.将声音焦点集中
进入换声区时,还要注意声音不要太散、太大,这样能很难控制声音的掩盖,而且容易造成声音吃力、疲劳,而是要将声音焦点集中,在保持声音管状的同时,将元音变窄,使声音形成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状,上小是指将声音焦点集中,下大是指将喉咙充分打开,这样掩盖后的声音就会省力、明亮、有穿透力。
5.采用下行音阶练习
关键词:叹气哼鸣呼吸控制面罩位置喉头向下
在声乐学习中,气息稳定和腔体打开是声乐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叹气哼鸣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哼鸣练习,通过不断的摸索体会,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一旦正确掌握这种哼鸣练习的方法,声音在较短的时间内会有明显的提高。从而缩短声乐训练的路程,寻找到歌唱发声中发声器官正确的协调运作状态,达到整体歌唱的效果。
一、叹气哼鸣是启蒙学习的基础
叹气哼鸣是一种声乐基础训练的手段。对初学者来说它是达到学习控制、支配嗓音器官高效、快捷的训练方法。只要方法科学,练习得当,就会有很好的收效。声乐大师兰培尔蒂曾说:“如果你不能闭着口唱好,你就不能张开口唱好。”笔者认为这样讲是很有道理的,其实闭口哼鸣练习就是在为张口歌唱做准备。正确的哼唱是最有价值的练习,它能够将声音引导到正确的发声上来。哼鸣练习只要得当,对于声带的负担是非常小的。因此学习唱歌的人要尽可能多地练习哼唱。
二、叹气哼鸣能使喉头保持向下
叹气哼鸣是声乐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它并不是简单地闭口用鼻子哼,掌握它还需要一个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先以单项叹气哼鸣稳定各个发声器官的状态。在站立好的基础上,头微微低一些,嘴张开(以一个鸡蛋大小的形态为宜)。双唇稍向前伸,上唇用力稍大些,舌头放平,注意下巴一定要放松,这一点很重要。这时,口、鼻同时以半打哈欠的状态吸气(以听不到声音的深吸气为佳)。气息吸至腰腹,以“hèn”或“èn”的呼气(或叹气)方式哼出声音,动作要自然放松,干净利索。感觉到声音沿后咽壁进入头腔内。这时的喉头也会自然,松弛,处于一个最佳位置。以这种状态进入下面的叹气哼鸣练习。
1.叹气哼鸣的状态。将嘴唇轻轻闭上(应注意的是嘴唇不要用力,颌关节是打开的状态,里面的腔体打开的状态也要保持不变)。在开始哼唱之前,喉要先挡一下气,用向下叹气的方法把第一个音叹到横膈膜之处,并要保持住这个喉头所处的位置,不要有任何精神负担,再开始哼唱。这种方法为打开鼻腔、咽腔,稳定喉头、拉紧声带以及在横膈的支持力上提供了一个一举多得的方法,为美好的歌唱艺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此哼鸣练习要求声音轻松明亮,位置高,喉头稳定向下,喉咙保持打开,舌根放松。
2.喉头向下的叹气状态。用第一个音往下,然后带下面一个音的方法去哼(如:上行1带3,3带5,下行5带3,3带1),练习时要注意连贯,音与音之间不能出现任何断、卡、不均匀等现象。换音时要精神集中,稍不留意,喉头就容易往上跑。在哼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始终保持一种喉头向下的叹气状态。如果一开始不能完成这种三度练习的话,也可以用1带2,2带3,下行3带2,2带1的方式进行练习,等适应后再加大难度也可以。
练声曲:2
此练习由低向高进行,易找到与气息搭配的起始音,保持气压及喉位稳定,促成声区的平衡统一,练唱前运用正确的无声呼吸方法,在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住横膈膜和两肋的张力,一直往下叹着唱,并抓住起始音气息控制的状态,喉位稳定,使每个音都搭在气息上,要求声音连贯、灵活、匀称,一气呵成。
三、叹气哼鸣练习能锻炼声带的张力
1.练习声带拉紧的感觉。在歌唱中声带始终要保持一种绷紧的状态,并感觉到声带上有一个拉紧闭合的着力点在不断地向下、向后(后咽壁)带着用力。随着音阶的上升,这种力要逐渐加强(但要注意整个腔体要保持打开、放松的状态,这样声音听起来就会轻松、自如)。在向下走的低声区时,声带的下压力相对减弱,但声带并不是就可以松懈了,而应该继续保持一定的张力,这时可以用上胸腔共鸣,让声音处于丰满、统一的状态。同时声音的位置要保持住,不能掉下来。声带收紧的同时,喉咙张开,状态是里收外展。喉两边的肌肉是向外、向下用力扩张的,并不是向里用力。每一个音都要感觉是从身体的深处发出,千万不要用力去压迫喉头。注意气息流动要均匀、舒畅,整个哼唱过程要始终保持在横膈膜和两肋的支持状态下,有气息吸到腰腹的扩张感,并保持在这里,使整个状态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共鸣通道。
2.面罩共鸣练习,高位置的共鸣效果。学生在充分建立起口咽腔、胸腔的整体共鸣后就可以加入头腔面罩共鸣练习,可以用哼鸣和半打哈欠等状态送气,感受从眉心向面部发射出的一种高频率声波;混声练习,注意男女生在声音练习中换声点的不同,让学生寻找最舒适的发声练习,在混声练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中声区处于稳定状态的基础上加以训练,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鼻腔、咽腔、喉要始终保持一种打开的状态,同时感到后鼻咽腔处有一个着力点,使咽腔处于一种拉长、绷紧的状态并向深处用力,这样就会产生一种紧贴咽壁、直上面罩的气流感,同时发出明亮、集中、结实、高位置的富于穿透性的共鸣音响效果。如这种哼鸣效果与艺术歌唱的整体共振声道紧密配合形成一体。在进行艺术歌唱时,只需把嘴唇张开,保持里面腔体的状态,即可发出一种美好、动人的音色、音质、音量来。这也正是歌唱者们渴望寻求的那种演唱状态和歌唱技能。
四、叹气哼鸣能锻炼呼吸控制
叹气哼鸣对一些声音空、散、共鸣薄弱、咽肌无力、下巴僵硬等歌唱方面的毛病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和解决。在逐渐掌握这条哼鸣要领以后,音域会较快地获得拓展,把这种哼鸣歌唱的方法正确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训练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克服。
(一)练习前的准备要充分
在练习开始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难,但应注意的是,一定要从低声区向高声区以半音高的递增进行练习。每个环节都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切忌出现局部过分用力的现象。喉头必须要自然向下(即保持叹气的状态),喉外肌肉不能紧张,注意下巴一定不能僵硬,要以自然放松、被动的状态为佳。要注意不要急于拓展音域而是以自然声区为主,将自然声区的基础巩固好,再向两边扩展。在练习时还应该注意男生女生练习上的区别,以“男生不求太高,女生不要太低”为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因为男生大多在高音时比较困难,在此练习没有巩固的时候不要盲目拔高音,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而女生也不要练得过低,这样会对女生声带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二)呼吸控制的基础练习
1.重视深呼吸练习。先将嘴唇闭上,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放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小腹在吸气时完全放松,边吸边向外膨胀,这一切都是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胸部舒展而又通畅,丝毫不紧张,从而解决吸气的误区。在这种感觉获得后,再用张开嘴巴的办法吸气,但气深的部位与闭口闻花的一样。注意开口时胸一定不要上提。
2.训练快吸快呼。要求练习者迅速地将气息正确地吸到肺的底部,然后小腹用力往里收缩并迅速返回的状态,横膈膜要保持扩张。在这个正确呼吸下,保持住气息的控制,就是气不能松,横膈膜保持扩张状态。以此循环地把每个音唱完。在吸气练习时,让学生以半打哈欠的状态和腰腹的扩张来体验歌唱中吸气的感觉,在呼气练习中,以母音的练声曲和叹气的感觉加以练习。
(三)起音的练习
1.软起音。声乐学习中的“打哈欠、叹气”是有效解决错误呼吸方法的途径。首先练习模仿“打哈欠”的动作,做好“打开喉咙”的准备,把这种下意识的动作当成有意识的体验,可使我们较容易找到建立在气息支持上且位置较高的起始音。相反,“打哈欠、叹气”的动作可使学生感觉气息抚摸声带发声的软起始,感觉呼吸往下走的力量,这有助于改善声带滞重、声带逼紧的歌唱不良状态。
2.硬起音。在训练中可针对声音的虚、漏,声带机能差的学生练习硬起始。发音前先将声门紧闭、喉头向下挡气,再由弹性的支持力量,将气息冲开声门振动声带发声,以此激起的力量使声音清晰集中,并延续于歌唱之中,硬起始也可通过生活中“打喷嚏”的自然状态来体会,这也是下意识地将气、声良好配合的结果。正符合一刹那吸气状态时腔体的打开、快速吸气的动作要领。
3.断音练习。断音练习速度较快,主要是训练快吸快呼,要求练习者迅速地将气息正确地吸到肺的底部,然后小腹用力往里收缩并迅速返回的状态,横膈膜要保持扩张。在这个正确呼吸下,保持住气息的控制,就是说气不能松,横膈膜还需要扩张。以此循环地把每个音唱完。
练声曲:3
mimimimamama
练习3在练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保持呼吸的支点和呼吸的弹跳,做到声断气不断。同时找到叹气哼鸣的面罩位置,使声音音色纯美而动听。
综上所述,叹气哼鸣对于初学者或是在声音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的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使他们尽量减少甚至是杜绝走弯路的可能。对于在练习中盲目喊叫的练习者来说,也有很好的养护声带的作用。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注意叹气哼鸣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方能使学生在声乐技巧学习和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学生在技巧学习上盲目求高求大,而掉入歌唱学习的误区,使学生在歌唱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因此声乐启蒙教学要首先强调叹气哼鸣的基础训练,这是一种有效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同行对此进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并能推广运用,更好地服务于声乐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①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②王如湘.美声唱法卷[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③汤雪耕.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声乐 小组课 共性 个性
一、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扩招后,师资普遍紧张,各师范类高校大多改变“一对一”的传统声乐授课模式,采用声乐小组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声乐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不管怎样改,都必须遵循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我们一直强调师范声乐课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扎实广博的音乐学科基础知识和深厚的音乐教学理论修养和技能,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合格人才。因此,声乐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并不是培养专业尖子和专业演唱人才,不是培养歌唱家和演奏家,而是更注重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否具有辅导群众文化歌咏活动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小组课可以在这些方面不断充实内容,发挥小组课更广泛的作用。
二、小组课训练与传统声乐“一对一”授课模式的比较
声乐小组课的实行,打破了传统声乐“一对一”的授课模式,出现了“一对二”,“一对三”等多人一组的声乐小组课。通过声乐小组课的实行,使单位学生数容量加大,的确可以节省教师资源,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效果,但在嗓音训练方面,同样带来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认为小组课可以提高整体的声乐水平,扩大训练范围,但学生“个性”发展不如“一对一”的形式好,声音指导的不细致。
应该说,传统声乐教学历经百年,在嗓音训练中,学生“个性”差异性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但这种授课形式最适合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否则,费时费力、效果不大。如今在师范类的招生中,条件好的一般是占少数,大多数是一般条件的学生,还有少数条件较差的学生,从这个角度上说,声乐小组课也是一种实际的选择。
“二对一”声乐小组课,从练声环节方面来看,每个学生平均可以得到20多分钟的训练时间,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因此教师施展对学生个体教学手段空间比“三对一”要大,但多于三人,声乐课很难对个体学生发挥细致的指导作用,指导感到时间紧张,从训练声音的角度来讲,“二对一”的授课比较好。
笔者承认,小组课在嗓音方面的发展不如“一对一”的形式,但如果从嗓音发展的规律出发,找出其“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进行科学训练,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基础阶段的“共性”训练
高师声乐教学从本质上与音乐学院是一致的,都必须寻求嗓音科学发声与歌唱、声乐训练规律,并将之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嗓音发展的科学性,一般是按照美声方法的要求,在正确呼吸的基础上,运用嗓音在人体的各个共鸣器官达到良好的混合共鸣效果,这种效果的获得,是要经过不断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
声乐课的嗓音训练,历来是个重点,对于嗓音的训练,可以分为由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开嗓”,目的是加强声带的拉力功能,如可以采用机械练声法,将一些练声曲进行十分钟的练习。第二个部分为嗓音“美音”训练,教师可以在这部分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训练,如在练声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体为主,个别为辅的形式,但要针对个别反映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强调课余时间多练习。笔者将第一部分视为“共性”训练过程,第二部分为“个性”训练过程。“共性”训练的种类有很多,如笔者采用的“共性”机械式的“开嗓”过程,常用放录音的形式,就是将一系列包含各种功能的练声曲集合在录音或磁盘上,进行放音练声,方便有效,学生也可以在业余时间,集体按时进行,一般三十分钟为宜,也可以独自在宿舍或琴房进行自习练声。在课堂上,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指导这些练声区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对于做不到位的学生,则应进行改进方法的重点指导。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嗓音得到了加强。
嗓音训练与听力有关,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的音准是个大问题,对于音高的判断和发音存在音不准的现象,这样就大大阻碍了声乐的进步。耳音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不容忽视,就这个问题,声乐小组课进行和声方面的训练,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师范专业的学生中,基本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学生中,一般中等程度的占多数,因此,教师应将中等程度的学生作为声乐小组课训练的重点,制定可行的教学大纲和训练计划。“基础”性的学生如同白纸,思想大多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训练相对容易。对于这些基础性学生的训练,小组课是最为合适的选择,为了实施“共性”的训练,在小组课的编组上可以考虑男女生搭配,或根据声部男女生各分为一组,在唱法上也可以将,民歌、美声进行分组,并由相应的专业教师指导训练,方便练声,容易达到声音统一效果;而针对练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如有的男生声音位置低,找不好假声,这样可以调整适合的女声让其一组,男声可以通过女声的练声,模仿女声以便找到假声,获得高音唱法的有效方法。在小组课中,有的学生嗓音不怎么突出,但其他方面也许不错,如有的钢琴很好,这样就可以把唱的好的同学与弹的好的同学进行组合,在课堂上就可以让这个弹琴好的为其伴奏歌曲,在进行歌曲处理上得到更大优势,双方都能得到特长的发挥,这样学生双方也能得到相互影响,认识到歌曲伴奏对歌唱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也能重视伴奏学习。
四、提高阶段的个别指导
为了使一些有条件的学生进步更快一些,教师可以定期对小组学生中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示范课,通过观摩达到学习的目的。
声乐课的嗓音训练,历来是个重点,对于嗓音的训练,可以分为由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开嗓”,目的是加强声带的拉力功能,如可以采用机械练声法,将一些练声曲进行十分钟的练习。第二个部分为嗓音“美音”训练,教师可以在这部分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训练,如在练声过程中,可以采用集体为主,个别为辅的形式,但要针对个别反映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强调课余时间多练习。笔者将第一部分视为“共性”训练过程,第二部分为“个性”训练过程。“共性”训练的种类有很多,如笔者采用的“共性”机械式的“开嗓”过程,常用放录音的形式,就是将一系列包含各种功能的练声曲集合在录音或磁盘上,进行放音练声,方便有效,学生也可以在业余时间,集体按时进行,一般三十分钟为宜,也可以独自在宿舍或琴房进行自习练声。在课堂上,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指导这些练声区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对于做不到位的学生,则应进行改进方法的重点指导。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嗓音得到了加强。
声乐小组课,教师要重点强调方法的训练要领和动作的规范要求,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只能听出学生的整体声音效果,对他们中的个体声音出现的毛病很难听辨,即使能听辨出他们声音毛病,如果单对一个学生进行纠正,时间也不允许。实际在授课时,教师往往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不去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同学,如果控制不好时间,就容易拖堂。训练原则是,尽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上课效果,如在歌曲的处理方面,教师可以把歌曲的难点找出来重点处理,对一时难解决的,可以分几次课解决,并且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多进行练习,教师只能在课上提出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并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自己去练习和体会。
关键词:关闭;男高音;头腔共鸣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09-02
“关闭”技术可谓是男高音的法宝。时至今日,这源于西方的“关闭”技术,已在我国被广泛的运用和研究。然而以具体的发声练习及在作品中的应用来诠释“关闭”技术的却凤毛麟角。笔者迄今所见有关男高音“关闭”的文章中,“关闭”技术的训练基本上都是直接引用沈湘先生的方法,因没有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而显得相对空洞,缺乏实用性。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所学及心得苟胆做一次尝试,敬请各位同行和专家不吝赐教。
一、“关闭”的发声训练
歌唱发声机能的练习,是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人体各器官的有机配合、运动协调来符合演唱要求。这些器官的配合非常微妙,同时也很复杂。当它配合恰当时就会发出美妙悦耳的歌声,相反,则会出现不理想的声音。所以发声训练是歌唱机能练习的最有效方法。笔者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掌握了“关闭”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相关训练技巧,认为“关闭”的发声训练要进行以下三个阶段的练习:
(一)第一阶段的练习
沈湘教授曾说过:“‘关闭’最重要的练习,是练好换声区开始的三个半音音阶。”以男高音为例,换声点是f2,其换声区即是(#f2、g2、降a2)这三个半音音阶。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扩展音域,经过较长时间的练唱,真正掌握换声的感觉,在高音区演唱不感到吃力,才算确立换声区的唱法。确立换声区唱法的标志是:声音自如、音色“空、暗、柔、小”。
练习曲1
此条练习曲是一条“闭口哼鸣”练习曲,哼鸣时在心里念出a、e、i、o、u五个母音,用“内听觉”注意倾听各种母音的不同音色,体会“混合母音”的声音感觉。练习时首先要打开咽腔,让你的小舌头轻轻地翘起,也就是打哈欠的状态;面部表情还要自然放松,略成微笑状,这样有利于挂住“高位”,同时喉位也会自然下方,比较放松;在变换母音时,舌头必须放松,注意舌头的微小变化。此条练习曲比较适合中声区的训练,先找到“混合母音”的感觉,做到稳定的呼吸和共鸣,为换声区的“关闭”奠定基础。
练习曲2
此条练习曲是用以练习(u屋 o 欧)混声的练习曲。练习时注意唱清楚每个音,不能变音,声在气上行,保持声音的legato, 用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顺着嗓子眼儿往下唱”, 音越高,感觉“嗓子眼儿”越小,音色越明亮、越集中;特别到换声区用(o 欧)“关闭”时,仔细体验咽腔柱肌将音“拢住”的肌肉动作,仿佛后颈被一只无形的手“拿住了”,此时在后颈处就形成了“带有o音色彩的u音管”,为高音的共鸣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此条练习曲比较适合过度声区和换声区的训练。
(二)第二阶段的练习
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是在“换声区”状态确定之后,再向高音区扩展的阶段。一般以扩展一个全音为好,男高音的两个半音音符是a2和降b2.这个阶段也可以用上述的练习曲或其他练习曲练唱,练声曲要简单、易记,多练慢的,少练快的,多练延长音的练习曲,这样便于集中精力注意发音的状态。
练习曲3
此条练习曲是一条八度大跳的练声曲,也是男高音最常用的扩展音域的练声曲。练习时要用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打开喉咙(喉位下降,感觉声音像从喉咙吞下一样),同时抬起软腭和小舌头,让声音向鼻腔里集中;低音唱a 母音时找真声的感觉,高音混合o母音时找真假声混合的感觉,回到低音时再找回真声的感觉;练唱时还要注意唱到a2和降b2这两个半音音阶时,(a+u)的音色要向(a+o)的母音音色上靠拢,以便增加高音的响亮度。这条练声曲不仅能找到(a啊、o欧)的混合共鸣,扩展音域,而且还是锻炼呼吸强度的有效手段,非常适合男生高音区的训练。
(三)第三阶段的练习
这个阶段的发声训练,必须建立在第二阶段(a+o)混合共鸣已经成熟的基础上。用“关闭”的开放感觉,让声音贴着咽壁向后往鼻咽腔的最顶端集中,全身像喊人一样积极地唱,唱到最高的音符时,母音由o向a开放,这时的a母音与中声区的a母音有着质的区别;当喉底和头腔以“吸气”的感觉“打开”时,这个最高音a好像翻到了后头顶上发声,训练时一定要前面挂住“高位”,往后像打哈欠似地“吸着唱”,永远保持咽柱肌往里靠拢的“u”的感觉,然后利用后腰的力量,兴奋地向上、向前“一翻”,高音就上去了。上述的练习曲2和3,也是这个阶段发声练习的最好选择。
这个阶段的“关闭”训练是扩展音域和统一声区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练出了两个八度的音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不同声区的音色都得到统一,并且不留任何换声痕迹。男高音唯有达到这种程度,才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换声区的“关闭”唱法。
二、“关闭”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以歌剧《星光灿烂》为例
《星光灿烂》是歌剧最著名的咏叹调之一,是音乐会和声乐比赛男高音经常演唱的曲目。它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中男主人公卡伐拉多西演唱的一首感人肺腑的咏叹调。
“甜蜜的亲吻,和多情的目光”这一部分是前的铺垫,音高逐步迈入换声区(ci,o),演唱时要用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前边挂住“高位”,顺着嗓子眼儿往u通道里唱,声音要连贯,多往o音色彩靠拢,要唱出幸福的感觉;“美丽的容貌和温情的抚爱令人终身难忘。”这一部分是全曲的部分,音高也由过渡声区跨越到高声区a2。演唱此部分时,声音力度和情绪的渲染都要增强。当唱到(di-scio)的前两个音(for-me)时就要做好“关闭”的准备,口鼻同时全身性吸气,在强有力的气息支持下,感觉“ao”母音正往鼻腔的顶端集中,仿佛声音在头顶开花。此时的声音色彩略暗而不失明亮,是成功的“关闭声”。
此部分是全曲的最后一句,用“如今才感到对生命的渴望”的呼喊再次把情绪推向,继而在低音的无可奈何的悲叹中结束。
演唱第一个音E时,用打哈欠的状态打开喉咙,放低喉位,往“U”通道里唱,要保持“松、透”的感觉;当唱到(non-ho a)时,就要做好关闭的准备,由换声区向高音区过渡。演唱时一定要贴着咽壁带着哼,喉底扩张打开,柱肌向里靠拢,使咽管变细拉长,这样容易把声音“拢住”,同时也为关闭高音提供了良好通道;演唱最高音to时,前面挂住高位,保持咽柱肌往里靠拢的“u”的感觉,然后利用后腰的力量,兴奋地向上、向前“一翻”,高音就上去了。
由此可见,男生要演唱音域较高、难度较大的作品,势必要掌握突破高音的“关闭”技术。
“关闭”技术发声训练及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区,应该引导歌唱者放松喉咙,保持低喉位,用“打哈欠”的感觉去唱艺术、唱修养,去寻求集中的头腔共鸣即可。若想掌握好“关闭”技术,务必戒骄戒躁,保持良好的心态,打好中声区的基础,按照文中所提的三个阶段科学的训练,持之以恒,竟能成就您的“高音梦想”。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系统研究(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
首先,学习声乐要掌握好以下三点:
气息的支持、打开喉头、保持高位置,这三点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单单追求一个方面,否则就不会有完美的歌声。
1、气息的支持
在我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很强调呼吸,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如果在歌唱中没有气息的支持,而是用喉咙控制声音就会使女高、男高声音“捏”,男女中低声部“压”或“撑”。
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练习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轻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将气息深深的吸进小腹。小腹在吸气时完全放松,边吸边向外膨胀,这一切都是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胸部舒展而又通畅,丝毫不紧张。吸气时,将意念很快集中在小腹部(意守“丹田”)。继而,留意于鼻子闻花时小腹起伏的动作上:小腹鼓则为吸气,小腹收则为呼气。久而久之,就能练成用小腹吸气而不是用鼻子、口腔、胸腔主动吸气的快捷的吸气方法,好象吸气用小腹,而不用肺。
有了这种呼、吸协调一致、具有支点的呼吸,就可以获得气息支持的好听的声音。
2、打开喉头
“打开喉头”最常用的方法是“打哈欠”,这是声乐界尽人皆知的有效方法。人在“打哈欠”时喉结会自然下降,同时,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管随着“打哈欠”的动作拉开了上下的距离,扩张了腔体的空间容积,使声音的共鸣通道宽敞而又通畅,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大开方便之门。
“打哈欠”分三个过程:“引发―扩张―消退”。在三个过程中以“引发”状态为“打开喉咙”的最佳状态。因为这时的鼻腔与咽腔肌肉刚开始消退。这种舒展、扩张的力量非常含蓄。法国著名生理声学家于松称它为“隐蔽的哈欠”,英国著名声乐理论家荷伯特.凯萨利则把它叫做“半打哈欠”。这两位专家均强调“打哈欠”的分寸感,也就是说,在“引发“的状态下,用“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喉咙”。
3、保持高位置
歌唱要想得到充实的头腔共鸣,必须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只有高位置的声音才会明亮,才有穿透力,解决声音发闷的毛病。
到了高音区,歌唱者感觉在上口盖与鼻咽后的鼻咽腔里,有一种吸气状态。这种吸气感使头腔的空间向后上扩张,软腭与小舌头含蓄的上抬,硬口盖有一种紧张感。这种空腔充气声音膨胀的感觉,就是“打开头腔”的正确感觉。“打开头腔”的同时,在心理的想象中使声音的音色集中成点状,它既能使头腔共鸣音色变的明亮,声音结实而富有穿透力,又能使高音唱的轻松、自如。所以说:“打开头腔、集中音色”这是获得头腔共鸣最关键的方法。
在练习高位置时,可用母音u练习,这时舌位低,软腭和小舌头向上抬起,口腔内开度较大,气息能很集中的呼出。
其次,要想使一首声乐作品唱的很完美,还需要掌握演唱的姿势、气息的控制、歌唱的共鸣、学量的声乐作品、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
1、演唱的姿势、气息的控制
演唱时,要保持身体的放松、歌唱状态的积极,男生可以双脚开立与肩同宽,女生可以采取“丁字步”的站姿,身体要处在“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状态中。气息要做到“三分吸气,七分保持”。
2、歌唱的共鸣
刚才说到了头腔共鸣,但是在歌唱中,仅仅靠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发出音色丰富多彩,洪亮的声音,还要有口咽腔和胸腔共鸣。歌唱中的共鸣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共鸣”,只有混合共鸣,才能更好的把握声音色彩和保持共鸣腔体的内在平衡,达到声音在换声时自如、灵活、统一、充分的体现出人声的美妙。
3、学量的声乐作品
在学习的过程中,刚开始对自己声音的正确与否不太清楚,可以多听一些声乐作品,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还可以模仿的去唱,对学习声乐也有一定的提高。多学量的声乐作品,对我们分析处理歌曲的感情、风格、语言等问题都有一定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
4、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歌唱是用科学的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声音是通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来表达作品和完成歌唱。所以要求歌唱者咬字一定要准确、口型要标准、音色融和、节奏准确、音高到位、抑扬顿挫要分明,不同的作品要唱出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韵味来。
5、声情并茂是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