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7 17:34: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智慧医疗健康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

篇(1)

一、城市级智慧医疗发展问题

随着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推进,为城市居民健康提供更优更完善的医疗服务,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发展课题。在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基础上,不断推进应用模式及商业服务探索与实践,创新智慧医疗合作、服务、运行模式,培育、带动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医疗产业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城市辐射范围内的合理覆盖,成为提升城市医疗水平的金钥匙。

目前各地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对于智慧医疗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医院信息化水平较大提升,但城市范围智慧医疗整体发展缓慢,大部分停留在业务型医疗信息处理阶段,智慧医疗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专业人才和政策落实机制。城市级医疗信息集成水平和应用水平总体较低,在智慧医疗建设中医疗机构对技术开发商依赖程度偏高,由于各开发商技术水平和标准规范存在较大差异,为以后的信息整合和信息利用埋下隐患。智慧医疗推进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共享与交换主要以“点对点”方式开展,城市内各医疗机构信息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二、城市级智慧医疗的发展建议

对于医疗健康领域,“智慧医疗”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特殊服务型领域。具体到城市级智慧医疗,就是解决在城市中如何实现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长期矛盾问题,最大限度的让市民获得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一)利用“O2O”模式,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医疗资源包括专家资源、技术资源、设施资源等,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内,充分依托城市政务、医疗卫生、民政人社、计生药监和财政等部门信息交换资源,构建医疗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药品配送中心和医疗金融服务机构等,实现跨行业、跨领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提供面向城市居民的医疗诊治、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医疗管理和健康保障增值服务,提升城市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能力。

(二)利用智慧城市信息化手段,整合医疗信息资源,改善城市居民就医感受

医疗服务的碎片化和医疗服务信息碎片化一直以来是阻碍智慧医疗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通过加强电子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卫生信息网络和居民健康支付网络的建设,逐步建立城市级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支持双向转诊服务,使城市居民感受到真正的“医疗惠民、医疗便民”。

(三)在智慧医疗创新价值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医疗数据资源价值

创新智慧医疗合作、服务和运营模式,通过与商业保险、生物制药、体育健身、专业健康管理、大数据研究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体系中的应用价值。关注人群健康大数据采集和利用,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三、城市级智慧医疗的资源整合

当前,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行业在高速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这个新兴行业来说,如何高效地利用医疗、信息和金融等领域资源,将决定城市级智慧医疗的整体发展方向。

(一)强化移动支付,启动移动医疗的金融商机

移动医疗是智慧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完善。通过移动医疗技术提供医疗服务中的在线支付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医疗“一卡通”向医疗“一账通”转变,打通移动支付环节,进而提供完善的后续医疗配套金融服务,将衍生出一个巨大的金融领域商机。

(二)建立信息渠道,实现多方衔接的信用平台

对于中国的大众患者或者消费者来说,医生和患者没有建立实质性的长期一对一沟通的习惯。当患者企图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选择医生咨询时,对医生产生信任是关键问题。建立患者、医院和医生等多方的信息对接渠道,实现解决信任问题的医疗信用平台,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三)线上线下衔接,融合智慧社区的智慧医疗

医疗优质资源长期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分级诊疗机制推行缓慢。一方面由于患者的长期诊疗习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社区医疗资源的衔接。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的角度,将智慧社区经济与智慧医疗经济相互融合,正是解决两个领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小结

为了抓住智慧医疗这个面向未来集约、智能、跨界、转型的难得机遇,中国各城市积极结合发展实际,力推智慧医疗与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等产业融合,让智慧医疗迸发出无限精彩。

目前,我国智慧医疗产业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医疗”理念的深入,政府在政策及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智慧医疗产业建设;另一方面居民健康意识提高使得对于智慧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智慧医疗发展潜力巨大,虽然在具体城市级发展建设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但通过总结在各城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相信不久的将来,智慧医疗将更好地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和支持,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为南京市信息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孟群,叶强,胡建平,等.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与发展[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2] 孟群.卫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与发展规划(2011~2015)[EB/OL]. 2010.

[3] 陈敏,武琼,张帧,等.智慧医疗卫生服务的挑战与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29(8):597-599.

篇(2)

虽然我国在智慧医疗系统技术、标准、产品、应用,以及政策层面均呈现出良好的开端,但从现阶段实施情况分析,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政府法律保障问题。智慧医疗中的个人健康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同时也涉及医师的职责。如何保证广大民众在最大程度地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同时,又可以保证自身的隐私安全,这是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完善相应监督管理体系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是产品化与市场准入问题。现有的智慧医疗系统产品多数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产品和技术标准不完善。由于系统庞大且特殊复杂,较多新企业很难取得相关资质,与市场规定准入条件和指标要求差距较大,难于遵循市场公平性原则。

三是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与提升问题。智慧医疗技术涉及医疗专家系统技术、医疗感知技术、电源管理与运用技术、网络通讯的软硬件技术、信息融合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在研发过程中需要持续不断地融合、突破和创新,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四是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智慧医疗涉及行业领域范围较为宽泛,产业结构和利益链条形成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有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来整合利益关系,调整利益结构和转变分配方式。

五是标准化与规范问题。系统涉及信息采集、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终端接口、功能结构等多个环节,现有业务与技术标准涉及领域宽泛,形成各类标准错综复杂,大量的标准已过时需要重新制定,历史堆积问题日趋严重,负面影响日渐凸显。

六是资源配置与协调问题。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形成了条块固化模式,网络集成与服务商结构也颇为复杂,资源分配方式、技术协调对接、服务协同管理等缺乏有效的手段。市场、技术资源分配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管理。

七是规范运营服务和管理问题。医疗行业由于长期资源短缺,形态比较稳定,条件优越。随着智慧医疗的应用,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化会对医疗从业人和机构形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其改变传统工作形态和服务方式,改变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

八是医疗知识普及与培训问题。传统医疗理念中人们对健康管理的认识远远不够,重治疗轻预防现象较为普遍,对于治疗过程的了解知之甚少,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和健康问题社会化的根源。医疗健康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和普及智慧医疗的难点和关键所在。

二、推进智慧医疗的有效性措施

各级政府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保障性政策,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也都涉及了智慧医疗的相关内容,并有明确的规定。展望未来发展,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具体措施应包括:

(1)创立科学有效的商业服务模式智慧医疗不仅会改变现有医疗模式,也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新模式将体现智慧医疗具有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三方面的优势,让医疗体系中每个要素紧密联系并发挥作用,让产业链中的病人、医生、研究人员、医院管理系统、药物供应商、保险公司、风险投资等各个群体都积极参与并能从中获益。

(2)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智慧医疗的核心是病人各种信息的采集、传递与共享,人体生理信息采集传感器和网络终端设备就成为智慧医疗系统技术的核心和纽带。非医疗机构、家庭成员、特殊人群、个人信息数据采集专用传感器开发及产业化、健康参数对比模型研究及应用、个人健康保健量化管理方式、病理参数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研究等,都是智慧医疗的当务之急。只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才更有利于降低成本和广泛地推广运用。

(3)整合有效资源、构建完整产业链我国智慧医疗行业地域分布广泛,技术差异较大,产品种类繁多,市场集中度较低。应该设置重点区域重点扶持发展,集聚包括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平台服务商、产品生产商、终端制造商、生物工程基础研究与配套机构、传感器技术研发机构和厂商,以及用户服务商等多方资源,形成在一定区域内的产业集聚群体,通过行业组织和机构搭桥,开展包括产品技术工艺、市场应用信息、人才培育等方面交流合作,构建并不断完善智慧医疗的产业链。

(4)重视标准化工作智慧医疗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行业,融合有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跨度较大的领域,涉及的技术标准复杂,缺乏规范的标准体系。应该针对产品技术工艺、市场运营与服务、产业行为与管理,尽快开展相关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相应标准。

(5)强化示范应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国智慧医疗行业政府主导特点较为明显,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推进和引导。在相对发达地区树立相应的示范工程和应用试点是十分必要的,避免形成市场应用、产品技术、运营服务、监督管理的混乱,为今后行业规范和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及提供良好经验。同时,制定详细的税收激励政策,并对关键技术研发给予政策性资金支持。

篇(3)

人类已进入“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技术、应用正逐步渗入各行各业,“智慧+”概念应运而生。医疗健康是最受关注的民生焦点之一。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联网的一大行业应用,智慧医疗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改变医疗健康服务与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建立更理想的信息共享机制以改善医院内外信息沟通及医患关系,真正实现医疗健康资源均衡,为开展分级诊疗服务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医疗健康领域,随着各种物联网新技术的导入,医护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智慧医疗”的梦想正渐渐成为现实。智慧医疗将各种物联网新技术的导入将加速医疗健康云平台、看护机器人、高精密医疗设备等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发展。医疗健康云平台紧扣医疗、保健、看护与防疫等四条主线,融合各种信息通信技术,整体提升个人医疗记录、病患信息管理及健康科普等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看护机器人将在医疗健康服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其陪伴、沟通、支援等功能将成为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之必需。在高精密医疗设备方面,物联网技术有广阔的部署空间,通过对相关零部件、关键材料、软硬件的功能监控及各种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使高精密医疗设备得以更有效的利用。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在医院外的相关场所(如病人家中)部署多种传感器设备、家庭用医疗仪器和健康信息类可穿戴产品等相关设备,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实时采集各类人体生命体征数据,使医院更快地获取丰富的数据。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自动传输至医院数据中心,医护人员利用数据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缓解医院排队问题,降低交通成本。数据的集中存放管理,有助于实现数据广泛共享和深度利用,对大量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以解决关键病例和疑难杂症。借助物联网技术,还能以较低成本对亚健康人群、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长期、稳定的远程健康监控和诊疗服务,降低发病风险,间接减少对床位等稀缺医疗资源的需求。在物联网技术的带动下,还可利用大数据分析,使医疗健康服务拥有更多的信息交互与服务方式,在遵循相关法规与隐私的前提下将信息适度开放与流通。

智慧医疗不仅符合当下的医疗环境需求,而且符合居家健康管理的新需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智慧医疗的应用范围和服务水平也将逐渐升级。

篇(4)

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是宁波“十二五”建设智慧城市十大应用体系的首个试点项目,也是“智慧浙江”的首批试点项目。宁波市的整个建设背景主要有两个依据,其中一个就是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2011年,宁波市政府了《关于推进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系建设的通知》,提出了“五个统一、六项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其中,“五个统一”是指统一的医疗专网、统一的数字化集成平台、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以及统一的居民就诊卡(社保卡);“六项任务”是指以完善疾病防控网络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推进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以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域协同医疗;以公众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提供全面、连续的信息服务;统筹实施卫生管理信息化,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等。在2013年9月6日举行的宁波市智慧城市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上,包括“智慧健康”在内的23个智慧城市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额为131.88亿元。

作为智慧健康保障体系的一部分,2013年1月23日,全国首个掌上“移动医院”亮相甬城。该项目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得到落实,“移动医院”不仅将原有的网上服务(医院导航、自助挂号、化验结果查询等)全部移植到了手机软件中,还新增了智能导诊、健康档案、健康百科、健康课堂等新功能。

在区域医疗建设方面,宁波市已经建立了七个区域影像中心。患者在基层拍完片子以后,可以通过PACS系统传送到县级、市级医院,然后县级、市级医院医生的诊断会再回到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该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县级、市级医疗资源。

项目点评

宁波市卫生局局长 王仁元

宁波市卫生局局长王仁元在“2013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将宁波智慧健康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在顶层设计下取得的成功”。

卫生局专门建立了基于千兆和百兆的联通和电信的高效健康卫生专网,同时建有一个四级的卫生数据中心机房,总面积200多平方米,总投资约2000万元。卫生专网基于“一单位一网络、统一出口、承载多个业务应用”的基本原则,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建设高效安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市-县(市)区-医疗卫生单位”三级网络,切实保障了各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之间安全、快速、稳定的信息交换。同步推进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信息安全。

数字化集成平台被卫生局作为核心项目进行实施。卫生局旨在打造市和县(市)区两级智慧健康信息交换平台,以此集成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系统。

通过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基础信息库的建立,整合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临床信息资源,实现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共享,从而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降低居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

根据规划,宁波市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全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和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行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实施就诊一卡通,推行区域协同医疗、远程医疗,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保障水平。

王仁元表示,卫生局今后会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进行建设:

一是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加强建设,工作重点是要防止“信息孤岛”。

篇(5)

智慧社区建设内容为开发东湖明珠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及提供基于平台应用的各项服务,包括:

社区三维数字地图应用支撑平台;系统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应用子系统;智慧购物、智慧医疗、智慧家政、智慧物业、数字阅读等第三方业务的接入;实现多终端的第三方支付。

一、 智慧社区建设的意义

1、东湖明珠智慧社区应用适度超前的先进、适用、优化集成的技术和设备体系,为小业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方便、健康的家居和办公环境。提高该项目的整体定位和档次。

2、东湖明珠智慧社区建设,以具体的社区为单位,结合了家政服务、医疗等,整体与武汉市数字家庭协会推进武汉市的数字家庭建设的思路相吻合,相互关联。

3、武汉市数字家庭协会已确定为其首个示范项目,可申请取得地方政府关于智慧社区的授牌。

4、东湖明珠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研发成功后,可进一步形成成熟产品,推广运用到其他社区项目。并可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智慧城区的研发和建设。

二、 建设内容及实现功能

东湖明珠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是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网络,以云平台、FTTB/FTTH、WIFI、3G网络为依托,为社区居委会提供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物管提供智慧物管、为社区商家提供适应各自行业管理和服务需求的智慧商家平台,使得社区居委会、物管、商家能够通过此平台向社区业主提供政务、物业及商圈服务。同时,平台还可集成公用事业单位(水、电、气、电信)的缴费平台和银行的支付网关,为业主提供社区一站式便民支付服务。同时,平台支持安防系统、门禁系统等智能化子系统的集成,为业主提供一卡通服务。

“东湖明珠”智慧社区以统一的业主号/业主卡作为唯一身份识别标志, 建立五屏互动,即由“入户数字对讲触摸屏、客厅电视、卧室电视、平板PAD、智能手机”组成的智慧家庭服务系统。

在家通过对五屏的点播或触摸实现以下功能:

智慧物业:实现物业费、水电费、燃气费的交纳与查询,物业管理信息推送服务。

智慧购物:可实现家庭日用品,如米、油、饮料、水果等点播后10分钟内送货上门服务。

智慧医疗:实现医疗档案智慧管理、医疗保健预约上门报务、医疗紧急呼救、空巢老人远程看护、远程诊断等服务。

智慧家政:实现预约家政上门、家政费用缴纳、家政服务评价、投诉、建议等服务。

数字阅读:实现与中国字图书馆的链接,在线海量阅读服务。

三、 具体实现

1、 综合服务平台可实现系统单点登录控制,一站式应用服务; 基于角色和个性化的信息访问与控制; 操作界面与数据分类,分布式多源异构信息的统一。属于个性化的操作,操作模式简单,方便管理员登录操作。

2、终端界面用户体验度强。画面简单,便于操作,分级菜单点击即可进入,便于老人及小孩操作。

3、 应用模块的实现:

1)智慧物业,此模块内容建立后由物业公司负责内容推送和维护。

2)智慧购物,与武汉市社区布点最多的中百超市商谈电子购物平台搭建、配送及送货上门服务。

3)智慧医疗,在社区医院建立社区医疗保健管理档案,记载及更新社区人员体检记录,跟进提醒社区人员定期检查,在配置远传血压计、脉搏计等设备的家庭,通过每日数据监视社区人员健康情况,实现社区人员慢性病的预防、发展及治疗。在社区医院设置远程诊断室,在社区医院设置老人及特殊病人监控室,可与医院值班室共设一室。在申请了老人或特殊病人监护的家庭设置无线监控摄像头或无线红外监测探头;老人及特殊病人居家信息通过WIFI及网络传递至值班室,值班监视人员通过监视或视频分析提供的信息即可获知异常状态,同时上门看护。老人或特殊病人亦可通过家庭医疗呼叫按钮呼叫医院上门看护。

4)智慧家政,与武汉市家政服务排名前三的家政公司商谈,建立家政服务模块,实现家政服务的预约、缴费、服务质量监控和投诉建立处理。

5)数字阅读,购买中国数字图书馆馆藏书库,社区用户可免费及付费阅读书籍,未来可推广在线教育。

篇(6)

关键词: 智慧城市 衡水 功能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智慧响应的方式,综合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构造和谐的社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居民建立优良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的环境。形象地说:“智慧城市=智慧+互联+协同”。

一、衡水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150个,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确定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计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

虽然衡水市没能进入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但衡水市政府对建设智慧城市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基于智慧城市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建设理念,早在2011年就制订并出台了《衡水市电子政务2011-2015年发展规划》。2012年9月,衡水被确定为“智慧生活”首批20个启动城市之一,衡水人民正齐心协力,用“智慧生活”为衡水进一步向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而努力。

二、智慧城市实现的关键

“智慧的城市”实现的关键是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城市,综合考虑城市中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等各个因素,并发现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

三、智慧城市的系统组成

智慧城市由以下几个核心系统组成:

1.组织系统:为城市居民的公共安全、健康和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业务/政务系统:工商业与市民所面临的政策和管理环境。

3.交通系统:为市民出行提供顺畅、便捷的交通环境。

4.通讯系统:是民众进行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的通道。

5.水和能源系统:水和能源是智慧城市为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的两个必要的公用设施。

四、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功能

智慧城市根据服务的领域不同,主要应用功能包括数字政务、数字产业和数字民生等三个方面。

1.数字政务

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为核心,以关键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为保障,推进无线电子政务,加强基础数据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数字政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对道路收费系统、智能交通卡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服务,帮助城市进行路网优化分析,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支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城市事务管理的日处理能力,使城市管理更便民、更高效,提高民众满意度。

(2)政务热线。政务热线系统是政府集中联络服务中心。通过政务热线可将公众对政府各部门的服务请求进行集中统一的处理和回复。可通过语音、视频、WEB、WAP、短信、传真、邮件等多种途径为公众提供服务。

(3)应急指挥。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综合应用互联网、无线集群、GIS、卫星通信、无线通讯、音/视频、快速网间数据交换、决策支持等多种技术。调用、组织多部门、多行业、多层次的已有系统和信息资源,各子系统发送重要的事件消息给城市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对这些事件进行协调处理,提供指导性的处理方案。

(4)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系统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包括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

2.数字产业

新的技术模式正在开启数字产业的新时代,数字产业的新时代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模式。

(1)数字景区。衡水湖国家湿地保护区作为旅游景区,将从开始的内部信息化走向互联网,从单纯的信息管理走向以服务为本的协同一体化服务,做到四上(手上、桌上、车上、路上)全程服务。旅客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咨询平台或手机等可咨询或查看景区信息,数字景区是将景区旅游、历史文化教育、学习、工作、咨询融为一体的景区数字中心。

(2)数字物流。数字物流解决方案基于无线网络、移动终端、PC终端的应用托管和平台服务,为物流相关企业提供语音、数据与多媒体应用相结合的“一站式”综合信息化服务。

3.数字民生

数字民生提供智能家电、远程抄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监控等和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智能服务。

(1)数字医疗。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医疗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将支撑起丰富多样、跨地域、实时的医疗健康服务,如慢病管理、紧急救助、孕婴保健、区域医疗等,高效地服务于大众,从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数字社区。通过公用通道及电梯闭路监控系统不间断地监视小区内部环境,及时发现并锁定可疑人员,启动自动报警程序,与小区周界联防系统实现联动控制。

五、结语

“智慧城市”将带给我们全新的信息化服务。不仅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效用,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白秋生.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J].中国信息界,2012(4).

篇(7)

足不出户,只需手指一点,就可以轻松参与和办理公共事务。出门在外,只需触动手指,就可看到实时路况照片,避开拥堵的路段,制定最合理的出行线路图。事实上,你只需小小一张卡,就能办理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公积金、老年人优待、图书借阅、金融等多个业务,省掉“周身卡”的烦恼。一份电子病历可以跟踪一个人一生的健康状态,而通过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或许将不再是令人烦恼的问题。以上事例并非夸张,这些都是近年来广州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正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重视。广州市作为中国第三大城市,拥有毗邻中国港澳的独特地缘区位优势,更有“千年商都”形成的商贸优势,以及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人文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当前,广州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成熟阶段,经济发展将从依靠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广州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

为顺应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型城市发展趋势,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智慧广州”的战略决策。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吴奇泽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上升至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目前广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还需不断深化和努力。而未来广州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至2015年,初步形成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实现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市。

打造智慧城市之树

事实上,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坐拥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着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广州市的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占全国一半以上,互联网普及率为72.9%,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无线局域网接入点16万个,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重要公共场所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目前,广州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达到0.946,跨入全球中高水平城市行列,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

与国内一些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广州市并不是以发展信息技术或者产业智能化等某一方面为特点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从整体布局,将城市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考虑进了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绘制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树形”结构图。

在智慧城市“树形”框架中,智慧新设施是“树根”、智慧新技术为“树干”、智慧新产业为“树枝”、智慧新应用新生活为“树叶”。通过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先进理念,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智慧广州新设施、推进智慧广州新应用、发展智慧广州新产业、发展智慧广州新技术、创造智慧广州新生活“五个新”的工作任务。

“要植好智慧城市‘树根’,就要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要养好智慧城市‘树干’,则要突破一批智慧新技术;通过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壮大智慧城市‘树枝’;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从而丰满智慧城市‘树叶’;通过创造智慧新生活,结出智慧城市‘果实’。”吴奇泽说。

为植好“树根”,广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城市大数据信息资源库、一批国际云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推进了光纤到户、无线城市、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等宽带网络工程,提升了广州信息通信枢纽功能。

在智慧新技术方面,广州市的目标是通过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智能终端、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拥有一批国际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实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智慧产业方面,广州市希望通过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名牌智能产品,以实现生产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和节能环保应用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

在智慧新应用方面,广州市通过建设政府智能化办公决策平台,建设城市智能化管控中心和智能化视频监控体系,实施公共安全智能化工程,推进城市规划和地下管线管网智能化,建立了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丰满了智慧城市“树叶”。

在创造智慧新生活方面,广州市重点推进了智慧人文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人才等民生服务工程,通过建设生态环境感知监控、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工程,营造了智能化生活环境。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3月18日,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的联通3G体验中心内,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向前来咨询智慧应用的市民作讲解。尽管不是周末,前来3G体验中心咨询和体验的市民依旧络绎不绝。在这个面积足有500多平米的中心内,展示着联通与第三方合作伙伴合作开发以及自身独立开发的18款应用软件,产品种类从智慧交通到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覆盖齐全。

智慧广州办公室徐玲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的记者介绍说,在智慧应用方面,体验中心共分了政务、制造业、交通业、教育业、金融业、医疗、传媒和快消连锁等行业进行展示。“我们以这个八个行业的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利用联通本身在移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优势,与智慧城市项目合作,形成了一系列产品,推动城市的智能发展。”

体验中心的工作人员李先生拿起展示台上的一部手机,向前来咨询的市民说:“以行讯通为例,安装了这个软件后,用户不仅可以免费获得实时路况及公交车到站信息,还可以获得包括停车泊位、地铁服务、实时飞机火车信息查询等共计11项智能交通信息服务。”

记者随即体验了一下行讯通的“实时公交”内容,通过在“实时交通”模块内的“线路查询”方框中输入“11路”公交车编码,手机屏幕上很快显示出该线路公交车辆在全程各站停靠的实时情况,并能选择自动更新最新停站位置。方便还不仅于此,工作人员李先生介绍说:“人们还可以在软件上设置闹钟,如我下班的时间为6点,我设置闹钟时间为5点59分,软件到时会自动提醒我所乘坐的公交车到站台的距离,方便我做好乘车准备。”

“我们很强调百姓,智慧城市就是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需求,为他提供方便。”吴奇泽说。在他看来,不管一个人愿不愿意,都要接受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产生发展到现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所以每个人都要去了解、去学习、去掌握、去享受它。

目前,广州市推进的智慧应用主要有智能交通、电子政务、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医疗、智慧社保卡等内容,着力突出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以发展最为成熟的智能交通为例,广州城市轨道列车在途监测与安全预警关键技术列入科技部863计划;手机“行讯通”为市民免费提供路况信息、实时公交、停车服务、的士查询、出行规划等信息服务;在全国大城市公安机关中首创推出的手机“警民通”,则为市民免费提供全市路况地图、交通信息、交通违法查询、出入境办理等智能化服务。

张师傅是一位在广州开了20多年出租车的老司机,他告诉记者,即使到现在,在广州仍有许多路他不知道该怎么开,“但是有了行讯通就方便了”。张师傅向记者点开行讯通应用的“出行规划”功能模块,使用者只要在方框内输入自己所在的位置,或者想要出发的起始地点,并在另外一个方框内输入自己的目的地,系统就会自动告诉他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里程最短的路,另一条则是时间最短的路。

对于自驾车一族的车主而言,有了行讯通,可以避开堵车路段。点击行讯通的“路况信息”功能模块,手机屏幕上便显示出一张广州中心城区的路网交通地图。与一般手机导航地图不同的是,在这张地图上,全市各主要交通干道,以及每条主干道的不同路段,都被标注了绿色、橙色以及红色、灰色等不同颜色的色块。地图主页面上的注释信息还标明了绿色代表畅通,橙色代表缓慢,红色代表拥堵,而灰色的路段则暂无数据显示。车主据此就可以根据车行前方路段的色彩信息,判断哪条路比较堵,提前绕行。

而在2013年1月中旬推出的手机软件 “警民通”,在全国大城市公安机关中属首创,它最大的亮点是可以实时浏览交通监控照片,直观了解路况。通过此软件,全市路况监控照片每3分钟更新一次。除了实时路况信息,这款软件还具备网上车管所的手机应用功能,包括补、换领机动车行驶证、变更机动车或驾驶人联系方式,以及机动车、驾驶证信息查询、网上办理进度查询和交通违法信息查询等22项业务,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办事效率。

除了智能交通,在电子政务方面,广州市也是颇有特色。为深入推进政府服务网上办理,广州市创新性地提出“以网办为原则、不网办为例外”的建设要求。

2012年12月,广州市网上办事大厅正式开通,571项政务实现网上办理,广州基本实现了政府网上办公,建成了覆盖市、区、街、社区的电子政务网络。截至2012年底共有41个单位的571项政府服务实现网上办理,累计网上业务办理量超过4433万笔,减少市民和企业上门办事次数超过4126万次,节省时间超过1.2亿小时,节约社会成本超过1.6亿元。

在智慧医疗方面,广州市统一全市医疗机构诊疗卡,推进建立全市医疗机构的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等应用,全市共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超过1000万份。吴奇泽说:“以前去医院看病,都要分别办理医疗卡,非常麻烦。现在有了一个统一的诊疗卡,在三甲医院都可以看病,目前在尝试开放市民服务门户,在手机智慧医疗方面,也会有进一步推进。”

在智慧社区建设上,广州市初步建成华新智慧社区等试点,越秀社区管理网格化系统、番禺智慧社区电子巡更等投入试运行。智慧社区主要分为便民服务和政务两个方面。广州市在社区推动光纤到户,便民自助终端,社区电子商务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广州市通过在试点社区建立政务服务平台,将市民办理的信息通过平台分发给后台的各个部门审核,然后再将处理结果发回服务平台,市民就可直接在服务中心取结果。“我们希望市民在社区的服务中心就可以把事项都办理好,服务就在家门口。” 吴奇泽说。

智慧点亮未来

2013年是广州市智慧城市正式启动试点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广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是在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政府网上行政审批、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领域启动试点应用建设,同时在其他领域开展应用规划,年底前完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立项,落实建设资金。而2014-2015年上半年则为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阶段。广州市将全面启动和推进方案所涉及领域的试点应用建设,以规模化应用推动自主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产业化,形成应用与产业的互动机制。2015年下半年为广州市智慧城市的验收阶段。智慧城市示范应用使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产业迈上新台阶。

“智慧广州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立足便民高效,能让市民实时感受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调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和可感可视的安全。”吴奇泽说,通过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广州市的城市运转效率逐步提高,未来市民的生活将会更加便利,生活质量也会更高。

首先,广州市市民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高速便捷、低价优质的网络服务。到2015年,广州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Mb/s,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Mb/s,无线局域网接入点突破30万个,90%以上的市民将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市民信息素质明显提高。

其次,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参与和办理公共事务。市民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网络问政平台、社会保障卡、市民网页等载体,以及电话热线、自助终端、移动终端和数字电视终端等渠道参与公共事务。

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市民饮食将更放心、出行更便捷、就医更方便、学习更轻松。例如,通过安装在食品上的电子标签,实现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监控。智能交通使人们借助于智能手机终端,预知出行道路情况,避开拥堵的路段,制定最合理的出行线路图。智慧医疗能让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跟踪个人一生健康状态,预约挂号和远程医疗服务将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智慧教育将建成市民综合学习平台,整合共享全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为市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智慧金融通过金融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资金的无障碍全区域安全流动。数字家庭通过信息技术与家庭电器的进一步结合,创造出智能化的家庭环境,让人们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家里的灯光、家电等。